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怎樣滅亡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自己作死的。
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大清朝雖然搖搖欲墜,卻能挺而不倒,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風(fēng)起云涌,轟然倒塌。
辛亥革命前流傳的一首陜西民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tǒng)不過兩年半!
大清朝民心盡失,不垮臺都不行。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曾國藩到趙烈文處聊天,憂心忡忡地說:“得京中來人所說,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zhí)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
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tǒng)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fēng)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后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早在同治時期,趙烈文就看出大清氣數(shù)已盡,不過五十年而已。
一、大清的腐敗無可救藥
日本天皇為買軍艦節(jié)衣縮食,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勞民傷財,有錢過生日沒錢買軍艦。李鴻章,大清朝的重臣,洋務(wù)運動名滿天下,貪污腐敗也是全國皆知。大清朝可以說,從上到下都爛透了,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
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在《中國大勢之傾向》一文中,認為中國的腐敗遍及全民,原有的信仰體系孔孟之道變成了科舉的材料、當(dāng)官的階梯,庸官俗吏獻媚當(dāng)?shù)溃?“朝野滔滔,相習(xí)成風(fēng)”。
宗方小太郎認為,國家是人民的集合體,人民是國家組織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敗,國家豈能獨強?中國的“分子”們集體腐敗,國家的元氣就喪失消亡。他估計,早則十年,遲則三十年,中國“必將支離破碎呈現(xiàn)一大變化”。
無論是趙烈文還是宗方小太郎,對清朝的預(yù)言還是準確的。
二、大清的私心不可救藥
維新變法的時候,清廷御史頑固派官僚文悌上折指責(zé)康有為等維新派“保國會之宗旨在保中國不保大清”、“徒欲保中國四萬萬人,而置我大清國于度外”。戊戌政變之后,朝廷宣布康黨的罪狀,其中有一條正是:“又聞該黨建立保國會,保中國不保大清,殊堪發(fā)指”。
“保中國不保大清”一句話就戳穿了大清朝統(tǒng)治者的私心,中國是四萬萬人民的,大清是滿人貴族的,清朝統(tǒng)治者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滿清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防民(防漢民)甚于防寇(洋人)。滿人是特權(quán)階層,鐵桿莊稼。掌握權(quán)力,享受特權(quán)這是大清的最高原則。太平天國起義,咸豐帝承諾入金陵者王,可是曾國藩打下金陵也沒有封王。慈禧太后虎視眈眈,嚇得曾國藩趕快裁撤湘軍以求自保。
三、大清自己作死,不亡不行
孫中山鬧革命要推翻大清朝,十次革命但十次失敗,都屬于小打小鬧,雖然制造了一些政治影響力,但是沒有撼動清朝的根本。革命黨在全國來說還不是主流,用梁啟超話,只要政府 稍微讓讓步! 革命黨的話壓根沒人聽!
1905年的日俄戰(zhàn)爭,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zhàn)勝俄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叭斩碇畡儇,立憲專制之勝負也”。
1905年9月17日,慈禧太后派五大臣出洋去考察各國的憲法、議會以及各國的政治制度等。革命黨用炸彈去炸那些主張立憲的大臣。如果立憲成功了,革命還有什么必要呢?
革命黨也沒有想到,大清朝是革命的最大“功臣”,不僅逼著老百姓革命,還逼著士紳革命,逼著立憲派革命,逼著年輕人革命,你不革命,簡直對不起大清的良苦用心。
當(dāng)時士紳階層是不愿意革命的,他們最希望改良而不是革命,社會的動蕩是他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立憲派代表了士紳階層的利益,1910年他們掀起了中國歷史上三次規(guī)模巨大的國會請愿運動。
當(dāng)年慈禧反對維新變法,可是現(xiàn)在又不得不開始實行變法的措施,實行廢科舉、改官制、設(shè)咨議局等改革措施,史稱“晚清新政”。
無論怎樣改,大清在權(quán)力分配上紋絲不動拒絕共享。
1908年8月27日,清廷頒布立憲的重要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歸根到底一句話,國家一切權(quán)力屬于皇帝。
在1911年成立“責(zé)任內(nèi)閣”的十三名成員中,滿人八名,并且皇族就占了五名,漢人僅四名,載灃的兩個兄弟分別掌握著陸軍和海軍。
全國士紳哭天抹淚哀求大清立憲,只要你改革我們支持你?墒谴笄寤ㄈC腿搞了半天,不過是把人民當(dāng)阿斗來看。
大清不搞立憲,又廢除科舉,不給士紳一點出路。所以,在武昌起義爆發(fā)的7個星期內(nèi),15個省以咨議局為中心紛紛宣布獨立,大清逼著人家革命,不革命行嗎?
大清不僅得罪了士紳階層,更是與大眾為敵。
1910年(宣統(tǒng)二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大清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四川修筑鐵路的股東,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nóng)民,而且農(nóng)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權(quán),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xiāng)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大清成功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怒火,自掘墳?zāi),自己作死,不亡都不行。孫中山還在美國餐館里刷盤子呢,突然接到電報,武昌起義,革命一夜之間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