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功高蓋主但全身而退的人有:秦朝名將王翦父子,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張良、陳平,東漢開國功臣馮異,隋朝韓擒虎,唐朝房玄齡、杜如晦、魏征、中興名將郭子儀,北宋趙普、南宋韓世忠,明朝常遇春、徐達、湯和、沐英,清朝范文程、曾國藩等。
一是范蠡。
范蠡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大商人。年輕時,范蠡因不滿楚國暴政,前往越國投奔越王勾踐。此時正值勾踐大敗于吳國,處于人生的最低谷。
范蠡向勾踐說出了“吳必敗,越必興”的預言,并建議越王暫時委身屈服于吳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勾踐采納了他的建議,開始臥薪嘗膽。范蠡陪著勾踐在吳國為奴三年,歸國后又和另一個大臣文種擬定了滅吳九術,最終幫助勾踐滅掉了吳國。
滅吳后,范蠡向文種講鳥盡弓藏的道理,并說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樂,要文種和他一起急流勇退,文種不聽,于是范蠡獨自辭官而去(傳說他還把西施帶走了,哈哈)。范蠡走后不久,文種果然被勾踐所殺。
范蠡最終定居宋國陶邑,專心經(jīng)商。沒過幾年就成為當世巨富,人稱“陶朱公”。范蠡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載入史冊的成功商人、大富豪,被后人尊為“商圣”。
二是姚廣孝。
姚廣孝是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他身份一直是和尚)。他年輕時在蘇州出家為僧,頗有聲名。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被派往燕王朱棣處。
姚廣孝不同于一般的僧人,他有強烈的政治追求和高明的權謀之術。朱元璋死后,新即位的建文帝采取了操之過急的削藩政策,各路藩王人人自危。這時,姚廣孝力勸朱棣起兵,并暗中為朱棣拉攏次朝廷官員,招納四方勇士。
朱棣起兵后,姚廣孝屢獻奇謀,并為朱棣經(jīng)營北平大本營,使得朱棣大軍無后顧之憂,一路勢如破竹。
靖難之役打了整整三年,在朱棣與建文帝相持階段,姚廣孝又獨具慧眼,建議朱棣直取都城南京,朱棣采納了。他率主力前往,果然一舉拿下南京,推翻了建文帝。
朱棣即位后,姚廣孝功成身退,面對朱棣的豐厚賞賜,他都一一拒絕。白天穿朝服上朝,晚上著僧服回到寺廟禮佛誦經(jīng),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作為一個堪稱功高震主的大功臣,他安然活到了八十四歲,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