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實有這種情況。

萬歷晚期開始的遼東戰(zhàn)事愈演愈烈,明軍接連受挫,朝廷被迫增兵增餉,這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只好通過加派餉銀,向百姓強行征收。

明神宗晚期開始征收遼餉五百二十萬兩,到了崇禎初年再加遼餉一百四十萬兩。

沉重的負擔,加上天災(zāi),讓許多貧苦農(nóng)民破產(chǎn),于是揭竿而起,各地起義不斷。朝廷要進行征剿,就要增兵、練兵,于是又增加了剿餉和練餉,加上原有的遼餉,總數(shù)多達一千六百七十萬兩。

沉重的賦稅負擔通過各種方式,最終轉(zhuǎn)嫁到底層貧苦農(nóng)民的身上,民不聊生。晚明時期社會貧富極度分化,富有者窮奢極欲,卻對國家的危局和百姓疾苦漠不關(guān)心。

崇禎十六年開始,崇禎皇帝提倡節(jié)儉,從他自己做起。皇帝使用的器物只有銅、錫、木器,不用金銀器皿。并且進一步要求臣民節(jié)儉克制,反對奢侈浪費風氣。

到了崇禎十七年初,又要求官員、貴戚們捐款。有一些大臣愿意為皇帝分憂,比如大學(xué)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家里非常富有。李自成打到山西之后,崇禎皇帝急得直哭。李建泰主動提出愿意回山西老家去打李自成,可以拿出自己的家財,充當軍餉,不需要朝廷負擔。

崇禎皇帝大喜,為他賜宴壯行,賜尚方劍,可惜李建泰剛離開北京,李自成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他的老家,家中財產(chǎn)全部被奪去。

李建泰最終沒有幫上忙,起碼態(tài)度是積極的。其他人,除了一些太監(jiān),大多數(shù)的反應(yīng)非常消極。比如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奎被勸捐五萬到十萬兩銀子,他說自己沒錢,一兩也不愿意給。

前來勸捐的太監(jiān)急了,說這種時候你為什么還小氣?一旦北京有失,你周奎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是白扯。

周奎終于答應(yīng)借出一萬兩銀子,崇禎皇帝嫌少,要他出兩萬兩。周奎只好向女兒周皇后求援,周皇后從宮中悄悄送出來五千兩銀子,讓父親再湊五千兩。

結(jié)果周奎扣下兩千兩,交上三千兩,實際只捐出了八千兩銀子。李自成進京之后,周奎的宅子整個被農(nóng)民軍占領(lǐng),據(jù)說從府中一共抄出來五十三萬兩銀子,還有大量的綢緞,周奎被趕出家門,兒子和侄子都受了刑。

另一位大學(xué)士陳演,當初一毛不拔,農(nóng)民軍逼餉時,他一下子交出來幾萬兩。

周奎、陳演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按理說,他們的財富來自于這個政權(quán),國家將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們應(yīng)該同舟共濟?墒撬麄?yōu)槭裁床豢铣鲥X,幫助度過難關(guān)呢?

分析一下,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是缺口太大,捐款太少無濟于事,捐款太多又舍不得。當時累積的欠餉已經(jīng)很多,每個月各邊鎮(zhèn)的餉銀就要新增四十萬兩,這份銀子二月時就沒有了。這還不算京軍和各地援軍的餉銀。

其次,許多人認為皇家內(nèi)庫應(yīng)該還有銀子,如果逼急了,皇帝自己會拿銀子出來,或者向下面加派稅賦。但其實崇禎皇帝確實沒有多少錢了,更不敢再加稅,加了也收不上來。

第三,互相攀比,都怕自己吃虧。名義上,崇禎皇帝是向大家借錢,但眼前形勢危急,未來如何演變,誰都不知道。銀子借出去,可能就打了水漂,不如留在自己手里,以應(yīng)對可能的亂世。而且,比自己有錢的大有人在,自己借了,別人不借,豈不是很吃虧?再者,像周皇親、田皇親之類的皇親、貴戚,平時明里暗里得到豐厚的賞賜,有些公、伯世代顯貴,家財萬貫,這時候都不出頭,別人更不愿意當冤大頭了。

還有一點,崇禎皇帝一向刻薄寡恩,冷酷無情,此時留在朝中的,都是一些平庸、圓滑的人,沒有能力也沒有意愿真心幫助崇禎皇帝。

最佳貢獻者
2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比如朝廷現(xiàn)在國庫緊張了,你會考慮把自己的錢捐出來嗎??你肯定想憑什么呀?是的,明朝的士大夫們也是這么想的。


國家財政緊張又不是我們的責任,起義軍造皇上的反又不是造我的反,我自己吃香喝辣小日子過得挺好我操那個心干嘛?我在北京南京的宅子里有花有酒有歌妓,鬼才考慮什么勞什子江山社稷。


實際上哪怕到了崇禎十六年,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明朝是亡了不了的,官照買禮照送,北京的達官貴人們家里依然歌舞升平。帝國的國庫里一貧如洗,真的是徹徹底底的一貧如洗?墒堑蹏墓賳T寧可拿成千上萬的的銀子行賄送禮,也不愿意往國庫里捐一分錢。

你可能想問,這幫人傻?自己的財富是建立在明朝的基礎(chǔ)上的啊。真的是這樣的嗎?大家可以翻翻中國歷史,看看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朝代是跟舊官僚地主過不去的。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形式一直都是“皇權(quán)不下縣,鄉(xiāng)紳管四方”。對于地方的大小地主們,皇帝姓什么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分別,都是個繳稅,何況崇禎這個皇上還開征三餉,換個皇帝沒準繳稅還少點呢,反正怎么改朝換代,地方上說了算的總還是那幾個人,你可以看看《白鹿原》,大清也好,北洋也好,民國也好,原上有地位的永遠是那幾個族長鄉(xiāng)紳。這就是地主不跟朝廷一條心的原因。等李自成攻破北京他們才明白,李自成不是國民政府,是共產(chǎn)黨,當然這是后話了。對于官僚來說也一樣,新朝代也要找人做官,天下讀書人就那么多,行政崗位也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減少。新皇上一來磕個頭,到了新朝代照樣當官,照樣吃香喝辣,歷朝歷代都是這個例子,傻子才去給明朝抵命去。所以官僚也跟皇帝不是一條心。唯一應(yīng)該跟皇帝一條心的,應(yīng)該是宗室,朱家的王爺們用富可敵國來形容毫不過分。他們的富貴是真正建立在明朝之上的,可是在王朝的末期,他們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自私,起義軍攻破各省的省會,各地的巡撫總兵們求著王爺們拿出點銀子勞軍,但是各地的王爺十有八九充當了鐵公雞的角色,真是死不足惜。可能他們還是認為以大明之大,怎么會被區(qū)區(qū)幾個草寇給推翻了呢?所以明朝在這些人的集體冷漠之下根本無法維持,從上到下真正為明朝奮斗的人寥寥無幾,官僚和地主們始終認為明朝亡了也不會侵犯到自己的利益。直到李自成進北京。(李自成真的是一個悲情英雄,他是稱得上英雄這兩個字的,這點跟朱元璋有點像,朱元璋是解放漢人,李自成是解放窮人,他們倆都是真正的痛恨腐敗,大順軍進入北京迅速腐化很大程度是因為李自成控制不住手下。晚明各路起義軍首領(lǐng)里面,張獻忠嗜殺殘忍,完全是個變態(tài),劉國能生活腐化,浪費無度,其他各路首領(lǐng)情況也差不多。唯一只有高迎祥比較有英雄氣,可惜還被孫傳庭殺了,李自成由于缺乏遠見,對和滿清作戰(zhàn)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導(dǎo)致快速消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可悲的轉(zhuǎn)折點,直接導(dǎo)致三百年的異族統(tǒng)治。)之前雖然起義軍在地方上殺王爺,打土豪,但是官老爺們始終認為他們那是收買人心,等到了北京坐龍庭之后就會成熟一些,按規(guī)矩來的。李自成招待他們的是大刑。明朝一年正額財政收入不過五百萬,僅僅一個北京城內(nèi)的官僚貴戚經(jīng)過嚴刑拷打之后就交出了七千萬兩銀子,腐敗程度令人發(fā)指。(而且七千萬兩還只是現(xiàn)銀,大順軍規(guī)定珠寶文物絲綢等“十不當一”)崇禎皇上哪怕有一百萬的銀子,就能湊夠關(guān)寧軍勤王的軍餉,北京也許就不會被攻破,但是滿朝文武捐錢都是幾百幾百捐的,最后把幾十萬的家產(chǎn)統(tǒng)統(tǒng)給了李自成了。人人趴在大明朝身上吸血,一口都不肯少,終于把大明朝給吸死了,最后全都便宜了別人。該!(這里補充一句,大臣們不肯捐錢除了摳以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崇禎皇上太不是東西,出了名的反復(fù)無常,朝令夕改剛愎自用,愛殺大臣,今天你捐錢當了模范明天他反貪把你當?shù)湫瓦@種事兒他是絕對干出來了的)李自成剛進北京的時候,兵勢滔天,占領(lǐng)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完全是接管的方式,一個縣令帶幾個隨從就敢去接管一個縣,各地基本沒有抵抗?墒请S著北京拷掠百官的消息和李自成拷掠地主的命令傳到地方,這時候各地的官僚士紳們紛紛表示出了對明朝空前的忠誠,給崇禎皇帝設(shè)祭臺,向南京政府效忠等,全力反抗李自成的統(tǒng)治。說到底,就是新王朝傷害了自己的利益,誰搶了地主的飯碗地主就反對誰,僅此而已。雖然清朝是少數(shù)民族,但是清朝的統(tǒng)治者在剛進關(guān)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了很成熟的政治智慧,對待官僚地主們一律加官進爵,免收賦稅,于是官僚地主們紛紛投向大清的懷抱,在剃發(fā)令實施之前,大清打的是順風順水。事實證明,一個新朝代,只有滿足了地主們的利益才能坐的住,除非你把地主全消滅了,是吧?

3

明朝后期,民變四起,北方還有滿清虎視眈眈,而此時的大明王朝正處于風雨飄搖的階段

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后打開國庫卻發(fā)現(xiàn)諾大的國庫竟然沒有存銀。孫傳庭在西北平定民亂的時候也為銀子發(fā)愁,軍餉不足導(dǎo)致武器年久失修,后期士兵吃飯都成問題。

那么大明王朝的錢都去哪兒了?

朱元璋出身貧苦,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對貪污腐敗嚴加治理,明朝官員的工資堪稱歷代王朝最為刻薄的。但是朱元璋卻對自己的子孫好不吝惜,自己的兒子和孫子都封為親王郡王,而且都是世襲的,物質(zhì)上可以說極為奢侈,到了明朝后期,這些子孫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繁衍,已經(jīng)形成一個很大的團體,所以國家收入很大程度上都入了這些“蛀蟲”的腰包。這也是導(dǎo)致國庫空虛的一大原因。

雖然朱元璋嚴管吏治,但官員們撈錢的手段卻一點兒也不少,最有名的當屬“淋尖踢斛”和“火耗”,所以最受苦的還是百姓。

到了崇禎皇帝時期,國庫可以說已經(jīng)入不敷出。但是下面的王爺和各級官員卻一個比一個過的奢侈。

大明處于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至于為什么少有人出來捐款抗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藏富的心里,你說捐錢,如果我捐的多了,好像我搜刮了很多錢一樣,不僅自己處于風口浪尖,而且其他同僚會如何看待自己。

2、號召捐款的力度不夠,李自成進京后,在北京各級官吏手中弄到了上千萬兩的銀子,可謂大發(fā)橫財,他是通過及其殘暴的手段得到的,對于這些官員來說完全是舍才保命。

4

謝邀。官紳們有萬貫家財,卻不肯拿錢救國,最后明朝滅亡,一切化成泡影,這個極端案例說明的其實就是人性的固有劣根,也可以叫做囚徒博弈。

簡單說,明朝朝廷缺錢,需要大筆錢財捐助。然而這捐助不是一家官紳能搞定的。對單獨一家官紳來說,他們的錢捐出去,也不會對朝廷有多大幫助,但卻對他們自己的財產(chǎn)是實實在在的損失。相反,在他們看來,如果錢在留在手上,不論最終明朝滅亡與否,自己都是占了便宜——明朝如果能得救,那么就算自己不捐這錢,自然也有其他人能捐款救國。如果明朝要滅亡,自己的錢捐了也是白捐,還不如留在手上,改朝換代后也能過上好日子。

這種囚徒悖論,放在單獨一個人身上似乎確實有道理,然而卻忽略了聯(lián)動效益。當每個有錢人都這樣想,那么就沒人出來救國,而國家滅亡后,受損的是每一個有錢人。實際上如果有人挺身出來捐贈,是可能帶動其他人一起,共同救國的。

當然,這些官紳們寧要守財不要救國,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覺得改朝換代也沒什么了不起的。就算大明朝亡了,我投降新的主子,照樣吃香的喝辣的。手中的錢是資本,可千萬不能丟。

千算萬算,他們算錯了一點,農(nóng)民起義建立的新朝廷,可未必會尊重他們這些前朝既得利益者的權(quán)益。更何況耿直的李自成,對于這些殺民自肥的官紳也沒什么好印象。于是在明朝倒臺后,這些有錢的官紳紛紛慘遭李自成的嚴刑拷打,逼迫他們捐獻家財——他們藏著捂著不肯給明朝續(xù)命的財產(chǎn),最后在李自成的酷刑下紛紛吐出。真是何苦來哉。

5

那些服裝覺得明朝滅亡跟他沒有多大關(guān)系,即使滅亡了他們生活只要有錢該怎么過怎么過,只是換個皇帝而已,但他們?nèi)f萬沒想到的是,那個闖王進京之后就開始大肆的就是抄家。就是像他們這些不但是被抄家了,而且還被兵掩門了,如果當初他們及早地拿出錢來去拯救,也許明朝還能延緩幾年不被沒忘,但誰都有小心思啊,誰不愿意就是自己錢在自己手里呀!他們高估了明朝的作戰(zhàn)能力,覺得不一定能王國,而且也不差他那么點兒錢兒,他也高估了闖王李自成的人品,覺得只是換個皇帝天下還是還是一樣的,只是換個皇帝而已,但他沒想到嘛,對不對?其實像闖王這種,其實土匪出身,他們沒有遇到他預(yù)料到這個我覺得有點不可理解?赡苁顷J王當時太得民心了吧,就是做的一副就是那種為人民打天下的那種感覺。不是有這么一首詩嗎?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其實他們唱歌唱給誰聽的,還不如唱給這些富商聽的嗎?只有富商們。想聽他們不是才唱嗎?既然他們唱說明其實這個富商們不也就是跟商女一樣嗎?

6

如果你在明末,而你恰好是家財萬貫的富強,你愿意毀家紓難嗎?如果你愿意,別人愿意嗎?如果你不愿意,那這個問題,不就解答了嘛。

最后,李闖王還有一句話要給你說:

。

7

大道理誰都懂,誰都會講,到了關(guān)鍵時刻,卻是一個個只顧自個,哪個還講什么民族大義。所以強大的王朝往往有足夠的手段去約束和管控這些士大夫,而明朝末年,長久對士大夫階層的縱容,這些扛著忠義大旗的士大夫(東林黨為最)只會滿嘴義憤,真的到了危機關(guān)頭,不但手足無措,連讓他們捐點錢也不肯。這就是人性,《大明末年》電影中,孫傳庭勸捐不成,怒斬百余士紳,當時的惡劣情形可想而知!稉P州十日記》中,清軍進城,百姓沿街請求清軍饒恕,手中捧的都是黃金白銀。這就是人性。

8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哪怕現(xiàn)在都還存在,其核心邏輯就是:我有錢,我在哪都是大爺,國家破不破干我何事?相信,如今資本移民的眾多富豪也是這個理吧。但其實,真是嗎,我覺得應(yīng)該這樣說:你背后國家強大,你有錢,你在哪都是大爺,但如果哪天,國家沒了,那么,你在哪都是塊肉,越有錢,肉越肥。有的人說,怎么可能,人家是法制國家,法律不允許。但是,沒關(guān)系,法律不允許,我創(chuàng)造一條針對你的法律就好了,反正,你的國以滅,殺了你,與你何干?

9

其實放在現(xiàn)在想一想,你也能想明白。比如現(xiàn)在中國又進入了戰(zhàn)爭時期,美國人打了過來,整個國家都在與美國的軍隊開戰(zhàn),市場肯定受到了非常大的擾動,你平時吃的、穿的、用的、和和平時期的那些美好的國家福利都全部消失了,交通癱瘓,高價才能買到糧食。這個時候你自己的生活都成了問題,有錢買不到生活的必需品和食物,這個時候國家說我們國家快完蛋了,你能不能快點捐款來救國家吧,這個時候你會用你自己的有限的錢去填補無限的國家的赤字嗎?我猜大部分人會選擇明哲保身吧。當然也會有熱血青年愛國捐款,但是畢竟是杯水車薪。

在戰(zhàn)爭年代,越有錢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保存他的錢,保存它原來的財富地位。所以這些人會轉(zhuǎn)移他的財富,比如存到瑞士的銀行里去,比如說購買國外的土地,比如舉家搬到國外去,逃避戰(zhàn)爭的災(zāi)禍,這些人斷不會把自己大半輩子掙來的財富,投入到無限的國家戰(zhàn)爭中去。

在明代的時候,大家也都是這么想的。并且明代的皇室和地方有錢的士紳之間,其實是一種斗爭的關(guān)系,中央不時的去征收這些有錢人的稅收,而且崇禎皇帝還開征三餉,征收的賦稅極重。要知道,無論如何改朝換代,但地方的士紳,他是從來不會變更的。

最有趣的是當時明王朝的宗室,朱家的王爺們,居然大部分人都沒有捐錢。直到最后被清人推翻,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原來這么有錢。也許是他們認為大明這么強大的國家,怎么可能被區(qū)區(qū)的農(nóng)民起義和清人蠻夷所滅呢,可是沒想到的是,一不小心就真的滅了。

10

很多人會告訴你,產(chǎn)生這個問題的原因無非是官員不肯出錢,太貪!皇帝能力不足,太笨!

可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我還是個頭條新人,就不賣關(guān)子了,直接告訴你答案。原因就是:明末皇權(quán)只有一條腿走路,另外一條腿斷了!所以收不到錢了。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崇禎上位是官員體系推上去的,官員體系之所以推他上臺,為的就是鏟除皇權(quán)的另外一條腿,宦官體系。

明朝士紳是不用當差納糧的,一直到清雍正上臺以前都是如此。那么錢從哪里來?收稅?問誰收?問百姓加稅,百姓承受的起嗎?

沒錯,百姓能夠承受的稅賦是有限度的,但是官員士紳們不納糧,當然有錢了。問他們收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那么由誰來收士紳們的稅?答案就是由皇權(quán)的另外一條腿:宦官體系。

魏忠賢的東廠之所以受到皇權(quán)的庇護,就是因為他能從南方士紳集團手里摳出錢來。

崇禎想除掉魏忠賢,但是他也真心想保留宦官體系,換個李忠賢,王忠賢,反正就是個聽自己話的太監(jiān)上來,替自己辦事。

可是他自己登上皇位的基礎(chǔ)是官員和朝臣,東林黨把宦官體系恨得牙癢癢,怎么可能不去斬草除根。

所以,當皇權(quán)失去了左右朝局的一半力量之后,朝堂上只有一個聲音之時,大明只有一條腿走路的時候,誰又能保的了家?守的了國呢?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