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為首位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中國人,吳佩孚在當時被國內外很多分析人士看好,認為他統(tǒng)一中國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大。坐鎮(zhèn)洛陽,其勢力輻射大半個中國,直系中軍力第一,擁有幾十萬兵力,拒敵張作霖,使老疙瘩飲恨敗北,一時間實力無出其右者。

這樣一位聲明顯赫人物,最終因不愿為日本人做事,而被日本軍醫(yī)害死,著實可惜。1939年,吳佩孚吃餃子的進食過程中,沒有想到肉餡中竟然混著碎骨,深深刺入牙齦,后請德國醫(yī)生出診,來到家中,但醫(yī)生說只能到租界才能利用醫(yī)療設備治療,而吳佩孚又有“一生不入租界”的誓言,所以一再貽誤病情。

漢奸齊燮元(1946年被南京政府槍斃)帶著日本特務川本芳太郎和軍醫(yī),強迫家屬同意為吳佩孚治療,打過麻藥后,直接一刀切在吳佩孚腮下,鮮血狂噴,當即失去知覺,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從秀才說起,吳佩孚這個秀才得來不易,失去的倒是很容易。吳佩孚雖家境一般,但是父親對他讀書非常重視,別人把注意力放在玩樂的時候,他卻在死啃書本,私塾先生也很喜歡這個好學的孩子,吳佩孚也爭氣,12歲讀完四書五經(jīng)。

但是在十四歲的時候,家中的頂梁柱,他的父親病逝了,家庭的重擔,單靠母親應付不來,所以吳佩孚輟學謀求生計,恰好登州(煙臺)水師營招收16-20歲的學兵,吳佩孚改了歲數(shù)就直接報上去了,從此拿到了他第一份正式工資,每個月2.4兩銀子。

李丕春是當時的登州名儒,有些收入的吳佩孚就拜入他的門下學習,終于在22歲的時候,考了登州第三,中秀才,家境不好,半工半讀能到這地步已經(jīng)不錯了,很多人在家專攻學業(yè)也未必能考到吳佩孚這成績。

登州被改為通商口岸后,作為鴉片煙的登陸地,鴉片泛濫成災,很多人都染上了鴉片癮,吳佩孚也沒能例外,這也為他逃亡北京埋下伏筆,有錢有勢的人,看戲都有包廂,即便是到煙館抽大煙也是“豪華包間”,不會與窮苦人混在一起的,某日吳佩孚來到煙館憋得不行,但是普通座已經(jīng)被占滿了,他就蹭座去了雅間,不想被翁姓豪紳一腳踢出,找人大鬧翁府,被官府通緝,這要是被抓住,以翁姓的勢力,吳佩孚很難活著出來,于是就逃亡北京。

到北京后,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存,家中本不寬裕,他也沒幾個錢,仗著自己有著四書五經(jīng)的底子,看算命書理解的倒是蠻快的,于是開始擺攤算命,度日過活。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淮軍聶士成部損失慘重,在天津招兵,有水師學兵履歷的吳佩孚被召入其中,學兵和正式軍人還是有很多差異的,吳佩孚竟然挨訓,但也讓教官了解到吳佩孚的秀才實力,這種文化水平,是普通士兵所不具備的,所以安排他做了勤務兵,在勤務工作中結識了巡警營幕僚郭梁丞,郭佩服吳的才學,與他皆為異性兄弟,并在郭的大力幫助下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量科“鍍金”,畢業(yè)時,成績優(yōu)異,后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中尉。脫離了普通一兵的范疇,不知當初嘲笑他的那些士兵作何感想,中尉軍銜,一年就升上來了。

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吳佩孚被派往北洋陸軍第三鎮(zhèn)任營副, 被保薦進天津講武堂進行短期培訓后,回到第三鎮(zhèn)任營長。轉年,受到師長曹錕的重視,調任炮兵營長。在辛亥革命后,因及時向曹錕匯報兵變信息,再次被提拔到標統(tǒng),相當于升了一級成為團長。

在曹錕的提拔下,吳佩孚不遺余力的對二次革命進行鎮(zhèn)壓,被曹錕提為警備司令、師部副官長。

長沙名流聚會,臨時要求曹錕致辭,曹錕可不擅長這些,于是吳佩孚這個秀才主動請纓代為講話,講臺之下,湖南省督軍府湯薌銘為之打動,講演不打草稿,還說的那么有號召力,激情澎湃的,所以在會后,湯薌銘發(fā)正式公文要求借調吳佩孚,曹錕雖然不明所以,但是對方一個照面就要調人,而且還要升為旅長,很顯然吳佩孚有過人之處,所以斷然拒絕,說是吳佩孚已經(jīng)被我升任旅長,掌兵的高級軍官怎么能隨便調用。

袁世凱稱帝,曹錕奉命鎮(zhèn)壓蔡鍔將軍,行軍途中被圍,危在旦夕,吳佩孚僅僅帶了幾十人冒死將曹錕救出,這是吳佩孚對曹錕的第二次救命之恩,曹錕全力保舉吳佩孚,向袁世凱推薦,遂任命其為陸軍中將。

袁世凱生前,好歹還彈壓的住,他死后又是天下大亂,馮國璋任總統(tǒng),段祺瑞任總理,他倆如何不睦暫且不提,孫中山因為北洋政府不執(zhí)行約法、召開國會,聯(lián)合南方軍閥準備北伐,吳佩孚奉命鎮(zhèn)壓,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功勞最大,而隨后論功的時候,段祺瑞卻把湖南督軍的位置給了自己的嫡系馮敬堯。

吳佩孚也對得起段祺瑞,拿下湖南衡陽后,就按兵不動了,無論段祺瑞如何對曹錕和吳佩孚百般示好都不管用了,就在這時候,吳佩孚提出了著名的“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外人,不借外債”和停兵議和的主張,所謂議和之舉,其實就是攻擊段祺瑞所主導的北洋政府政策,無奈之下段祺瑞宣布,自己的總理和馮國璋的總統(tǒng)都不做了,讓徐世昌做大總統(tǒng)。

段祺瑞雖然還是大權獨攬,但是曹錕和吳佩孚卻進而躋身直系頂層序列,而且因為吳佩孚提出過和談,所以他的光芒甚至一度壓過了他的老領導曹錕。

五四運動爆發(fā)直系吳佩孚、曹錕主戰(zhàn),同情愛國青年,而皖系主張簽約賣國,吳佩孚的做法和主張以及對愛國青年的同情,令輿情一邊倒的倒向吳佩孚,段祺瑞主導一切,利益分配不公,總是培養(yǎng)私人,早就令直系不滿,矛盾不斷升級中,直系已經(jīng)將軍力由5個混成旅,增加到9個,勢力大增,曹錕和吳佩孚都覺得是該拿回自己利益的時候了,為了穩(wěn)妥起見,他們還聯(lián)系了張作霖一起“起事”,張作霖早就想在關內分一杯羹,非常痛快的就答應了。

直皖大戰(zhàn)直接爆發(fā),本來雙方勢均力敵,但是奉系軍閥開始行動以后,皖系軍閥勢力宣告崩盤,段祺瑞宣布引咎辭職,直皖戰(zhàn)爭結束,北洋鎮(zhèn)府的頂層設計由直皖變?yōu)橹狈睢4舜螒?zhàn)爭中,最為耀眼的就是吳佩孚。

直皖也好,直奉也罷,最終的問題點都落在了到底誰說了算這方面,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吳佩孚僅以奉軍一半兵力,并且裝備懸殊的情況下,直接令張作霖損失10萬士兵,僅有2萬人逃出關外。

直系專權后,曹錕與吳佩孚之間又有了政見差異,曹錕賄選成功成了大總統(tǒng),而吳佩孚坐鎮(zhèn)洛陽,手握幾十萬重兵,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

江浙戰(zhàn)爭爆發(fā),直系參與,張作霖也趁機發(fā)動二次直奉戰(zhàn)爭,由于馮玉祥釜底抽薪般的倒戈叛變,直系落敗。面臨馮玉祥和段祺瑞的追殺,吳佩孚被圍困幾乎已經(jīng)窮途末路,但天無絕人之路,浙江、江蘇、湖南三省督軍孫傳芳、齊燮元、趙恒惕聯(lián)名致電吳佩孚,愿意追隨左右。

相對來說,吳佩孚更恨馮玉祥很多,所以與張作霖握手言和,共同打擊馮玉祥,眼看著馮玉祥被抽的雞飛狗跳之際,蔣介石北伐進入兩湖,馮玉祥再次換了主子,改投蔣介石,吳佩孚收到兩面夾擊后,慘敗落幕。

軍權旁落后,吳佩孚心灰意冷,入川尋求庇護,后又到天津,接受張學良的每月4千元的生活費,對于他以前的身份而言,生活算是窘迫。

日本人拉攏吳佩孚的條件是什么呢?“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并助款百萬”,吳佩孚就是不為所動,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其結果在前文已經(jīng)寫過了,不多贅述。吳佩孚死后,國民政府追認其為一級上將,以褒獎他的愛國氣節(jié)。

他死前,身邊唯一沒被收買的人就是張伯倫,吳佩孚對探病的張伯倫說:

死了的好,死了的好,將來美日必有一戰(zhàn),中國定可雪恥報仇。

早上剛說完這些,下午三點便遇害。194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行國葬,葬于北平玉泉山,全國降半旗。

最佳貢獻者
2

吳佩孚是第一個登上《時代》雜志封面的中國人,被稱為“Biggest man in China ”。

誠如此言,1924年,是吳佩孚人生最為輝煌時,他擁兵數(shù)十萬,虎踞洛陽,一度被輿論認為是“最有可能統(tǒng)一中國”的那個人。

仔細看來,吳佩孚的人生有三個關鍵階段:

一、北漂少年到北洋軍人

在那個“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年代,吳佩孚本來可能會像無數(shù)傳統(tǒng)讀書人一樣,按部就班從秀才做起,到舉人,再到進士,繼而成為晚晴龐大官僚體系中的一名普通官員。

吳佩孚1874年出生于山東蓬萊,1896年,22歲時考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不過此時的清政府已經(jīng)是風雨飄搖,他被迫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北京,開始了數(shù)年的“北漂生涯”。

吳佩孚初來北京,投靠的是老鄉(xiāng)孫廷德,據(jù)孫的孫女回憶,“開業(yè)那天,吳佩孚一口氣寫了十幾副對聯(lián)送給了我的爺爺,而爺爺也給了吳佩孚一百個銅錢!

這一百個銅錢,成了吳佩孚在北京的第一筆收入。

不過,光靠寫春聯(lián),吳佩孚永遠成不了“吳大帥”。

艱難“北漂”的吳佩孚決棄文從武,參加聶士成的天津新軍。

有著秀才基礎的吳佩孚很快就顯示出來突出的能力,1901年2月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

沒想到的是,這一年的9月,袁世凱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平武備學堂也被遷往保定,改名為“北洋速成武備學堂”。

加入北洋軍,是吳佩孚一生事業(yè)的起點。

二、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如果吳佩孚光有能力,但沒有生在20世紀初的動蕩中國,而是生在如今某個和平年代,那再亮的金子也發(fā)不了光。

1905年爆發(fā)的日俄戰(zhàn)爭,對于東北人民來說不啻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對吳佩孚來說,卻是展現(xiàn)能力的絕佳舞臺。

日本駐華使館武官青木宣純借助自己曾經(jīng)當過北洋教官的關系,找到袁世凱,得到其同意后,在北洋軍中精心挑選了幾十名精干的士官,派往東北刺探俄軍情報。

其中,就有擔任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的吳佩孚。

在刺探情報過程中,吳佩孚所展現(xiàn)出來的出色能力逐漸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他們評價吳佩孚“能力卓越,心理素質過硬,而且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不過,無論為哪一方當間諜,被捕獲之后只有被處死的命運。

魯迅就是因為在日本看到一部展示中國人被斬首的電影,轉而棄醫(yī)從文。

在一次情報活動中,因為同僚出賣,俄軍以間諜罪判處吳佩孚死刑,并用火車押送哈爾濱槍決示眾。

但他在押送刑場的途中,果斷跳車,夜幕遮掩下的野草為吳佩孚提供了掩護。

俄國兵的刺刀一度扎在離吳佩孚不到20厘米的地方。

大難死不死的吳佩孚,被日本人授予吳佩孚六等“單光旭日勛章”,并被推薦給當時的北洋陸軍第三鎮(zhèn)大將曹錕。

前清秀才吳佩孚的政治生涯由此開始。

三、“救國將軍”聞名全國

投入曹錕麾下后,吳佩孚的官運亨通。1915年2月,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

這一年,吳佩孚才41歲。

袁世凱死后的軍閥混戰(zhàn),宛如上天賜給吳佩孚的機遇,這個前清秀才身上爆發(fā)出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能力。

當張勛在京搞復辟時,吳佩孚擔當“討逆軍”先鋒,率軍一路殺進天壇,一戰(zhàn)成名。

1918 年,吳佩孚揮師南下,過襄樊,克岳州,奪長沙,所向披靡。

段祺瑞政府授予吳佩孚“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以及“孚威將軍”稱號。

如果僅僅這樣,吳佩孚也不過是一名能打勝仗的普通北洋師長。

真正讓吳佩孚名震全國的是他做的兩件大事:

一是軍隊停止南下,并發(fā)電報通電全國,抨擊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政策導致“同種殘殺、生靈涂炭”,痛斥安福國會“偽造民意,釀成全國叛亂”。

二巴黎和會之后,通電怒斥北洋政府鎮(zhèn)壓愛國學生,呼吁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痛呼“蓋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并“請罷免曹、陸、章,懲辦國賊”。

這兩件事一做,吳佩孚登時聲名鵲起,“革命將軍”、“救時偉人”等名譽紛紛加身,并積累了極高的人氣和雄厚的政治資本。

此時的命運女神已經(jīng)對吳佩孚完全張開了雙臂:1920年擊潰段祺瑞、1922年擊敗張作霖。

1923 年發(fā)表的《孫文越飛聯(lián)合宣言》中,稱“蘇俄支持國共合作,以打倒最大的軍閥——吳佩孚”

這是吳佩孚人生中最輝煌的頂點。

謝謝閱讀,歡迎點贊并分享您的觀點。

3


知識改變命運,物以稀為貴,跟對人。


以上三點盡管是老生常談的老生常談,但是用在吳佩孚發(fā)跡上卻是非常準確的。


先說知識改變命運。


盡管北洋軍閥里號稱自己是“秀才”的將軍不少,但是真正有據(jù)可靠的秀才就吳佩孚一個人。


如果不是吳佩孚年少成名(考上秀才才22歲)太過于得意忘形,吳佩孚是肯定不會去參軍的。


雖然吳佩孚因為攪亂了當?shù)毓偌澋奶脮桓锍诵悴殴γ撬ㄟ^科舉所打下的知識底子可是實實在在的。


晚清時期中國識字率大概只有15%—20%之間,而在當時的北洋新軍識字率不會超過這個比例,甚至可能會更低一點。


而近代軍隊所需的知識隨著裝備進化而急劇上升,體現(xiàn)在同時期的歐洲就是大批貴族軍官都跑去當騎兵了,因為步兵太土,他們不愿意;而炮兵軍官需要一定的數(shù)學知識,這就涉及到專業(yè)技能了,而貴族是最討厭所謂“專業(yè)技能”的,只好去做不需要技術含量,制服有非常好看的騎兵了。


這種情況在1900年以后的清朝就更突出,而在清朝社會還未完全崩潰的情況下,稍微有些知識和見識的人在北洋軍里是非常好出頭的,比如早期的馮國璋、曹錕,他們雖然考不上科舉,但是好歹都受過一定程度教育,能識文斷字,所以他們在北洋系統(tǒng)內上升的非?臁


吳佩孚也是這個情況,他是通過秀才的知識底子在一年的速成軍校學習過程中真的掌握了地圖測繪這么專業(yè)技能,在日俄戰(zhàn)爭以及隨曹錕駐扎吉林期間,吳佩孚的測繪本領使得他在北洋第三鎮(zhèn)脫穎而出。



雖然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是如果吳佩孚沒有之前考秀才的底子,他也很難在一年內就掌握測繪技術。


其次是物以稀為貴。


在清朝徹底廢除科舉以前,八股秀才功名還是很吃香的,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晚清社會對秀才的敬畏絕不亞于今天社會對北大清華理工科博士的敬畏;而且正如我之前所說,在清朝社會還沒有徹底崩潰的時候,正經(jīng)的八股秀才幾乎很難去參軍。


但是凡是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這個時候加入北洋都能混的不錯,比如徐世昌作為第一個加入北洋系的進士,他日后能做到東三省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清代文官最高榮譽他一個人拿完,所憑借的無非是他是第一個加入北洋的翰林。


吳佩孚也是如此,雖然吳佩孚的秀才功名被革掉了,但是吳佩孚秀才不是花錢買的,是扎扎實實考上的,這在當時北洋基層軍官里是鳳毛麟角,因此出頭也是極快;到了后來黃埔軍校時期黃埔軍校生里那一大堆大學生,甚至是海歸大學生就不值錢了。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是跟對人。


吳佩孚之所以后來能做到上將軍,最關鍵是跟對人。



他的測繪技術正好是當時駐扎吉林的第三鎮(zhèn)統(tǒng)制曹錕所需要的,而且曹錕也不屬于那種完全的大老粗型將軍,按照今天的標準,他在當時也算一個初中畢業(yè)學歷,對秀才這種北清博士意味著什么還是有清醒的認識的。


而且作為初中生,手下能有一個北清博士,當然是對自己自尊心極大滿足,這和許多沒什么學歷的大老板都特別喜歡用985、211乃至北清畢業(yè)的學生是一樣的;如果這個北清學生再能干一點,那肯定會被視作心腹的。


如果吳佩孚當時跟著的是徐世昌,可能他就沒那么順利了。畢竟徐世昌是翰林出身,絕不會認為小小秀才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吳佩孚跟著段祺瑞可能也不會那么如意,不但因為段祺瑞和吳佩孚一樣自視甚高,更重要的是段祺瑞作為老淮軍子弟,又留學過德國,對秀才功名不但不會重視,搞不好還會有點敵視。

4

吳佩孚從一個秀才做到北洋大軍閥,分了三步走,或者說抓住了三次人生機遇。

一、對文案師爺?shù)囊粋糾錯,開啟了仕途之路

吳佩孚在22歲時參加科舉,考中了秀才。但因得罪地方官紳,只身來到北京,擺攤算命為生。后在堂兄吳亮孚的勸說下,到天津的淮軍聶士成部當兵。剛進兵營當時他是傳令兵,文案師爺是郭緒棟。一天郭緒棟讓吳佩孚去送個公文,他瞄了一眼說:“這個典故用錯了!闭沁@句話開啟了吳佩孚的仕途之路。



郭緒棟得知吳佩孚是個秀才之后,向上司曹錕舉薦吳佩孚,保送他進了開平武備學堂,后又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軍事素質大有提高。

二、曹錕的賞識,吳佩孚仕途節(jié)節(jié)攀升

日俄戰(zhàn)爭期間,吳佩孚是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軍官,參加日軍的諜報活動,他曾被俄軍俘獲,被判死罪后逃生,戰(zhàn)后晉升上尉軍銜。

1906年,吳佩孚投奔清軍第三鎮(zhèn)統(tǒng)制曹錕,受到曹錕的器重,捋順了仕途。1909年,吳佩孚在關外剿匪,奇謀過人,戰(zhàn)后晉升上尉軍銜。1912年9月,吳佩孚改任陸軍第三師第6旅炮兵第3團團長,駐南苑。袁世凱稱帝后,他被曹錕提升為第6旅少將旅長。



三、兩次救曹錕的命,曹錕要報答

1916年,在“護國運動”中,曹錕率第三師與蔡鍔的護國 軍作戰(zhàn),吳佩孚的第6旅屢立戰(zhàn)功。兩次在危急關頭救了曹錕的命。曹錕得勢之后,提拔吳佩孚為第三師師長。

1917年,段祺瑞力圖統(tǒng)一南方,曹錕為攻湘總司令,吳佩孚為第一路司令。吳佩孚分化瓦解湘粵桂聯(lián)軍,各個擊破,兵不血刃拿下岳陽,連克長沙、衡陽,名聲大噪。

1920年7月4日,直系和皖系戰(zhàn)爭爆發(fā),兩軍在京漢鐵路沿線血戰(zhàn),吳佩孚聯(lián)合奉系,3天時間擊潰皖軍,被稱為“常勝將軍”,成為直系軍閥中的軍事首腦。



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期間,吳佩孚任直軍總司令,大敗張作霖12萬人的奉軍。同年9月吳佩孚上《時代》封面,擁兵數(shù)十萬的吳佩孚,勢力影響大半個中國。吳佩孚也到了人生的頂峰。

5

吳佩孚算是“新生代”北洋軍閥,能夠出人頭地,有幾個轉折點。

(吳佩孚登上《時代》周刊)

第一個轉折點是從老百姓到軍人

吳佩孚離開山東老家后到外面冒險,一開始并沒有去當兵,而是到北京當了“北漂”,給人算命,收取一點微薄報酬,勉強填飽肚子。他后來改行去當兵,是因為一個親戚——堂兄吳亮孚。一次,吳亮孚在街上偶然看到堂弟吳秀才擺攤算命,很是同情,請他吃了頓便飯。席間,吳亮孚覺得算命沒啥前途,不如去軍隊碰碰運氣,亂世中容易出頭,理由是:“你念過書,中過秀才,可是做大官大概沒有你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軍,你如果投筆從戎,不是我奉承你,八年十載你不出人頭地才怪呢,我們吳家象你這樣人還沒第二個……”吳佩孚被說動了,拿了堂兄贊助的一點銀子到了部隊。

第二個轉折點是從大頭兵到軍官

有句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不少讀書人不適合當兵。吳佩孚到部隊之后,過得并不好,很長時間不能出人頭地。正當他逐漸失望快要絕望的時候,遇到第一個貴人——文案師爺郭緒棟。郭緒棟無意中發(fā)現(xiàn)吳佩孚這個小兵很有學問,覺得有前途,便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把吳佩孚弄到軍!_平武備學校。這一步太重要了,因為吳佩孚畢業(yè)后就是軍官了。

第三個轉折點是從低級軍官到中高級軍官

大伙兒都知道,曹錕是吳佩孚的伯樂,其實吳佩孚早就曹錕麾下混飯吃,但曹錕眼拙,一直沒發(fā)現(xiàn)吳佩孚是個人才,直到一次大會——湖南將軍湯薌銘在長沙召開民眾團體大會。曹錕剛好率第3師駐扎在岳州,受邀參加,但曹傻子根本不想?yún)⒓舆@種“沒用”的會,便派吳佩孚去。吳佩孚有文化,正好發(fā)揮特長,在會上侃侃而談。湯薌銘發(fā)現(xiàn)吳佩孚是個人才,會后向曹錕提出“借用”吳佩孚。曹錕盡管識人不行,倒也聰明,見湯薌銘要挖自己的人,吳佩孚肯定是個人才,于是加以重用,提拔吳佩孚為旅長。自此,吳佩孚才真正開始發(fā)跡。

第四個轉折點是從普通將領到著名愛國將領。

段祺瑞武力統(tǒng)一全國,派兵南征,這是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各路人馬中只有吳佩孚表現(xiàn)特別棒,一路凱歌,拿下湖南后又殺到廣西家門口,而且部隊紀律特別好,對老百姓秋毫無犯,為自己贏得了“常勝將軍”的美譽。之后,他以小師長的名義單挑整個北洋系,主張和平,反對武力,又為自己贏得“愛國將軍”的美名。再后來,他更是率領直系部隊與皖系開戰(zhàn),把后者推翻,和曹錕大哥一起入主北京,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將事業(yè)推向人生的頂點。

6

吳佩孚字子玉,后來被人敬稱為玉帥即緣于此。吳系山東省蓬萊縣人。他五六歲時即入私塾讀書,走的是通過科考進而入仕的老路。

到22歲時,吳中了秀才。但次年就因砸了一家鴉片館而被革去功名。于是他進京北漂,落魄時曾干過測字算卦之類的事掙幾文錢糊口。百日維新的1898年,吳佩孚得到堂兄的資助,到天津投武衛(wèi)軍聶士誠,做了一名小兵。

兩年后,吳考入武備學堂,即后來保定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前身。但在學堂沒讀完,他又到天津警察局任職。

吳的第一桶金來自于日俄戰(zhàn)爭。當時,袁世凱挑選了十多名精干之人,組成聯(lián)合偵探隊,其中便有吳佩孚。吳幾度潛回老家山東刺探情報,戰(zhàn)后因功升為上尉。

其后,吳投到清軍第三鎮(zhèn)(相當于師)統(tǒng)制曹錕部隊,其才華與能力如錐刺囊,漸露鋒芒。到袁世凱稱帝時,吳任旅長,少將銜。

吳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其人亦足智多謀,是直系第一名將,有常勝將軍之稱。

吳佩孚威名最盛時要數(shù)民國十一年第一次直奉之戰(zhàn)。其時,吳任直軍總司令,擊敗奉軍張作霖。兩年后,吳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第一個登上封面的中國人,被認為是中國最強者。

其時,吳擁兵數(shù)十萬,駐節(jié)洛陽,勢力遍及半個中國。他五十歲大壽時,康有為送對聯(lián)曰:牧野鷹揚,百歲勛名才半紀;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

但是,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僅僅兩三年后,民國十五年,吳與張作霖聯(lián)手,組建北京政府。然后,吳南下與北伐軍作戰(zhàn),結果,在北伐軍的強力攻勢下,曾經(jīng)常勝的吳佩孚卻屢戰(zhàn)屢敗。最后,他只好率殘兵敗將入川依楊森。

楊森此時已易幟擁護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但此人亦有古人之誼,他為吳四處說項,使得國民政府不再追究吳。入川次年,川軍鄧錫侯將吳的殘部繳械。此時的吳大有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悲憤。晚年,吳居北京,多次拒絕了日本人要他出山的要求。

吳在入蜀時經(jīng)過白帝城,曾有詩,大為蒼涼之感:

曾統(tǒng)貔貅百萬兵,時衰蜀道苦長征。

疏狂竟誤英雄業(yè),患難偏增伉儷情。

楚帳悲歌騅不逝,巫云凄咽雁孤鳴。

匈奴未滅家何在?望斷秋風白帝城。

7

都說北洋時期,類似東漢末年的三國。反叛無常,英勇威猛的呂布,可以對應西北漢子馮玉祥;忠義見長,同時又兼萬人敵的是關云長,此人對應的正好是吳佩孚,吳一直視關公為偶像。那諸葛丞相對應誰呢?


小徐徐樹錚,一直甘愿充當段祺瑞幕后的軍師。個人自詡才學無雙,完全不輸諸葛亮。

吳佩孚是個秀才,怎么會成為軍閥呢?

具體說來,吳佩孚是個被革職的秀才。原因是得罪了當?shù)睾兰,明明是個窮酸秀才。偏要擺闊,跑到高檔場所吸食鴉片,誰知撞上當?shù)睾兰潱粌H秀才保不住,還遭到全城通緝。

無奈之際,吳佩孚只得從老家山東跑到北京,以擺攤替人算命勉強糊口。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吳跑到天津投軍,時間是1898年。起初只是在一個姓沈的管帶下,當戈什哈,也就是勤務兵。負責傳送文書。


當時部隊,會讀書識字的少,流氓地痞的多。像吳佩孚這種有學問的人才,顯得難能可貴。于是他很快得到提升,被袁世凱批準入保定師范學堂,學習測繪,直到1904年畢業(yè)。

讓吳佩孚開始走上飛黃騰達之路的,主要靠一個人,那就是曹錕。憑心而來,曹錕是個阿甘式的人物,很會聽話照做,不會有啥歪主意。這也是袁世凱為何器重他的原因。

由于跟對了人,吳佩孚很快得到重用,從炮兵管帶,到統(tǒng)領各部的將軍。

讓吳佩孚展露頭角,被全國人民所熟知,還是1918年的事情。直系老大哥馮國璋成為北洋政府的總統(tǒng),可他這個總統(tǒng),當?shù)貌⒉皇琼樞。他所在辦公地點,正是北京,是皖系段祺瑞的勢力范圍。本來就統(tǒng)一全國,如何對付南方軍閥時。直皖兩派軍閥,始終未能達成共識。直系主張和平談判,皖系主張武力解決。

由于直系的勢力范圍在江浙一帶,寄人籬下的馮國璋只能勉強答應總理段祺瑞的方案,用武力消滅西南軍閥。這年春天,他派愛將曹錕等人,反攻湖南。吳佩孚率領第三師、以及三個混成旅,由鄂入湘,連陷岳陽、長沙等地,接連打幾場勝仗。滿以為他可以憑借軍功,得到湖南督軍一職。


誰知是為他人作嫁衣,湖南這個“魚米之鄉(xiāng)”落到了張敬堯手里,他則被段祺瑞封為“援粵軍副司令”和“孚威將軍”的空銜。于是他干脆消極罷工,在攻陷衡陽后,他不再進攻。和南方勢力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同年8月21日,發(fā)出“罷戰(zhàn)主和”通電,反對段的“武力統(tǒng)一”政策,主張南北議和。在此期間,還大唱“文官不要貪污賣國,武官不要爭地盤”。成為當時的新聞熱點人物。

擅長炒作,擅長曝光自己的吳佩孚。在1919年,抓住熱點“五四運動”,乘機連發(fā)通電,反對段祺瑞控制的賣國親日政府,反對巴黎和會上簽字,主張取消中日密約,支持學生運動,擺出一副“愛國軍人”模樣。

隨后在1921年,因吳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打敗日本控制的張作霖,從此登上人生巔峰。雖不稱王,卻勝似稱王,他以北洋軍閥頭號人物自居。先是幫助“主公”曹錕登上總統(tǒng)的大位,自己屯守洛陽,實際則是直系真正的老大,玩得依舊是獨裁的把戲

后來在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輸?shù)衾媳。往后雖多次重組軍隊,但終究無法跟巔峰時期相比。晚年的吳佩孚,唯一值得稱贊的是,拒絕當漢奸,堅決不受日軍送來的頭銜“特高級顧問”,以及“車馬費”數(shù)千元。

晚年吳佩孚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34年以前,即1904年,日俄戰(zhàn)爭時期。吳佩孚在煙臺,和日軍有過親密接觸。那會他是秘密偵探隊員,專為日軍刺探俄軍情報,因為偵察有功,被清日兩軍記錄在案。

8

北洋軍閥吳佩孚,直系軍閥的老大,鼎盛時期,成為最有可能成為總統(tǒng)的人選,更是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中國最強的男人“。為人正直,愛國愛民,在下野之后,日本曾多次邀請為日軍服務,均被拒絕,我中國有好男兒,真是吾輩之幸。

關于吳佩孚如何從一名秀才成為一名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又是一段離奇的故事。1874年,吳佩孚出生在山東,家中資產(chǎn)尚可,從小在私塾念書,念書時就格外用工,每有不會的必請教老師,學識得到快速的增長。1896年,22歲的吳佩孚在科舉中中了秀才,但后來被革去功名。吳佩孚流落到北京,在北京的日子里,深知靠文人的身份在這個亂世是混不下去了,準備棄文從武。1901年,吳佩孚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首先考入開平武備學堂,進行軍事學習,并在九月成了一名天津的警察。

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是袁世凱的天下,國家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當兵的想有出路,只有參加北洋軍或許還能干一番事業(yè)。1904年,日俄戰(zhàn)爭處于焦灼期間,日俄之間互相派間諜進行偵察,吳佩孚為日軍所看重,并在間諜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異,被日方看重,并給予了嘉獎。因此,吳佩孚在當時逐漸小有名氣,在底層混了一段時間之后,深刻感受到自己如果想要往上爬,必須找到自己下一條路。

于是1906年,吳佩孚找到了當時在袁世凱手底下頗受器重的曹錕,在曹錕手底下一干就是9年,這9年時間,吳佩孚逐漸拉攏自己的部隊,開始廣交朋友,名聲漸起。同年,吳佩孚迎來了自己的機會,袁世凱在這年稱帝,大肆分封手底下的將領,吳佩孚作為曹錕手底下的軍官,自然水漲船高,升任少將,手下一個旅的士兵。

后來的事情基本上就順風順水了,在一系列的戰(zhàn)爭和權力的爭奪后,吳佩孚成為了直系的老大,在民國史上,吳佩孚的地位舉足輕重,雖有時是因為權力的爭奪發(fā)生了一些戰(zhàn)事,但總體上還是以國家為重。在那一個亂世里,有誰是真正的清高呢?吳佩孚能夠有如此的成就,包括他本人的品格,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

9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每個人都應該重視這句話!因為它可以讓一個普通人,能成為一個叱咤風云人物。吳佩孚六歲入私塾,小小年紀好學不倦,深得先生賞識!十多歲父親病逝,家境漸寒。二十歲憑自己努力中秀才!因掀翻鴉片桌和指責男女同臺演戲被除去秀才功名。因避禍投軍。二十八歲考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縱觀吳佩孚的一生,他從一個秀才能成為常勝將軍,成為一方大員,成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無不跟他努力讀書有關!直到現(xiàn)在,我想讀書永遠是改變命運的較好方法!吳佩孚不單單是舊軍閥,還是愛國將領。張學良不抵抗放棄東北,曾遭吳責問:“為什么不抵抗?”吳佩孚不無責怪地說張學良:“如果你爹知道這事,估計棺材板都壓不住了!”晚年吳佩孚賦閑在家時,日本人極力拉攏,威逼利誘,吳都不為所動,最后被被日本特務殺害!



10

吳佩孚是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又被稱為“秀才將軍”。說起直系軍閥,我們大抵會想到第五任大總統(tǒng)曹錕,然而曹錕的大總統(tǒng)之位是賄選來的,他的很多“功勛”,幾乎都得益于吳佩孚。

網(wǎng)上對于吳佩孚的評價,有這么一首詩:“龍泉劍斬血汪洋,千里直趨黃海黃。大禹神功何其偉,洛陽一氣貫扶桑。

作為北洋軍閥后起之秀,論帶兵打仗、進攻退守,在民國時期無出吳佩孚之右者。從對南作戰(zhàn)、直皖戰(zhàn)爭、到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其軍事才能可見一斑。

那么,作為一個秀才,吳佩孚是如何從一個文人,變成軍事能力了得的大軍閥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874年4月22日,吳佩孚出生于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城一個小商販家中。1879年,5歲的吳佩孚開始進入私塾讀書。1887年,在吳佩孚13歲時,他的父親吳可成意外病逝。

父親病逝后,吳佩孚家道中落,為了生計,吳佩孚進入了登州府水師營當學兵。

盡管進入軍中,但吳佩孚仍然不忘記讀書,他想走科舉的路子入仕為官。果不其然,在1896年,吳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然而上天似乎不想讓他以科舉入仕,第二年,由于吳佩孚在掀反鴉片臺指責男女同臺演戲,不僅被革去秀才功名,還被迫外逃避禍。

以文入仕這條路走不同,吳佩孚只能換個路子,打算進入軍隊,建功立業(yè),成就一世清名。

然而這條路哪有那么容易,從1897年逃亡開始,到1907年遇到曹錕正式穩(wěn)定下來,這十年間,吳佩孚可謂是歷盡艱辛。吳佩孚從山東逃到北京后,為了生計,寫過春聯(lián)、擺過算卦攤。

吳佩孚也曾投過駐扎天津的淮軍聶士成部當兵,上過孫寶琦的開平武備學堂、袁世凱的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甚至在日俄戰(zhàn)爭時期,還為日本人當過間諜……不過吳佩孚晚年是有民族氣節(jié)的,拒絕與日本人合作,為后人所稱道也。

吳佩孚的發(fā)跡要從他剿匪說起。

1907年吳佩孚隨曹錕前往東北剿匪,眾所周知東北匪患嚴重,且土匪們神出鬼沒,武裝力量又十分雄厚,曹錕率兵入東北后,不但沒有建功,反而經(jīng)常遭到土匪的偷襲暗算。

就在曹錕一籌莫展之時,吳佩孚主動請纓,只帶了一個營的兵力,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將這群土匪剿滅了。

原來吳佩孚并沒有采取正面進攻,而是秘密跟蹤這幫土匪,一旦土匪作案,立即出手破壞。一旦土匪回擊,立即逃之夭夭。這幫土匪連續(xù)兩個月做不成“生意”,只好暫時各自回村,等到吳佩孚撤了之后再重新聚集。

然而吳佩孚早已將各個村的情況摸清楚了,哪家人出去做了土匪,哪家突然回來幾個人。吳佩孚派人在村子里駐守,于是這些土匪回家一個抓一個,終于將這些土匪化整為零分而殲之。

吳佩孚建了這么個奇功之后,雖然沒有立即升遷,但卻已經(jīng)在曹錕那里掛上了號。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曹錕率軍在山西鎮(zhèn)壓革命軍。這一次吳佩孚憑借著出色的軍事能力,為曹錕再立新功。

憑借著不凡的學識與軍事才能,吳佩孚逐漸得到了曹錕的賞識和重用。在曹錕的麾下,吳佩孚的才華得以完全施展,曹錕的江山有大半都是吳佩孚打下的。

到了1921年,吳佩孚憑借著超乎常人的才能,使直系勢力極速擴張,接連攻占奉系占領的河南、山東、河北、江蘇、陜西、湖南、湖北等地,占據(jù)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吳佩孚個人的官職也與曹錕相當。

1922年,吳佩孚又親任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的直系軍總司令,迫使張作霖的12萬奉軍敗退山海關外。這時的吳佩孚,儼然成為當時國內勢力最大的軍閥,被人稱為“中國最強者”。

在1924年9月8日,吳佩孚成為首個亮相美國《時代》雜志周刊封面的中國人。而當時的上海英文雜志《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美國人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吳佩孚“比其他任何人都有可能統(tǒng)一中國”。

我們知道,曹錕是直系首領,而直系勢力最強時,就是曹錕通過賄選當上了大總統(tǒng)。然而在直系士兵的眼中,直系首領雖然名為曹錕,但實為吳佩孚?v然曹錕當上了大總統(tǒng),但是面對這個他一手扶植起來的吳佩孚,也不得不感嘆:“洛陽打個噴嚏,北京都要下雨”。(吳佩孚駐守洛陽)

康有為曾經(jīng)這樣評價吳佩孚:“牧野鷹揚,百歲勛名才一半。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

相對于其他北洋軍閥而言,除了秀才出身之外,吳佩孚還有很多地方與他們不同,比如他有個“四不原則”,即“不納妾,不積金錢,不出洋,不走租界”。

吳佩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并且以驅逐倭寇的戚繼光為偶像。他對于世界大勢以及中國的局勢有著清晰的認識。同時他有著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堅決不做漢奸,對外國勢力想把他拉過去作為代理人的野心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在這一點上,吳佩孚還是很值得后人去學習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