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井夫人
諸葛亮
曹操的死足足讓我傷心了一分鐘,有太多的遺憾,霸業(yè)未成,上天要給多點時間他,他能給老百姓帶走戰(zhàn)亂。
關(guān)羽,關(guān)二爺,死的時候最讓人心碎;他重情重義,武藝高強,華容道上釋曹操,對劉備忠誠不二,就是有點自高自大,單刀赴會,傲視群雄,不把江東英雄豪杰放在眼里;最終大意失荊州,他的死非常可惜,也最讓人心碎,如果他不死,說不定三國都要重新改寫。
個人認為是魏延。諸葛亮總是不待見魏延,總說他有反骨。其實魏延是最重情重義之人。韓玄誤會黃忠有降漢之意,就想害死黃忠。魏延見韓玄不聽勸告,為了義氣殺韓玄投靠蜀漢。劉備非常高興,諸葛亮卻說他有反骨。幸好劉備識人才,才保住了魏延。
事實證明:魏延是足智多謀之人,可惜諸葛亮不待見他。我為魏延鳴不平!魏延獻計子午谷奇謀,諸葛亮覺得太冒險了。如果此計成功,可以使魏國遭受滅頂之災(zāi)!魏延和楊儀不合,最后還說:“誰敢殺我?”,被馬岱劈死于馬下。魏延,一代名將,死得太不值了!
最讓人心碎,不應(yīng)只是那些名人將領(lǐng),忠臣烈士,還有那些名人背后的人物。
而這個就是徐庶之母,曹操為招攬人才,聽說徐庶特孝順,于是派人把徐母劫來。
徐母大罵曹操一頓,說曹操亂臣賊子,劉皇叔才是正統(tǒng)。
然而曹操還是書封假書信,威逼徐庶來,
徐庶這一來把老娘命兒都送了,徐母罵了曹操,這回大罵兒子棄明投暗,自取惡名
從來忠孝不能兩全,恨徐庶不忠心事主,有何面目見她。罵完徐庶之后,上梁自盡
。
可見徐母有多忠烈,多深明大義,她的死多讓人心碎;叵胂容厒,英雄的父母,有多少也是這樣拋頭灑血,對今天的還能幸福生活,還能寫寫頭條,是不是無比的感恩。
這就是三國中死,最讓人心碎的徐母,下面是三國書中贊母的一首詩,以供條友欣賞。
后人有寫《徐母贊》歌訟徐母之忠烈大義: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守節(jié)無虧,于家有補。
教子多方,處身自苦。氣若丘山,義出肺腑。
贊美豫州,毀觸魏武。不畏鼎鑊,不懼刀斧。
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劍同流,斷機堪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三國之中死的姜維,姜伯約。姜維死的時侯,雙目圓睜,死不暝目,讓我有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
應(yīng)屬諸葛亮,杜甫有詩專門緬懷諸葛亮的――《蜀相》,其中就說到“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多為世人推崇和引用。我認為諸葛亮之死有三點讓人心碎:
一、死的時間,是諸葛亮為了達成先帝遺愿,兌現(xiàn)《隆中對》的承諾,六出祁連山的最后一年,當時諸葛亮已五十四歲了,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時候了。 而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quán)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至死還在討伐“逆賊”,怎不教壯士扼腕嘆息,英雄黯然落淚呢?
二、死的地點,諸葛亮死在五丈原,在陜西渭南,遠離蜀漢政權(quán)中心成都,遠離妻兒老小,可以說是“客死他鄉(xiāng)”。這個地方是戰(zhàn)爭最前線,是他竭盡全力實現(xiàn)理想愿望的路上,而不是勝利班師回朝的路上。他死后遵照遺愿,葬于定軍山,那也是一個蜀魏相互爭奪的著名戰(zhàn)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一代賢相就這樣死在異地他鄉(xiāng),不得不讓人為之心碎。
三、死時的人和事,諸葛亮死時,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劉備早已不在人世,“帝不以臣卑微,三顧臣于茅屋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可見他對先帝是終身難忘的。另外,很多老臣故交也已不在了,包括常年追隨他征戰(zhàn)的趙云趙子龍也已病故了,后主昏庸,身邊可用之人已寥寥無幾,能接替他完成他未完夙愿的只有姜維了。面對強大的魏國,司馬氏人才輩出,氣勢咄咄逼人,后起之秀鐘會、鄧艾能兵善戰(zhàn),并駕齊驅(qū),蜀漢政權(quán)的未來已及及可危,這些是造成諸葛亮積勞成疾,心思甚重,食欲不佳,最后臥床不起,駕鶴西去的根本原因。他死時正處在與司馬懿兩軍相持不下,自己已無更好良策,戰(zhàn)局對自己越來越不利的境地,也是怨恨沒能燒死司馬懿父子,自己心煩郁悶,事務(wù)繁多,不能持久,此時的諸葛亮是多么地?zé)o助!只能又一次無功而返,對他來說,再無親統(tǒng)大軍東進的機會了。這種場景的人和事很容易激起人們對諸葛亮死去的無比痛惜和悲傷,“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保白砼P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從此書中失偉人,以至蜀漢無佳音。
諸葛亮的死最悲痛,特別是劉歡唱的哭諸葛,表達得淋漓盡致,唱出了三國演義的通篇意景,唱哭了每一個三國迷心聲。
諸葛亮,神機妙算,千古奇謀,天不偌人,功敗垂成。撒手西去,令人心碎!(問答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