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誕生于一次性別錯亂
古代的中國本土上也有葡萄,只是這個葡萄發(fā)育不好,又酸又澀,正常人是不太喜歡吃的。
《詩經(jīng)》有云“六月食郁及薁”,這里的“薁”就是指的本土“野葡萄”。
那么現(xiàn)代我們常見的皮薄肉多,汁水淋漓的葡萄真實發(fā)源地是歐洲。
其實當(dāng)時不管在世界哪個地方,早期的野葡萄都是雌雄異株,意思就是有一部分植株只開雄花,另一部分就只開雌花。
但是自然界的生物有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就是會基因突變。
話說有一天啊,有野葡萄變異了,變成了雌雄同株,意思就是雄花和雌花存在于一個植株上,可以自己授粉結(jié)果實了。
這樣的好處就是果實可以結(jié)的更大、更多,也更容易滿足人類的口味。
二、漂洋過海來中國,葡萄并不是由張騫帶回來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葡萄就已經(jīng)來到了西域,準(zhǔn)確的來說是逗留在大宛國。
大宛國與中原之間又隔著一個匈奴,匈奴肯定不樂意把好東西分享出來,所以葡萄遲遲沒有機會到中原來扎根。
到了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人拘留了十年。
雖然行動受到限制,但張騫還是品嘗到了很多聞所未聞的新鮮水果,尤其葡萄,滋味甚美。
很多人認為葡萄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其實不然,張騫只是從西域逃回中原后對漢武帝說了葡萄有多么多么好吃。
漢武帝聽著聽著也饞了,派李廣利去攻打大宛國。
李廣利凱旋而歸,除了帶回來汗血寶馬,還帶回了葡萄種子。
《封神榜》里出現(xiàn)的葡萄,真的是劇組沒有好好做功課,那個時期并沒有這樣的葡萄!
至于為什么后人將“帶回葡萄”這份功勞記在張騫頭上,很簡單因為李廣利之后參與了密謀廢太子一事被滿門抄斬,歷史由勝利者書寫,自然將他的成就也給抹去了。
而張騫本本分分,又有出使西域這一件大功,實在是人們心中完美的英雄形象。
張騫帶回了葡萄,聽著就很合理,至于李廣利只能埋沒于歷史長河中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品還是很重要的。
縱然你有天大的才華、做出了大成就,可人品不行、站錯了隊,人民也不會記得你甚至唾罵你。
三、葡萄成為達官貴人的奢侈品
李廣利帶回葡萄種子后,漢武帝連忙叫人栽培,就等著品嘗了。
誰知道葡萄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對氣候要求嚴苛,非常難種植推廣。
直到唐代初年,葡萄都是一種珍稀果品。
《軍師聯(lián)盟》中可以看出葡萄在當(dāng)時非常珍貴,能吃到葡萄就是莫大的天恩,而且葡萄的價值還能與江山美人相提并論。
還有這樣一段故事:
唐高宗李淵曾賞賜一位大臣葡萄,大臣一直在手里拿著不吃。
問了緣由才知道,大臣的母親十分想吃葡萄,所以想拿回去孝敬母親。
李淵立馬感動地流淚,默默想著要讓百姓們吃得起葡萄。
于是唐代再次去西域?qū)殻K于獲得了好種植的葡萄品種,甚至葡萄酒也開始推廣了起來。
四、葡萄美酒夜光杯
盛唐時期大家變有錢了,喝葡萄酒更是一種消遣娛樂方式。
不僅是貴人們愛喝葡萄酒,民間也有了釀造葡萄酒的方法。
古裝劇中我們都常?梢钥吹藉觽兾够实鄢云咸眩鋵嵤浅鲎岳畎椎摹秾啤。
蒲萄酒,金巨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有美人有美酒有葡萄,不難看出這一番景象已經(jīng)成了權(quán)貴享樂的經(jīng)典場面,而葡萄也只是錦上添花的擺設(shè)罷了。
五、葡萄中的情誼與家國情懷
蘇軾曾作詩《謝張?zhí)推烟摇?/p>
冷官門戶日蕭條,親舊音書半寂寥。
唯有太原張縣令,年年專遣送蒲桃。
詩中的蒲桃指的就是葡萄,蘇東坡被貶官,很多朋友都離他遠遠地,只有太原的張縣令每年送葡萄過來。
錦上添花容易做到,但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才是最珍貴的。
在南宋時期,太原等葡萄產(chǎn)區(qū)被異族侵占,葡萄顯得更奢侈名貴。
陸游在《夜寒與客燒干柴取暖戲作》寫道:
稿竹干薪隔歲求,正虞雪夜客相投。
如傾瀲瀲蒲萄酒,似擁重重貂鼠裘。
一睡策勛殊可喜,千金論價恐難酬。
他時鐵馬榆關(guān)外,憶此猶當(dāng)笑不休。
將葡萄與貂鼠裘相提并論,可見此時的葡萄已經(jīng)千金難買。
若是能每天能享受到葡萄恐怕夢里都笑醒了。
其實陸游是借葡萄來表達自己的愛國赤子心,葡萄就意味著失去的國土,國家的完整統(tǒng)一才是他真正夢寐以求的理想。
以上,小小一顆葡萄在古代中國受盡寵愛,五千年的文化浸潤下,葡萄也有了豐富的涵義。
我們愛的僅僅是葡萄好吃嗎?不,我們更饞它背后承載的悠悠歲月。
連小小葡萄都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與文化積淀,
由此可見我泱泱中華,地大物博,人杰輩出,舉世無雙!
餛飩異聞錄 不斷帶來真誠的內(nèi)容
在這里我有:
好玩有趣的歷史、哲理深刻的人文、腦洞大開的科普、別具一格的思考、短小精悍的故事
等著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