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文皇后是清朝著名的賢后,一生輔佐三代帝王,親手培養(yǎng)了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和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孝莊在清初動蕩不安的局勢下,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周旋于王公大臣之間;她顧全大局,忍辱負重,時刻以江山社稷為重,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基業(yè)。
姑侄三人 共侍一夫
孝莊文皇后,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科爾沁貝勒寨桑之次女。因姑姑哲哲嫁給后金四貝勒皇太極后多年未育,1625年,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以求綿延子嗣。此時的皇太極已經(jīng)34歲,見到侄女如花骨朵般的少女嬌顏,極為寵愛,先后為皇太極誕育三女,即皇太極的四女、五女和七女。
1634年,布木布泰的親姐姐海蘭珠嫁給皇太極后,一時寵冠后宮,姑侄三人共侍一規(guī)的局面就此形成。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冊封后宮妃嬪,哲哲為中宮皇后,海蘭珠為關(guān)雎宮(東宮)宸妃,地位僅次于皇后;布木布泰為永福宮(西次宮)莊妃,為五宮妃嬪之末。雖然地位有所下降,但皇太極并沒有厭棄她。1638年,莊妃誕下皇九子福臨,這個兒子最終使她揚眉吐氣。
兒子登基 母憑子貴
1643年8月,皇太極暴卒于盛京,死前并未指定皇位繼承人;侍珮O的幾個兒子中只有皇長子豪格頗具戰(zhàn)功,受封肅親王,因而受到正黃、鑲黃二旗的擁戴。
豪格的競爭對手是睿親王多爾袞,他是太祖努爾哈赤十四子,背后有正白、鑲白二旗支持。在雙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讓的局勢下,多爾袞提出折衷方案,主張擁戴皇九子福臨繼承帝位,由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這一決議得到一致通過,莊妃母憑子貴,被尊為圣母皇太后,稱為孝莊太后。姑姑哲哲被尊為母后皇太后,稱為孝端太后。
第二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殉國。多爾袞被年僅7歲的小皇帝任命為大將軍,統(tǒng)率八旗勁旅入關(guān)參戰(zhàn),在山海關(guān)擊敗李自成大軍,隨即占領(lǐng)北京。
多爾袞奉迎兩宮入京,并主持遷都事宜。此時的多爾袞獨攬軍政大權(quán),孝莊太后為保母子二人性命,多番周旋,忍辱負重,甚至可能搭上了貞操,才換得多爾袞手下留情,沒有廢帝自立。但卻迫使順治帝一再加封其頭銜,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1650年,多爾袞在關(guān)外狩獵,墜馬受傷,傷重不治而亡。孝莊母子二人總算可以喘口氣了。少年天子 母子失和
1651年,順治帝親政后,將多爾袞從墳墓中拉了出來,挫骨揚灰,以泄其憤。對于孝莊太后當年忍辱負重、虛以委蛇的作法,順治帝并不認同。
在順治看來,他寧肯不做這個皇帝,也不愿母親忍辱負重,四處周旋,母子二人為此失和。此外,順治帝在情感方面也不盡人意,他先是將多爾袞指配的表妹博爾濟吉特氏由皇后降為靜妃,后來又對孝莊安排的新皇后多有不滿。
1656年,董鄂妃入宮后,順治才總算找到一絲做人的樂趣。只可惜這段時光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僅僅四年之后的1660年,董鄂妃因喪子之痛而一病不起,不久后香消玉殞,順治帝悲痛欲絕,萬念俱空,萌生了出家的念頭。其后雖經(jīng)勸阻,未能成行,但心如死灰。1661年,順治命內(nèi)宮太監(jiān)吳良輔做為替身在憫忠寺出家為僧,順治親臨觀看剃度儀式;貙m后染上天花,留遺詔傳位于皇三子玄燁后,英年早逝,年僅24歲。
老年喪子 撫育孫兒
順治帝駕崩之時孝莊太后已經(jīng)49歲,中年喪夫、老年喪子,這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是何其不幸?尚⑶f沒有時間去傷感、去哭泣,她要振作起來,教導孫兒玄燁。
孝莊太后之所以被稱為賢后,便在于她從不攬權(quán),而是在皇帝困惑不解或無法抉擇時給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這一點上,孝莊太后和二百多年后實行“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有著天壤之別,歷史對她們的評價也有著云泥之別。玄燁在孝莊的精心指導下很快成長起來,他8歲登基,14歲親政,16歲智擒鰲拜,之后平三藩、收臺灣,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在皇祖母慈愛的目光注視下完成的。西征噶爾丹期間,孝莊太后病危,康熙親侍湯藥、晝夜不離,并向上天禱告,請減自身壽命以延祖母壽數(shù)。
康熙在祭天祝文中寫道:“設(shè)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1688年1月27日,孝莊太后以75歲高齡病逝,按照她生前所留遺囑,沒有與皇太極合葬昭陵,最終歸葬于清東陵風水墻外,稱昭西陵。
文/歷史茶坊 點擊關(guān)注,了解更多精彩內(nèi)容!
原創(chuàng)首發(fā)!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zhuǎn)發(fā)和留言!
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