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喜歡歷史的斷琴抿紅顏,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歡迎關注我,每天陪你聊有趣的文史知識。

秋后問斬的起源

秋后問斬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禮記·月令》之孟秋之月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意思是說:天氣漸涼,霜降開始,天氣冷的蟬已經開始哀鳴了,鷹因為要用鳥以祭祀,開始長空抓鳥殺戮。

故此,人們認為,秋后,鷹都開始殺鳥祭祀了,人類也就可以問斬犯人,以伸張正義了。

春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就有了關于刑殺時令“秋冬行刑”的記載。西漢以后,“秋冬行刑”被寫入律令,成為一項制度。即刑殺只能在秋冬在行,立春以后不得刑殺。后來,唐朝規(guī)定,死刑的執(zhí)行時間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秋后斬首”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文化原因。

古代的科學技術落后,秋分過后,一天比一天短,人們沒辦法解釋這一自然現象,就認為天地之間有造世主,造世主主宰著世間萬物,人類不能夠違背造世主的意志,要順應天意。

秋分之前的天比秋分過后的天要長,而且天氣溫暖,陽氣盛,萬物生長,人們認為,在這種氣象環(huán)境下,更適合行賞;不能夠違背自然規(guī)律,進行扼止生命事宜。要不然,人類要遭到災難、瘟疫等上天的懲罰。而秋分過后,天越來越短,天氣變冷,陰氣盛,萬物凋謝,好多生物自動停止生命。人們認為,在這種氣象環(huán)境下,更適合懲罰,適合殺戮。所以,死刑的執(zhí)行,只能放在秋分以后了,即秋后問斬符合社會生活規(guī)律。

在古代,以至于到今天,秋后一般都是算總賬的時間。中國最主要的農作物,一般每年耕種一次,秋天是收獲果實的季節(jié)。所以,到了秋天,人們有了經濟收入,就要對這一年里你欠我的、我欠你的,進行清算了結。即所謂“秋后算賬”。

后來,“秋后算賬”這一概念發(fā)展到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而“秋后問斬”,也沿用了此含義。

第二、更好的讓行刑起到最大的教育警示作用。

到了秋后,經過一年的勞作,這個時候人們都空閑下來。在這個時間問斬,民眾有時間來觀看行刑,對民眾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有助于社會管理?芍^是一舉兩得。我們看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有一幕是:拉到菜市口,秋后問斬!然后,大批民眾前去觀看執(zhí)行死刑。所謂要秋后問斬,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古代死刑犯執(zhí)行死刑,一定要秋后問斬。

最佳貢獻者
2

謝邀。

古代歷史,為什么要秋后問斬,而不是其他幾個季節(jié)呢?


這個問題,大概有幾個方面原因。

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來自影視方面了,看古裝戲里面都這么演,就以為中國古代歷史中都是“秋后問斬”,其實并非如此。

在早一些的時代,一旦定了死罪,基本上就是“斬立決”,沒有這么多手尾。不過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冤假錯案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就會出現今天的上訴,一審、二審、終審。即便是在古代,也會出現對死刑犯再三復核的情況,畢竟人命關天。所以后來就慢慢出現了一段緩沖期。而這個緩沖期開始也并不一定就是把死刑犯都集中到秋后處斬,而是集中到一個大家都比較空閑的時間里來進行重審、復核,最后確定死刑的那就自然是集中問斬,并不是簡單地把死刑犯人都累積到秋后處理,這其中還是有不同的喊冤、各級干擾、上方抽查之類的工作要做。

所以“秋后問斬”實際上對死刑犯來說,相當于判決前的上訴期。

為什么不是其他季節(jié)呢?

因為中國是個農業(yè)大國。古代防寒技術一般,到了冬天,基本上都是躲在家里不出門的,所謂之“春出冬藏”,并非單指動物冬眠,人的活動軌跡也差不多。春天出門或者開始耕種,秋天外出的就回家,家里也開始收割,春耕秋收。到了秋后,就是勞動人民最空閑的日子了,春耕前雖然也無事,但是天氣好,可以到出去玩。而秋后初冬的閑,是真的閑。

我們不還有個成語“秋后算賬”嗎?很多勞資物品,生活用品,年初起就是掛賬消費,到了年尾,秋收之后,手上有錢了,就把一年欠的錢都結了,這就是“秋后算賬”。這個時節(jié),手上有錢,家中有糧,時間大把,最適合做什么呢?

官員們開始清點復核今年的工作,該定罪的定罪,做好一年工作總結前最后的數據報表。所以“問斬”中的“問”——判定——就在這個時間段集中下來了。

而“斬”,是殺頭,是公開行刑。為什么要有法場公開行刑?為了給老百姓——這些潛在的犯罪分子以威懾。而在秋后,正好是老百姓閑得發(fā)慌的季節(jié),這樣發(fā)動老百姓去“觀禮”就更容易。

在古代,確實是要求去參觀殺頭的,必須去,接受法律威嚴震懾是老板姓的義務。

殺雞給猴看,如果猴子要么種田去了,要么經商去了,殺雞也就沒有了意義。

而這些意識,于統(tǒng)治階級而言,其實也是慢慢悟到并形成了這種集中殺頭的慣例。選擇秋后殺人,社會影響是最大的,不是到了后來,很多無知百姓把砍頭當熱鬧看么?還流行人血饅頭治肺癆?

愚民和嚇民的工作是同時進行,卓有成效的。

至于那些歷史根源文化說法,如《禮記·月令》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還有董仲舒所編造的:

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這些東西呢,其實只是一種理論參考,是將人的自身感受隨著天氣變化帶來的蕭瑟之氣和殺伐進行關聯,讓我們都覺得有道理,其實并沒有必然聯系。

很簡單的一點,那就是這些理論在西漢初就完成了,真正將“秋后問斬”常態(tài)化的朝代卻是千年之后的明、清二代。

在殘酷的時代中和早期王權下,統(tǒng)治階級要辦你,根本不在乎是否秋后。

明清二代,是人文、法律、包括刑犯的部分權益都相對地得到一點點重視,法制開始往完善的方面一點點進步,才出現了一個比較長的復審、上訴期。

但是更重要的還是對老百姓進行威懾,所以才會有大操大辦、類似于集體婚禮的“秋后問斬”這種辦事形式的慢慢形成。

法制不完善的時候沒有,法制更完善的時候也沒有。

今天的死刑犯頂多也就是有法定的上訴期,該在春天注射的絕不會給你拖到秋天。

不要因為滿屏幕的清宮戲,就以為中國歷史都是這樣了。

3

史墨千秋,小墨來帶大家領略歷史的魅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這五千年的沉淀中也運生了各種各樣的刑法。從古至今死刑都屬于最重的懲罰,秋后問斬則是執(zhí)行死刑的一種方式。那么問題來了,為何問斬要在秋后而不是春、夏等季節(jié)呢?讓小墨來為大家解開心中的疑惑!

秦襄公為秋后問斬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先河!

這一說法最早出現秦朝時期,在《禮記·月令》中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意思是:入秋了,外面的風有點冷清,清晨已經開始有白露,寒蟬也叫了起來,獵鷹已經把捕殺的鳥四面鋪開像擺放祭祀品一樣,這個月被判處死刑的也開始問斬了。

在古代,每個季節(jié)應該做些什么都有著極為明確的規(guī)定,國家春夏秋冬都有著要干的事情。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大好時節(jié),因而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季節(jié),有喜事的話大多都是放在春天,如果有什么大的封賞都會放在夏天,要處罰則便放到了秋天,死刑就放到了秋后冬初。

此后的這一慣例便被慢慢流傳了下來。

順應天時以及確保的國家正常運轉!

對于“秋后問斬”這里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我們先來看第一個。

1.順應天時

在古代,人們由于科學文化的落后,不能對自然界中的四季流轉做出合理解釋,因而古人都認為人世間存在著支配萬物的神皇。對于饑荒、旱澇、豐收等也都是上天決定的。因而,當時的古人便講究做事要和迎合天意。

由此一來,對于刑犯的問斬當然也要契合時機,而秋后的凄涼與蕭瑟則被人們認為是上天的暗示,因此“秋后問斬”也是順應天時。

2.國家運轉的需要

在古代被判為死刑的大多數都是男人,但在當時的農耕社會中,男人又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

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都比較忙,這個時候把他們抓去問斬,會對國家的生產造成較大影響,畢竟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大多都是源于老百姓所納的稅。

因而只有到了人們忙完秋才會處以死刑,這也便是“秋后問斬”的另一重要原因。

收筆:

秋后問斬是判死刑犯的時節(jié),那午時三刻便是執(zhí)行死刑的具體時間。

午時三刻轉化為現在的時間便是中午11點到12點之間,此時艷陽高照,太陽正處于中間。在古人眼中,正午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可以以此來抵消刑犯的陰氣。這個時候問斬還能使他們少一些痛苦,畢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中午刺眼的陽光容易使人昏昏欲睡。

對于死刑,中國從古至今都比較重視,人命大于天在任何時候都是人類的共識,從秋后和午時三刻兩個時間中,也足以看出古人對刑犯的人文關懷。


大家好,我是小墨 ,每天都會為大家?guī)聿灰粯拥臍v史小故事。

關注 @史墨千秋 ,讓小墨帶您領略歷史的魅力!

4

不要說古人迷信,殺人還得挑時候——秋后問斬的背后,確實是有道理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講個以禮治國,而不是依法治國,而《禮記》有云:“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币簿褪钦f,在秋天那個時節(jié),風涼了,霜降了,知了開始哀鳴了,而老鷹,便在這個時候,開始抓鳥來祭祀。

其實我們現代人,都不會認為老鷹還會祭祀,只不過鷹的習性,確實會在秋天給人類更多看到它的機會,所以古人才會認為老鷹是秋天才會出動的殺戮使者——而既然老天爺派老鷹秋天出來捕殺,那么古人同樣在秋天殺掉犯人,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且,秋是夏和冬的過渡季節(jié),秋分過后,白晝的時間就會一天比一天短,古人同樣將黑夜視為冥王的時空,所以夜的延長,同樣意味著死亡使者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而人類不能夠違背造世主的意志,要順應天意,所以殺幾個本來就該殺的人,獻給冥王(佛教進入之后變成了閻王),就成了大家的共識——寒秋之夜,花都謝了,草都蔫了,萬物都銷聲匿跡了,罪人的血,就在此刻成為祭祀之物(和之前屠殺無辜的人相比,這也是一種進步)。

第三個,秋天也是古人算賬的季節(jié)。正所謂春種秋收,收割之后,農民便有了收入,要把之前欠的一屁股債還清,人們常說的秋后算賬,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而把這個意思延伸一下,砍掉罪人的腦袋,其實也是一種算賬——秋后既然可以算賬,便不妨問斬——跟你算個總賬,人頭落地,便一筆勾銷!

(真實的砍頭照片,非劇照)

而事實上,朝廷處斬一個犯人,除了殺頭之外,還有一層警示意義,即你們大伙看見沒,犯了王法者,就是這等結局——所以我們在古裝片里,常?吹剿佬谭付际潜焕讲耸锌谇锖髥枖氐模瑸樯兑诓耸锌谀?因為人口集中啊,不論是誰,都得買菜賣菜不是?而一旦秋后問斬的消息傳出,好事之徒必然四處傳播,那時候老百姓也沒個肥皂劇看,這種事,往往就是古代閑雜人等眼中的頭等大戲,所以人山人海,簡直就不是虛構——而且前面也講了,秋收了、賬也算好了,那么多人都閑著沒事做,殺頭又不是歌星演出,還問你收個票錢,只要你趕早,都有看的機會。當然去晚了,就只能在里三層外三層之外眺望了。

正是因為這些緣故,到了漢朝,秋冬行刑,就成了規(guī)矩。唐朝更具體規(guī)定,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了明清,更分設出立決和秋后決兩種死刑名目,立決便是馬上拖去砍頭,而秋后便是緩期死刑——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十惡不赦,都會施用后者。

(真實的砍頭照片,非劇照)

而且,古人也確實講一點人道主義精神,雖然你是死罪不赦,可咱也不折磨你。譬如殺頭的標準時間,一般就是午時三刻,直到今天大家都會在這個時候犯困,往往要午睡一會,才能保證下午的精力充沛。所以這個時候,也正是一個人精力最為蕭索的時候,此時處決,犯人懵懂欲睡,腦袋落地,說不定就會少一分痛苦。

5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問到傳統(tǒng)文化的根上了。這一切要從四時文化說起。

四時是理論基石

我們古人最關注的一點就是守四時。四時到底有多重要呢?

齊國賢相管仲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圣人知四時,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將知四時,守四時上升到國的興亡層面,從這里可見四時在古代的份量。

所以春夏秋冬不是季節(jié)這么簡單。

《黃帝內經》中還說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所以四時的觀念不但在治國上,而且在醫(yī)學,養(yǎng)生等都要如此,簡而言之,四時就是古代文化重要核心,成為當時的理論基石,其影響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

秋天要做什么呢?

曹操的好友丁沖的兒子丁儀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歲先春而后秋,宮之為理,先禮而后刑。

這里就交待為什么在秋后問斬的原因了。

在農耕社會,春天是播種,夏天生長,秋天是收成,所以春天和夏天是不可以用刑,或者發(fā)動戰(zhàn)爭,這樣有違農時,古代生產力水平不高,一旦有戰(zhàn)爭就是全民作戰(zhàn),喜歡看古代歷史的朋友會發(fā)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什么一戰(zhàn)爭就是幾十萬幾十萬作戰(zhàn),到了明清作戰(zhàn)人數反而減少。不是戰(zhàn)爭規(guī)模小了,而是明清是職業(yè)化的軍隊,春秋戰(zhàn)國則是全民皆兵。

所以一旦春夏發(fā)動戰(zhàn)爭,肯定會誤了農時,當年有可能糧食欠收,同時可能出現饑民,這顯然會影響諸侯國的穩(wěn)定。

比如管仲當時就利用這個特點,成功地發(fā)動了糧食戰(zhàn)。

他人為制造市場需求,吸引魯國全民生產,然后一年之后,在魯國錯過農時之時,突然宣布不需要這個商品。魯國手中的布就成廢品無法跟齊國換取財富。農時又過,當年魯國就發(fā)生了饑荒。

管仲就通過這個方式不戰(zhàn)讓魯國屈服。

齊景公希望春天去游玩,晏子說不可以,因為春天是耕種的時候,這樣會廢掉農時。

古人認為秋殺,所以用兵,砍頭都放在秋天,這個在古人認為是順乎天道的。

后來生產力發(fā)展了,糧食問題解決了,戰(zhàn)爭也不一定就在秋天舉行,隨時都有可能舉行,但是秋殺這個習俗還是延續(xù)下來了,成了重要的文化含義。

秋后問斬也是這種四時文化的延續(xù)。

6

我是洎水藍,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于古代為什么是秋后問斬,而不是其他三季這個問題,我從三方面來回答你。

1、古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

秋后問斬,早在西漢的時候就已開始實行了。我國古代遵循儒術,信奉“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論是皇帝還是百姓都必須順應天意。古人認為一年的春、夏、秋、冬為四時,四時又引申為春發(fā)、夏長、秋收、冬藏。春夏是興發(fā)之季,秋冬是蕭殺之季,刑罰也需要順應天時。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王的“四政”,應和天的“四時”所對應。宜春慶、夏賞、秋刑、冬罰。王政和天時相合才能夠順應天意。只有秋后處斬才叫順天行事,所以這種理念一直傳承下來 ,當然這只是說法之一。老百姓說秋天就是老天爺收走這些作惡多端的惡人的季節(jié),秋收秋收老天爺也要收獲。不過這只能表達老百姓對這些犯罪分子的厭惡之情。

2、統(tǒng)治者對生命的重視,為了減少錯案,假案的考量。

一個案件審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規(guī)定秋后問斬,也是統(tǒng)治者規(guī)定結案的時間點。不過,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可以看到“斬立決”的故事情節(jié),那些都是一些罪大惡極的重型犯,或是反賊及若怒民憤的罪犯,一般的死刑囚徒都會被寬限至秋后才處以死刑,這中間的時間正是官府為死刑犯爭取一定量的時間,用以考察死刑犯是否有悔改之心,若是有,然后再加上一定的機緣巧合,極有可能被赦免死罪。在這一段時間里,也能夠盡可能的規(guī)避冤假錯案所造成不可挽回的過失,在古代人治社會中,冤假錯案的發(fā)生率要高上許多,所以秋后問斬,恰恰體現了朝廷官府對于生命的重視。

3、秋后問斬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春秋之季正是人們生產之季,很多的人都在田地里干活,罪犯視眾起不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秋后問斬一般都在霜降后十天,這個時間段正是百姓播種完畢,準備

過冬的時候,人們都比較閑,問斬的時候有很多人圍觀?梢云鸬揭欢ǖ木镜淖饔谩D軌蚪趟羧藗儾灰陨碓嚪,加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7

秋后問斬開始于西漢一直到到清朝末期。為什么選擇秋后呢?

因為我國古代本就一個封建迷信社會,那個時代科技不發(fā)達,很多無法解釋的事情人們都歸結于鬼神。秋后問斬,也是哪個時代的人們根據順應天意來擬訂的。在春夏秋冬中,秋天落葉凋零,枯黃的樹葉最終落葉歸根,寓意人的一生最終歸于黃土,就像秋天的樹葉一樣,塵埃落定,落葉歸根。所以這也體現了那個時代封建迷信的思想。

秋天萬物凋零,蕭瑟的場面更加適合斬殺哪些大奸大惡之人,這也是順應天意,而春夏則萬物復蘇,生命蓬勃生長,一片春意盎然,在如此美好的季節(jié)里殺人,有違常理。


8

古人認為,春夏兩季萬木蔥蘢,正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季節(jié),是一切生發(fā)的季節(jié),這個時候是不能起殺心的。而冬季節(jié)一片蕭瑟的景象,是肅殺蟄伏的季節(jié)。為了順應肅殺之氣,古人就選擇這個時候對犯人執(zhí)行死刑。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順應天意,順乎四時。

漢代法律規(guī)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殺。唐、宋法律規(guī)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它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guī)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歷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zhí)行的時間定在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guī)定了一直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因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書上和歷史劇中都經常有“秋后問斬”這樣的話。





9

古裝劇是影視劇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尤其是近年來的清宮劇引來了諸大的社會反響。在電視劇里我們往往會看到這一幕“大人,冤枉呀!”“秋后問斬!”但每次的判決之后,都會說出這樣的話,那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為何偏偏是在秋后問斬呢?我將從秋后問斬的起源,原因,以及犯人本身三個方面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回答。

一、罷黜百家董仲舒

董仲舒是我國漢代著名的經學家,他注定是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雖然在哲學的意義上來講,他可能使哲學實現了倒退,但是由他所推崇漢武帝所確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秋后問斬的來歷就和董仲舒有關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寫道:“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他的天人合一觀念將人和天聯系了起來,刑為冬是在這個時候確立的,為皇帝的執(zhí)政提供了理念,并且被采納了此后就一直沿用。

二、冬季行刑

以上只提到了起源于什么時候,并沒有提到為什么要在秋后問斬?秋后問斬也就是斬首的季節(jié)是在冬季, 這其實有一些“殺雞儆猴”的意思,因為根據古人的農業(yè)作息生活,農作物“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除了冬季幾乎一整年都在忙于農活。

因此平常是沒有閑暇時間的,到了秋后收獲完畢之后,農民就沒有什么事情了,這個時候對罪犯進行行刑,會有更多的人前去觀看。這就起到了一個威懾的作用,告訴黎民百姓犯罪就是這個后果,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

三、犯人的勞作

第三點就和犯人本身有關系了,在關押犯人的時候,當然不可以每天簡單的只給他們供吃供喝,而是相當于免費勞動力,在監(jiān)獄中要接受改造,雖然這種不能逃避一死的結局。往往就是讓他們采礦,打石頭之類的苦力活。到了冬天,基本是不事生產的季節(jié),所以在這個時候要對一大批犯人進行處決。

秋后問斬主要是出于從國家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諧的角度來考慮的,也是從我國小農經濟的現實情況去考慮的,從這些方面去考量,秋后問斬的合理性,我們會發(fā)現確實秋后問斬是最為適宜不過的。

10

這個問題提問的好,有水平,今天咱們就扯扯到底為什么要秋后問斬!

  • 秋冬行刑

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思想,干什么事情都要順天而行,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而春夏是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季節(jié),“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既然老天爺在這個季節(jié)不喜歡殺生,那就判他們一個“斬監(jiān)候”“絞監(jiān)侯”,等到秋天霜降之后,天地一片肅殺之氣時,再取人性命,明清時期,過了霜降,大理寺、刑部以及各個衙門首腦在天安門金水橋上會審首都囚犯,該殺得殺,該流得流,該放得放,叫“九公會審”,這叫什么呢?

秋冬行刑!

  • 午時三刻問斬

被執(zhí)行死刑的罪犯,一般在正午時分開刀問斬。這里面也有講究的,正午時刻陽氣最盛,一切妖魔鬼怪、魑魅魍魎這些個陰性眾生在這個時候不敢出來害人,所以,時辰一到,監(jiān)斬官忙不迭得扔下竹簽,大喝一聲:斬!劊子手聞聽,手起刀落,咔嚓一聲,人頭落地!

  • 關于《春秋》決獄

《春秋》這倆字要畫書名號的,不是春天秋天,而是孔老夫子的經典名著《春秋》。古代以禮治國,以孝悌治國,都是源于孔子得忠孝節(jié)義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老子為了保護兒子,兒子為了保護老子而犯罪,不負刑事責任!這又是什么梗?

假設某甲為了給父親報仇,殺死仇人,不負刑事責任!

法官在決獄時,除了依照當朝法律,還要參考孔老夫子的《春秋》。

孔老夫子在古代倍受帝王家的追捧,老夫子的儒家經典不但是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而且是決獄的依據。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