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了解中國古代長度單位:寸、尺、丈、仞。
蛇打七寸,七尺男兒,丈八大佛,壁立千仞!很簡單的通過事物來體現(xiàn)計量單位大小,十寸=一尺,十尺=一丈,仞遠大于丈,沒有確定的換算關系,平時也很少用。
簡單了解中國古代長度單位:寸、尺、丈、仞。
蛇打七寸,七尺男兒,丈八大佛,壁立千仞!很簡單的通過事物來體現(xiàn)計量單位大小,十寸=一尺,十尺=一丈,仞遠大于丈,沒有確定的換算關系,平時也很少用。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xiàn)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一尺合今31.1厘米。
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23厘米。仞是一個漢字,讀作rèn,本意是指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漢制七尺,引申義是測量深度,該文字在《禮記·祭義》和《考工記·匠人》等文獻均有記載。
丈,明清時,木工一丈合今311cm。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著一根棍狀的東西。后用作量詞,作十尺。夫部曰,周制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這三個單位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在一次歷史知識競賽中遇到的,丈、尺、仞的大小關系,一般尺與丈關系很好判斷,1丈等于10尺,但仞不常用,不知道孰大孰小,想起金庸老先生了,他小說人物中有三兄妹,有個叫裘千仞的,他妹妹裘千尺、哥哥裘千丈,大小關系知道了,尺<仞<丈,后來查詢,1仞等于7尺或8尺。
首先回答題主關于尺,寸,仞的問題
古代的單位長度。一般會用到,“尺”“寸”“仞”等。其實,古代的單位長度都是根據(jù)人體設立的。一般認為,“寸”的長度是人中指關節(jié)的長度,“尺”的長度是手掌伸開后拇指到食指的距離,“仞”的長度則是人伸展兩條胳膊后雙手之間的距離。
下面系統(tǒng)的解答下古代的單位長度和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中國古代的單位其實是以黎為準。黎是一種谷物,一個中等黎的子粒是為一黎。
1黍:一黍為一分;
2丈:1丈=10尺;
3寸:1尺=10寸; 1丈=100寸
4分:1寸=10分;
5厘:1分=10厘;
6毫:1厘=10毫;
7絲: 1毫=10絲;
8忽:1絲=10忽;
9尋: 1尋=8尺;這里要說明一下,《大戴禮·王言》里說“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說明寸、尺、尋的長度與指、手、肘有關。一般認為,寸的長度恰好是自身中指關節(jié)的長度,尺的長度是手掌伸開后拇指到食指的最長距離,尋的長度為人舒展肘部、伸長胳膊后兩手之間的最長距離,一尋大約等于八尺!墩f文解字》里還記載說“仞,伸臂一尋”,說明仞的長度和尋一樣,都是伸直胳膊后的長度。
10仞:1仞=1尋=8尺;
11咫:周制八寸;
12庹(tuo二聲):成人兩臂左右伸平雙手距離。1庹約5市尺
13墨:1墨=1庹;
14步:1步=1墨=1庹;
15常:1常=2尋;
16軌:1軌=1尋=8尺;
17匹:由于歷代標準不同,1匹約為五十,一百尺不等;
18引:1引=10丈;
19舍:1舍=30里。
這就是我國古代的單位,悠悠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今天我們把歷代量衡放到一起看歷朝歷代的單位量衡是多而雜的,也許鄙人給出的解答會有差池,希望看官們多多諒解給與指正,以上答案希望各位參考。
古代早期的時候,并沒有統(tǒng)一的度量單位,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tǒng)計方式不同。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后,歷代的度量依然處于發(fā)展之中。因此,不同的朝代,度量的單位也可能是不一樣的,無法一概而論。
測量長度的方式最初是憑借人體各部位來確定的,比如中醫(yī)中的寸關尺。孔子說:“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肱知尋,舒身知常!焙髞韯t取法于黃鍾律,以黍谷的長度來確定,并漸趨精密。后來工具也用象牙、骨、木、竹、 銅、鐵等制成。現(xiàn)在留存最早的尺便是商代的象牙尺。其后其量值隨時代之遷移而略呈遞增之勢。
《漢書·律歷志上》記載:“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鍾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 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
因此,一尺就是十分的長度,十尺為一丈。仞,也作“刃”。關于仞的長度說法不一,主要有四種觀點:一說為七尺,見《論語》包咸注、《儀禮》鄭玄 注、《楚辭》王逸注及《呂氏春秋》高誘注等。一說為八尺,見《說文·人部》、《孟子》趙岐 注、《孔子家語》王肅注、《書》孔傳、《山海 經(jīng)》郭璞注以及《漢書》顏師古注等。一說為五尺六寸,見《漢書·食貨志下》顏師古注引應劭說。 一說為四尺,見《小爾雅·廣度》。參閱宋·王觀國《學林·仞》、清·程瑤田《通藝録·釋仞》、 清·陶方琦《說文仞字八尺考》。
不同的時期,長度有不同的衡量標準,很難斷定。
作者:賡瑜
不同朝代長度不等,比如尺在商代一尺有16.9厘米可明清就有30厘米了,一仞周制八尺,漢制七尺,,所以不同時期也不一樣,
一丈一般十尺,一仞一般七到八尺,咫尺是同一個單位
即一仞=八尺或七尺
一丈= 10尺
丈大于仞,大于尺
第一:仞,為東亞尺貫法長度單位。
中國市制定1尺(市尺)=(1/3)米,1丈(市丈)約等于3.333米。
日本尺貫法定1尺=(10/33)米,1丈約等于3.03米;臺灣的“臺丈”亦沿用。
第二:丈是東亞傳統(tǒng)長度單位,十尺為一丈。古時,成年男子身高約一丈,所以稱為“丈夫”。[1]
市制一丈等于10/3米,約為3.33米。 臺灣一臺丈等于100/33米,約為3.03 米。
第三:尺就比較復雜了,我只講中國的尺。周邊東亞國家的尺與中國的尺又有不同,今天只講中國尺。以下是查到的資料:
尺是東亞傳統(tǒng)長度單位,即十寸,寸最初是以成人的寸口位置作為度量[1]。起源于中國殷代,之后各代制度不一,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后,在各地又各自有所變化。
現(xiàn)今出土的西漢實物尺中,有長度為23.1厘米的銅尺和23.2厘米的錯金鐵尺。
咫約為成年女子掌的長度,約為八寸。〔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墩f文》〕 !板氤摺痹谖膶W常用來比喻很近的距離
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2][3]也為歷代王朝所遵循。[4][5]周尺約為漢尺八寸。[6][7][8]尺、寸、尋、丈是度量的基本單位。[9]十分為寸,十寸為尺,[10][11]十尺為丈,九寸則為黃鐘之長。[12]推出黃鐘之笛管長九寸。[13]兩倍黃鐘也就是尺八。[14]漢代以后,尺的長度越來越長。劉歆的累黍為尺法被采為定說。[15][16]北魏時,拇指與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17]自南北朝起,天文尺與常用尺自成系統(tǒng)。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漢制,規(guī)定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一尺二寸為大尺,用于音律、中藥、冠冕的度量。[18]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為度量衡器的制作機構和行政管理機構,其頒發(fā)的尺子即稱“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為三司(鹽鐵、度支、戶部)管,故稱“三司布帛尺”。[19]宋代,累黍為尺法遭到懷疑。[20][21]據(jù)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律學新說》記載,明代常用尺分營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種!堵蓞尉x》說營造尺與大明寶鈔墨邊外齊,裁衣尺與其紙邊外齊。明營造尺與宋三司布帛尺相近,凡田畝、布帛、營造,往往用此尺。[22]曲尺也就是矩形尺,[23][24]類似現(xiàn)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營造,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25]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因與禮制有關,不能隨意更動,所以基本采用小尺。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稱黍尺)的一尺二寸。明代尺的標準尺度,營造尺為32厘米,量地尺為32.6厘米,裁衣尺為34厘米。[26]
雙手張開之間的長度稱為一尋,[27][28]明張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為一仞,中人之身,長八尺, 兩臂尋之,亦八尺”故有身長八尺、六尺之孤、昂藏七尺、丈夫之說,而倍尋曰“常”,“尋!敝L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營造用的魯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155厘米不到,不滿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呂布與赤兔馬都一丈高,關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計算。
歷代尺寸與今日公制轉換編輯
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為周尺一尺,以周尺一尺二寸為古尺一尺。
- 商湯的尺:約32厘米(依照樂律全書,明朝營造尺為32厘米等于商湯尺)
- 夏禹的尺:約25.6厘米(商湯尺去2寸為夏禹尺)
- 周代的尺:約20.48厘米(夏禹尺去2寸為周尺)
- 漢代的尺: 約23.09厘米
- 隋代的大尺:約29.4厘米
- 隋代的小尺:約24.6厘米
- 唐代的大尺:約29.4厘米
- 唐代的小尺:約24.6厘米
- 現(xiàn)代
- 中國大陸市尺:等于1/3米,約33.33厘米
- 香港:1尺 = 0.371475 米[31](此單位香港已幾乎無人使用,而只會用英尺和米,一般提及尺會被自動默認為英尺)
- 臺灣尺:1臺尺 等于 30.3厘米
第四:寸
寸是東亞傳統(tǒng)的長度單位。一尺為十寸,一寸為十分。于中國周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在文學上常用作比喻短的事物。
寸口是中醫(yī)切脈的部位,約在手掌后一寸處。
香港法例沿用古制,1寸=3.71475厘米[1],但此單位香港已幾乎無人使用,而只會用“英寸”(1英寸=2.54厘米)和“厘米”;“寸”通常代指“英寸”。
并且歷代長度皆有不同。
綜合以上古代要具體到什么朝代才能帶入大致進行計算。
一尺等于十寸,一丈等于十尺,一仞等于七尺或八尺,各個朝代長度也不統(tǒng)一。
10寸=一尺,一寸≈3.33厘米,1米=30寸。
10寸=1尺,10尺=1丈。
1仞=7尺,周制度1仞=8尺,我1仞≈1.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