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這么好的事,自古以來"殺人犯"都是非常嚴重的罪伐,比如唐代法律就規(guī)定,"諸謀殺者,徒三年;已傷者,絞;已殺者,斬。"也就是說在唐朝別說"殺人償命",你腦子里有殺人念頭(故意殺人未遂)都要被判刑三年。不過在古代殺人怎么判這事,也會依據(jù)各種情況的不同而不同,是一門比較深的學(xué)問。這里簡單回復(fù)一下。
在秦漢時期,雖然我國的律法還非常不健全,但是"殺人者死"是最通行的標準。當然了,這是普通人對普通人,貴族殺普通人的話,比如打死個婢女什么的,基本不需要負什么責任。到了隋唐之后,貴族制度瓦解,而且法律逐漸健全,所以既使是殺奴婢也是要受死刑的。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是著名女詩人魚玄機就是因為殺死婢女綠翹最后受了死刑。
當然啦,殺不同的人受到的刑法也不相同。比如你殺的是官,那就是流放二千里了(流放比斬刑更重)。總之,在古代"殺人者償命"是最基本的道理,電視劇終究只是電視劇,什么幫派斗毆,大俠行俠仗義一類的,別管你是干啥的,殺人就會受到刑罰,哪怕就是罪大惡極被判了死刑的人,在古代都要上報刑部,受皇帝審批過才可以問斬。如果官員私自問斬,那就是欺君之罪。
之所以會這樣子,是因為古人覺得命受于天,而且由于農(nóng)耕社會,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與否最重要的指標,這就導(dǎo)致了每一個人對國家來說都非常重要。連被判個死刑都如此慎重,那就更別說隨意殺人啦。
補充:看到留言很多人說亂世可以殺人,荒郊野外殺人沒關(guān)系,還是水滸里都背著人命官司,加上古代極低的破案率,殺人沒啥事等,再回答一下。你們,想的實在太天真了。
古代破案率固然比現(xiàn)在低很多,但是在古代除非是"衣冠南渡"的這種整個族群大遷徙時期,不然人口流動率是非常低的。等到戶籍制度在中國古代發(fā)展起來后,農(nóng)民和土地捆綁,明朝更規(guī)定你離開村子多少遠就必須向地保登記。
也就是說,除非你是整天吃了沒事做的"流寇",遭通緝的那種,否則你殺了任何身邊的人,都會被立馬查到,完全逃不走。
這里最顯然的例子還是水滸,不管是宋江還是武松,他們殺人都會遭到朝廷通緝,而且你也根本掩藏不了。當然你跑山上與世隔絕就另外說。這點實際上還不如現(xiàn)在偵探劇里面那些各種手法高超的高智商殺人犯了。你放心,古人沒這么聰明的,《少年包青天》里那種殺了人還找不出兇手的人,都是抄襲《金田一少年記事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