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圣范蠡的事跡,普遍認為他助勾踐興越滅吳后,急流勇退,帶著美女西施泛舟五湖,即今天的太湖,功臣文種被勾踐賜死后,范蠡怕勾踐來殺自己,輾轉齊國,謝絕了齊王的邀請,到了陶地定居,化名朱公,號陶朱公,今天的定陶縣還有范蠡墓為證,可看似正常的后續(xù)卻漏洞百出,不僅嚴重缺乏史料為證,且線索直指另一條完全不同的結局。

商圣范蠡畫像。

我們今天流傳甚廣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與2500年前相近的史料未見一字記載,這段美好的故事實際多出于宋明時期文人的戲劇、小說等,真實的西施在《墨子·親士》、《吳越春秋》等記載全是“西施之沉”,西施被沉江而死。而化名陶朱公的范蠡形象模糊,后續(xù)也未有之字記載,史上的陶朱公更是另有其人,聰明小心的范蠡既然化名隱居,為何要稱重名,也是富翁的前人呢?

山東定陶縣的陶朱公墓。

今人無論是讀歷史,還是研究歷史,誰都無法確定當年的真相,只能盡量推論,往有事實根據(jù)的還原,如果拾起相近史料的記載,范蠡的事跡卻是另一番景象。《史記》說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鴟夷子皮”是個什么東西,鴟夷就是牛皮做成的袋子,當年吳王殺了伍子胥就是用鴟夷裝尸體浮在江上,說白了,范蠡稱自己是另一個伍子胥,范蠡腦子壞掉了,這樣咒自己?

越王臺范蠡石刻像。

早在西漢初期,賈誼所著的《新書·耳痹》就已清楚指出了范蠡真實的結局“范蠡負石而蹈五湖”,身上捆了石頭跳五湖淹死的。于是,一條推測躍然而起,范蠡在幫勾踐興越滅吳后想離開,勾踐怕范蠡替別國效力,于是殺了范蠡,死法和當年吳王處死伍子胥一樣,用鴟夷裝尸體沉了太湖,順便把西施也處死了,所謂的自號鴟夷子皮實際是范蠡死亡真相,勾踐為掩人耳目,派人到處散布范蠡去了齊國化名陶朱公的消息,實際的陶朱公本是個飄無不定,非常富有的人,讓世人分不清真相,古人又有傍名人的習慣,后來的發(fā)展也就真假分不清了。

蠡湖。

很巧,今天距離太湖不到10公里的鴻山鎮(zhèn),有著許多和范蠡相關的傳說和地名,比如傍蠡湖、仙蠡墩、蠡河、西施墩等,2003年在這里更是發(fā)掘了大型的鴻山越國貴族墓,因為沒有找到帶文字的隨葬品,墓主無法定論,有人推測這就是范蠡墓,當年勾踐的結局,《史記》說他“不樂,憂悲薦至,內崩而死”,勾踐處死了功臣文種和范蠡后,良心發(fā)現(xiàn)自責不已,最后憂郁而死,在死前替范蠡建了這座衣冠冢,這也是墓里找不到尸骨痕跡的原因。

圖為鴻山越國墓出土文物。

所以,一條清晰的范蠡結局出現(xiàn),有史料記載范蠡死于五湖,西施也沉于五湖,死法和伍子胥一樣,被人冠以鴟夷子皮,后來勾踐良心發(fā)現(xiàn)在湖邊給建了座墓,佐證是在今天太湖邊上大量的范蠡相關的地名和答案呼之欲出的大墓主人,相反,遠在山東陶朱公的傳說卻越來越虛無縹緲。

最佳貢獻者
2

這是由于鴻山越國貴族墓出土、賈誼《新書》記載和劉向《新序》的陶朱公年齡等原因疊加起來造成的。

墓主之謎

2003~2005年,在江蘇無錫市鴻山鎮(zhèn)北部的一座小山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墓葬群,一共7座越國墓葬,里面有個一個特大型越國貴族墓葬——邱承墩。

據(jù)介紹,這個墓規(guī)模要小于紹興的印山越王墓,遠高于其他越國貴族墓,屬于越國發(fā)現(xiàn)的墓葬中第二大墓,但墓內沒有相關資料記載墓主的身份,也沒有尸骨,因為有4個盜洞存在,推測是被盜掘了。




據(jù)介紹,墓葬的規(guī)模不僅大,里面的隨葬器物的數(shù)量、等級相當于春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年代考證大約為公元前470年左右。看下越國的時間表,就會發(fā)現(xiàn)公元前470年,勾踐還在位,而他爹允常的墓在安吉被發(fā)現(xiàn),勾踐的墓是在紹興。


再加上《吳越春秋》中,勾踐和范蠡對話時提到了稱王,范蠡勸諫“昔吳之稱王,僭天子之號”一事,但勾踐沒聽。所以有推測,這個相當于諸侯的墓葬,應該是越王之下,越大夫的級別的墓葬,或者越國王室成員的。

如果說是越國大夫,以史料記載的這些大夫,有人進行逐個排除,最后剩下了范蠡,或者某個大夫的家族墓地,因為這片是7個墓葬的墓葬群,埋葬時間一致,可能是一個家族重要人物同一時間被勾踐給誅殺了。

不同《史記》《越絕書》記載

與《史記》《越絕書》的范蠡歸隱、化名陶朱公成為富商的記載不同。漢朝賈誼在《新書耳痹》里寫到,“事濟功成,范蠡負石而蹈五湖”,范蠡是被綁石歸于湖泊了。



然后鴻山周邊一帶的許多地名如蠡河、蠡湖、仙蠡墩、西施墩等皆與范蠡、西施有關,有推測這片就是紀念范蠡西施起的地名。

可能有人有疑問,如果范蠡被綁石頭沉湖了,那哪來尸骨埋墓?那只可能是沉湖后,沒多久勾踐后悔了,讓人撈起了范蠡的尸體再興建大墓,埋葬范蠡。

陶朱公的年齡

一直以來,都是《史記》中記載,范蠡后來改名陶朱公經(jīng)商。

但西漢劉向曾編撰《新序》一書中,雜事第四曾記載了梁國的一件事。當時梁國曾經(jīng)有一件難以斷定的案件,大臣們有些認為應當判有罪,有些人認為是無罪。

梁王一時拿不定主意,后來梁王說,“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國,是必有奇智!,于是召陶朱公前來解惑,陶朱公來了,也解決了問題。

這里的梁國是魏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國都大梁,所以叫梁國。如果按魏國的年代表看,最早的魏王也是公元前369年所生,如果按公元前334年稱王算,范蠡的年齡為,536-334+1=103歲,也有別于范蠡死于公元前448年,時年88歲的考證。

所以,這些內容疊加在一起,就出現(xiàn)了范蠡不是功成身退,而是被綁石沉湖,陶朱公另有其人的說法。

至于真相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考古發(fā)現(xiàn)了,即證明鴻山墓主身份了。

3

這樣的問題仁智自見,可能會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不過,不知為什么現(xiàn)在會形成一種“懷疑歷史、質疑歷史”的風氣?在推波助瀾的情況下,許多歷史人物都被翻來覆去的折騰!

在這種情況下,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滅吳的能臣范蠡,也成了被炒作的題目,成用以吸睛的犧牲品。當然由于那段歷史過于久遠,而且也缺乏詳盡的歷史資料,所以也就給炒作者提供了可供炒作的題材。

在我們學過的歷史書里,記載的都是范蠡在功成之后選擇了身退。范蠡既沒有貪戀富貴,也沒有迷失自我。他拒絕了越王勾踐口不應心的籠絡,看清了勾踐可以同患難不可同富貴的真面目。

因此,便向勾踐提出了辭職申請。不過,盡管勾踐很樂于接受范蠡的辭呈,但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

所以便大言炎炎的向范蠡表示:“如果你繼續(xù)肯留下輔佐寡人,我將與你平分越國。但是如果你不聽我的話,我就殺了你!”對此范蠡是怎么回復的呢?范蠡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啥意思?范蠡對勾踐表示:大王也大王的方法,我也有我的方法。大王可以實施大王的法度,我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其中的潛臺詞則是:大王啊,得了吧?你可別表演啦!就你那點兒心思,怎么能瞞得過我呢?結果,有資料記載:當范蠡離開后,越王勾踐居然鑄了一座范蠡的金像,擺在案邊“展覽”!

勾踐的目的無外乎,既然能夠威脅自己地位的范蠡離開了,那么當然可以在高枕無憂的情況下,通過樹立一尊范蠡的無害的雕像,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不忘功臣的“高風亮節(jié)"。

而對于仍然不肯離開的功臣,勾踐可就沒這么好心了——文種,這位為勾踐打敗夫差立下汗馬功勞的能臣,僅僅因為遭遇了勾踐的猜忌便被賜死。

文種在臨死前,才感嘆到還是范蠡有先見之明,后悔自己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及時離去,以致于落了個無辜被殺的下場!

范蠡離開越國后,還曾經(jīng)被齊國人請到朝中當相國。后來由于范蠡覺得“久負盛名而不祥”,于是便交還相印選擇歸隱。最后在陶地定居下來,依靠做生意而致富,時人號之為“陶朱公”!這便是歷史上記載的范蠡的結局了。

4

什么人們普遍認為?有學者是見證人?還是刷存在感的另類?

沒有說服人的證據(jù)!

還有的學者說中國文化是埃及專入,是埃及文化悠久,還是伏羲文化悠久?中華文化有本地文化,漢文化,包容56個民族文化;海納百川,不斷豐富壯大!

5

范蠡的結局應該是退隱江湖,一如史書記載。

主要是范蠡是道家貴族,道家之人一般有兩種結局,一是道家道派的“飛鳥盡,良弓藏”,或者“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二是道家法派的“狡兔死,走狗烹”,或者“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jīng)擁有”,當時諸侯分封沒有貫徹多久,應該是道家道派思想占據(jù)絕對上風。

張良張子房,劉基劉伯溫,他們作為道家人物,心態(tài)與范蠡應該差不多。

而文種之所以不遠離勾踐,是因為權勢的誘惑力太大,文種選擇的是道家法派思維的萌芽,或者說選擇的是“走狗道”,而不是“良弓道”,所以難免被殺戮的命運。

實際上文種與范蠡,管仲與鮑叔牙,就是道家思想出現(xiàn)法道分離的最初萌芽。

6

朋友你們真是高抬我了、讓我考狀元探花、雙博士后學位,教授。其實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作人員,知識面也沒有那么淵博、不相抖音上都是專假教授牛逼吹上天,天上的事都知道,天地的事全部知道。我對歷史上名人墨客達官貴人知知勝少免為其難了,只知幫助吳王打了勝仗就自己隱退山林,謝謝邀請答復。

7

相信史記,沒有更信服的史料了。

8

必不至于此,若問為何總有人質疑真實歷史,那就是陰陽必然同時存在

9

朱元璋的手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