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時的兩江總督高其倬不但為官政績斐然,而且他還是個風(fēng)水大師。甚至雍正皇帝在選擇陵地的時候,都聽取他的意見。本來清軍入關(guān)后,去世的帝王順治、康熙都葬在了東陵,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遵化。雍正當(dāng)上皇帝不久,也命張廷玉在東陵為他選擇吉地,后來定址九鳳朝陽山,這里靠近孝陵和景陵,最初雍正也比較滿意。但有大臣提出此地規(guī)模宏大,但地形并不完整,而且此地的土壤中夾帶砂石,也不利于鑿穴,因此不是陵地的理想選地。
于是雍正帝就把選陵的問題交給了他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允祥就和兩江總督、風(fēng)水大師高其倬在易縣永寧山發(fā)現(xiàn)了一處寶地。雍正也認為此地山水條理,實為上吉之壤。
雍正于是在此地附近選了一塊中吉之地賜給了允祥,希望百年之后這兩兄弟還是相依相伴。但允祥堅辭不受,反而在距60里之外的淶水為自己另找了一處墓地,并親自吃掉了取自墓地的一抔土。這又是為何呢?
允祥是雍正奪嫡大戰(zhàn)中堅定的支持者,是雍正的鐵哥們。在康熙朝,允祥因受奪嫡風(fēng)波累及,備受父皇冷落。雍正繼位后,允祥受到四哥雍正的恩寵,馬上被封為怡親王,任議政大臣。允祥在14歲時,母親敏妃章佳氏就已去世,這時母憑子貴,雍正又一下把敏妃的封號提升為敬敏皇貴妃。
可貴的是,允祥侍寵不驕,他對四哥的深寵以忠貞勤懇作為回報。
雍正即位之初,根基不穩(wěn),身為總理事務(wù)大臣的允禩不甘心奪嫡落敗,伺機而動;而居功自傲的隆科多也大權(quán)獨攬,甚至在遴選官員的時候,不經(jīng)奏請,徑直作主,當(dāng)時朝廷選拔官員都直接被稱之為“佟選”。在這種形勢下,允祥在政治漩渦中,力挽狂瀾,殫精竭慮助雍正剪除政敵,穩(wěn)固政基。
從1722年12月雍正繼位到1730年允祥去世,允祥勤勤懇懇,八年如一日,不辭勞苦地為雍正辦差。從主政戶部到治理水患,允祥身兼數(shù)職,事務(wù)繁雜。對雍正交辦的事務(wù),允祥兢兢業(yè)業(yè),事必躬親。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圣眷日隆,允祥深諳臣子之道,越發(fā)謙遜低調(diào),明哲本身。因為他和雍正是一起長大的兄弟,他深知四哥猜忌刻薄的心性和雷霆萬鈞的果敢手段。早在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依親王之標準,賜給允祥錢糧23萬兩,允祥就固辭不受,最后經(jīng)雍正一再宣諭,只得收下13萬兩。
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又給允祥在親王之外加封了一個郡王,允祥可以指定其子一人獲此爵?墒沁@一次允祥又婉拒了。
雍正賜給允祥陵地,讓他百年之后陪葬在自己身邊,這是無上的恩寵。可是進退有據(jù)的允祥以自己沒有資格陪葬為由,請求雍正收回成命。而自己另擇墓地,請求以皇帝之名賜地,然后親吞墓地黃土。
允祥親吞黃土,表明自己別葬淶水心意已決。允祥在吞土后,曾稱“臣心安,子孫蒙福”。允祥在圣眷正隆時,仍清醒地居安思危,婉拒陪葬皇陵的恩寵,以低調(diào)求自身和后世的保全。
值得一提的是,允祥保住了自身,卻保不住子孫。第六代怡親王載垣是咸豐帝臨終之前任命的八大顧命大臣之首。在辛酉政變中,載垣被慈禧太后賜自盡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