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人常說法國是“持二等車票,卻想坐頭等車廂”的國家。法國總想以世界二流國家的力量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流國家的角色,但法國越是如此就越招來美國的打壓。

現(xiàn)在的法國實際上根本不敢跟美國犟嘴(說不)雖然法國非常不喜歡美國的作風!法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而且非常懼憚美國。馬克龍口才極佳,有嘴上功夫,能追到比自己大二十幾歲的女人不簡單吧!別看馬克龍嘰哩哇啦地“數(shù)落”著美國,其實他心里一點底都沒有,因為他很害怕美國會給法國穿“小鞋”。法國骨子里對美國既恨又怕的原因有:

,法國在歷史上曾經幫過美國的大忙。戴高樂時代法國的確與美國“叫板”過好幾次,但強大的美國則不矛以理睬。

早在美國還是英國殖民地時,兩個國家就已經有交集。1776年,美國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幫助下打敗了英國殖民軍,英國戰(zhàn)敗,被迫承認美國獨立(美國只所以用英語作母語就是美國曾經被英國殖民統(tǒng)治了一百七十年之久的原因)。法國和西班牙都曾經是海上霸主,而且都被英國打敗,所以懷恨在心。但到了近代,英國和美國又親熱了起來,而法美之間卻起了利益之爭,就其原因就是法國想要回被德國占領的土地和戰(zhàn)爭賠款,但不幸的是美國恩將仇報,幫了英國多分得了戰(zhàn)爭賠款和殖民地。

(特朗普不敢看馬夫人)

二戰(zhàn)時期的美國明知戴高樂領導“戰(zhàn)斗法國”抗擊德國法西斯,但美國政府卻仍與貝當傀儡政權保持了多年的外交關系,而且遲遲不肯承認“戰(zhàn)斗法國”的合法地位。當時,美國的目的很明確即美國欲借“解放法國”之名占領法國并扶持一個真正親美的新法國政府,從而達到控制整個歐洲的目標。戴高樂的確是一個敢與美國抗爭的法國領導人,但他的目的仍然是想踢出美國,讓自己稱雄歐洲。1958年,北約成立,但美國并沒有讓法國坐北約二當家后位置,而是留下這個位置讓法德英三家來爭,但一爭就爭到了現(xiàn)在。這是美國的“馭國術“,但三國卻愿意去爭,最后請美國來當判官。至此,三個國家變成了美國家里的“小孩”。

(特朗普:你千萬別亂來。)

二,現(xiàn)實原因。

特別是幾十年來,由于美國影響力越來越大,實力越來強,法國的一流“大國夢”徹底破產。隨著法國實力的下降和美國對世界越來越強的控制,法國徹底拜倒在了美國的石榴裙下。法國由于長期殖民世界各國,樹敵頗多,沒有美國這只老虎開路,其他人則根本不會賣法國的賬。為了保證自己利益,法國只好狐假虎威,甘當美國的一枚手下。既然是手下,那就得聽令。所以美國要做什么的時候,法國往往會察言觀色。所以美國反對那個國家,法國就會幫腔罵,如果不罵,致少也會幫忙站臺湊個理。

三,法國已經淪落到了當美國馬前卒的命運。

遠的不說,近的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往伊朗方向派航母等法國都是第一個站出來為美國打前站的,其極積性比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都高,反應也比英國快。盡管特朗普在法國“黃馬褂起義”時落井下石,而且對馬克龍盡相嘲諷,操控法國民意指責法國政府施政不力,遭受人民拋棄,應與民意作了斷(暗指辭職下臺)。然而馬克龍不但一點脾氣都沒有,而且還罕見地沉默以對。

四,法國實際上是美國的“受保護國”。(即屬國關系,雖然美其名曰“北約組織”。)

大家還記得去年特朗普詐歐盟大國北約軍費之事嗎,美國要求法德英加繳北約軍費(實際上是美國駐軍費和保護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剛威脅退出北約,歐盟就認慫了,不但軍費多交了千多億美元,而且還被特朗普臭罵一頓。

馬克龍畢竟年輕氣盛,對美國說一不二的嘴臉(圣旨)感到非常的窩火,并在歐盟會議上提出了建立“自保型歐洲軍”的建議,馬克龍的建議雖然得到了幾個歐盟國家的支持,但是一冷靜下來過后巨大的恐懼(懼失去美國的背書保護)又不由自主地涌上了他們的心頭,加上特朗普的冷笑聲聲,歐盟決定自動取消了什么建立歐洲軍自保的“餿主意”。歐盟賭氣要挾美國的戰(zhàn)術失敗了。

最后,“歐洲軍之父”馬克龍不得不自食其言,自我打臉。于是乎,建立“歐洲軍”的宏偉計劃嘎然而止,最后歐洲軍也不得不搞“人口流產”(法等國收回了建立歐洲軍的提議)。

綜上分析,法國不但不敢對美國說不,而且特朗普的一聲冷笑,都會讓馬克龍感到背上發(fā)麻,兩腳發(fā)軟。

最佳貢獻者
2

法國真是西方國家中最不懼美國的國家嗎?恐怕這樣的論斷難以茍同。如果要說有,應該另有其人,而非法國。

面對世界一超,敢對美國大聲說“不”,必須具備非凡的勇氣、底氣、正氣和浩氣。古人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任何時候都必須保持一定的操守,敢于并善于向非意志力挑戰(zhàn)。

聯(lián)系法國的表現(xiàn),好像并未做到這一點。美國打擊利比亞,奧巴馬吆喝一聲,法國趕緊派兵助紂為虐;特朗普撕毀《中導條約》,置歐洲安全于不顧,并將盟國上千億美元防務費搜刮一空,馬克龍氣憤已極,聲稱要組建一支歐洲軍自保,然而在特朗普的訓斥下不免流產;埃航波音737MAX8飛機失事后,以為法國是敢于向美國說“不”的國家,埃塞俄比亞便鄭重其事地將飛機黑匣子交給法國來處置,誰知法方竟然迫于壓力,中途放棄了權利;近期美國為了將伊朗的石油出口壓低至零,要求法國相陪,馬克龍不假思索地派航母與美國狼狽為奸,嚴禁歐洲油船進口伊朗石油……,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法國是最不懼美國的那個國家嗎?

相反,德國的表現(xiàn)要比法國出色多了。美國駐德大使干涉德國內政,德國朝野一致呼吁將理查德·格雷內爾驅逐出境,嚇得該大使再不敢妄加指責;美國要求德國提高軍費,德國視而不見,以多種理由拒不執(zhí)行;美國以安全為由,不準歐洲國家使用華為5G,德國檢測后發(fā)現(xiàn)安全可控,立即與華為開展合作,完全不顧美國的惱羞成怒,即便美國歐洲盟軍總司令斯卡帕羅蒂以切斷北約與德國的軍事信息共享來威脅,德國也無所畏懼;現(xiàn)在,德國又配合歐盟站出來不允許美國對伊朗軍事升級,迫使蓬佩奧宣布美國不想對伊朗動武……,總之,德國要比法國優(yōu)秀的多,這緣于其歐盟領頭羊身份、德意志民族的輝煌歷史以及骨子里與生俱來的硬氣。

法國雖然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是擁核國家,表面上要比德國強得多,然而可能習慣于充當美國的馬前卒,似乎沒有自己的戰(zhàn)略定力和底線思維了,他的衰落是遲早的事,而德國再創(chuàng)輝煌反倒很有可能。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3

法國人就是嘴上英雄,巴黎才沒有勇氣對華府說不呢!

法國是一個非常高傲的國家,法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有著迷之自信,法國人認為法國的藝術是全世界最優(yōu)雅的藝術,法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拿破侖是歐洲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就算是拿破侖最終失敗了,那么他也是歐洲近代最令人敬佩的失敗者。

(到20世紀初法國的殖民地圖)

在歷史上法國人確實曾經闊過,無論是波旁王朝還是波拿巴王朝,在歐洲歷史上都是響當當?shù)拇髧,法國的文化曾一度彌漫于整個歐洲的上流上會,法語更是曾經歐洲各國王室的必修課。

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從19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德國和意大利的統(tǒng)一,法國在歐洲的地位逐漸下降。而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法國的發(fā)展速度顯然不如德國快,到19世紀后半葉,無論是工業(yè)實力還是人口,法國都被德國碾壓式超越。

面對崛起的德國,法國只能跟曾經的死敵英國抱團取暖。在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軍幾乎是拼盡舉國之力才勉強與英軍一起擋住德軍了進攻。要知道德軍可是連線作戰(zhàn),雖然德國在東線戰(zhàn)場的投入遠沒有西線大,但與俄軍的拉鋸戰(zhàn)還是嚴重稀釋了德軍的兵力和戰(zhàn)爭資源。

若不是之后美國的參戰(zhàn),以及德國爆發(fā)革命,一戰(zhàn)還不知道打到何時為止呢!

一戰(zhàn)后法國極力在《凡爾賽和約》中削弱德國,而英國為了防止法國一家獨大,反對過度懲罰德國,最后在法國的堅持下,德國還是付出了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部分國土也遭到肢解。

不過一戰(zhàn)東西線戰(zhàn)場主要都是在比利時、法國和沙俄境內進行的,德國本土并沒有受到什么波及,即便是戰(zhàn)后德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動蕩和經濟衰退,但德國國力很快又得到了恢復。

而反觀法國,一戰(zhàn)使法國付出了500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幾乎打光了法國一代年輕人。在戰(zhàn)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法國都是十分畏戰(zhàn)。一戰(zhàn)時法國著名的民族英雄貝當元帥就親眼目睹了一批批的法國青年被送上戰(zhàn)場,然后再也沒回來,這讓這位一戰(zhàn)英雄的內心十分害怕戰(zhàn)爭。

二戰(zhàn)后面對德國的重新崛起,法國對德采取了綏靖政策,而正是在英法的縱容下,二戰(zhàn)爆發(fā)了。

如果說一戰(zhàn)時法國的表現(xiàn)還尚可,那么二戰(zhàn)時法國的表現(xiàn)就非常丟人。在德軍發(fā)動西線戰(zhàn)爭僅幾個月之后法國就淪陷了。此時一戰(zhàn)時的民族英雄貝當元帥放棄了抵抗,他選擇與德國人合作,成立了維希法國政府,以求保全法蘭西民族。

二戰(zhàn)時法國近代史上非常丟人的一段時刻,但是在戰(zhàn)后,出于戰(zhàn)略平衡的需要,英國還是將法國拉入了聯(lián)合國五常。(法國今天能待在聯(lián)合國五常里面要多虧了英國,在最初的時候,蘇聯(lián)一直堅持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只能由美蘇英三國擔任,但最終美國把中國拉了進來,英國把法國拖了進來)

由于法國在二戰(zhàn)時沒怎么抵抗,法國在二戰(zhàn)中的損失不算很大,戰(zhàn)后法國經濟恢復的也很快。但戰(zhàn)后的世界已經不再屬于歐洲,蘇聯(lián)和美國成為世界的主導。

德國的戰(zhàn)敗讓蘇聯(lián)重新成為西方的敵人,而蘇聯(lián)在戰(zhàn)后控制了整個東歐,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構成了極大威脅。法國、西德、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只得抱緊美國的大腿,紛紛加入北約共同對抗蘇聯(lián)。

但是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始終沒有放棄做一流大國的夢想,為此在法國的倡議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lián)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根據(jù)“舒曼計劃”在巴黎簽訂《歐洲煤鋼聯(lián)營條約》,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而這個組織就是今天歐盟的前身,也是歐洲一體化的開始。

法國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整合歐洲的實力,幫助歐洲能在戰(zhàn)后的國際社會擁有一席之地。而作為二戰(zhàn)戰(zhàn)勝國和聯(lián)合國五常之一的法國則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歐洲的主導,進而也提升了法國的國際地位。

不過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還是取決于本國的實力,由于二戰(zhàn)對歐洲的打擊太慘中了,歐洲一時半會還不可能從戰(zhàn)爭的陰霾中走出來的。而面對歐洲的抱團,美國和蘇聯(lián)都不想看到歐洲重新崛起,所以美國就聯(lián)合蘇聯(lián)強勢打壓英法。

其實早在一戰(zhàn)時,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就提出了關于民族自決的十四點建議,這十點原則名義上要求尊重各民族尋求獨立的主張,實際上卻是針對英法這樣的殖民大國去的,目的就是逼迫英法放棄海外殖民地,削弱英法實力。

只是一戰(zhàn)對歐洲的傷害還沒有那么深刻,英法實力尚存,美國還算不上一家獨大,因此美國削弱英法的企圖沒能得逞。

然而到了二戰(zhàn)之后英法徹底被打殘了,美國便著手肢解英法的殖民版圖。1956年,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由此引發(fā)了英法的武裝干涉。如果論軍事實力,埃及顯然不是英法的對手,但美國和蘇聯(lián)的強勢介入迫使英法從蘇伊士運河撤軍,此次事件也大大挫傷了英法的國際形象,加速了英法殖民地的獨立進程。

在戰(zhàn)后與美國的斗爭中,法國顯然不是對手,但戴高樂可不甘心做美國的附庸,1966年2月21日戴高樂宣布法國退出北約,之后北約總部只得從巴黎遷往布魯塞爾。

除此以外,法國拒絕全盤接受美制武器,堅持自己獨立開發(fā)武器系統(tǒng)。法國在二戰(zhàn)后獨立研發(fā)了自己的戰(zhàn)斗機、坦克、核潛艇、核動力航母(有美國的幫助),也獨立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軍工體系,這方面法國人確實還算挺厲害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飛行員在試駕了法國的幻影2000戰(zhàn)斗機后,對這款戰(zhàn)斗機的性能贊不絕口,要不是當時中國外匯緊缺,這款戰(zhàn)斗機早就買回來)

實事求是的講,如今的法國還是一個世界級的強國,但是跟美國相比,法國實力還差很遠。

在特朗普撕毀《伊核協(xié)議》之后,法國曾公開強烈反對,甚至表示法國會堅持履行《伊核協(xié)議》。但是結果呢?在美國發(fā)出禁止從伊朗進口石油的禁令后,法國默默地的執(zhí)行了美國的要求。而法國企業(yè)也早早的就終止了與伊朗簽署的一些列商業(yè)合同,所謂對伊朗的支持只不過是口頭說說而已。

(面對強大的美國,法國沒什么底氣)

論實力,法國自己單挑美國是肯定沒戲的,目前法國對外策略是在聯(lián)合德國的前提下與美國進行博弈。但即便是德法加起來也干不過美國,德國在防務上非常依賴美國,身為戰(zhàn)敗國,德國境內至今還有美國駐軍,這些駐軍可不是德國請來的,德國人還沒有資格讓美軍滾蛋。

至于法國嘛,在軍事上同樣需要北約的支持(法國在薩科齊時代就回歸北約了)。并且在經濟上,德法也都十分依賴美國市場。

如今法國在“聯(lián)德抗美”的同時,也在小心提防著德國。因為自從德國統(tǒng)一后,德國的經濟實力就遠超法國,現(xiàn)在德國已經被公認為歐洲盟主,法國似乎只能當二把手,這讓法國人很不爽。再加之德國一直謀求入常,一旦德國入常成功,那么法國想當歐洲老大的希望就徹底破滅了。

所以對于德國入常,法國表面上雖然支持,但暗地里卻在慫恿美國反對,以此限制德國在國際政壇上的復興。

總的來看,法國不敢對美國說不,因為法國沒有這個實力。







、

4

法國一個浪漫的國家,也是一個狠起來自己都打的國家!

法國人為何總是喜歡與美國對著干呢?

您看在政府層面,現(xiàn)任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在國際關系與國際經貿交往中總是和美國人唱反調!

然后是民間層面,法國民眾總是對美國人各種的不滿意。

二戰(zhàn)后,美國在100多個盟國駐軍,沒有誰敢趕走美國駐軍。

唯獨法國在50年代就直接把美國駐軍給趕走了,至今美國軍隊也不能重返法國!

1.法美失和的根源

歷史上看,二戰(zhàn)中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對戴高樂將軍領導的法國抵抗運動冷嘲熱諷、態(tài)度消極和極度不信任,是50多年來法美關系風風雨雨、起伏不定的根源。

終于在1966年,戴高樂將軍宣布法國退出北約軍事組織,并把北約設在巴黎的軍事指揮部總部趕出法國!

后來在對伊拉克實行軍事打擊問題上,法國政府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與美國針鋒相對,并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北約等國際組織中將這種對立立場公開化、具體化!

以法美矛盾沖突為代表的歐美關系,從建設導彈防御系統(tǒng)到世界環(huán)境保護;從美國對進口鋼材“反傾銷”到歐盟改變香蕉進口政策,從巴以沖突上的分歧到對伊戰(zhàn)爭上的矛盾,總之這些年就沒消停過!

法國從來都是歐盟的急先鋒!

這一切,都是源于當年羅斯福對戴高樂那輕蔑的眼神!

2.法美失和的現(xiàn)實原因

都快80年過去了,當年那點事兒就真的解不開嗎?

國與國之間,決定雙方關系的,還是利益!

時常主動、甚至帶頭和美國對著干,符合法國的外交傳統(tǒng)和國家安全利益。

法國的外交,是注重價值的外交,也是注重技巧的外交。

浪漫的法國人視自己為“人權”、“平等”、“公正”、“主權”這些價值觀最正宗和最堅決的捍衛(wèi)者。

這是傳統(tǒng),美國人的自由女神像都是法國人送的呢!

法國在失去了外交上縱橫捭闔的基礎“實力”之后,這個前世界強國運用自如的,只能是法國外交強大計謀、智慧的傳統(tǒng)。

美國人在國際關系中漠視其他國家、包括傳統(tǒng)盟友歐洲國家的利益和立場,忽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價值或特殊性,也是法美之間齷齪不斷地原因!

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超級大國的霸氣、惟我獨尊、在國際關系各個層面中的單邊主義,把昔日的盟友變成了處處和美國作對的對手。

最早把美國稱為“超級大國”、也是最早公開批評美國“單邊主義”的西方國家就是法國。

特別美國“鷹派”人物,在維護美國利益時咄咄逼人、囂張、偏狹、排斥異己的態(tài)度和家長式作風,讓法國人寒心!

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世界格局,也使歐美“共同對敵”的相輔相成關系不再存在。

博斯普魯斯海峽到日本海,經過中東到中亞、到印支次大陸。

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石油的儲存地和運輸線,美國和歐洲在這些地區(qū)的利益不同、沖突激烈!

法美沖突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沖突。

3.法美失和的社會原因

歐洲曾經誕生過世界級強國,英、俄、法、德、意、西、荷蘭等都曾是世界的中心。

法國人祖上那是曾經闊過的!

無論是波旁王朝還是波拿巴王朝,在歐洲歷史上都是響當當?shù)拇髧?/p>

法國的文化曾一度彌漫于整個歐洲的上流上會,法語更是曾經歐洲各國王室的必修課。

法國是一個非常高傲的國家,法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都有著迷之自信!

法國人認為法國的藝術是全世界最優(yōu)雅的藝術,法語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拿破侖是歐洲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

就算是拿破侖最終失敗了,那么他也是歐洲近代最令人敬佩的失敗者!

現(xiàn)實的反差,令其中的不服氣者對現(xiàn)實不滿,對美國主導世界新秩序充滿疑問和否定!

美國人眼中,法國人的所作所為“令人無法理解、自相矛盾”。

歐洲各國普遍珍視本國的歷史文化,瞧不起美國文化的淺薄、庸俗、商業(yè)化。

法國人更是頑強捍衛(wèi)法語的地位和純潔、努力抵制美式飲食文化、大眾文化。

歷史、文化、社會、傳統(tǒng)等因素,在法美關系的演變中非常重要。

美國人眼中的法國則是動不動就罷工、游行,中央高度集權、效率奇低,工作時間越來越短、要求的享受卻越來越多,夸夸其談、忘恩負義……

法美之間就是在互相瞧不上和無法理解之中維持著友好與合作!

美國為了維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無所不用其極,勢必會引發(fā)其他國家的抵制!

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吃相難看到了極致!

馬克龍就算是只是為了民眾的支持率,肯定也得處處懟他!

國與國之間,只能是永遠的利益,法美之間,算得上是和而不同,有利益還是會一起合作的!

5

法國是一個沒落的世界大國,是一個真資格的老牌列強。當法國在國際上耀武揚威的時候,美國還屈居一隅。二十世紀初,法國還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之一。在聯(lián)合國建立以前,法國和英國的地位,可以等同于蘇聯(lián)和美國在聯(lián)合國時期的地位。因此,法國不懼怕美國,是有歷史原因的。

法國在歷史上曾經是歐洲大陸第一強國,其國力不是吹出來的。而作為晚輩,美國也是在法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建國的。如果沒有法國的幫助,美國現(xiàn)在最多也就是一個巴西級別的國家。因此,法國與美國的淵源很深,法語也曾經差一點成為美國的官方語言。從對美國的了解來看,法國沒必要害怕美國。

二戰(zhàn)以前,美國在法國眼里充其量只是一個新興國家。而二戰(zhàn)開始以后,隨著法國在德國的進攻下一觸即潰,法國的高傲才不得不有所收斂。不過,即便是潰敗得一塌糊涂的法國,其流亡海外的戴高樂當局,依然與美國不怎么對付,因為美國長時間并不承認戴高樂。而眾所周知,二戰(zhàn)結束以后戴高樂重建了法國。

聯(lián)合國成立之初,由于不滿法國在二戰(zhàn)時候的表現(xiàn),美國拒絕讓法國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最后,在英國的周旋下,法國才勉強躋身于“五!敝。不過,這個事件卻讓法國與美國結下了梁子。盡管出于戰(zhàn)后重建以及對抗蘇聯(lián)的因素,法國不得不屈從于美國,成為西方陣營的主要國家之一。但是在另一方面,法國卻并非以美國馬首是瞻。值得一提的是,法國是第一個同我國建交的西方陣營的大國,沒有看美國臉色。

蘇聯(lián)解體以后,法國對美國的依賴程度進一步降低。而與此同時,法國重塑大國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并且,隨著歐洲一體化的加劇,法國的野心是整個歐盟的整合,以此和美國形成對峙。由于德國的支持,法國在歐盟內和德國共同的領導角色已經比較穩(wěn)定,這也是法國敢于對美國說不的直接原因。目前,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日趨完善,而歐盟建立歐洲軍擠壓北約的計劃也逐步提上了日程。當歐洲軍成軍的時候,法國與美國的對抗底氣必然還會更足。

6

法國不懼美國,是有傳統(tǒng)的,從戴高樂的戴高樂主義開始;

法國是二戰(zhàn)最先投降的大國,在1944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戰(zhàn)后安排中,設想是中美英蘇四大國管理世界,沒有法國的位置,后來丘吉爾因為要擴大歐洲在聯(lián)合國中的發(fā)言權,極力要求拉法國入伙,才讓法國成為五大國之一;

在法國投降后堅持抗戰(zhàn)的戴高樂將軍,成為戰(zhàn)后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他的崇高威望讓他能帶領法國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

戴高樂要求在北約組織內建立美英法聯(lián)合領導機構,取代美英聯(lián)合領導體制,反對在法國領土上部署核武器,并要求美國把核轟炸機撤走,建立法國自己獨立的核力量!

法國彈道導彈核潛艇凱旋號


甚至為了讓法國能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擺脫美國的控制,而在1966年退出了北約!排斥英國加入歐共體,讓法德聯(lián)合成為歐洲的中心;

戴高樂執(zhí)政下的法國也是西方大國中第一個同東方大國建交的國家,這都讓戴高樂在那個時代顯得格外標新立異,引人注目!

戴高樂實行的這些獨立自主不受美國影響的政策舉動被稱之為戴高樂主義;

雖然戴高樂以崇高的個人威望讓法國在獨立自主方面走的很遠,但終歸法國還是在實力差強人意,未能真正擺脫美國的影響,1992年法國重新加入北約;

曾經獨立自主的法國還是重新回到美國的陰影之下,如今法國雖然力主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聯(lián)合防務,無奈還是實力不濟(主要是核力量);

只要美國一發(fā)火,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還是俯首帖耳,最不懼美國的西方國家頭銜已經成為遙遠的夢!

7

嘴上不肯,身體卻很誠實”,已經成了目前美、法兩國關系的真實寫照,與德國一聲不吭堅定反美相比,法國就是一個“軟腳蝦”。

雖然在表面上法國連續(xù)不斷的抨擊美國對外政策,但是一旦落實到行動上之后,法國卻總是甘當美國的馬前卒,這種極具戲劇性的立場轉變,實在是讓其他國家的政治家嘆為觀止。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身口不一致的現(xiàn)象,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法國的整體實力太弱,一方面想語出驚人,博取眾人眼球和支持,一方面根本無力應對來自美國的壓力,導致法國在很多國內政策上,都無法有效的阻止美國的左右,甚至還因此差點釀成國家的動蕩。

法國人在沒有認清實力對比的情況下,魯莽得對美國“宣戰(zhàn)”,結果導致整個歐洲都跟著吃了大虧。

在美國面前,法國人連自己的老家都守不住,自然也就不要提什么將美國趕出歐洲這種豪言壯語了,這種話說出來說實話,連那些歐洲兄弟們都沒法相信,更何況國際上的其他國家。

比如在2018年11月份在法國舉行的,紀念一戰(zhàn)結束一百周年的活動中,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再一次口出豪言壯語,呼吁歐洲團結起來,建立一支屬于自己的獨立歐洲軍,并在演講中首次將美國與俄羅斯并且,作為歐洲下一步將要防御的對象。

馬克龍的一番豪言壯語,在國際上瞬間引發(fā)軒然大波,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不僅氣的提前離開會場,而且還連發(fā)五個推特抨擊馬克龍的演講。同時歐洲的其他國家紛紛與馬克龍劃清界限,聲稱絕無建立歐洲軍的想法。

隨即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里,在法國掀起了一場反對馬克龍政府的游行示威活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法國“黃背心”運動。

顯然大家都知道這場來勢洶洶,卻毫無征兆的“黃背心”運動,究竟是誰發(fā)動的,針對的目標又是誰,但是所有相關的國家,都對此閉口不言,唯恐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打擊的對象。

這場后來波及整個歐洲,時間持續(xù)到今天都沒有停止的“黃背心”運動,幾乎撕裂了整個法國社會,同時對整個歐洲社會造成嚴重的震撼。讓歐洲人意識到美國對歐洲影響力和掌控力究竟有多強大。

而馬克龍在“黃背心”運動爆發(fā)之后,再也不敢口出狂言,每天只能被動的應對這些游行示威行動,根本就不敢或者沒有力量去展開反擊行動。同時馬克龍也不敢再提什么建立獨立歐洲軍,和將美國列為歐洲主要防御對象的事情了。

從美國與法國之間的此次交鋒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美國人的實力面前,法國簡直就是不堪一擊,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想要對美國說“不”,簡直就是一個自尋死路的決定。

法國已經意識到自己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只能在對外政策上被迫與美國保持一致。

而正是通過“黃馬甲”事件,才讓馬克龍認識到了法國與美國之間的真正差距,因此在法國后來的對外政策中,不得不緊跟美國政策,即使這些行動將會對歐洲產生長遠傷害,也不敢輕易的停止。

比如在今年發(fā)生的美國加大對伊朗制裁之后,法國在國際上連續(xù)抨擊美國制裁伊朗的行動,嚴重損害了歐洲國家的利益,并聯(lián)合英、德以及歐盟外長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誓言要阻止美國對伊朗開戰(zhàn)。

但是等到美國開始中東地區(qū)有所行動的時候,法國卻又在行動上響應美國人的要求,派出本國唯一一艘航母“戴高樂”號,與其他三艘美英兩國的航母,前往中東地區(qū)配合美軍的威懾行動。

在這次行動中,法國人很顯然十分清楚,美國針對伊朗發(fā)動制裁,會對整個歐洲造成怎樣大的傷害,而法國在這個時候還派出航母跟隨美國行動,實際上就是一種“墻頭草”、“兩面派”的行為。

這不僅會嚴重損害法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聲譽,而且也會讓整個歐洲對法國失去信任,并導致歐洲各國對法國是否有能力領導歐洲前進產生懷疑。

但是現(xiàn)在的法國根本就沒有選擇,因為美國人已經通過“黃背心”運動,嚴重左右了法國國內的政局,馬克龍如果在這個時候不肯聽話,那么“黃背心”運動必然會再一次攪亂法國,而馬克龍則只能就此黯然下臺。

在國家利益和總統(tǒng)寶座這兩個選擇面前,馬克龍很顯然選擇了后者,由此也就導致了現(xiàn)在法國言行不一致的困境。

所以現(xiàn)在的法國根本就不是“最不懼美國的國家”,這個“帽子”其實更應該戴在德國人的頭上,德國總理默克爾雖然在很多問題上保持著低調,但是德國總是說的少,做得多,而且言行一致,這就使得現(xiàn)在的歐洲核心,已經事實上轉到了德國人的頭上,而法國也正是由于馬克龍的輕浮,而持續(xù)的付出代價。

8

“法國是最不懼美的西方國家"這種說法缺少事實根據(jù)。歷史教科書中通常指的“西方列強"是美丶英、法、德、意、俄丶澳丶荷丶葡丶西丶日等國家。

從歷史的事件看,俄羅斯才是最不懼美國的西方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冷戰(zhàn),俄羅斯始終站在美國的對立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美蘇(俄)瓜分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聯(lián)合國成立,美國成立“北約",蘇聯(lián)成立“華約",“兩約"斗爭數(shù)十年。蘇聯(lián)時期,俄羅斯人制造了古巴“導彈危機",讓美國“全民皆兵"晝夜難眠。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美俄經過短暫的“蜜月"期后仍是斗得難解難分。普京成為美國的“頭號敵人"!美國在哪里橫行霸道,只要俄羅斯插一竹杠,美國就頭疼欲裂,打又不不敢打,罵又無作用。俄羅斯才是最不懼美國的西方第一大國!

德國近年來的表現(xiàn),也比法國優(yōu)秀得多。在經濟建設上,德國敢與俄羅斯合作建設北溪2號,美國的兩任總統(tǒng)奧巴馬、特朗普無論如何阻止,德國矢志不移,哪怕特朗普罵默克爾“是俄羅斯的叛徒"德國仍我行我素,充耳不聞。在軍費開支上,德國頂住美國特朗普的壓力,哪怕特朗普點名批評,仍然堅持自己意見不改。對美國駐德大使的指責,德國外長聲言要將其驅逐出境。在北約會議上,默克爾自己發(fā)在推文中帶頭怒懟特朗普的照片,成為時代亮點,并將成為歷史精典!

(默克爾怒懟特朗普)



(馬克龍親吻特朗普)

對比俄羅斯和德國,法國簡直拿不上桌面!案弑R雞"的特性時刻為美國高叫打鳴。世人有評價英法德與美國關系的妙語評說:英國:美國打誰我打誰;法國:美英打誰我跟隨;德國:以我為主不管誰!在去年特朗普撤出中導條約,馬克龍聲稱建立“歐洲軍",受到特朗普的猛烈批評,并挖苦馬克龍,先管好自己的“黃巾軍",馬克龍屁都不敢放,只有默克爾力挺馬克龍,為他的主意叫好。在特朗普單方撕毀伊核協(xié)議,對伊朗軍事高壓的同時,馬克龍派出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配合美國耀武揚威,招旗吶喊。當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致函馬克龍,埋怨西方國家支持伊朗口惠而實不至要部分退出伊核協(xié)議時,馬克龍的口氣與美國是何曾相似:伊朗部分退出伊核協(xié)議,法國將堅決制裁伊朗!法國要說不懼美國,一樣實例也舉不出來,其表現(xiàn)實在不敢恭維。

9

高盧雄雞始終是驕傲的,對于山姆大叔主導的世界是另有想法的。

歷史上法國可以說是歐洲的中心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有顯著的成果。文化層面,歐洲皇室以說法語為榮,法文著作、歌劇風靡整個歐洲大陸。在科技上,法國是英國之前的世界科技中心,萊布尼茨和牛頓在微積分發(fā)明的爭奪,現(xiàn)在仍然是科學史上的大事。



在政治上,法國大革命輸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思想,是歐洲國家普遍遵循政治原則,也是現(xiàn)代國家立國思想的的基礎。而拿破侖戰(zhàn)爭推動了反對皇權和民族主義思想的傳播,是歐洲乃至世界民族獨立運動和反封建帝國的源泉。

可以說,法國在歷史上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引導世界整體變革的風向標,即使在冷戰(zhàn),也有五月風暴引發(fā)的工人、學生運動,使西歐整體左轉。故在法國人的眼睛,英國人只不過是海盜和蘇格蘭農民的結合,德國人是一群鄉(xiāng)下的土財主,俄羅斯是東方的野蠻人,美國人是一群爆發(fā)戶。



唯有法國,才是歐洲和世界最文明、最優(yōu)雅的存在。在這種法蘭西的驕傲下,法國可以聯(lián)合其他國家,但是不愿意屈從于任何國家。在德意志統(tǒng)一后,鑒于實力差距,法國與死敵英國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德國騰飛帶來的地緣政治壓力,但是英法是相互平等的同盟關系。

雖然在二戰(zhàn)中,法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投降,使德國未能完成在法國投降前占領巴黎的史詩級任務,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法國的驕傲。加上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成為超級大國,法國面臨前所未有之強敵,不得不在美國的庇護下艱難求生,法國就此成為北約創(chuàng)始國之一。



但是在法蘭西不屈意志的代表,戴高樂將軍上任后,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重拾法國歷史上的榮光,改法蘭西聯(lián)邦為法蘭西共同體,試圖收攏法蘭西殖民帝國的遺產,重現(xiàn)法國歷史上的世界大國的地位。而北約作為美國主導的軍事聯(lián)盟,法國只能位居二流角色,故戴高樂于1966年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

此后,法國總體上走上試圖在美歐國家中,占據(jù)一個具有決策權的領導位置的路線,與美國的外交策略上有多有沖突之處,譬如在中東問題、與東亞外交關系等。法國也就成為歐洲國家中,最不懼美的國家。



在2009年,雖然薩科齊治下的法國重回北約軍事一體化,但是隨著德法雙核的協(xié)同合作,法國有借著歐盟整合的勢頭,重回世界巔峰的機會。在這點上,與美國意圖在美歐中獨享至高無上的權位之間存在沖突,法國對于美國更需要說不。

另外,法國不懼美國的原因還在于,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實力下降,喪失了對西歐威脅性,法國在安全形勢上對美國的依賴度降低。同時,法國對于美國的重要也隨著蘇聯(lián)解體而降低,在這種情形下,美法關系的重要性下降,雙方也不需要為兩國關系而改變國家大略。



很多人出于法國二戰(zhàn)的拙劣表現(xiàn),認為法國目前試圖重回世界之巔的想法不切實際。其實對比下我們,在歷史上,我們經歷過比法國投降更悲慘的恥辱,也經歷過無數(shù)慘痛的災難,但是我們依然有信心有決心,也正在努力的重現(xiàn)先輩的榮光,法國人存在這種壯志也是非常正常的。

10

法國不怕美國有一個前提:法國實力遠遠不如美國,不對美國構成任何威脅。法國無論多么強硬,在美國眼里就像一個頑皮的熊孩子,盡管討厭,但是沒必要跟孩子較真,何況美國需要法國。

法國為何“敵視”美國?

在歐洲的歷史上,法國和英國是頭號強國,英國偏居海島,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力不如法國,德國四分五裂,不同的城邦各自為政,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法國當仁不讓的成為歐洲霸主,左右歐洲局勢的發(fā)展。

拿破侖更是把法國的榮耀推到極致,拿破侖5次擊敗英奧俄普等國組成的反法聯(lián)盟,打贏50多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成為意大利國王,萊茵聯(lián)邦保護者,除了孤懸海外的英國,歐洲大陸各國紛紛向法國臣服,法國成為歐洲的主宰。

第一次世界法國損失慘重,法國軍隊陣亡151萬人,傷殘280萬人,算上平民,法國一共產生500多萬人傷亡。法國在美國的援助下打敗德國,但是美國隨后陷入孤立主義,法國仍然是歐洲霸主,1929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德國無力支付戰(zhàn)爭賠款,法國二話不說出兵占領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yè)區(qū),風光無限。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法國仍然是世界第一陸軍,至少二戰(zhàn)爆發(fā)之前是這樣。

但是二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那樣把軍隊撤走,反而把軍隊布滿整個歐洲,除了法國、瑞士等國以外都有美軍基地,而瑞士是永久中立國。法國從曾經的歐洲霸主,隕落為二流國家,雖然法國是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也是北約創(chuàng)始國,但是歐洲事務,法國的態(tài)度已經不重要。

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為了確立法國的大國地位,享有與美國同等地位,戴高樂提出與美英對等的地位,然而美英不想看到法國重新崛起,不斷拒絕法國,戴高樂在1959年宣布地中海艦隊退出北約,并且訪問蘇聯(lián),與我國建交。法國儼然成為美國盟友當中的另類。

法國不懼怕美國,因為法國是美國的盟友,而且法國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法國與美國是盟友,雖然經常鬧別扭,但是在關鍵問題上,兩國統(tǒng)一步伐,比如在對待伊朗問題上,法國盡管與英德兩國支持伊朗,但是今年5月份,美國向伊朗周邊調集了4支海軍艦隊,法國也同樣派出兩支艦隊,共同完成對伊朗的封鎖,在經濟上壓制伊朗,企圖以此使伊朗陷入內亂。

法國實力不如美國,因此無論法國如何背離美國,美國都不會制裁法國,因為完全沒有必要。

反觀俄羅斯,俄羅斯的核武器數(shù)量比美國多,常規(guī)軍事實力也僅次于美國,3900架戰(zhàn)機,15000輛坦克,此外還有先進的導彈等各類武器,加上數(shù)量龐大的俄羅斯軍隊,俄羅斯隨時可以推平歐洲大陸,強大的實力讓美國時刻防范俄羅斯,絲毫不放松對俄羅斯的制裁。

美國所要維持的均衡局勢,說到底就是任何國家的實力都不能對美國構成威脅,如果擁有3900架戰(zhàn)機,15000輛坦克,7000枚核彈頭的不是俄羅斯,而是法國,美國還會任由法國對自己說“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時的法國將成為美國針對的目標,弱小的法國不會成為美國的對手,法國鬧的再厲害,美國也不會把法國怎么樣。

說到不怕美國,德國比法國還要強硬,當面懟特朗普更是家常便飯,因為道理是一樣的,德國無論多么反對美國,它們都是盟友,而且美國也不可能武裝入侵德國,如果是經濟制裁,德國憑借對歐盟的領導權,也不怕美國。德國才是美國最頭疼的一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