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出自元代世人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我們先來解釋下這句詩的意思:當國家強盛且安定的時候,統(tǒng)治階級可能會去開疆擴土,大興土木的去搞基礎建設,受苦的是百姓啊。當國家政局混亂,宦官當政,民不聊生的時候,受罪的還是百姓啊。

這二句詩很好的反應了百姓在古代封建王朝所處的尷尬地位。它反應出百姓作為個體只能跟隨統(tǒng)治者的意愿去生活,而不能靠著自己的奮斗去擁有一份安定幸福的生活。

中國古代從大秦王朝到最后的清朝,中國經(jīng)歷了許多代的封建王朝。當某些地方勢力想要推翻舊王朝,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武力奪取政權。既然要用武力去解決,那便避免不了打仗。要打仗肯定需要人手啊,這時候百姓的作用便體現(xiàn)出來了。你平時在家干什么我不管,但是我需要人手去打仗,你就得跟著我去攻打敵人。有人可能會說,拉普通百姓上戰(zhàn)場也沒什么用啊。大家不妨這樣去想,就算百姓不會打仗,但是只要拉的人足夠多,隊伍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把他們放到戰(zhàn)場上去歷練,這就不用擔心會不會打仗這個事情了,人的求生欲是很強的,每個人都想活著回來去跟家人團聚。所以當國家處在衰敗的時期,這時候的老百姓無疑是最慘的一波人,他們沒有錢也沒有權利,只能被那些大軍閥或者官方給支配,好一點的得勝歸來,壞一點的便有可能一去不復返命喪黃泉。

談完國家衰敗,我們來講國家興盛的時候老百姓是如何受苦的。每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都渴望留名青史,那么怎么才能讓自己被后人記住跟仰望呢?其中的一個好的方法便是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這種具有文化特征的東西。我們后世了解古代不僅是從史料中去了解,還需要從古代宮殿建筑去探索一個王朝的文化氣質(zhì)。修建一座大型建筑往往需要很多人力,老百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就算國家興旺發(fā)達,百姓也不一定能夠享樂,因為他們需要服徭役。古代封建王朝對百姓的剝削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在沒有現(xiàn)代這種先進的施工設備的時候,一切都需要靠人力,可想而知老百姓平時生活有多苦。

最佳貢獻者
2

大家好!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的觀點。

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钡某鎏幒捅尘啊_@句曲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yǎng)浩所寫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最能體現(xiàn)主題和深化思想的一句。張養(yǎng)浩生于元世祖至元7年,卒于元文宗天歷二年,一生經(jīng)歷了世祖、成宗至文宗數(shù)個朝代,曾三次出仕,兩次棄官。他為官清廉,敢于興革,卓有政績,但在是非功過被當權者顛倒,禍福生死任當權者擺布的政治環(huán)境中無理可言、有才難展,心灰意冷中退出官場。元文宗天歷二年正月,陜西大旱,朝廷重新召他回朝賑濟災民,一心為民的他不顧年事已高,依然受命,在前往陜西途中,親眼目睹百姓的深重災難,憤恨不平,寫下了這著名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全曲的內(nèi)容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弊掷镄虚g盡是封建社會的悲憤和對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無奈。繼而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最終因為過分操勞而殉職。

2.“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揭露了古代百姓悲慘的遭遇。封建社會里,不管朝代怎樣更迭,從君王到官員以及富有的階層都是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享受目的的,能真正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官員少之又少。所以不管是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漢代,還是走上巔峰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文化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的宋代,國力是增強了國家是興盛了,但當權者們?yōu)榱遂柟套约旱恼䴔嗪烷_疆拓土或更好的享受生活,徭役賦稅還是非常重的。如古代的賦稅就有“田賦、各種雜稅、身丁稅、科率、和買”等,徭役就有:夫役、職役和官戶役,不僅名目繁多,在收稅和的服役的時候,富農(nóng)和官商勾結,給些好處收稅和征役官員,稅可以少收或免收,像開運河、修城池、宮殿、黃河、道路、運軍需等苦役就用錢代替,剩下的任務依然壓榨到貧苦百姓身上,讓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元代,雖然也是一個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朝代,但由于是外來民族當權,朝廷就把全國人口按蒙古、色目(隨著蒙古族進入中原的中西亞各民族統(tǒng)稱)、漢人、南人(指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nèi)各族)分為四等,種族劃分是元朝賦稅的一大指標之一,也是不公平之處。漢人和南人幾乎沒有土地,即使有也要承擔極大的賦稅。民眾所負擔的徭役有筑城、排河、運糧、木植、制作船只器甲等,修建大都每年都征發(fā)成千上萬的民夫采運木頭和做其他工作,這樣沉重的負擔也讓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國力強盛的年代,百姓生活如此悲慘,在國家搖搖欲墜之時百姓更是痛不欲生了。靖康之恥中的宋微宗、宋欽宗和他的家族成員都難逃被辱的命運,死于兵荒馬亂的百姓也是無計其數(shù)。元兵入侵,除了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慘痛外,還有亡國后原來百姓被視為下等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也是生不如死。真是應了張養(yǎng)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會里,權貴們只考慮自己利益,勞苦大眾只能過著當牛做馬的奴隸生活。新中國的成立,讓人們當家做主,特別是現(xiàn)在,國家從政策的制定到實施都處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原則竭力為民,只有共產(chǎn)黨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讓國家強勝,人民幸福,才能讓中國實現(xiàn)偉大的復興夢!




3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于元代名臣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意思是無論如何改朝換代,不論興衰成敗,平民百姓都一樣是受苦者。在封建帝制下,不管是李淵坐了皇帝還是朱元璋得了江山,他們首先要做的都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在儒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等森嚴的等級制度下,世人的思想被統(tǒng)治階級所奴伇, 毫無民主與自由可言。

天下安定了,朝廷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勞民傷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百姓不好過;如果國家遇上戰(zhàn)亂了,災難四起,燒殺搶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百姓流離失所,甚至家破人亡。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做的永遠是以自己的利益為最高目標,哪管你百姓生死存亡,

最后附明代王磐的一首小令,是對封建社會民生的真實寫照:

朝天子.詠喇叭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魯迅先生說:封建社會對百姓來說,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的而已。




4

反映了中國百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命運。一個朝代的腐朽直至滅亡,一定要經(jīng)過最后殊死搏斗,也就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一開,狼煙四起,生靈涂炭,哀鴻遍野,老百姓往往就是被擺弄的馬前卒。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老百姓是最可憐的人。你以為一個繁榮盛世的朝代,老百姓就好過了嗎?當然比戰(zhàn)爭年代還是要安穩(wěn)些,但古時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徭役兵役等任務繁重。每天早起晚歸,臉朝黃土背朝天,累得死去活來,到頭來,還養(yǎng)不活一家人。有誰知,萬里長城之所以如此雄偉,那是多少百姓心血汗水的結晶!



5

這一句話出自元朝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是: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意是: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fā)怒似的洶涌。潼關外有黃河,內(nèi)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于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jīng)過,引發(fā)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那么其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痹撊绾卫斫饽?

“亡,百姓苦!

這一點很好理解,舊的王朝滅亡,新的王朝建立,其過程必然要打仗,而打仗就要死人。如果舊王朝滅亡而新王朝沒有建立起來,那么就更慘了,因為如果沒有建立新王朝,就意味著沒有一致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國家必然陷入長期的割據(jù)爭戰(zhàn)之中,連綿不絕的戰(zhàn)爭會導致大量的人口死亡。這些人中當然也有貴族子弟,但絕大部分都是老百姓,很多家庭中男丁不得不被迫參軍,死在前線,而家中年邁的老人和孱弱的妻兒無人照顧,日子過得貧苦而悲慘。但是,新的王朝建立后,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嗎?

“興,百姓苦!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中,也曾出現(xiàn)過不少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但即便在這些所謂的盛世中,老百姓的日子還是不好過。

比如,貞觀五年,李世民打算修造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上表說,“九成作役,余丁向盡,去京二千里內(nèi),先配司農(nóng)將作。假有遺余,勢何足紀?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入軍者督其戎仗,從役者責其糇糧,盡室經(jīng)營,多不能濟。”意思是說,陛下修筑九成宮,把民間的壯丁幾乎都征完了,百姓家中有一個人去服役,全家的生計就要陷入困頓,服兵役要自己準備器具,服徭役要自己準備糧食,舉全家之力也沒有辦法置辦齊備。晏金銘曾考據(jù)得出結論,貞觀時期的大唐民眾至少要拿出收入的四分之一交給朝廷,自己僅能維持溫飽而已。

而在康乾盛世中,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像有些歷史劇中展現(xiàn)的那么美好。這一點17世紀到過中國的英國使團,有著詳細的記載,那是中國正處于乾隆時期。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他的書中這樣寫到:“一登上陸地,發(fā)現(xiàn)到處是觸目驚心的貧困,跟我們想象的樣子完全不一樣......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總要千恩萬謝,我們泡過的茶葉,他們貪婪爭搶......人民異常消瘦,民眾以糠咽菜度食......”這就是康乾盛世下普通老百姓的伙食!

盛世明君尚且如此,其他王朝的情形可想而知。那么為什么王朝興盛,老百姓還是沒好日子過呢?這是由封建統(tǒng)治的特性決定的。

所謂王朝,也不過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代言人而已,他們的統(tǒng)治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他們的利益從哪里來?自然是通過剝削下層階級,也就是最底層的老百姓。如果一個王朝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大半要做的事情主要有兩件:一是開疆擴土,二是大興土木,這兩樣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是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就要從老百姓身上獲得,有的時候甚至比戰(zhàn)亂時期更加繁重。所以,百姓之苦不是王朝興亡導致的,而是各級官員、各位權貴、整個統(tǒng)治階級共同編制的悲劇之網(wǎng)所帶來的,無論舊王朝,還是新王朝,這張悲劇之網(wǎng)是不變的,它籠罩了天下的老百姓,在這張無形之網(wǎng)的籠罩下,百姓如同螻蟻,只能讓自己的命運任權貴擺布。

其實,對老百姓來說,他們?nèi)魏螘r候都是被鞭子抽打的人,統(tǒng)治者則是手拿鞭子的人,那么,究竟是誰拿著鞭子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6

最近看到一句話,很經(jīng)典,也很有道理:“時代的每一粒塵埃,落在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這句話中的“塵!倍,就可以理解為“興亡”,或者說社會動蕩、社會大事。就拿這次的新冠肺炎來說,一百年后,這次的疫情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終不過是一粒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塵埃?墒,對在這次疫情中病逝的病人、犧牲的醫(yī)護人員和他們的家人朋友來說,不就如同一座大山一樣,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嗎?就算對你我這樣平安度過疫情的人來說,也是一次重量不輕的大事。

一次疫情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像古代常年的戰(zhàn)亂、饑荒。那時的百姓,連人吃人都普遍存在,如同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怎能不苦?

所以說,“亡,百姓苦”,每一次社會動蕩,受傷害的總是百姓,或者說是每一個個體。

那么,當社會處于“興”的時候,百姓會好過一點嗎?

肯定比“亡”的時候要好?晌覀冞是痛苦的,為什么?我們要生存,要為了一地雞毛的生活而苦苦奮斗一生,甚至還要面對疾病、意外的折磨。如今是太平盛世,可還有多少人苦苦掙扎在貧困線呢?人的一生,真正歡愉的時候是很少的。

所以說,“興,百姓苦”,在平穩(wěn)的社會中,每一個個體也都會遇到自己人生中的痛苦,誰也不會一帆風順,誰也不可避免。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反映的是人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那就是眾生皆苦。不只是古代,現(xiàn)在也一樣;不只是中國,國外也一樣;不只是普通百姓,也包括所謂的統(tǒng)治者。

你以為只有普通百姓才苦嗎?那些統(tǒng)治者何嘗不苦呢?他們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過完今天不知明天會如何,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沒有自由,在他們看來,雖然錦衣玉食,可精神的折磨不比物質(zhì)的折磨更輕松。

他們也許有時候更羨慕普通人的生活。要不然李斯死的時候,也不會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不管是百姓,還是統(tǒng)治者,都是苦的。這就是眾生皆苦。

那為什么眾生皆苦呢?

世事無常,無常即苦。

7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边@句話出自元代散曲大家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散曲作品。

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在封建社會老百姓幾乎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因為在統(tǒng)治階級家天下的意識里,百姓僅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工具,即使像唐太宗那樣比較開明的皇帝,懂得“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道理,也僅是從自身鞏固統(tǒng)治政權角度考慮如何長治久安的問題,并沒有真正為百姓利益出發(fā),為他們謀幸福。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北憩F(xiàn)出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zhàn)亂頻仍,兵禍連結,民不聊生,中國古代歷史上無論秦、漢、晉朝,還是隋、唐、宋、元、明、清帝國,概莫能外。

“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宮室,建陵墓,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要么豪強貴族巧取豪奪,強占兼并,欺壓低層百姓,百姓照樣受苦。

封建時代的國家代表了某一小部分的利益而非全民公共利益秩序,通過不公平的等級制度和暴力機構維持。當它興盛時,百姓理所應當?shù)谋霍~肉和愚弄;當它毀滅時,百姓便被無情的拋棄和迫害。這就是古代老百姓的遭遇。

?


8

馬克思關于國家本質(zhì)的定義是”一個階級統(tǒng)治其他階級的工具“。

關于這句話我很認同。但是一個國家政權的形成,也是絕大部分人群在可接受的思想范圍內(nèi)所選擇的,是可以部分代表人民利益的,這點隨便看美國英國還是什么國家都是這樣,我國亦不例外。但是同時國家政權會催生出一批”新興貴族“,因為統(tǒng)治階層經(jīng)過在社會上的積累,會形成權力和資源上的事實優(yōu)勢,他們會逐漸在事實上占據(jù)社會的發(fā)言權,政策制定的控制權,他們會利用這些優(yōu)勢有意或者無意不自覺的為自己的利益導航,這里就很可能會損害基礎人群的利益。這里就讓統(tǒng)治權貴自身產(chǎn)生了持續(xù)經(jīng)營的矛盾。

所以一個明智有效且有長遠眼光的政權,首先要做的就是調(diào)和這個矛盾,平衡他,并讓國家在這種平衡中永遠發(fā)展下去,而要做到這點的前提就是要照顧到基礎人群的基本利益(生存和發(fā)展)。然后再去考慮到維護本貴族階層的利益,由于貴族階層的利益還是立足于國家的安定繁榮的,所以有長遠眼光的國家政權都會把民生福利等做得很好。

我分析了那么多看似好像不相關的話,其實這些都是一個國家政權行動的動機,有了這個分析,我們再回歸本題。

一個國家選擇戰(zhàn)爭,征伐,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維護自己本身的統(tǒng)治利益,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即便中國也不例外。

所謂國家興亡,當然是靠最大的力量”基礎人群“去實現(xiàn)的,這些人群是戰(zhàn)爭資源,是統(tǒng)治資源,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利益的道具,所以事實上來說,國家興亡遭殃的都是百姓,因為百姓需要去打仗,上前線,以至于丟了性命。

但是我還有后半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事實上這話不是我發(fā)明的,原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背景是清軍入關的時候。

我要說的重點,就都在這句話里面了。

基于世界永遠這么大,不是你興就是我興,所以很多人覺得不關老百姓啥事,老百姓沒必要陪著冒死,這些認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個認知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的:政權更替之后老百姓的利益不會受到影響。

只要滿足于這個前提,你覺得國家的事情與你無關,那就與你無關,無可厚非。

但是理論歸理論,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教導我們做事要實事求是,立足于現(xiàn)實。




9

普通百姓,無論在什么時代,在王朝更迭的過程中都是被動的苦難承受者。

每個王朝的興起,都伴隨著鮮血和破壞。舊的秩序已經(jīng)崩壞,新的秩序需要建立起來。在舊與新的交替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這段毫無秩序可言的時間段才是最可怕的。有屠城,有殺戮,有強征,有加稅。在這段時間內(nèi),什么都是可允許的。而每個人為了自己的性命拼殺,連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何談其他人的性命。

舊王朝之所以走向衰落,在于統(tǒng)治者的歡淫無度,在于統(tǒng)治的橫征暴斂,在于統(tǒng)治者的暴虐狠毒。而最先接受苦難的就是下層的普通百姓,他們家無余財,腹中空空,不像那些富戶大族有深厚的積蓄。他們平凡,他們軟弱,他們希求的只是填飽肚子。但很多時候,這些在王朝末期便是奢望。他們在舊王朝遭受著苦難,對之充滿了痛恨。

后來,出現(xiàn)了敢于反抗舊王朝的人,普通百姓把他們當成英雄。但這些英雄不僅反抗舊王朝,還為了積蓄足夠推翻舊王朝的資本而繼續(xù)壓迫這些百姓。舊王朝過來征稅,新的崛起勢力也來搶掠他們。他們的生活不但沒有變好,反而變的更差。

而在人禍外,還有各種天災。旱、澇、蝗、疫,一個個的來。能熬過這些的,也僅剩那么點幸運的人了。

每段從舊的王朝衰落開始,到最終一個新的朝代建立的過程。少則死百分之一二十,多的死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而統(tǒng)一的過程越久,這個死亡的比例就越高。這里面的大多數(shù)都是普通的百姓,他們不像王侯富族,在舊的王朝早享夠了清福。也不像新王朝的奠基者,可以享受新王朝的封侯拜相。

說到底,古代的百姓就是一個個的負重的老黃牛。平時為莊家耕種,為莊家收獲,也要在莊家遭受饑寒的時候為他們提供自己的肉,自己的皮。這是永恒的苦難,而王朝興跌的過程里尤為嚴重。

10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于:

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如下: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說如果天下安定,皇家定要大興建設,勞民傷財,百姓不好過,如果國家滅亡,災難四起。戰(zhàn)禍不斷,百姓也受苦。作者借古諷今,諷刺元朝統(tǒng)治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王朝的建立,更多時候并不意味著戰(zhàn)爭的終結,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這需要龐大的兵員支持,而供養(yǎng)兵員需要更多的家庭。以漢武帝反擊匈奴為例,民眾需要提供士兵,家庭還要負責士兵的后勤武器等一系列裝備,這就極大地加重了民眾的負擔! 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很好的解釋了戰(zhàn)亂時底層百姓的心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