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章邯是被項羽擊敗,所以就順勢投降了項羽,更準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和項羽達成了合作共識。當時的劉邦正乘著關(guān)中空虛順勢攻入函谷關(guān),劍指咸陽。這兩者距離很遠,所以章邯無法向劉邦投降。而且按照當時的政治地位,項羽是魯公,長安侯,劉邦是碭郡長,武安侯。論級別,項羽居長,劉邦居次,所以章邯投降項羽也合情理。
其次,劉邦的人品在前期還是不錯的,只是出身低了一些。但是他能夠打下一片根據(jù)地,之后又投奔了楚懷王,這說明他的眼光和戰(zhàn)略思考還是非常不錯的。而且,劉邦本人在當時的聲望還是不錯的,積極有人前來投效。據(jù)《漢書》記載:
“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余人,并之,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故齊王建孫田安下濟北,從項羽救趙。二月,沛公從碭北攻昌邑,遇彭越。越助攻昌邑,未下。沛公西過高陽,酈食其為里監(jiān)門,曰:“諸將過此者多,吾視沛公大度。”乃求見沛公。”
由此可見,劉邦本人的氣度還是非常被當時的人所認可的,所以,并不存在人品問題。最多也只是個人素質(zhì)問題。
而且章邯當時的情況也非常復(fù)雜,作為領(lǐng)軍大將,但是他也時刻受到趙高的讒言威脅。在第一次交鋒不利后,章邯就有和項羽和談的意愿。也是在這個時期章邯被項羽封為雍王,正式倒戈。據(jù)史書記載:“羽乃與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章邯見羽流涕,為言趙高。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將秦軍行前!所以,這前后都不涉及劉邦,也就與劉邦無關(guā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