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于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么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并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tǒng)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tǒng)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xiàn)。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么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tǒng)屬關系,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tǒng)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并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fā)什么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始終處于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tài),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tài)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并不反感,因為對于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么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于誰見誰打的狀態(tài),對于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于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jīng)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guī)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tǒng),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tǒng)的基本觀念,統(tǒng)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于統(tǒng)一,讓中國擁有了統(tǒng)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么孱弱,多么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占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于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于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zhàn)斗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lián)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jīng)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xiàn)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tǒng)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huán)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只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yōu)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shù),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zhàn)爭之后,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占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tǒng)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lián)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zhàn)。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

最佳貢獻者
2

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丘吉爾語)因為在西方國家里。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qū)。而中國無論如何衰敗都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始終基本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沒有分裂。

晚清末年美國駐華公使芮恩紳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年終報告里說道:這個國家的領導者無疑是昏庸的,官員也是無知的。但是他們的人民卻擁有雄獅般的氣概。他們勤勞而質樸。聰慧而向上。一旦擁有了有力的領導一定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顯然,雄獅般的中國人民不愿意成為殖民地的奴隸。

再一點就是國土廣大的中國,根本無法被一個國家所占據(jù)。幾個國家瓜分又得不償失(也有分贓不均的原因。)中國自古就是大一統(tǒng)王朝,向心力十分強大。意圖分割國家根本不現(xiàn)實。再就是西方國家通過戰(zhàn)爭就可以從滿清政府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自己殖民利益更大。所以就放棄了殖民統(tǒng)治。

還有就是,滿清落后只是軍事和政治制度落后,但國家架構比西方國家還要完善,隨著時間的推進,滿清已經(jīng)逐步‘’融入‘’國際社會。殖民化中國已經(jīng)不現(xiàn)實。而通過不公平貿(mào)易,金融經(jīng)濟卻可以更加合法性掠奪財富,這樣豈不美哉?也就是說,不殖民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殖民就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

最關鍵在于,殖民統(tǒng)治地,首先就必須要徹底消滅這個國家文字與文化,因為文字與文化是這個國家的根基與文明基因,是民族自我認同和精神歸屬,西方國家要在文字和文化上消滅中國文明簡直就是癡心妄想。文化是中國免于被殖民的最大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3

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將印度吞并,1840年進入“大一統(tǒng)”的中國時,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欲殖民對象和新的國際環(huán)境。

(1)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徹底吞并“一盤散沙”的印度

英國在1600年代逐步入侵印度。經(jīng)過兩個世紀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后,英國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臥兒王朝也正式結束。

在250年的歷史中,英國通過與部分土邦合作打倒另外一批的方式,逐漸控制印度。印度歷史統(tǒng)一時間較短,更多的只是文化統(tǒng)一,歷史共同記憶不多。

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桎梏導致精英階層臣服國家也就臣服了。印度相對更容易占領。

(2)中國則具有“儒家思想下的大一統(tǒng)思想”基礎,對于外敵有著天然地抗拒

與印度不同,中國則因為有儒家思想兩千年的統(tǒng)一流傳,使得民眾對清廷的認同感要比印度強得多。雖然,清朝也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但自康熙中后期,清廷就繼承了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的傳統(tǒng)統(tǒng)治方式——漢人聚居地采用儒家、各少數(shù)民族采用原有宗教的思想統(tǒng)治。在乾隆朝開始就已經(jīng)對清廷具備認同感。

義和團運動就是典型代表,還有如“捻軍”也僅是傳統(tǒng)的反官府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受到眾多人的認同,但在曾國藩等人看來“民族是沒有儒家思想”重要的。

(3)中國人的反抗,各列強間難以達成統(tǒng)一意見,使得我國免于印度的悲劇

1840年進入中國之后,各列強相繼而入,英國已經(jīng)沒有時間在殖民中國了。加上英俄法德美日等國令人眼花繚亂地權力合作與戰(zhàn)爭,其各方矛盾正可以成為我方利用。

美日兩國在當時都屬于新興帝國,其實力都還不行。例如美國主要實力放在拉美地區(qū),日本更是在打贏了沙俄才真正成為只有區(qū)域地位的世界級列強。因此,在殖民問題上兩國都是以英國馬首是瞻。

中國的統(tǒng)治階層雖然以妥協(xié)投降茍安為主,但底層民間的反抗卻有思想領導者。還要說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雖然他們的問題不少,但在反對外敵侵略上卻高度統(tǒng)一。由此,使西方侵略者認為:與其自身殖民倒不如清政府“以夷制夷”。

由此,英法等既得利益國家愿意維持清廷的一定統(tǒng)治。特別是英國,在經(jīng)濟上,獲得了最大的蛋糕因此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而“平衡”是英國維持“國際秩序主導權”的主要方法,而這使其與德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4

因為我們不想當狗,想做人!

在世界近現(xiàn)代史上,作為東方國家的我國,古代是極其輝煌的,然而近代卻是極其悲慘的。

但是相比于印度而言,我們的運氣又好了太多,在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時,我國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憤然而起,最終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

同為四大古國之一,印度和我國同樣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但是為何近代以來的命運截然不同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背景不同

|雖然都有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但中印兩國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國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實現(xiàn)了科技的巨大進步,例如四大發(fā)明;完成了專制皇權的政治框架建設,例如專制皇權達到頂峰;完成了疆域各板塊的整合,統(tǒng)一了中原、東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地區(qū)。

而印度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打瞌睡,除了不斷被征服,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更大的建樹。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印度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地理概念而存在,在南亞次大陸這片熱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幾百個土邦,在英國殖民者打敗葡萄牙和法國殖民者,成為南亞次大陸的主人后,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

而我國自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就確立了專制皇權的大一統(tǒng)制度,這一制度具有高度集中的特性,它使統(tǒng)治區(qū)域的各板塊連成一個牢固的整體,特別是能對外來入侵進行相當強烈的反抗。

所以當殖民者登陸我國沿海時,盡管清軍戰(zhàn)斗力弱雞,民眾麻木愚昧,但殖民者仍然遭受到層出不窮的反抗,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考慮用全新的方式來實現(xiàn)他們的殖民利益。

相比之下,在印度就簡單多了,雖然英國殖民者人數(shù)較少,但是只要給予土邦領主以巨大的利益,他們就心甘情愿的為英國殖民者所驅使,成為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馬前卒。

2、國土面積不同

龐大的國土面積,不僅意味著海量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還意味著巨大的國土縱深。

而我國和印度之所以遭受到完全不同的命運,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國土面積要比印度大得太多太多。

清朝末年,即使我國的領土總面積從1316萬平方公里下降到1100萬平方公里。但總面積仍然幾乎是40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的三倍。

這就使得同樣是遭受英國殖民者的入侵,想要徹底征服我國,就需要比印度多派出至少三倍的力量。

而無論印度還是我國,距離英國本土至少萬里之遙,每多派出一名士兵,就意味著多一份付出,這對于侵略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負擔。

而且,由于印度從來就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國家,所以即使是400萬平方公里的英屬印度,也是英國人包打下來的,國土縱深什么的無從談起。

而當時的我國領土,大部分是清朝前期統(tǒng)治者開拓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使得清朝在面對殖民者入侵時,能夠比印度更充分地利用國土遲滯列強的侵略。換句話說,清朝能夠割讓更多的邊緣領土保住主體部分。

3、殖民者不同

中印兩國在近代的國運截然不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面對的侵略者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我國和印度幾乎同時遭受列強入侵,但當時的明朝對侵略者進行了激烈反抗,迫使早期的侵略者難以得逞,而印度則開始一步步被侵略者蠶食。

等到19世紀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殖民者卷土重來時,印度幾乎已經(jīng)全面淪為英國殖民地,而清朝的厄運才剛剛開始。

不過雖然侵略清朝的列強有很多,但正因為侵略者有很多,對清朝的殖民訴求不同,這使得他們不可能在全面殖民清朝問題上達成一致,比如俄國想要全面占領長城以北,英國和日本就堅決不同意。

而因為列強的相互扯皮,清朝統(tǒng)治者也充分發(fā)揮“以夷制夷的策略,在客觀上保全了大部分領土。

而列強也終于意識到:清朝不是印度,想要徹底殖民清朝,甚至獨占清朝的美夢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另外在近現(xiàn)代史上,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

我國的社會各階層對于西方文明具有超乎尋常的默契和警惕性,從基督教在我國推廣的舉步維艱就能看出端倪。而地主和士紳階層深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和中華文明圈外的蠻夷合作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這也在客觀上使列強的侵略無法一帆風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5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今天太陽挺大,晃的老梁暈暈乎乎,搞的俺心情也不錯。轉頭就刷到了題主的這個問題,老梁樂了。

印度,三哥啊,好久不見。接著就讓老梁想到了他那嘎達,慢悠悠橫穿十字路口的牛,飄著各色動植物尸體的恒河,一邊整一口美滋滋的恒河水,一邊用左手抓著咖喱往嘴巴里塞的人,還有那多如牛毛的宗教,超級讓人不安的治安……

啊,轉過頭來,老梁就想問一下題主,你是咋想的咱大清是上不了臺面,但也不至于和這么一個玩意比吧。

好吧,既然你的問題已經(jīng)出來了,老梁就勉為其難的回答你一下。

印度為什么淪為殖民地

毫無疑問三哥就是個問題兒童,印度這大個蹲在南亞次大陸上,貌似現(xiàn)在是那嘎達最大的國家。但老梁要說的是,這哥們過去根本就不存在,印度這倆字代表的不是國家,而是一個地區(qū)的字號,咱說的再明確一點這倆字就是地理詞匯而已。

說道這里,估計有些人要反駁了:“老梁你快別扯犢子了,人家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瞅見沒有里面有個國字。大統(tǒng)一王朝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你是裝看不見,還是眼睛咋的拉?”

印度文明,那全稱叫印度河文明,兩城市統(tǒng)治一百多個村子。這倆城市老大了,方圓五公里。很奇葩的是,這國家讓這兩城市輪流作為都城,也就是說這都城你做兩年,下一輪我來做兩年,很民主的。

至于您說的哪倆大統(tǒng)一王朝,事實上他僅僅統(tǒng)一的是北印度,而且這時間還不算長,所以說印度在過去的時候,僅僅是個地區(qū)的代名詞,沒毛病。

三哥將印度倆字變成一個國家,這完全依靠外來物種約翰牛英國佬。那將整個印度連接起來的鐵路,約翰牛修的,就那鐵路線都用到了現(xiàn)在。還有那政治體制約翰牛實在看不下去了,也是為了提高約翰牛自己對印度的管控,捂著臉幫著印度那幫子高種姓建立起來的。對,還有那放在全世界都相當完備的教育系統(tǒng),約翰牛幫忙組建的。到了現(xiàn)在印度那幫子高種姓都拒絕說印度本土語言,人家扯著嗓子吼英語。

咱轉過頭來說說殖民的目的是為了啥?說穿了就是為了錢和資源。所以約翰牛為了這兩樣東西,通過殖民將一個散亂的印度給統(tǒng)一起來,方便管理,方便約翰牛更加高效的收集印度的錢和資源。在這種扶持下那些個所謂的高種姓權利更加的穩(wěn)固了。

對于雙方來說,一個要的是權利,另一個要的是錢和資源,雙方一拍即合,這殖民地就產(chǎn)生了,當然苦的是社會底層的印度老百姓。

為啥中國僅僅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這么說吧,亞洲這嘎達,扛著歐羅巴文明口號,實質是強盜文化的白皮膚的家伙們,只有三個地方?jīng)]有被殖民,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小鬼子,再有一個是泰國。

中國實在是是太大了,文化的根基讓咱這國家抱團抱的緊。小鬼子個子不高但敢跟老毛子對懟,拽著德國佬的尾巴上家伙,一幫子強盜慫了。最后一個泰國這就是個滑頭,到現(xiàn)在都聰明的緊。

咱把話題扯回來對應著印度說說題主的問題

咱大華夏,被滿清拽著后腿硬生生拖了小三百年,衰敗是衰敗了點,但好歹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咱大華夏自打有文字記錄以來,維護國家的完整統(tǒng)一,那是每一個領導階層終極目標。

您試試想把咱大華夏給肢解了,您就得試試您的腦殼夠不夠硬,身上的肌肉夠不夠大。

當年滿清就剩下喘氣功能的時候,美國來的駐華公使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這嘎達蹲在上面的領導都是一幫廢物,那些幫忙搞管理的當官的都已經(jīng)無知到了愚蠢的程度。但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民卻很勤勞,而且很聰明。一旦出現(xiàn)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階層,一定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大家伙都知道,被自己人欺負一下,還說的過去,這要是被老外欺負一下,反抗的程度是相當激烈的,不然也不會出現(xiàn)義和團這樣的民間組織。而且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了,滿清小三百年的統(tǒng)治,民間的反抗他就一直存在,沒斷過,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有一點中國的土地真的很大,而且民間的向心力真的很強,一個國家想把中國吞下去,基本不可能,幾個國家來分,他又分贓不均。

咱又回到了老話題上,殖民的目的是什么?錢和資源。

那么放棄殖民,扶持一個聽話的對象,讓他代理去管理收集錢和資源。顯然滿清是符合這樣的要求的,只要你滿清不服氣,持有歐羅巴文明的強盜們,就給你來一家伙。得,你這滿清就拿出一筆不小的錢,而且還能通過各種各樣的條約來收集錢和資源。

很簡單的方法,很管用,結果更好。

所以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這符合強盜們的需求。

轉過頭來,咱說說大華夏子民為啥凝聚力很強呢?咱應該感謝秦始皇,這位統(tǒng)一了文字,統(tǒng)一了錢幣,統(tǒng)一了度量衡,用了郡縣制統(tǒng)一國家。在漫長的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咱大華夏的子民從心底里認為,咱都是一個種,統(tǒng)一那是應該的,不統(tǒng)一那是絕對不應該出現(xiàn)的。所以文字,文化結合形成的精神讓我們團結在了一起,而且漢族自始至終都是主體民族,這很重要。

大華夏的人口多,土地多,但咱自認一個人孔子,自認一本書儒家,外邊的神是多,但咱自認自己的祖宗。

強大的文化根基是民族再次復興的基石,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是無根的浮萍,能飄到哪里誰知道呢?

咱瞅瞅印度三哥,那片土地上光語言就有兩千種,形成的文字系統(tǒng)有五十五種,官方定下來的語言就有十九種之多,從精神上就散亂的,不殖民他殖民誰呀。就算是現(xiàn)在被老毛子敲,被美國佬詐,宗主國約翰牛還捎帶著撈一筆。為啥會這樣的呢?因為他們心里就沒有國家這個概念。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6

表面上看:晚清政府治理下的舊中國和當時的印度的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樣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樣都是人口規(guī)模龐大的大國、同樣面臨的是不遠萬里而來的西方列強,然而在列強的侵略之下印度徹底淪為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而中國卻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英國成功建立起殖民統(tǒng)治之前印度次大陸處于莫臥兒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莫臥兒帝國是由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帖木兒帝國的后裔創(chuàng)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原本生活在中亞,后來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的土著居民才得以開創(chuàng)自己的帝國。然而印度絕大多數(shù)居民仍然信奉印度教?赡苡腥藭X得這和清王朝有些相似:同樣都是外來民族征服土著居民得以創(chuàng)建的國家。其實兩者具有本質的不同。

清王朝盡管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所開創(chuàng)的王朝,但有清一代兩百余年是不斷持續(xù)漢化的——清王朝使用漢語、漢字,政治體制上也延續(xù)自秦始皇嬴政一統(tǒng)華夏以來的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制度,除了要求漢人剃發(fā)易服外這基本上就是一個高度漢化的王朝。當西方列強入侵時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早已日漸平息,反而因為外敵的入侵更加使中華民族內部各族系變得更加團結。

莫臥兒帝國名為帝國,其實僅僅只是憑借武力征服了印度次大陸,然而卻沒從體制上改造這塊土地——莫臥爾帝國對當?shù)氐挠《冉谈叻N姓貴族們保留了相當?shù)奶貦,于是在帝國境內形成了一個個較為獨立的土邦,說白了就是典型的國中之國。當莫臥爾帝國國力鼎盛之時土邦王公們自然只能俯首稱臣,問題是在專制皇權政體下帝國的國力能以長久強盛——開創(chuàng)之君故去后國力往往在一個個長于深宮婦人之手的君主手中日益傾頹。這時土邦王公們還會聽命于帝國的號令嗎?與此同時印度教底層人民因為遭受沉重的壓迫,因此和莫臥兒帝國之間存在著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1658年莫臥兒帝國的奧朗則布從父親沙賈汗手中篡奪了皇位。奧朗則布是一個極端狂熱的穆斯林——他放棄了莫臥兒帝國早期的宗教寬容政策:對非穆斯林征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政策激起了莫臥爾帝國的非穆斯林人口的激烈反抗: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臥兒帝國公開的敵人,而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則成為帝國最大的威脅。要說奧朗則布的軍事素養(yǎng)還是過硬的——莫臥兒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但依然無法將反對勢力全數(shù)鎮(zhèn)壓下去。到18世紀初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而當印度次大陸上各路勢力婚戰(zhàn)不休之際作為外來殖民者的歐洲人也沒閑著:英國逐漸從殖民印度的歐洲各國中脫穎而出。用馬克思的話說“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zhàn)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部征服了“。

事實上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更多的只是一種地緣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實體,恰恰是在英國殖民時期才催生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識。相比之外中國無論如何衰敗都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完整國家。清末美國駐華公使芮恩紳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年終報告里曾說道:這個國家的領導者無疑是昏庸的,官員也是無知的,但是他們的人民卻擁有雄獅般的氣概。他們勤勞而質樸、聰慧而向上,一旦擁有了有力的領導一定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盡管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眾所周知的,可即使是在這一時期中國人民也沒完全屈服于列強的淫威: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復新疆;劉永福的黑旗軍先后參與中法戰(zhàn)爭和臺灣抗日;馮子材在鎮(zhèn)南關大破法軍;劉銘傳在基隆戰(zhàn)勝法國將領孤拔;1909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一行前往西沙群島巡視,在永興島升起中國國旗,以此宣告中國對南海的主權。盡管中國人民自發(fā)的反擊外來侵略的運動始終面臨著武器裝備技不如人的問題,但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國土面積幾乎相當于整個歐洲,這意味著中國具有天然廣闊的戰(zhàn)略縱深,即使反擊外來入侵的斗爭一時受挫,那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戰(zhàn)略空間以換取時間,同敵人進行長期的持久抗戰(zhàn)。正是中國廣闊的戰(zhàn)略縱深和中國人民自身的抵抗成為了中國避免像印度一樣完全徹底淪為殖民地命運的內因。

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史上沒完全徹底淪為列強的殖民地除了內因之外也有外因:1900年中國遭遇了由日、俄、英、德、法、美、奧、意八國組成的侵略聯(lián)軍的武裝侵略——這固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民族危機空前的時代,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因為視中國為肥肉,意欲染指分羹的列強實在太多了反而使中國被完全占領的概率大大下降——列強之間本就是利益的勾結,談不上任何交情可言,這意味著誰都不愿意其他列強通過對中國領土的占領而強大起來,因為這將威脅到自己的利益。美國作為列強中的后起之秀之前在中國并無多少利益可言,因此不希望中國徹底淪為其他列強的殖民地,而是作為一個門戶開放的市場,因為這樣對美國而言最有利。日、俄兩國則對中國東北地區(qū)包藏禍心,誰也不愿對方在瓜分中國的過程中獲利過多。這一時期正是一戰(zhàn)前夕同盟國和協(xié)約國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時期,歐洲的英、法、德等國之間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很難坐到一起商討瓜分中國的問題。也就是說列強之間的矛盾牽制是中國避免完全淪為殖民地命運的外因。

7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
法蘭西,占廣州,窺視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
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
這中國,哪一點,還有我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
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
——摘自陳天華《猛回頭》

我國被侵略,和印度是不一樣的。

印度是直接被英國殖民,而我國在當時,基本上算是各大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瓜分博弈。

就像一戰(zhàn)結束后,我國作為戰(zhàn)勝國,居然不是收復日本的土地,而是轉讓給別的國家,同時還要給戰(zhàn)敗國賠錢!

但是即便這樣,我們國家相對于印度,還是好了一點,雖然是傀儡政權,但是能夠在多國博弈下,夾在縫里生存,也是可以的了,起碼還保留著一絲尊嚴,沒有被滅國。

而印度則不同,直接被殖民,其實就相當于滅國,印度人根本不被英國人當人看。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世界是英國獨霸的,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全世界大約4~5億人都是英國的國民,占了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
而到了通商中國的時候,那時候西方工業(yè)革命國家已經(jīng)都起來了,英國雖然還披著日不落帝國的外衣,但是也不敢說就能干掉其他西方強國。

再加上世界局勢緊張,英國也無暇顧及中國,雖然清政府比較好打,但是別的國家也想來分杯羹。

英國是趁著獨霸、雄起的時候侵占了印度,到了清政府的時候,其他工業(yè)國家也起來了,它想獨占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而清政府為什么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國家?主要是因為那些國家分贓不均,如果他們都統(tǒng)一了戰(zhàn)線,清政府還是會淪為完全殖民地國家的。

8



如今這個世界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鄰居印度,兩個國家在世界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在一百多年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大清則是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都是亞洲大國,命運卻為何不同?

大清及以前,基本上是統(tǒng)一的國家,不好直接控制。而印度,以前不是國家,只是地理概念,所以容易完全控制



華夏五千年歷史,自秦以后,大部分時間處于大一統(tǒng)時間,雖說也有五胡亂華南北朝,也有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時間相對較短。二千年左右的統(tǒng)一,讓國人對國家概念,統(tǒng)一概念理解更深。對于外族入侵,很多中國人都有本能地反對和抵抗。所以反抗意識更強烈。

八國聯(lián)軍入侵后,曾經(jīng)有國家提出瓜分大清土地,但被另外一些國家持以反對態(tài)度,理由是:瓜分容易,控制和改造很難。因此,對于大清,間接控制,帝國列強選擇了半殖民地方式。

而印度,在英國侵入之前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區(qū)域概念,并不算是一個整體。印度的古代歷史,就是一部分裂的歷史,小王國到處都是,各地區(qū)長時間依靠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至于語言,則是多達幾十種,而宗教更是遍地林立,數(shù)目眾多。

有人說了,那么印度的各個統(tǒng)治王朝是怎么回事?其實,這并不復雜,所謂侵入的各帝國王朝,非常表面,占了幾個城市,幾條商道,就開始稱王稱霸了。實際上,帝國在印度就是孤島。



從十八世紀開始后,大英帝國侵入印度地區(qū),戰(zhàn)勝莫臥兒帝國,開始逐漸滲入。英國人很有耐心,一個州一個州慢慢吞并,花了整整二百多年,終于統(tǒng)一了印度,叫“英屬印度”。

對于英國,早期的印度人并不排斥,因為這個“來客”,幫助建立經(jīng)濟秩序,幫助建立政治體制,幫助軍事建設,而所謂的暴力行為卻不多,于是印度各地先后就“從”了英國。

英國統(tǒng)一印度,其實就是“溫水煮青蛙”,直到二十世紀,印度的民族主義精神的民族自尊感才提升。

正是因為,早期印度對于英國排斥度很低,因此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印度沒有統(tǒng)一的文化,好統(tǒng)一。中國文化太深厚,難控制



印度阿三們,各小王國之間,各自為政,各過各的。語言是互相獨立的,文化也是互相獨立的,曾經(jīng)的印度區(qū)域沒有統(tǒng)一的文化,這就導致了面對外來入侵,互不干涉,互不幫忙,因此印度這片大地,先后被雅利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英國人等控制。

沒有統(tǒng)一的文化,就很難有整體凝聚力,就很難形成戰(zhàn)斗力,所以眼睜睜看著外族人一遍遍地侵入。

隨著被不同的帝國侵入,印度人早就見慣不怪了,誰當政都不要緊,只要有飯吃就可以。



而中國,自秦始皇以后,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慢慢的就有了統(tǒng)一的文化,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雖說后面也有蒙古、滿族的入侵,但兩者很快就被淹沒在了中華浩瀚的文化當中。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元朝、清朝采取和使用了漢族文化,采取了儒家思想。

這是戰(zhàn)爭失敗的民族影響了戰(zhàn)爭勝利的民族,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同化。

即使這樣,元朝統(tǒng)治不足百年,而清朝統(tǒng)治雖然有二百多年,但康乾盛世時,基本全盤漢化了。到今天為止,實在看不出,滿族和漢族有何大的區(qū)別。

外國人無疑是會研究的,對于早期印度,英國采取了逐步蠶食,慢慢控制,讓其成為了殖民地。而對于中國,外國列強很清楚,中國文化深厚,打敗容易,控制卻難,因此外國列強采取了間接控制,讓大清成為了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



綜合來看,印度曾經(jīng)不是統(tǒng)一的國家,所以成為了純粹的殖民地,而中國不管如何,是個統(tǒng)一國家,所以成了半殖民地;印度的文化曾經(jīng)不統(tǒng)一,所以統(tǒng)一更容易,因為抵抗少,而中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導致想整體控制,難上加難。

9


西方列強敲開清朝閉關鎖國的國門是在1840年,1914年第一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918年結束。盛興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開始衰弱。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1945年結束。世界格局大變,西方列強元氣大傷,殖民主義成為過去式,不久世界各地殖民地開始紛紛獨立,代表著殖民主義體系的崩盤。

清朝在西方列強壓榨的幾十年年里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而只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原因是復雜化的,主要在于文明體系的不同,殖民的困難。還有西方列強的互相對立,清廷借以拉攏牽制平衡,才造成了一種脆弱平衡。然后熬到了民國。文明體系的不同。

西方列強對于被殖民地的土著一般都是比較殘忍的,像當年英國殖民北美洲,結果印第安人幾乎絕種。而且還要殘忍改變其文明,像英語在今天世界上是通用語言,背后卻是血淋淋的殖民時代成果之一,英國殖民全盛時期全球統(tǒng)治面積大概3400萬平方公里,而這些殖民地區(qū)當?shù)赝林蟛糠址N族要么滅絕要么最后化為英語體系之內。

清朝是封建社會,百姓思想是守舊的,像西方列強殖民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統(tǒng)治難度極其大,像西方列強數(shù)次侵略中國,你打朝廷可以,但是你在鄉(xiāng)下橫行霸道肆意妄為,那么就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殖民代價太大的情況之下,清廷就起了中間商的作用,清廷要的是保住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西方列強要的是利益,然后就形成一種默契,西方列強通過清庭壓榨中國,而且效果還不錯,所以深化殖民就慢下來了。西方列強相互牽制。

清朝遼闊的國土不是任何一個西方列強可以消化的了或者說列強不會看著任何一個國家獨享這塊大蛋糕的。

清廷對于權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就利用過西方列強這種心理來拉攏一方打壓一方,如三國干涉還遼。

甲午戰(zhàn)爭后,清廷與日本簽馬關條約,割的不止是臺灣還有遼東半島,割讓遼東半島讓列強深感利益受損,而且日本在華勢力會更加之大,于是沙俄、德國、法國三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


在這種詭異平衡之下,中國沒有成為西方列強殖民地,但是西方列強的胃口不止于此,開始慢慢吞并中國領土。

在清末西方列強實際上控制了大半個中國了,像滿清龍興之地東北就成為日本與沙俄的實際控制地,1904年東北爆發(fā)第一次日俄戰(zhàn)爭,清廷卻只能選擇中立,說明清廷實際控制的地方真的不多了。

至清亡大半個中國盡陷于西方列強之手,像長江當時在對于西方列強來說就好像自家內河一般隨意進出。瓜分已經(jīng)差不多了,就差一個宣告了,但清亡以后隨之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使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元氣大傷,新興的美國并不提倡殖民,而且英法為代表的列強也無力維持殖民地,最終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殖民體系開始崩潰,中國也在解放軍的努力之下徹底獨立,清除了西方列強勢力,開始了復興崛起之路。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10

同是被西方列強侵略的國家,但清朝的命運似乎比印度要好一些,在印度完全淪為英屬殖民地時,大清卻是跟日本抗爭,與八國聯(lián)軍頑抗,雖然結果慘烈但好歹是國家是沒有完全毀滅。

所以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完全殖民和半殖民區(qū)別在哪?為什么中國和印度的命運會不一樣?不完全殖民對于中國的整體發(fā)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嗎?

第一,完全殖民地和半殖民半封建殖民地的區(qū)別?

完全殖民和半殖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國家的存續(xù),完全殖民是本國國家已然滅亡,而半殖民地是部分國家主權淪喪,但總體仍保留國家體系。

像印度一樣,國家(本來也不是統(tǒng)一的國家)滅亡,奉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為印度女皇,但印度人不能參與英國事務,這種就叫“殖民地”。

第二,為什么中國和印度的命運會不一樣?

英國自1600年代開啟其航海侵略時代,并逐步入侵印度。印度經(jīng)過兩個世紀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發(fā)生過民族大起義,但英國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臥兒王朝也正式結束。

1.從實力上看:1600年正值清朝強盛時期,雖然明清時期開始逐步落后于世界,但總體經(jīng)濟實力等方面中國仍屬于世界前列。在中國近代革命戰(zhàn)爭史上,中國似乎總是落后于西方,總打敗仗,但是與印度不同的是中國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中國經(jīng)歷了綿延六七十年的反侵略戰(zhàn)爭,并且多個國家聯(lián)合打擊下中國仍保留中樞統(tǒng)治,保留有一絲生機。

由此可見,印度與中國的實力難以相提并論,并且中國在敗仗中開始吸收西方的經(jīng)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知識,也是強大自身的過程。 簡單說,西方列強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征服、統(tǒng)治整個中國。

2.從民族凝聚力看:清國腐敗,官員無能,但是中國人民有維護統(tǒng)一的意愿,卻不愿意成為他國的奴隸,所以才有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抗戰(zhàn)歷史,這是西方看得見的力量,所以他們沒有信心去統(tǒng)治這樣一群有著“反骨”的人民。

3.從現(xiàn)實狀況看:中國擁有著存續(xù)千年的國家架構且不斷在融入西方潮流,殖民化中國已然不現(xiàn)實。但政治殖民的方式行不通。西方開啟了通過不公平貿(mào)易的經(jīng)濟殖民去掠奪財富。不完全化的殖民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所以硬去推行完全殖民就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

4.從外部侵略勢力來看:以利益為目的的帝國主義國家聯(lián)盟本就松散,而偌大的中國就如同一塊巨大的蛋糕,誰都不愿意讓一人獨吞。敵人的利益聯(lián)盟分贓不均,便給了中國一個喘息的機會。

第三,不完全殖民對于中國的整體發(fā)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嗎?

1.從積極的角度看:完全殖民會顛覆國家的根基,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進行大洗腦,如臺灣。而中國雖然部分主權淪喪,國民災難深重,但文化根基得以保存,也能有革命運動、建立政權的土壤,這對于整個民族來說都是一件幸事。

2.從消極的角度看:中國外交主權部分淪喪,帝國用滿清政府為傀儡統(tǒng)治中國,使得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緩慢發(fā)展,加重了整體國民的災難程度。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