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清朝歷史:四川的民族關系——改土歸流,

明代“踵元故事”,在西南民族地區(qū)設置土司,而清又沿襲明制,凡明代上司于清初歸附入貢者,一律承認他們原有的世襲稱號。但清王朝對土司的管理更加嚴密,高度統(tǒng)一的封建專制集權制度和割據(jù)一方的土司制度之間的矛盾也更加尖銳。

清朝四川地圖

改土歸流,即廢除土司制度,改設流官,這在明代已經開始,但僅限于個別地區(qū),而沒有普迫實施。清康熙四年和六年,水西、烏撒先后改流,三十一年,東川也在“獻土改流”的名義下廢除了土司制,但習俗仍泊,改革并不徹底。土司之間互相仇殺,爭奪地盤,擄掠人口,攔截商旅等諸種情況,依然存在。而且,從歷史上講,誠如魏源所說:“明代播州、藺州、水西、麓川,皆勤大軍數(shù)十萬,彈天下力而后鏟平之,故云、.貴、川、廣恒視土司為治亂。”。所以,吳三桂失敗之后,西南的邊防大計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清王朝的議事日程,而改土歸流便很自然地成為了一項緊迫的任務。

烏蒙、鎮(zhèn)雄、東川三土府,地居云貴川三省交界處,改土歸流,首當其沖。雍正四年,部爾泰奏請將三府從四川劃歸云南,盡撤東川土目,八年,烏蒙、鎮(zhèn)雄兩地土司叛亂,清廷派重兵征剿,并在東川、烏蒙設府,在鎮(zhèn)雄設州,鞏固了改土歸沈的成果。此時,烏蒙米貼土目祿永孝兼有四川馬湖府磨坡長宮司屬地,于雍正六年襲殺清軍將領,黃螂、雷坡等也紛起響應,清世宗即詔四川建昌永寧官兵聽鄂爾泰節(jié)制,于是清軍從滇黔分路入川,俘獲雷坡土司楊明義、“自小金沙江外、沙馬、雷坡、吞都、黃螂諸土司地,直抵建昌,襲千余里,皆置營汛,形聯(lián)勢控”。清軍在涼山地區(qū)掌握了主動權,掃除了改土歸流的障礙,乃升建昌為寧遠府,以衛(wèi)地置西昌縣,改寧番衛(wèi)為冕寧縣,鹽井衛(wèi)為鹽源縣,并設會理州與越嵩廳。此外,在涼山東部,雷坡、黃螂也呈繳土司印信,由清廷改置了流官。不久,酉陽土司冉元齡老病不能治事,二子互爭襲職,當?shù)匕傩沼珠_列土官違法事實,具呈上控.清王朝乘機派兵將冉元齡軟禁,元齡迫干形勢,遂自請改流。西陽鄰近重慶,土司的這一舉動當然是清王朝樂意接受的,于是在雍正十二年,改酉陽為縣。

清朝文物

藏族和羌族地區(qū),康熙二年,平定石泉、茂州之上下五族爵寨時,即置撫夷官一員,“輸婚認糧”,“近茂州者,責之茂州隴木司管束,近石泉者,責之石泉縣唐、李二土司管束”。其后,土官被革,“于是石泉有撫夷,無土官,番民大小訟獄,歸縣辦理”。又如天全于雍正七年改流,設知州一員駐扎碉門。在巴塘和里塘,清王朝以兩地土官“原無世代頭目承襲”為借口,規(guī)定此后“照流官例,如有事故,開缺題補”。在雜谷土司地區(qū),清廷多方削弱土宮勢力,改其地為雜谷屯寨、乾堡屯寨、上孟董屯寨、下孟羞屯寨和九子屯寨,均設屯守備。這種屯守備制度實際上;是改土歸流的另一種形式。道光初,茂州土百戶所轄各寨,或編入民戶,或改為“里”,里設保長,這也屬丁局部改流的性質。

清朝文物

改土歸流涉及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廣西諸省,情祝復雜,斗爭尖銳,改流任務不可能一跳而就。雍正時,在某些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地區(qū),工作做得比較徹底,但在另一些地區(qū),仍有很多遺留問題沒有解決。有的在名義上改了,而實際上未變,如黃螂土司早在雍正時已追繳印信,但后來仍占地360余里,有土戶640余家。有的地方還長期保持土流兼治.局面,如九姓土司,“長官率紋挎子”,道光初,四川總督仍舊奏請“戶口地丁錢糧歸長官司經理,其考試訟獄歸p州兼理”。據(jù)魏源《圣武記》卷7附錄所記,雍正大規(guī)模改流后,四川保留的土司,計有宜撫便3,安撫使21,長官使260嘉道時期,雖然對他們有所觸動,但進展甚微,而川邊藏區(qū)的繼續(xù)改流,已經是清末的事情了。

清朝文物

無論在明代還是在清代,改土歸流都包含著民族壓迫的一而.但改流的積極意義是主要的,它消除了土司割據(jù),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邊防建設,也適當減輕了土民遭受的剝削壓榨,并有助于加強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這對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最佳貢獻者
2

很多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