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對韓信的態(tài)度始終是既愛憐又忌憚,換句話說,劉邦忌諱的是韓信這個人,這和后來他有兵權無兵權無多大的關系。實質上,從韓信被降為淮陰侯直至被殺的五年內,他手里是沒有兵權的。表面上,韓信是被呂后所殺,實際上在當時呂后的勢力還沒有強大的到敢擅殺大臣的地步。
韓信是一個功名欲望思想極強的人,為了建功立業(yè),他可以接受一飯之恩,也可以忍受跨下之辱。
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后,韓信開啟了他的建功立業(yè)之旅。兵出三秦旗開得勝,接下來破魏,平趙,定燕直至平定齊地全境,他建立的赫赫戰(zhàn)功已無人可以匹敵。他的名望和勢力都達到了頂峰,他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遂漸顯露出來,甚至表現(xiàn)的有點迫不及待。
平定趙國后,韓信在給劉邦的捷報中另附一筆: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zhèn)服其國。這個看似光明正大的建議,其實是韓信對劉邦的一次試探。
張耳是韓信的副將,如果,劉邦同意了韓信的建議,下一步,劉邦自然而然就的封韓信為王,韓信把兵法也用上了
可惜,劉邦沒上這個當。一年后,劉邦下令封張耳為趙王,劉邦的做法實際上就是要撇清張耳封王這件亊和韓信的關系。也說明,劉邦己經(jīng)看穿了韓信在這件事上玩的小伎倆,也沒有給韓信留下機會。
可惜,韓信沒有看穿這一點。下一件事,韓信的表現(xiàn)就有點赤裸裸了。也為他后來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韓信平定齊地時,劉邦正在和項羽對陣,雙方都到兵疲力盡的時候。這時的韓信偏向任何一方,就是另一方的滅頂之災。
然而,韓信卻給劉邦去了一封<<請自立為假齊王書>>:齊夸詐多變,反覆多變,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其勢不定。今權輕,不足以安之,臣請自立為假王。
雖然,這篇文字煞費苦心,用了請自立,假王等字眼,但其內心的真實意圖卻坦露無宜。他的目就是要裂土封王。這一次,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劉邦封了韓信一個真齊王。
但是,在緊要關頭,伸手要王,這就是赤裸裸的要挾,而且,要挾的對象是未來的皇帝,結果會是什么,可想而知。
公元前202年十月,劉邦決定在固陵設伏全殲楚軍,但手中軍力不足,決定調彭越,韓信二軍來此會回。但韓,彭均沒有前來,結果漢軍大敗。
事后,韓信給出的理由是: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韓信又一次在關健時刻給劉邦來了一次要挾。其潛在的理由是,雖然,他有了齊王的稱號,但卻沒有實際的封地,況且,還是自已伸手要的。更重要的是,楚軍將要滅亡,接下來如何封賜還是個未知數(shù),所以,他想要劉邦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韓信又一次為他被殺埋下了伏筆。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向彭,韓作出了分割土地的承諾。垓下之戰(zhàn)爆發(fā),項羽烏江自刎,楚漢爭霸結束。
接下來,韓信是什么結局呢?他不知道。等到他隨蕭何到了未央宮的鐘室見到呂后時,韓信才明白了,可惜已經(jīng)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