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實,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已經(jīng)看出司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顧之相”,但是卻并沒有殺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說有大志向,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人!袄穷欀唷笔侵咐窃谕白叩臅r候,總會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說它相當謹慎,做事滴水不漏。一個有遠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既然這么危險,曹操為什么沒有殺掉司馬懿,為他的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無遮無礙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雖然看出司馬懿是個危險人物,但是還沒有想到司馬懿會威脅到自己子孫后代的江山。那時候,曹操雖然早已是北方軍事集團實際的領(lǐng)導者,但是,實際上他還沒有做皇帝。他的一門心思,就是讓自己的兒子能夠順利當上皇帝。也就是說,他這時候關(guān)注的重點,是那些能夠給兒子當皇帝帶來威脅的人。是誰會對兒子當皇帝說三道四,甚至是軍事威脅。而不是兒子當了皇帝,乃至孫子當了皇帝,誰會從他曹家奪走江山。司馬懿雖然有大志,但是那時候他不過是他兒子曹丕的一個幕僚而已,不屬于阻礙他兒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還不覺得司馬懿會有多大的威脅。

(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對他的兒子曹丕看起來很忠心。曹操當時正在考慮是讓曹丕奪取皇位,還是讓曹植奪取皇位。本來他是最喜歡曹植的,也在極力培養(yǎng)曹植。但是曹植這個人,實在是華而不實,不堪大用。因此,最后他改變了主意,轉(zhuǎn)去培養(yǎng)曹丕。當他著力培養(yǎng)曹丕的時候,他考慮的問題就是,誰會對曹丕當皇帝帶來威脅。顯然楊修是一個威脅。因為楊修是曹植的人,同時又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會攛掇曹植對抗曹丕。這樣,他的兩個兒子就會內(nèi)亂。所以,他肯定是不會容忍楊修的。而司馬懿是一心幫助曹丕的人,他也沒有像楊修那樣,攛掇曹丕搞內(nèi)亂,所以,曹操沒有理由要殺他。

第三,曹操是個愛才的人,對于人才他一般不會隨便殺。在曹操的時代,雖然事實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實門閥非常嚴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當官,下層知識分子當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極為重視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個“唯才是舉”的口號,不管門閥,獲得了一大批人才。實際上,司馬懿最早就是不愿意跟著曹操干,曹操召見他,他卻裝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義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沒來由召一個人來殺死。當然了,曹操確實也殺了不少知識分子,包括孔融、禰衡等。但他其實也是多次容忍他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才殺掉他們。包括他殺楊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還需要說明的是,曹操去世后,他“唯才是舉”也沒被他兒子繼承,他兒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間門閥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實際上已經(jīng)多次在抑制司馬懿,不讓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馬懿隨軍討伐張魯時,他向曹操建議直接把獲得益州的劉備給干掉,避免劉備做大。這其實是個好建議,但曹操沒有聽他的。后來再打仗時,就沒有帶上司馬懿了。不過曹丕卻很重視司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為司馬懿請功,采用司馬懿的計策,屢獲大功。曹操也曾對曹丕說過,讓他提防司馬懿,但是曹丕卻總是護著司馬懿。這種情況下,曹操想讓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總之,司馬懿最終發(fā)展起來,只能說是曹操的后代實在是太弱,才讓司馬懿抓住機會。如果曹操的后代也和曹操一樣強大,司馬懿再有心機,他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這實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最佳貢獻者
2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親口說過: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實我早就該死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的立場,楊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樣的,一樣的作為,一樣的立場,為什么曹操沒有殺司馬懿呢?

楊修和司馬懿兩人卷入世子之爭的斗爭當中,這本來就是非常兇險的一件事情。歷來皇儲之爭,失敗者往往都是被滅門。這一點楊修非常清楚,那么楊修做了什么樣的事情才導致曹操動了殺心呢?

應(yīng)該說,在前期,楊修以及他輔佐的曹植是占盡優(yōu)勢的。曹操是個聰明人,自然喜歡聰明的兒子。曹丕和曹植兩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聰明百倍。因此,從曹操內(nèi)心深處來說,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選。

(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yīng)聲而對,特見寵愛。

曹操喜歡節(jié)儉,反對衣著華麗。曹植正好也不尚華服。曹操喜歡考驗自己的兒子,而曹植每次對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寵愛曹植,甚至有立曹植為世子的打算。

當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舉止放浪形骸,飲酒沒有節(jié)制。這一點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觀察,到底是穩(wěn)重的曹丕好,還是聰明的曹植好?

于是兩人身邊的謀士也被列為觀察的對象,曹植身邊的謀士是楊修、丁儀、丁廙兩兄弟,曹丕身邊的謀士是司馬懿、陳群、朱鑠、吳質(zhì)。曹植的首席謀士是楊修,而曹丕的首席謀士是吳質(zhì)。那么司馬懿呢?其實司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馬懿隱藏的更深。依照司馬懿低調(diào)的性格,他是不會重度參與世子之爭這件事情的。

(司馬懿)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司馬懿并沒有在純粹的世子之爭中出謀劃策,而是幫助曹丕干了許多真正的實事來樹立曹丕務(wù)實的形象。司馬懿當時主要的服務(wù)對象為曹操,而曹操派司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為了讓曹丕多向司馬懿學習。學習什么呢?學習司馬懿處理政務(wù)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種結(jié)合、邊疆將領(lǐng)考察,形勢分析等等。至于那些與楊修斗爭的事情交給了另外一個人,他就是吳質(zhì)

吳質(zhì)非曹丕府人員,無故不能接觸曹丕。因此,曹丕為了請教吳質(zhì),每次都讓人把吳質(zhì)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運送進府。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楊修所發(fā)現(xiàn),于是楊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氣,派人來查看此事。

吳質(zhì)于是心生一計,他讓曹丕照舊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發(fā)現(xiàn)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沒有藏人。于是曹操對楊修心生懷疑,認為楊修為了陷害曹丕而不擇手段。這是兩人第一次交鋒,楊修失敗。

曹操后來考驗曹丕和曹植的臨時應(yīng)變能力,讓兩人帶著王令出城,但是又對城門交代,不到規(guī)定時刻,不允許任何人出城。

吳質(zhì)給曹丕的建議是:遇到城門宣讀王令,能過則過,不能過要尊令返回。而楊修給曹植的建議是: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擋者斬之。

曹操是個法度的倡導者,曾經(jīng)為了實踐法度而割掉自己的頭發(fā)來示眾(曹操馬驚,踏壞了麥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夠遵守法度。而城門開啟時間是預先約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請示。而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竟然違反法度闖門而去,甚至還殺了門守。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壞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隨后賜死了楊修。理由是:

脩先戒植:「若門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斬守者!怪矎闹。故脩遂以交構(gòu)賜死。

楊修被賜死的理由是交構(gòu)罪,交構(gòu)的意思是離間。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楊修惡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間的矛盾,離間他們之間的兄弟感情。甚至離間曹操和兩個兒子之間的自然感情,摻雜曹家家務(wù)事情太多,不得不處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此時經(jīng)過漫長的觀察,心中開始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賈詡詢問世子人選時,賈詡舉了袁紹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隨之定下了立曹丕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楊修真的對曹植好,就應(yīng)該規(guī)勸曹植收斂自己的行為,戒酒戒行,多做實事。但是結(jié)果卻是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楊修一味的去猜測曹操的想法,幫助曹植討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猜度別人的小心思,而是實實在在的理政能力,這一些楊修都沒有教會曹植。

相反的,在楊修的幫助下,曹植越來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駕車夜闖司馬門。曹操徹底怒了,終于對曹植徹底失望,也對楊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選擇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棄曹植。而曹植身邊的謀士在一日,對曹丕都是個威脅。曹操不忍心殺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鋒利的刺就是楊修。于是順理成章的,楊修就要被處死。

反觀曹丕,曹丕贏了。贏了的結(jié)果就是自己當上世子,身邊的謀士也隨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為什么不討厭曹丕身邊的謀士呢?

以吳質(zhì)和司馬懿為例,兩人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曹丕保持樸實無華的狀態(tài)。司馬懿教會曹丕別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吳質(zhì)在曹操率兵出征時趕緊勸曹丕大哭,曹丕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寫一句文采斐然的詩句,只是大哭一場就感動的曹操淚流滿面。

反觀曹植,在楊修的建議下寫了一篇辭藻華麗的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顯得是那么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楊修的輔佐下表現(xiàn)過于積極,讓人心生討厭。而曹丕則顯得要穩(wěn)重和平和許多。

最后正面回答問題,楊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參與世子之爭本就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輸者往往性命難保。其次楊修用力用錯了方向,他沒有幫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點,相反的過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機取巧,表現(xiàn)的過于明顯。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斬殺門守,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諱的,于是曹操以交構(gòu)罪賜死了楊修。反觀司馬懿和吳質(zhì),他們兩個都教會曹丕要低調(diào),只要曹丕不犯錯,論資歷,世子之位遲早是自己的。最后,這個目標果然實現(xiàn)。而結(jié)局是殘酷的,楊修被處死!楊修值得同情嗎?我覺得不值得。

本回答獨發(fā)于問答,覺得寫的好請隨手點贊,謝謝!

喜歡請隨手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3



曹操為何殺楊修不殺司馬懿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之子,出身于世代簪纓之家,敏而好學,學富五車,建安年間被舉孝廉,后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在初任主簿時深得曹操信任,《三國志》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nèi),事皆稱意。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年少就胸懷韜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后,征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主簿等職。后來曹操逐漸發(fā)司馬懿有雄心壯志,心里十分忌諱,然而曹操在死之前并沒有殺掉司馬懿,而是以泄露軍事機密的罪名將楊修處死,司馬懿、楊修都是棟梁之才,曹操為何會殺楊修而留用司馬懿?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種說法:曹操殺楊修是出于政治立場考慮。楊修是的父親揚彪,是個正統(tǒng)的儒學家,楊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場是與曹操對立的,曹操是個不拘小節(jié)的革命派,楊彪為尚書令的時候就反對曹操的觀點,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更讓二人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而楊彪所在的陣營更是對荀彧、陳群、司馬懿等嗤之以鼻,甚至與曹魏政權(quán)作對,在曹操眼里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楊修也在這個陣營里。曹操早有篡漢之心,有這一幫文學儒士,因循守舊,必然是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因此曹操出于自己的政治立場,要殺掉楊修。



第二種說法:楊修作為曹植的追隨者,必然會威脅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穩(wěn)定。曹植和曹丕爭世子之位的時候,楊修作為曹植的“智囊”,經(jīng)常為其出謀劃策,但曹丕在司馬懿的幫助下最終生出,這也讓楊修的位置很尷尬,曹植敗落,曹操為了防止兄弟日后相互廝殺,必須把楊修殺掉以斷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殺楊修。



第三種說法:楊修多次為曹植出餿主意,誤人子弟,若不殺楊修,曹植必受其害。楊修雖然聰明,但大多都是小聰明,他之所以輔佐曹植也是因為曹操偏愛曹植,楊修猜測曹操會立曹丕為太子。而楊修每次錦囊妙計也都是些小聰明,并沒有戰(zhàn)略眼光。比如說曹操令曹丕、曹植外出辦事,事先走密令門衛(wèi)不得放行,楊修便讓曹植殺掉門衛(wèi),曹植得以順利出城,司馬懿則令曹丕放棄出城,曹植表面上贏得競爭,卻讓曹操認為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形象,實際上是輸了。



再比如楊修喜歡揣測曹操的心思,經(jīng)常幫曹植預先設(shè)想問題,并寫好答案,曹操詢問時,曹植便把答案直接送上去,然而卻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派人調(diào)查,結(jié)果真相大白,曹操對楊修厭惡至極。有這樣誤人子弟的楊修留在曹植身邊,曹操自然不會放心,必然殺之以除后患。



第四種說法:楊修善于揣度曹操心思,并且公著于眾,曹操懷恨在心。曹操去視察新建的想國府,看后便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拆掉重建,并且告訴大家:門中活,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眾人不解,唯有楊修將酥糖分發(fā)給眾人,并且說: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終于在公元219年,曹操親率大軍在漢中與劉備決戰(zhàn),不料劉備據(jù)險死守不戰(zhàn),曹操進退兩難,部下向曹操請示軍中口令,曹操便說:“雞肋”。楊修聽了,便收拾行裝,并且讓眾人也收拾行裝,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是打算撤軍了,趕快收拾行裝,以免走時匆忙。曹操聽后勃然大怒,以擾亂軍心將楊修處死。



由此看來,曹操早就有殺楊修的心思,只不過這件事情成為了導火線,但曹操作為三軍統(tǒng)帥,最高領(lǐng)導,最記恨的就是別人猜透他的心思,作為領(lǐng)導猜忌心、防范心都是很強的,只有這樣才能凸顯“天威莫測”,讓別人如履薄冰,自己卻得心應(yīng)手。可憐楊修之死都不明白被殺的原因。



第五種說法:司馬懿做人謹慎,做事恪盡職守因此免于一死。曹操也知道司馬懿心懷大志,不是池中之物,也要有殺心,但最終沒有殺司馬懿。一者是司馬懿做人十分低調(diào),善于隱忍,從不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也基本上不犯錯,這也讓曹操找不到殺他的借口。



二者司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曹丕被立為太子,必然就誓死保護司馬懿,曹操也考慮到司馬懿在曹魏后期發(fā)展的作用,沒忍心殺害?三者司馬懿年事已高,來日不多,在曹操看來,只要曹丕對司馬懿管理得當,應(yīng)該對曹魏政權(quán)和曹丕構(gòu)不成太大威脅,所以曹操才沒有殺司馬懿。

楊修與司馬懿同樣是天資聰慧,卻因性格原因有著不同的命運,你是如何看待楊修被殺?

歡迎關(guān)注三國逐鹿,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4

楊修威脅曹氏集團的核心利益,這已經(jīng)是事實,曹操必殺無疑;

司馬懿對曹氏集團的威脅,僅僅是曹操的猜疑,尚未形成事實,曹操不能以此就殺他。

二者是有根本區(qū)別的。

正因為曹操是一代梟雄,杰出的政治家,才不可能僅憑猜疑就隨便殺人。否則,所有的人都會被曹操殺掉,還能留下誰去為曹氏集團打工呢?

放眼天下,哪一個人不值得懷疑呢?有幾個人是值得絕對信任的呢?

沒本事的人一般不會有野心,但要他又有啥用呢?

有本事的人,都會有想法。如果怕他有想法而不用,還能用誰呢?

如果能讓天天想著殺你的人,還為你出力干活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01

楊修之死

漢中之戰(zhàn)后,因“雞肋事件”,曹操以泄露機密為由把楊修殺掉。就這一事件而言,楊修也該殺,就是因為聰明過大了。

但真正殺楊修,還是另有原因,那就是楊修站錯了隊,而且還采用了不正當?shù)氖侄巍?/p>

漢中撤軍半年后,曹操病逝。這時候,曹操考慮最多的就是權(quán)力的順利交接。

曹操顧慮最大的就是在他去世后,曹丕、曹植及其各自支持他們的官員們之間的爭斗。

袁紹死后,袁譚、袁尚兄弟不和,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劉表死后,劉琦、劉琮兄弟不和,也讓曹操坐收漁利。曹操最擔心自己死后,曹丕、曹植兄弟出現(xiàn)這個情況。

在確定繼承人的問題上,曹操征詢賈詡的意見。賈詡一言不發(fā),曹操再三追問,賈詡才說:“我在考慮袁紹、劉表的事情!

賈詡這一態(tài)度,不僅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也為自己在曹丕繼位后的地位打下了基礎(chǔ),可見賈詡多么聰明。

反觀楊修就愚蠢多了,他由于在曹操身邊做事,窺測到曹操有把繼承人的位子傳給曹植時,就毫無保留的站在了曹植一邊。更不可思議的是,他作為曹植的師傅,居然師徒合伙作弊。楊修把曹操可能詢問的軍國大事,提前做好答案,讓曹植熟記。等到曹操詢問時,曹植對答如流。曹操當時非常高興,等到得知真相后,對曹植非常厭惡。自然殺楊修的心也就有了。

但楊修卻不自知,還一直在嘚瑟。曹操就借“雞肋事件”把他除掉了。

楊修已經(jīng)明顯的站在了曹植一邊,這已經(jīng)是事實。曹丕繼位后,楊修對曹氏集團來說,是絕對的威脅。沒有楊修,或許曹植還會低調(diào)些;有楊修在,曹植恐怕就不會安分。

所以,曹操非殺楊修不可。事實也證明,曹操是絕對高明的。殺了楊修,保全了曹植的性命。否則,曹丕會把楊修、曹植一起殺掉。

02

司馬懿之疑

曹操在世時已經(jīng)察知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fā)現(xiàn)他有“鷹視狼顧”之相,心中忌恨。對曹丕說:“司馬懿不甘居人臣下,必定會干預你們的家事!

但是,司馬懿謹小慎微,事必躬親,沒有把柄被曹操抓住,慢慢曹操也就放寬心了。

司馬懿比曹丕大了近十歲,一般就年齡而言,曹操、曹丕父子還是能夠制衡司馬懿的。事實上,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時期都是很不錯的官屬,即便在曹叡時期,司馬懿在抵抗諸葛亮北伐及孫權(quán)進攻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為曹氏政權(quán)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由于曹丕、曹叡都是英年早逝,加之曹叡在選擇托孤大臣時優(yōu)柔寡斷,錯誤的任命曹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

最主要的還是曹爽剛愎自用,專權(quán)跋扈,而且能力不夠,魄力不足,對司馬懿打壓太重,導致司馬懿的強勢反彈。

人們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不管你曹操多么有能力,有多么大的貢獻,你兒子取代漢室為帝,你曹操就是奸臣漢賊;不管你司馬懿多么厲害,你兒子取代了曹魏政權(quán)為帝,你司馬懿就是奸賊。

有德者得天下最好,但幾千年的歷史又有幾人?

有能者有天下,也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

司馬氏的錯誤,不在于取代已經(jīng)失去生命力的曹魏,而在于其后世子孫沒有像司馬懿父子那樣的雄才大略,維護好國家的統(tǒng)一,讓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導致了更加混亂分裂的局勢,讓中國進入了二百多年的黑暗時代。

如果晉朝結(jié)束了漢末三國的分裂,成就了漢唐的偉業(yè),還會有人如此看待司馬懿嗎?

這不是司馬懿想看到的結(jié)果,一代人承擔一代人的責任,下代人的責任主要應(yīng)該由下一代人承擔。

教育的問題除外,一定要司馬懿承擔責任的話,就是沒有把子孫后代教育好。

這是另一個問題了,不管這個問題多么嚴重,曹操不能因為司馬懿沒有教育好子孫后代,讓三國混亂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并以此把司馬懿殺掉吧。

總之,楊修是直接威脅到曹魏集團的存在了,曹操不會留下這個隱患;司馬懿只是潛在的威脅,像司馬懿這樣的人,在曹魏集團里不知道還有多少,只是由于銷聲匿跡,史書才沒有記載,曹操不可能把這些人都殺掉吧。

如果司馬懿沒有發(fā)動高平陵事變,曹爽篡奪了曹芳的帝位,盡管還是曹魏政權(quán),對曹操來說,還可以勉強接受,對天下來說,豈不也是弒君篡位的奸賊哪?

5

應(yīng)答,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古人云,竹秀林風必摧之,堆土于岸浪必沖之,楊修確實有才而處處展露出來,正好被曹操找到借口以泄露軍事機密,動搖軍心為由殺之,而司馬懿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不笨,也不顯山露水說穿了還是智慧,楊修技差一籌,曹操謀士能人眾多,容不得他人隨便揣摸他的意圖,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jié)果。

6

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在他死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殺了楊修,曹操的舉動讓人很詫異。曹操生前曾告誡兒子曹丕:“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不是甘為臣下之人,將來必會干預我們家族之事!敝v真曹操眼光還是比較毒的,司馬懿晚年確實掌控了曹氏江山。當然這都是后話。既然曹操看出了司馬懿的陰險狡猾的一面,為何臨時前沒殺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呢?

首先說下沒殺司馬懿的原因:

曹操沒殺司馬懿的原因就是曹操愛才,司馬懿雖然陰險狡詐,但他再有能耐也跳不出曹操的手心,曹操基本吃定了司馬懿,曹操活著壓制的司馬懿抬不起頭了,他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司馬懿

另一方面司馬懿結(jié)交太子曹丕,曹操發(fā)現(xiàn)曹丕很重用司馬懿,是太子集團的主要謀士,曹操即便看在曹丕面上也不會殺司馬懿。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在關(guān)鍵時刻為曹操出了一個錦囊妙計,為曹操解除了后顧之憂。

這件事是這樣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殺楊修的前一年,曹操死前一年)。是關(guān)羽威風八面的一年。

關(guān)羽在這一年夏天兵圍曹仁據(jù)守的樊城,曹仁急忙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大將于禁和龐德前去解圍,誰知道二人被關(guān)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斬,樊城此時岌岌可危。

假如樊城被關(guān)羽攻陷,當時漢獻帝所在的許縣就會落入關(guān)羽之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砝碼就會失掉。曹操迫于關(guān)羽的兵鋒,打算遷都黃河以北。



▲關(guān)羽

此時司馬懿冷靜分析了戰(zhàn)局,他對曹操說,“戰(zhàn)爭難免有勝敗,一時得失不會影響全國局面,遷都只會造成人心不穩(wěn),是向敵人示弱的表現(xiàn)。當務(wù)之急是派人聯(lián)系東吳的孫權(quán)。關(guān)羽做大做強不是孫權(quán)樂見的事情,只要讓孫權(quán)偷襲關(guān)羽的荊州,關(guān)羽就會不戰(zhàn)自退,樊城可解,許都就會轉(zhuǎn)危為安。

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建議,接下來是孫權(quán)派呂蒙偷襲荊州,關(guān)羽的大本營被孫權(quán)占領(lǐng),隨后關(guān)羽走麥城被殺。

從這方面看,關(guān)羽是被司馬懿用計害死的。想想看曹操怎么能在死前殺司馬懿呢?他要把這個人才留下來對付諸葛亮。

曹操必殺楊修的原因。

在我們印象中,司馬懿要比楊修年齡大,其實不是,楊修比司馬懿大四歲(司馬懿出生于179年,楊修出生于175年)。


▲楊修

楊修的文化修養(yǎng)高于司馬懿,他的出身也比司馬懿高貴,楊修是弘農(nóng)楊氏顯赫世族出身,并且和當時另一望族淮南袁氏有親戚關(guān)系,楊修是袁術(shù)的外甥,也就是說,他的母親是袁術(shù)的姐姐。他的父親是太尉楊彪。

楊修被殺原因有多方面,歷史上對他之死傳聞很多。比如他的“一盒酥”的故事,據(jù)說曹操給了大家一盒酥糖,大家看到?jīng)]敢動,楊修見到后直接打開盒子,把酥糖分給了大家。曹操讓他解釋為什么這樣做,楊修說:“丞相送“一盒酥”分明告訴大家“一人一口(盒)酥糖”我照丞相吩咐去做的”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小子挺有才。 。

還有一個故事是“闊門”事件,有一次丞相府修建了一個門,等驗收時,曹操視察了一遍,沒說什么,直接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然后就走了。楊修看到后,讓施工隊拆掉重新往小的修建。


▲曹操和司馬懿

過了幾天曹操再次視察,滿意的笑了。問誰的主意,大家說是楊修。曹操仍然讓楊修解釋:“丞相在門上寫活字,這分明是一個“闊”字,丞相分明是嫌棄門太大了。所以只好縮小。

曹操笑笑”好小子,你挺有才。 逼鋵嵅懿俸艹源,楊修事事猜透了自己,簡直是自己腹中的蛔蟲。

第三件事是“雞肋”事件,楊修是曹操隨軍主薄(管理文書)。有一次作戰(zhàn),曹操久攻不下城池,實際是被牽制住了,打不是,撤也不是。由于發(fā)愁,曹操吃雞喝酒解悶。此時夏侯淵問晚上口令是什么,曹操觸景生情,隨口說“雞肋”。于是夏侯淵就傳達了下去。

等到曹操要下達撤兵命令時,發(fā)現(xiàn)楊修所在的隊伍早就整裝好了,這讓曹操大吃一驚,一問,說是楊修好幾天前就告訴手下要撤兵了。曹操依然讓楊修解釋為什么?


▲楊修(龍吟虎嘯劇照)

楊修說:“丞相口令雞肋說明了問題,“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不正是丞相心中所想嗎?曹操大怒,以楊修破壞軍紀蠱惑人心把他殺了。有人說曹操嫉賢妒能殺了楊修。

以上都是演義和小說之言,無非是抹黑曹操,說曹操嫉賢妒能小肚雞腸。其實曹操殺楊修不是對他嫉賢妒能,曹操是很大度的人,禮賢下士,廣招天下豪杰奇人異士,講真比楊修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曹操不至于格局那么低下。

曹操殺楊修而沒殺司馬懿是因為政治原因。

首先楊修的老爸太尉楊彪遺禍子孫,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忠于漢室的大臣,他看不慣曹操凌駕于漢獻帝劉協(xié)之上,換言之和曹操的政治觀點不同,他這個太尉是漢朝的太尉,不是他曹丞相的太尉。楊修仰仗他父親的勢力,屢屢和曹操唱對臺戲。曹操規(guī)勸他多次,告誡他不要這樣。楊修執(zhí)迷不悟。

【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引自《三國志》


▲袁術(shù)

另一原因就是此時楊修的舅舅袁術(shù)割據(jù)淮南,平定了江東。打算稱帝,曹操害怕楊修勾結(jié)舅舅起事,所以要殺楊修,以上是殺楊修原因之一。

曹操殺楊修原因之二:

楊修很聰明,但只是小聰明。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爭太子之位時,由于楊修和曹植都是詩詞歌賦俱佳的“文人騷客”,所以楊修就成了曹植爭“儲”的得力助手。而司馬懿則成了曹丕爭儲的主要謀士。

兩個集團構(gòu)成人員是:曹丕方都是一些搞政治的老手,而曹植方則是一些文人墨客。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道理。



▲曹操

楊修文采不錯,但是搞政治是短板。比如曹操考驗曹丕、曹植時,曹丕吟詩作賦比不過弟弟曹植,于是問計于司馬懿,司馬懿說,既然比不過曹植,等你父親出征讓你作詩送行時,你只管流淚,不用賦詩一首。而楊修卻讓曹植發(fā)揮他的天賦。結(jié)果可想而知,曹植文采飛揚,而曹丕采納司馬懿的計謀,站在道旁一個勁的流淚,表現(xiàn)出了和父親難舍難分的樣子,表現(xiàn)了對父親眷戀的樣子。曹操一想,曹丕是孝子,于是決定把曹丕立為太子。曹丕“以不變應(yīng)萬變”戰(zhàn)勝了曹植。

令曹操下決心殺楊修的事還是私闖“司馬門”事件。話說當時曹植在外面,他為了盡快見到曹操,居然喝醉酒私闖司馬門。原來司馬門的馳道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在上面通過,而此時曹植只不過是世子,沒有權(quán)利和資格駕車通過。

當時楊修也喝多了,他沒有制止曹植這樣做,發(fā)生這事后,后果很嚴重,曹植被曹操打入“冷宮”,失去了競爭太子的資格。楊修直接被拘捕。曹操害怕曹植集團死灰復燃,干脆臨死前殺掉了楊修。



【人有白修與臨淄侯曹植飲醉共載從司馬門出,謗訕鄢陵侯彰。太祖聞之,大怒,故遂收殺之!

綜上所述,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站錯隊是一方面,鋒芒畢露是一方面,身世顯赫也是一方面。各方面原因促成了楊修之死。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刪。歡迎轉(zhuǎn)發(fā)、留言、關(guān)注】

7

曹操又不是昏君,怎么能隨便殺人呢?殺人,一定是有殺人的理由。司馬懿與楊修都是才高八斗之人,但兩人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司馬懿是有大智慧,而楊修只是有小聰明。楊修之死,乃是死于自己的小聰明。

楊修告密曹丕,給曹操留下惡劣的印象

在曹丕與曹植的太子之爭中,楊修是站在曹植一邊,積極出謀劃策。由于楊修出身名門望族,又經(jīng)綸滿腹,在當時文人中相當有名,曹操也十分器重他。由于可以經(jīng)常見到曹操,楊修在曹操面前大贊曹植的人品學問才干,慫恿立曹植為太子。同時,他又派暗臥底潛伏在曹丕身邊,企圖抓住曹丕的小辮子。

機會還真來了。有一次,曹丕密召好友吳質(zhì)返回洛陽。在當時,王子與外地官員私自聯(lián)絡(luò),是很重的罪行。曹丕把吳質(zhì)藏在大竹筐里,用馬車秘密送到家中。由于有臥底,修發(fā)現(xiàn)這件事,自以為逮住曹丕的小辮子,馬上告到曹操那兒去,說曹丕暗中勾結(jié)外地官員,圖謀不軌。

曹丕得悉此事后,大驚失色,便設(shè)下一計,引楊修上鉤。次日,又有一輛馬車停在曹丕府門口,仆從們扛下一只大竹筐,送入府內(nèi)。楊修以為竹筐內(nèi)裝的人是吳質(zhì),又飛快稟報給了曹操。曹操覺得事情有點嚴重了,便派人前去搜查。令楊修沒想到的是,曹丕早料到他有此一舉,竹筐里裝的是絹布,根本沒有人!

楊修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曹操大怒,懷疑楊修故意誣告自己的兒子,挑拔是非。從此,曹操再也不信任楊修,并為后來殺死楊修埋下伏筆。

楊修與曹植走得太近,遭致殺身之禍

楊修陰溝里翻船,被曹丕將計就計,倒打一耙,從此曹操對他有了戒備心。

太子爭位戰(zhàn)最終以曹丕的勝利而告終,楊修知道自己的處境相當糟糕,有意與曹植保持距離。只是楊修不主動找曹植,偏偏曹植主動找上門,找他喝酒,談詩論文,楊修不能也不敢拒絕,這層關(guān)系讓他最終送了小命。

曹植不是搞政治的人,過于文藝,因此多次違背曹操的禁令,漸漸被老爹疏遠。有一回,曹操發(fā)布了一條力行節(jié)約的制命,曹植的妻子違反禁令,穿了華麗的綢緞衣服。因為這么件小事,曹操把兒媳婦賜死。殺兒媳,背后真正的目的是警告曹植。

當時曹操對曹植頗為失望,有時便發(fā)道手令訓訓兒子,依照慣例,曹植得寫一封答復信。楊修有小聰明,頗能揣測曹操的想法,從其語言中揣測意圖,事先草擬了十幾條答辭,交給曹植。曹操的訓令剛到,曹植便根據(jù)楊修草擬的答辭回復。曹操覺得很奇怪,怎么每次曹植都答得這么快,便悄悄地調(diào)查,最后真相大白:正是楊修泄露了他的意圖。

君主最忌諱的事情,便是身邊的人不可靠。泄露人君之秘密,乃是不忠之表現(xiàn),既然不忠,留之何用!曹操殺意頓起。楊修被判處死刑,罪名是泄漏人主之機密。其實泄密罪也只是借口。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曹操擔心他興風作浪,擔心他慫恿曹植謀反。

與楊修相比,司馬懿韜光養(yǎng)晦,深藏不露

楊修的性格張揚,喜歡耍小聰明,最后就死在小聰明上。與楊修相比,司馬懿要深沉得多。

曹操曾經(jīng)跟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睘槭裁床懿贂羞@樣的判斷呢?因為司馬懿從年輕時起,就對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頗為不滿。據(jù)史書載,當時司馬懿“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彼纳钍軙r代儒家名節(jié)思潮的影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在司馬懿22歲時,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豈料司馬懿竟然不愿意去,還謊稱自己得了風痹癥,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才二十歲出頭就中風,曹操哪里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么一手,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

從一開始就跟曹操斗智謀,司馬懿的膽子也忒大了吧。曹操當然曉得司馬懿使詐,偏偏他是個愛才如命之人,你不來,我偏偏要請君入甕。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边@下司馬懿沒辦法了,只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司馬懿入曹操幕府,曹操就交給他一個任務(wù):與曹丕相往來。曹家有重視文化的傳統(tǒng),司馬懿博覽群書,曹操有意讓他讓兒子多交往。這對后來司馬懿的崛起是很重要的。曹丕能夠擊敗曹植成為魏國太子,司馬懿想必鞍前馬后出力甚多,史書說:“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钡牵⒉幌駰钚弈敲磸垞P,而是十分低調(diào)。

所以曹操對司馬懿的本質(zhì),是很了解的,這種人,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所以他警告曹丕,司馬懿這個人心機太深,要小心以后會干政。不過,話是這么說,曹操并沒有殺司馬懿。兩個原因:其一,司馬懿小心謹慎,沒犯什么過失;第二,司馬懿夾起尾巴做人,在得知曹操懷疑他之后,他“勤于吏職,夜以忘寢”,忘我工作。于是“魏武意遂安”,曹操看到司馬懿的表現(xiàn)后,于是就心安了。

8

曹操在征伐漢中的時候遭到了劉備的頑強抵抗,面對著這個一生的老對手曹操顯得力不從心。就在這個情況下曹操隨口說出了“雞肋”作為口令。曹操手下的謀士楊修立刻猜出來了曹操的意思,回去就收拾行裝準備離開(當然楊修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猜透曹操的意思了),曹操因此憤怒萬分,最終殺死了楊修。

這時候距離曹操去世只有幾個月的時間,楊修雖然屢次猜透曹操的心思,但是并沒有直接威脅到曹操的統(tǒng)治。而曹操的另一個謀士司馬懿則是有鷹視狼顧之相,并且胸懷大志,那么曹操為什么在去世前殺死了楊修,反而放過了司馬懿呢?

作為老板不喜歡用動不動就猜透自己意思的員工,作為君主也不喜歡用能輕易看透自己意圖的臣子,曹操對于楊修的討厭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曹操寫了一個“活”字,楊修立刻就把曹操的門拆掉了。曹操寫了一個“一合酥”,楊修把曹操的糕點吃掉了。這不光是喜歡猜測領(lǐng)導的心思,還愛拿出來顯擺。曹操不光在楊修面前幾乎沒有隱私了,周圍人也都知道楊修聰明這個事。再繼續(xù)發(fā)展說不定曹操的手下做事情之前都要去問一問楊修,這件事是否符合曹操心意。所以殺死楊修是曹操早就想做的事情了,只是在晚年的時候,曹操才忍無可忍爆發(fā)的。

我們再反觀司馬懿,從始至終在曹操面前都表現(xiàn)出一副聽話的模樣,從來不違背曹操的意思。對于曹操只是軍事上出謀劃策,從來不在小事上多糾纏,以至于曹操到死都沒有殺死司馬懿。當然曹操也制衡了司馬懿的權(quán)力,雖然知道司馬懿善于用兵,但從來不讓司馬懿獨自領(lǐng)兵,曹魏早期的軍權(quán)都在曹操自家人手里面。

在《三國志》中,曹操給楊修的父親楊彪寫信的時候說:“你這個兒子,仗著你的關(guān)系,經(jīng)常讓我難堪,我想要把他殺死,只是顧忌你的面子罷了”!這樣看來楊修只是有點小聰明,并沒有真正的大智慧,以至于曹操在給老朋友寫信的時候都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楊修不會做事是他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不過并不是根本原因。司馬懿確實要比楊修會做事,但是司馬懿真正能夠活下來主要是因為政治站隊的原因。

司馬懿是曹丕一派的主要謀士,楊修是曹植一派的主要謀士,在曹植和曹丕的儲君斗爭中,曹丕擊敗了曹植。在楊修被殺的時候,曹丕已經(jīng)確立了繼承人的位置。而楊修作為曹植一方勢力的代表,平常又展現(xiàn)的非常聰明,他的父親是朝廷里面有威望的大臣。曹操需要考慮到曹丕繼位之后政治的穩(wěn)定性,曹操肯定不會打擊自己的兒子曹植,就只能殺死曹植的幫手楊修了,楊修成為了曹植政治斗爭失敗的替罪羊。

綜上所訴,楊修被殺是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一方面是政治斗爭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個人性格的原因。而司馬懿和曹丕關(guān)系親密,作為未來皇帝的輔佐者,司馬懿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曹操的攻擊目標。楊修的死和司馬懿沒啥關(guān)系,把這兩人放一起只是加以解釋,而不是作比較。

9

楊修之死是必然性的,司馬懿能夠好好的活著,主要因為他是曹丕的支持者。

以曹操的秉性,他是非常喜歡曹植的,因為曹植的文采可以說是當世無人能出其右。曹操在曹沖早逝以后,就一直想讓曹植成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把一些有名望和有才華的人,安排到了臨淄侯曹植身邊來,為的就是要培植曹植的個人勢力。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操發(fā)現(xiàn)曹植真的不適合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因為現(xiàn)在的接班人,必須要有鐵腕和開拓的精神才行,曹植雖然才華橫溢,但是政治上遠不及其大哥曹丕。在晚年的曹操覺得還是曹丕更適合作為接班人,因為這個接班人是肩負著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的命運,稍有不慎,極有可能遭到滅門之禍。

曹操既然覺得讓曹丕來即位,那么他就要大力的鞏固曹丕的地位,首先就是要打壓曹植一黨了,否則曹丕的即位不可能會順利的。楊修作為曹植的首席心腹肱骨之人,曹操肯定會先拿其開刀,所以楊修的死,就在所難免了。

司馬懿的能力,曹操是非常清楚的,有他來輔佐曹丕,也是深得曹操之心的,最主要的是,曹丕是完全能夠駕馭司馬懿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10

楊修這個人太過耍小聰明了,有些事情看透千萬別說透,特別是在逆境時,而這個人不但把看透的事情說出來,而且還自做主張鼓動一部分人去按他看透的事情去實施,他這樣做不但犯了一個謀士的大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渙散了人心和軍心,這樣的人不殺不能穩(wěn)定人心和軍紀。

司馬是一個老謀深算之大謀略家,心中的,看到的,猜透的東西絕對不說出來,而且有些事情上去迎合阿瞞,他雖然想除掉司馬而一直抓不住把抦,所以他拿司馬沒有任何辦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