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滿族在姓名的使用上和漢人并無多大區(qū)別,一方面是因為兩者在文化上的長期融合,一方面是因為自清廷落沒之后,大多數(shù)滿人將原姓改為漢姓,所以使用方式方法相近;但是在此之前,滿人和漢人對于姓氏的使用習慣卻是完全不一樣的,這種不同之處多體現(xiàn)在日常稱呼和公私文牘上,滿人的習慣是稱名而不舉姓,例如榮祿、慈溪、溥儀等等都是名字。
只稱名不舉姓是滿人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對于大多數(shù)的漢人來講,這一習俗我們大多不明底細,但這并不影響對于某一位歷史人物的認知,只是在某些時候?qū)τ谝恍v史人物背后人物關(guān)系的認知會產(chǎn)生阻礙,好似父、子、孫不同姓一樣,其實只是在讀名字的時候沒有加上像愛新覺羅、鈕鈷祿、葉赫那拉等姓氏而已。
至于清朝的國姓愛新覺羅,在清《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明《建州紀程圖記》、朝鮮《龍飛御天歌》中都有著些許的記載,愛新覺羅姓作為清朝國姓,自然要有“受命于天”的意思;相傳,滿人天女佛庫倫有一次在長白山下的庫布里湖洗浴時吞食了神鳥銜來的朱果,遂覺身重,后來產(chǎn)下一名男嬰,體貌奇?zhèn),于是就有了《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中記載的“汝以愛新覺羅為姓,名布庫里雍舜”,而他的子嗣便是清朝的開拓者以及歷代的皇位繼承者。這種粉飾其實人人都可以理解,皇帝即是天子,皇權(quán)受命于天也是古代所有王朝的核心套路和思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王朝對于先輩或者開國皇帝都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粉飾。
而翻開明史我們會有一些不同的發(fā)現(xiàn),從努爾哈赤開始往上追溯,我們發(fā)現(xiàn)在此之前,到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一代,均用漢姓替代原姓,也就是佟姓,即便在努爾哈赤起兵跟明朝開始抗衡之后,在對外公文中,努爾哈赤依舊采用佟姓,例如《建州紀程圖記》中記載的“女直國建州衛(wèi)管束夷人之主佟努爾哈赤稟,為夷情事”,而這已經(jīng)是1596年的事情了。
其實在明朝,滿人對于漢姓的使用并不是一種罕見的情況,甚至某種程度上借用漢姓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風氣,對于世家大族來講,他們似乎也更愿意使用漢姓來對外稱呼,因為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方面是有利于和明朝以及朝鮮的交流,另一方面則是有利于本族在本地聲望的提高,畢竟大樹底下好乘涼,除非自己成長為大樹;不過事實上佟姓一族后來也真的成長成了大樹,而佟姓改回原姓或者在原姓的基礎(chǔ)上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愛新覺羅姓氏就是最后舉證。
至于愛新覺羅姓氏的由來,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覺羅”是本姓,同時也是一種地名,用地名作為姓氏并不是一種罕見的情況,而“愛新”的由來則主要借用前朝女真人的國號“金國”,這種做法不僅顯示了在血脈、傳承上的正統(tǒng),同時在統(tǒng)一整個女真人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口號和正統(tǒng),對于整個女真人是有激勵作用的。
另一種說法則是借鑒朝鮮史書《龍飛御天歌》,其中記載努爾哈赤往上追溯到姓氏是“夾溫”,“夾溫”的合音便是“金”,而“愛新”則是“夾溫”的雙聲互轉(zhuǎn),至于“覺羅”,就像呼倫覺羅、舒舒覺羅、通顏覺羅等一樣,“覺羅”是通姓而不是專稱,愛新覺羅則是“金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