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首位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吳佩孚在當時被國內外很多分析人士看好,認為他統(tǒng)一中國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坐鎮(zhèn)洛陽,其勢力輻射大半個中國,直系中軍力第一,擁有幾十萬兵力,拒敵張作霖,使老疙瘩飲恨敗北,一時間實力無出其右者。
這樣一位聲明顯赫人物,最終因不愿為日本人做事,而被日本軍醫(yī)害死,著實可惜。1939年,吳佩孚吃餃子的進食過程中,沒有想到肉餡中竟然混著碎骨,深深刺入牙齦,后請德國醫(yī)生出診,來到家中,但醫(yī)生說只能到租界才能利用醫(yī)療設備治療,而吳佩孚又有“一生不入租界”的誓言,所以一再貽誤病情。
漢奸齊燮元(1946年被南京政府槍斃)帶著日本特務川本芳太郎和軍醫(yī),強迫家屬同意為吳佩孚治療,打過麻藥后,直接一刀切在吳佩孚腮下,鮮血狂噴,當即失去知覺,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從秀才說起,吳佩孚這個秀才得來不易,失去的倒是很容易。吳佩孚雖家境一般,但是父親對他讀書非常重視,別人把注意力放在玩樂的時候,他卻在死啃書本,私塾先生也很喜歡這個好學的孩子,吳佩孚也爭氣,12歲讀完四書五經(jīng)。
但是在十四歲的時候,家中的頂梁柱,他的父親病逝了,家庭的重擔,單靠母親應付不來,所以吳佩孚輟學謀求生計,恰好登州(煙臺)水師營招收16-20歲的學兵,吳佩孚改了歲數(shù)就直接報上去了,從此拿到了他第一份正式工資,每個月2.4兩銀子。
李丕春是當時的登州名儒,有些收入的吳佩孚就拜入他的門下學習,終于在22歲的時候,考了登州第三,中秀才,家境不好,半工半讀能到這地步已經(jīng)不錯了,很多人在家專攻學業(yè)也未必能考到吳佩孚這成績。
登州被改為通商口岸后,作為鴉片煙的登陸地,鴉片泛濫成災,很多人都染上了鴉片癮,吳佩孚也沒能例外,這也為他逃亡北京埋下伏筆,有錢有勢的人,看戲都有包廂,即便是到煙館抽大煙也是“豪華包間”,不會與窮苦人混在一起的,某日吳佩孚來到煙館憋得不行,但是普通座已經(jīng)被占滿了,他就蹭座去了雅間,不想被翁姓豪紳一腳踢出,找人大鬧翁府,被官府通緝,這要是被抓住,以翁姓的勢力,吳佩孚很難活著出來,于是就逃亡北京。
到北京后,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存,家中本不寬裕,他也沒幾個錢,仗著自己有著四書五經(jīng)的底子,看算命書理解的倒是蠻快的,于是開始擺攤算命,度日過活。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淮軍聶士成部損失慘重,在天津招兵,有水師學兵履歷的吳佩孚被召入其中,學兵和正式軍人還是有很多差異的,吳佩孚竟然挨訓,但也讓教官了解到吳佩孚的秀才實力,這種文化水平,是普通士兵所不具備的,所以安排他做了勤務兵,在勤務工作中結識了巡警營幕僚郭梁丞,郭佩服吳的才學,與他皆為異性兄弟,并在郭的大力幫助下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量科“鍍金”,畢業(yè)時,成績優(yōu)異,后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中尉。脫離了普通一兵的范疇,不知當初嘲笑他的那些士兵作何感想,中尉軍銜,一年就升上來了。
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吳佩孚被派往北洋陸軍第三鎮(zhèn)任營副, 被保薦進天津講武堂進行短期培訓后,回到第三鎮(zhèn)任營長。轉年,受到師長曹錕的重視,調任炮兵營長。在辛亥革命后,因及時向曹錕匯報兵變信息,再次被提拔到標統(tǒng),相當于升了一級成為團長。
在曹錕的提拔下,吳佩孚不遺余力的對二次革命進行鎮(zhèn)壓,被曹錕提為警備司令、師部副官長。
長沙名流聚會,臨時要求曹錕致辭,曹錕可不擅長這些,于是吳佩孚這個秀才主動請纓代為講話,講臺之下,湖南省督軍府湯薌銘為之打動,講演不打草稿,還說的那么有號召力,激情澎湃的,所以在會后,湯薌銘發(fā)正式公文要求借調吳佩孚,曹錕雖然不明所以,但是對方一個照面就要調人,而且還要升為旅長,很顯然吳佩孚有過人之處,所以斷然拒絕,說是吳佩孚已經(jīng)被我升任旅長,掌兵的高級軍官怎么能隨便調用。
袁世凱稱帝,曹錕奉命鎮(zhèn)壓蔡鍔將軍,行軍途中被圍,危在旦夕,吳佩孚僅僅帶了幾十人冒死將曹錕救出,這是吳佩孚對曹錕的第二次救命之恩,曹錕全力保舉吳佩孚,向袁世凱推薦,遂任命其為陸軍中將。
袁世凱生前,好歹還彈壓的住,他死后又是天下大亂,馮國璋任總統(tǒng),段祺瑞任總理,他倆如何不睦暫且不提,孫中山因為北洋政府不執(zhí)行約法、召開國會,聯(lián)合南方軍閥準備北伐,吳佩孚奉命鎮(zhèn)壓,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功勞最大,而隨后論功的時候,段祺瑞卻把湖南督軍的位置給了自己的嫡系馮敬堯。
吳佩孚也對得起段祺瑞,拿下湖南衡陽后,就按兵不動了,無論段祺瑞如何對曹錕和吳佩孚百般示好都不管用了,就在這時候,吳佩孚提出了著名的“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外人,不借外債”和停兵議和的主張,所謂議和之舉,其實就是攻擊段祺瑞所主導的北洋政府政策,無奈之下段祺瑞宣布,自己的總理和馮國璋的總統(tǒng)都不做了,讓徐世昌做大總統(tǒng)。
段祺瑞雖然還是大權獨攬,但是曹錕和吳佩孚卻進而躋身直系頂層序列,而且因為吳佩孚提出過和談,所以他的光芒甚至一度壓過了他的老領導曹錕。
五四運動爆發(fā)直系吳佩孚、曹錕主戰(zhàn),同情愛國青年,而皖系主張簽約賣國,吳佩孚的做法和主張以及對愛國青年的同情,令輿情一邊倒的倒向吳佩孚,段祺瑞主導一切,利益分配不公,總是培養(yǎng)私人,早就令直系不滿,矛盾不斷升級中,直系已經(jīng)將軍力由5個混成旅,增加到9個,勢力大增,曹錕和吳佩孚都覺得是該拿回自己利益的時候了,為了穩(wěn)妥起見,他們還聯(lián)系了張作霖一起“起事”,張作霖早就想在關內分一杯羹,非常痛快的就答應了。
直皖大戰(zhàn)直接爆發(fā),本來雙方勢均力敵,但是奉系軍閥開始行動以后,皖系軍閥勢力宣告崩盤,段祺瑞宣布引咎辭職,直皖戰(zhàn)爭結束,北洋鎮(zhèn)府的頂層設計由直皖變?yōu)橹狈睢4舜螒?zhàn)爭中,最為耀眼的就是吳佩孚。
直皖也好,直奉也罷,最終的問題點都落在了到底誰說了算這方面,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吳佩孚僅以奉軍一半兵力,并且裝備懸殊的情況下,直接令張作霖損失10萬士兵,僅有2萬人逃出關外。
直系專權后,曹錕與吳佩孚之間又有了政見差異,曹錕賄選成功成了大總統(tǒng),而吳佩孚坐鎮(zhèn)洛陽,手握幾十萬重兵,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
江浙戰(zhàn)爭爆發(fā),直系參與,張作霖也趁機發(fā)動二次直奉戰(zhàn)爭,由于馮玉祥釜底抽薪般的倒戈叛變,直系落敗。面臨馮玉祥和段祺瑞的追殺,吳佩孚被圍困幾乎已經(jīng)窮途末路,但天無絕人之路,浙江、江蘇、湖南三省督軍孫傳芳、齊燮元、趙恒惕聯(lián)名致電吳佩孚,愿意追隨左右。
相對來說,吳佩孚更恨馮玉祥很多,所以與張作霖握手言和,共同打擊馮玉祥,眼看著馮玉祥被抽的雞飛狗跳之際,蔣介石北伐進入兩湖,馮玉祥再次換了主子,改投蔣介石,吳佩孚收到兩面夾擊后,慘敗落幕。
軍權旁落后,吳佩孚心灰意冷,入川尋求庇護,后又到天津,接受張學良的每月4千元的生活費,對于他以前的身份而言,生活算是窘迫。
日本人拉攏吳佩孚的條件是什么呢?“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并助款百萬”,吳佩孚就是不為所動,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其結果在前文已經(jīng)寫過了,不多贅述。吳佩孚死后,國民政府追認其為一級上將,以褒獎他的愛國氣節(jié)。
他死前,身邊唯一沒被收買的人就是張伯倫,吳佩孚對探病的張伯倫說:
死了的好,死了的好,將來美日必有一戰(zhàn),中國定可雪恥報仇。
早上剛說完這些,下午三點便遇害。194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行國葬,葬于北平玉泉山,全國降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