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與戒日王會晤,并得到優(yōu)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后歸國。
當時的世界上似乎已經沒有什么人能夠真正對玄奘的辯才構成挑戰(zhàn)了?然而,真的如此嗎!這時候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辯論尚未拉開帷幕……
唐太宗死后,唐朝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音樂家、多才多藝的學者、自然科學家——呂才。ㄉ綎|高唐縣人)對佛學中的一些問題也有過獨立的研究,與僧眾們有過激烈的論爭。
他與玄奘在慈恩寺有過一場“較量”,目前我們已經看不到這場辯論的精彩場面了?!歷史上只是這樣記載著:“他(呂才)與一些僧人學士還到慈恩寺玄奘面前相辯難對定,這場爭論內容已不能盡知,佛教對此辯論也隱晦不談。但這場爭論上至朝廷公卿、下至街巷百姓無不知曉,可見當時影響之大!
他們爭論的問題是印度的邏輯學--因明。事情起因于棲玄法師,他和呂才是從小的交情,長大后分別信仰釋儒,經常切磋學術。
某日,玄奘大師翻譯出了因明學著作,棲玄法師立刻給老友呂才寄去副本。呂才收到老友書信,仔細研究一下,在比較了神泰、靖邁、明覺三法師關于因明的論文后,又覺得有矛盾。自己就寫了一份論《因明注解立破義圖》,也就是邏輯學圖解。重要的是,呂才在里面寫了四十余條對印度邏輯的質疑。(很可惜,此書沒有流傳下來。)僧人礙于信仰和師承,不可能去質疑自己的門派學說。
呂才的優(yōu)勢就在于以旁觀者身份去看問題,更客觀,中立。能提出新的見解。譯經僧慧立、明常法師則對新問題感到意外,回信辯護。但明顯無法自圓其說?一場大爭論就此爆發(fā)!雙方你來我往,事情鬧到唐高宗那里去了??。最終的結果是詔書下來,讓呂才去慈恩寺,讓玄奘與呂才對話!
以下是“據說”?玄奘耐心的和呂才講了一些印度語法知識和翻譯的技巧問題,說到呂才云山霧罩:
呂才再博學聰明,翻譯上的權威仍然是玄奘!也就是說玄奘說什么就是什么;重要的是皇帝的意思很明顯,不讓大家爭了;呂才也就沒有深究,含糊其辭了事???
玄奘和呂才的會面暗示了一個問題??!印度的因明學存在重大缺陷。以至于中國僧人無法說服呂才,對其四十余條質疑無法解決。非得玄奘出面。而玄奘明顯用語言翻譯的知識替換因明邏輯學方面的知識回避問題。。 !
呂才的成績是多方面的,但是他的著作幾乎全部失傳,至今保存下來的僅有8篇殘篇、5000余字,從中已經無法了解呂才思想和學術的全貌。所以我們也無從知曉這場歷史性辯論的最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