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隋煬帝剛愎自用、兇殘好殺,以及濫用民力、橫征暴斂的“暴君”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不過,隋煬帝暴虐形象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歷史動力。今天幫你穿過臉譜化的人物形象,看到隋煬帝背后的歷史大勢。
說起“暴君”這個詞,我們總覺得這說的是性格殘暴。但隋煬帝楊廣這個人的性格是不是殘暴,恐怕不好說。他在即位以后第二年,就重新修訂了法律,其中有兩百多條罪名都減輕了對應(yīng)的刑罰。這一舉措獲得了百姓的擁戴,因為百姓們苦于嚴刑峻法已經(jīng)很久,這下終于能喘口氣了。你可能會說,隋煬帝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這還不是個暴君嗎?其實在古代中國,為了爭奪最高權(quán)力,這種事是常有的。況且楊廣殺死父親楊堅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歷史定論。他在即位以后,確實殺死了哥哥也就是廢太子楊勇,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經(jīng)殺死了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把兩人的后代趕盡殺絕。結(jié)果李世民非但沒被罵成暴君,還被歸入明君的典型?梢姡糯牡弁鮽?yōu)榱藱?quán)力斗爭而殺死親人,并不是被罵成暴君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隋煬帝之所以會碰到儒家的這兩條高壓線,是當時歷史大勢推動下的結(jié)果。隋煬帝的獨斷專行,和當時的政治需要有關(guān)。隋煬帝不加節(jié)制地利用社會資源,背后也有歷史的必然性。
今天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為你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隋煬帝:第一,隋煬帝的獨斷專行是出于怎樣的政治需要?第二,隋煬帝對于社會資源的無節(jié)制利用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必然性?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面,隋煬帝平時獨斷專行,不聽勸告,這看上去明明就是他的性格問題,為什么說和當時的政治需要有關(guān)呢?
后世在說到隋煬帝獨斷專行的時候,都會提起這么一條罪狀。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后的第三年,大臣高颎、賀若弼、宇文弼三個人私下議論,說隋煬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錯誤。比如當時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帶著隨從前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讓人修建了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的大帳篷,用來迎接他們,這樣做太浪費了。再比如隋煬帝最近有點迷戀音樂和雜技,有沉溺享樂的傾向。有人聽到這些話,就向隋煬帝打了小報告。隋煬帝勃然大怒,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給殺了,還把他們的兒子放逐到了邊疆。
人家在背后提了幾句意見,就要把人家給殺了,這還不叫獨斷專行嗎?其實這件事背后還有更深的內(nèi)涵。被殺的這三個人身上有一些共性。高颎出身渤海高氏,是名門望族之后。宇文弼出身北周皇室,北周皇帝也是宇文氏,隋文帝楊堅就是從宇文家手上篡奪了皇位,才建立了隋朝。還有賀若弼,他不姓賀,而是復姓“賀若”,這是鮮卑貴族的姓氏,賀若弼是鮮卑貴族的一員。
隋煬帝殺掉這三位老臣,其實暗含打擊貴族,加強皇權(quán)的用意。說到這里,我們需要簡單回顧一下隋朝建立的歷史。
隋朝的建立和一個著名的政治勢力有關(guān),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關(guān)隴集團”。關(guān)隴集團的建立者是鮮卑貴族賀拔岳,他在北魏孝武帝的命令下,把陜西關(guān)中到甘肅隴山一帶的軍事力量整合為一個軍事集團,關(guān)隴集團就這么誕生了。賀拔岳死后,他的部將宇文泰在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又設(shè)置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這二十個職位由固定的二十個大家族分享。這二十個家族不僅擔任軍隊的統(tǒng)帥,還是國家的首腦。宇文泰自己就成了關(guān)隴集團的老大,后來他的兒子建立了北周王朝。當時在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還有一位名叫楊忠的人,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隋文帝楊堅就是楊忠的兒子。楊堅有個女兒,后來做了北周的太后。楊堅篡奪了小外孫宇文闡的皇位,于是建立了隋朝。所以,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的行為,本質(zhì)上是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的一次火并。楊堅坐上了皇位,自然也要提防關(guān)隴集團其他成員也來這么一手。
更要命的是,除了關(guān)隴集團,楊堅還要面臨一個敵人,就是所謂的“山東士族”。我們知道,魏晉時期的士族門閥勢力很大,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孝文帝為了爭取政治支持,又發(fā)布詔書,列舉了一批士族門閥,表示要保護他們的利益。這些士族門閥大多生活在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地區(qū),所以被稱為“山東士族”。剛才說的高颎,出自渤海高氏,這是山東士族的代表之一。此外還有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他們在隋朝建立以后仍然很有勢力,皇帝也要給他們幾分面子。一句話,作為新貴族的關(guān)隴貴族,和作為舊貴族的山東士族,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都很活躍。
從隋文帝到隋煬帝,隋朝的兩代帝王都面臨著和新舊貴族的斗爭。關(guān)于隋文帝楊堅,因為有了兒子楊廣的反襯,你可能以為他是一個相對仁慈的皇帝,其實壓根不是這么回事。楊堅和秦始皇有些類似,熱衷于法家手段,甚至他的兒子楊俊貪污公款,他也表示執(zhí)法應(yīng)該公平,對楊俊給予了處罰。我們知道,法家歷來是和皇帝集權(quán)聯(lián)系在一起的。楊堅為了實現(xiàn)集權(quán),對南北朝時期混亂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新整理,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中央分為內(nèi)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核和執(zhí)行,其中內(nèi)史省后來又改為中書省。三省又下設(shè)六部,共同負責朝廷的日常行政。
三省六部制為什么有利于皇帝的集權(quán)呢?請注意,與漢代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一個重要的區(qū)別,那就是它沒有設(shè)置“丞相”這個職位。丞相是百官之首,經(jīng)?梢钥购饣蕶(quán)。而三省在本質(zhì)上都是皇帝的秘書機構(gòu),對皇帝俯首帖耳。不過,尚書省的首席長官叫尚書令,經(jīng)常在皇帝和百官之間上傳下達,漸漸具有了和丞相類似的權(quán)力。隋文帝在位期間,尚書令的位子經(jīng)常是空著的,由尚書令的副手尚書仆射負責尚書省的日常工作,比如著名的大臣楊素就曾經(jīng)擔任過尚書仆射。
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后,對新舊貴族懷有更重的敵意。前面說的楊素,也是貴族出身,曾經(jīng)幫助楊廣登上皇位,和楊廣關(guān)系很近。楊廣即位以后,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對楊素的提防。于是楊素在病危時拒絕服藥,在楊廣登基以后第二年就去世了。對楊素都尚且如此,對于那些出身顯貴,又是老資歷的大臣,隋煬帝就更不會客氣了。說到這里,我們再看看隋煬帝殺死高颎等人這件事,就更能看出其中的門道。高颎、宇文弼和賀若弼這三個人,都是貴族出身,而且都是六十多歲的元老重臣。隋煬帝對他們大開殺戒,其實是要在新舊貴族面前樹立皇帝的權(quán)威。
隋煬帝殺了這三個人以后,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刻意繞開正常的官員任免程序,找來一群級別很低的官員參與決策。這批官員缺乏政治背景,他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于是,隋煬帝就實現(xiàn)了更高程度的集權(quán)。
隋煬帝重用的這批政治新貴中,有一位代表人物,名叫虞世基。他的父親是陳朝的高官,陳朝滅亡以后,虞世基隨父親一同北上。楊廣即位以后,任命他做了內(nèi)史侍郎。這是一個級別較低的職位,但虞世基可以接觸核心機密,并為隋煬帝起草詔書,成為朝中最有權(quán)勢的大臣。他的權(quán)力并不是來自家族背景,而完全來自隋煬帝的授予。隋煬帝重用虞世基,顯然是因為他在朝廷里缺乏根基。他本來就是隨陳朝一起投降過來的,每天過得誠惶誠恐,F(xiàn)在得到皇帝破格任用,他還不惟命是從?
隋煬帝在隋文帝集權(quán)的基礎(chǔ)上,通過鏟除貴族大臣,任用缺乏背景的親信,建立了一個對自己俯首帖耳的小集團。貴族大臣沒有機會再向他提意見,而他身邊的親信深知自己的命運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心意,也就成天報喜不報憂。這導致了隋朝政治生態(tài)的惡化。
隋煬帝在位末期,國內(nèi)到處爆發(fā)起義。各地匯報起義軍情況的消息不斷傳來,虞世基接到奏報以后一律加以修改,把壞消息統(tǒng)統(tǒng)刪掉。有一次虞世基疏忽了,讓隋煬帝看到一份奏報,里面匯報的是黃河以北有幾十萬起義軍投降了朝廷。隋煬帝從中看出了問題,就問虞世基:一次就有幾十萬人投降,天下有這么多人造反嗎?虞世基輕描淡寫地說,老鼠再多,又何必擔心呢?把這件事掩蓋了過去。隋煬帝有一次跟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聊天時說:“我不喜歡別人提意見。要是那些貴族想靠提意見來博取名聲,那就更討厭了。要是那些卑賤的士人給我提意見,我還會寬容一些,但不會讓他有出頭之日!彼鍩墼谶@里已經(jīng)表露了他的真實想法,他的所謂獨斷專行,針對的主要是那些貴族。
隋煬帝的獨斷專行長期以來受到批判,這也和他亡國之君的身份有關(guān)。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同樣的行為,如果失敗了,那就是獨斷專行,不聽勸。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力排眾議,有主見。隋煬帝很不幸地成為一個失敗者,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加節(jié)制地利用社會資源,這也是他作為“暴君”的主要罪名。不過,隋煬帝的這種行為背后,也存在歷史的必然性。下面我就給你講講,這些必然性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們要承認,隋煬帝干了很多勞民傷財?shù)氖,但一個皇帝能夠勞民傷財?shù)那疤,是國家擁有一套高效的行政系統(tǒng),方便皇帝調(diào)動社會資源。這套行政系統(tǒng)是隋文帝楊堅留下來的遺產(chǎn)。具體來說,隋文帝對行政系統(tǒng)進行了這么幾項改革。首先,他規(guī)定地方官統(tǒng)一由吏部任命,改變了此前地方政府自行任命官員的狀態(tài)。其次,他將原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機構(gòu)精簡為州、縣兩級,大大節(jié)省了行政開支,提高了效率。同時,他還規(guī)定各州每年要向中央推薦三名人才,充實官僚隊伍。這些改革的宗旨,是將行政權(quán)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所以,隋煬帝上臺的時候,能夠很方便地調(diào)動全國各地的資源。他難以抑制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欲望,這使他成就了偉業(yè),也使他成了“暴君”。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問題,隋煬帝那些勞民傷財?shù)呐e動,真的只是為了個人享受嗎?說起隋煬帝,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大運河。
請注意,隋朝修的這條大運河,并不完全等同后來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主要是服務(wù)北京,從南方為北京運輸物資。隋朝大運河服務(wù)的對象是洛陽,洛陽才是隋朝大運河的重心。
從地圖上看,這條大運河北起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qū),南到余杭,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地區(qū)。但它并不是一條直線,中間特意向西拐了個彎,一直通到洛陽。所以,隋朝大運河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溝通南北,二是服務(wù)洛陽。而這兩個目的背后,都暗藏著歷史的必然性。
我們先看“溝通南北”。隋朝建立以前,中國處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在隋朝統(tǒng)一以后,要想將分離數(shù)百年之久的南方和北方真正合為一體,是通過進行大規(guī)模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達成的。更何況,興起于北方的隋朝當時對于南方的治理并不算穩(wěn)固。
隋朝剛實現(xiàn)統(tǒng)一不久,南方就爆發(fā)了叛亂。在會稽也就是浙江紹興一帶,有一個叫高智慧的人帶頭起兵造反,叛軍達幾萬人之多。隋煬帝派楊素前去鎮(zhèn)壓,才平定了這場叛亂。要想隨時應(yīng)對可能的叛亂,就要保證向當?shù)剡\送軍隊和物資的能力。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修建通濟渠,將洛陽與淮河邊上的泗州連接起來,啟動了大運河工程!端鍟分杏涊d,通濟渠的修建動員了百萬以上的勞工。就在同一年,他又動員十幾萬民工,修建聯(lián)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到了608年,隋煬帝下令開始修建大運河中最長的一段,也就是聯(lián)通洛陽和涿郡的永濟渠。永濟渠從洛陽出發(fā),向北經(jīng)過遼闊的華北平原,最終抵達今天的北京附近。這一工程也動員了百萬勞工!顿Y治通鑒》中甚至記載當時男人已經(jīng)不夠用了,開始征調(diào)婦女服勞役。兩年后,隋煬帝命令開鑿聯(lián)通江都和余杭的江南河,江都就是揚州,余杭就是杭州,這使得大運河一直延伸到了長江以南。
隋煬帝前后不過花了五年左右時間,就修成了大運河,使南北連成一氣。這使得江南產(chǎn)糧區(qū)的糧食可以供應(yīng)北方,也使得中央政府的軍隊可以隨時鎮(zhèn)壓叛亂。不過,我剛才說到,大運河并不是一條直線,它特意在中間拐了個彎,通到洛陽。這反映了修建大運河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營造東都。
東都就是洛陽。隋朝的都城叫作大興城,位于漢代長安城的東南部,是隋文帝時期修建的一座新城。后來唐朝繼續(xù)在此定都,并改名長安。
不過,大興城所在的關(guān)中地區(qū)人口密度很大,本地產(chǎn)的糧食不夠吃。關(guān)中和外界的交通也不太方便,從外地運糧也很費事。而洛陽位于中原,四通八達,物資容易供應(yīng)。而且隋煬帝認為,關(guān)中地區(qū)距離中原和南方都有距離,在這里建都不利于隋朝對全國的控制。
隋文帝剛?cè)ナ酪粋月,隋煬帝的五弟楊諒就在洛陽發(fā)動了叛亂。這件事給了隋煬帝很大刺激,他在叛亂平定以后就宣布準備遷都洛陽,并征調(diào)大量民工進行建設(shè)。
所以,大運河其實是遷都洛陽的一個配套工程。大運河建成以后,洛陽就成了全國物資的集散中心,隋朝定都在這里,也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控制。這種地緣政治格局一直延續(xù)到唐朝,唐朝一直把洛陽作為和長安并立的東都,武則天也曾經(jīng)干脆遷都洛陽。而洛陽的政治地位,是靠大運河才得以維持的。
有意思的是,唐朝人對于大運河的評價曾經(jīng)有過變化。唐朝前期,因為隋朝末年的大亂剛過去不久,唐朝人對大運河以負面評價為主,認為它勞民傷財。而在安史之亂以后,北方經(jīng)濟遭到破壞,中央政府越來越仰仗來自南方的物資供應(yīng),人們對大運河的評價也就逐漸轉(zhuǎn)向正面了。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皮日休甚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說,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這條河,可直到今天,南北交通還要依靠它。要是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的事,隋煬帝的功勞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論。
皮日休對隋煬帝并不算過譽,大運河深刻影響了唐朝的國運。陳寅恪先生指出,黃巢之亂破壞了運河運輸,使中央政府不能及時獲得來自江南地區(qū)的物資供應(yīng),唐朝政府于是走向了滅亡?梢,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是順應(yīng)大勢,功在千秋。
如果我們再看看大運河的地圖,可能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運河溝通了洛陽和江南地區(qū),這個好理解。
可隋煬帝為什么還要勞民傷財,修建一條直通北方的通濟渠,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京附近呢?這就要說到隋煬帝做的另一件大事:遠征高句麗。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政權(quán),在公元前4世紀建國,并在公元6世紀達到鼎盛。請注意,高句麗和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不同,它是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擁有完善的政府組織和強大的常備軍。所以隋朝以來的皇帝們都將它視為心腹大患。隋煬帝為了消滅高句麗,反而把自己給搭上了。他曾經(jīng)前后三次親征高句麗,結(jié)果反而刺激了國內(nèi)的農(nóng)民起義和地方官員叛亂,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但是,從大歷史的角度看,隋煬帝的選擇真的錯了嗎?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親征高句麗,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聯(lián)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終于徹底消滅了高句麗。
為什么隋唐兩代的皇帝們都要對高句麗大打出手呢?因為高句麗已經(jīng)發(fā)展為東亞地區(qū)的強權(quán),又緊挨著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對中原王朝構(gòu)成嚴重的威脅。高句麗之于隋唐王朝,就好比迦太基之于羅馬,后金之于明朝,準噶爾之于清朝,一山不容二虎。即使在高句麗滅亡以后,中原王朝面臨的主要威脅仍然來自東北。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以及滿人的大清國,都是位于東北的政權(quán)?梢娝鍩圻h征高句麗并不是個人的心血來潮,而是當時戰(zhàn)略局勢逼迫下的結(jié)果。
總之,隋煬帝無節(jié)制地利用社會資源,其實背后暗藏歷史的必然性。隋文帝留給他一個高效的行政系統(tǒng),使他有機會去完成重大歷史使命。修建大運河,遠征高句麗,都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wù)。我們可以說他急于求成,但具體的歷史情境比我們的想象更為復雜,“急于求成”的指責其實是事后諸葛亮。當時南北聯(lián)系并不緊密,南方甚至爆發(fā)過叛亂,高句麗的威脅也與日俱增,隋煬帝難免會產(chǎn)生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感覺。理解了當時的局勢,我們對于隋煬帝的認識才會更加真實立體。
隋煬帝謚號中的這個“煬”字,是唐高祖李淵送給他的!盁弊肿鳛橹u號,具有特定含義,比如違背禮法,遠離民眾,違反天意,欺壓百姓,等等。對于隋煬帝的負面評價,凝結(jié)在魏征主持撰寫的《隋書》中!端鍟分械乃鍩,基本是一個荒淫無度、揮金如土的敗家子,殘酷冷血的殺人犯,獨斷專行的統(tǒng)治者?傊且粋集一切惡劣品質(zhì)于一身的暴君。這種評價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我們對于隋煬帝的主流印象。
唐朝對于隋煬帝的負面評價,顯然也帶有政治意圖。請注意,唐高祖李淵也是前面提到的關(guān)隴集團成員,他的祖父李虎曾經(jīng)是關(guān)隴集團的“八柱國”之一。唐朝取代隋朝,李家取代楊家,其實是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的第二次火并。對于隋煬帝的否定,有助于樹立唐朝的合法性。而且,魏征等人列舉隋煬帝的罪狀,也是希望唐太宗能夠吸取隋亡的教訓。唐太宗也確實吸取了教訓,他對于自己明君形象的塑造,顯然是反隋煬帝之道而行之。隋煬帝獨斷專行,唐太宗就擺出從諫如流的姿態(tài)。隋煬帝濫用民力,唐太宗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表示自己愛民如子。以儒家的視角看來,隋煬帝當然是一位暴君。對于隋朝末年的大亂,隋煬帝也要負主要責任。但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當時的時代背景,重新看待隋煬帝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會對隋煬帝以及他所屬的時代擁有更深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