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歡歷史的斷琴抿紅顏,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歡迎關注我,每天陪你聊有趣的文史知識。
秋后問斬的起源
秋后問斬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禮記·月令》之孟秋之月記載:
“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意思是說:天氣漸涼,霜降開始,天氣冷的蟬已經開始哀鳴了,鷹因為要用鳥以祭祀,開始長空抓鳥殺戮。
故此,人們認為,秋后,鷹都開始殺鳥祭祀了,人類也就可以問斬犯人,以伸張正義了。
春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就有了關于刑殺時令“秋冬行刑”的記載。西漢以后,“秋冬行刑”被寫入律令,成為一項制度。即刑殺只能在秋冬在行,立春以后不得刑殺。后來,唐朝規(guī)定,死刑的執(zhí)行時間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秋后斬首”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文化原因。
古代的科學技術落后,秋分過后,一天比一天短,人們沒辦法解釋這一自然現象,就認為天地之間有造世主,造世主主宰著世間萬物,人類不能夠違背造世主的意志,要順應天意。
秋分之前的天比秋分過后的天要長,而且天氣溫暖,陽氣盛,萬物生長,人們認為,在這種氣象環(huán)境下,更適合行賞;不能夠違背自然規(guī)律,進行扼止生命事宜。要不然,人類要遭到災難、瘟疫等上天的懲罰。而秋分過后,天越來越短,天氣變冷,陰氣盛,萬物凋謝,好多生物自動停止生命。人們認為,在這種氣象環(huán)境下,更適合懲罰,適合殺戮。所以,死刑的執(zhí)行,只能放在秋分以后了,即秋后問斬符合社會生活規(guī)律。
在古代,以至于到今天,秋后一般都是算總賬的時間。中國最主要的農作物,一般每年耕種一次,秋天是收獲果實的季節(jié)。所以,到了秋天,人們有了經濟收入,就要對這一年里你欠我的、我欠你的,進行清算了結。即所謂“秋后算賬”。
后來,“秋后算賬”這一概念發(fā)展到社會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而“秋后問斬”,也沿用了此含義。
第二、更好的讓行刑起到最大的教育警示作用。
到了秋后,經過一年的勞作,這個時候人們都空閑下來。在這個時間問斬,民眾有時間來觀看行刑,對民眾起到教育警示作用,有助于社會管理?芍^是一舉兩得。我們看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會有一幕是:拉到菜市口,秋后問斬!然后,大批民眾前去觀看執(zhí)行死刑。所謂要秋后問斬,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古代死刑犯執(zhí)行死刑,一定要秋后問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