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項羽事實上沒有當皇帝的夢想。項羽的夢想實際上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

項羽為什么不稱帝?因為他更喜歡分封制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遇見秦始皇,然后破口而出,說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彼可取而代之”,這個代不是效法的意思,而是取代推翻的意思。

而劉邦年輕的時候,也曾經遇見秦始皇,他說:大丈夫當如是,可以看出劉邦才想著當皇帝。

項羽僅僅是想重新回到戰(zhàn)國時代。他不僅僅是反對秦始皇,而且也反對秦始皇的皇帝制度。

因為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才是項羽最討厭的東西,項羽是楚國的舊貴族,他崇拜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

而秦始皇采取的是郡縣制,在項羽看來,他的國家不需要皇帝,只需要像西周那樣的天子,然后各諸侯國自己管理自己,其實這個就是項羽的這種貴族的思想。

其實項羽就沒有郡縣制這種思維。也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因為皇帝制度是與郡縣制相結合的,項羽僅僅是為了復興楚國,重新回到過去的時代。

項羽為什么不稱帝?因為他更喜歡西楚霸王的尊號

主要原因,就是他根本不喜歡皇帝這個稱號,別人喜歡皇帝這個稱號,他不喜歡這個稱號。

很多人要他當皇帝,他就是不愿意,人家沒有這種思想,帝王思想是秦始皇的思想。

項羽有他自己的思想,他還停留在分封的那種思想,所以說項羽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想法。這個其實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歷史之謎。

總有人認為人家當不了皇帝,人家怎么當不了皇帝?18路諸侯都是他冊封的。當時是何等的輝煌。

他要是想當皇帝,他身邊的人肯定會滿足他的愿望的,事實上,他還是比較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西楚霸王其實就是周天子的分封制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而已。

最佳貢獻者
2

山野老人回答這個問題:

項羽為什么不稱帝?

對于這個問題,史書沒有交代。

如果從史料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沒有采信的史實!

事實上項羽確實沒有稱帝,既然沒有稱帝,必然有不稱帝的原因!

項羽沒有稱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山野老人通過比較分析,認為項羽不稱帝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項羽確實有偉大的理想。

項羽確實有偉大理想,這從項羽對待學習這個問題可以看出。

項羽最初還是認真學習的,學習一段時間后,可能不符合項羽的志向。

于是項羽找借口說:“讀書,一般人只能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由此厭惡學習。

后來學劍術,為的是與人搏斗。

后來學習一階段,劍術也學得差不多了,于是又厭惡了。

理由是劍術再好,也只能對付幾個人,要學萬人敵。

于是項羽的叔父教項羽兵法。

項羽學習一個階段后又厭惡了!

這讓項羽的叔父項梁以為項羽是見異思遷,好高騖遠。

其實,項梁不了解項羽的志向,所以誤會了項羽。

項羽的志向是什么呢?

秦始皇到吳中視察,項羽見到秦始皇君臨天下的氣勢,感嘆說:“我要取代他!”

項羽的志向是要取秦始皇而代之。

項羽要做秦始皇那樣的人,項梁教的那些東西滿足不了項羽的求知欲。

項羽要學的是帝王術,項梁沒有那樣的境界,所以無法理解項羽,也沒有辦法教項羽知識!

二,項羽推翻秦朝后,為什么不稱帝?

(芒碭山劉邦石像)

這個問題是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對項羽的誤解!

為什么這樣說呢?

我們今天以為稱帝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因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大凡是有本事的人都謀求稱帝!

可是,我們忽略了一點!

稱帝在項羽那個時代,并沒有如我們今天這樣的認識。

項羽的時代,稱帝與稱霸,孰高孰低,并無定論!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稱帝的歷史很短,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傳到秦二世就完蛋了,不過三十年的歷史,而且不吉利。

秦朝稱帝,比起西周稱王更是相差甚遠。

周文王、周武王等沒有稱帝,而是稱王,開創(chuàng)周朝八百年江山!

所以說稱帝在當時的社會來看,并沒有感覺到特別的了不起。

項羽之后的劉邦為什么稱帝?

實際上劉邦也是探索!

項羽稱霸也只有幾年的時間!

秦始皇稱帝也是個短命王朝!

西周稱王,開創(chuàng)了盛世,但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那些人,諸如英布、韓信、張耳、彭越等都稱王了,怎不能自己也如他們一般稱王,那么,怎么能顯示自己的尊貴呢?

由此,劉邦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不情愿地選擇稱帝!

三,項羽為什么選擇稱霸?

其一,項羽一生尋求以武力解決問題,在項羽看來稱霸有氣勢,符合項羽霸道的特征。

其二,春秋五霸,視周王室如糞土的享受,讓項羽崇拜!

其三,齊桓公的霸業(yè)讓世人稱贊!

其四,霸王聽起來比皇帝更有氣勢!

項羽在咸陽分封天下,其他人被項羽分封為諸侯王,項羽自稱是西楚霸王。

霸王是王中的霸,這能滿足項羽那種高高在上、藐視天下的狂妄心態(tài)!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

總之,項羽稱霸王,而不稱帝,站在項羽的角度看,有很多理由!

3

當皇帝是循序漸進的,項羽稱霸王屬于特定歷史時期,當時劉邦不也是漢王嘛,后來才當的皇帝,項羽時代名義上的皇帝是楚義帝熊心。殺了義帝之后,如果諸事按部就班,項羽也未必不會稱帝。當年秦始皇游會稽,項羽隨叔叔去圍觀,打心底里冒出句狠話:“彼可取而代也。”也就是說,當皇帝這事項羽不是不敢想,也不是不敢做,更談不上因痛恨秦始皇而連帶痛恨皇帝這個稱號,只是時機未到而已。具體說體現(xiàn)在四方面:思想上沒準備,政治上不成熟,時間上不允許,人事上無契機。

先說思想。

項家世代為楚將,因軍功封于項(今河南項城)才有的這個姓,是受過楚國大恩惠的。項梁叔侄起事后擁立放羊小子熊心(楚懷王的后人),打的也是復楚的牌,是以楚臣的角色出現(xiàn)在義軍中的,要的是人氣、威望以及合法性。而且項家還不是一般的楚臣,是大大的忠臣。當年楚王負芻被秦將王翦生擒,項羽的爺爺項燕擁立昌平君,在淮南一帶繼續(xù)扛起反秦大旗,忠君之名遠播寰宇——就連陳勝吳廣起事時都打著項燕的旗號。項羽若行僭越之事,思想上是有顧慮的,這關乎家族的榮譽。即便后來項羽殺了義帝也不行,殺本來也沒明著殺,取代則坐實了證據,輿論上處于被動——就這劉邦還抓著小辮子不放呢。

再說政治。

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復雜的,秦統(tǒng)一六國時間并不長,六國人家國情懷未泯——張良不就想恢復韓國嗎,還拿大鐵錘砸秦始皇。皇帝本是嬴政創(chuàng)造,彼時才存在了十幾年,人們更容易接受王的稱謂,你當王我當王恢復六國建制,大家相安無事,哪怕你是西楚霸王,像齊桓公一樣做老大也沒關系。你要當皇帝就不行了,那跟秦始皇有啥區(qū)別啊。

即便不當皇帝,不服項羽的也大有人在。戲下封侯時,項羽依照的是軍功而非出身,原六國的宗室子孫不一定排第一,比如根正苗紅的齊王田市便被封在了膠東,而齊將田都則代之為齊王,沒被封王的田榮便各種不服,最后并了三齊自立為王。只撈了三縣封地的陳余也出來折騰,替遠封于代的主子出頭,聯(lián)合田榮趕跑了張耳,將趙王歇迎回故地。緊接著,感覺封地憋屈的劉邦也站出來還定三秦。彼時全國政局不穩(wěn),思想尚未統(tǒng)一,大氣候還沒形成,稱帝顯然不妥。

三說時間。

殺義帝之后,項羽若想稱帝,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政治緩沖期,以淡化此事的影響。義帝死不死的其實對諸侯來說無所謂,但項羽弒主會讓人懷疑他的人品、為人,乃至為君的能力。結果政治緩沖期還沒過,齊國就亂了套,劉邦也跟著起膩,楚漢戰(zhàn)爭一打就是四年,西楚霸王做成做不成的都不確定,哪還顧得上當皇帝啊。

最后說人事。

劉邦后來當皇帝,是天下大定之后有人拍馬屁,揣摩心思,也就是說當皇帝這事得有人提議才行。而且不能一提議你就上,太沒涵養(yǎng)。古人講禮,需三進三讓,就是大家勸你當皇帝,你得說不行我能力不夠,再勸,你還得說不行,等到三勸,你才能萬般無奈地一屁股坐龍椅上。項羽這邊無人出頭,總不能暗箱操作吧,把龍且叫來,說下次開會你提議我當皇帝,帶個好頭,項羽也不是那性格啊。

4

沒有實力啊,稱王、稱帝從來不是自娛自樂的事,而是代表著實力。

劉備怎么稱王的?群臣勸進啊,怎么稱帝的?群臣勸進!

孫權怎么稱王的?曹丕封的啊,曹丕不封,孫權就爬不上去,為什么到了229年才稱帝?顯然也是需要時間打壓不服的臣子,最后實力到了才稱帝的。

劉邦是怎么稱帝的?諸侯王勸進的啊,他也就名正言順的爬上去了。

項羽也想,于是讓人暗示諸侯王勸進,諸侯王裝作沒聽懂,他自討沒趣,也就自封西楚霸王,告訴諸侯王,我比你們大。

那些說項羽不想稱帝的,是怎么想的?誰可能有實力卻不稱帝?是不是傻?

諸侯王跟項羽,沒有上下級的關系,是平起平坐的,項羽帶領的是諸侯聯(lián)軍,不是他的嫡系軍隊。

諸侯王對皇帝,是有義務的,如果項羽稱帝了,項羽讓諸侯王來朝見天子,諸侯王去不去?韓信去了,兩個武士就抓了他,英布彭越不去,皇帝就大兵壓境。

你是諸侯王,你會勸項羽稱帝嗎?沒那么傻吧?

諸侯王為什么勸劉邦稱帝呢?因為諸侯王要么是劉邦提拔的,要么是劉邦的小弟,他們敢不勸進嗎?

所以,稱不稱帝,是實力決定的,

5

非不欲也,實不能耳,項羽對當皇帝期盼已久,其叔父項梁認為他不凡也是因為此事,秦始皇東游來到會稽,渡過浙江,正巧被項梁叔侄碰到,便在人群中圍觀,看到秦始皇排場之大,觀者懔然。項羽說,我可以取代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項梁雖藝高膽大,在此情景下聽到這句話也嚇了一跳,連忙掩住他的口,要他別亂說小心滅族,“梁以此奇籍”。


之后叔侄偕同宗族子弟在江東起事,由東而西,一路勢如破竹,在各路義軍先后失敗,陳勝身死的情況下,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立,找到前楚懷王的孫子羋心立了楚王,復辟楚國打正旗號,以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正當楚軍軍勢大振時,碰到正一路清剿義軍的秦國主力章邯軍,項梁輕敵先勝后敗,死于定陶,全軍潰散。危難之時,后楚懷王親到前線,收攏殘兵同時奪回軍權,準備應戰(zhàn)。

章邯擊敗最強盛的義軍并殺死項梁后,以為楚地已不足為患,便揮師河北,擊齊攻趙,兵圍巨鹿,懷王讓上將軍宋義為帥,項羽范增次之率軍前往救援,項家軍基本已被國有成為楚國軍隊,項羽勇猛過人,至此也無可如何,便抓住宋義逗留不進四十六天的機會,以慢軍畏敵等借口殺死宋義,懷王無奈,只得讓項羽代之,又讓英布蒲將軍所部也聽從他,此時項家軍才重回項羽手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項羽重掌軍隊并不容易,史書雖沒有明說,但上有懷王,中有項梁之弟項伯,還有堂兄弟項睢,既是宗族起兵,不排除還有其他有力人物,項家軍家主之位的取得,必經過一系列斗爭和妥協(xié),以侄繼叔本來就沒有足夠法理依據。


巨鹿之戰(zhàn),項家軍以一當十,大破章邯王離軍,奠定了項羽在義軍中的霸主地位,當時先到巨鹿的各路義軍有十幾路,實力不濟又各懷私心,都不敢正面與秦軍交戰(zhàn),皆作壁上觀。楚軍大勝后,諸侯見識到項羽軍的戰(zhàn)斗力,更加恐怖,“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之后項羽帶領諸侯軍追打章邯秦軍,章邯降,新安坑降卒,又入關中到達咸陽,擺鴻門宴,時間過去一年多,諸侯軍也到處攻伐收取舊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

前207年出兵巨鹿,到前206年分封,這段時間,項羽的隊伍雖有所壯大,但遠不足以統(tǒng)一天下,所以在這一年分封了十八路諸侯而不稱帝。(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項羽要當皇帝有三重障礙,一是實力并沒有強大到諸侯跪服這一地步。二是上有楚王,要當皇帝也得是熊心,項羽名不正言不順。三是各路義軍起事,都是以恢復六國為號召,再如同秦始皇一樣把七國捏一塊,沒有諸侯會同意,作大國臣不如當小國主,只能順勢而為,從后來發(fā)生的事可見端倪。

入關中時有人勸項羽定都咸陽,表面項羽不聽,其實也難以做到,楚人憑啥定都秦地?項羽的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不排除是伏筆,破壞關中有生力量,以后攻取才不那么費力。包括他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封地犬牙交錯,左右騰挪,大國則分而治之,用新侯王制衡舊侯王,在各分封國制造亂子,方便出兵干涉,逐個收回。對于中原腹心地韓國,后來找借口殺死韓王成,奪取其地,這些行為,都可看出項羽有心統(tǒng)一天下當皇帝,但力量不夠只能徐圖進取,可惜布了好大一局棋,卻陰差陽錯,便宜了劉邦。

6

以項羽的實力,是有機會當上皇帝的,但他為什么只是“西楚霸王”,而沒有登上皇帝寶座呢?君山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項羽名義上是楚懷王的臣子

在反秦戰(zhàn)爭中,項羽的叔父項梁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吸取陳勝吳廣失敗的經驗教訓,立前戰(zhàn)國時代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仍然稱為楚懷王。因此,項梁、項羽叔侄在名義上是楚懷王的臣子。在秦國滅亡后,項羽雖然已成為諸路義軍的實際領袖,但仍尊楚懷王為義帝,自己稱“西楚霸王”,在名份上仍是臣子。

第二,項羽的政治思想守舊,仍迷戀于春秋戰(zhàn)國的霸主思維

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以郡縣制代替諸侯制。作為戰(zhàn)國時代楚國貴族之后的項羽,在政治思想上仍停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水平,沒有看到郡縣制代替諸侯制的歷史必然性。他仍迷戀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霸業(yè),自恃擁有超強的武力,自以為可以重現(xiàn)齊桓、晉文之霸業(yè),并沒有想建立一個類似秦那樣的中央集權政府。

第三,項羽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實現(xiàn)統(tǒng)一

在反秦戰(zhàn)爭中,各路義軍紛起,六國紛紛復國,項羽只是諸路義軍推出的“盟主”,并不具備國家元首的身份。在分封十八諸侯后,中國大地實際上是分裂為十幾個小國,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統(tǒng)一。加上分封諸侯過程中的諸多不公因素,為內戰(zhàn)的爆發(fā)埋下伏筆。隨著田橫率先占領三齊,舉起反項羽的旗幟后,漢王劉邦乘機兵出三秦,全國再度陷入大混戰(zhàn)之中。以楚漢戰(zhàn)爭為主體的內戰(zhàn)爆發(fā)后,項羽始終沒法打敗劉邦,兵鋒不能跨過關西,加上其他諸侯的叛反,實際能控制的地盤并不大,更不可能當上皇帝了。

7

第一因為他“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這是韓信說他的話。

項王喑惡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劚鄭灘荒苡瑁慫礁救酥室病?/blockquote>

就是說項羽一聲怒吼,千人低頭,但是他不能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這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項羽對待將士看起來很慈愛,士兵生病,流淚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們吃。但是一旦士兵有了功勛,需要封賞,他把印綬在手里拿著,把角都快磨平了,也不舍得給。這種仁慈就是婦人之仁。

發(fā)現(xiàn)不了人才,光憑他自己的英勇,怎么能打下天下,有了人才他也不任用,該給待遇的時候不給待遇,就會日常瞎聊天噓寒問暖,搞得跟隔壁大媽一樣。

這就像你跟了一個老板,看起來他很有能力,但是他鄙視其他人,凡事親力親為,你說他渾身是鐵打得多少釘兒?

然后平常在公司只會講“公司一家親”給你發(fā)個衛(wèi)生紙很慷慨,但是你做出來業(yè)績給他要提成,他給你說一家人說何必分那么清。

你會跟著他干?

所以韓信后來回憶在他帳下的經歷就說“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這是何等的屈辱。

不會用人,身為領導就打造不出團隊,考核不兌現(xiàn),就會留不住人才。

這就注定了項羽不可能成功。

其次項羽這個人非常短視。

平定天下他竟然要回老家,所謂“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在自己鄉(xiāng)親面前炫耀,這見識水平就是一個鄉(xiāng)巴佬,虧他還是貴族出身。所以有人就說他“沐猴而冠”不過是一個猴子戴上了帽子而已。

第三項羽這個人非常殘暴,動不動搞屠城,這也決定了他得不了人心。

楚義帝熊心為什么派劉邦去打咸陽,不派項羽,就因為他殘暴。后來項羽遷怒義帝把他給殺了。

其實關于項羽的缺點已經探討過不知多少遍了,讀史記從許多細小的地方就能看出來,例如鴻門宴,劉邦這里有個告密者曹無傷,項羽這里有個告密者是項伯。

曹無傷告訴項羽劉邦這個人不地道,想要稱王,項羽就想弄死他,結果鴻門宴被劉邦一通哭訴,項羽選擇了原諒,還說:“這都是你那兒曹無傷說的”。劉邦回去就殺了曹無傷。

項伯呢,劉邦至始至終沒有透漏他的任何消息,保護得好好的。

看看這個情況,如果你穿越到那個時代,你會跟著誰干呢?

8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因為項羽的追求不是稱帝,而是如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樣,稱霸中原,而在項羽分封諸侯之時,項羽已經是名義上的天子。只是很多人誤解了天子和皇帝的區(qū)別而已。天下共主視為皇帝,諸侯共主視為天子;实劭梢苑Q天子,而天子卻非皇帝。

我們從史記中可以看到,記載項羽的為《項羽本紀》而非《項羽傳》,也就是說,在漢朝時,項羽已經被定義為帝王,而非諸侯或者王公。那么,項羽為什么沒有如秦始皇一樣,號稱皇帝呢?

其實,這個項羽的起家有關,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屬于一個革命家,或者說一個改革家。并且成功的結束了兩千余年的諸侯分封制度,使中國進入到了中央集權式的封建王朝。但是很不幸,在秦二世時,被以項羽為代表的舊貴族勢力,完成了“復辟”的壯舉。秦朝滅亡后,中國再次恢復到了“諸侯分封制”王朝,項羽成為了名義和實際上的天子共主,其權勢與周天子無異。

但是,令項羽沒有想到的是,社會再也不是周朝時期,爭霸多年的諸侯國,各自的勢力以成。項羽夢想的恢復周朝的制度,而其他諸侯國夢想的確實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是理念上的沖突,不了調節(jié)的沖突。所以在一番角逐之后,六國舊貴族勢力在爭霸中灰飛煙滅,而項羽也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本,最終在烏江自刎,便宜了劉邦。

劉邦在吸取了項羽失敗的教訓之后,又回到秦始皇的路線,建立了第二個封建王朝。劉邦一生征戰(zhàn),殺功臣、滅亡其他異性諸侯王,所有的目的就是一個,避免后世再次陷入戰(zhàn)國時代。而反觀其他的諸侯王,卻沒有劉邦的眼光,如兵仙韓信,他的思想依舊如項羽一般,期望成為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王。但是這是劉邦不能容忍的,所以韓信的死亡,也就會成為必然。

項羽處在一個變革的年代,想恢復的也僅僅是周朝祖制,成為天子是他的夢想,但是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已經不允許回到周朝。所以項羽沒有稱帝就是一個錯誤,但是歷史沒有回放,時間也不會倒退。如果項羽稱帝的話,也許就沒有劉邦什么事了,這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眼光。


ENT

圖片源自網絡,侵必刪!

9

秦始皇雖然統(tǒng)一了六國,統(tǒng)一了度量衡,統(tǒng)一了貨幣等,但是文化思想上沒有統(tǒng)一,畢竟六國經過那么長時間的進程。特別是楚文化,“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末背景。



秦國雖然一統(tǒng)了,但是秦法的殘暴,刻薄明顯在六國“水土不服”的。因為當時除了楚文化,還有齊文化等六國文化還在人們的心中。這也是為什么秦末大亂,六國的貴族紛紛的復國。這是制度和文化的矛盾。

張良,就是個例子,一直以韓國復國為使命。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最終才真正的投入到劉邦的陣營。再比如齊國田橫等人。

項羽分封。



項羽政治能力不足,這位楚國的“神將”也深知六國的矛盾,他根本不想趟“皇帝”的渾水。

所以,他的方式是分封制,用章邯,司馬欣鉗制劉邦的“漢王”。然后,楚霸王居中號令諸侯,這是比較“粗暴”直接的管理天下的方式。

項羽并沒有解決當時“暴亂過后,人心思安”的問題,戰(zhàn)爭反而越演越烈,更別提制度和文化的統(tǒng)一。

劉邦的解決辦法。



再看劉邦,劉邦原來是個楚人,就在楚陣營。后又封在了秦國的巴蜀故地,繼承了“秦制”。所以,劉邦是兩邊都“雨露均沾”。

打敗了項羽后,他采取了繼承“秦制”,又廢除了秦法的刻薄和繁雜,取而代之是簡單基本的“漢九章”。這是化繁為簡,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做法。

制度上,采用了分封制和郡縣制并立的過渡方法,既解決了六國文化矛盾,又能在日后“白馬盟誓”,清除了異姓王。

所以,縱然劉邦做法再無賴,終是他解決了民生和制度的問題,推動了歷史進程。

10

秦朝末年,秦始皇對內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建皇陵,阿房宮,對外伐匈奴、征百越。《漢書·志·食貨志》上記載:“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如此重稅苦役,導致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起義,會稽郡假守殷通(代理太守)欲先發(fā)制人,帶兵平叛,于是找來項梁商議。但項梁卻心系恢復楚國,便命項羽趁機刺殺殷通,史書記載項羽在掙殷通府中拔劍斬其頭及擊殺府中護衛(wèi)近百人。項梁便在吳中舉兵反秦,招募精兵八干,后世稱其“八千江東子弟”。

戰(zhàn)力無雙的項羽,每戰(zhàn)必勝。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打敗秦國名將章邯,之后向項羽入關中分封天下,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地位。如此勇力過人,千古無二的項羽,為何最后卻輸給漢高祖劉邦,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呢?

毛主席在研究中國二十四史后,認為項羽犯了三個錯誤,讓他無法稱帝:第一點,“鴻門宴”上放劉邦。鴻門宴上,項羽不聽范增的建議,心軟放走劉邦,終成大患。吳王夫差錯放勾踐導致滅國,曹操不聽郭嘉建議殺劉備,使得曹操無緣稱霸天下,這兩件事都可以證明,亂世之中如欲爭奪天下,必須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但偏偏項羽放錯的這一個人,卻是一個想要稱霸天下的劉邦。

第二點,鴻溝協(xié)定錯當真。公元203年楚漢訂立了鴻溝協(xié)定,項羽當真了,劉邦卻不以為然,當項羽告訴士兵他們可以回家時,士兵們歡天喜地,心情由緊繃轉為松懈,高高興興的把軍械刀劍隨意收好,就像郊游般快快樂樂的回家時,劉邦聽從張良建議,撕毀合約,追擊楚軍,此時戒備松懈的楚軍,忽聞劉邦追擊,也無法立即結陣備戰(zhàn),只能等著被漢軍屠宰。

第三點、項羽選都定彭城。項羽入關中分封諸侯時,范增等謀士建議定都關中,但項羽以討厭秦國和“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的說法,固執(zhí)己見的定都彭城。如果當時楚國定都關中,劉邦如何能夠出兵蜀地,大破關中?

毛主席最后還說,楚漢相爭劉邦取得成功,而項羽敗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眾路線,想想確實如此,項羽從不虛心納諫,不會用人,韓信,英布,陳平起初都是項羽手下,但項羽心胸狹隘,這三人便轉投劉邦麾下。韓信、英布成為項羽在楚漢戰(zhàn)爭中最主要的對手。

陳平轉為劉邦的謀士后,在公元前204年,項羽急攻劉邦,劉邦被困于熒陽。陳平巧使離間計,讓項羽誤以為范增勾結漢軍,從而消去范增兵權。范增因而大怒告老還鄉(xiāng),但范增在回鄉(xiāng)途中就因背疽發(fā)作而死在路上。

項羽在失去唯一的謀士范增后,更加兵敗如山倒,最后烏江自刎,楚敗漢勝,所以項羽是一個會戰(zhàn)爭的將領,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政治家,把一個將領擺在需要統(tǒng)籌分配,用人唯才的領導階級,那他注定要失敗。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