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襄樊之戰(zhàn)中,關羽一戰(zhàn)封神,達到人生巔峰。

襄樊戰(zhàn)役其實是兩個地點,襄陽城和樊城。

關羽發(fā)動戰(zhàn)役的核心是樊城,而非襄陽。這一點其實非常的奇怪,大家都知道劉表經營下的襄陽城池險固,雖然沒能成為蒙古時期的“鐵襄陽”,但是它的綜合防御能力絕對要遠超樊城。

那么為什么關羽卻能夠直接沖入樊城外圍,將樊城包圍起來呢?

我們從零星的史料中,大抵能夠找到一點答案。

這要聯(lián)系到劉備發(fā)動的漢中戰(zhàn)役。

漢中戰(zhàn)役開始于公元218年正月。

而史料中此時有一點關羽關二爺?shù)挠涊d:

時關羽強盛,京兆金祎覬漢祚將移,乃與少府耿紀、直韋晃、太醫(yī)令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謀殺必,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

這點零星的資料我們大抵能夠判斷的出來,此時關羽已經開始北伐,但從后來正式襄樊戰(zhàn)役的時間來看,這應該算得上是關羽的先鋒部隊,他們已經沿著漢水對襄樊兩城展開了第一波進攻。

而且許都發(fā)生叛亂,有人已經想著響應關羽,試問關羽的大軍如果還沒有發(fā)動進攻,他們響應誰?

更為可怕的是,還有一個地方也發(fā)生了叛亂:

---宛城。

南陽吏民苦繇役,冬,十月,宛守將侯音反。南陽太守東里袞與功曹應余迸竄得出;音遣騎

追之,飛矢交流,余以身蔽袞,被七創(chuàng)而死,音騎執(zhí)袞以歸。時征南將軍曹仁屯樊以鎮(zhèn)荊州,魏

王操命仁還討音。功曹宗子卿說音曰:“足下順民心,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然執(zhí)郡將,逆而

無益,何不遣之!“音從之。子卿因夜躪城從太守收余民圍音,會曹仁軍至,共攻之。

曹仁當時屯駐在樊城,鎮(zhèn)守曹魏的襄陽一帶的門戶,侯音扼守宛城發(fā)生叛亂,曹操急忙讓曹仁北上救火,希望早日平定叛亂。

此次離開,曹仁很可能因為宛城叛亂的問題,帶走了樊城大量的軍隊。

公元219年,正月。

曹仁才正式攻破宛城,歷時兩月有余。

這段時間,襄陽、樊城一帶必定受到嚴重威脅。

公元219年,七月。

關羽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衍土仁守公安,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北攻樊城。

注意這里,這里仍舊提的是關于直接攻打樊城,而不是先攻打襄陽城。

我們有理由相信,曹仁在北上平定宛城叛亂時,關羽的前鋒軍已經切斷了襄陽和樊城的聯(lián)系,曹仁已經不可能回到襄陽防守,只能在樊城屯駐。

而且,史料記載此時曹仁的兵力很少,最大的基數(shù)不過五千,可能還要低于這個數(shù)字。

所以,曹仁在宛城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這也能夠解釋為何他攻破宛城之后,直接屠戮了這座城池。曹仁在史書中是個成熟穩(wěn)重的悍將,不會輕而易舉的大興屠戮,此次屠戮很有可能在完成的攻堅戰(zhàn)中受到創(chuàng)傷,兵力也損失了不少

不然,曹魏堂堂的中部戰(zhàn)區(qū)何以只有幾千人?

而且還是一塊重要的門戶。!

公元219年,八月。

天下暴雨,漢水大漲。

曹操又急忙派遣于禁帶領七軍馳援,這股軍隊大概有五萬余人。

于禁、龐德兩人被曹仁安排在了樊城的北部,漢水直接淹了于禁大營,七軍投降,關羽俘虜了三萬多人。

而龐德則拼死力戰(zhàn),最終被關羽士兵擒獲斬殺。

一直到這一階段,關羽真正的威震華夏,曹魏的中部戰(zhàn)區(qū)完全被打穿,而且關羽不僅包圍了樊城,就連襄陽也一并包圍,這兩地的守軍加起來仍舊不到一萬多人。

那場漢水直接打崩了樊城一帶的主力,而且?guī)缀跞勘环?/p>

不過,關羽的山西老鄉(xiāng)來了。

---徐晃。

于禁、龐德戰(zhàn)敗之后,曹操的另一支軍隊來了。

徐晃帶領援軍抵達陽陵陂。

不過,徐晃帶領的這支軍隊為新兵,戰(zhàn)斗力著實不咋地。

作為曹魏老將,他作戰(zhàn)謹慎,慢慢的推進戰(zhàn)線,拱衛(wèi)關羽構筑的偃城據(jù)點,又打穿了關羽在樊城北部的兩個臨時據(jù)點,樊城危機解除。

曹操聽到這個消息,極為震驚,盛贊徐晃:

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zhàn)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晃振旅還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會。

關羽也為此撤離樊城,將大軍全部屯駐在漢水的戰(zhàn)船上,依舊利用漢水隔絕襄樊兩城。

這段時間,屬于他和徐晃的短暫對峙期。

而這段時間,關羽的大后方終于出了問題。

呂蒙突襲公安、江陵,拔除了關羽所依仗的后方據(jù)點。

關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公元219年,十二月。

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殺。

襄樊戰(zhàn)役的根本,在于后方大本營的安全。可關羽也不會想到公安、江陵這兩個地方擁有至少五萬大軍,怎么會投降?

呂蒙進入這兩個重鎮(zhèn)可謂是不費一兵一卒。

麋芳的身份是劉備的大舅子,士仁雖然史料無載具體身份,可他是幽州人,劉備在幽州呆的時間很長,很有可能是老牌的核心將領。

關羽可能死都不會想到,這么可靠的人都會獻城投降。

人心吶~

最佳貢獻者
2

謝邀。

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這是關羽的人生巔峰,也是劉備集團的巔峰時刻,曹操差點都要遷都了。

歷史上,能夠稱得上威震華夏的人,沒有幾個。關羽當時勢頭真的很猛,不光曹操怕,連盟友孫權都怕,所以在背后捅了刀子,關羽由盛及衰,幾乎就那么一瞬間,讓人嘆息。我們經常說,大意失荊州,但關羽之失敗,原因不僅僅是大意。

首先,孤軍奮戰(zhàn)

從劉備集團整體來看,關羽發(fā)動的襄樊之戰(zhàn),相當于他在孤軍作戰(zhàn)。

在此之前,劉備帶領益州兵和曹操爭奪漢中,雖然說劉備最終擊退了曹操,但是益州也是元氣大傷,幾乎是“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所以,此時沒有能力配合關羽作戰(zhàn)。上庸三郡的劉封、孟達所部,實力有限,也沒有發(fā)兵支援。

反觀曹操這邊,大軍源源不斷:于禁沒了,徐晃頂上,就算徐晃不行,后面還有曹操親自率領的部隊,甚至連東線的張遼都來增援了。關羽憑借半個荊州的軍力,和強敵作戰(zhàn),還要防備孫權,難度可想而知。

對關羽而言,能取得水淹七軍、俘虜三萬的戰(zhàn)果,已經是老天爺幫忙了,見好就收是最明智的,因為此時明顯不是《隆中對》中講的“天下有變、兩路出兵”的最佳時機。

其次,后方不穩(wěn)

善戰(zhàn)者,首先要立于不敗之地。大軍在外作戰(zhàn),后方尤其重要,但關羽的后方并不穩(wěn)定,這和他的性格有莫大的關系。

對外,諸葛亮一再強調要東和孫權,但是關羽性格驕矜,根本不把孫權當一回事,無禮地拒絕了孫權的聯(lián)姻,導致孫權懷恨在心。如果說魯肅尚在,可能東吳還會顧全大局,但是魯肅死后,東吳再無這等高瞻遠矚之人,做事完全從自身利益出發(fā),那荊州自然岌岌可危,可惜關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對內,關羽并沒有讓部下心悅誠服,可能只是憑借威勢讓部下表面上老實。呂蒙襲取荊州成功,很大原因是糜芳、士仁反水,士仁就算了,這糜芳跟隨劉備多年,又是親戚,居然會反叛,一定是矛盾積壓很深。關羽如果對他們不滿,就不應該讓他們去守關鍵城池,這么用人,相當于給自己埋定時炸彈,江陵那么堅固的城池,糜芳直接拱手讓敵。

最后,關羽的決策失誤

就算荊州被襲擊,關羽手中仍然握有大軍。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統(tǒng)帥,應該能保證大軍敗而不潰。關羽可以帶著這支部隊,走房陵、上庸通道,退入益州,這樣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生力量。

可是關羽還抱有幻想,多次派人去聯(lián)系呂蒙,結果呂蒙趁機使用攻心計,故意讓來使隨意參觀,還攜帶了許多家信給前線士卒,導致關羽大軍不戰(zhàn)而潰。

感覺關羽當時也慌了神,可能是東吳背盟實在出乎意料,又或者是從天堂到地獄跌落太快,他心理上接受不了。

就這樣,孤軍在前線作戰(zhàn),后方不甚安穩(wěn),再加上一些錯誤的決策,導致了關羽的敗亡,由盛及衰,一瞬之間,后人讀書至此,每每搖頭嘆息。

3

關羽,一個曾威震華夏華夏的武將,為何會一敗涂地?個人認為關羽之所以會一敗涂地跟他高傲的性格有直接關系。

關羽是三國時期蜀漢首屈一指的名將,有“萬人敵”之稱,劉備入川后,奉命鎮(zhèn)守戰(zhàn)略重地荊州,之后發(fā)動襄樊之戰(zhàn),圍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嚇得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威震華夏”的評語當之無愧。

然而就在關羽邁上人生巔峰的時候,形勢急轉直下,呂蒙白衣渡江,偷了關羽的基地,最后關羽也兵敗被殺,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關羽的兵敗身亡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得罪孫權

孫權派使者為兒子向關羽女兒求親,關羽不但沒同意,還辱罵使者,孫權大怒,懷恨在心。

這是表面的原因,深層次的原因是,關羽威震華夏,蜀漢氣勢如虹,這是魏吳兩方都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曹魏使了眼色之后,東吳馬上心領神會。

“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



大意中計

關羽本來對東吳還是有戒備之心的,特別對呂蒙還是留了一手的,但呂蒙獻計給孫權,假稱得了重病,回鄉(xiāng)養(yǎng)病了,關羽果然中計,把防守東吳的兵力也投入到了襄樊戰(zhàn)場,從而使得后防空虛。

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yè),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薄度龂尽

恐嚇下屬

關羽剛而自矜,一向看不上糜芳,傅士仁這些人,而關羽因為他倆沒有全力提供物資,恐嚇說等他回來要收拾他們。嚇得糜傅二人六神無主,之后被孫權乘機策反,使得關羽無家可回。

總結:關羽由于太過高傲,目中無人,雖有通天之能,但最后也無力回天,最終兵敗身死,令人唏噓。關羽失荊州也使得蜀漢丟掉了戰(zhàn)略門戶,也影響了后來三國的格局。但關羽在戰(zhàn)爭前期的表現(xiàn),確實也配的上威震華夏之稱。

4

上帝要讓一個人滅亡,必定會先讓他瘋狂,這句話用在關羽的身上非常的合適。關羽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是一個脾氣非常大的人。在蜀漢的主要將領都離開荊州之后,關羽開始越來越狂妄,甚至不把劉備和孫權放在嚴厲。從關羽鎮(zhèn)守荊州,一直到關羽戰(zhàn)敗被殺,他最少做過五件錯事。

第一件錯事是關羽得罪馬超,劉備曾經封馬超做臨沮都督,臨沮是荊州和益州的交界處,關羽聽說馬超升官受重用,內心十分的不滿意。于是關羽寫信給諸葛亮,質問馬超能力如何,諸葛亮知道關羽一向自大,只能回信說馬超不如關羽。

關羽戰(zhàn)敗逃亡的時候,恰恰是在臨沮被潘璋抓住,如果關羽不去找馬超的麻煩,也許馬超的部隊就會駐扎到臨沮,關羽也能被接應走。第二件錯事是關羽找黃忠的麻煩,劉備破格提拔黃忠做后將軍,想要以此來拉攏人心。

關羽卻當眾侮辱黃忠,導致了蜀漢將領之間的矛盾,而且關羽不肯接受前將軍的印信,也讓劉備十分的不滿。第三件錯事是關羽干預劉備繼承人的問題,劉備曾經向關羽詢問繼承人的問題,關羽勸告劉備疏遠劉封,導致了劉封不肯救援關羽。

第四件錯事是關羽得罪了糜芳,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南郡名義上的一把手。關羽和糜芳的級別相差不大,但是關羽卻經常欺負糜芳,因為糜芳給關羽運送糧草不利,關羽放下狠話要收拾糜芳,導致了糜芳不戰(zhàn)而降,關羽的后路被切斷。

第五件錯事是關羽得罪東吳,關羽依仗著武藝高強,不把東吳的武將們放在眼里。孫權想要讓自己的兒子迎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僅拒絕了婚事,還辱罵了孫權的使者。孫權是一方霸主,關羽只是劉備的部將,關羽辱罵孫權的使者,讓孫權十分的憤怒,為后來孫權偷襲荊州埋下了隱患。

而且關羽也瞧不起陸遜等人,在得知陸遜接替呂蒙之后,關羽立刻將荊州留守的部隊帶到了前線,導致了荊州地區(qū)的防御空虛,給了陸遜和呂蒙可乘之機。

由此可見,關羽之所以會敗亡,主要問題還是因為關羽過于狂妄。如果關羽能夠放平心態(tài),和蜀漢的將領搞好關系,和同盟孫權搞好關系,那么關羽即使不能攻占襄樊,也不至于丟掉荊州,更不至于丟掉自己的性命。

5

木秀于林,風不摧之。關羽就是典型。

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中擊敗曹操,獲得了漢中,從此西蜀歸了劉備方,加上關羽鎮(zhèn)守的荊州,劉備方已經完成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大致方針,只要接下來穩(wěn)住局勢,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穩(wěn)住荊州地盤,好好的發(fā)展幾年,到時候出兵攻打曹操,復興漢室的理想就很有可能實現(xiàn)。但是關羽此人傲氣十足。不聽大哥軍師的話北攻曹操。,東辱孫權。孫權看到蜀漢太囂張了。不僅不還荊州。還想北攻曹操。如果一但成功,那三國局勢就要逆轉,自己就是最弱的一方了,尤其是看到關羽水淹七軍,大破于禁七路大軍的時候,孫權坐不住了。再打下去,曹魏都要遷都了,打曹魏都這么簡單,打自己不跟打小雞一樣嗎,就必須出兵干掉關羽。

這里除了為了三足鼎立的穩(wěn)定關系,還有一點就是關羽此人性格問題。實在太盲目自大了,認為天下英雄都是鼠輩,當時要是能跟孫權方好好聊聊,說老鐵咱們這關系一直剛剛的沒話說,F(xiàn)在我要打曹魏了,兄弟也出點人馬。我們一起攻打下來,到時候打贏了戰(zhàn)利品咱哥兩對半分,我相信關羽這樣做根本不可能會兵敗被擒。

6

他,是三國最明亮的一顆將星,但同時,也是三國最具爭議的一顆將星。有人說他活著是劉備的支柱,他死后是劉備的噩夢。也有人說,他死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小神話,死后創(chuàng)造了一個大神話。有人認為他是令人敬仰的武圣,但也有認為他不過是個自大狂而已。那么他就是威震華夏的虎將關羽。

在轟轟烈烈的三國歷史當中,很多人都是有著自己的稱號,謀士諸葛亮,梟雄曹操,而關羽的名聲是最響的,他代表忠義。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關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同樣的,關羽的角色也是三國中最有血有肉的一個形象,他的品質一直是后世學習的榜樣。民間流傳的關羽故事可以說是最多的,他的忠心,無懼,敢作敢為的行為,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芳名流傳千古?墒牵P羽最終的命運卻有一絲的悲慘,被人取下來首級。

關羽一世英名最后為什么得到了這樣的結局,人們不僅疑惑。誰殺死的關羽,這點是不用質疑的,因為正史有記載,呂蒙所謂。這不能完全解答人們心里的困惑,單憑孫氏就能置關羽這樣的英雄于死地嗎?這里面還有沒有其他人的參與呢?從關羽的一生來看,可謂是很輝煌的一生,威震華夏的虎將。但是呂蒙的出現(xiàn),導致了關羽最后的一敗涂地?雌饋,關羽是被呂蒙給設計死去的,但是歷史事件都是紛繁復雜的,這其中一定還有其他人,也做了推手。關羽之所以導致失敗,是跟以下幾個方面有著間接的關系的。

一、諸葛亮間接推手。劉蜀集團的幾大核心人物,武將非關羽莫屬,文臣則由諸葛亮來做大局擔當。劉關張和諸葛亮的故事開始于一段佳話,三兄弟三次拜訪,言辭懇切,才請的臥龍先生出山幫助。諸葛亮的出山對于劉備而言,的確是一個好的臣子。這也給劉備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很強的基礎。依我們來看,蜀國集團為了劉備的大業(yè),也是團結一心,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其實不然,諸葛亮與關羽的矛盾素來已久的,從三顧茅廬開始,關羽對諸葛亮頗有微詞。當初三顧茅廬才讓諸葛亮出山,實在是覺得諸葛亮的為人過于虛假。在后來的事情發(fā)展中,諸葛亮通過計謀,霸占了東吳的荊州,后來公然不予歸還。諸葛瑾作為諸葛亮的哥哥,代表東吳前來討要荊州,但是失敗而歸。關羽對于諸葛瑾的到來,沒有念及絲毫諸葛亮的情面,直接趕了出去,讓東吳的使者空手返回了東吳。諸葛亮雖然沒有表示,但是內心也是非常生氣的。華容道一事也能反映出兩個人的矛盾,當時所有的計劃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中。曹操愛才惜才,賞識關羽,不是一天兩天了,千方百計拉攏關羽,也不是一次兩次了。當然,關羽一直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關羽的忠義毋庸置疑,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派遣關羽鎮(zhèn)守華容道,他知道關羽會念舊情,放走曹操。這種情況下不難看出, 如果這件事讓關羽出面,則會順了自己的心意,曹操一死得罪魏國,不死得罪劉備,那邊都不討好。跟諸葛亮的關系惡化,是導致關羽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諸葛亮也算間接害死了關羽。

二、劉備心存疑慮。三國演義里面,劉關張?zhí)覉@結義的那份真情,在整個歷史時期非常具有感染力。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對劉備一心一意。但是在三人之間并非全像表面看到的這樣。當蜀國建立之后,劉備一心在擴張勢力范圍,關羽被任命把守荊州,看上去一切風平浪靜。但是,這其中是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功高蓋主的問題,當時關羽的名聲遠遠高于劉備。關羽的赫赫戰(zhàn)功,每一件都讓天下人佩服,關羽的名號天下無人不知。關羽的功高震主,讓劉備內心很不平衡,甚至曹軍只聽說過關羽的名號,而不知道劉備。在劉備看來,自己是一國之主,理應具有至高無上的名望。為了防著關羽,劉備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兩個城池交給了自己放心的人去看守,他們是糜芳與博士仁。關羽在能力上比這兩人高出很多,兩個人也不是關羽的對手,他們的部署完全是出于劉備的疑心所致。對此關羽自然會心知肚明。但是劉備看走眼了,糜芳與博士仁能力差就算了,主要還沒有底線。荊州告急,關羽遇難,兩個人不僅不去救他,反而在敵軍壓境時,沒骨氣的投降了,這讓關羽直接走向敗局。劉備的做法,導致了關羽的失敗,所以算是間接害死了他。

三、與自己過于驕傲。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的語句告訴我們,人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而不是那些無所謂的表面對手。無論是呂蒙,諸葛亮,還是劉備,都不能是害死關羽的外部因素,最根本的內因還是關羽自己。不僅僅是現(xiàn)在,關羽的活著的時候,就有著不少的追隨者,關羽氣宇軒昂,長相俊美,再加上他忠義名聲在外,這使得關羽非常傲慢。很多人是想要得到關羽的,包括孫權也是,想盡辦法跟關羽套近乎。當時孫權的兒子打算和關羽的女兒結婚,這當然令孫權很高興。在大家看來,孫權這個想法對關羽有利,是一樁好事。但是關羽卻敬酒不吃吃罰酒,拒絕了孫權,讓孫權懷恨在心。立場不同可以理解,但是通過將敵人貶低來太高自己,實在是不應當。關羽的自詡清高,讓孫權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暗暗懷恨在心。若有機會,孫權一定會除掉關羽。荊州一事,已經說明關羽謀略上的錯誤,沒想到在人情上,關羽也是非常失敗的。放下身段,自然會引起他人的最尊重,關羽的傲慢不反思,成為他的敗筆。沒有認清大局,做好利益關系的正常處理,關羽慘死的最主要原因,正是他自己。

關羽和劉備、張飛的情義從桃園開始,當時盟誓同生共死,而結果基本如誓言所說。關羽在曹操處時受盡恩寵,但依然拋棄一切千里追兄弟,足見情義之深長。以后關羽死,劉備張飛又不惜性命為其復仇,雖然身死,但三人之情義卻永遠在中國老百姓的心間流傳。正所謂劉備之敗是輸了江山,卻贏了情義,只有情義比江山更永恒。










7

關羽北伐曹仁,應穩(wěn)住東邊的孫權,孫權想讓自己的兒子和關羽的女兒結親聯(lián)姻,按道理這符合聯(lián)吳抗曹,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本國策,而關羽卻大罵前來說媒的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虎女焉能嫁犬子。政治頭腦不清晰,導致東吳奪回了本該屬于自己的荊州。

呂蒙夜襲時,被關羽瞧不起的糜芳、士仁不戰(zhàn)而降,把兵家必爭之地荊州恭手相讓!此時的關羽被徐晃戰(zhàn)敗,劉封(劉備的義子)見死不救,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敗走麥城,最終死在盟友的手里!

8

關羽之敗,在于他本身傲世天下,目中無人,自視自己已經是天下無敵。

無視諸葛亮保荊州的策略

龐統(tǒng)落鳳坡死后,派關平急調諸葛亮前往救援。諸葛亮深知劉備的意思,讓關羽鎮(zhèn)守荊州。諸葛亮臨行前,問關羽假如曹操和孫權同時來攻打荊州時該如何?關羽答復諸葛亮分兵拒之。諸葛亮說:“如此荊州危亦!敝T葛亮留下八個字給關羽“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關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諸葛亮才放心離開。但兵臨城下的時候關羽卻是沒有按諸葛亮所說的做。

視江東無人

關羽單刀赴會就是證明,他視江東如鼠輩,根本不把東吳放在眼里。劉備自封漢中王后,授令關羽攻擊襄陽,關羽奉命進攻導致自己被毒箭射傷。期間孫權傳書關羽,想和關羽聯(lián)姻,讓關羽嫁女至江東。關羽拒絕,并說虎女怎能嫁犬子。忘記諸葛亮臨行前的囑托。孫權聯(lián)姻不成,命呂蒙襲取荊州。關羽輕敵,導致腹背受敵,導致荊州失守,自己敗走麥城被殺。


如果關羽能按照諸葛亮所說“北拒曹操東和孫權”,那么不會造成自己被兩方夾擊的局面,即使進攻襄陽不利,也不至于丟了荊州和自己的性命。這一敗可以說把蜀漢轉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

9

關羽敗是注定的,并不能全怪關羽。荊州只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市,又是重要的軍事位置,北邊是曹魏底盤南邊是東吳地盤。意思就是說荊州幾乎被敵軍的國界包圍著,以一個市對抗兩個國家當然必敗。而且曹操一心想奪荊州是事實,而荊州本就是向東吳借來的,就像過去的香港和澳門借給外國不可能不收回來。實際上東吳想收回荊州是很明顯的事情,孫權把孫尚香騙回東吳就已經說明東吳有攻打荊州的準備,然而諸葛亮還在此時希望關羽聯(lián)合東吳抗曹,這已經是諸葛亮的一大錯誤。而且劉備攻打西川把荊州的精銳吊走以后沒讓這些精銳回荊州導致荊州兵力不足,所以荊州失守不全怪關羽。想一想,荊州就一個市,關羽獨守了八年與兩個國家抗衡,而西川作為一個國家擁有許多像趙云諸葛亮的大將和人才,對付的只是曹魏卻依然守不住,并且走向衰落,說明了關羽能力多強。

10

三國志中陳壽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并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shù)之常也!

這段話足以可以說明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世人皆知關羽的勇猛和忠義但是在厲害的人都有缺點,關羽缺點就是剛愎自用太過于高傲,以至于瞧不起世族更瞧不起江東,可能在關羽眼里之后他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能被他看得起了。

關羽雖勇但瞧不起世族


在劉備拿下益州之后留關羽駐守荊州,關羽平時對待將士很好但是對糜芳和傅士仁卻很怠慢。對糜芳態(tài)度很是不好,但是關羽念在糜芳和劉備的關系倒也沒有做出太多的事情。在關羽征討襄樊的時候留下糜芳受江陵,傅士仁守公安。在戰(zhàn)爭中糜芳和傅士仁負責為關羽提供糧草和軍士但是因為關羽之前對他們的態(tài)度并沒有盡心盡力。在關羽得知后就放下話,等回到荊州在收拾他們,糜芳傅士仁知道后很是害怕,在孫權偷襲荊州之時選擇投降,這也直接導致關羽沒有退路。但追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關羽對人態(tài)度才埋下了禍根。

關羽剛愎自用,目中無人


關羽為萬人敵在三國中絕對頂尖的上將,萬軍從中斬殺顏良,鎮(zhèn)守一方圍攻襄樊威震華夏,足以可見關羽確實很厲害。但是也是因為關羽很厲害,卻目中無人。在劉備圍攻成都時,馬超投降劉備。關羽知道消息后就想入蜀與馬超比試一決高下,最后是在諸葛亮寫信的夸贊后才罷休。在劉備攻取漢中后進位漢中,大肆封賞群臣,老將黃忠和關羽同列。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后將軍,在使者告訴關羽時,關羽最開始不接受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在關羽眼里黃忠就一老頭根本看不起他,最后是在費詩的勸導下才接受封賞。

另一件事就是在荊州時,孫權派人與關羽商議,想關羽把他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以此結下親家。關羽不僅拒絕了還辱罵了來使。孫權再不濟也是一方諸侯,怎么可能受到了這種氣,自然厭惡關羽。而東吳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荊州,就算與劉備湘水化界之后依然想方法奪取荊州。所以在曹操向孫權伸來橄欖枝時,背叛孫劉聯(lián)盟,奪取荊州誅殺關羽。還有東吳都督呂蒙在一直在表面上奉承關羽,但心底里一直想殺關羽奪取荊州。

假如關羽為人能稍微謙遜一些,也不至于糜芳傅士仁在沒怎么堅持的情況下就投降。就算荊州失守,東吳回去也不會殺關羽而是抓了他還給劉備以此換取占領荊州。關羽的高傲以至于諸葛亮隆重策略的失敗,如果東吳不背叛孫劉聯(lián)盟關羽是有可能拿下襄樊的,然而東吳的背叛也跟關羽的高傲有一定的關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