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于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么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并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tǒng)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tǒng)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xiàn)。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么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tǒng)屬關系,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tǒng)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并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fā)什么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始終處于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tài),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tài)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并不反感,因為對于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么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于誰見誰打的狀態(tài),對于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于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jīng)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guī)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tǒng),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tǒng)的基本觀念,統(tǒng)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于統(tǒng)一,讓中國擁有了統(tǒng)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么孱弱,多么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占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于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于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zhàn)斗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lián)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jīng)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xiàn)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tǒng)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huán)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只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yōu)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shù),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zhàn)爭之后,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占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tǒng)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lián)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zhàn)。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