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問題問的不奇怪,水鏡先生即司馬徽,為潁川名士。而司馬懿祖籍河內(nèi)(河南焦作),潁川與河內(nèi)相離很近,既然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了臥龍、鳳雛,為什么從沒有提到司馬懿呢?

雖然兩人都姓司馬,但是社會地位卻是不一樣的。司馬懿的家族司馬氏是潁川大族,其父司馬防為京兆尹,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可以說是個官宦世家。司馬家族在潁川并不算名門,所謂名門就是那些既是世代官宦,又是世代名流的家族。典型代表就是潁川四大士族

這四大家族分別為荀氏,以荀彧、荀攸為代表。鐘氏,以鐘皓、鐘繇、鐘會為代表。韓氏,以韓韶、韓融為代表。陳氏,以陳寔、陳群為代表。這里面荀彧、荀攸、鐘會、鐘繇、陳群、韓融都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著名人物。

因此,司馬徽肯定知道司馬懿,司馬懿八兄弟號稱司馬八達,在潁川算是后起之秀,司馬徽怎么會不知道呢?但是司馬徽卻沒有向劉備提到過司馬懿,為什么呢?

東漢門閥制度講究推薦制,以孝悌為核心,其實骨子里還是繼承制。例如司馬懿之父為京兆伊,他的兒子到了做官的年齡,根據(jù)舉薦自然會有一定的職位。司馬懿當年就是這樣被曹操征召的,思路是既然你的兄長司馬朗和兄弟司馬孚都來做官了,你司馬懿為什么不來?

所以,司馬懿為官之路走的是門閥之路,并不是所謂的名士推薦。司馬徽雖然是潁川名士,但是對于舉薦做官,他還沒有這么大的影響力。這是其一。

其二,潁川為中原地區(qū),戰(zhàn)爭頻繁,因此,為了避亂,司馬徽早就遠離潁川,客居荊州為家。而此時荊州的名士以龐德公為代表,所以才有了司馬徽和諸葛亮及龐統(tǒng)的相識。

當然了,龐統(tǒng)要比諸葛亮高調(diào)的多,龐統(tǒng)早年聽說司馬徽有名,于是前去拜訪。經(jīng)過交流,司馬徽認為龐統(tǒng)談吐不凡,絕非凡品,龐統(tǒng)也因司馬徽而逐漸被世人所知。

隨著司馬徽遠走荊州,司馬徽周邊的名士則以龐德公、徐庶、諸葛亮、龐統(tǒng)、石韜、孟建、崔州平為主。這么多人,司馬徽為什么單單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tǒng)呢?

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很有意思,司馬徽和龐德公親如兄弟,兩人龐德公年長,因此,水鏡先生司馬徽稱龐德公為兄長。

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的小妹為妻,龐統(tǒng)又是龐德公的從子(侄子),所以,算來算去諸葛亮和龐統(tǒng)都算是龐德公的親戚,而龐德公和水鏡先生又親如兄弟,所以這四個人是經(jīng)常見面,互相問候,基本算是一大家子人。

諸葛亮更有意思,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荊州大士蔡諷的女婿,黃承彥的妹夫就是荊州牧劉表,因為黃承彥娶了蔡諷的大女兒,而劉表娶了蔡諷的小女兒。所以諸葛亮既與荊州上層官員有聯(lián)系,又與民間名士有聯(lián)系,他的眼光才會如此開闊,思慮才會深刻。

而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有一點那么假公濟私的味道,所謂舉賢不避親,誠然他們之間有扯不清的聯(lián)系,但是諸葛亮和龐統(tǒng)確實在荊州名士中算是佼佼者。

回到本題,司馬徽說諸葛亮和龐統(tǒng)得一人可安天下,那么他為什么不提司馬懿呢?司馬懿的才能可以和諸葛亮和龐統(tǒng)比嗎?明顯是不能的。

司馬懿是個很低調(diào)的人,思考縝密,善于權謀和理政。但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及龐統(tǒng)相比,司馬懿缺乏同低層軍官一起奮斗的動力。例如劉備,司馬懿是不會選擇輔佐劉備這樣的人的,司馬懿連曹操這樣的人都不愿意輔佐,更何談劉備。

司馬懿的理政能力和同時期的荀彧、荀攸、鐘繇、程昱等人相比遜色不少,而諸葛亮和龐統(tǒng)就不一樣了,諸葛亮和龐統(tǒng)基本上在遇到劉備后,都不同程度的給劉備以大力支持,使劉備從一個流亡之人迅速霸占一方,有了根基。

諸葛亮幫助劉備出使東吳,促成了雙方的最終聯(lián)合,更在擊敗曹操后將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而龐統(tǒng)則幫助劉備計取西川,成為劉備的隨身智囊。在攻取成都的過程中出謀劃策,殫精竭慮,甚至最后命喪雒城。

相比之下,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表現(xiàn)的并不明顯,而司馬懿是通過干預曹家內(nèi)事,繼而影響曹丕,托孤曹叡,最終才一步步登上高位的。在諸葛亮北伐之際,諸葛亮的對手其實一直是曹真,而司馬懿能上位,也是靠的是曹真病死,然后司馬懿才督管雍涼軍事的。

所以,司馬懿之才相當于蜀國的蔣琬和費祎,根本不可能和諸葛亮和龐統(tǒng)比。司馬懿唯一厲害的地方是他相當?shù)拈L壽,活了七十三歲。不過司馬家族似乎都壽命很長,其弟司馬孚更是活了九十多歲,一直活到司馬炎稱帝。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雖然水鏡先生司馬徽也姓司馬,司馬懿也姓司馬,但是司馬徽是潁川司馬氏,而司馬懿是河內(nèi)司馬氏,兩者關系不大。而司馬懿屬于官宦世家,走的是門閥推薦之路。司馬徽是潁川名士,后來避亂客居荊州,因此,從地位和地理上和司馬懿都相差太遠,因此,雖然可能司馬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但是他是不會向劉備推薦司馬懿的。相反,諸葛亮和龐統(tǒng)都屬于荊州名士,兩人又和司馬徽有很近的關系,所以司馬徽舉賢不避親,極力向劉備推薦此二人。事實證明,司馬徽的眼光很準,雖然兩人沒有幫劉備取得天下,但是至少幫助劉備獨霸了一方,也算是實現(xiàn)了司馬徽當年的預言!

本回答獨發(fā)于問答,覺得寫得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最佳貢獻者
2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極力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說“孔明臥龍,士元雛鳳也”。徐庶更是說這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那么,為什么司馬徽沒有推薦另一個與諸葛亮、龐統(tǒng)齊名的狠角色司馬懿呢?雖然有諸葛亮是“臥龍”,龐統(tǒng)是“鳳雛”,司馬懿是“;ⅰ保S是“幼麟”這樣的說法。但這不過是現(xiàn)在人加上去的罷了。

(司馬徽劇照)

司馬徽沒有提到司馬懿,是因為他不認識司馬懿嗎?

顯然不是的。司馬徽是潁川人,司馬懿是河內(nèi)人,兩人都同屬于現(xiàn)在的河南。而且,兩人都姓“司馬”,也就是說,是同一個家族的人。同一個家族,又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司馬徽不可能不認識司馬懿。

而且司馬懿的祖上非常有名。他的高祖父是漢安帝的征西將軍,他的曾祖父是豫章太守,他的祖父是潁川太守,他的父親是京兆尹,顯然是名門貴族。

名門貴族都容易被大家所注意,何況,司馬徽生活的潁川,還是司馬懿祖父當太守的地方。而且司馬懿的父親生了字里有“達”的八個兒子,被稱為“司馬八達”。由此可見,司馬懿家里的事情,在潁川一代應該是家喻戶曉的。

那么,是司馬懿沒有想像葛亮、龐統(tǒng)一樣,年輕的時候就表露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華嗎?

也不是。司馬懿從小就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才華,而且是一個很有理想很有擔當?shù)那嗄辏妨险f他“?挥袘n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見過他一面,就“以為非常之器”,也就是說他是非同一般的人。尚書崔琰本來和司馬懿哥哥司馬朗的關系非常好,但是他卻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敝苯亓水?shù)卣f司馬朗比不上司馬懿。

由此可見,司馬懿確實很早就出了名。

(司馬懿劇照)

那么,司馬徽為什么就沒有提到過司馬懿呢?

東漢末年及三國初期,當時推薦人才的方式是采用察舉制。也就是推薦那些孝道正直,品德高尚的人當官。但是實際情況是,由于門閥把持國家,最后人才的推薦,變成了門閥子弟的世襲。

但當時天下大亂,那種門閥子弟都沒什么本事,不能救國救民。因此,在社會上就自動地產(chǎn)生了一種推薦人才的機制,就是名人舉薦。

名人舉薦,也就是一些很有名望的人站出來,向諸侯們推薦人才。比如曹操的很多人才,包括郭嘉、荀攸、陳群、鐘繇、杜襲、戲志才等人,都是荀彧為曹操推薦的。而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也是得益于司馬徽、龐德公等人向劉備推薦。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被人推薦就變得非常重要。龐統(tǒng)為了獲得別人推薦,可謂做足了功夫。比如,他經(jīng)常大膽地表揚別人,把別人說得非常厲害。但當有人去考證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人并沒有龐統(tǒng)說的那么厲害。于是就問龐統(tǒng),為什么要這么說。龐統(tǒng)回答,因為當今天下需要人才,所以我是有意拔高的。

(龐統(tǒng)劇照)

龐統(tǒng)這話很怪,就算有意拔高,也不能推薦庸才啊。很顯然,龐統(tǒng)這樣做,目的是通過表揚別人,獲得別人的表揚。也就是“交換表揚”。

就拿司馬徽來說,龐統(tǒng)曾經(jīng)跋山涉水,走了一千多里去見司馬徽,和司馬徽徹夜長談。也就是這次長談后,司馬徽極力推薦龐統(tǒng)。

諸葛亮顯然也是這樣的方式。他和司馬徽、龐德公、徐庶交往,又“自比于管仲、樂毅”,都是這樣操作的。

但是司馬懿不需要這樣操作。因為他本身就是官宦之后,門閥世家。他要想當官,被人重用,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他的名聲早已在外,因此不需要找人抬高名聲。他要做的,只是選擇什么主子而已。在他22歲的時候,曹操就征召過他,但他不想選擇曹操這樣的主子,不去。后來沒選到,到29歲時,曹操當了丞相,還對他念念不忘,又一次征召。

作為高潔之士,司馬徽也不會主動去推薦司馬懿這樣的門閥子弟。那樣的話,感覺在攀龍附鳳。所以司馬懿沒有得到司馬徽的推薦,也沒有得到司馬徽的評價。

(參考資料:《三國志》)

3

回答此問題之前,請大家先認識一下本題提到的各位賢才:


1、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司州河內(nèi)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zhèn))人,出身士族,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其人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nóng)耕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貢獻。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fā)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3、龐統(tǒng)(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tǒng)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tǒng)為關內(nèi)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tǒng)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4、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jīng)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現(xiàn)在回答此問題。

司馬徽學識淵博,對待名利如流水般,很有隱士風骨。傳說他的性格是“好好先生”,不論別人說什么,都稱“好”。一次別人向他報告:誰誰的兒子死了。他說:好。他的妻子說他,人的兒子都死了,你怎么還要說好呢?他說:你說的也很好。有人向他家借農(nóng)具,正是農(nóng)忙季節(jié),他寧可自己不用,也要借給別人用。有人問他,他說,不能讓人因為借不到農(nóng)具而感到羞愧。有人丟了豬,看他的豬很像自己的,就要求趕走,他就說:好。后來又找到了自己的豬,羞愧萬分地把水鏡先生的豬又送回來,他又說:好。這就是司馬徽。

再說水鏡先生與諸葛亮的關系。

諸葛亮16歲,就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一副身懷絕技的牌面,同時他又結交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把自己的隱居中的民間地位提升到社會精英的層次?梢哉f,司馬徽與諸葛亮的交情絕非是一面之情,他們之間應該就是互相了解并相互欣賞的關系。他對于諸葛亮的才能是知道的,對于諸葛亮的抱負更是一清二楚。君子成人之美。徐庶當時應該與同他們在同一個朋友圈,因此,徐庶推薦之后,司馬徽的推薦已經(jīng)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諸葛亮之所以結交如此之多社會高層隱士精英,就是要傳播他的能力和干才,讓一世英主認同、認可,摸著線索而來,掉到他所算計的蔞中,臥龍得以騰空。

又看鳳雛與水鏡先生的關系。

鳳雛不惜2000里路途之遠,也要走路來拜見司馬徽,可見司馬徽當時在民間的威望。司馬徽正在家里務家。龐統(tǒng)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地位非常顯赫,哪有壓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絲婦女的事!"司馬徽說: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哪有住在豪華的房屋里,外出騎肥壯的馬,左右要有十幾個侍女侍候,才算是與眾不同的道理呢?而龐統(tǒng)卻說:您就像一口大鐘,我不來探望您,就像不用手敲而不知道它有多么響亮啊。這說明龐統(tǒng)想要借司馬徽的“小路”而顯示自己的才干讓別人知曉,才能使自己一飛沖天。

而司馬懿的出身很高貴。

祖父、父親都名聲顯赫,多年為官,勢力很大,久居于上流社會之中,出身社會精英之家,其身邊不乏有識有位之士,為其才學造勢。他并不需要水鏡先生的推薦信,他身上的推薦信太多了已經(jīng)。而且,司馬懿的心胸更開闊,連曹操都多次稱其有“雄豪志”,多次告訴兒子要小心他。司馬懿的志向并不簡單的是輔佐誰,最終的志向是自己成就大業(yè)。這是他與諸葛亮和龐士元的不同之處。而他的狡詐、善謀也早已令其有了早期韜光養(yǎng)晦的思路,對于自己的發(fā)展,他早已成竹在胸。

由此,可以看出,水鏡先生愿意成人之美,更知曉了臥龍鳳雛兩人才干,而兩人與司馬懿相比,幾乎就是草根出身,并不如司馬懿地位名聲顯赫。因此與劉備得見,自當推薦,以使二人得以遂愿。而兩人才干也確為世所罕見。當不負劉備之需,亦可全友人之盼,成人之美,好好先生,自是名不虛傳,此外更有濟世之大功勞。倘若劉備得以善用二人,天下人得利,其更是功莫大焉。他深隱于鄉(xiāng)村,自耕于鄉(xiāng)間,不求富貴,實是看破世態(tài),與司馬懿并未太多交集,也不以司馬懿“雄豪心”為許,自然不會推薦自己都不認為性格品行太好的人,更何況,司馬懿自己有自己的主意,即使推薦了他,也不一定會為劉備所用,如此,更顯自己無能。所以,司馬懿肯定不會在他的推薦之列,即使司馬懿才能過人。

一家之見,歡迎拍磚。

4

先說第一件事。

名號由來

諸葛亮、龐統(tǒng)的“臥龍、鳳雛”名號確實是出自龐德公之口,這一點,史書上是有記載的。出自《襄陽記》,裴松之做注的時候還寫司馬徽被稱呼為“水鏡”,原文是:

諸葛孔明(諸葛亮)為臥龍,龐士元(龐統(tǒng))為鳳雛,司馬德操(司馬徽)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諸葛亮、龐統(tǒng)影視形象】

《襄陽記》還說,劉備拜訪司馬徽,司馬徽則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tǒng)二人。

《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儁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眰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至于司馬懿的“;ⅰ泵枺瑢Σ黄,這是現(xiàn)代人發(fā)明的,筆者找到最近的來源,應該是游戲《三國殺》。

司馬徽為什么要推薦諸葛亮、龐統(tǒng)?

司馬徽是豫州潁川人,諸葛亮是徐州瑯邪人,龐統(tǒng)是龐德公的侄子,都是荊州襄陽本地人。

司馬徽和諸葛亮都是因為漢末戰(zhàn)亂,背井離鄉(xiāng),流落到荊州居住的。

【司馬徽影視形象】

劉表執(zhí)政荊州時,收留了不少避難而來的名士,并提拔任命,例如王粲、傅巽、宋忠等人。司馬徽德高望重,而且才學出眾,劉表就曾經(jīng)去拜訪司馬徽,想提拔他做官,為本地教育事業(yè)做點事,司馬徽婉言謝絕了。

同樣的,龐德公作為襄陽本地的名士,他也不愿意效力劉表,《后漢書》說,龐德公不肯做官,年紀一大把還親自到田地里勞作,劉表為了表示誠心請他出山,還親自到田埂上找他談話,最后實在是請不動,這才罷休。

所以說,在當時荊州有一群以龐德公、司馬徽為首的名士,拒絕效力于劉表,這里除了龐德公的子(龐山民)、侄(龐統(tǒng))之外,還有黃承彥、諸葛亮、潁川徐庶、潁川石韜、汝南孟建、博陵崔州平等人。

這些人沒有效力劉表,所以司馬徽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tǒng)這兩位后輩才俊。

司馬徽為什么沒推薦司馬懿

可能有些人以為司馬徽和司馬懿同姓“司馬”,以為他們兩位是一家人。其實不是的。

司馬懿是河內(nèi)溫縣人,他的父親司馬防曾在漢朝尚書臺工作,參與任命曹操為雒陽北部尉。

所以曹操在入主許都朝廷后,就去征辟司馬防的大兒子司馬朗入朝做官,先入自己的司空府,然后青云直上,做到了豫州刺史,坐鎮(zhèn)一方。可見司馬家和曹家關系不錯。

【司馬懿影視形象】

司馬懿作為司馬防的二兒子,雖然沒有跟大哥一樣出來做官,但是他的仕途也很順利,曹洪也曾向他伸出橄欖枝,結果司馬懿不肯效力曹洪。司馬懿是等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才入了曹操的丞相府。

司馬徽是潁川人,跟河內(nèi)的司馬防一家沒關系,司馬懿又不在荊州襄陽,所以司馬徽是不可能向劉備推薦司馬懿的。

5

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啥給劉備介紹諸葛亮,卻不提;⑺抉R懿?

這情況比較復雜。當時是亂世,加上那時交通,信息等不發(fā)達,實際情況變化快。諸葛亮居住的隆中,距司馬徽的南漳縣很近,相對來說,交流方便,情況了解,還有說法,諸葛亮是水鏡的粉絲,水鏡是推銷自己的人云云。這史料中沒見記載,但是相對于河南溫縣的司馬懿,諸葛亮顯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占盡優(yōu)勢了。



另外,歷史上,司馬懿在建安六年末(201),已經(jīng)經(jīng)人介紹,加入曹操集團,這既有地理位置,熟人介紹因素,還有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經(jīng)是曹操的老上級。而司馬徽給劉備介紹諸葛亮時,已經(jīng)是建安十二年(207),五,六年過去了,司馬徽即使了解司馬懿,司馬懿自己沒提出不干,就不好拆散



人家的事情。歷史上那段時間,司馬懿確實病休了。但由于是不了解曹操意圖,耍小聰明裝病,大約有好幾年。但這時不說劉備,就是曹操征召,司馬懿也以病為由推托,那司馬徽更不可能給劉備推薦了。(4:45)

6

大家好,我是老王。我們今天聊聊這個問題。

這個水鏡先生就是司馬徽。當時,徐庶和司馬徽都對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司馬徽更是直接說,臥龍鳳雛,得到一個就能安天下。

司馬徽推薦諸葛亮是因為,他們都是朋友,都在一個朋友圈。司馬徽,徐庶,諸葛亮,龐統(tǒng),崔州平,這都是朋友。朋友之間相互介紹個工作,太靠譜了。萬一介紹對了,以后飛黃騰達了,可以相互照顧。

至于為什么沒有推薦司馬懿。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1,從家族來說,司馬懿是河內(nèi)司馬氏,司馬徽則為潁川司馬氏。兩家應該認識。司馬徽知道劉備當時實力不行,而司馬懿大家族出身,不一定看得上劉備。況且,司馬懿剛開始都不想跟曹操!

2,也可能司馬徽覺得司馬懿更適合曹操,畢竟當時曹操勢力大。而劉備這樣的潛力股,讓自己朋友們試試,對自己家族沒有大的影響。萬一劉備失敗了,別把司馬家搭進去了。

7

在三國演義里,這個司馬徽先生是一位奇士,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tǒng)出山,呃,結果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個命喪落鳳坡!

于是臥龍、鳳雛、;⑷酥,司馬懿笑到了最后,甚至天下都被司馬家拿了!何為臥龍?字面上的意思是盤踞的龍,并不是騰飛的龍。鳳雛也是未成年的神禽!包括幼麟姜維,也是一樣,均是不得天時地利人和的英雄!

在看司馬懿,姓司馬,與司馬徽同姓!二者會不會有什么親屬關系?司馬先生能掐會算,心中也許早已經(jīng)明白,考臥龍、鳳雛等人跟曹操、孫權去三分天下,最后自己司馬家橫空出世,建立自己的王國!這樣想來,司馬先生才是看的最透的那位!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娛樂,不構成指導作用!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必刪!

8

水鏡先生為什么跟劉備提了臥龍與鳳雛呢?因為諸葛亮、龐統(tǒng)和水鏡先生關系很好,水鏡先生自然就跟劉備推薦這兩位,至于水鏡先生有沒有跟劉表這樣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這個就不好說了。

而水鏡先生叫司馬徽,跟司馬懿同姓,可是兩人互相不認識,也沒有親友關系,司馬徽就不會跟劉備推薦司馬懿了。

諸葛亮原來是瑯琊郡陽都人,瑯琊郡在徐州,但是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就跟著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與劉表有舊,就來投奔劉表了,諸葛亮就住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地的隆中。

諸葛亮的交際圈子就在襄陽一帶,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望族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給了襄陽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而龐統(tǒng)正是龐德公的侄子,諸葛亮自己娶了襄陽黃承彥之女黃月英,而黃月英的姨夫就是劉表。

諸葛亮的臥龍,龐統(tǒng)的鳳雛,司馬徽的水鏡先生,這三個雅號,都是龐德公給取的。而龐德公長水鏡先生司馬徽幾歲,水鏡先生視龐德公為兄長。

龐統(tǒng)二十歲的時候去拜見水鏡先生,水鏡先生那個時候在桑樹上采桑葉,而龐統(tǒng)就坐在樹下,兩個人就這樣,交談了一整天,水鏡先生認為龐統(tǒng)是荊南的翹楚。

諸葛亮十分敬重龐德公,經(jīng)常到龐德公家去請教,龐德公也看出諸葛亮有大才,總之一句話,水鏡先生與諸葛亮、龐統(tǒng)是屬于師友的關系,那么向劉備推薦這兩個人,那是理所當然的。

司馬徽出自穎川郡,荀彧、荀攸、郭嘉等很多三國謀臣都出自這個郡的,而司馬懿所在的司馬家是河內(nèi)郡的望族,河內(nèi)郡是屬于曹操的地盤,即使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司馬懿。

劉備估計也不敢跑到河內(nèi)郡去三顧茅廬司馬懿吧,司馬懿即使劉備十顧茅廬,也不會來的,曹操去請他,他都裝病不出仕。

9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和他有仇?還是他根本瞧不起司馬懿?且看小王一一來解讀。

我們先看司馬徽是何許人也?

司馬徽:慧眼識英才,閑云野鶴,道家風范

司馬徽,河南禹州人。生年不詳,卒于208年。他精通道學、兵法、經(jīng)學等,人稱“水鏡先生”。他為人清高、放蕩不羈、有慧眼識珠的能力,受到當時很多人的敬重。他在三國演義中屬于閑云野鶴類的人,與世無爭過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非常愜意。向劉備推薦過徐庶、諸葛亮和龐統(tǒng)。

我們們先看司馬懿。我在上一和問答上已經(jīng)介紹過了。

司馬懿:出身名門望族,素有謀略、性格孤傲

司馬懿生于179年,死于251年,享年73歲。魏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石。前后經(jīng)歷了曹魏三代君主,具有托孤之重的輔政大臣。工于心計,政治手腕極高。也就是說玩心眼是把好手。是曹操最器重的臣子之一。

司馬懿優(yōu)秀非常,而他的家庭地位也是非常顯赫。而司馬懿的家族在當?shù)厥谴蠹易,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生有八個兒子,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出身不可謂不高貴。

先講一個小故事,就知道司馬為什么不推薦司馬懿了。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正在擔任司空的曹操,聽說司馬懿很有謀略和才能,就很快派人邀請他到府中當官。

司馬懿明白東漢政權已經(jīng)被曹操控制,曹操又是宦官的后人,其實是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就借口自己有風痹癥,身體多有不便,不能去為曹操服務出仕。

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間去看看司馬懿是不是活蹦亂跳的,真要那樣,就一刀送他歸西。司馬懿何等聰明的人物,他料到曹操會來,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真像患了病一樣。騙過了曹操。

司馬懿裝病的本事從這兒就開始了,后來又裝病騙過了曹爽等人,簡直把曹氏一族騙得團團轉(zhuǎn)。拿個奧斯卡獎完全沒得問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按耐不住,強行征召司馬懿為自己效力,司馬懿也明白了,曹操相中他了,無論如何也逃不了了,于是開啟了仕途之路,他的出現(xiàn)影響了以后的近二百年的歷史。

所以,我們看到了,連曹操這種身居高位的人司馬懿都不愿意去,最后半推半就成了他的人。更何況劉備這種出身低微,窮困潦倒,無兵五將的光桿司令呢?

加上司馬徽同司馬懿雖然相差不過二百里,但二人并不相熟。司馬徽閑云野鶴的人物也不可能跟司馬懿家這種大家族過往甚密。所以也不可能推薦司馬懿。

而為什么會推薦諸葛亮、龐統(tǒng)、徐庶等人呢?

那是因為他同諸葛亮同住襄陽,離得近,關系自然非同一般,同徐庶關系也非常好。

道不同,不相為謀。劉備和他們是一路人

龐統(tǒng)為了結交司馬徽,曾千里迢迢從2000里以外來拜見他。可見司馬徽在當時的天下有很大的聲望,他們?nèi)齻也希望通過司馬徽的關系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的。

所幸的是,出身貧寒,帶著倆兄弟打天下的劉備來了,禮賢下士,胸懷寬廣,司馬徽明白劉備雖然沒有曹操勢力大,但跟著他干,肯定不會辜負他們的才華。加上當時也沒別人來找啊,他們?nèi)齻出身都不高貴,和劉備差不多。故而向他們推薦徐庶、諸葛亮和龐統(tǒng)三位謀士。

而他們也確實不負眾望,幫助劉備在益州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天下,只是徐庶早走,龐統(tǒng)早逝,未能繼續(xù)發(fā)揮他們的才干,不然,天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下方評論,歡迎關注哦

10

謝邀。

簡單來講就是荊州士人圈向外來的劉備集團推薦兩個本地優(yōu)秀人才,水鏡先生司馬徽和龐德公是主要推薦人。

我們看下諸葛亮和龐統(tǒng)的家世。

諸葛亮出身瑯琊諸葛氏,后來北方戰(zhàn)亂不休,荊州因為劉表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反而是亂世樂土,所以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在荊州諸葛亮與崔州平、徐庶等人為友,并且結交了荊襄名士司馬徽、黃承彥、龐德公等,最后娶了黃承彥之女黃月英正式進入了荊襄名士圈。

再說龐統(tǒng),龐統(tǒng)本來就是是荊州襄陽人,荊襄名士龐德公的侄子,本來就是荊州士人。從小就很聰明,與徐庶和諸葛亮關系都很好。

漢末三國名士的評價是很重要的,直接到這個人在整個社會評價體系里的地位。而諸葛亮“臥龍”和龐統(tǒng)“鳳雛”的號都是龐德公評價的,這兩個人是荊州士人圈子里認可的本地最優(yōu)秀的人才。而士這個階層的人大都是要出來輔助明主做一番事業(yè)的,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仕”。

當時荊州劉表主政,劉表是娶的荊州大族蔡諷的女兒。但是同時劉備當時已經(jīng)是天下知名的英雄了,所以士人集團覺得有必有和劉備也加強一些聯(lián)系,選擇的方法是推薦當時最優(yōu)秀的賢才諸葛亮、龐統(tǒng)給劉備。所以才有后來的“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個話就是對著劉備說的,因為劉表也沒有安天下的心。再說推薦給劉表也不用這么麻煩,因為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要叫劉表姨夫。

可以說諸葛亮和龐統(tǒng)是荊州士族在劉備身上下的注?梢哉f這個注還是下的不錯的,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jīng)知道問題答案了,最后我還是說下司馬懿。

司馬懿出身河內(nèi)司馬氏,建安六年被舉為上計掾,后來辭官回鄉(xiāng)。建安十三年被曹操強征為文學掾,這一年也是諸葛亮出山的年份。司馬懿既非荊襄士族圈人物,又是曹操早就預定上的人,司馬徽如何會推薦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