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非功過兩分說,不能一言以蔽之。隋煬帝楊廣有成為千古明君的實力,但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致使偉業(yè)損極一時,卻利在千秋。

前期苦心經(jīng)營,登臨帝位。

隋煬帝楊廣先天條件就很好,“美姿儀,少聰慧”,從小就善于韜光養(yǎng)晦,走親獨孤皇后路線,收買人心,能較好地平衡山東士族、關(guān)隴貴族、江南士族三方勢力,又有較多功勞。而太子楊勇過于率真,違逆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的心意,不能平衡三大勢力。最終楊廣成為太子。幾年之后,楊廣登基,《隋書》并沒有楊廣弒父的記載,但有其淫母的記載,占有了宣華、容華兩位夫人。隨后,隋煬帝鏟除朝中異己,穿假遺詔殺掉楊勇消除隱患。

中期急功近利,締造偉業(yè)。

這時經(jīng)過“開皇之治”的隋朝國富民強,隋煬帝改年號為“大業(yè)”,開啟自己的宏圖偉業(yè):興建東都洛陽和糧倉,加強對山東、江南諸地的掌控,解決關(guān)中一帶糧食產(chǎn)量減少的困境;開鑿大運河,全長2700公里,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貫通南北,加強隋朝的統(tǒng)治;修筑長城,防備突厥入侵;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打破士族壟斷選拔人才,此后沿用一千三百多年;軍事上平定吐谷渾,打敗突厥、契丹,安穩(wěn)北方;加強對外交流,各國遣隋使;大業(yè)三年(507年),公認的暴君楊廣頒布了古代刑罰最輕的《大業(yè)律》,后來唐代在制定律法時也做了很深的參考。

此時,隋煬帝的帝國偉業(yè)已達巔峰,萬國來賀。以上諸項,君王只要做成一樣,都是能君。這時的隋煬帝確有成為千古明君的潛質(zhì)與實力。這些偉業(yè)在燦爛的同時,也損耗完了隋朝的國力。但隋煬帝并不滿足于此,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顧國情,兩次巡游江都和三征高句麗。帝國由盛轉(zhuǎn)衰,最終走向滅亡。

后期濫用民力,盛極而衰。

巡游江都,本想加強南北聯(lián)系,用實力折服江南人士,但過度的奢華榨干了國力,未折人先折己。第一次征討高句麗,出動大軍一百三十萬,征調(diào)民夫二百萬,本想用絕對實力恐嚇折服,卻遭到高句麗的激烈抵抗,而自己的后勤保障先折了,加上肆意指揮,最終隋軍慘敗。這又極大損耗了民力國力,撐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但隋煬帝絲毫不在意,一方面鎮(zhèn)壓起義,一方面御駕親征高句麗,正打得激烈的時候,負責大軍后勤的楊玄感起兵叛亂,隋煬帝只能回師平叛。而國內(nèi)起義越演愈烈的時候,隋煬帝卻和高句麗死磕上了,又集結(jié)大軍討伐。連年征戰(zhàn)的高句麗受不了選擇投降,隋煬帝獲得了名義上的征服。而國內(nèi)已經(jīng)遍地起義,突厥也蠢蠢欲動。

三征高句麗,先后動用人力數(shù)百萬,征調(diào)財物無數(shù),無數(shù)人死于戰(zhàn)場和勞役,導致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jīng)濟受到嚴重破壞,百姓難以生活下去,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

末期烽煙四起,凄涼收場。

隋煬帝無法改變失控的北方局勢,所以就三巡江都。隨后發(fā)生了兵變,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縊死。隋煬帝死后,沒有棺材,還是蕭皇后和宮人用床板為棺,葬于江都行宮。后唐朝以帝禮改葬于雷塘。在他統(tǒng)治期間,并沒有處理好利在當下和功在千秋的關(guān)系,全國人口減少了一半,只有不到二百萬戶。果然興亡,百姓皆苦。

而唐朝的發(fā)展,很多地方受惠于隋朝。但唐太宗為了更好地鞏固新王朝的合法性,所修《隋書》中對前朝諸多大事持否定態(tài)度,將隋煬帝刻畫成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暴君,而同樣殺兄逼父篡位,占有李元吉妃子楊氏,四處征伐的自己,卻被美化為被逼無奈的自保和禪讓。這就是成王敗寇,勝利者掌握話語權(quán)。

最佳貢獻者
2

隋煬帝雖是亡國之君,卻遠非劉阿斗和陳后主之輩所能相比,其治國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腥苏f“隋煬帝不是不偉大,而是偉大的過了頭。” 

隋煬帝是隋朝第二個皇帝,年號大業(yè)。隋煬帝有雄心壯志,意圖建立千秋大業(yè)。

事實上隋煬帝正是這樣做的。早在繼位之前,隋煬帝就率軍滅陳,統(tǒng)一中國南北,結(jié)束了中國幾百年的分裂。繼位之后,隋煬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業(yè)為己任。

隋煬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卻做了許多皇帝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做不了的大事:

 一, 開鑿運河

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與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一樣,是名垂千古的偉大工業(yè)。自運河開通之后,中國大地可是真的緊密連在一起了,通長江,跨淮河,過黃河,中國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為一體,不但溝通了南北的經(jīng)濟,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統(tǒng)一疆土的貢獻,中國現(xiàn)在沒有成為以長江為界或以黃河為界的幾個國家,運河可謂功不可沒。

二, 進擊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煬帝對林邑的用兵,是隋朝開疆拓土、鞏固邊防的戰(zhàn)略策略的具體體現(xiàn),其直接的結(jié)果是使隋朝的勢力范圍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許多,甚至已經(jīng)超出了傳統(tǒng)的以日南郡南端構(gòu)成的疆域界限!

三, 開拓流求(臺灣)

隋代對流求的開拓,是繼孫吳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邊鞏固國防的行為,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在于進一步加強了流求與大陸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聯(lián)系。直到今天,臺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可以作證!

 四,征服吐谷渾

隋煬帝征服吐谷渾,并設(shè)置“新四郡”(區(qū)別于漢武帝設(shè)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統(tǒng)一于中國,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的疆域!

五,三征高麗,經(jīng)略東北 

隋煬帝三征高麗是隋煬帝最悲劇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罵的事情。為了征服高麗,隋煬帝每次都動用上百萬的軍隊和民夫,卻無果而終,反而換來百姓的大規(guī)模起義,最終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煬帝挨了罵,隋煬帝的憾事,中國歷史的憾事。

 六, 營建東都洛陽 

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并不是他窮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為了控扼山東,是強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煬帝在位時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實地考察制定治國方針),根本沒有時間享受。 

七,完善科舉制  

科舉制在隋文帝時就已創(chuàng)立,但不完善。是隋煬帝創(chuàng)制了進士科,這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響深遠。

以上都是隋煬帝做過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煬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伤鍩鄱甲隽,而且僅僅用了13年。說隋煬帝是暴君不能否認,13年干了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個百姓頭上,人民負擔之重、勞役之苦可想而知。


3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應(yīng)當被銘記,一個是秦朝,一個是隋朝,它們結(jié)束了紛亂,統(tǒng)一了國家。試問,還有什么樣的功績比這大?

統(tǒng)一必然伴隨著戰(zhàn)爭、兼并,所以,秦始皇和隋煬帝都被描述城暴君,而且這兩個朝代都在民變中滅亡,成了短命王朝。

我們要客觀評論秦始皇和隋煬帝。單說隋煬帝,做了很多大事,“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清波!毙藿ù筮\河,勞民傷財,但是大運河對于溝通南北,鞏固國家何其重要。唐朝繁榮,都是自己的本事嗎?沒有隋朝的大運河,李世民縱有一身本事也難以有貞觀之治!

隋朝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外交等領(lǐng)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初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完善于唐朝,鞏固中央集權(quán);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yōu)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xiàn)象……

隋煬帝雄心壯志,想著成就一番大業(yè),只爭朝夕,馬不停蹄。但是,他性子太急了,過多地消耗了民力國力,終致隋朝滅亡。

隋煬帝不是一個簡單的“暴君”可以概括的。

4

在古今很多人的印象當中,隋煬帝=大暴君+大昏君。其實,這個等式很有問題的。功是功,過是過,只是很不巧,隋煬帝成為了末代的皇帝,末代皇帝的標簽不就是這樣嘛。

隋煬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公元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fā)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那么后世為何不提隋煬帝的貢獻,卻被描述成暴君?

其實楊廣是很有文韜武略的,修運河,復長城,立科舉,強集權(quán),去豪強,除后患,威四夷,征西域,匯通天下,有幾個做得到?有幾個皇帝為了國家的穩(wěn)固安全發(fā)展, 能夠不辭辛苦,在那個只有木輪車的年代,親征高句麗。只要細翻當年的史籍資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當時的高句麗,決非所謂附庸小國,它也是一個高度集權(quán)半牧半耕的軍事強國,已經(jīng)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國,并且威逼中原,對大隋也是時有冒犯掠占,隋煬帝當年調(diào)千里大軍,總計共一百來萬人,三次東征,決不是只因高句麗不恭那么簡單。

楊廣曾經(jīng)三次龍舟游江南,可是有幾個人記得,那四千里大運河為中國的繁榮穩(wěn)定,做了多大貢獻!"盡道隋忘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只不過末代皇帝從來沒有落下什么好名聲的。新王朝,如若不把前主貶的一無是處,怎說明新朝的正統(tǒng)合法?看待帝王,要全面,只一個荒淫是不足以評價一朝天子的。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隋煬帝自伴隨亡隋的敗跡黯然辭世起,便有蓋棺定論,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千余年來,鐵案如山。

按愚意,評論歷史人物,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jié)底要看他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是進步還是反動。我所以認定楊廣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沒在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血與火中的,卻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頁,是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思維模式偏狹、脆弱一面的反映。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楊廣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yè)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隋煬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后三下?lián)P州巡游,直至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公元590年,調(diào)任揚州總管,任此職9年,頭銜有太尉公、揚州總管諸軍事、揚州刺史等,其間平定過江南豪強的武裝叛亂,直到公元600年被立為皇太子后才離開。

隋朝建立之初,中國還處于分裂狀態(tài),尤其是陳朝據(jù)地江南,與中央政權(quán)抗衡。588年秋,20歲的楊廣受命率領(lǐng)數(shù)十萬隋軍,一舉突破長江天塹,進據(jù)建康,俘獲了藏在井里的陳后主和其貴妃張麗華。后來民間傳說迷戀美色,衍生出許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記載,正是楊廣親自下令斬了張麗華。結(jié)束國家近百年的分裂戰(zhàn)亂,開啟一個統(tǒng)一、強盛的新時代,由此楊廣建立了較高的威望。

楊廣當時立足揚州,悉心經(jīng)營南方,籠絡(luò)人才,為他以后登上皇太子位,進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當然,他能當皇帝,與他善使陰謀詭計也有關(guān)系。身后罵名滾滾。

煬,是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謚號,表示楊廣好內(nèi)怠政、外內(nèi)從亂,為下謚、惡謚。后世對楊廣的評價,主要來源于史官編纂的《隋史》。在后人眼里,隋煬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評價似乎千百年來已成定論。

顯然,這是一種帶有偏見的傳統(tǒng)的觀念。我們都知道隋煬帝死后,被后人詬罵,但他手中完成的南北大運河,卻默默地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作用。隋煬帝的一生中,作了不少有利于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事業(yè),對促進歷史發(fā)展是有貢獻的。

5

評價一個人的功與過,首先要看他對于歷史發(fā)展的影響。隋煬帝此人荒淫無度、開運河、征高麗,使得民不聊生.可以說是個十惡不赦的暴君;但是他的某些行為對于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他開創(chuàng)的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使得讀書人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科舉制度影響了中國歷史一千多年的發(fā)展、他開鑿的京杭大運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方便,節(jié)約了運費,至今還在使用。所以看待問題要一分為二,雖然隋煬帝是個暴君,但是他對于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功大于過!

隋朝開創(chuàng)者隋文帝楊堅,原是北周貴族,在北周滅北齊的戰(zhàn)爭中,憑借其出身和軍功迅速贏得了高度的政治聲望,并在北周連續(xù)經(jīng)歷兩位短命皇帝后,只留下一個年僅8歲的太子。所以在楊堅的一系列手段下,成功取代了自己外孫的皇位后建立隋朝。并選用自己家族的封號“隋國公”,作為國號,是為隋朝。


隋煬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卻做了許多皇帝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做不了的大事:

千年大計之一:科舉制度的誕生

科舉制度想必無需多說了?婆e制度從隋朝誕生(587年)到清朝結(jié)束(1905年),持續(xù)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為中國選拔出了無數(shù)的人才,足以證明它的優(yōu)越性。甚至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高考制度就有科舉制度的影子在里面?婆e制度是歷史上選拔人才最公平的制度,沒有之一。


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階級的流通性,給予了下層百姓向上層階級躍遷的可能,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國家的穩(wěn)定。畢竟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追求,那是什么都有可能做的出來的。百姓有希望,日子有盼頭也就不會鬧事了嘛。而科舉制度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層階級與底層農(nóng)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千年大計之二:開挖濟渠、邗渠、永濟渠和江南河(開鑿運河

大業(yè)元年(605年),開挖濟渠和邗渠。濟渠打通了黃河和淮河,邗渠打通長江和淮河。

大業(yè)四年(608年),開挖永濟渠。

大業(yè)六年(610年),開挖江南河。江南河打通了長江與錢塘江。

這挖開的便是大運河。從杭州到洛陽,全線超過兩千公里。

這一系列工程征調(diào)了數(shù)百萬的百姓,僅僅耗時六年就溝通了所有的河道。至今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直到現(xiàn)在都還在造福中國人民。

千年大計之三:巡視全國,奠定全國版圖基礎(chǔ)。(開拓流求(臺灣)、征服吐谷渾、三征高麗,經(jīng)略東北)


楊廣向西走到過西域。當時剛剛結(jié)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在經(jīng)歷五胡亂華后,戰(zhàn)火蔓延到了西域,政權(quán)變更頻繁,西域再也不復往昔的繁榮了。

大業(yè)五年(609年),那時西域被土谷渾占領(lǐng),而楊堅此行的目的就在于解決土谷渾,收復西域。楊廣親自率領(lǐng)軍隊征戰(zhàn)土谷渾,并取得勝利。隨后犒賞三軍。據(jù)記載,楊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到達過西域的皇帝,也是唯一一個在此征戰(zhàn)過的皇帝。

大業(yè)七年(611年),為了完成真正的統(tǒng)一大業(yè),隋煬帝決定發(fā)兵高麗。(高麗稱中原局勢糜爛之際占領(lǐng)了遼東四郡之地,即漢四郡)


隋煬帝楊廣一生的過失:


一、煬帝親三次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導致隋末農(nóng)民起義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


二、隋煬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揚州,兩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還在長安、洛陽間頻繁往還。每次出游都大造離宮?傆嬍嗄觊g被征發(fā)擾動的農(nóng)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慘象。 大業(yè)七年隋末民變爆發(fā)。


隋煬帝在大業(yè)十二年(616年),因無力抵抗,乘龍舟到揚州避難。并于大業(yè)十四年(618年)被叛軍殺死,自此結(jié)束了他這奔波的一生。


歷史證明,隋煬帝的這些政策并不是暴政,只是他走的早了一點,快了一點,也急了一點。所以導致民生哀怨,他沒有處理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關(guān)系,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才是隋煬帝最大的問題。

6

隋煬帝是昏君?還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天才多走一步就會變成傻瓜

想起歷史上非常圣明的君主,我們一般都會想到唐朝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或者是后來清朝的康熙,乾隆等皇帝。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他們真的有史書上所吹捧的那樣厲害嗎?其實,貞觀之治實際上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繁盛,在貞觀時期,國家的實力其實遠遠比不上隋煬帝時期。而對于后來的康雍乾,就更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實要是說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的話,那么隋煬帝應(yīng)該算是其中一個了。聽到這里肯定很多人都會覺得非常驚訝,隋煬帝不是一個昏君嗎?我們曾經(jīng)在書籍上看到的對于隋煬帝的評價都是驕奢、道德敗壞、弒兄殺父的。這樣一個人怎么可能會有雄才大略呢?

其實,這些評論和真實的歷史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因為這些評論基本都是經(jīng)過評書戲曲的刻意渲染而勾勒出來的。而隋煬帝楊廣確實是歷史上一個非常少見的文武全才的皇帝。

在文方面。隋煬帝有一句詩叫做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江南是個好地方。但是古時候的江南和現(xiàn)在的江南可是不一樣的,對于現(xiàn)在的江南來說,氣候宜人,而且物產(chǎn)富饒,那當然是個好地方。

而在隋朝時期,江南還是一個非;臎鲋。但是隋煬帝在當時就看出了江南的好。而且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江南建成了一個富饒之地。在楊廣統(tǒng)治的后期,他把都城遷到了江都。而且他還開鑿了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可是擔負著中國的物流運輸?shù)闹卮笫姑?/p>

在武方面,征遼亦偶然?梢钥闯鏊f的是征遼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情。這個征遼里面的遼指的是誰呢,其實就是高句麗,也就是中國的東北一帶地區(qū),楊廣認為東北在中國的戰(zhàn)略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東北的話,那么中國在軍事上可能會面臨著非常大的威脅。宋朝先后敗給了遼和金,他們都是從東北方向來的。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隋煬帝在文和武方面都有著非常過人的天賦,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卻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其實他的失敗也正是因為他過人的天賦,因為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想的太簡單了。他認為很快就能夠征服東北。但實際上他征遼卻進行了三次。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而對于京杭大運河來說,本質(zhì)上是好意,但是這是一件需要千秋萬代持續(xù)下去的事業(yè),想在一代之內(nèi)完成好,勢必會使國內(nèi)庫空虛,國家滅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說,總體來看,隋煬帝雖然有著好的設(shè)想,但是卻沒有能力把它去完成,最終還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有人說天才多走一步,那就變成了傻瓜,看來確實是這樣呀。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chuàng)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zhuǎn)發(fā),轉(zhuǎn)發(fā)請注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guān)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7

長期以來,隋煬帝剛愎自用、兇殘好殺,以及濫用民力、橫征暴斂的“暴君”形象已經(jīng)深入人心。不過,隋煬帝暴虐形象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歷史動力。今天幫你穿過臉譜化的人物形象,看到隋煬帝背后的歷史大勢。

隋煬帝是怎樣成為“暴君”的典型代表之一的?

說起“暴君”這個詞,我們總覺得這說的是性格殘暴。但隋煬帝楊廣這個人的性格是不是殘暴,恐怕不好說。他在即位以后第二年,就重新修訂了法律,其中有兩百多條罪名都減輕了對應(yīng)的刑罰。這一舉措獲得了百姓的擁戴,因為百姓們苦于嚴刑峻法已經(jīng)很久,這下終于能喘口氣了。你可能會說,隋煬帝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這還不是個暴君嗎?其實在古代中國,為了爭奪最高權(quán)力,這種事是常有的。況且楊廣殺死父親楊堅只是一家之言,并不是歷史定論。他在即位以后,確實殺死了哥哥也就是廢太子楊勇,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經(jīng)殺死了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把兩人的后代趕盡殺絕。結(jié)果李世民非但沒被罵成暴君,還被歸入明君的典型?梢姡糯牡弁鮽?yōu)榱藱?quán)力斗爭而殺死親人,并不是被罵成暴君的理由。

所謂“暴君”,并不是對于性格的描述,而是儒家對于皇帝的一種政治評價。這個評價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皇帝獨斷專行,不聽大臣的意見。二是皇帝對于社會資源的利用,超出了百姓能夠承受的限度。隋煬帝正是因為滿足這兩點特征,才被儒家稱為“暴君”。

更重要的是,隋煬帝之所以會碰到儒家的這兩條高壓線,是當時歷史大勢推動下的結(jié)果。隋煬帝的獨斷專行,和當時的政治需要有關(guān)。隋煬帝不加節(jié)制地利用社會資源,背后也有歷史的必然性。

今天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為你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隋煬帝:第一,隋煬帝的獨斷專行是出于怎樣的政治需要?第二,隋煬帝對于社會資源的無節(jié)制利用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必然性?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方面,隋煬帝平時獨斷專行,不聽勸告,這看上去明明就是他的性格問題,為什么說和當時的政治需要有關(guān)呢?

后世在說到隋煬帝獨斷專行的時候,都會提起這么一條罪狀。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后的第三年,大臣高颎、賀若弼、宇文弼三個人私下議論,說隋煬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錯誤。比如當時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帶著隨從前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讓人修建了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的大帳篷,用來迎接他們,這樣做太浪費了。再比如隋煬帝最近有點迷戀音樂和雜技,有沉溺享樂的傾向。有人聽到這些話,就向隋煬帝打了小報告。隋煬帝勃然大怒,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給殺了,還把他們的兒子放逐到了邊疆。

人家在背后提了幾句意見,就要把人家給殺了,這還不叫獨斷專行嗎?其實這件事背后還有更深的內(nèi)涵。被殺的這三個人身上有一些共性。高颎出身渤海高氏,是名門望族之后。宇文弼出身北周皇室,北周皇帝也是宇文氏,隋文帝楊堅就是從宇文家手上篡奪了皇位,才建立了隋朝。還有賀若弼,他不姓賀,而是復姓“賀若”,這是鮮卑貴族的姓氏,賀若弼是鮮卑貴族的一員。

隋煬帝殺掉這三位老臣,其實暗含打擊貴族,加強皇權(quán)的用意。說到這里,我們需要簡單回顧一下隋朝建立的歷史。

隋朝的建立和一個著名的政治勢力有關(guān),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關(guān)隴集團”。關(guān)隴集團的建立者是鮮卑貴族賀拔岳,他在北魏孝武帝的命令下,把陜西關(guān)中到甘肅隴山一帶的軍事力量整合為一個軍事集團,關(guān)隴集團就這么誕生了。賀拔岳死后,他的部將宇文泰在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又設(shè)置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這二十個職位由固定的二十個大家族分享。這二十個家族不僅擔任軍隊的統(tǒng)帥,還是國家的首腦。宇文泰自己就成了關(guān)隴集團的老大,后來他的兒子建立了北周王朝。當時在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還有一位名叫楊忠的人,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隋文帝楊堅就是楊忠的兒子。楊堅有個女兒,后來做了北周的太后。楊堅篡奪了小外孫宇文闡的皇位,于是建立了隋朝。所以,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的行為,本質(zhì)上是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的一次火并。楊堅坐上了皇位,自然也要提防關(guān)隴集團其他成員也來這么一手。

更要命的是,除了關(guān)隴集團,楊堅還要面臨一個敵人,就是所謂的“山東士族”。我們知道,魏晉時期的士族門閥勢力很大,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孝文帝為了爭取政治支持,又發(fā)布詔書,列舉了一批士族門閥,表示要保護他們的利益。這些士族門閥大多生活在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地區(qū),所以被稱為“山東士族”。剛才說的高颎,出自渤海高氏,這是山東士族的代表之一。此外還有什么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他們在隋朝建立以后仍然很有勢力,皇帝也要給他們幾分面子。一句話,作為新貴族的關(guān)隴貴族,和作為舊貴族的山東士族,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都很活躍。

從隋文帝到隋煬帝,隋朝的兩代帝王都面臨著和新舊貴族的斗爭。關(guān)于隋文帝楊堅,因為有了兒子楊廣的反襯,你可能以為他是一個相對仁慈的皇帝,其實壓根不是這么回事。楊堅和秦始皇有些類似,熱衷于法家手段,甚至他的兒子楊俊貪污公款,他也表示執(zhí)法應(yīng)該公平,對楊俊給予了處罰。我們知道,法家歷來是和皇帝集權(quán)聯(lián)系在一起的。楊堅為了實現(xiàn)集權(quán),對南北朝時期混亂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新整理,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中央分為內(nèi)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核和執(zhí)行,其中內(nèi)史省后來又改為中書省。三省又下設(shè)六部,共同負責朝廷的日常行政。

三省六部制為什么有利于皇帝的集權(quán)呢?請注意,與漢代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一個重要的區(qū)別,那就是它沒有設(shè)置“丞相”這個職位。丞相是百官之首,經(jīng)?梢钥购饣蕶(quán)。而三省在本質(zhì)上都是皇帝的秘書機構(gòu),對皇帝俯首帖耳。不過,尚書省的首席長官叫尚書令,經(jīng)常在皇帝和百官之間上傳下達,漸漸具有了和丞相類似的權(quán)力。隋文帝在位期間,尚書令的位子經(jīng)常是空著的,由尚書令的副手尚書仆射負責尚書省的日常工作,比如著名的大臣楊素就曾經(jīng)擔任過尚書仆射。

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后,對新舊貴族懷有更重的敵意。前面說的楊素,也是貴族出身,曾經(jīng)幫助楊廣登上皇位,和楊廣關(guān)系很近。楊廣即位以后,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對楊素的提防。于是楊素在病危時拒絕服藥,在楊廣登基以后第二年就去世了。對楊素都尚且如此,對于那些出身顯貴,又是老資歷的大臣,隋煬帝就更不會客氣了。說到這里,我們再看看隋煬帝殺死高颎等人這件事,就更能看出其中的門道。高颎、宇文弼和賀若弼這三個人,都是貴族出身,而且都是六十多歲的元老重臣。隋煬帝對他們大開殺戒,其實是要在新舊貴族面前樹立皇帝的權(quán)威。

隋煬帝殺了這三個人以后,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刻意繞開正常的官員任免程序,找來一群級別很低的官員參與決策。這批官員缺乏政治背景,他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于是,隋煬帝就實現(xiàn)了更高程度的集權(quán)。

隋煬帝重用的這批政治新貴中,有一位代表人物,名叫虞世基。他的父親是陳朝的高官,陳朝滅亡以后,虞世基隨父親一同北上。楊廣即位以后,任命他做了內(nèi)史侍郎。這是一個級別較低的職位,但虞世基可以接觸核心機密,并為隋煬帝起草詔書,成為朝中最有權(quán)勢的大臣。他的權(quán)力并不是來自家族背景,而完全來自隋煬帝的授予。隋煬帝重用虞世基,顯然是因為他在朝廷里缺乏根基。他本來就是隨陳朝一起投降過來的,每天過得誠惶誠恐,F(xiàn)在得到皇帝破格任用,他還不惟命是從?

隋煬帝在隋文帝集權(quán)的基礎(chǔ)上,通過鏟除貴族大臣,任用缺乏背景的親信,建立了一個對自己俯首帖耳的小集團。貴族大臣沒有機會再向他提意見,而他身邊的親信深知自己的命運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心意,也就成天報喜不報憂。這導致了隋朝政治生態(tài)的惡化。

隋煬帝在位末期,國內(nèi)到處爆發(fā)起義。各地匯報起義軍情況的消息不斷傳來,虞世基接到奏報以后一律加以修改,把壞消息統(tǒng)統(tǒng)刪掉。有一次虞世基疏忽了,讓隋煬帝看到一份奏報,里面匯報的是黃河以北有幾十萬起義軍投降了朝廷。隋煬帝從中看出了問題,就問虞世基:一次就有幾十萬人投降,天下有這么多人造反嗎?虞世基輕描淡寫地說,老鼠再多,又何必擔心呢?把這件事掩蓋了過去。隋煬帝有一次跟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聊天時說:“我不喜歡別人提意見。要是那些貴族想靠提意見來博取名聲,那就更討厭了。要是那些卑賤的士人給我提意見,我還會寬容一些,但不會讓他有出頭之日!彼鍩墼谶@里已經(jīng)表露了他的真實想法,他的所謂獨斷專行,針對的主要是那些貴族。

隋煬帝的獨斷專行長期以來受到批判,這也和他亡國之君的身份有關(guān)。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同樣的行為,如果失敗了,那就是獨斷專行,不聽勸。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力排眾議,有主見。隋煬帝很不幸地成為一個失敗者,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加節(jié)制地利用社會資源,這也是他作為“暴君”的主要罪名。不過,隋煬帝的這種行為背后,也存在歷史的必然性。下面我就給你講講,這些必然性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們要承認,隋煬帝干了很多勞民傷財?shù)氖,但一個皇帝能夠勞民傷財?shù)那疤,是國家擁有一套高效的行政系統(tǒng),方便皇帝調(diào)動社會資源。這套行政系統(tǒng)是隋文帝楊堅留下來的遺產(chǎn)。具體來說,隋文帝對行政系統(tǒng)進行了這么幾項改革。首先,他規(guī)定地方官統(tǒng)一由吏部任命,改變了此前地方政府自行任命官員的狀態(tài)。其次,他將原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機構(gòu)精簡為州、縣兩級,大大節(jié)省了行政開支,提高了效率。同時,他還規(guī)定各州每年要向中央推薦三名人才,充實官僚隊伍。這些改革的宗旨,是將行政權(quán)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所以,隋煬帝上臺的時候,能夠很方便地調(diào)動全國各地的資源。他難以抑制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欲望,這使他成就了偉業(yè),也使他成了“暴君”。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問題,隋煬帝那些勞民傷財?shù)呐e動,真的只是為了個人享受嗎?說起隋煬帝,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大運河。

請注意,隋朝修的這條大運河,并不完全等同后來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主要是服務(wù)北京,從南方為北京運輸物資。隋朝大運河服務(wù)的對象是洛陽,洛陽才是隋朝大運河的重心。

從地圖上看,這條大運河北起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qū),南到余杭,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地區(qū)。但它并不是一條直線,中間特意向西拐了個彎,一直通到洛陽。所以,隋朝大運河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溝通南北,二是服務(wù)洛陽。而這兩個目的背后,都暗藏著歷史的必然性。

我們先看“溝通南北”。隋朝建立以前,中國處于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在隋朝統(tǒng)一以后,要想將分離數(shù)百年之久的南方和北方真正合為一體,是通過進行大規(guī)模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達成的。更何況,興起于北方的隋朝當時對于南方的治理并不算穩(wěn)固。

隋朝剛實現(xiàn)統(tǒng)一不久,南方就爆發(fā)了叛亂。在會稽也就是浙江紹興一帶,有一個叫高智慧的人帶頭起兵造反,叛軍達幾萬人之多。隋煬帝派楊素前去鎮(zhèn)壓,才平定了這場叛亂。要想隨時應(yīng)對可能的叛亂,就要保證向當?shù)剡\送軍隊和物資的能力。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修建通濟渠,將洛陽與淮河邊上的泗州連接起來,啟動了大運河工程!端鍟分杏涊d,通濟渠的修建動員了百萬以上的勞工。就在同一年,他又動員十幾萬民工,修建聯(lián)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到了608年,隋煬帝下令開始修建大運河中最長的一段,也就是聯(lián)通洛陽和涿郡的永濟渠。永濟渠從洛陽出發(fā),向北經(jīng)過遼闊的華北平原,最終抵達今天的北京附近。這一工程也動員了百萬勞工!顿Y治通鑒》中甚至記載當時男人已經(jīng)不夠用了,開始征調(diào)婦女服勞役。兩年后,隋煬帝命令開鑿聯(lián)通江都和余杭的江南河,江都就是揚州,余杭就是杭州,這使得大運河一直延伸到了長江以南。

隋煬帝前后不過花了五年左右時間,就修成了大運河,使南北連成一氣。這使得江南產(chǎn)糧區(qū)的糧食可以供應(yīng)北方,也使得中央政府的軍隊可以隨時鎮(zhèn)壓叛亂。不過,我剛才說到,大運河并不是一條直線,它特意在中間拐了個彎,通到洛陽。這反映了修建大運河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營造東都。

東都就是洛陽。隋朝的都城叫作大興城,位于漢代長安城的東南部,是隋文帝時期修建的一座新城。后來唐朝繼續(xù)在此定都,并改名長安。

不過,大興城所在的關(guān)中地區(qū)人口密度很大,本地產(chǎn)的糧食不夠吃。關(guān)中和外界的交通也不太方便,從外地運糧也很費事。而洛陽位于中原,四通八達,物資容易供應(yīng)。而且隋煬帝認為,關(guān)中地區(qū)距離中原和南方都有距離,在這里建都不利于隋朝對全國的控制。

隋文帝剛?cè)ナ酪粋月,隋煬帝的五弟楊諒就在洛陽發(fā)動了叛亂。這件事給了隋煬帝很大刺激,他在叛亂平定以后就宣布準備遷都洛陽,并征調(diào)大量民工進行建設(shè)。

所以,大運河其實是遷都洛陽的一個配套工程。大運河建成以后,洛陽就成了全國物資的集散中心,隋朝定都在這里,也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控制。這種地緣政治格局一直延續(xù)到唐朝,唐朝一直把洛陽作為和長安并立的東都,武則天也曾經(jīng)干脆遷都洛陽。而洛陽的政治地位,是靠大運河才得以維持的。

有意思的是,唐朝人對于大運河的評價曾經(jīng)有過變化。唐朝前期,因為隋朝末年的大亂剛過去不久,唐朝人對大運河以負面評價為主,認為它勞民傷財。而在安史之亂以后,北方經(jīng)濟遭到破壞,中央政府越來越仰仗來自南方的物資供應(yīng),人們對大運河的評價也就逐漸轉(zhuǎn)向正面了。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皮日休甚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是說,都說隋朝滅亡是因為這條河,可直到今天,南北交通還要依靠它。要是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的事,隋煬帝的功勞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論。

皮日休對隋煬帝并不算過譽,大運河深刻影響了唐朝的國運。陳寅恪先生指出,黃巢之亂破壞了運河運輸,使中央政府不能及時獲得來自江南地區(qū)的物資供應(yīng),唐朝政府于是走向了滅亡?梢,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是順應(yīng)大勢,功在千秋。

如果我們再看看大運河的地圖,可能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運河溝通了洛陽和江南地區(qū),這個好理解。

可隋煬帝為什么還要勞民傷財,修建一條直通北方的通濟渠,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京附近呢?這就要說到隋煬帝做的另一件大事:遠征高句麗。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qū)的一個政權(quán),在公元前4世紀建國,并在公元6世紀達到鼎盛。請注意,高句麗和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不同,它是一個中央集權(quán)的國家,擁有完善的政府組織和強大的常備軍。所以隋朝以來的皇帝們都將它視為心腹大患。隋煬帝為了消滅高句麗,反而把自己給搭上了。他曾經(jīng)前后三次親征高句麗,結(jié)果反而刺激了國內(nèi)的農(nóng)民起義和地方官員叛亂,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但是,從大歷史的角度看,隋煬帝的選擇真的錯了嗎?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親征高句麗,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聯(lián)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終于徹底消滅了高句麗。

為什么隋唐兩代的皇帝們都要對高句麗大打出手呢?因為高句麗已經(jīng)發(fā)展為東亞地區(qū)的強權(quán),又緊挨著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對中原王朝構(gòu)成嚴重的威脅。高句麗之于隋唐王朝,就好比迦太基之于羅馬,后金之于明朝,準噶爾之于清朝,一山不容二虎。即使在高句麗滅亡以后,中原王朝面臨的主要威脅仍然來自東北。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以及滿人的大清國,都是位于東北的政權(quán)?梢娝鍩圻h征高句麗并不是個人的心血來潮,而是當時戰(zhàn)略局勢逼迫下的結(jié)果。

總之,隋煬帝無節(jié)制地利用社會資源,其實背后暗藏歷史的必然性。隋文帝留給他一個高效的行政系統(tǒng),使他有機會去完成重大歷史使命。修建大運河,遠征高句麗,都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wù)。我們可以說他急于求成,但具體的歷史情境比我們的想象更為復雜,“急于求成”的指責其實是事后諸葛亮。當時南北聯(lián)系并不緊密,南方甚至爆發(fā)過叛亂,高句麗的威脅也與日俱增,隋煬帝難免會產(chǎn)生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感覺。理解了當時的局勢,我們對于隋煬帝的認識才會更加真實立體。

隋煬帝謚號中的這個“煬”字,是唐高祖李淵送給他的!盁弊肿鳛橹u號,具有特定含義,比如違背禮法,遠離民眾,違反天意,欺壓百姓,等等。對于隋煬帝的負面評價,凝結(jié)在魏征主持撰寫的《隋書》中!端鍟分械乃鍩,基本是一個荒淫無度、揮金如土的敗家子,殘酷冷血的殺人犯,獨斷專行的統(tǒng)治者?傊且粋集一切惡劣品質(zhì)于一身的暴君。這種評價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我們對于隋煬帝的主流印象。

唐朝對于隋煬帝的負面評價,顯然也帶有政治意圖。請注意,唐高祖李淵也是前面提到的關(guān)隴集團成員,他的祖父李虎曾經(jīng)是關(guān)隴集團的“八柱國”之一。唐朝取代隋朝,李家取代楊家,其實是關(guān)隴集團內(nèi)部的第二次火并。對于隋煬帝的否定,有助于樹立唐朝的合法性。而且,魏征等人列舉隋煬帝的罪狀,也是希望唐太宗能夠吸取隋亡的教訓。唐太宗也確實吸取了教訓,他對于自己明君形象的塑造,顯然是反隋煬帝之道而行之。隋煬帝獨斷專行,唐太宗就擺出從諫如流的姿態(tài)。隋煬帝濫用民力,唐太宗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表示自己愛民如子。以儒家的視角看來,隋煬帝當然是一位暴君。對于隋朝末年的大亂,隋煬帝也要負主要責任。但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當時的時代背景,重新看待隋煬帝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會對隋煬帝以及他所屬的時代擁有更深層的認識。

8

個人認為從歷史的角度去評價一個人的話,首先應(yīng)該看他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隋煬帝楊廣“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陰謀奪宗。這是楊廣少年時期,即位后主修大運河,遷都洛陽改度量衡依古式,完善科舉取仕制度。軍事上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開通絲綢之路,使隋朝經(jīng)濟達到鼎盛(根據(jù)歷史記載隋煬帝時期經(jīng)濟繁榮一直到唐玄宗時期才趕上),隋朝在隋煬帝時期第一次達到“萬國來朝”的盛世,這是隋煬帝的功。

隋煬帝少時聰慧,具史書記載楊廣做晉王的時候“孝悌恭儉”廣結(jié)群臣,隋文帝當皇帝主張修身勤儉,楊廣的處世行為符合隋文帝的意愿,后廢楊勇立楊廣為太子。即位后隋煬帝開始開啟揮霍荒淫 無度,濫用民力,窮奢極欲,過度頻繁的征戰(zhàn)導致后期大范圍的農(nóng)民起義,導致隋朝在經(jīng)濟最繁榮的時候覆滅崩塌。

隋煬帝開運河,通絲路,完善科舉制度使隋朝走向巔峰,甚至影響后世。但同樣荒淫無度,窮奢極欲等使當時隋朝覆滅,大致是功過相抵。




9

??我個人認為隋煬帝楊廣是近乎功過相抵的,他之所以會把隋朝搞垮正是因為他能干了以至于太驕傲了,罪在當代就不可能不會將國家搞垮。

??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隋煬帝楊廣貪圖女色,好大喜功,剛愎自用,荒淫暴虐,弒父殺兄,但實際上隋煬帝并沒有弒父,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上寢疾于仁壽宮,尚書左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皆入閣侍疾,召太子入居大寶殿。太子慮上有不諱,須預防擬,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條錄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大恚(huì)。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歸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可以看得出來隋煬帝并沒有弒父,隋文帝楊堅是被氣死的;而關(guān)于貪圖女色這一說法也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找遍了相關(guān)記載會發(fā)現(xiàn)隋煬帝只有蕭后一個人,履行的其實是一夫一妻制。

??具體再來說一下隋煬帝的功績:

??平南陳和治理江南。在隋朝統(tǒng)一全國的過程擔任平南陳的大元帥,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對于南方的管理楊廣也是付出了心血。

??開創(chuàng)科舉制。使得選拔人才更加公平公正,而這一制度更是影響深遠,被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才被廢除。

??開運河。唐朝詩人皮日休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充分說明了大運河的作用,溝通南北交通,加強了經(jīng)濟文化交流,從而把南北方的多年隔閡打破,鞏固了統(tǒng)治。皮日休這首詩充分說明了唐朝后期的人對大運河的感激之情。如果沒有大運河,唐朝在安史之亂后恐怕支撐不了幾年,就是依靠大運河才續(xù)命的。它的作用直到近代才被替代。

??揚威塞北。隋煬帝曾經(jīng)親率五十萬大軍北上訪問東土厥,彰顯了中原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打擊吐谷渾和西巡張掖。為了開通西域,隋煬帝對吐谷渾進行了打擊,將青海地區(qū)納入了中國版圖,這是前所未有的功績。并且還親自翻越祁連山對當?shù)剡M行考察,了解民意。

??營東都。修建東都洛陽就是為了把隋朝東西連接起來,加強對東方的統(tǒng)治,避免社會不穩(wěn)定,與大運河是相輔相成的。

??下江南。這里要特別聲明一下,隋煬帝下江南并不像影視劇中那么扯,而是為了更好的了解當?shù)氐拿耧L民俗,為此隋煬帝還專門學習了吳儂軟語,就是為了方便與當?shù)厝说臏贤ā?/p>

??當然這一切功績也都伴隨著濫用民力,不體恤百姓疾苦而被沖擊淡化。南征北戰(zhàn)消耗了大量民力,自己的雄心壯志最終導致自己失去了民心,剛愎自用的結(jié)果就是沒有忠臣進良言,舉國皆反的浪潮最終將其淹沒。

10

隋煬帝也是歷史上一位頗具爭議的矛盾性人物,一邊是歷史評價他荒淫無恥、弒父霸妹,好大喜功、橫征暴斂、勞民傷財,是一個史上有名的無道昏君,這一點從他被唐高祖李淵追謚為“煬皇帝”可以看出來,這就是個惡謚,“煬”出自于《周書·謚法》:“去禮遠眾曰煬,好內(nèi)遠禮曰煬,好內(nèi)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

但是歷史在另一面,又無法否認隋煬帝在位期間的所取得的功績。所以我說他是個矛盾的綜合體。隋煬帝既有功,也有過,這應(yīng)該是可以確認的,其實歷史上對他的評價還是有很多值得商討的地方。

隋煬帝楊廣的歷史污點

這就要從楊廣爭奪儲君的事情說起。楊廣的父親隋文帝楊堅,開始是立了楊廣的哥哥楊勇為太子的,所以,本來皇位是沒有楊廣的份的。但是楊廣頗有心機,他一方面討的父母的歡心,一方面在朝中收買人心,聚集了一股自己的力量。楊廣為自己在外營造了一個積極向的上高大形象。他通過挑撥父母與哥哥楊勇的關(guān)系,并謊稱楊勇有謀反的計劃。最終成功的取代楊勇,成為太子。

有歷史記載,楊廣有弒父的嫌疑,是說在楊堅病重的時候,楊廣見父親楊堅的宣華夫人特別漂亮,就調(diào)戲了宣華夫人,這讓楊堅一下看出楊廣不是個好東西,自己看錯了人。于是,楊堅讓大臣楊素傳楊勇前來,準備廢掉楊廣的太子之位,恢復楊勇為太子,可是,楊堅并沒有等到楊勇的到來,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所以,楊廣就有了弒父的嫌疑。另外,在楊廣繼位后,他假傳父親隋文帝楊堅的遺囑,逼迫哥哥楊勇自盡,犯下了殘殺手足的惡行。

還有就是楊廣生活奢靡,大肆營建東都;而且,楊廣為了自己外出游玩,勞民傷財修建大運河等。他還窮兵黷武,三次東征高句麗,掏空了國家的財政,致使百姓民不聊生。

隋煬帝不可忽視的政績

歷史上記載了楊廣那么多的惡行,但他還是有不少不能不說的功績。楊廣在繼位前,就已經(jīng)為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元589年,剛剛年僅20歲的楊廣,就統(tǒng)帥五十余萬大軍,突破南陳賴以支撐的長江天險,一舉攻下了南陳。史書記載楊廣大軍所到之處,對百姓秋毫無犯,對陳朝的國庫財物,也保管完好。贏得了陳朝百姓的擁護,對楊廣本人也“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從這來看,楊廣絕對是個有為青年。

楊廣修建大運河也被作為他的罪過之一,說他是為了自己下?lián)P州游玩。我認為這與史實不符。實際上,楊廣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溝通南北水道,方便南北的水上運輸,滿足南北政治、經(jīng)濟交流的需要。

在584年,隋文帝楊堅就命人開始開通長達150多公里的廣通渠。由于無法滿足社會經(jīng)濟交流的需要,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楊廣繼位第一年,開始修造通濟渠,然后又改造邗溝。先后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從京口到達余杭的江南河。建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這為當時南北商品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修建運河的同時,隋煬帝還讓人在延河兩岸,修建了不少的糧倉。作為轉(zhuǎn)運和貯存糧食的之用。大運河直到現(xiàn)在,也還在發(fā)揮著水路運輸?shù)淖饔谩?/p>

隋煬帝在開疆擴土上也有不少成績,他派兵滅了吐谷渾,將數(shù)千里疆域納入了隋朝的版圖。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隋煬帝親率大軍,遠涉青海和河西走廊。并設(shè)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煬帝在張掖,還接見了表示臣服來朝的西域二十七國君主和使臣,也暢通了絲綢之路,為中原的貿(mào)易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隋煬帝還開創(chuàng)了實行一千多年的人才選拔方式“科舉考試”,打破了當時世家大族壟斷官場仕途的局面,為寒門學子參與國家管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

總的來說,隋煬帝是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不像歷史上有些皇帝,根本就沒有存在感,在位期間毫無建樹。他并沒有像史書記載上的那樣,一味的貪圖奢靡的享受,不理朝政,而是對內(nèi)積極改革,對外以武力征討琉球、西域等,樹立了大國的威嚴。之所以他很快就由盛轉(zhuǎn)衰,這應(yīng)該是他的步子邁的太大有關(guān),多年的對外征戰(zhàn)和國內(nèi)同時進行的各種耗資巨大的工程,讓建國不長的隋朝不堪重負,最終也導致了隋朝的快速滅亡。

至于隋煬帝在歷史上為什么評價那么差,我認為,這是與唐朝的統(tǒng)治者有極大的關(guān)系的。沒有一個朝代會褒揚前朝的,特別是前朝的亡國之君,一定會背負不少的罵名的。如若不然,李家的唐王朝就會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只有突出前朝的腐敗、丑陋,才能更好的顯示唐朝的好來。另外,如果隋朝能延續(xù)個一百多年,那么,隋煬帝在歷史上的評價絕對又不一樣,因為,那樣的話,他的歷史會由他自己人書寫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