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的太子叫胤礽,胤惿只是康熙庶出的皇長子,并不是太子。不過胤礽和胤惿的結(jié)果都一樣,都被康熙圈禁致死。

至于說為什么朱元璋就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就很害怕胤礽的奪權(quán)。我覺得這主要是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導(dǎo)致的問題。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一樣,對待兒子的態(tài)度也必然是不一樣。



外剛內(nèi)柔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父母諸兄早亡,被迫長年獨自流浪的孤兒。早年的不幸讓他對社會有一種報復(fù)感,但同時也讓他對血緣親情的珍視超出了常人。

比如明朝的靖江王一脈,這是明朝唯一不是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的長兄朱興隆的(本名朱重五)后代。

關(guān)于這位長兄,按朱元璋《御制紀非錄》中所言,是個對父母不孝,對兄弟姐妹也也不關(guān)心的混賬大哥。朱元璋和他的關(guān)系并不算好。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壯,無狀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勝言!

而朱興隆的兒子朱文正(小名驢馬),也是一個比較橫的人。他因為橫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責問。被罵了一頓后,居然就有叛投張士誠之意,在被朱元璋親自審問時,他也態(tài)度極為惡劣。搞得朱元璋感嘆“嘗云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按理來說,換作是其它人,對這兄侄一門肯定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在第一批封藩諸子時,依然將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小名鐵柱)封為靖江王,就藩于廣西桂林。雖然靖江王只是郡王,但待遇規(guī)模一點都不低,與親王是一樣的。

后來朱守謙也橫行不法,甚至公然對朱元璋有怨言。但朱元璋沒有跟他計較,仍然多次給朱守謙機會,直至最后無可救藥了,才將其禁錮于鳳陽。長兄一門三代如此,朱元璋對此也是無奈的很。

“嗚呼!蓋由守謙祖、父愈積淵深,禍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為止,按說朱元璋已經(jīng)仁至義盡了。但事后朱元璋還是不忍絕兄長之嗣,仍然以大哥朱興隆的曾侄孫朱贊儀為靖江王世子,并安排他拜訪晉、燕、周、楚、齊、秦等十三藩王,讓他周游全國,以增廣學(xué)識見聞,讓他跟自己的本家親戚多多交往,拉進朱家子弟之間的親人關(guān)系。最終使靖江王一支與明朝相始終。

試想,朱元璋對兄侄一門尚且如此,對自己親生兒子能差到哪去?

并且,朱元璋還是一個從不計較個人名利的父親。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國多過失,被召還回京師,朱元璋準備將他法辦,后經(jīng)皇太子朱標的解勸,朱樉次年被赦免,放還回了藩封。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主觀性很強的人,他要法辦的人,他就一定會辦,太子朱標出面就能勸解,這顯然不可能。所以這個事情的內(nèi)核實質(zhì)其實就是朱元璋扮白臉,他把扮紅臉的機會讓給了太子朱標。朱元璋心肝情愿的給朱標搭臺,讓朱標招攬人心,樹立一個仁慈的儲君形象。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朱元璋給朱標搭臺,朱元璋當惡人,朱標當好人,為朱標拉攏了不少好評。

說實話,當?shù)哪墚數(shù)竭@個份上,中國歷史上估計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皇帝了。



后來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雖然對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很惱火,但兒子的去世,他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還是讓他這個外剛內(nèi)柔的人,傷心了很久。

“且如寢室處所,爾等來朝,吾曾親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宮人鋪睡處,所有關(guān)防有勢。秦不以吾言為法,與小人孤處,殺身之禍必生矣。老眼昏花為諸子之計,又拭模糊老眼,還親稿凈行,以示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記事”——《明太祖欽錄》

上面的引用是朱元璋在朱樉去世后,寫給其它兒子的親筆信。朱元璋當時年近七十,對兒子的舐犢情深,躍然紙上。

他對其它就藩于外的兒子尚且如此,那對他一直都最重視,且一直都在身邊陪伴協(xié)助自己的長子朱標會是什么感情,就不用多說了吧?

因此可以這么說:朱元璋對朱標,他是至始至終都堅定得以朱標為太子。任何事情都沒有動搖過他的這個決定。



朱標并非軟弱之人

長久以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朱標形象,其實是被文人加工后的形象。不能說嚴重歪曲吧,但起碼歷史上的朱標能坐穩(wěn)太子之位,他就絕對不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

朱標十歲即被立為吳世子,明朝建立后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而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啟請?zhí)犹幏郑缓笞嗦!?/p>

眾所周知,皇帝讓太子主持處理政事,這會對皇帝權(quán)力構(gòu)成相當威脅,所以歷代皇帝很難做到放手讓太子參與政務(wù),更別說朱元璋這種工作狂型的開國之君了。

他敢讓朱標處理政務(wù),這絕對是對太子有極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決定。

在朱標主持政務(wù)期間,正好也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發(fā)期(除藍玉案),這三大案,朱標都有親自過手。他除了因為受孫子牽連進胡惟庸案的老師宋濂求情外,在史料中看不出朱標與朱元璋在大政方針上有過明確的對立。

即便是對立,只要朱標求情,朱元璋也必然會照顧他的感情。這從側(cè)面可以看出,朱標和朱元璋是在玩政治紅白臉

朱元璋給兒子搭臺,讓他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的緩沖器,而朱標也能借朱元璋的威懾而使人心歸附自己。二人利益和立場是高度的一致,沒有任何對立。

但是,這種政治合作卻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賢子的形象,這就有點小家氣,不懂帝王政治了。

別的都不說,就單說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說成是“仁柔”之君。但是他在繼位之后,就接連廢掉五王。他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從這一點來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個“仁柔”之君了?

所以說,簡單的用仁慈評價帝王,這本身就是很膚淺的想法。朱標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yǎng)的儲君,他能差到哪去?他能有多軟弱?朱元璋讓朱標當太子,這絕不是簡單的父親愛兒子。

外柔內(nèi)剛的康熙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一直就是仁君形象,就連他的謚號也是“仁皇帝”。但是康熙只是一個表面仁慈的人而已,他對大臣、對兒子,表面上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內(nèi)心里,他是一個非常剛硬的人。誰要是得罪了他,他就會記恨一輩子。

曾經(jīng)有人說過:康熙的兒子只有兩類,他與孝誠仁皇后生的兒子,以及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小孩;康熙的女人也只有兩類,他的妻子孝誠仁皇后,以及陪他睡覺的女人。

對于胤惿、胤禛(雍正)、胤禩這些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孩子,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兒子,就是太子胤礽。

對于敬敏皇貴妃、惇怡皇貴妃、愨惠皇貴妃這些女人,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里只認可一個女人是他的妻子,就是生下胤礽就去世了的孝誠仁皇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個對感情非常看重的人。畢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有感情寄托的,康熙和孝誠仁皇后的感情好,但是孝誠仁皇后早早就去世了。于是,康熙就把他對孝誠仁皇后的感情,全部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

但是我們知道,感情是雙向的,康熙對胤礽是父愛滿滿,但是胤礽卻不領(lǐng)情,他對康熙則有點忽視。一個有情,一個無意,這就是后來康熙會廢胤礽的根源。



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舉幾個例子。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到鄂爾多斯巡視。他臨走前,留太子胤礽在京城坐鎮(zhèn)。這期間由于父子兩人隔得遠了,于是康熙就以父親的身份給胤礽寫了很多奏折書信。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初一,康熙給胤礽朱筆御批:

我身體很好,你好嗎?給你的諭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寫的,因此一段段不連貫。給皇太后上奏的時候要寫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還比如十一月初六,康熙再給皇太子胤礽連降兩道諭旨,講述他在鄂爾多斯的見聞。

鄂爾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于4斤8兩的很多。春天去軍營的時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達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過重5斤的?

從上述康熙與胤礽的書信來往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礽是真的有感情。但是胤礽卻無法理解康熙對他的感情,沒有及時回信。于是康熙就寫了一道怨氣慢滿滿的諭旨:

我身體安好;侍雍脝?我唯恐皇太子自遠方過于思念,因此將我們這里出行愉快之處反反復(fù)復(fù)咯哩啰嗦寫了送去了,為什么一句回復(fù)我的話都不寄信過來?這么多奏折寫的時候,一點擔心憂慮也沒有,有這種道理嗎?從今以后我多余的話再也不寫了

是的,康熙因為胤礽不給他回信,于是康熙就生氣了……

一個能因為寶貝兒子沒給自己及時回信就生氣的爹,他的記仇心之強,還用多說?

像這樣康熙記仇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胤礽16歲,當時康熙生病了,胤礽服侍。但胤礽在服侍的過程中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擔憂的表情,于是康熙被他遣返回宮了。是的,康熙又生氣了……

還比如康熙四十七年,胤礽36歲,在前面的各種前奏和太子平時各種得罪人花樣作死之后,胤礽第一次被廢。

然后康熙下了一道諭旨:

今觀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xùn),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在廷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專擅威權(quán)、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

仔細看看,胤礽36歲被廢的時候,康熙說他忍了胤礽20年。20年前就是胤礽16歲的時候。一個仇恨能記20年,康熙這么記仇,可見胤礽實在是活的累啊

并且,胤礽的其它八個兄弟又整天在康熙面前打他的小報告。有這種一根小辮子被揪了20年的父親,有這種整天坑自己的兄弟,胤礽豈有不廢之理?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角度來看,先說說皇太子奪權(quán)的問題,再說朱元璋是否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

歷史上有過一些被皇太子奪權(quán)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后,被迫改立兒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就讓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后,被皇太子李亨架空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慘的一個比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皇太子劉劭殺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時候,通常會讓皇太子代理皇權(quán),處理國政,一是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zhuǎn),同時讓皇太子有歷練的機會。

所以,皇太子不同于其他的皇子、親王,對于國家事務(wù)的權(quán)力僅次于皇帝。他有許多機會接觸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長官。就算皇太子無心,這些官員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向皇太子靠攏。時間一長,就會在皇太子周圍形成一個有形或者無形的副權(quán)力中心。

如果此時在位的是一個比較軟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會選擇容忍,或者干脆主動放權(quán)。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漢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這樣強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漢武帝的皇太子劉據(jù)和他的兒子在起兵失敗之后一起喪命。康熙皇帝也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儲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勢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漢武帝在元狩元年冊立皇太子劉據(jù),到了征和二年劉據(jù)自殺,中間過了三十多年。劉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對父皇下手。隋文帝在開皇元年正式冊立楊勇為皇太子,到開皇二十年廢掉?滴跏哪辏瑑蓺q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中間的跨度長達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了解歷史,所以對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當太上皇,反復(fù)權(quán)衡之后,最終還是把太子廢掉。

我們再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標。

朱元璋異常強勢、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對待自己的兒孫十分仁慈,這從他設(shè)計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后,就立大兒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去,中間過了將近三十年。

關(guān)于朱標的死因,一種說法是馬皇后死后,他傷心過度,哭壞了身體,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筆記》的說法不同,朱標與一位御史在審案時產(chǎn)生了爭論,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觀點。朱標堅持認為,治理天下應(yīng)該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當了皇帝,再實行你的仁政!”

這句重話讓朱標驚惶不安,跳進金水河自殺,救出之后,重病不治而亡。

對于朱標,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讓皇太子裁決奏聞。但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許并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平順,畢竟,權(quán)力的誘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變的。

《王文恪公筆記》中說朱標受到父皇怒斥之后,自盡不成而染病。個人愿意相信這種說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標的原因,也許并不單純,朱元璋在朝野布置了許多眼線,很可能察覺到了某種非常嚴重的苗頭,才對朱標說出重話。

朱標死后,他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此后不久,藍玉等一大批高級武將被朱元璋處死,隨后幾年,傅友德、王弼、馮勝等公侯也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這些殘酷的殺戮,也許和朱標也有一些關(guān)系。

所以,就算朱標沒有病死,他出事也幾乎是必然的,估計他不會成為劉劭,只不知道他的結(jié)局是像劉據(jù),還是像胤礽。

3

首先要指出一下提問者的錯誤,胤禔并不是康熙的皇太子,只是庶出的皇長子,康熙的皇太子是康熙與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二阿哥胤礽。

所以拿胤禔和朱標作比較并沒有什么可比性,雖然兩人都是皇帝的長子,但是身份、地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朱標(1355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所以朱標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胤禔(1672年-1735年)是康熙皇帝的第五個兒子,因為前面四個兒子早殤,所以胤禔就做了皇長子,生母為惠妃那拉氏。由此可見,盡管是康熙入了齒序的兒子里面年齡最大的,但是因為是庶出,所以身份、地位遠不及皇太子,包括朱標以及自己的弟弟胤礽。

從這一點上說,按照儒家“有嫡立嫡”的傳統(tǒng),朱元璋死后由朱標繼位是名正言順,而康熙死后,第一順位的繼承人是太子胤礽,并不是胤禔。但是胤禔從一開始覬覦太子之位,并且向康熙進言“愿除慶父之憂”殺掉皇太子,這樣不得不讓康熙趕到背后一涼,他不僅要放著胤禔傷害太子,更要放著胤禔傷害自己。


朱標性格溫和、待人寬容,但是胤禔性情急躁、性格暴戾。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jīng)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diào)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睹魇贰穼τ谥鞓艘灿泻芨叩脑u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shù)有過,輒調(diào)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倍鞓艘彩侵煸皬男×樽约旱慕影嗳硕o導(dǎo)培養(yǎng),自然對其是非常的放心。

再來看看康熙的大阿哥胤禔?滴蹙驮u價胤禔“氣質(zhì)暴戾”,而他的母親惠妃那拉氏也曾向康熙哭訴,奏其“不孝,請置之于法”;在1690年隨裕親王福全一征噶爾丹時,大阿哥就因性格急躁、聽信讒言與福全不相和諧,被康熙提前召回;同時,大阿哥待人接物隨意,不善與人相處的弱點又讓其逐步失去了兄弟們的尊重與大臣及貴族們的支持。所以康熙對于胤禔的并不滿意,甚至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的有失偏頗,讓康熙也非常反感胤禔。


朱元璋是創(chuàng)業(yè)皇帝,開創(chuàng)基業(yè)也是為的就是自己子孫后代,康熙起點更高,對于自己和后輩的要求也更高。

朱元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這就像一個小時候家庭條件不怎么好的老父親經(jīng)常對子女說的一樣“我這么拼命的工作還不是為了更給你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條件!敝煸俺錾碡毢,還出過家當過和尚,最后參加起義軍反元,并且在軍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直至做了皇帝,除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做一番事業(yè)外,另一個驅(qū)動朱元璋的動力就是要惠及子孫后代。甚至可以說,這江山就是為他們的兒子們打下來的,必然是要留給他們的,朱標又這么爭氣,兄弟中威信又高,這也讓朱元璋對于朱標并沒有什么顧慮之心。

而康熙面對的情況則不同,康熙繼位時,滿清已經(jīng)奪取了天下,而康熙也完成了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親征噶爾丹的功績,天下太平,康熙有著更高的起點,因而也會站在滿清王朝和江山社稷的高度去看問題,更多的是想著不能辜負祖上留下的基業(yè),因而往后看的時候會多,往前看的會少。這樣康熙對于自己的后輩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標準,而康熙的這些兒子們卻陷入了“九子奪嫡”的斗爭中,使得康熙不敢輕易放權(quán),也不敢絕對相信誰,只能是“真的在想再活500年了”。


即便是用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和朱標做比較,也一樣是朱元璋放心大膽的交付國事,而康熙則擔心自己的兒子奪權(quán)。

康熙在位時曾兩度廢黜皇太子,說明他對于皇太子胤礽并不放心。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胤礽是兩歲的時候就被冊立為皇太子,所謂名分早定,朝中內(nèi)外的關(guān)系錯綜復(fù)雜,其中不乏攀附、依附之人,太子在其中也會深受影響,想著早日登基?墒强滴跎眢w康健,毫無病態(tài),這也是讓胤礽大失所望,畢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而登基皇位又遙遙無期,必然會產(chǎn)生情緒上的波動,而“知子莫如父”的康熙不可能看不出來,所以對于太子胤礽加以防范也就不可避免了。






4

這個就得看看這兩個皇長子的為人了。

朱標,身殘志堅,做事穩(wěn)當,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過《明朝那些事兒》,里面對朱標有過詳細描寫。他不僅對父皇畢恭畢敬,而且對那一大窩兄弟都友愛,連最后造反奪權(quán)的永樂大帝朱棣都對這個大哥感佩的很。要是這樣的兒子當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會發(fā)生篡權(quán)奪宮的事兒。而且朱標向父親提了很多有益于治國的好策略,可見其頭腦之靈活。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何愁大明不興?朱元璋能不放心嗎?

反觀胤禔,雖然也有一些雄心壯志,戰(zhàn)場上也英勇殺敵,但是這些掩飾不了他的種種短處。對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見,但是多數(shù)都是廢話,不但幫不了康熙,還惹得老爹發(fā)火罵人。

對待兄弟,更是不怎么樣,動輒以皇長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錯,他不是想著怎么樣去彌補,而是煽風(fēng)點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爺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當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這些兄弟都滅火,皇位就是他的啦?滴鹾蔚嚷斆鞯馁t明君主,這些小伎倆還能瞞過他的眼睛?

別說是皇權(quán),就是普通百姓家,這樣的人一旦當家,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敗光。

別說是康熙大帝,就是有點見識和頭腦的普通老頭兒,也能想明白這樣暴虐無道的家伙執(zhí)掌大權(quán)會是什么局面。

5






答: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提問,我很樂意參與解答。

不過,題面下面說“兩個都是最得寵愛的太子,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朱標,但是康熙卻很警惕胤禔”,把胤禔和朱標相提并論,說他們都是最得寵愛的太子,似乎是把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錯指為胤禔了。

是這樣,康熙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有的沒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

胤禔雖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生的,屬于庶出;而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

康熙推崇漢族封建王朝的“嫡長制”,在嫡長子胤礽剛滿周歲時,就冊封其為皇太子。

客觀地說,胤礽是很優(yōu)秀的;當然,康熙的其他兒子也很優(yōu)秀。

再補充一點:從努爾哈赤到康熙,清朝幾代帝王間的接替都有過暗流涌動的爭斗;推行“嫡長制”,即始于康熙。

康熙的其他兒子,如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都非常優(yōu)秀,成年后,分別封為郡王、貝勒,開府稱藩,各有部屬。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外,其他皇子都各有一黨,他們并不很把“嫡長制”放在眼里,積極展開皇位繼承人的爭奪戰(zhàn)。

這局面不用多說也能想得到,皇太子胤礽是眾矢之的。

為了自保,胤礽只好還擊。

但是,以一對多,以寡斗眾,胤礽理所當然地處于下風(fēng),并因?qū)κ值恼u謗陷害,漸漸受到了康熙的猜忌。

這種情況下,胤礽只好鋌而走險,準備搞宮廷政變,搶班奪權(quán),早日繼承大統(tǒng)。

這么一來,失敗后的悲慘下場就無可避免了。

對比一下朱標這邊。

《明史》記載朱標乃為馬皇后所生,《南京太常志》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三卻都說朱標并非馬皇后所生,且《南京太常志》明確指出,朱標和朱樉都是朱元璋的淑妃李氏所生。另有相關(guān)史料記載,馬皇后只生過兩個女兒,即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

但不管如何,朱標作為長子,在馬皇后沒有生兒子的前提下,被朱元璋立為了太子。

為什么朱元璋會“很放心”太子朱標呢?

一是朱元璋非常強勢,豎個眉、瞪個眼,都可以鎮(zhèn)得住場子;二是朱標非常文弱,低眉順眼,逆來順受,不敢稍有忤逆。三是朱標所在時代尚未形成兄弟相爭的局面。

話說回來,權(quán)力,尤其是至尊無上、說一不二的皇權(quán),是有著強烈的排他性的,無論誰執(zhí)掌在手,都絕不容許任何人染指,或產(chǎn)生覬覦之心。

說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那是相對的,畢竟,在歷史上,他們父子并未演變出康熙之于胤礽那樣父子相噬的行為。

但您要說朱元璋真會像《大話西游》里羅家英所扮演的唐僧那樣,不斷地對孫說:“你想要?想要你說清楚就行了呀,你想要我會給你的,你想要我當然不會不給你的,不可能你說要我不給你,你說不要我卻偏要給你,大家說清楚嘛……”這是絕不可能的!

誰說朱元璋沒對朱標起過猜疑之心?

胡惟庸案發(fā),朱元璋要盡誅胡黨余孽,牽涉到了朱標的老師宋濂。朱標找朱元璋求情。正氣在頭上的朱元璋白眼一翻,對朱標說:“要想救人,還是等自己做了皇帝再說吧!”

聽了這話,朱標嚇得面無人色,只好去投河以證清白。幸好,被太監(jiān)救起沒死成。

后來,朱元璋又要處理與胡惟庸有勾結(jié)的李善長,朱標出聲勸諫。朱元璋丟了一根帶刺的棘杖在地,叫他用手去拿,冷言冷語地說:“我殺人,就是相當于幫你除刺啊!敝鞓瞬灰詾槿,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朱元璋勃然大怒,拿起椅子追著朱標打。

《明書·懿文太子記》第一百十六卷列傳又記:洪武七年,孫貴妃去世,老朱要朱標服齊缞杖期。朱標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見,說這服制和穿著時間與禮法不符……老朱立刻翻臉,以劍擊地,一迭聲要拿朱標法辦。

……

看看,貌似親密無間的父子,一旦權(quán)力受到干涉,甚至可能是由于一言不合,就現(xiàn)殺心。

現(xiàn)在,史學(xué)界有一種看法:即朱標之死,其實是由于長期的壓抑和恐懼,最后得了抑郁癥,再因風(fēng)寒摧垮了身體,從而病死。

 

6

明太祖朱元璋公正仁愛,嚴苛猜忌,嫉惡如仇,對太子朱標的信任,25年如一日,從不懷疑,放手歷練;清圣祖康熙(愛新覺羅玄燁),寬容大度,包容四海,勤于政事,雄才大略,對太子胤礽,兩立兩廢,最終將太子圈禁之死。

明太祖與清圣祖,都是千古明君,但在對待太子這個問題上卻南轅北轍。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原生家庭的影響著父輩的性格。

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是放牛娃出身。憑借自身努力以及天命所歸,創(chuàng)建了一代王朝。雖然身為帝王,卻依然能夠?qū)⒂H情放在首位。因為天下是老子給兒子打的,而自己的骨肉必須要無條件信任。

清圣祖康熙,是滿清開國的第3位皇帝,出生帝王世家,他智擒鰲拜,剿滅三藩,收復(fù)臺灣,抗拒沙俄,北擊蒙古,文治武功天下少有。但同樣也因為他的出身,導(dǎo)致了他必將在任何時候都會將皇權(quán)放在第1位,而將親情放在第2位。任何人對他的皇權(quán)有威脅的時候,他一定會奮起反擊,太子也不例外。

2.明太子朱標與清太子胤礽的性格差異。

明太子朱標,自小接受儒家經(jīng)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兄弟友愛,對臣民仁慈。自12歲被立為太子后,朱元璋除了對他文化上的教育外,重點對于他品格上進行塑造。他教育太子要有仁慈,要勤懇,要有決斷。22歲起太子朱標便開始處理國務(wù),朱標為人正直,面對朱元璋的嚴苛刑法,朱標敢于與父親爭論。但這絲毫沒有降低朱標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反倒讓朱元璋更加器重和信任他。

清太子胤礽,自出生便被確立為皇太子,自幼聰慧好學(xué)文武兼?zhèn)洌粌H精通諸子百家,而且熟練弓馬騎射。34歲起,承擔監(jiān)國重任,12年后被康熙廢掉太子位。第2年被復(fù)立為太子,3年后再次被廢除,并被圈禁致死。胤礽的出身造就了他長期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在錯綜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胤礽中的經(jīng)驗極其不足,最終在內(nèi)外雙重因素的壓力下,失敗。

3.母親對太子的影響。

明太子朱標的親生母親為馬皇后,馬皇后與明太祖朱元璋為原配夫妻,夫妻感情極好。明太子朱標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健康成長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穩(wěn)定的家庭環(huán)境,造就了名太子朱標穩(wěn)定自信的心態(tài)。

清太子胤礽的親生母親賀舍里也為皇后。但在胤礽出生當年便去世了。一個從小沒有母親的孩子,就算父親對他再關(guān)愛,也彌補不了他骨子里的自卑。這一點體現(xiàn)在后期政治動作斗爭中,胤礽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分裂。

4.兄弟們對太子的影響。

明太子朱標對兄弟極其友愛,兄弟犯錯后,他也是極度極力向朱元璋求情。表現(xiàn)出了長子長兄的包容心態(tài),這不但增加了朱元璋對朱標的喜愛,更讓朱標的兄弟們對他心悅誠服?梢哉f如果朱標活著并繼承皇位的話,明成祖朱棣根本就不敢造反,也不會造反。

清太子胤礽的兄弟們也都是人中龍鳳。像大阿哥胤諟,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不但都有治國的才能,而且都在與胤礽爭奪太子位。背地里使陰招下絆子,最終導(dǎo)致了胤礽的太子位被兩立兩廢。而康熙對太子也逐漸失望,最終將太子圈禁至死。

總結(jié):明太子朱標與清太子胤礽,最后都沒做成皇帝,但朱標留下了賢德賢明仁義的美名,與父親朱元璋的關(guān)系也一直非常融洽;清太子胤礽,在內(nèi)外部因素的雙重影響下,逐漸但康熙對他失去了信心,并最終廢掉他的太子的位置。

7

朱元璋和朱標的關(guān)系,是親情關(guān)系大于政治關(guān)系;康熙和胤礽的關(guān)系,是政治關(guān)系大于親情關(guān)系。

康熙晚年,曾經(jīng)悲觀地論“五!,他說:“壽、福、康寧、所好德,這四點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獨在終考命這一條上,怕是很難實現(xiàn)了!彼f這話時,胤礽已經(jīng)二次被廢,說明他同樣擔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么問題來了,朱元璋和朱標處得像農(nóng)家的父子,為何康熙和一眾兒子處得像敵我關(guān)系呢?

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別

明朝皇子實行分封制,不僅有王的爵位,還有實在的封地;首映赡暌院,去封就藩,脫離京城這個權(quán)力中心。這樣,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減少了太子和眾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個爵位,并沒有封地;首映赡暌院,雖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并且,有能力的皇子還可以開牙建府,參入到國家軍政事務(wù)的管理中來。天長日久,部分皇子就會形成自己的勢力,與太子抗衡。

康熙曾經(jīng)評價明朝的分封制度養(yǎng)了一群只領(lǐng)國家俸祿、不操心國家事務(wù)的廢才王爺。他認為清朝皇子參與軍政是水漲船高,可以更好地輔助太子。從理論上講,康熙的想法沒毛病,但現(xiàn)實的發(fā)展,與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兒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兒子們并沒有把自己定位于輔助太子的角色。他們都十分優(yōu)秀,紛紛動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須搞掉現(xiàn)任太子、騰出位子。

史載:胤禔魘鎮(zhèn)太子、欲圖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于打太子小報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為了對抗眾兄弟,只能結(jié)黨加強勢力。作為國之儲君,結(jié)黨是個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黨同伐異,結(jié)黨以后,會將黨派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黨成員會選擇忠于太子而不是忠于皇帝,這讓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連串的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dǎo)致了九子奪嫡、太子被廢的惡果?滴跻簧⑽洌驍×吮姸鄬κ,晚年卻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運,悲傷地論起了五福。

胤礽的這些苦惱,作為太子的朱標都沒有。反而,他對弟弟們十分庇護。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diào)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

第二,父子相處的方式不同

朱標和朱元璋相處,十分開誠布公。



事例一:

朱元璋殺功臣有點狠,朱標不贊同,就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說:“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nèi)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標頂嘴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么樣的皇帝,就有怎么樣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過去,朱標閃開。朱元璋不依,繼續(xù)追打朱標。

這場景,看起來不像皇帝和太子議政,倒像是父親教訓(xùn)頑劣的兒子。兒子一句一句地頂父親,父親氣不過,追上去打兒子。

父子沒有隔夜仇,打了、罵了,事情就過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愛妃孫貴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齊衰杖期。這是個什么意思呢?朱標是嫡出,貴為太子;孫貴妃既不是朱標的嫡母、生母,也不是養(yǎng)母。按照居喪制度,朱標不用替她服齊、也不用衰杖。朱元璋這種要求在這時是無理取鬧。

朱標沒有慣著朱元璋,批評他這種搞法不合常禮,而且拒絕執(zhí)行。朱元璋一氣之下,抽出寶劍要砍他。后來在眾人的勸解下,朱標服了軟,照做了。

這件事,也很貼近生活中的父子行為。父親亂來,兒子抵著不辦,后來大家和稀泥,兒子礙面子不過,只得順從父親的意思。

總之,朱元璋和朱標的交流、沒有那么多的拐彎抹角和花花腸子,比較敞開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關(guān)系。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沒有必要防著朱標,朱標也不會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間相處,就摻雜了很多心機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爾丹期間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無憂戚?滴跏稚鷼猓浴芭e止不適”的理由打發(fā)他返回京城。

這件事,胤礽可能沒有在意到自己對康熙的精神傷害,康熙也悶在心里沒有說。然而在十八年后的廢太子告天口諭中,康熙說:“……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這是記上兒子的仇了,直到廢完太子,他才將心中的憋悶一吐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復(fù)立太子,對于此事,我以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來擋槍。為什么呢?

1,康熙當朝宣布:推舉新太子,惟眾意是從。后來,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復(fù)立胤礽。一國之君視復(fù)立太子之事如兒戲,這本身就充滿了陰謀的味道。

2,縱觀歷史,太子被廢的很少,廢后復(fù)立的就更少。復(fù)立后再廢,讓人懷疑康熙動機不純。

3,九子奪嫡紅了眼,康熙復(fù)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沒用,因為皇帝死了太子獲利,他們要動只會先動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偵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于暗中防范。

至于胤礽,康熙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tài)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廢后遭到圈禁,借醫(yī)生為其妻石氏診視之機,用礬水寫信與外界聯(lián)系,后來事發(fā)。

父子之間、斗心眼都斗到了用藥水寫字的地步,這還能稱得上父子嗎?

結(jié)篇:康熙朝一邊明立太子,一邊讓眾皇子參入軍政事務(wù)的管理,這種做法給太子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為太子暗儲制度,是對立儲制度的一種突破性創(chuàng)新。

8

首先糾正一下,胤褆雖然是康熙的皇長子,但卻不是皇太子,因為他是庶出,不是嫡出,所以他實際上沒資格當儲君,雖然后來也參與了奪嫡之爭,可競爭力也遠不如胤礽、胤禩和胤禛他們幾人。

康熙皇帝所冊立的皇太子是皇二子,是皇后所生的胤礽。

那么,為什么明朝的朱元璋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可是清朝的康熙卻一直怕皇太子胤礽奪權(quán),以至于一直提防著胤礽呢?

此事可從兩個角度去看,一是朱元璋、康熙他們自己的原因,二是朱標、胤礽他們的原因。

朱元璋遠比康熙更有氣場,也更有自信。

朱元璋雖然曾經(jīng)只是一個吃不起飯的乞丐,但是他卻只用了15年的時間打下了一個花花江山,當了坐擁萬里河山、主宰億萬生靈命運的皇帝,這是他一步一步用血用命打下來的,這一路打下來,他手上沾染了多少人的血?

所以,他的威勢是用人命打出來的。

朱元璋雖然喜歡猜忌,可是明朝是他一手打著人打下來的,他實際上也有絕對的自信能夠掌控住所有人,但凡想脫離他掌控的人,事實證明沒有一個會有好下場。

所以,朱元璋當時的地位根本沒人能夠撼動。

康熙不是開國皇帝,雖然也有過幾次御駕親征,可說到底也只是去鼓舞鼓舞軍心士氣,可不像朱元璋一樣提刀上馬殺敵,而是躲在后方,所以氣勢絕對不如朱元璋。

康熙少年時期還經(jīng)歷過鰲拜專權(quán),被欺負得不知道找誰哭,哭了也沒用,所以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除掉了鰲拜?杉幢闼袅琐棸,但是鰲拜也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君弱臣強”這四個字幾乎一直壓在他的胸口上,所以他一直在防備朝臣專權(quán),后來有了兒子,便連兒子也一起防了。

此外,康熙也沒有朱元璋那么重視親情,這應(yīng)該也是清朝皇帝的通病,清朝可謂深得“最是無情帝王家”的精髓。

朱元璋從小經(jīng)歷了父母、兄弟的生離死別,對于親情的感觸很深,這或許也是讓他珍視親情的一個原因。

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后,對自己的哥哥姐姐們,不論是活著的也好,已經(jīng)死了的也罷,統(tǒng)統(tǒng)封了王封了公主,侄兒侄女們也獲得了優(yōu)待。

后來,他為了能夠讓朱允炆當個不會和叔叔們發(fā)生爭執(zhí)沖突的安穩(wěn)皇帝,還特意將所有兒子趕去了封地,一則怕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后對叔叔們下手,二則也是防止叔叔們成為朱允炆的阻礙和威脅。

總之,他所做所為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的周全,不希望看到他們相互殘殺的畫面。

可是,康熙卻不像朱元璋一樣這么看重親情,這一點應(yīng)該也是從他們的游牧漁獵文化中所遺傳下來的吧,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便對他的兒子、女兒一點也不客氣。

所以,康熙和胤礽的關(guān)系絕對不可能像朱元璋和朱標那樣父慈子孝,這也是他防著胤礽的一個原因。

說完了朱元璋和康熙自身的原因,再說說朱標和胤礽的原因。

朱標從小便得到了朱元璋的用心栽培,13歲被立為皇太子那一年,朱元璋讓他回濠州去祭祀先人,途徑太平,他因為是在太平陳迪家中出生,所以特意去了一趟陳家,然后給了一些封賞,從而收買人心。

后來,朱元璋為了加快朱標的成長,又讓他參與政事的處理,學(xué)習(xí)為君之道。

但是,朱標的性格一直很好,“為人友愛”,雖然有時也會和朱元璋產(chǎn)生分歧,可卻從不會發(fā)生爭吵。后來有人找朱元璋告狀說晉王朱棡有謀反之心,朱標也是出面陳情,這才打消了朱元璋想要拿問朱棡的念頭。

總之,朱標“為人友愛”是眾所周知和承認的,又重親情,又和善,能力也很強,這是朱元璋能夠放心朱標的原因。

胤礽則不同,雖然胤礽前期的表現(xiàn)也很得康熙的喜歡,可是他后期的行為卻讓康熙很失望。

康熙剛開始的時候,曾經(jīng)親自教胤礽讀書識字,后來沒時間了又特意為他物色張英、李光地這樣的名師繼續(xù)教他,后來看到胤礽的騎射也很不錯,所以又常常將他帶在身邊,對他言傳身教。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如果胤礽能夠繼續(xù)保持的話,胤礽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是,康熙當皇帝當?shù)锰昧,胤礽已經(jīng)等得不耐煩了。

康熙二十九年的時候,康熙在打噶爾丹的時候突然生病了,讓胤礽過去侍疾,可是胤礽過去了之后卻表現(xiàn)得很淡漠,好像生病的不是他爹,只是一個外人,康熙頓時就怒了,滾,朕不用你伺候了,這么不孝順!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去打?qū)幭,然后讓胤礽監(jiān)國,這讓胤礽看到了機會,所以不安分起來了,總想著趁機謀權(quán)篡位?滴蹼m然沒怎么處罰胤礽,可是卻也狠狠地給了他一個警告,朕的兒子很多,你要不乖,朕便讓別人當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此時已經(jīng)當了33年的皇太子了,更沒耐心了,所以讓人去盯著康熙“起居動作”,這讓康熙知道了還了得?好呀,老二,你讓人盯著朕的生活起居和言行舉止,是巴不得朕早點死呢?還是想謀害朕,想謀權(quán)篡位?

這一下,康熙徹底怒了,直接廢了胤礽,還氣呼呼地說,朕已經(jīng)包容老二二十年了呀,實在是忍不下去了。

所以說,胤礽的所作所為根本不可能不讓康熙忌憚和防備,稍不注意,康熙很可能就被胤礽給拉下馬了。

胤褆的結(jié)局更慘。

胤礽二度被廢之后,胤褆越來越活躍,只可惜他說到底只是一個庶出皇子,康熙對他的容忍度更低,因為他用了“厭勝之術(shù)”去詛咒胤礽,康熙直接將他囚禁到死。

康熙狠起來,比誰都狠。

9

太子胤礽性格暴戾狂悖,這一切康熙其實是有責任的,胤礽是被康熙等長輩們寵壞了。胤礽作為儲君,一經(jīng)冊立便有了特殊的地位,一開始就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父皇的無比溺愛。

太子的服飾,儀仗,起居飲食幾乎和皇帝一樣,雖然那是他外公索額圖的主意,但畢竟需要康熙點頭同意才行。盡管康熙非常注重太子的讀書學(xué)習(xí),不過從幼年到青少年是人生三觀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養(yǎng)成了他隨心所欲,肆意妄為的惡劣品質(zhì)。

另外一點,康熙過早地,過于深入地讓胤礽參與國家政事,清朝的皇帝總是喜歡讓自己的兒子擔當政務(wù),其目的是為了平衡其他宗室和勛貴的權(quán)力。康熙也不例外,但同時也導(dǎo)致了太子廣羅勢力,一些貪圖今后榮華富貴的人自然會趨之若鶩,以索爾圖為首的太子黨迅速膨脹,直接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quán)。以至于康熙四十七年巡狩塞外,康熙發(fā)出感慨,稱現(xiàn)在不知道是今天被毒死,還是明天被害,日夜忐忑不安。

而朱元璋雖然也是過早地立朱標為太子,但他并不擔心這個兒子會篡權(quán)奪位。朱標的性格特點是宅心仁厚,如果將來能繼位他是一位仁君,這和胤礽大相徑庭。其次,朱標是在十三歲那年大明王朝剛鼎立時才被冊立的太子,在此之前他的少年時代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日子中渡過,這和胤礽含著金鑰匙出生又不一樣。

朱標見識過父輩戎馬倥傯的日子,跟隨父輩們多少也領(lǐng)會些創(chuàng)業(yè)的艱險,有了這些積累,自然在少年性格養(yǎng)成階段會沉穩(wěn)許多。

在冊封朱標太子之后,朱元璋也考慮過會在太子身邊形成勢力朋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朱元璋任命李善長和徐達等重臣兼任東宮領(lǐng)導(dǎo),防范一些人投機取巧攀附潛邸。

況且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殺后,朱元璋事必親為,三省六部都在他掌控之中。凡是他認為影響他權(quán)柄的功臣勛貴,寧可錯殺不漏一個,權(quán)力是朱元璋駕崩之前一定要緊緊攥在手里的東西。雖然朱元璋也讓太子朱標過問政事,不過父子倆人的三觀嚴重不同,朱標在父皇的高壓下活得一點都不滋潤,屬于嚴重弱勢地位,連個橡皮圖章都不如。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10

因為康熙這對父子組合并沒有朱元璋這對父子組合強大和穩(wěn)定。朱元璋可以很放心朱標,而康熙卻不放心胤禔。下面我們從朱元璋與康熙、朱標與胤禔的對比具體分析此事的真正原因吧“

一:康熙不如朱元璋地位穩(wěn)固,害怕徒生事端。

(康熙)



康熙雖然是清朝的第二位入關(guān)之后的皇帝,但是順治死得實在太早,清朝國內(nèi)勢力紛雜,清朝的統(tǒng)治并不是很穩(wěn)固?滴踉诩次怀跄瓯阌兄棸莸耐{,雖然用計除掉了鰲拜,但是緊接著又遇到了吳三桂的謀反?滴鯊拈_始便要應(yīng)對這來自清朝四面八方的威脅,康熙心中十分警惕,這些事務(wù)也令康熙忙到焦頭爛額。并且康熙自己的皇位都坐得不安穩(wěn),時刻當心會有人把他趕下皇位。

等到立儲的時候,康熙陷入了兩難的局面?滴跣闹屑炔辉敢獍磦鹘y(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立太子,又不想讓那些貴族大臣插手立儲事務(wù)。但是康熙又有非常多有野心的皇子。

在康熙心中,因為少年時代驚心動魄的朝政斗爭經(jīng)歷,令康熙極其害怕有人奪權(quán)?滴鯇ψ约旱膬鹤右惨粯颖в芯薮蟮慕鋫,康熙生怕那些貴族大臣借太子之后乘機趕康熙下臺。

(朱元璋)



朱元璋從一個底層小人物做起,從一無所有到建立明朝,從來都是他搶別人的東西,趕別人下臺,在他心中根本不懼怕有人敢借太子之后威脅朱元璋的地位。

況且明朝的軍隊一直掌握在朱元璋手中,那些將軍無不是在朱元璋手下奮戰(zhàn)才得以如今的地位,朱元璋杰出的能力也得到那些將軍士兵的一致認可。

也就是說朱元璋在世時,明朝就是朱元璋一個人說了算,根本沒有勢力敢去制衡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可以毫無畏懼的立朱標為儲君。

而且根據(jù)嫡長子繼承制,朱標身為朱元璋與皇后所生的長子,繼承皇位根本沒有疑慮。

二:胤禔不如朱標有能力。

(胤禔)



胤禔是康熙第四子,因為之前的孩子皆夭折,故胤禔為康熙的長子。

胤禔這個人沒有什么能力,度量又小,人又蠢根本不適合做太子,更不適合做皇帝。

據(jù)記載: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后,胤禔非常不服氣,經(jīng)常搞小動作。胤禔曾經(jīng)在背后用巫術(shù)詛咒太子,還勸康熙殺掉廢太子胤礽。這一切都令康熙感到反感。

如此不顧手足情深,又沒有政治頭腦的胤禔,怎么可能被康熙立為太子?

(朱標)



朱標與胤禔截然不同。

朱標仁愛寬厚,富有才華,如果他能夠繼承皇位的話將是為仁愛之君(方孝儒:“圣子承皇業(yè),能疏四海衰!保。

光從朱標經(jīng)常在朱元璋面前為幾個弟弟說好話袒護幾個弟弟就可以看出他與胤禔的巨大差別。而且朱標從小接受儒家教育,青年之后便和朱元璋一起處理政務(wù),數(shù)次下民間考察,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就可以看出來,朱標是一位有著超高為政技巧的儲君。

【總結(jié)】



朱元璋并不害怕明朝之中有人敢借朱標之后威脅自己的地位,而且明朝之中也根本不可能有人做到。并且朱標在朱元璋以及那些儒學(xué)大家的教育下早已有了一位仁君的影子。在自己的地位穩(wěn)固,朱標又非常適合成為儲君的情況下,朱元璋把自己打天下的隊伍原封不動的交給了朱標。



而康熙就算是已經(jīng)平定那些叛亂,但是清朝盤根錯節(jié)的政治交織仍然令康熙十分忌憚,康熙害怕他們借立儲君的事情架空自己。再加上胤禔又無能,還不顧兄弟感情。康熙自然不會立胤禔為太子。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guān)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