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對于朱祁鎮(zhèn)的描寫被好多人認為美化了,我倒覺得沒什么。每個人對于人物看待角度也不一樣,經(jīng)歷的事情不一樣,對待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評價。
我很欣賞作者能夠用全新角度去解讀,他的觀點不一樣,他用“人”的角度去結(jié)構(gòu)皇帝,這點不一樣,所以我不認為存在美化,他用他的筆寫出他認為的那個皇帝。
至于美化,是自己的覺得人家寫的美化了,但是你自己是否了解過朱祁鎮(zhèn)?你對他有多了解?通過史書的描寫就輕易判斷一個人的本性?是否有深處的東西你沒看到?
《明朝那些事兒》對于朱祁鎮(zhèn)的描寫被好多人認為美化了,我倒覺得沒什么。每個人對于人物看待角度也不一樣,經(jīng)歷的事情不一樣,對待歷史人物會有不同的評價。
我很欣賞作者能夠用全新角度去解讀,他的觀點不一樣,他用“人”的角度去結(jié)構(gòu)皇帝,這點不一樣,所以我不認為存在美化,他用他的筆寫出他認為的那個皇帝。
至于美化,是自己的覺得人家寫的美化了,但是你自己是否了解過朱祁鎮(zhèn)?你對他有多了解?通過史書的描寫就輕易判斷一個人的本性?是否有深處的東西你沒看到?
總有人拿朱祁鎮(zhèn)人緣好說事
你們說什么瓦剌上下對他親如兄弟,你們難道不覺的他和也先的好關系更像日本和溥儀嗎?
你們說他對錢皇后愛的有多深,當太上皇時有多慘,那為什么他在艱苦的太上皇時期會弄出那么多后代,每天慘的就剩啪啪啪了?
你們說他殺于謙只是錯誤,其實他很仁慈,好吧,就算他真是錯殺于謙,那為什么還要流放郭登(郭登,朱祁鎮(zhèn)叫門時沒給他開門),為什么門達污蔑與他共患難的袁彬時只說了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還我(隨便打他,死不了就行),這是陪共患難的人啊,而且還是被陷害!
你們都說他只是打錯了一仗(土木堡),而且還是因為王振,OK,就算土木堡失敗沒他關系,那為什么后面要給王振平反,給也先立廟?
你們都說他仁慈,廢除了人殉,那為什么他卻要朱祁鈺的賓妃宮女陪朱祁鈺殉葬?
你們多說朱祁鈺對他不好,那為什么他每天都窮困的啪啪啪呢?
你們都說他就打錯一仗殺錯一人,那為什么他一死就爆發(fā)荊襄流民起義,為什么丟失河套(游牧說是借道朝貢,然后就在那一片定居下來了,年年劫掠邊關),為什么會放任董山的壯大(董山之亂前后掠奪邊關,受災百姓十余萬)
最后,為什么就這么個不忠不義不孝不慈不仁的閘總會有人洗白!
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后覺得作者筆鋒一直都屬于幽默有趣,但都是符合歷史人物的屬性風格的,并且遵循歷史記載的。大部人評級一個好帝王首先考慮的是其創(chuàng)造了多少功績,并且對后世有多深遠的影響,例如開科舉,解決叛亂,發(fā)展軍力,水利,民生,醫(yī)療,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需要國力來支撐,很多帝王不是不在做而是國力不足,例如隋朝的楊廣,其修建大運河,三征高麗,這些都造成了勞民傷財,讓后世唾罵,其雖好大喜功,但是也是在做為國家好的事,在其收到叛亂通知的時候大喊:朕為了百姓,百姓為何反我。后面的唐朝代撿了現(xiàn)成的什么開元盛世就來了,當然楊廣也確實為了成為千古一帝讓百姓流離失所,但事情都有兩面我個人覺得不能片面。
在反觀朱祁鎮(zhèn)明朝第六位黃帝。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土木堡事件,用兵用人不當造成大量傷亡,自己也被俘虜了,另外國家岌岌可危。而在俘虜后,其對待身邊人以及對待嗜血的瓦剌軍都寬以待人,并且不卑不亢,這種氣勢甚至讓瓦剌軍統(tǒng)帥都對其恭敬如賓。如果一個人被俘虜要砍頭還能坦然應對,這也足以看出其內(nèi)心的強大,山崩于前而面部改色,也沒幾個能做到的吧。后也有人說殺了幫助其解決叛亂救他回來的于謙,事實于謙已經(jīng)輔佐新主,而且政治立場已經(jīng)很明確,古代歷史有幾個帝王不殺大臣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身邊所有開國的功臣殺了個精光,而朱祁鎮(zhèn)只是做了每個帝王都會做的事,而且殺的是政治立場對面的于謙。另外其少年也是苦讀書籍,被評為天才,所以個人覺得明朝那些事沒有美化朱祁鎮(zhèn),只是人家本來的樣子而已,就是幽默的寫了出來!
朱祁鎮(zhèn)是個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皇帝。應該說不算是美化,作者可能是比較真實的表達吧。個人愚見
《明朝那些事》中的歷史史實,都是出自正史如《明實錄》或者《明史》,完全參考史書的敘述。所以對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描寫大部分以《明實錄》里面的記錄為依據(jù),《明實錄》都是由繼任皇帝來編寫,史實清楚,可信度較高。
當然,寫歷史的人本身對歷史人物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也有自己的好惡,而負責修歷史的史官有時也要看皇帝的臉色行事,對一些帝皇家不愿提及的事實略過不表或進行美觀修飾。
感覺《明朝那些事》過于美化朱祁鎮(zhèn)而貶低朱祁鈺。看的時候,我把朱祁鎮(zhèn)看成了一個雖然在敵人那里忍辱負重,但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而且回來以后,又被弟弟欺負的非常慘,自己的奪門之變其實也是迫于無奈。
但是后來想想看,朱祁鈺雖然對這個空降回來的哥哥沒有多少好態(tài)度,但也沒動殺他的心思,說實話,要殺早殺了,還能讓朱祁鎮(zhèn)活蹦亂跳地回來?
反正文章里把朱祁鎮(zhèn)描述的特別慘,每天過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不容易有棵樹能乘涼,還被朱祁鈺下旨砍了,這些可能是史實,但沒提到的是朱祁鎮(zhèn)在南宮那幾年,生下了4個兒子6個女兒,另外還有3個夭折的兒子。
朱祁鎮(zhèn)要真像史書里說得那樣慘,每天食不果腹朝不保夕,想必是沒有多少心思造出這么多子女的吧!況且他的孩子都被朱祁鈺封了王,從這點來看朱祁鈺沒有描寫的那樣暴戾不堪,沒有人情味。
在朱祁鈺死后朱祁鎮(zhèn)給他的謚號叫做“戾”,其實也代表了他自己心中也有股戾氣?此匦碌腔蟮姆N種表現(xiàn),殺掉于謙,還差點殺掉曾經(jīng)忠心保衛(wèi)他回國的袁彬來看,他并不符合史書上描寫的那樣脾氣溫和,是個老好人的形象。
朱祁鎮(zhèn)的奪門之變其實也代表了他對權(quán)力的癡迷。眼看朱祁鈺已經(jīng)病入膏肓,而且沒有后代,唯一可以繼任的后代,其實就是朱祁鎮(zhèn)自己的親生兒子朱見深。
但是他偏偏在這個關頭發(fā)動了奪門之變,自己當上了皇帝?梢,他壓根就不想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而是要把權(quán)力緊緊抓在自己手中。
縱觀朱祁鎮(zhèn)的一生,明明從他爹朱瞻基那里接到的是一個興盛的大明,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結(jié)果到他這里急轉(zhuǎn)直下,他作為皇帝,寵信宦官殺掉忠臣;作為俘虜,被人挾持著去邊境叫門,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恥辱。
《明朝那些事》對朱祁鎮(zhèn)的評價是他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我認為他其實連個好人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