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范蠡的事跡,普遍認為他助勾踐興越滅吳后,急流勇退,帶著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即今天的太湖,功臣文種被勾踐賜死后,范蠡怕勾踐來殺自己,輾轉齊國,謝絕了齊王的邀請,到了陶地定居,化名朱公,號陶朱公,今天的定陶縣還有范蠡墓為證,可看似正常的后續(xù)卻漏洞百出,不僅嚴重缺乏史料為證,且線索直指另一條完全不同的結局。
商圣范蠡畫像。
我們今天流傳甚廣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與2500年前相近的史料未見一字記載,這段美好的故事實際多出于宋明時期文人的戲劇、小說等,真實的西施在《墨子·親士》、《吳越春秋》等記載全是“西施之沉”,西施被沉江而死。而化名陶朱公的范蠡形象模糊,后續(xù)也未有之字記載,史上的陶朱公更是另有其人,聰明小心的范蠡既然化名隱居,為何要稱重名,也是富翁的前人呢?
山東定陶縣的陶朱公墓。
今人無論是讀歷史,還是研究歷史,誰都無法確定當年的真相,只能盡量推論,往有事實根據(jù)的還原,如果拾起相近史料的記載,范蠡的事跡卻是另一番景象。《史記》說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是個什么東西,鴟夷就是牛皮做成的袋子,當年吳王殺了伍子胥就是用鴟夷裝尸體浮在江上,說白了,范蠡稱自己是另一個伍子胥,范蠡腦子壞掉了,這樣咒自己?
越王臺范蠡石刻像。
早在西漢初期,賈誼所著的《新書·耳痹》就已清楚指出了范蠡真實的結局“范蠡負石而蹈五湖”,身上捆了石頭跳五湖淹死的。于是,一條推測躍然而起,范蠡在幫勾踐興越滅吳后想離開,勾踐怕范蠡替別國效力,于是殺了范蠡,死法和當年吳王處死伍子胥一樣,用鴟夷裝尸體沉了太湖,順便把西施也處死了,所謂的自號鴟夷子皮實際是范蠡死亡真相,勾踐為掩人耳目,派人到處散布范蠡去了齊國化名陶朱公的消息,實際的陶朱公本是個飄無不定,非常富有的人,讓世人分不清真相,古人又有傍名人的習慣,后來的發(fā)展也就真假分不清了。
蠡湖。
很巧,今天距離太湖不到10公里的鴻山鎮(zhèn),有著許多和范蠡相關的傳說和地名,比如傍蠡湖、仙蠡墩、蠡河、西施墩等,2003年在這里更是發(fā)掘了大型的鴻山越國貴族墓,因為沒有找到帶文字的隨葬品,墓主無法定論,有人推測這就是范蠡墓,當年勾踐的結局,《史記》說他“不樂,憂悲薦至,內崩而死”,勾踐處死了功臣文種和范蠡后,良心發(fā)現(xiàn)自責不已,最后憂郁而死,在死前替范蠡建了這座衣冠冢,這也是墓里找不到尸骨痕跡的原因。
圖為鴻山越國墓出土文物。
所以,一條清晰的范蠡結局出現(xiàn),有史料記載范蠡死于五湖,西施也沉于五湖,死法和伍子胥一樣,被人冠以鴟夷子皮,后來勾踐良心發(fā)現(xiàn)在湖邊給建了座墓,佐證是在今天太湖邊上大量的范蠡相關的地名和答案呼之欲出的大墓主人,相反,遠在山東陶朱公的傳說卻越來越虛無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