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有這種情況。
萬歷晚期開始的遼東戰(zhàn)事愈演愈烈,明軍接連受挫,朝廷被迫增兵增餉,這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只好通過加派餉銀,向百姓強行征收。
明神宗晚期開始征收遼餉五百二十萬兩,到了崇禎初年再加遼餉一百四十萬兩。
沉重的負擔,加上天災(zāi),讓許多貧苦農(nóng)民破產(chǎn),于是揭竿而起,各地起義不斷。朝廷要進行征剿,就要增兵、練兵,于是又增加了剿餉和練餉,加上原有的遼餉,總數(shù)多達一千六百七十萬兩。
沉重的賦稅負擔通過各種方式,最終轉(zhuǎn)嫁到底層貧苦農(nóng)民的身上,民不聊生。晚明時期社會貧富極度分化,富有者窮奢極欲,卻對國家的危局和百姓疾苦漠不關(guān)心。
崇禎十六年開始,崇禎皇帝提倡節(jié)儉,從他自己做起。皇帝使用的器物只有銅、錫、木器,不用金銀器皿。并且進一步要求臣民節(jié)儉克制,反對奢侈浪費風氣。
到了崇禎十七年初,又要求官員、貴戚們捐款。有一些大臣愿意為皇帝分憂,比如大學(xué)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家里非常富有。李自成打到山西之后,崇禎皇帝急得直哭。李建泰主動提出愿意回山西老家去打李自成,可以拿出自己的家財,充當軍餉,不需要朝廷負擔。
崇禎皇帝大喜,為他賜宴壯行,賜尚方劍,可惜李建泰剛離開北京,李自成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他的老家,家中財產(chǎn)全部被奪去。
李建泰最終沒有幫上忙,起碼態(tài)度是積極的。其他人,除了一些太監(jiān),大多數(shù)的反應(yīng)非常消極。比如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奎被勸捐五萬到十萬兩銀子,他說自己沒錢,一兩也不愿意給。
前來勸捐的太監(jiān)急了,說這種時候你為什么還小氣?一旦北京有失,你周奎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是白扯。
周奎終于答應(yīng)借出一萬兩銀子,崇禎皇帝嫌少,要他出兩萬兩。周奎只好向女兒周皇后求援,周皇后從宮中悄悄送出來五千兩銀子,讓父親再湊五千兩。
結(jié)果周奎扣下兩千兩,交上三千兩,實際只捐出了八千兩銀子。李自成進京之后,周奎的宅子整個被農(nóng)民軍占領(lǐng),據(jù)說從府中一共抄出來五十三萬兩銀子,還有大量的綢緞,周奎被趕出家門,兒子和侄子都受了刑。
另一位大學(xué)士陳演,當初一毛不拔,農(nóng)民軍逼餉時,他一下子交出來幾萬兩。
周奎、陳演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按理說,他們的財富來自于這個政權(quán),國家將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們應(yīng)該同舟共濟?墒撬麄?yōu)槭裁床豢铣鲥X,幫助度過難關(guān)呢?
分析一下,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缺口太大,捐款太少無濟于事,捐款太多又舍不得。當時累積的欠餉已經(jīng)很多,每個月各邊鎮(zhèn)的餉銀就要新增四十萬兩,這份銀子二月時就沒有了。這還不算京軍和各地援軍的餉銀。
其次,許多人認為皇家內(nèi)庫應(yīng)該還有銀子,如果逼急了,皇帝自己會拿銀子出來,或者向下面加派稅賦。但其實崇禎皇帝確實沒有多少錢了,更不敢再加稅,加了也收不上來。
第三,互相攀比,都怕自己吃虧。名義上,崇禎皇帝是向大家借錢,但眼前形勢危急,未來如何演變,誰都不知道。銀子借出去,可能就打了水漂,不如留在自己手里,以應(yīng)對可能的亂世。而且,比自己有錢的大有人在,自己借了,別人不借,豈不是很吃虧?再者,像周皇親、田皇親之類的皇親、貴戚,平時明里暗里得到豐厚的賞賜,有些公、伯世代顯貴,家財萬貫,這時候都不出頭,別人更不愿意當冤大頭了。
還有一點,崇禎皇帝一向刻薄寡恩,冷酷無情,此時留在朝中的,都是一些平庸、圓滑的人,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真心幫助崇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