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來界定一下什么叫曹氏宗親。

曹氏宗親,大體來說,至少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曹操的嫡系子孫組成的、血緣關系比較近的親屬,也就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獨子,但曹操的兒子不少,光史傳記載的就有二十多個,最小的曹操死的時候才只有三歲,是由曹丕撫養(yǎng)長大的。

另一種,就是曹操的同宗,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氏包括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尚等,曹氏包括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這個圈子相對來說,可以算是曹魏的外圍宗親。

曹操時期,在各個主要戰(zhàn)區(qū)掌握兵權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的外圍宗親。比如曹仁在荊州,曹休在合肥,夏侯淵在長安。曹操后期,隨著自己的兒子們開始長大,曹操開始有意識的培養(yǎng)自己的兒子掌握軍權。比如安排曹彰率軍北征,在曹操生前最后一次出征漢中,即將撤回的時候,征召曹彰到長安前線,就是有意將關中的軍權交給曹彰來掌握。

關中對曹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雖然人口遠不及關東地區(qū),但在軍事上差不多相當于半個曹魏,至少是三分之一,所以史傳上說司馬懿出鎮(zhèn)關中,是“分陜之任”。

但是,曹操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個安排,就去世了,曹丕繼位。因為曹操晚期發(fā)生過儲位之爭,也導致了曹魏陣營內(nèi)部的分裂。曹操死后,曹彰回去奔喪,又問曹丕“先王璽綬何在”,有意爭奪繼承權。這兩件事都導致曹丕對自己的兄弟失去信任,不愿意給他們過多的實權。

所以,從曹丕開始,隨著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一代人逐漸老去,曹丕用來接替他們掌握軍權的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而沒有繼續(xù)沿著曹操晚期的思路繼續(xù)走,有自己的兄弟來掌握軍權。

而對他自己的親兄弟們,曹丕不但不給一實權,反而不斷打擊,乃至相當于將他們軟禁起來。為此,曹植在曹丕時期曾多次上書表示反對,希望能夠相信自己的親兄弟們,眾建藩輔,夾輔王室,但曹丕始終不為所動。

到魏明帝曹叡時期,情況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司馬懿開始由文入武,出鎮(zhèn)方面,東抗孫權,西拒諸葛,北滅公孫,都是司馬懿領兵完成的。司馬懿在軍隊的勢力開始逐步擴大。而且,一些曹操時期的曹魏元老功臣,也就是司馬懿原來在曹操時期的丞相府同事們,也都開始獨擋方面。

與此同時,明帝繼續(xù)延續(xù)曹丕打壓宗室的政策,加強對宗室的控制,但在戰(zhàn)區(qū)最高長官的人選上,雜用一些曹氏、夏侯氏外圍宗親,比如曹真和曹休,在明帝時期都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還有夏侯玄,曾擔任中領軍,也就是負責宮廷和皇帝警衛(wèi)的部隊的長官。曹真死后,曹爽也受到了重用。

曹丕臨死時,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包括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但到明帝臨死時,當初的四位輔政大臣中,只有司馬懿尚在人間。明帝對司馬懿并不完全信任,也意識到長期打壓宗室,帶來的結果是大權旁落,王室顯得孤掌難鳴,容易出現(xiàn)權臣。

所以,明帝制定的第一套托孤大臣名單中有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而沒有司馬懿。由于長期實際上處于被軟禁狀態(tài),并不參與實際的政治運作,在朝廷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燕王曹宇沒有敢接受這個安排。明帝最后仍然安排有外圍宗親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司馬懿在政變中推翻曹爽獨攬朝政的時候,曹魏的宗室本身因為長期被軟禁,沒有什么能力進行有效的反抗。而曹氏、夏侯氏外圍宗親集團中,曹爽就是領袖,惟曹爽馬首是瞻。

曹爽政治經(jīng)驗的缺乏導致了全盤失敗,之后,本在關中擔任征西將軍、掌握方面軍權的夏侯玄也被司馬懿一紙詔書召入朝廷,夏侯氏唯一富于軍事經(jīng)驗的夏侯霸倉皇投奔蜀漢,曹氏、夏侯氏的政治勢力也因此被司馬懿一舉消滅。

在這之后,忠于曹魏的一些元老重臣還曾經(jīng)發(fā)動過一些反對司馬氏的行動,比如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王凌就是司馬懿在曹操丞相府的老同事,在司馬懿臨終前不就,以為司馬懿當時已經(jīng)無力率軍出征,試圖反叛,擁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結果剛一起兵,司馬懿力疾而起,親赴前線,撲滅了叛亂。

之后,又以楚王曹彪被叛亂利用為借口,將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陽來,以便于監(jiān)管。這時候,司馬氏已經(jīng)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勢,軍權也基本上都由司馬氏親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徹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最佳貢獻者
2

謝邀!歷史演變有時很具諷刺意味,當年曹氏以丞相廢漢,建立大魏后還不到30年,老謀深算的太尉司馬懿就發(fā)起政變,翦除曹氏黨羽,架空曹家皇帝,獨掌大權。

由司馬懿發(fā)起的這場政變,史稱“高平陵事變” 。

司馬懿勁氣內(nèi)斂,意思深狠,很善于韜晦之術,是個深藏不露的“心機男”。他暗中覬覦曹氏最高政權已不是一、兩天了。曹操死后,曹丕繼位,是謂魏文帝。他對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很賞識,也很是重用,于是司馬家族的地位漸漸顯赫起來。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上位。司馬懿多次領兵出征, 因戰(zhàn)功卓著而官拜太尉。

魏明帝曹睿臨死前,將八歲的太子曹芳托孤給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叮囑他倆好好輔佐年幼的曹芳。

身為大將軍的曹爽,無論能力與威望都遠遜司馬懿。但他是曹氏宗親,于是大權在握,炙手可熱。他非常嫉恨戰(zhàn)功卓著的司馬懿, 遂以少帝曹芳的名義將他明升暗降任為太傅,實際上等于剝奪了他的兵權。

司馬懿心中惱怒,但他深知時機未到,于是干脆裝病不朝。這一裝就裝了8年。時間一久,曹爽逐漸放松了對司馬懿的戒懼與警惕之心。

大魏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少帝曹芳要去北邙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爽等宗室親貴率大批人馬浩浩蕩蕩陪同前往,城中只留少數(shù)軍隊駐守。

司馬懿等待已久的機會終于來了。他立刻從病榻上跳起,并親自披掛上陣。他帶領兩個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以及一些親信將佐,督率舊部按事先制定好的計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了曹爽留下的部隊營房?刂谱〔芩H信后,他迅速率兵沖進皇宮,用刀劍逼迫太后頒懿旨廢黜曹爽,并削奪了他的調(diào)兵權。隨后,司馬懿命人封存了曹軍的武庫,著人嚴加看守。

曹爽陪伴少帝在高平陵祭祀完畢,覺得不盡興,于是在北邙飲酒射獵,玩的不亦樂乎。

有人從洛陽城里冒險沖出來給曹爽報信,他一聽當時就懵了。曹爽是貴公子出身,有權有勢,平時頤指氣使好像很有本事,一旦謀事就成了草包一個。他左思右想?yún)s首鼠兩端,拿不出任何應對辦法。有親信勸他干脆挾持少帝馳奔許都,再利用少帝號召天下兵馬入京勤王殺賊,司馬懿那點人馬,肯定不堪一擊。方寸大亂的曹爽卻不敢放手一搏,他擔憂洛陽城里的妻兒、財帛、家宅之安危,患得患失的他不敢下決心破釜沉舟調(diào)兵圍剿忤逆的司馬氏父子。

于是他答應了司馬懿提出的苛刻條件,乖乖交出了調(diào)兵虎符,最后狼狽萬分地回到了洛陽城里。

進城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布下的留守軍隊全部被司馬懿的人馬繳械拘押并已投降,心中后悔不已。他心知大勢已去,懊悔不聽手下人勸誡放手一搏,但卻悔之晚矣。

司馬懿權謀狠辣,他不做則已,做則雷霆霹靂,斬草除根,絕不拖泥帶水。他將曹氏宗親子弟全部扣押起來,將曹爽的親信黨羽屠戮殆盡。之后,他逼迫太后以謀逆之罪下詔處死曹爽,而且毫不留情地滅其三族。

至此,魏國名義上的皇帝還是少帝曹芳,但一切大權盡歸司馬氏。司馬懿以狡黠手段以及關鍵時刻的猛然一擊篡奪了曹魏大權。他挾持曹芳,待之如傀儡。司馬懿果斷誅殺大將軍曹爽以及控制兵權的曹氏宗親,玩弄曹魏貴戚于股掌間,讓他們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任其發(fā)落!案咂搅晔伦儭贝蠊Ω娉, 為之后的“三國歸晉”徹底掃清了障礙。

公元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廢黜曹芳,立曹髦為帝。此后,大權又由司馬師之弟司馬昭掌控。史載,此人陰鷲兇狠,野心勃勃,曹髦處境極為險惡。公元260年,司馬昭攜劍上朝,威逼曹髦封自己為晉公,曹髦不敢違逆他,只得照辦。曹髦回后宮后,憤懣不已,他召集尚書王經(jīng)、散騎常侍王業(yè)、侍中王沈入內(nèi),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愿像曹芳那樣受辱被廢黜,愿諸君與我一道討伐他”。王經(jīng)勸他不要輕舉妄動,需靜待時機,王業(yè)、王沈竟然賣主求榮,跑去向司馬昭告密。曹髦見事已敗露,遂不聽王經(jīng)勸阻,他決心鋌而走險,親率衛(wèi)士、宦官、僮仆數(shù)百人去圍攻司馬昭府邸。司馬昭早有準備。一時間,司馬府外殺聲震天,血肉橫飛,年輕的曹髦沖在最前頭,也親手格殺了好幾個敵人,最終寡不敵眾,兵敗被殺,倒在血泊中。獲知曹髦已死,司馬昭走出府門,望著傷痕累累的曹髦尸首,他流出了幾滴鱷魚淚,哭道:“天下人將怎么說” !

五年后,其子司馬炎廢黜了最后一個魏帝,正式取而代之,建立了晉朝。遙想當年曹魏代漢,方覺歷史循環(huán)往復、驚人相似。

原創(chuàng)作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 剽竊必究

插圖為網(wǎng)圖


3

司馬家奪權,曹家宗室大概有三種情況:不想反,沒能力反,反不贏。

關于這種情況,三國志有一段記錄:異哉,魏氏之封建也!不度先王之典,不思藩屏之術,違敦睦之風,背維城之義。漢初之封,或權侔人主,雖云不度,時勢然也。魏氏諸侯,陋同匹夫,雖懲七國,矯枉過也。

什么意思呢,就說曹魏的宗室分封最奇怪了,一不考慮都是一個老子生出來的,不念大家的兄弟感情,二也不考慮讓自家兄弟拱衛(wèi)自己的皇位,漢初大封宗室,導致了七國之亂,但當時是時勢所趨,不得已而已。而到了現(xiàn)在,矯枉太過了,魏氏的諸侯跟老百姓沒什么區(qū)別。

這就是主要的原因在,魏氏沒有大規(guī)模的扶持自己的宗室。

那就導致了上面三種情況,第一不想反。曹植就不想反的,因為當皇帝的曹丕一脈跟他是對頭啊,當年拼命打壓曹植,曹植就是想當個官,發(fā)揮自己的才華都不可能,他就是知道司馬家奪權,他也不會反抗。當然,他也沒有反抗的能力。

曹植的兒子到了晉朝,依然是當官的,對這些宗室來說,皇帝姓曹還是姓司馬,其實區(qū)別不是特別大了。頂多少了一個標簽而已。

況且,最希望你倒霉的,可能不是那些跟你沒關系的人,往往是跟你有利益沖突的親戚。

另外,司馬家上臺,對于大部分的曹家宗室,尤其是沒有直接跟他們對著干的人,還是比較厚道的,雖然殺皇帝曹髦比較過份了點,但對其他人還是不錯的。

最后騰位子的曹奐,他后面被封為陳留王,還是王侯嘛,曹爽被司馬懿關在門外,讓他投降,曹爽說:就算投降,我也不失為富家翁嘛。

其實這個話多少是有點道理的,只是曹爽不能為富家翁,因為已經(jīng)撕破臉了,但其他的曹家人還是能當富家翁的。能好好的當富翁,干什么去挑戰(zhàn)已經(jīng)控制朝廷的司馬家呢?

且說那個陳留王,這個王存在了很長時間,到了后面衣冠南渡,繼續(xù)到南方過好日子,到了第6代,司馬家族不行的時候,陳留王曹虔嗣出面,讓東晉皇帝讓位于劉裕,最終是滅了司馬家族,所以,曹家當侯的時候比司馬家族還長。直到第十代的陳留王曹粲又率大臣勸進,讓蕭道成當了皇帝。人家還在呢。

所以,司馬家族當皇帝,對大部分的曹家宗室的根本利益沒有什么動搖,那當然就不會反。

另外,也沒能力反。當時的曹室宗親,也就有點錢,并沒有兵權,連人身自由也沒有。有一回,曹植進京看了皇帝,回去的時候,跟另一個兄弟一起回封國,走在一起聊天,立馬就被官吏攔住,說你們這樣是不允許的。

最后,是反也反不贏,高平陵之變后,不是沒有反的, 比如 毌丘儉,當然他不是曹家人,但也算是反司馬家的,結果很快就被平了。

所以,基本就是這三種情況,那可能要問,為什么不大封曹家兄弟呢,讓曹家兄弟去掌權,那樣,曹家這個大家可能安全了,但皇帝就不安全了,兄弟造起反來,可是更方便的,不說兄弟了,就是表兄弟也是很厲害的。如果司馬家不發(fā)動高平陵兵變,那后面奪位的必是曹爽無疑。

所以,用自家人,不用自家人,各有利弊。怎么保障自己的權力,怎么分配手中的權力,永遠是皇帝要解決的難題。

4

因為曹氏皇族在魏國根本就沒有一點實權,沒有能力反抗。

魏國第一任皇帝是曹丕。他跟兄弟曹植、曹彰關系都不好。

曹植跟曹丕為了爭太子之位,斗了很長時間,雙方積怨很深。曹丕當了皇帝,自然不待見他。經(jīng)常找理由整治他。若不是太后護著,曹植早就悲劇了。

曹彰這人打仗很厲害,為人霸道。他也有野心當皇帝,也有人說他支持曹植。曹丕當然也厭惡他。曹彰在進京朝見的時候,莫名其妙的暴斃了。

曹丕本來有20多個兄弟,因為奪嫡之爭,他對這些兄弟都是非常提防的。這些王爺們封地都非常少,小的只有一個縣,大的才三四個縣。為了不讓他們發(fā)展勢力,曹丕每隔幾年就給他們換個地方。給這些王爺配的屬官,都是些無能之輩。按規(guī)定,王爺們可以配一二百個士兵。曹丕也都是專挑老弱病殘給他們。

曹丕定下的規(guī)矩,就是對諸侯王嚴格限制。這些諸侯王就跟囚犯一樣,毫無自由。他們是毫無參政議政、發(fā)展勢力的機會。

到魏明帝曹叡的時候,諸侯王的日子稍微好了點。但是曹丕定下的祖制是難以改變的。曹叡臨死前,本來是想讓曹操的兒子、燕王曹宇擔任大將軍輔政的。后來被大臣孫資、劉放勸阻,改立曹爽、司馬懿輔政。

在魏國,只有曹休、曹真、曹爽這樣的皇室遠親得到過重用;适医H則一直被嚴格限制,沒有一人被重用。曹爽被滅后,曹家已經(jīng)沒有一個掌權的人了,沒有反抗的資本。反抗司馬懿的,倒是王凌、毌丘儉、文欽、諸葛誕這樣的外姓大臣。

5

謝邀,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后,誅殺了大將軍曹爽,最后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當時為什么曹氏宗親沒有反抗呢?其實這是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一一解釋。

(軍事聯(lián)盟里司馬懿劇照)

首先曹氏家族沒有反抗,是因為曹爽名義上的罪名是謀反,這個罪名是司馬懿和郭太后按在曹爽頭上的,是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下的詔書:『免去曹爽、曹羲、曹訓兄弟的官職兵權,以侯爵的身分退職歸家』。其實這是欺騙曹爽的招數(shù)。說的輕巧,讓他放心回來罷了。

從外表看起來名正言順。加之當時曹爽的老爸曹真,叔叔曹休都已過世,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人去恩義絕”這時的宗親都是遠族同親,誰愿意惹禍上身呢!

另一原因就是曹爽把持朝政時,為非作歹,自高自大,重用一些無能之輩,比如何晏、鄧飏、李勝、畢軌、丁謐等人,這些人都是市儈之輩,沒有真才實學,一但主人有難,個個自保。曹爽身邊只有他的弟弟曹曦和曹訓。愚蠢的曹爽在陪同皇帝曹芳去祭拜高平陵祖上時,竟把兄弟和親信都帶出去了,這就為司馬懿一鍋端提供了機會。

(軍師聯(lián)盟里曹爽劇照)

反觀司馬懿身后,站著滿朝文武,比如太傅蔣躋,侍中、高陽人許允和尚書陳泰都做司馬懿的說了客,去勸說曹爽投降。一句話,曹爽當權時不得人心,沒人為他出力。

再一個就是曹爽自己沒主見,自己惹得事,自己不主動反擊,猶猶豫豫,瞻前顧后,沒有放手一搏的決心,難道指望別人為自己出頭嗎?正如明朝朱棣造反時,姚廣孝就說給朱棣:“王不出頭難做住”。『老馬戀棧,不主動出擊,把命運交給司馬懿掌握,曹爽豈不是死路一條?』

曹氏宗親看的真真切切。說,“曹子丹(曹真)這樣有才能的人,卻生下曹爽這群如豬如牛的兄弟!躲遠點吧,免得被他連累滅族。

其實,重要的一點是在司馬懿發(fā)動了高平陵政變后,司馬懿也明確表示,針對的是曹爽兄弟,和其他曹氏宗親一律無關。這就從最初給其他宗親吃了定心丸。讓其他人知道,這是政治斗爭,而非家族清洗。其他宗親何必自找麻煩呢!

(軍師聯(lián)盟里曹爽和六歲的兒子)

最后的結果是司馬懿誅殺了曹爽和支持曹爽的親信。司馬懿擴大了戰(zhàn)果,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所牽連者達五千余人。

司馬懿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親信、心腹之人。安排自己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為朝中重要官職。為以后子孫篡位打下了基礎。司馬懿是典型的說話不算話的人。曹爽和曹氏宗親,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軍師聯(lián)盟里司馬懿和皇帝曹芳劇照)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6


司馬懿誅殺曹爽,曹氏宗親為何沒有反抗?

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司馬懿恪盡職守,兢兢業(yè)業(yè),一生為魏國操勞,然而卻飽受猜忌和排擠,晚年郁郁不得志,都說忍字頭上一把刀,最終司馬懿忍無可忍,還是發(fā)動高平陵,誅殺曹爽,獨霸朝政,一舉確立司馬氏在朝中的地位。然而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曹氏宗親為何沒有反抗?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司馬懿如何竊權。司馬懿是曹魏三朝托孤輔政大臣,曹操在位時就敬重司馬懿的才華,并強征司馬懿為文學椽,但曹操并不曾給司馬懿任何大權,并一直防范。曹丕繼位,司馬懿成了對抗宗親、頒布新政的工具,也得罪了很多曹氏宗親,但曹丕在位期間,遵守曹操的遺命——司馬懿可以用,但要永遠防著他。


因此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也沒任何實權。曹睿繼位后,由于諸葛亮屢次北伐,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馬懿,讓他掌握兵權。從此司馬懿在朝中的勢力逐漸強大,黨羽遍布朝野,又手握重兵。但由于魏明帝也是英明神武,因此司馬懿也只能隱忍。曹芳繼位后,司馬懿再次成為托孤輔政大臣。由于曹爽排擠,司馬懿被任命為太傅,沒有實權。


但曹爽并未從此善罷甘休,而是派人嚴密監(jiān)視司馬懿的舉動,伺機尋找司馬懿罪證,想置他于死地,由來又把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抓進大牢,讓司馬懿對著曹爽父親曹真的遺像磕頭認罪。司馬懿忍無可忍,于嘉平元年正月,趁著曹爽陪同曹芳去高平陵祭拜、洛陽空虛之際,發(fā)動高平陵政變,占領洛陽,并誅殺曹爽夷其三族,從此司馬氏掌控曹魏大權。

其次分析司馬懿篡權宗親為何不反抗。

其一司馬懿權勢太大,宗親們不是對手。司馬懿曾和諸葛亮五丈原對戰(zhàn)的時候,就和軍隊的關系很好。在洛陽的二十萬軍隊,真正掌權的還是司馬懿的部下郭淮和孫禮,可以說司馬懿當時手握重兵。除此之外,司馬懿權傾朝野,三公六卿都是司馬懿的黨羽。

就連太后也非常支持司馬懿,出事之后,太后立即下旨,認定曹爽謀反。司馬懿雖然幾年里沒有實權,但他在曹魏的威望是無人可以取代的,無論是成功戰(zhàn)勝諸葛亮,還是平定遼東,都功不可沒,沒有司馬懿就沒有曹魏江山,曹魏忠臣寧愿相信司馬懿。


其次曹氏宗親后繼無人,他們的權利也大大被削弱。曹氏的宗親包括夏侯氏和曹氏,但夏侯氏是姻親關系,因此地位并不高。按照《三國志》的說法就是:夏侯、曹氏,世為姻親,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舊親,曹洪和曹仁為曹操的兄弟姐妹曹休個曹真是族子,關系更遠。但自曹休死后,曹真也不久陣亡,曹家后期真的是后繼無人。

自曹丕繼位后,大肆打壓宗親,曹彰被削去兵權,曹植被貶,并且受到曹丕的嚴密監(jiān)視,,我后來曹昂在進諫曹丕的時候死在宮里。曹植懷才不遇,也曾向曹睿祈求重新錄用,但曹睿并未任用。因此曹芳繼位后,朝中基本上沒有曹家大臣。故而司馬懿篡位之時,曹氏宗親們并沒有掌握實權,因此沒法營救曹爽。


再次曹爽舞弄權術,排擠忠臣,意圖謀反,并且欺壓地方,當時已經(jīng)民怨沸騰不得人心。曹爽通過架空司馬懿掌控軍政大權,黨羽遍布朝野,有聯(lián)合何晏等人,意圖篡位。就連國號和篡位年月都已經(jīng)擬定好,這些后來被司馬昭審訊得知。

曹爽掌權,誅殺異己,排擠忠良,愚弄曹芳,使得朝中人人自危,朝堂烏煙瘴氣。曹爽還在地方圈地,劃分藩王勢力范圍,嚴重侵害了地方的利益,搞的民怨沸騰,大家是敢怒不敢言。因此司馬懿發(fā)動政變之時,大家都認為誅殺曹爽是為曹魏除去禍害,主動站出來幫助曹爽的人真是鳳毛菱角。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誅殺曹爽?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7

因為朝政實權已為司馬懿掌控,曹氏宗親反抗則亡,順從或可活,在生死存亡之際,絕大多數(shù)會選擇生,即識時務者為俊杰,沒有或極少人愿為虛名惹實禍。一樣的道理,岳飛被殺時,岳部無一人為其鳴冤,相反王貴等還落井下石。


8

曹氏宗親這個詞兒,一看就是看《軍師聯(lián)盟》學來的,其實這是把一個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在曹操建立的政權里,曹氏和夏侯氏是特殊的角色,在電視劇里,采用了《曹瞞傳》的說法,即曹操家本姓夏侯,所以夏侯惇、夏侯淵等人也是宗親。

但是按照《三國志·諸夏侯曹傳》里陳壽的說法是:

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

這一群,都是親舊肺腑,而非真正的宗室,比如曹仁、曹洪是曹操的從弟,也就是堂弟,曹休、曹真都是曹操的族子,血緣關系就更遠了。

這些人是以私人關系親近,而非血緣關系親近而在曹魏政權中顯達。

而非常明顯的是,曹操自己的親兄弟,并不知名,而曹丕,對于自己的親兄弟更是瘋狂地防范。

哪怕是曹操諸子封王之后,所受的待遇也和囚徒差不多,比如曹植曾經(jīng)上書,求給自己封國的軍戶減免兵役,以備盜寇,總數(shù)也就幾十上百人,還是老弱居多。

而曾經(jīng)領兵的任城王曹彰,他的兵也不是封國的兵,而是曹操派給他的中軍,在被免掉兵權之后,也就變成連長了。

這種宗室受疑的情況, 在曹叡時代,有一個宗室叫曹囧的上書,就提到了宗室完全不足以為國藩屏的事實。

而曹叡臨死時,也哀嘆親人無人可用。

其實,在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想要任命叔父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和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wèi)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

請注意這些人的職位,除了堅決推辭不受的燕王曹宇沒有實際職務之外,夏侯獻父親不詳,曹爽之父是曹真,曹肇之父是曹休,秦朗是曹操的繼子,這四個人的官職都是當時洛陽城內(nèi)宿衛(wèi)禁軍的首領。

結果,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后,這幾個人也被免,最終被曹爽的五個兄弟占據(jù)中軍的位置。

也就是說,當司馬懿誅滅曹爽一族時,整個洛陽禁軍的高級將領位置就全空出來了,你說他要不要?

而真正的曹魏宗室們,這時候還被按在封地里當賊防備呢。

至于上面這些親舊肺腑,跟誰混不是混呢?又不是親兒子。

9

反抗不了,首先曹氏宗族內(nèi)部一直斗爭不休,從曹操諸子爭位開始,導致這些魏國皇帝和漢朝一樣,沒有給這些宗親過多的權利,除了個別宗室將領以外,都是備受猜忌。而且司馬取代魏,是士族內(nèi)部在做權利調(diào)配,士族已經(jīng)站在司馬懿這邊,曹家無力回天了。

10

根本無力反抗。

司馬懿發(fā)動政變時,也就是高平陵之變,當時是沒有殺曹爽的,而是許諾只要交出兵權,可保曹爽富貴。



之后曹爽及兄弟投降,交出兵權,被司馬懿軟禁監(jiān)視,其間曹爽的親信張當犯事,結果供出曹爽及兄弟親信一班人預謀起事造反,司馬懿以此為借口,將曹爽及兄弟親信一班人全部逮捕,誅滅三族,受此牽連被誅殺者達五千余人。



曹氏宗親本來就人才凋零,經(jīng)此役被司馬懿殺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都不足以對司馬懿再產(chǎn)生威脅,并且支持曹氏的勢力也被司馬氏以各種方式除去,或奪兵權、或免職、或殺之。



高平陵事變兩年后,倒是有人反抗,但不是曹室宗親,也被司馬氏鎮(zhèn)壓下去,司馬氏基本控制了整個曹魏的政權,曹魏宗室基本滅亡,司馬氏為后代篡魏掃清了道路。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