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許多讀者朋友都知道,郭沫若郭老先生,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還是一位考古學家。作為一名考古學者,他對發(fā)掘古跡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建國之后,郭沫若曾想就近發(fā)掘北京明十三陵中永樂大帝朱棣的長陵,但因條件限制,最后選擇了萬歷皇帝的定陵先練手。

此次發(fā)掘,考古隊發(fā)現(xiàn)了一些古代的皇家喪葬禮儀。但同時也因為當時的技術(shù)手段不足,對皇陵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破壞,許多歷史文物被損毀,連萬歷皇帝的棺槨和尸體都沒有保存下來。因此,皇陵考古發(fā)掘工作被喊停。

實際上,對郭沫若來說,他最感興趣的其實并非北京的明十三陵,而是遠在陜西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之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位皇帝合葬,且未被盜墓賊染指的皇陵,因此考古價值十分重大。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極有可能就在這乾陵之中。

話說東晉王羲之去世后,其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由其族人傳承保管。到了唐初時期,由于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心心念念想得到這幅字帖。后來派出手下的大臣蕭翼,用下三濫手段把蘭亭序從別人手中騙了過來。

唐太宗臨死前,命令自己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把這不世珍寶蘭亭序陪葬,從此,世間再未出現(xiàn)過蘭亭序真跡了。

按理來說,李治應(yīng)該遵從父命將蘭亭序置于唐太宗的昭陵中,但昭陵被盜后,卻無蘭亭序現(xiàn)世。因此,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成了最后一個蘭亭序字帖可能的藏身之處。

郭沫若是極愛文物之人,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幸目睹蘭亭序真跡。為此,郭沫若還提出過蘭亭序是由隸書寫成,而非行書的觀點,希望能發(fā)掘乾陵一探究竟。

然而,有定陵發(fā)掘失敗的案例在前,對郭沫若的請求,回復只有一句話:“十年之內(nèi)不得發(fā)掘皇陵。”所以,郭老先生一直到去世,也沒有完成挖掘乾陵的心愿。而蘭亭序帖的秘密,只能交由后人去探索了。

最佳貢獻者
2

先重新認識一下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樂山人,曾和魯迅先生一樣都去了日本留學學習藝術(shù),后來都棄醫(yī)從文,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在文學的領(lǐng)域,其成就斐然,詩集《女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都是出自于其手,建國后郭沫若出任了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

也許正是由于郭沫若對歷史強烈的執(zhí)著,抱著好奇害死貓的精神,郭沫若在1955年像國務(wù)院申報開挖明代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結(jié)果被批準,郭沫若興奮異常,趕忙組織了一直考古隊到北京昌平的十三陵開始著手挖掘,但考古隊在碩大的長陵地宮寶頂之上足足忙乎了一個月,竟然連皇陵的入口都沒有找到,他們不死心,再次和國務(wù)院申報先選擇一個面積和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皇陵試掘,然后積累考古經(jīng)驗,在來開啟長陵,結(jié)果明萬歷皇帝的定陵被不幸選中,考古隊依舊費了一番周折,最后在將要放棄之時,在地下發(fā)現(xiàn)了一塊指路石,從此終于發(fā)現(xiàn)了定陵入口的方向。從此第一座被主動考古發(fā)掘的皇陵在郭沫若的主持下被開啟,在這座皇陵中,出土了3000余件精美的文物,這給了郭沫若極大的信心,但眾所周知的是,這座皇陵被打開后,由于歷史原因沒有被完美的保護,相反很多文物被損壞殆盡。造成了考古史上巨大的事故。

但是郭沫若并沒有放棄,在十年后1965年,他又上書國務(wù)院請求再次發(fā)掘朱棣的明長陵,但這一次被周恩來果斷拒絕了,爾后郭沫若還主持過河北滿城劉勝墓的發(fā)掘(這個漢墓是解放軍在工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老郭來滿城后,非常神奇的在旁邊又考證出劉勝妻子竇綰的墓。并果斷挖了~在后來,郭沫若又曾寫信給周恩來,建議挖掘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結(jié)果又被拒絕。

3

永樂:大膽!洪熙:別挖我爹!嘉靖:放過我孫子!萬歷:詛咒你!


明十三陵之定陵挖掘考古一事,距今已六十余年,定陵挖掘,也是唯一一次對中國歷史帝王墓的主動考古挖掘。按照對外的總結(jié)報道,定陵考古挖掘號稱是經(jīng)過慎重選擇、認真論證、報經(jīng)審批、由專業(yè)考古人員實施、有明確學術(shù)目的的科學發(fā)掘工作。

一開始,首先進入著名明史專家吳晗和著名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視野的正是明長陵。在世時促就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修建大運河、編纂《永樂大典》的永樂帝朱棣的寢陵明長陵,是“明陵中規(guī)模最大、地面建筑最完整”的“地下宮殿”,應(yīng)該讓其“重見天日,開放為地下博物館”,“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也將使明長陵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名勝!痹谟罉反蟮鄣囊黄瑖娞缰曋,這份由吳晗起草、郭沫若修改的報告獲得了上級部門和領(lǐng)導的審批通過。

挖長陵前,大家一致認為最好是先試掘一個別的帝陵,比如,永陵。

嘉靖皇帝在永陵里嘆了一口氣,他早就被海瑞磨掉了銳氣,不管何時總有博名氣的來氣你,真生氣你都死800多次了,做皇帝,不能太認真。當嘉靖后來聽說不挖永陵,準備開挖定陵時,怒了,放過我們家小三的小三吧,還是挖我吧!

定陵里的萬歷慌了,哥有隱疾,腿腳不好,你這一刨,豈不露餡了?還好,很快,萬歷聽說上頭的目標似乎換成了獻陵。他松了一口氣。

獻陵里的洪熙帝明仁宗朱高熾一挺身,挖我就挖我!咱先說好,能不繼續(xù)挖我爹么?我爹暴脾氣不說,好歹也是對中華民族有過歷史貢獻的。。。

長陵里的永樂大帝發(fā)出一聲不屑的鼻音,“有膽就放馬過來!

然而上頭的人們猶豫來去,最終做出了挖掘定陵的決定。

歷時兩年的發(fā)掘,定陵地宮出土各類器物2648件(不含錢幣、紐扣),金、銀制品和玉類保存基本完好。絲織品“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全,花色之好,紋樣之復雜,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罕見的”,還是“研究中國古代絲綢科學技術(shù)的珍貴資料淵藪”,當然,由于當時技術(shù)條件有限,操作不嚴格,防腐防氧化的水平不適應(yīng)需要,在文物保存方面,是存在很多欠缺的。

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娘娘的棺槨骨殖自然是沒有保存下來,有的墮入深淵,有的升上青天,永樂、洪熙、嘉靖與眾多皇帝皇子皇妃漸漸也了無聲息,他們可以安眠一段時間,因為自定陵起,自定陵終,皇陵的考古發(fā)掘暫時告一段落。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最怕后人來松松土。聽到郭沫若也進了墳?zāi),多半會安心許多。

4

在我們通常的理解當中,郭沫若是一位大文豪。但是除了問號這個名頭,郭沫若還是一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其在甲骨文上的造詣,更是很難有人一整高低。

然而他的人品并不怎么樣,不知是文人相輕的原因,還是他本身的毛病。魯迅先生評價它是“才子加流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也并不待見他。我們了解比較多的,還有其挖掘帝王陵墓一事。

首先提出對明十三陵挖掘的,其實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當時北京市的副市長吳晗。他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申請下來挖掘的手續(xù)。因此和郭沫若一起,提出了隊明十三陵的挖掘。

一開始定下的目標是長陵,它是在這些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陵墓。但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勘測,沒有發(fā)現(xiàn)可行的挖掘方式。準備對相對簡單的定陵練手,也成為了歷史上皇陵文物的一個災(zāi)難。

對定陵的挖掘,郭沫若等人的運氣可以說是相當好。剛剛動工幾天時間,就發(fā)現(xiàn)了“隧道門”。并且在半個多月的時間,就挖通了通往陵墓的隧道。僅僅九個月時間,就挖到了“金剛墻”。

明朝的時候,人們把墓道的墻壁稱作是“金剛墻”。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也代表著發(fā)現(xiàn)了陵墓的具體位置。從1956年5月開始破土動工,到1958年9月,基本清掃工作完成。萬歷皇帝的陪葬品,開始出現(xiàn)在世人眼中。

▲金剛墻

開掘陵墓之后首要工作,就是對陵墓中的三具骸骨進行修復。其中包括萬歷自己,以及兩位妃子。萬歷作為封建社會舊地主階級的代表,修復模型人員完全不根據(jù)具體歷史事實,只是單純將萬歷照著地主的樣子修復。

僅僅兩個月的時間,三具骸骨就被修復完成。只見萬歷皇帝,頭戴瓜皮金絲小帽,鷹鉤鼻子,血盆大口,一腿長一腿短,手握皮鞭。完全是舊社會的地主階級,正在對農(nóng)民進行鞭打。而他的兩位皇后,也是典型的地主婆,濃妝艷抹。

萬歷帝陵中還出現(xiàn)大量陪葬織錦匹料,但是由于保護措施不到位。用了極其粗糙的手法,簡單的將這些珍貴文物裝裱。 而對古代服飾頗有研究的沈從文,特地趕來對出土文物研究。當其發(fā)現(xiàn)此種裝裱方法后,痛心不已但為時已晚。

而此事未平,全國各地又蠢蠢欲動,要求發(fā)掘本地帝陵。 幸虧周下了嚴令,全國各地不準私自開掘陵墓,這場浩劫才得以避免。

就在定陵開掘一年之后,定陵博物館成立。然而在成立的當天,定陵當中萬歷皇帝原生棺槨被扔。

1959年9月30日民工王啟發(fā),接到了博物館主任的要求“復制的棺槨已經(jīng)做好,之前的已經(jīng)沒用了 ,你找?guī)讉人把地宮清理一下。其中的棺槨抬出來,好迎接領(lǐng)導的檢查”。

當幾名民工對棺槨進行劈砍時,參與定陵開發(fā)全過程的王啟發(fā),內(nèi)心有點不忍。對主任建議道,是不是可以把它放在一邊?而主任惡狠狠的瞪了一句“你是不是想留給自己?”

王啟發(fā)這才接下了后面的話,乖乖的帶人把破碎的棺木抬出去,扔到墻外的山溝當中。當此事被北京的夏鼐耳得知時,氣的直跺腳,要求立即取回時,但是早已不見蹤影。

然而定陵的悲慘命運還沒有結(jié)束,文化開始后幾名年輕人沖到了定陵當中。從管理員那里搶來了倉庫的鑰匙,拉出了當中的三具骸骨帝后骸骨,以及大量所謂的罪證(文物、畫像、陪葬品)。

這些人又召集了成百人的規(guī)模,就在定陵前的廣場上。對這三具骸骨進行最后的“審判”,審判結(jié)束后幾名彪形大漢將三具骸骨雜碎,將罪證燒毀,然而這一切卻沒有任何人來阻止。

如今走在定陵博物館當中,我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復制品。其中大部分的文物,都已經(jīng)被毀在了歷史當中。至于對于郭的評價,我不想多說了。

▲定陵挖掘隊長反思

5

定陵的挖掘,是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由北京市、中科院、文化部實施的一項考古工程,是國家行為,并非郭沫若個人利用職權(quán)的行為。根據(jù)資料,1955年10月,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作為發(fā)起者,聯(lián)合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文化部副部長沈雁冰、人民日報社社長鄧拓、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長范文瀾等人,聯(lián)名上書政務(wù)院,請求發(fā)掘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陵墓長陵,很快就獲得周總理的批準,盡管當時它受到了來自國家文物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鄭振鐸和副所長夏鼐等考古專家們的理性反對。據(jù)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介紹,這次挖掘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要找到下落不明的《永樂大典》,身為明史學家的吳晗對此極其看重。

6

郭沫若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有人說他是繼魯迅之后的又一大文豪,也有人指責他是文壇的“變色龍”,并沒有什么堅定的立場。

他除了文學家這一個身份外,還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作為中科院的院長,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頗有造詣。

那么,郭沫若為什么熱衷于皇陵挖掘?

一,文學方面的執(zhí)著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郭沫若對皇陵中珍貴的書籍字畫有著極大的興趣。

甚至說到了偏執(zhí)的地步,所以建國后,他迫不及待的想發(fā)掘,北京明十三陵中永樂大帝朱棣的長陵。

因為傳說長陵中有套奇書,名曰《永樂大典》,郭沫若自然是十分想一睹其真容的!

只是開挖了沒幾天,考古隊就發(fā)現(xiàn)長陵實在是太難挖了,于是考古隊員就把情況報告給了郭沫若。

后者考慮良久,退而求其次,決定放棄長陵,開挖明朝萬歷皇帝的定陵,先找找經(jīng)驗,然后再對長陵下手!

二,想有所貢獻名留青史

郭沫若不只是文學家,還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他迫切的想要一份成就,或者說要有一份突出的業(yè)績來證明自己的考古學家的地位!

而當時新中國,除了盜墓賊,還沒有官方的挖掘研究。

郭沫若看到了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和機會,而挖掘皇陵就是標志性的歷史研究。

于是定陵被挖開了,這也是唯一一次對中國歷史帝王墓的主動考古挖掘。

激動的郭沫若率領(lǐng)考古隊挖掘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找到了定陵地宮的入口。

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然而當時的技術(shù)設(shè)施有限,大量的文物在接觸空氣后立即被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之間灰飛煙滅。

可是郭沫若并沒有痛定思痛,而是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繼續(xù)把主意打到長陵上。

三,好奇心使然

郭沫若研究了半輩子的文學,考古和歷史,保持著強烈的好奇欲。越是沒有看到過的,沒有研究過的,他越是好奇。

越是阻礙重重,困難重重,他就越是要去探究。

而皇陵中的種種珍品,更是讓郭沫若心心念念。

除了他超級想挖的長陵以外,郭沫若還有兩座墳?zāi)故歉裢獾南胍l(fā)掘的。

其間一座即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墳?zāi)骨辏瑐髡f墳?zāi)拱呌兄S金500噸,而且還有人難以估量的各種陪葬品,而郭沫若一向心心念念的《蘭亭集序》聽說就在乾陵里,更是成為郭沫若想要挖掘的理由。

還有一座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陵,且不說關(guān)于皇陵的神秘色彩,就沖它天下第一陵的稱號,郭沫若也要會上一會。

于是,利用私交來辦公事!以老朋友的身份讓周總理同意他的申請。

吃一塹,長一智,周總理一口回絕了他。這種費力傷財?shù)氖虑,他是不會同意的。所以,各位皇家boss的陵墓才沒有被破壞。

總而言之,在考古方面,郭沫若的私心大于公事。

他并沒有結(jié)合當時的國情和社會背景,也沒有過硬的保護文物措施,更沒有良好的保存技術(shù),貿(mào)然挖皇陵這樣的行為,如果僅僅為了好奇心,這不是在研究,而是變相的破壞!

有書君認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分析利弊,三思而后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guān)注有書君,私信回復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7

說到郭沫若,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國近代的文豪,他既是詩人又是歷史學家,在文化領(lǐng)域有著精深的研究,可是這個人卻是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實在是因為他后期對于歷史挖掘方面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為此他有些公私不分,導致挖掘過程損失慘重,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眾所周知,明定陵的挖掘,就是郭沫若的一再堅持和主張,于公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的歷史,萬歷皇帝的陵墓作為了挖掘的對象,于私可能也是為了見證皇陵的浩大以及眾多琳瑯滿目的陪葬品,這對于一個文學愛好者而言是致命的誘惑,郭沫若可能就是公私一體了吧!

在挖掘定陵的時候,其實受到了不少的人的堅決的反對,理由很簡單,在1955年時期,國家根本就不具備保護文化的能力和條件,而如此冒失的挖掘,雖然能夠了解一部分歷史的真相,但是失去的絕對會比得到的更多,最終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是一次“無法挽回的錯誤”。

定陵挖開后,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壞,各種珍貴字畫、絲織品頃刻間灰飛煙滅,令人痛心不已。按理來說,作為這次挖掘皇陵主要的責任人,郭沫若應(yīng)該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可是事實打了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人們對于他的動機深深的表示懷疑。

其實定陵只是作為一個備胎罷了,郭沫若之前想要挖的其實是永樂皇帝的長陵,可惜的是陵墓過于復雜,郭沫若團隊,無法挖掘開,所以退而求其次,才去挖掘定陵。

8

比起當年的紅衛(wèi)兵破四舊,郭沫若的行為真心不算什么,F(xiàn)代人批郭,無非就是讓郭替大伙背鍋,把全國人民的道德淪喪歸咎于他一個人。畢竟他挖過皇陵,而紅衛(wèi)兵只是砸過幾個壇壇罐罐罷了。




用天生就有道德優(yōu)越感的人的話說:“郭沫若這個人,一生的骨頭和立場,令人唾棄。”

但是罵歸罵,郭沫若的文學水平和考古學方面的研究,還是有很大成就的。

魯迅也說過,郭沫若這個人是才子加流氓。 魯迅先生雖然瞧不起他的為人,但還是認可他的才華的。



建國以前,郭在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在當時是無出其右的。憑借這些研究成果,他當選為國民政府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正因如此,郭沫若才會熱衷于考古發(fā)掘,因為這是他的專業(yè)之一。

畢竟,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文盲是不會對考古感興趣的。


當然了,考古不一定要挖皇陵。郭沫若和吳晗對十三陵的執(zhí)著,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在建國初期,左翼文人的身份很高,郭也好,吳晗也好,很得某位“領(lǐng)導”的賞識。領(lǐng)導曾對郭說,你要接過魯迅先生的大旗,肩負起中國文化革命主將的責任。

這種器重,對于郭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榮耀。而五十年代中后期,知識分子不吃香了,郭覺得自己在領(lǐng)到面前受冷落。就想玩票大的--挖皇陵!

挖皇陵對郭來說,有三個好處。

第一,陵墓內(nèi)有很多文物典籍,能滿足他作為考古學家的好奇欲。

第二,強化自己在中國考古屆第一人的地位,連皇陵都敢挖,同行誰還敢不服他?

第三,博出位,讓領(lǐng)到的目光轉(zhuǎn)到他身上。事實也證明,他成功了。

定陵的悲劇,并沒有讓郭反思。因為定陵并沒有滿足郭沫若的好奇欲;也沒有讓自己的地位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他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去挖始皇陵、挖漢陵、挖唐陵。

挖去如果讓他成功了,那就真是悲劇了。

9

最早接觸郭沫若,大概是在小學課本上,那時候此人還是一個著名學者和文人。從此一直沒覺得此人有什么不妥之處,但直到近幾年,才知道郭沫若除了會寫詩,還會盜墓,甚至革命立場極不堅定,是個典型的墻頭草,不明白為何他的墓碑上寫著“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

郭沫若在民國時期原本是大戶人家之子,后來娶妻后話都不說一句就出國留學去了,在日本,又風流不羈的流傳出許多風花雪月之事。而且,他一直都是在日本生活,后來解放后才回到國家。

一回國,郭沫若就成了一個學者,而他的重點工作就放在研究陵墓上。美其名曰研究皇室的墓葬風俗,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最可恨的是,當時的技術(shù)水平有限,許多皇陵文物都遭到了嚴重破壞。

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去研究是好的,但是要考慮是否能保護好他們,對于文物,在不能保證完美保護好的情況下,最好還是不要去觸碰,畢竟,動了就沒了。

10

郭沫若,究竟應(yīng)該列在文人祠,還是應(yīng)該列在弄臣榜,見仁見智。

如若論才氣,毫不夸張地說,郭沫若可以在民國時期或者近現(xiàn)代史上名列前茅。

他不僅是大文豪,還是集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等各種桂冠于一身,雖有些名頭是官方送的,但大多數(shù)倒也算是實至名歸。

但郭沫若卻有一個特別的嗜好,他愛挖皇陵,而且是越有名的皇陵越熱衷。

這一點,與他的早年經(jīng)歷有一定關(guān)系。

1892年,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樂山縣一個小村莊里,與常人不同,他出生時腳先落地。在那個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那個地方盛產(chǎn)土匪強盜,作為當?shù)厝,多少也沾了點匪氣。

一個人的秉性通常與他的家庭生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當然,后天的經(jīng)歷也會多少改變一些。

一般人會認為讀書人是儒道互補,和進則兼善天下,退則歸隱山林。其實,讀書人在儒道之外,還有一個“匪氣”。匪氣、就忙死、痞子氣,這三氣相通,而官宦之家出身的讀書人,會有迂腐氣、書生氣,但接觸不到“三氣”。

倘若家道中落,流落民間,破落士大夫家庭孩子便會與“三氣”有染,周作人曾說,我身上有兩個鬼,一個是紳士鬼,另一個人流氓鬼。破落官宦家庭成長起來的周氏兄弟平時文質(zhì)彬彬,一旦被逼急了,也會展露出“流氓氣”。

不過,周氏兄弟的“流氓氣”是后天的,最多人用來自衛(wèi)的,為人行事有原則,講是非,而郭沫若的“三氣”卻是先天的,帶有家族基因的。

郭沫若的父系歷代經(jīng)商,這一遺傳基因使得郭沫若一生帶有商賈氣息,有冒險賭博的膽魄,也有畏懼權(quán)利的怯弱,甚至有投機取巧的機敏,可以說是一個矛盾體,而他的文學天分,主要繼承于沒落官宦的母親,他的外公曾是二甲進士。

1912年,21歲的郭沫若在父母包辦下無奈與張瓊?cè)A結(jié)婚,二人沒有絲毫感情,后來郭沫若離家出走,張氏獨守活寡68年,最終病逝。

1927年,郭沫若在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期間,由于蔣介石的清黨活動備受詬病,郭奮起反擊,寫下聲討蔣介石的討檄文。

蔣介石一怒之下,旋即通緝郭沫若,郭沫若前往日本避難。

在逃亡日本期間,郭沫若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由原本的詩詞作家開始古代歷史學家轉(zhuǎn)變,并在后來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受當?shù)貙W術(shù)思想影響,郭沫若開創(chuàng)了唯物史觀派。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眼見為實”。

在那個時期,郭沫若憑借對甲骨文深入研究成果,一度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斌并稱甲骨文四堂。后來,又借此當上了第一屆考古研究院院士。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日本的妻子佐藤富子斷絕聯(lián)系。

當然,他的日本妻子后來一直生活在大連,畢竟為郭沫若生了五個子女,關(guān)系不是說斷就能斷的。

郭沫若回國后,隨即起草了一篇贊美蔣介石的文章,并親自去南京拜謁蔣,二人有沒有冰釋前嫌無從考證,但郭沫若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熱情。

隨后的日子,他盡顯自己才子本色,創(chuàng)作大量的浪漫詩集、舞臺劇本,對于編纂《中國史集》和《甲骨文合集》盡心竭力。

其實,從他的詩集看的出來,他還是非常浪漫的,但浪漫歸浪漫,還是有些世俗心的,因而也就無法釋然,難以超脫,終日憤憤不平。

要說詩人的天分,郭沫若絕對具備,但煙火氣同樣具備。

解放以后,郭沫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挖掘古代皇帝陵墓上,按他的話說,于公可以幫助后人更好的了解歷史,于私可以見證皇陵的浩大以及那數(shù)不盡的陪葬品。

這對于考古學家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誘惑。

其實,郭沫若首先提議的是挖掘永樂皇帝的長陵,由于難度系數(shù)過大,退而求其次,便開始挖掘萬歷皇帝的定陵。

陵墓地宮一開,無數(shù)陪葬品琳瑯滿目,考古學家眼花繚亂,不知為何,頃刻間,那些珍貴字畫、絲織藝術(shù)品自己那些木制品灰飛煙滅,迅速瓦解。

郭沫若一行人,無力回天,任何挽救措施已經(jīng)于事無補。

而之后,以郭沫若為首的考古學家們,認為定陵雖有損失,但也不失為一種考古經(jīng)驗,自認為挖掘技術(shù)已爐火純青。

轉(zhuǎn)而,郭沫若開始申請對秦始皇陵和武則天的乾陵,分別開挖,在他看來,只有讓帝王陵公布于天下,才能展示出自己那崇高的學識,才能讓世人更了解歷史。

然而這次,他并沒有得到上級批準,被潑了一盆冷水的郭沫若,帶著無盡的遺憾,于1978年病逝。

所以說郭沫若熱衷于挖皇陵的原因,不僅與他天生的秉性有關(guān),更多的是后天經(jīng)歷的影響。晚年作為研究院院士的身份,竭盡全力去證明自己的學識,想要給那些質(zhì)疑聲還以顏色。有人說他是流氓才子,還有人說他為人格敗壞,總之,褒貶不一,但他堅持挖皇陵的決心沒動搖過,或許他骨子里就是對皇陵充滿好奇心的吧。


【精彩原創(chuàng),敬請關(guān)注,歡迎評論,點贊轉(zhuǎn)發(fā)】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