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過參伴任由后人評。
謝頭條!無字碑是陜西乾陵最大的看點,也是一代女皇留給后世最難回答的問題。難就難在為什么要立一塊無字碑,迄今為止,誰也說不準,道不明,只能用揣測和可能來詮釋。
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一生功高蓋世,不是能用任何語言就可以描述和形容的,也不是一塊兩塊碑子就能寫完的,與其難以描述和寫盡,還不如一個字不要去寫。
二說武則天認為自己一生功過是非在當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家既然說法不一,看法有異,還不如交由后人來評說。
三說有人認為武則天有自知自明,感到自己一生做了許多對不起天下和李家的事情,為了表示自己對李唐的愧疚,也為了不招眾人唾罵,所以干脆讓兒子給自己什么也不要寫。
四說唐中宗李顯對母后的所作所為不滿和無語,不想寫些什么,也不愿意寫些什么,所以一個字也沒有寫。
五說李顯和大臣們就碑上如何寫這段歷史,沒有拿定主意,盡管女皇臨終政治交待李顯“袝廟、歸陵、去帝號、稱呼則天大圣皇后",但武則天畢竟一生坐過皇位,也干過許多事情,回避這段歷史顯然不行,不回避法理上又講不通,準備以后再說,但由于李顯突然被自己女兒安樂公主毒死,到了唐玄宗手里成了隔輩關系,加上玄宗對武則天親政,害死他的父皇李旦頗有怨恨,所以無字碑的事情以后再也沒有人敢予以提及,成了千古之謎。
綜合分析以上說法,我個人認為第五個說法最為靠譜。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一輩子專和女人作對,他也成了女人的克星,據(jù)說他先后干倒了韋皇后、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主要是因為這些女人也想學武則天當皇帝,這是李隆基非常反對的,他之所以不給武則天碑上刻文,原因就是武則天壞了大唐朝綱,但最后李隆基又倒在另一個女人楊玉環(huán)的石榴裙下,落了個千古罵名。
乾陵最靠近陵墓的土撅前有對稱二碑,一是七截碑,地下埋二截,地上五截。記述唐高宗李治一生豐功偉跡,武則天親撰碑文。一位名書法家(名字我忘了)鐫寫的。
另一個就是無字碑,通碑無一字,是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兩個說法,一說武則天一生功勞大的沒法說,所以就不說了。一說是非功過自己說了不算,留給后世去評說吧。自唐以后,一些達官貴人,知名人士開始在碑上刻字,,現(xiàn)在的無字碑并非無字,而是通碑密密麻麻擠滿了字。
武則天是政治家,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
那么,武則天為什么要立“無字碑”呢?
樹碑立傳以夸耀功德,自古以來已成慣例,然而唐代武則天卻為自己樹立了一塊不書文字的無字碑。這塊碑至今還在乾陵武則天墓旁。
武則天書法
許多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自認罪愆的表現(xiàn),因為她篡奪了李唐王朝,改為武周天下。而且,武則天在位期間,殺虐李氏子孫,消滅異己,培植黨羽,任用酷吏,實行恐怖政策,干了不少壞事。對外失去西安四鎮(zhèn),對內(nèi)多蓄男寵,生活荒淫。她自己可能在晚年時認識到無臉立傳,而且,與高宗合葬,不管是稱皇后還是稱皇帝都難以落筆,所以就干脆下令只立無字碑。
|
以上諸多說法突出了武則天的“過”,其實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功績還是很大的。她在位期間,抑制豪門世族,通過科舉考試,大量吸收了寒族進入政治舞臺。她實行獎勵農(nóng)桑政策,興修水利,減輕徭役,整頓均田制,社會經(jīng)濟不斷上升。在用人方面,她破格錄用有識之士,鼓勵地方政府薦舉人才,虛心納諫,“累取多士之用”?傊,她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之治,功績非同一般。而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很強的女子,她只會以此為榮,決不會以此為辱。
因此,不少人指出,武則天立“無字碑”實際是一種夸耀,表示她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述。
武則天造的字:
注:圖片源于網(wǎng)絡。
她是怕死后被掘墓吧!因為她活著的時候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不乏權貴級人物,另外她是想她活著時所做的一切是好是壞自己不樹碑立傳了,讓后人去評說吧!因為她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她知道自己取代李姓當了皇帝,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但是她認為自己當皇帝時是做了很多有利于國家的好事的,所以她自己認為雖然有過于李唐,但也有功于整個國家的,所以自己不寫碑文,讓后人去填寫會更真實吧!
武則天是中國有史以來的天才女姓,謀略超常,是唯一的女皇帝,具有高超的統(tǒng)治之術,在其統(tǒng)治期間,民生安定,生產(chǎn)力得到發(fā)展,立無字碑可能是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說,無需自述自揚。
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皇帝的。
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她胸懷大略的極至表現(xiàn),天底下有桿秤,功過任由后人來評說,只有讓歷史來檢驗。
這條題,歷史系研究生寫論文能寫上一萬字。我不想說太多,就簡單、精確回答。武則天,為何立無字碑?為何晚年被奪權?她的周朝為何不能傳承下去?這是她的死癥,無法改變,她注定是:無言結局!
為啥呢,武則天找不到合適的繼承人!
她是有兒子,親生的與非親生的兒子,都有。但都姓李,他們只承認是李唐王室子孫!不承認是武周王室子孫!
怎辦呢?古代兒子都跟父親姓,傳承上也跟父親。
武則天的兒女就是唐高宗的兒女,武則天是改朝換代,篡奪了唐朝皇位,改國號為周。她如果把皇位傳給兒子,那就等于傳回給唐朝了!這是她無法接受的!
她想傳給娘家人,比如侄兒武三思。但被狄仁杰說了一句:“從古到今,只有兒子拜祭母親,孫子拜祭祖母,沒聽說過侄子會永久拜祭姑母,侄孫永久拜祭姑奶奶的事情。”
這是人之常情。武則天是聰明人,一點即明。所以,她又犯愁:有兒子不傳,卻傳給娘家侄子,這條確實說不通!萬年香火如何傳承祭祀呢?
這樣,武則天就沒法子了,在接班人問題上拿不定主意: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
好了,身邊大臣聯(lián)合唐宗室子弟趁他病重,防備松懈,撥亂反正,發(fā)動政變奪權!
武則天也無可奈何,自己年老多病也搞不動了!隨他吧。
武則天死后,問題就來了:在墓碑上書寫,抬頭(頭銜)寫什么?如何評價她的是非功過?
沒有人能給出合適答案!
先別說她的歷史功過如何,就抬頭寫什么都無法落筆!
大周皇帝武則天?這樣寫肯定不行,恢復唐朝的皇帝不會接受!
那寫什么呢,寫:大唐則天皇后?又不符合歷史事實:她是稱帝,建立周朝。改朝換代了!
就一個頭銜,就無法無法無法編排,無法落筆!
所以,唐朝聰明的大臣就想出一個招:無字碑。不寫,不評,任后世評說!
為啥又葬入乾陵呢?考慮到她是唐高宗的皇后,夫妻恩愛,放在一起,方便管理。反正唐朝子孫也承認她是母后。而葬禮規(guī)格,又要比皇后高。
史載,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病逝于上陽宮之仙居殿,享年八十二歲。她的遺詔:去掉帝號,改稱”則天大圣皇后“。(她聰明,不這樣做,李顯很難安排后事)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武則天入葬乾陵,與高宗合葬在一個陵寢。
武則天是以皇后資格入葬乾陵的。如果以皇帝身份是無法入葬乾陵。但她的真實身份又不止皇后這么簡單!立碑該如何書寫呢?
武則天67歲稱帝,改唐為周,在位15年。這段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她做了15年周朝皇帝。狄仁杰都是她朝廷的大臣!
這是武則天的無言結局。她沒有合適繼承人!才會弄到如此結局。
立無字碑也好,啥都不說,省去很多麻煩,也給后世更多的思考。
大城公
在報刊發(fā)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志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贰吨伟部v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陜西省《家庭之友》
內(nèi)蒙古《這一代》
上!肚嗄暌淮贰段膮R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志報紙發(fā)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chuàng)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chuàng)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xù)劇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醫(yī)藥和腫瘤學科20年
武則天的事跡,各種影視劇常年轟炸,大家都知之甚詳,便不在此重復。
武周皇帝武曌(武則天自創(chuàng)的字,作為她的名字)與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于西安乾陵,陵前并排立6米高的石碑兩塊。碑文內(nèi)容全部由她在臨終前審定,她給唐高宗立的碑稱為“述圣碑”,盡述高宗文治武功。她給自己立的碑卻空無一字,人稱“無字碑”。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流連到此,對于無字碑評說不已,也難有準確論斷。
在此綜合各家之言,作一推斷:
武則天以女兒身廢子稱帝,獨掌乾坤,華夏史來獨一份。稱帝前,她尚能勸課農(nóng)桑、唯才是舉,國家經(jīng)濟、吏治煥然一新。稱帝后,她沉迷男色、誅殺異己,開了歷史倒車。最終,她還政于李唐,將周氏子孫排除出皇權之外。這所有的一切,歷史從未有之。
罷了罷了,千秋功過,任爾評說去吧。歷史自會給出公斷!我存在過,我親身感觸過這個世界的善惡,就夠了。
死后立碑始于秦代,到東漢時碑銘文大興且愈演愈烈,對于格式的要求亦相當之高。同時,只有帝王及王公大臣才有資格立碑,貧民百姓 一概不被允許,這樣的禁令直到唐朝時才被廢除。
到了清初,立碑一事又添了一項新的制度,“凡丟失國之寸土者,皆不得立碑!彪m說這是大清的祖訓,可遵守者寥寥無幾,該立的還是會立。
武則天是在公元705年11月于上陽宮去世,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陵前立有兩碑,一塊是 李治的述圣碑,另一塊則是武則天的無字碑。古時的帝王通常不會在去世前,就提早撰寫碑文來評論自己。
武則天是否提前撰寫了碑文
謚法制度始于周朝,被周王室和春秋戰(zhàn)國各國廣泛施行,規(guī)定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謚資格。而唐朝規(guī)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謚資格。
因死后要追封謚號,撰寫碑文只好在去世后才進行?申兾魑奈镅芯克诳疾闀r,卻認為在這一點上,無字碑倒是值得懷疑。 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
經(jīng)考證,這些方格子不是后人刻上去的,每個格子長4厘米,寬5厘米,從上到下排列整齊,碑上共計有三千三百個格子。很顯然,格子的用途是用作刻碑文的,且碑文已經(jīng)備好,全文該是三千多字。
既然是備好了,無非就兩種情形,一是武則天生前撰寫的;二是武則天去世后,唐中宗李顯后寫的。不過,這三千多字的碑文終究沒挪到碑上。
為武則天樹碑立傳是個燙山芋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西側(cè)立有巨大的“述圣碑”,碑文上的五千余字碑文由武則天親自操刀撰寫。歷史上,王侯將相死后樹碑立傳多是歌功頌德。
而武則天作為唯一一個女皇帝,卻立了一塊無字碑,多少是種遺憾。不過,要為武則天撰寫碑文,卻如同燙山芋。關于無字碑,歷史上多有傳言。
一是猜測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已無法用文字表達;二是“是非過任憑說”,如何評價不如留待后人;三是李顯不知碑文該如何稱謂?就撰寫碑文而言,該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
無字碑,是以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高 7.53 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到了驚人的98.9噸。唐高宗死后,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建造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
公元705年,太子李顯發(fā)動政變,逼自己的親娘武則天退位。武則天去世后,其武氏家族并沒有遭到清算,仍握有部分權力。因此,唐中宗在撰寫碑文一事上,并不會置武三思等武氏族人的意見不顧。
此時的決定權掌握在皇帝李顯手中,可怎么撰寫碑文卻是個頭疼事。其一、是如何稱謂?皇后還是皇帝?其二、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將一個延續(xù)的唐王朝生生掰斷,好比把一件衣裳燒出一個破洞,令人十分的不舒服。
無字碑上刻有方格,證明原先是有撰寫碑文的打算,這既可能是武則天的遺愿,也可能是李顯的意思。而最終以無字碑的形式,正好體現(xiàn)了李顯當時復雜矛盾的心情。
因此,無字碑只是唐中宗李顯權衡利弊后,作出的一種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