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飛(1103~1142年),今河南省湯陰縣人,軍事家,戰(zhàn)略家,但不是一個政治家;抗金英雄,原來稱之為民族英雄,近代史學家對他“民族英雄”的稱號存疑。

史學家認為,宋、金之間的戰(zhàn)爭屬于兄弟闔墻之間的矛盾,屬于內(nèi)部矛盾,故稱民族英雄不妥。

不管怎么說,岳飛“高大上”的形象牢牢扎根在人們心中。事實確實如此。

公元1141年8月,岳飛被南宋朝廷12道金牌調(diào)回臨安府(杭州),隨后被秦檜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岳飛到底犯了什么罪呢?

官方稱岳飛破壞宋金議和,民間傳說,金國大太子金兀術(shù)對高宗說:“不殺岳飛和議免談”。


▲岳飛

到底為什么把岳飛關(guān)押起來沒人知道原因,當抗金名將韓世忠質(zhì)問時任宰相秦檜:“岳飛犯了什么罪?”秦檜曰:“其事體莫須有吧?”翻譯過來就是“大概其有吧?”。

秦檜用盡了各種酷刑和誘供辦法,岳飛始終不肯簽字畫押承認謀反,【岳飛寧死不自污,乃至于絕食抗爭】。

岳飛的英雄氣概,讓看守他的獄卒李某佩服的五體投地,李某也不相信岳飛會謀反,經(jīng)常偷偷為他送食品,還為岳飛傳遞信息,二人兄弟相稱。

轉(zhuǎn)眼半年過去了,岳飛始終不肯認罪,案子一時僵持了下來。

有一天,李某突然對岳飛冷眼相對,沒有之前的熱情了,岳飛納悶,于是乘李某查崗時,就問李某為什么會這樣?


▲獄卒

李某回答道:【我平生以為你岳飛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意思是說:“我原來認為你是個忠義之士,所以對你敬重有加,小心服侍,F(xiàn)在才明白,原來你是一個逆臣,白瞎我的眼了!

岳飛驚問道:“這事從何說起?我怎么成了逆臣了?”

原來李某在這期間,為了加深對了解岳飛。專門搜集了一些書籍來閱讀,到后來他越讀越覺得岳飛不像一個忠臣。于是才有了冷眼看待岳飛之事。

李某是個愛憎分明有文化的青年,也是一個心中藏不住秘密的人,于是反問岳飛。你知道中國儒家的“三常五綱”是指什么嗎?

岳飛笑笑說:“這太簡單了,“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拔宄!笔侵溉、義、禮、智、信”這人之根本。

獄卒輕蔑地說:“既然你懂,你做到了嗎?”


▲秦檜和岳飛

岳飛一臉的疑問。獄卒沒等岳飛發(fā)言,接著道:咱就說“君為臣綱”這一條,你聽高宗的話了嗎?皇帝指到哪打到哪你做到了嗎?

獄卒一連串的發(fā)問讓岳飛猝不及防。獄卒掌握了話語權(quán),他繼續(xù)說:你還記得當初皇上調(diào)整軍隊和部分將領(lǐng)軍權(quán)時,觸到了你的利益,你犯了犟脾氣,沒等皇上批準,就將手上的軍權(quán)交給了張憲(岳飛的女婿),直接回蘆山為你母親繼續(xù)守孝去了。軍隊是你家的私有財產(chǎn)啊?想交給誰就交給誰,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后來不是皇上派了一撥又一撥的人去請你,你把面子做足了這才勉強出山。這就是你直搗黃龍府的態(tài)度嗎?置國家利益于個人利益之上,這是一個元帥所為嗎?

岳飛被獄卒數(shù)落的默默垂下了頭,心想:“我過去沒覺得這是毛病,我就覺得我脾氣有點傲而已,現(xiàn)在想來確實自己做得不對。

獄卒見岳飛不語,心中有氣,于是再次質(zhì)問岳飛:“你堂堂的元帥,你懂得尊重皇上嗎?岳飛接言道:“我怎么沒尊重皇帝呢?”

獄卒壓低聲音說:“誰不知道皇上落難時嫖娼受到驚嚇落下了陽萎不舉的病根,以至于造成了后繼無人。

這一大段的話說出來,差點沒把獄卒噎死。


▲岳飛和高宗

獄卒干咳了兩聲接著說:有道是“為君者諱”。然而哪壺不開你提哪壺,你偏要皇上立太子。

皇上沒有后代本來就很著急。沒立太子,不是皇上不想立,皇上有自己的想法;噬险灾兴幹委熽栶舨,想將來再生一個兒子再立不遲。這些你知道嗎?獄卒直盯盯看了岳飛一眼。

“你聽到風言風語就逼著皇帝早立太子”。氣得皇上對你吼道:“卿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岳元帥,難道你聽不出來皇上是說:“這事也是你管的!”

岳元帥,你也太不自量力了;噬先桃粫r,難道能忍一世?假如我是皇上也會考慮你是否有想法。

岳飛沒想到一個獄卒竟有這番高論,不由得向他投去欽佩的目光。獄卒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問岳飛,你為什么把你的舅舅殺死并剖心?

原來獄卒看了一本叫做《三朝北盟會編》的史書,上面是這樣寫的:岳飛有一個舅舅叫姚某,是他母親唯一的小弟弟。從小嬌生慣養(yǎng),長大了為害一方,于是岳飛就打了舅舅一頓,并揚言要殺了舅舅。


▲岳飛

岳飛的舅舅很害怕,有一次,乘岳飛不注意射了岳飛一箭,這一箭射偏了,射在了岳飛的馬鞍上,岳飛并沒受絲毫傷害。但岳飛大怒,把舅舅抓了起來。

岳母知道后,對兒子說:“我獨愛此弟,你小的時候舅舅經(jīng)常帶你去玩,就放了他吧!

岳飛 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則飛死矣。岳飛不聽母親的勸阻,一劍砍了舅舅,最后把舅舅的心挖了出來。

岳飛聽完對獄卒說,“我為民除害難道有錯嗎?”

獄卒說,你舅舅犯事由官府處理,你是他的親外甥,殺舅剖心有悖人倫。這是你不明智的地方。

古人在大饑荒的年代,尚且知道易子而食,對待親情如此狠毒你不覺得有愧嗎?

岳飛好像明白了什么,心中豁然開朗了,他不再覺得自己有多冤屈了。


▲高宗和秦檜

獄卒講的有點累了,最后說道: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上面這段話就是獄卒為何稱岳飛為逆臣的原因。

史書記載:飛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翻譯過來意思是說:岳飛聽了獄卒一席話,仰天長嘆,茅塞頓開,對獄卒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拿筆來,簽字畫押,我認罪”。


▲秦檜的跪像

公元1142年1月27日,秦檜捧著岳飛的認罪狀交給了宋高宗,宋高宗趙構(gòu)下達命令:“賜死岳飛!秦檜為監(jiān)斬官。”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岳飛臨死前恍然大悟,在獄中墻墻壁上寫下了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親們知道為何我稱岳飛不是一個政治家的原因了吧?一個獄卒竟然欺騙他簽字畫押了,我不知道獄卒是不是秦檜派去的臥底,也不知道獄卒說的是否有沒有道理。誰能告訴我?

文/秉燭讀春秋

最佳貢獻者
2

趙構(gòu)昏庸無能,讓抗金民族英雄流血又流了淚。但曾和岳飛一起出生入死的岳家軍,在岳飛受死時卻安然不動,雖然中間有種種原因,但是實在令人心寒。

自己戎馬一生,寧為君死不愿為金降,受盡了獄內(nèi)嚴刑,不卑不屈,卻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潸然淚下,就此畫了押,這是為何?

岳飛南征北戰(zhàn),歷經(jīng)生死而保家衛(wèi)國,但趙構(gòu)卻聽信那尖嘴猴腮秦檜的讒言,下了十二道金詔將岳飛召回。

一封偽造的謀反書遞到了趙構(gòu)手中,昏君手一揮,便將正在馳戰(zhàn)沙場的岳飛召回。

精忠報國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不知是怪佞臣還是昏君,也許是生在了一個錯的時代吧。

英雄淚,為誰灑?江山破碎,百姓家破人亡,有志卻沒有一個能讓自己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

男兒寧死不屈,自己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憑什么要認罪?小人欲加罪于自己,何患無辭?

岳飛心里是咽不下這口氣的,至少不能讓那些奸佞之臣得逞,就算死,也要挺直家胸膛。

就憑著不屈服的信念,岳飛在獄中苦苦忍受著秦檜等人的酷刑,期待著趙構(gòu)能有朝一日查明真相,看到自己的忠心。

但時間一天一天的流逝,每天期望到的不是圣旨的赦免卻是一天比一天嚴酷的刑罰。他不辯駁,不反抗,只是默默堅持與等待。

終于有一日,他簽字畫押了,并不是奸佞臣子施以酷刑迫使的,而只是因為獄子曰:

“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飛請其故,曰: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憋w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獄子一言,岳飛其實并不是不知道。趙構(gòu)懷疑自己,想要置他于死地,他又怎么可能一無所知?

只是他不相信,他沒有勇氣相信。自己帶領(lǐng)岳家軍為宋朝而生,為宋朝而死,趙構(gòu)竟要殺害自己,而且還是在國家危在旦夕之時。

搖搖欲墜的江山正是用才之時。自己手握兵權(quán),抗金是自己的意愿,為國家而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皇帝為何要殺害自己?就算要殺也不應(yīng)該在國家危亡之際呀。他不是不知道,不是不猜忌,只是不愿相信。

但是現(xiàn)在就連一個獄子都知道皇帝要殺自己了,而自己卻仍然不愿相信。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若是不死就是抗旨,就是大逆不道,謀反的罪名就落實了。

聽到獄子的話,英雄落下了久經(jīng)風霜的淚水,隱忍掉所有的傷痛,默默地簽字畫押,只為了忠君二字。

所以說,獄子只是將岳飛眼里的迷霧簾掀開,讓他更加堅信趙構(gòu)要他死的事實罷了。其實他內(nèi)心知道得比誰都清楚,只是不愿意相信罷了。一代英雄岳飛含淚冤死,曾久經(jīng)沙場,與那些將士出生入死,所向披靡。但卻為何在他被抓入獄甚至被賜死時,擁有十萬多人的岳家軍卻安然不動,令人如此心寒呢?

在岳飛的帶領(lǐng)下,岳家軍可謂是非常強大的,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曾多次擊退敵人大軍。

說到岳家軍,宋朝人民是敬仰的,岳家軍這份榮光岳飛功不可沒。但這些人卻在岳飛含冤逝世時無動于衷,原因都只是因為趙構(gòu)早有了對策。

士兵愛戴的將軍被殺,軍心肯定躁動。但趙構(gòu)就看中了人們愛財?shù)男郧,將岳家軍的很多人封了高官,基本上都被收買。

當年出生入死的情誼,也抵不過眼前榮華富貴的誘惑,岳飛若是泉下有知,不知有多心寒。

岳家軍也并不是沒有忠于岳飛的。但黑暗勢力太過于強大,背叛的背叛,基本上都已經(jīng)被利益出賣了靈魂。

十萬大軍已經(jīng)人心渙散,再也沒有了當時的所向披靡。救,談何容易?岳飛將軍也便含冤而亡。

岳飛將軍共有五個兒子,岳飛死后,這些人都去了哪里呢?

岳飛逝世,岳家陷入困境。岳飛長子岳云,是岳飛的養(yǎng)子,但也和岳將軍一樣遭遇不幸,被歹人殘殺。

次子岳雷,在父親遇難不久后,和母親一同被流放到了嶺南地區(qū),冤案平反后,官職高升至翰林院士。

岳飛三子岳霖也是同被流放嶺南地區(qū),后官至大中大夫。生有三子,分別活動于甘肅、河南、江西等地。

四子岳震,岳飛死時他7歲,與弟弟岳霆改姓隱居。冤案平反后,兄弟兩也都官居要職,繼續(xù)將岳家發(fā)展

岳飛將軍戎馬一生,他的五個兒子除了老大外,在平反后都能官居要職。也算是上天開了眼,慰他的在天之靈吧。

3

南宋初年,宋金爭戰(zhàn)不斷,韓世忠黃天蕩一戰(zhàn),算是讓金國明白了,南宋還是不好被滅亡的。宋高宗趙構(gòu),自稱帝后漂蕩流離,吃不好飯睡不好覺,也很想能有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讓自己好好睡一覺,宋金議和便被提上了日程。這時秦檜與夫人王氏已南歸,潛伏朝廷時刻聽侯北方主子的招喚,按照金國主子安排,也向趙構(gòu)提出議和事宜。黃天蕩之戰(zhàn)過后,岳飛帶領(lǐng)岳家軍在江北接連打了幾次勝仗,特別是匽城之戰(zhàn),讓金兀術(shù)傷筋動骨,讓金國更感到了議和的必要性,于是暗中就指使秦檜,加快宋金議和進程,其中首要一條,就是解散岳家軍,岳飛必須得死。其實這時戰(zhàn)場形勢對南宋已很有利,正是恢復北方大片領(lǐng)土的好時機,但高宗已有了畏金癥,總感到金國太強大,自己太弱小,雖然一時小勝,畢竟難傷金國多少,議和是硬道理,更何況金國還答應(yīng)放還自己的母親呢?岳飛不過一個統(tǒng)兵將領(lǐng),倘能為兩國議和作出犧牲,也算死得其所了。正是在畏金如虎的心理作用下,又受秦檜陰謀恫嚇挑撥,述說武將過于功高掌權(quán)的危害,南宋能征貫戰(zhàn)的武將很多,多一個岳飛不多,少一個岳飛也不少,只要能穩(wěn)定下來,就什么都好辦了。于是紹興和議在南宋接受了一些屈辱條件的情況下就這樣達成了。秦檜自然功不可沒,又有金國在背后撐腰,自然逼著趙構(gòu)履行和約,首先就是殺岳飛了。趙構(gòu)雖然喜歡岳飛,但為了自己的安穩(wěn)日子,也只能默許了。于是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風波亭的事就發(fā)生了。有人說正是有一個獄卒說了一段話,才讓堅貞不屈的岳飛認罪簽字畫押了。具體這段話是這樣說的:獄子曰:“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飛請其故,曰:“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憋w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這段話是真是假,還真不好說。關(guān)押岳飛的獄卒,只能是秦檜選定的人,時刻會向秦檜報告岳飛情況,他會變著法來完成秦檜交辦的使命,讓岳飛低頭認罪,簽字畫押的。他說出這樣的話,讓岳飛低頭認罪,真讓人不能相信,更何況是睜睜鐵骨的岳飛了。沒有做的事情為什么要認罪?認了罪自己的精忠報國何以向天下后世交待?因此岳飛簽字畫押很可能是偽造的,后來秦檜怕事情敗露,就編造了獄卒一說,F(xiàn)在一些人費盡心思,利用一些瑣碎雜料,推測細說,把謀殺岳飛的主責轉(zhuǎn)移到高宗趙構(gòu)身上,減輕秦檜罪責,以達到他們?yōu)榍貦u翻案的目的,如此耍小聰明,其用心技量真是可恥可笑,秦檜殘害岳飛的主謀之罪,豈是一點點小小的技量所能顛覆得了的?

4

據(jù)說,當時岳飛被秦檜等人污蔑下獄時,一個獄卒負責看護岳父。而不巧,這個獄卒知道岳飛的抗金事跡,對其十分尊崇,態(tài)度也十分恭敬。岳飛入獄期間,無論秦檜等人如何威逼利誘、嚴刑逼供,岳飛都堅持自己無罪。之后,這個獄卒在細心照顧了岳飛一段時間后,突然對岳飛態(tài)度大變。岳飛感覺奇怪,隨之問。獄卒答曰:“世人皆知你是大英雄,我看不是!你和圣上產(chǎn)生了矛盾,圣上對你有疑心,這是你沒做好臣子!即便你無罪釋放,圣上也會為防你勞心勞力,而你因無罪受冤,心中肯定會有埋怨,久而久之,謀反之心有也!”岳飛聽完后,長嘆一聲,隨簽字畫押,最終被秦檜等人殺害。



上面就是網(wǎng)上流傳的岳飛因獄卒一席話簽字畫押認罪的大致版本。但是,翻閱各類有關(guān)岳飛的史實資料,都未見有記載這段對話過程,而即便是流傳甚廣的岳飛自縊(風波亭事件)事件,宋代史料中都并無記載,存有爭議。所以說,上面有關(guān)岳飛簽字畫押的事件,無疑是后面好事者編排的流言而已。

一直以來,岳飛都以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心中,而謀害岳飛的秦檜等人則被認為是連豬都不如的禽獸。關(guān)于岳飛為何含冤被殺,人們也有頗多解讀。有人認為岳飛被害,秦檜只是作為執(zhí)行者,而真正的主謀則是宋高宗趙構(gòu)。因為高宗趙構(gòu)對岳飛態(tài)度,隨著岳飛兵權(quán)的增大、功勛的增加以及當時戰(zhàn)爭形勢的變化,逐漸從喜歡、依托到忌憚、不信任、猜忌?傊痪湓,趙構(gòu)要的是一個能打仗又絕對忠心的奴才而已,而不是一個充滿主見、有膽有識、深得百姓人民喜愛的大將軍。所以,最終趙構(gòu)授意秦檜謀害岳飛。如果不是趙構(gòu)后面默許,秦檜也不會并且也不敢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就污蔑岳飛并加以殺害。



總之,“汗青史上丹心照,功過自由后人評”,岳飛最終成為了我們心中鐵骨錚錚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四字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而秦檜則被歷史永遠打上了恥辱的標簽。

在此,向一代民族大英雄岳飛致敬!

5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薄稘M江紅·寫懷》表現(xiàn)出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表達了自己精忠報國的心愿、對祖國統(tǒng)一的殷切渴望。高亢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在當時國家危難背景下他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zhì)。可惜最終朝廷決定議和,急召岳飛停戰(zhàn)回朝,后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含冤入獄。在監(jiān)獄里,岳飛飽受酷刑、拒不認罪,但是聽過一個獄卒的話,在萬般無奈下選擇了簽字畫押,承認了子虛烏有的罪名。

靖康元年(1126),金軍南下,中原陷入一片戰(zhàn)亂。金軍入侵后,宋人飽受戰(zhàn)亂和殺戮,軍隊所到之處無不悲涼凄慘。這時血氣方剛的岳飛,心中就有了參軍報國、奮勇抗敵的遠大志向。這里還有一個膾炙人口的給岳飛這個英雄人物更增一層傳奇色彩的軼事,“岳母刺字”。而岳母積極鼓勵兒子參軍報國、上戰(zhàn)場奮勇抗敵,并且在岳飛的后背刺上深入膚理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隨后岳飛開始參軍抗金的生涯?赡苡凶x者會以為是“精忠報國”這四個字,但在《岳飛傳》記載中“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痹谇宄埃熬覉髧睘椤氨M忠保國”。

岳飛帶領(lǐng)一支三百多人的騎兵隊負責偵察,在遭遇到金兵的時候,岳飛英勇斬殺敵將,擊退敵軍,此后岳飛就憑借勇猛和武藝聞名。后來僅靠宗澤指揮的宋軍大敗,金軍攻陷汴京城,俘虜宋朝皇室和一些大臣回到北方,這就是“靖康之變”。

留下的皇室血脈趙構(gòu)在南方建立起了南宋。南宋軟弱,對外選擇和金軍議和,對內(nèi)打壓抗金勢力。建炎元年(1127)的時候金軍再次南下,趙構(gòu)對宗澤多次上書抗擊都未給出直接回應(yīng),后宗澤病死。

宗澤死后,南宋抗金重任就主要靠岳飛。紹興六年(1136),岳飛在襄陽準備北伐。三月,母親去世,岳飛本請求為母親守葬三年,卻被朝廷催促岳飛北伐,自古忠孝兩難全,岳飛只得趕回軍中,開始北伐。而之后岳飛數(shù)次北伐,戰(zhàn)功赫赫,極大鼓舞了北伐聲勢、鼓舞了將領(lǐng)們的戰(zhàn)斗熱情。而秦檜卻暗中謀劃撤軍之事,正當岳飛打算進一步深入,突然接到了朝廷十二道金字牌的班師詔,當時岳飛悲愴的說道:“十年之力,廢于一旦!”可見岳飛心中的悲涼和報效國家受挫的憤懣。

岳飛班師回朝后,兀術(shù)重整軍隊,火速攻占被南宋收復的地界。岳飛被架空了兵權(quán),張俊抓住岳家軍內(nèi)部將領(lǐng)的矛盾,用威逼利誘等手段讓王貴誣告張憲謀反,然后牽連到岳飛。而張憲迫于嚴刑逼供,承認了子虛烏有的岳飛造反之罪。岳飛含冤入獄,岳飛入獄后就受到各種嚴刑拷打,但岳飛寧死也不認罪。

獄中,原本一位獄卒敬重岳飛忠義的獄卒突然改變對待岳飛的態(tài)度,讓岳飛不解。于是詢問獄卒,獄卒回答:“就算你能逃出了牢獄、離開大宋,皇上已經(jīng)懷疑你了,你會因此心中不平,久而久之你也會走上謀反的道路。”岳飛聽后也明白了,這是皇帝要讓他死,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認罪,事情已無轉(zhuǎn)機。最終岳飛簽字畫押,被處死。

身為忠君報國的熱血名將、民族英雄,岳飛沒有死在敵軍手里,反而死在了自己效忠一輩子的人的手里,他的供狀上的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更是表現(xiàn)他的冤屈和憤懣,即使后世為他平反,并尊他為抗金英雄,也不能滿足他那一腔愛國報國熱忱,令人嘆惋。

6

首先搞明白岳飛的身份。史學權(quán)威們否了其民族英雄的身份,因為都是自家人,所以那些戰(zhàn)爭就只能是“內(nèi)戰(zhàn)!”

那么,據(jù)理而論,即然是內(nèi)戰(zhàn)就應(yīng)該有戰(zhàn)犯,趙構(gòu)、秦檜正負法官,獄卒是監(jiān)獄政委,思想政治工作到位。

完了。

7

關(guān)于岳飛之死,時至今日都存在爭議!端问贰酚涊d不詳,民間各種記錄滿天飛,又因為野史記錄存在眾多謬誤,所以導致可信度降低。

民間記載的謬誤其實在所難免,畢竟他們既不是當事人,也沒有辦法查證原始資料,只能靠傳聞搜集整理。不過,這并不能說明民間野史都靠不住,正史不能記錄的東西,通過口口相傳散布民間的情況不勝枚舉。


岳飛之死的記載,除了《宋史》、《金史》外,還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金佗粹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等。如今我們所能掌握的資料,絕大多數(shù)來自于后四本民間野史。

比如岳飛受審簽字畫押的事,按《因話錄》說,岳飛始終無一字供詞,只是寫了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而《三朝北盟會編》則說,岳飛在審訊記錄上簽字畫押了,促使岳飛畫押認罪的,竟然是個無名小卒。

據(jù)《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岳飛下獄后,起初不肯招供。秦檜找來岳家軍部將董先,追問岳飛從郾陵回軍途中發(fā)生的事。

原來,頭年大軍班師途中,有一次岳飛曾經(jīng)跟四位愛將,張憲、王貴、王俊和董先閑談,岳飛不經(jīng)意間說了句:“天下事竟如何?”


這句話在今天看來很平常,但在古代就是一件犯忌諱的事,尤其是從統(tǒng)兵的將軍口中說出來,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抓住尾巴,惹禍上身。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你一個武將,竟然枉談天下,你居心何在?

岳飛說這句話更敏感,他一人手握全國半數(shù)以上精兵,還多次惹翻宋高宗,此番撤兵又滿心不情愿。說輕了,你這是心懷不滿,說重了,你這是心懷叵測!

所以,岳飛話一出口,大伙兒如同被電了一下,誰也不敢搭話茬。唯獨張憲接了一句話:“在相公處置耳!”如果沒有張憲的“注解”,岳飛的話模棱兩可,張憲一個應(yīng)答,把岳飛的意思,完全變成了心懷叵測。

武將猖狂到說,天下事全憑自己處置,那不是赤裸裸的謀反是什么?


然而不知道岳飛是過于放松,還是太相信眼前這幾位心腹,沒拿張憲的話當回事,就當小屁孩亂放炮,連一聲責備都沒有。

王俊出了門,就堵住王貴和董先:你們都聽清了張憲與相公(岳飛)的對話了吧?二人面面相覷,點頭承認。這會兒,王俊出賣了岳飛,把這事告到秦檜那里,秦檜召來董先核實:說清楚了,馬上就可以離開昭獄,說不清嘛......

董先還能說什么,隱瞞不了,可是岳飛對此堅決不認賬,拒絕畫押。也許岳飛根本沒放在心上,真的不記得,也許岳飛想辯解,我們的本意不是如此?傊,這個押不能畫,畫了就等于承認謀反。

一番折磨后,岳飛被送回監(jiān)獄。在監(jiān)獄門口,他又見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一直對他恭謹侍奉的獄卒。不過,今天獄卒一反常態(tài),他遠遠地斜靠在門邊,吊著眼角,一臉的鄙視神態(tài)。


岳飛正在納悶,獄卒說話了:“我平生認為岳飛是忠臣,所以一直恭恭敬敬地伺候,不敢怠慢,沒想到你原來也是個逆臣而已!”岳飛大吃一驚,我怎么成了逆臣?獄卒說: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豈有復出之理!死固無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獄卒認為,只要出現(xiàn)君臣相疑,其結(jié)果要么皇帝殺了臣子,要么臣子造皇帝的反。如今你與皇帝相疑,皇帝要是放了你,你早晚會造反,你不認罪受死,就表明你是逆臣!

岳飛如同被雷擊一般,長時間呆坐無語,心潮澎湃。終于,岳飛拿定主意,他要來紙筆,畫押認罪。


“飛感動仰天,移時索筆著押。獄子復事之恭謹如初。癸巳,飛死於獄中!

實在難以理解,受盡折磨,威武不能屈的岳飛,怎么就接受了獄卒的混賬邏輯?獄卒說但凡君臣相疑,臣子不死必定造反,請問周公是怎么活下來的?蕭何怎么沒造反?還有本朝的趙普,他們都曾經(jīng)被君主懷疑,請問哪個造反了?

很顯然,這么低劣的說辭,不可能把岳飛帶到溝里。會不會造反,岳飛對自己有信心,豈會被荒唐的推論左右?所以,擊垮岳飛的,肯定不是獄卒的邏輯,而是另有他故。

那么岳飛到底怎么想的?我認為,擊中岳飛脆弱神經(jīng)的,是頭一句話,“君疑臣則誅”!


這句話等于提醒岳飛,皇帝既然懷疑到你的忠心,其結(jié)果只有一個——你死定了,不會給你日后造反的機會!

只不過自己死后的結(jié)果不同,一種情況自己認罪,皇帝不背昏君罵名,另一種情況自己不認罪,讓皇帝背上昏君的罵名。

相對于皇帝的聲譽,臣子的性命算什么?毀了皇帝的名聲,臣子就是罪!基于這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在“逆臣”二字的刺激下,岳飛崩潰了。自己左右逃不過一死,用皇帝的聲譽給自己陪葬,不是逆臣也是逆臣,對得起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字嗎?

罷了罷了,為了那一個“忠”字,畫押了吧!

可是,獄卒的出現(xiàn)實在有點吊詭。且不說一個獄卒,會不會有這么深的洞察力,就其目的性來看,其實很赤裸裸,就是催命來了!這哪像是岳飛的信徒?


還有一點很奇怪,當時的輿論認為,害死岳飛的是秦檜,為何獄卒敢直接把禍水引向宋高宗?雖然宋高宗是幕后真兇,高層心知肚明不敢說,老百姓都蒙在鼓里,即便有個別人能看得清,有膽量說出來嗎?獄卒哪來的膽子?

所以,那么獄卒恐怕也不純粹,他就是秦檜的棋子,以另一種方式提醒岳飛:殺你不是我秦檜的主意,是皇帝的意思,我只是幫他找點恰當?shù)睦碛,所以你就別生幻想了!

假如是主和派與主戰(zhàn)派的矛盾,岳飛尚有活下去的可能。倘若皇帝變成黑哨,赤膊上陣,岳飛哪有生的可能?

想清楚了這些,岳飛終于明白,與自己打擂臺是皇帝。死,不是自己能輸光的所有資本,還要搭上謀反的污名。唯有如此,他才對得起自己心目中的那個“忠”!

8

  不少答主以為此事只是民間小說戲說,并非真事。事實上此事在史書中有確切記載,出自《三朝北盟會編》。

  宋朝流傳下來不少名人筆記,《三朝北盟會編》則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幾種之一。后人在編撰《宋史》中南宋部分,以及《續(xù)資治通鑒》中南宋幾朝歷史,大量引用了其中史料。

  作者徐夢莘本身就是南宋人,并且就生活在岳飛生前死后,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卻親耳聽到了當時的許多隱秘。因此,他對于岳飛的這段記載,絕非空穴來風。

  《三朝北盟會編》中關(guān)于此事的前因后果,是如此記載的:

  飛在大理寺,未招狀。先是飛在郾陵回軍時,在一村寺,與王貴、張憲、董先、王俊夜坐,移時不語,忽作聲曰:“天下事竟如何?”眾皆不敢應(yīng),惟憲徐言曰:“在相公處置耳!奔韧,俊握先及貴手曰:“太尉,太尉!聞適來相公之言及張?zhí)局畬Ψ瘢俊毕扰c貴曰:“然!奔翱「骘w,因言鄢陵路上之語,追先赴行在。時子云與憲已服誅。秦檜語先曰:“止是有一句言語,要爾證明,證了今日便可出。”先下大理,對吏叩伏。吏問飛,飛猶不伏。有獄子事飛甚謹,至是獄子倚門斜立,無恭謹狀。飛異之,獄子曰:“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飛請其故,曰:“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憋w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或許有人會說,秦檜、萬俟卨主審岳飛一案,搞得是冤假錯案,為何還要岳飛簽字畫押。事實上,岳飛下獄前乃朝廷樞密使,宰執(zhí)大臣身份,背后更牽連到數(shù)十萬岳家軍將士,因此,在審理案件時可謂是萬眾矚目,萬俟卨等人也不敢過分胡來。

  在這段記載中,提到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岳飛涉嫌謀反。

  那一天岳飛奉命撤軍,心中郁悶。他與麾下四位大將同坐,許久默默不語。后來,岳飛慨嘆道:“這天下事情終將如何?”眾人都不敢回答,唯有張憲回答說:“只看相公如何應(yīng)對罷了!

  其他三將為何不敢回答?只因岳飛此話中既有對天下局勢的擔心,更有對朝廷的不滿。因此三將不敢接口。唯獨張憲最是忠于岳飛,他言下之意,無論岳飛如何決定,即便是造反,他也會誓死追隨。

  正因為如此,當岳飛、張憲離開之后,王俊才會扯上董先、王貴,問他們有沒有聽到剛才岳飛和張憲的對話。

  這番對話傳開去,那絕對是造反的前兆。

  不久張憲、岳云就被抓捕,很快就以謀反罪殺死。后來,岳飛也被抓捕,等待審訊。為了坐實岳飛謀反一事,王俊背叛了岳飛,充當了揭發(fā)者,而董先也被秦檜喚來,要他出庭作證。從此事傳揚開去可以知道,董先也是認可了此事的。

  第二件事,是岳飛簽押情況。

  岳飛開始堅決不畫押,他不畫押此案就會一直拖下去。

  岳飛下獄之處,有個獄卒對岳飛照顧很好?珊髞愍z卒卻靠著門斜站著,對岳飛全無恭敬之態(tài)。岳飛就問原因。這獄卒就說,岳飛你其實是個逆臣。岳飛聽了,并沒有生氣,而是“請”問緣故。

  于是,獄卒就講了一番道理,大體是說,無論岳飛是否真心謀反,如今岳飛已經(jīng)讓皇帝產(chǎn)生了懷疑。皇帝有心要置岳飛于死地,就算岳飛今日不畫押,免于一死,岳飛出獄后還是會被君王猜忌。久而久之,岳飛為求自保,必然謀反。既然未來一定會謀反,那當然就是逆臣。

  獄卒這一番話看似沒道理,其實是站在宋高宗的立場上看問題。岳飛作為古人,其實也很習慣站在君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因此,他很快就接受了獄卒的觀點,簽字畫押,認可了罪狀。

  岳飛認可罪狀,表面上看是因為獄卒勸說,骨子里卻是他看清了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看清了他如今的局勢。

  宋高宗趙構(gòu)擔心的是岳飛會效仿宋太祖擁兵自重,最終黃袍加身,奪了他的江山。岳飛一生忠誠,或許沒有這個想法。可是,一旦他出獄后,他的部下保不齊便有這種想法。比如張憲,就極有可能擁立岳飛為帝。當初宋太祖會發(fā)動陳橋兵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眾將不忠于皇帝,只忠于趙匡胤。

岳飛麾下的岳家軍,雖然沒有達到只知岳飛,不知皇帝的地步,但是,他絕對擁有一大批忠實粉絲。一旦他豎旗造反,必將對剛剛穩(wěn)定的南宋王朝造成巨大禍患。

有一句話叫做“斯人無罪,懷璧其罪”。就算岳飛無心造反,但他確實擁有了顛覆江山的強大能量,因此,宋高宗一定會想方設(shè)法整死岳飛。

岳飛選擇畫押,選擇一死,恰恰證明了他的無私,證明他對趙宋的忠心。

9

因為岳飛一直對宋高宗趙構(gòu)抱有幻想,希望皇帝明辨是非,澄清自己的冤屈,直到他聽到獄卒的那句話,才知道原來皇帝和秦檜一樣,都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萬念俱灰,方才畫押。

岳飛的死是一個民族英雄的悲劇,聯(lián)手炮制這個悲劇的就是趙構(gòu)和秦檜。

關(guān)于岳飛為什么必須要死,爭論很大。

所謂“迎立二帝”“干預立太子”“尾大不掉不聽圣旨”等等說法,都是給趙構(gòu)和秦檜“二慫”找的借口,真相只有一個:趙構(gòu)秦檜要和金人媾和,不殺岳飛,無法媾和。

在岳飛冤獄中,趙構(gòu)和秦檜都是主謀共犯,并非一個主謀,一個幫兇。

岳飛被下獄后,秦檜授意進行嚴刑拷打,務(wù)必讓岳飛招供,自己圖謀不軌,意圖造反。

我們一直以為,皇帝要殺一個人十分簡單,根本不需要任何借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實際上任何皇帝殺人都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何況殺一個大將。

如果不是造反這種人神共憤的罪名,趙構(gòu)和秦檜不敢殺岳飛,因為不能服眾。

面對嚴刑拷打,岳飛鐵骨錚錚,絕不屈服,因為這是赤裸裸的誣陷。

面對主審自己的御史中丞何鑄,岳飛為自證清白,撕破上衣,袒露出滿身傷疤的后背。

盡忠報國,深入膚理,赫然可見。

何鑄被感動了,加上此案“查無罪證”,其中或有冤屈,便向秦檜匯報。

秦檜很不高興,一個案子都辦不了,要你何用?

何鑄仍然堅持說沒有證據(jù),秦檜說了一句:“此上意也!

即便如此,何鑄仍不放棄,秦檜怒了:不換觀念就換人!改由萬俟卨審訊。

面對金人鐵騎毫無懼色,區(qū)區(qū)幾個小丑算得了什么?岳飛仍然堅貞不屈。

面對萬俟卨等人一手炮制的認罪書,岳飛滿心憤懣,絕不簽字畫押。

秦檜、萬俟卨毫無辦法,總不能直接告訴岳飛:是皇帝讓你死,你就別掙扎了吧?

這時,一個獄卒說話了:“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

我敬你岳飛是個忠義之士,才對你客客氣氣,沒想到你卻是一個逆臣!

這句話直擊岳飛軟肋,岳飛反問:“此話怎講?”

“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

言辭如劍,殺人誅心。

岳飛終于明白,皇帝的疑心才是導致今日一切的根源。

自己一入此獄,便再選擇——要么認罪赴死,要么出獄造反。

認罪赴死,自己就是謀反的逆臣;出獄造反,自己就是造反的賊子。

寧可背負冤屈為逆臣,也不可被迫做賊子。

岳飛仰天移時,罷了!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獄卒終結(jié)了岳飛的煎熬,也終結(jié)了岳飛的生命。他究竟是趙構(gòu)秦檜的幫兇,還是解脫岳飛的助手?后人自有評價,但歷史不會冤枉一個英雄,也不會放過一個小人。數(shù)十年后,趙構(gòu)的慫包,秦檜的陰險,都昭然若揭,遺臭萬年。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guān)注我!

10

岳飛,字鵬舉,北宋南宋名將,抗金名將,位列“中興四將”之首,生于北宋,逝于南宋。岳飛一生大起大落,波折重重,岳飛一生戰(zhàn)績卓著,出身貧寒的他,生于亂世,北宋時期,正直歷史分裂階段,外敵入侵,民族危亡,國家積貧積弱,大好河山被外敵蠻夷之人踐踏的骨肉淋漓。

岳飛立志投軍報國,岳飛一路走來,短短十幾年,最后官拜丞相,立志北上黃河,消滅金國,收復失地,迎還二圣,正直南宋軍隊力量恢復,岳飛與韓世忠等人一鼓作氣北上黃河時,朝廷那邊卻開始退縮,歷史上告訴我們,是秦檜告狀于宋高宗趙構(gòu),說岳飛在外有謀反之心,應(yīng)當收回權(quán)力。

岳飛無故被誣陷,十二道金牌回建康!真正牽制岳飛北上進軍的原因是宋高宗趙構(gòu)的利益和野心,秦檜的誣陷只不過是加快了“十二道”金牌的來臨。一夜之間十二道金牌,招岳飛父子回京,秦檜以莫須有處死了他們,從此風波亭就成了這個民族英雄的塋冢,聞?wù)呓試@息!

岳飛馳騁疆場幾十年,帶領(lǐng)岳家軍打的金人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對于南宋,對于整個民族都心無二心,他只想盡畢生之功,愿南北統(tǒng)一。

岳飛在冤死風波亭之前,被趙構(gòu)禁于囚籠,難道岳飛不理解趙構(gòu)的心思?不是的!岳飛只是不愿意相信趙構(gòu)居然讓他冤死牢獄,每一名戰(zhàn)士的想法,不是冤死,而是為國戰(zhàn)死沙場,岳飛在牢獄中度日如年,整天承受著日益頻繁嚴苛的刑罰,趙構(gòu)讓岳飛簽字畫押,承認自己有罪,但是空口白話,對于忠心耿耿的岳飛,哪有什么真正的罪名?如何讓抗金英雄這般屈辱?

岳飛終日在期盼著趙構(gòu)能釋放他,他在獄中仍然想的是如何北上破敵,迎還二圣,收復失地?但是他,等來的卻是無以復加的折磨,讓岳飛認罪,岳飛無罪,何以認罪?國家危亡之際,南宋命運風雨飄搖,北上抗金正有成果,岳鵬舉卻半途而亡!

岳飛感慨獄中,他真的不相信這危急時刻,趙構(gòu)會讓他置之死地,但是,臨死前,獄卒對著岳元帥道:““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于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一下,岳飛不愿意再想到抵御外侮,收復失地了,只此一條“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飛含恨畫押。

功高蓋世岳鵬舉,“莫須有”似“或許有”,可悲可嘆天地間,風雨飄搖含恨終。

有人會想到,既然岳飛早知如此,那么為何不繼續(xù)北上,破敵千里,直搗黃龍府呢?種種因素在限制著岳飛,第一,北上四路大軍,三路大軍都已掉頭撤軍,岳飛一路,怎能草率北上?第二,岳飛內(nèi)心抱忠,肯定不會逆反皇帝的命令。岳飛含恨風波亭,民間百姓痛哭流涕,岳家軍十萬將士,一朝人心渙散,潰不成軍。此后的南宋,縮頭縮尾,與金人議和,與公元1276年被蒙古所滅。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