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權在蜀漢的話只會增加諸葛亮的負擔!

從能力上來說,黃權可以替諸葛亮分擔不少。

黃權在劉璋手下為官時,當聽說劉璋要邀請劉備入川,瞬間就有所意識,并極力勸諫。

只可惜劉璋沒有聽從。

歸附劉備后,在漢中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中,黃權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的。

尤其是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在出謀劃策方面不僅僅只是法正之功,更有不少黃權的功勞。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至于夷陵之戰(zhàn),黃權也是積極建言,只可惜劉備沒有采納其言。

黃權最后被迫降魏。

以上表現再加上《黃權傳》最終錄入《蜀書》而非《魏書》,足以說明黃權在劉備集團的表現和貢獻是大于在魏國那邊的。也說明其能力的突出。

從政治上考慮,諸葛亮不需要黃權的能力。

黃權的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軍事戰(zhàn)略意識和戰(zhàn)術水平。

但是諸葛亮不需要他。

黃權出生于巴西閬中,是地道的益州本地政治派系。而蜀漢內部的政治派系復雜,劉備時期派系矛盾還不明顯。到了諸葛亮時期就非常激化了。

諸葛亮作為荊州政治派系的領頭人,他為了保證荊州派的地位,所以對東州派和益州派的打壓力度非常大。

而諸葛亮用人也都是以荊州派為優(yōu)先考慮,其次再是政治派系以外的人物(比如馬岱、王平、姜維等)。至于東州派和益州派皆不予重用,不僅不重用而且還有施以打壓。

總結:

如果黃權留在了蜀漢,一定和東州派的李嚴一樣,受到掣肘和打壓。

所以黃權非但不能替諸葛亮分憂,反而還會增添諸葛亮的負擔。因為諸葛亮還得想個法子、找個理由把黃權給打壓下去。

諸葛亮還更累,搞不好還少活幾天!

最佳貢獻者
2

在蜀漢,第一軍師便是諸葛亮,他在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給劉備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可以說功勞不淺。而劉備對諸葛亮也是十分的尊敬,當時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便是劉備三顧茅廬,他肯放下身段去請一個當時沒有官位的人,這就足見他的真心。


劉備對諸葛亮非常的信任,無論大事小事均會與諸葛亮商議,當時他預料到了自己的兒子劉阿斗不會有很大的出息,當時就囑咐諸葛亮,如果劉阿斗不行的話,可以把政權讓給他,這也足夠體現出他的信任了。但是除開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還有一位謀臣,盡管他的名氣可能不像諸葛亮那么大,但是他對于劉備的貢獻絲毫不少,而且非常的忠心,這個人就是黃權。


黃權一開始并不是劉備的手下,他原本是劉璋的手下,后來因為一些特殊的情況投靠了劉備。但是劉備并不是很信任他,只是信任諸葛亮。當時劉備只想去報復吳國,什么事情都沒有想,也不聽朝廷中其他人的勸諫,而黃權苦口婆心地勸他,他也聽不進去。后來果真慘敗,自己輸了個精光。由于一開始他把黃權派到北方去駐守軍隊,但是他失敗了,黃權也失敗了,最終成功被俘虜,投降曹丕。


這對于劉備對于蜀國來說絕對是一大損失,因為在劉備逝世后,蜀國的大小事務都是歸諸葛亮管,特別是北伐戰(zhàn)爭的時候,諸葛亮又要規(guī)劃又要帶領作戰(zhàn),疲憊不堪,而且要解決糧草問題,這為日后諸葛亮的病逝打下了根基。但是如果黃權在蜀漢的話,可以幫助諸葛亮分擔,糧草都不成問題了,諸葛亮也就不可能累死在五丈原。


畢竟黃權也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同樣也是一個有毅力的人,這從當年黃權還在劉璋手底下和劉備抗爭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后來劉備把黃權收入麾下之后,黃權也盡可能地為劉備謀劃。所以說劉備對黃權更多的是一種懊悔和辜負,因為他對黃權的不信任,導致他只能向曹魏投降,這也是劉備的一大損失。所以他才會說,“辜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3

黃權,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有他的存在,可以幫到諸葛亮很多。

一、黃權的能力出眾

在有關的載中,他曾經提出了三次事關重大的諫言,并且在后續(xù)的發(fā)展中都證明了他眼光的準確。

黃權的第一次諫言是在劉備奪取益州之前。

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

張松是個沒節(jié)操的人物。在他還效忠劉璋之時,就與其他勢力眉來眼去了,他先示好曹操,繼而示好劉備,哪個勢力強就押寶誰。像張松這種毫無忠誠度可言的人,可以說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壞的,比如明朝崇禎年的總督洪承疇,投降滿洲繼而對大明反戈一擊,堪稱滿清入主中原第一功臣。這種帶路黨,對任何一個國家、政權都是極大的禍害。

劉璋此人雖然能力平庸,野心也不大,但是對張松這種有才的人物還是非常信任的。而黃權則一眼看出問題的嚴重性,不建議劉璋邀請劉備進入益州。

這一次,黃權猜對了,老辣驍勇的軍閥劉備不是甘愿寄居人下之人,他輕而易舉的取代了劉璋成為了益州之主。

黃權的第二次諫言在漢中爭奪戰(zhàn)。

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庇谑窍戎饕詸酁樽o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

黃權指出了漢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建議劉備奪取。劉備遵從了他的建議,大破曹軍,順利奪取漢中,整個戰(zhàn)爭期間,黃權出了很大的力。劉備進位漢中王,聲勢地位煊赫一時,黃權功不可沒。

黃權的第三次諫言在劉備籌備夷陵之戰(zhàn)前。

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zhàn),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后鎮(zhèn)!毕戎鞑粡,以權為鎮(zhèn)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

黃權建議由他擔任先鋒先行出擊,劉備坐鎮(zhèn)后軍,不宜妄動。這一次,劉備也沒有聽,或許是出于對自己多年以來軍事素質的自信,又或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想最后拼搏一次為劉禪留下一個強盛的大國,他親自擔任先鋒出擊。這一仗,天時地利都不在蜀漢一方,吳國組織的士卒更多,統(tǒng)帥陸遜采用了更穩(wěn)妥的策略擊敗了劉備。

夷陵之戰(zhàn),蜀漢折損了太多中青層人才!鞍酌甲盍肌钡鸟R良死于亂軍之中,劉備一手提拔的馮習、張南戰(zhàn)死,可以為蜀漢利用的五溪蠻族也損失殆盡。黃權沒有退路,只得北上投降魏國。

可以說,這三次事例中,黃權表現出了中國古代一個臣子的大部分優(yōu)秀品質:忠誠、有膽略、有勇有謀。


二、黃權存在的作用

如果黃權能夠繼續(xù)留在蜀漢,對于蜀漢的局勢、國運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在蜀漢宿將關、張病故,輔翼法正、龐統(tǒng)、馬良等人相繼去世的情況下。黃權無疑是現存的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甚至極有可能與諸葛亮一起成為劉備的托孤重臣。

在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之時,黃權可以坐鎮(zhèn)后方,他本就是蜀中人士,并且擅長政務,在他的管理下,蜀漢的政治機器可以流暢地運轉。他熟悉軍務,可以鎮(zhèn)守北方的漢中,也可以在東邊的永安防御,曹魏,孫吳絕不敢輕易進犯。

待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黃權也可以隨他一起北伐,在街亭一戰(zhàn)有他兜底不至于讓馬謖出這么大的亂子。事實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用的人手實在是太少。趙云、鄧芝被派遣作為疑兵,魏延帶的是蜀漢軍主力,王平資歷不足,再加上諸葛亮有意培養(yǎng)馬謖,于是讓他作為先鋒到達街亭做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如果黃權在,很有可能是黃權為主力先鋒,馬謖作為副手提供參謀建議了,這樣曹魏方張郃會碰到一塊硬骨頭,不會這么輕易就拿下街亭。

又或者,黃權可以代替其他人鎮(zhèn)守南中,蜀漢的其他青年將領馬忠、向寵等人便可以不再需要在南方蹉跎,而是跟隨諸葛亮一起北伐立下更大的戰(zhàn)功。被劉備稱贊的“性情淑均,曉暢軍事”的青年將領向寵,就是因為在南中各郡浪費人生,最終死于蠻兵叛亂的。對比魏延早年就跟隨劉備擔任部曲,經過無數的戰(zhàn)場淬煉,才逐漸成長為蜀漢的依仗,棟梁之才,如果向寵有這么多的機會,誰說就不能循著軌跡成為第二個“魏延”呢?

甚至若是諸葛亮仍然與歷史一樣因為過勞死,黃權作為有分量的話事人,也能更平穩(wěn)地處理蜀漢的內部爭議。魏延與蔣琬、費祎等人不至于因為矛盾公開化而互相攻擊。歷史上,魏延因為與蔣琬、費祎、楊儀等人在諸葛亮死后矛盾徹底激化,一向獨來獨往的他要帶兵繼續(xù)北伐,此舉也被蜀漢很多人視為要謀反、叛逆,最終被蜀漢內部人員合力絞殺。一代名將未能戰(zhàn)死沙場,反而死于自己人手里,實在是一件非?上У氖虑。


三、黃權是更合適的托孤重臣

另外,黃權遠遠比李嚴可靠。作為歷史事實上的托孤重臣,李嚴有著嚴重的性格缺陷。

諸葛亮評價他 :“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薄捌綖榇蟪迹芏鬟^量,不思忠報,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狹情志狂,若無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

陳壽也有相似的評價:“都護李嚴性自矜高。”“彭羕、廖立以才拔進,李嚴以干局達,魏延以勇略任,楊儀以當官顯,劉琰舊仕,并咸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guī)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李嚴甚至慫恿諸葛亮學習曹操加九錫之禮。此外,他還要求將巴東、巴西等五個郡合并起來,由他擔任刺史。諸葛亮北伐時期,李嚴督運糧草不利,于是謊報傳言,致使北伐徒勞無功。

這幾件事,可以看出李嚴有著嚴重的權力欲望,并且心術不正,出了事情就推卸責任。他的同僚,蜀漢尚書陳震也評價他 “正方腹中有鱗甲,鄉(xiāng)黨以為不可近”,意思就是李嚴這個人為人奸詐,用心險惡,不可接近。后來,李嚴被貶為庶民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了。


四、結語

可以說,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蜀漢失去黃權,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他不僅長于兵略,擅長治理,更可貴的是他是一個忠誠的人。這些性格品質大多也和諸葛亮重合,我想,若有他的存在,諸葛亮便會多一個志同道合的同僚,他的人生仕途也會多一份坦然與慰藉,“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人生目標也能向前更進一步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