1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在戰(zhàn)國后期是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諸侯國。秦、趙兩國必有一戰(zhàn),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上黨地區(qū)的歸屬問題,發(fā)動了影響歷史走向的長平之戰(zhàn)。

長平之戰(zhàn)初期,秦國沒有啟用上將軍白起,趙國則用老將廉頗上陣,對秦國對峙三年。后來,秦國使用反間計,誘騙趙國臨陣換將,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掉廉頗,導致長平之戰(zhàn)失利。

長平之戰(zhàn),廉頗也不能算輸,但是也犯了錯誤。

第一,廉頗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強,偏保守。據《史記》記載: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庇终贅烦硕鴨栄桑瑯烦藢θ缌H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秦當初伐韓,趙國對是否救援一事上。廉頗回答的是:“難救”,也就是不救。樂乘回答的和廉頗一樣。只有趙奢說救。最終,趙國派趙奢前往救援,并取得成功。

從中我們看出,廉頗行軍作戰(zhàn),偏保守,適合打防守戰(zhàn),沒有破釜沉舟的狠勁。憑借多年的軍旅生涯積累了大量實戰(zhàn)經驗,但缺乏創(chuàng)新。

第二,廉頗與趙王的思想不統(tǒng)一。據《史記》記載: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zhàn),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長平之戰(zhàn)無疑是消耗戰(zhàn),戰(zhàn)爭到了后期,秦、趙雙方都經不起消耗。趙王此刻想要的是出戰(zhàn)攻打,而廉頗采取的是防守的策略。一個要打,一個要守。君臣不和,是導致趙王決心換將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zhàn),廉頗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自己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強以及趙國國力空虛,與趙王的想法不能統(tǒng)一造成的。

最佳貢獻者
2

朋友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長平之戰(zhàn),廉頗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根本原因:秦趙兩國國力的對比差距。

長平之戰(zhàn)時已經是戰(zhàn)國后期,秦國實力強盛,遠超六國,而趙國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同樣趕上了齊楚這樣的強國,可以說僅次于秦國。但僅次于,說明終究還是秦國實力更強,這是長平之戰(zhàn)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2.兩國君王的能力差別

秦趙長平之戰(zhàn)一共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次是秦國大將王翦對戰(zhàn)趙國大將廉頗,廉頗堅守不出,秦國沒辦法,只能用反間計讓趙王撤掉廉頗;第二次是秦國大將白起對戰(zhàn)趙國“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急于建功,率軍出城,落入白起的包圍圈,結果趙國40萬將士被坑殺無長平之戰(zhàn)。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趙王,簡直是昏庸無能,居然聽信小人讒言,最終致使戰(zhàn)爭失敗,國家走向滅亡。長平之戰(zhàn)聽信讒言離間老將廉頗,秦趙最后之戰(zhàn)時又聽信讒言殺害了名將李牧。兩次大戰(zhàn),這位趙王都昏庸無能,不能明辨真假、善惡,簡直是自毀長城,斷送了祖宗數代的努力,令人不由得哀嘆惋惜。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王與武將不能相互信任,國家必然走向滅亡。

3.廉頗輸在了時運不濟

秦趙之間秦國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要比趙國強,雙方爆發(fā)大戰(zhàn),廉頗自知比拼軍事實力,不可能打得過秦國,而若要打持久戰(zhàn),趙國的經濟照樣耗不起。所以趙王要求廉頗速戰(zhàn)速決,可惜敵強我弱,如何速戰(zhàn)速決?這可謂是一個死結,不管如何做,都不可行。而同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廉頗面對同樣的名將王翦,毫無一絲勝算,不可謂是時運不濟!

4.秦趙兩國武將的能力對比

很多人認為秦將王翦的能力要強于趙將廉頗,但我認為既然兩人同樣被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可見他兩人能力差距應該不大。所以長平之戰(zhàn)廉頗失敗只能是其他的外部原因了。

總結:所以長平之戰(zhàn),廉頗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3

廉頗并沒有輸,他是被趙王換下來的,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請核查歷史后在提問。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