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窮的家庭,男女結(jié)婚后,滿腦子只有父母,這是一種確實存在的現(xiàn)象。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親身體會。那為什么呢?

首先:貧窮家庭的富裕家庭養(yǎng)孩子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貧窮的家庭養(yǎng)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改變家庭的貧窮面貌的,說白了就是為了讓孩子長大成人,有出息,然后養(yǎng)活父母,讓父母享享福的。所以,越是貧窮的家庭養(yǎng)孩子越多,目的就是提高實現(xiàn)率。

富裕的家庭養(yǎng)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個人發(fā)展,甚至,有人還詩意的說:就是為了讓孩子來看世界的。

這就造就了貧窮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從生存理念,人生發(fā)展理念都是不同的。

其次,貧窮家庭的孩子不是一個人在獨立的生活,而是背負著一個家庭在生活。

他和他的原生家庭是捆綁在一起的。即使結(jié)婚,他也認為是再找一個人,幫他養(yǎng)活他的家庭,幫他孝敬他的父母。

如果,他找的配偶,拒絕幫他養(yǎng)活他的家庭,拒絕替他去孝敬他的父母,他就認為對方不愛他,對方是品德不好的人,那么他就對對方很失望,他也不會真心愛他的配偶。

他愛的配偶是要心甘情愿和他一起捆綁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為他的家庭做奉獻,成為他的原生家庭的一分子的人。

所以,找一個貧窮家庭的人結(jié)婚,那就預(yù)示著:這個人必須要放棄自我,一輩子為另一個家庭去任勞任怨的“奉獻”。否則,他的婚姻是不會穩(wěn)固的。因為他嫁娶的是另一個家庭,而不是一個單個的男人和女人。

這其實是我們封建社會婚姻的實質(zhì)。那時的人沒有個性,沒有自我,依附于大家庭而生活。

貧窮的家庭繼承了這些婚姻理念。

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生活。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自我,更好的享受生活。父母不指望他們回報自己,不指望他們拖著自己前行,只要孩子生活幸福,就是他們的幸福。

他們甚至為孩子能更好的發(fā)展,不停的提供金錢、機會、人脈資源。所以富裕家庭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有一個更廣大的世界,但貧窮的家庭孩子長大后,有的是一個需要贍養(yǎng)的父母,甚至還需要養(yǎng)活的弟弟妹妹,他們請別人吃一頓,都感覺心疼,因為那吃的是給原生家庭的生活費,怎么能不叫他們心疼?

所以,嫁娶貧窮家庭的男女,都得提前有一個強大的心理,否則,生活會越過矛盾越多,最后,只有離婚解套。

最佳貢獻者
2

貧窮是可以遺傳的,是家庭教育出來的,滿腦子只有父母是父母從小教的,這么教的原因是對父母有利,忽視獨立自然窮。

3

用所謂的孝順掩飾自己的無能。老人一年到頭念叨著自己是老人,地位尊貴,兒孫一年到頭也就孝順爹娘。別的人家父子合力,房子車子,最后這樣的人家也就只能念叨我們一家父慈子孝,無他

4

貧窮的父母從生下孩子就想靠孩子養(yǎng)老。天天教育要孝順,要爭氣掙面子。從小耳濡目染,幾乎一生這種觀念都不會改變。

5

這個確實問得在理。

因為窮人家的孩子懂得生活的艱難,父母的不易,更懂得感恩。

6

可能從小就背洗腦了。一般條件好的家庭從小讓孩子有主見讓孩子快樂成長就好、而條件差的可能會不自覺的表現(xiàn)出辛苦,長大了父母就享福了。不絕對哈,但普遍是的~

7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看到父母雙親因為掙錢辛苦勞動,不舍的吃,不舍的穿,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皮膚變得黝黑,雙手變得粗糙,全身上下沒有一處是干凈的,每當看到父母蒼老的面龐,哪個做兒女的不心疼。

孩子從小就知道父母的不容易,肯定很心疼父母,當他長大了,自己有能力了,當然會加倍孝敬父母,不舍的他們在辛苦操勞。

父母老了,凡是懂事的兒女,哪有不知道心疼父母的。所以窮人家的孩子會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心疼父母!

8

自古窮人出孝子。為什么呢?因為窮,在外面沒有立錐之地,在別人眼中就是個屁,沒有人拿你當人看,這時候,只有你的父母,永遠不會看低你,永遠會覺得你有希望,在你需要的時候,他們雖力量極其有限,但會傾盡全力幫助你,當你是窮光蛋時,有這樣對你的人嗎?所以,這樣的人對父母的好是感情,不是孝的問題。而富家子弟,走到哪里都是笑臉相迎,都是前呼后擁,若家庭沒有大的變故,可能永遠感覺不到父母與其他人有什么區(qū)別,于是與父母的感情相對較淡,更重要的是父母并不需要你多操心,這就顯得窮人家的孩子更孝,他不孝行嗎?

9

惦記父母,孝順父母和家庭窮不窮沒直接關(guān)系,和人心有關(guān)。

一般家境較好的家庭,多是父母心疼子女,有能力就多給孩子一點。而且因為家境好,所以需要子女照顧的地方就不多,自己也能自得其樂,把晚年生活安排的很好,會盡量不給子女添麻煩。

而家境普通甚至較差的家庭,很多都是希望子女能多貼補一些家庭,好減輕家庭的負擔,只要這個孩子不是白眼狼,他就會心疼父母的不易,就會多貼補父母。最主要一點,家境差的父母的養(yǎng)老醫(yī)療都是一副重擔,有的人也想不扛,可是知道父母的苦,又怎么忍心父母晚年凄涼呢?

生活這副擔子太重,你覺得輕,是有人在幫你扛,而有的人,有的家,就在負重前行,就在拼命去扛。

10

越窮的家庭結(jié)婚后滿腦子只有父母現(xiàn)象,帶有普遍性。但不能用“滿腦子”絕對化。



這在心理學(xué)上屬于記憶范疇。記憶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注意,是記憶的前提。不在乎的人和事轉(zhuǎn)眼即逝;有點觸動的,會在短時間內(nèi)儲存;深深打動心靈的人和事,會永遠留在腦海里,不會忘卻。窮家小戶長大的孩子,因為父母把好東西讓他吃自己不吃,好衣服讓他穿自己不產(chǎn)等等,都會記錄在腦海里。在外來人都是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那情那景都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相反,在富裕家庭出生的孩子,玩具一大筐,吃喝不用愁,想吃什么、想穿什么要有盡有,在他們的眼里純屬自然,引不起注意,也無需記憶。“小時候的味道”的說法很時髦,但現(xiàn)在有多少人知道小時候味道是啥?但窮家的孩子知道,可能就是媽媽單獨給他做的一碗雞蛋面。所以,結(jié)婚后,滿腦子都是媽媽不吃,也要給自己做的那碗雞蛋面。這是恩、也是情,需要報答。所以滿腦子都是父母的好。



不珍惜容易得到的,卻珍惜想得而得不到的東西,是動物界的劣性。有人說“喂不飽的狗”,其實狗也是喂得飽的,當食物過多時,他也有選擇,也可以停下來不再吃;我們在公園里喂猴子,花生、瓜子已經(jīng)不愛吃了,要吃糖果。在人類也是如此,過于嬌慣的孩子,他的所得一定沒有長時記憶,只是瞬時或短時記憶,因為太容易得到了;在男女婚姻上更是如此,容易追到的女孩子,男孩子就沒有刻骨銘心的感覺。反倒是不容易追的女孩子,才能有刻骨銘心的感受?諝夂完柟馕覀兌既菀椎玫,有誰天天在乎空氣和陽光呢?只有失去了自由,關(guān)進黑屋子,才知道空氣和陽光是多么重要。



同理,便產(chǎn)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幫急不幫窮”的說法。人在緊要關(guān)頭受到他人的幫助,會成為永久的記憶。如果長期受到幫助,就成了自然。

所以,掌握人之劣根性,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是很有幫助的。玩具不能太多,生活上不能太溺愛是必須堅持的。把家境的真實情況實事求是的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薷F、炫富都是對孩子誤導(dǎo),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