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問題很好!

這個世界上會吹牛的人很多,關鍵是如何鑒別出真牛B的人和假牛B的人。

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這輩子應該沒什么機會為選拔軍事主官而煩惱,但是,卻很需要學會識別一個人是不是說起來那么厲害,真的可以托付重要的事情。

選拔趙括:善于談論兵法

關于趙括,他父親趙奢的評價已經點出了他和后來韓信的區(qū)別。

史書上說趙括,基本除了長平之戰(zhàn)的記載外,都很少,只是說他會吹牛,談論起兵法來連他的名將父親都說不過他?墒,趙奢是真說不過他嗎?當然不是。趙奢說:“打仗是很兇險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會全軍覆沒,可是,趙括卻把打仗說得很容易,將來,不用他就好,如果被他忽悠了,用他為將,那趙軍的覆滅一定是因為他”

知子莫如父。

趙括只是盡自己的本分。只是,趙括的父母親都看出兒子不可用,為何趙王還用呢?

所以,真不要再為趙括到底牛不牛逼去爭論了。

我承認,趙括應該不是庸才,趙軍發(fā)起進攻或許是朝堂上的決策,我也承認,他在敗局中有一些閃光點,我還承認,那個時代的將領打不過白起不是什么特別丟人的事情!

但是,戰(zhàn)爭不是體育比賽!

體育比賽中,你輸了比賽,表現(xiàn)出閃光點,未來可期!

戰(zhàn)爭,勝了就一統(tǒng)天下,輸了就國破家亡,閃光點不閃光點沒有意義!

強調趙括的閃光點,讓埋骨長平的四十萬趙軍將士情何以堪?

戰(zhàn)爭失敗了,家國就會受難。所以,失敗了,找再多理由,表現(xiàn)再多閃光點有何意義呢?

選拔韓信:多方考察

可能收到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劉邦和蕭何只是聽了韓信幾句話就覺得他牛逼了。

其實不然!

韓信投奔劉邦之初,確實沒有受到重用,但是,在這期間,他已經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牛逼。

有一個成語叫推陳出新:韓信投奔劉邦后,被叫去做倉庫管理。他提出了推陳出新的方法,糧倉開兩個門,前門進新糧,后門出舊糧。簡單的創(chuàng)新,就保證了倉庫既通風,不容易發(fā)霉,又使得糧食的倉儲時間一目了然,極大地提高了糧倉的運轉效率。

同時,蕭何也是和韓信做過多次交流。韓信對山川地勢、己方特點、敵方弱點都一清二楚,這才確認是人才!

在啟用韓信前,蕭何做過長期觀察

一個能夠做項羽的執(zhí)戟郎(相當于警衛(wèi)員干部),居然不和一個無賴大家,從人家胯下穿過。這是何等的胸懷?

一個行伍之人,能馬上把糧倉管理得井井有條,這是何等的智慧?

不只是聽他說什么,細細觀察他的作為,金子,即使被埋沒著,也能發(fā)出微弱的光芒。

這個是我的意見。韓信和趙括,和我們沒有關系。

我祝福朋友:選對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業(yè)伙伴、人生伙伴!

最佳貢獻者
2

其實,趙括沒大家說的那么差,他雖然比不上多多益善的韓信,卻并非真的如史書上所說的那樣,只懂紙上談兵,更不是趙軍長平之戰(zhàn)慘敗的主要責任人。

趙括于韓信最大的差距,其實在運氣;

事實上,長平之戰(zhàn)勝敗的關鍵,并非在于兩軍主帥軍事指揮能力的高低,也非在于兩軍兵力之多寡,其根本是在于秦趙兩國的國力差距。

長平之戰(zhàn),秦軍投入六十萬,趙軍投入四十五萬,這是一場賭上國運的大戰(zhàn)役。因此,雙方誰也無法有能力取得速勝。尤其是趙軍主帥廉頗,在初戰(zhàn)不利的情況下,決定固守營壘,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的尋找秦軍弱點,再一舉擊敗他們。這便將長平之戰(zhàn)拖入了僵持階段,從軍事力量的直接對抗,轉變?yōu)閲Φ南摹?/p>

悲劇的是,廉頗這種打法,以趙國的國力根本就耗不起。秦國的綜合國力實在太強大了,針對廉頗的堅守戰(zhàn)術,秦國直接調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使秦軍得以直接從水路運糧,極大的提升了前線的糧食供應效率,其運糧速度和體量,比路途更近的趙軍還要快。

此外,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后,國家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耕戰(zhàn)結合的社會生產,使得秦國國內的糧食供應,足夠支撐秦軍數十萬大軍打消耗戰(zhàn)。但趙國不行,這樣僵持沒幾個月,趙國國內的糧食就已經消耗完了。

同時,長平之戰(zhàn)又抽空了趙國大量的青壯,使得趙國后方的農業(yè)生產大受挫折,很快國內也到了無糧可食的地步了。因此,趙軍如果繼續(xù)堅持廉頗的戰(zhàn)術,他們最終將會敗給他們自己。而這才是趙國最終決定起用趙括的原因!

我們過去提及趙括,就總是想到紙上談兵,事實上趙括并非真如史書上說的那么不堪。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接受良好的軍事教育。因此,論軍事理論素養(yǎng),趙括絲毫不比韓信要差。但是,趙括的運氣卻比韓信差太遠了。因為,他首次統(tǒng)兵就要面對秦國的戰(zhàn)神白起,和他手下那六十萬虎狼之師。這樣的對手,是同時代的名將廉頗和樂毅都無法戰(zhàn)勝的。

其實,趙括指揮后,從一些細節(jié)上,我們也能看到他的不簡單,絕非是紙上談兵之輩。首先,在出戰(zhàn)之前,趙括可是詳細的勘察過戰(zhàn)場的地形條件的;其次,在指揮過程中,初出茅廬的他卻能夠做到下令果斷,而且令出必行,這也是趙軍諸將中無人可及的;此外,就是即便陷入秦軍的重圍,趙括還能統(tǒng)兵固守40多天而不亂,并且多次身先士卒帶兵突圍;最后,趙括雖然戰(zhàn)敗了,但卻也讓不可一世的秦軍付出了近二十萬人的損失,而自己也是力戰(zhàn)而死的。

所以,通過這些細節(jié),個人認為,趙括其實算是雖敗猶榮的。至少對于一個初次出陣就面對身經百戰(zhàn)的戰(zhàn)神白起的青年將帥來說,能把戰(zhàn)爭打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與之對比,韓信就幸運得多了。被拜為漢軍大將后,韓信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漢軍一舉擊敗章邯、董翳、司馬欣等人,還定三秦。

但大家想過了沒有,此章邯已非往日的章邯了。章邯、董翳、司馬欣等人過去都是秦將,而當年項羽坑殺秦軍降卒二十余萬人,唯獨只有他們三人得以茍活,秦地百姓早已對他們恨之入骨。他們雖然被分封到三秦當王,卻日夜背負秦地百姓的痛恨,不得民心,早已淪為喪家犬了。

而劉邦先入關中,本來按照“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漢王就該是關中的王。而且,劉邦進入秦地后,廢除秦法,約法三章,婦女無所幸,府庫無所取。他的行為深得民心,與之后的項羽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章邯等人本來就不是漢軍的對手,即便指揮的人不是韓信,而是劉邦,或是樊噲等人,照樣能夠取勝。

在舉個例子吧,就是著名的井陘之戰(zhàn),韓信背水一戰(zhàn),以3萬敗趙軍20萬。但是,這一戰(zhàn)除了得佩服韓信出色的戰(zhàn)術和指揮水平外,還得佩服的其實還是他的運氣。因為,此戰(zhàn)趙軍的主將陳余是個自以為是的家伙,根本不配做韓信的對手。而且,當時趙軍的李左車其實早就看出了韓信的意圖,并且提前作出了預警,如果不是陳余的迷之自信,那么韓信根本贏不了此戰(zhàn)。

假如韓信和趙括一樣,一開始就直接面對一個強大到無法戰(zhàn)勝的對手,比如讓韓信一上陣就直接對決項羽的主力楚軍,那么韓信勝算又有幾成呢?別忘了最后的垓下之戰(zhàn),韓信可是以六十萬漢軍的絕對優(yōu)勢兵力,才能確保戰(zhàn)勝項羽的十萬楚軍!

不過,個人還是認同韓信的綜合能力是要優(yōu)勝于趙括的。首先,韓信畢竟是在戰(zhàn)爭的一線接受過洗禮的,而且在拜將之前,也是在基層歷練過的。因此,韓信絕對比出身名門的趙括更加靈活,更懂得用兵和練兵之道。

其次,韓信能夠在沒有公信力的情況下,通過治軍快速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望,進而不斷在征戰(zhàn)中取得進步,總結經驗。而趙括畢竟出身條件好,不用面臨這樣的困難。

所以,綜合來看,韓信自然也是要比趙括優(yōu)勝不少的。但倘若上天能給趙括多一些運氣呢,估計趙括也能成為一位了不起的將帥。

3


其實我們也可以這么問,劉邦就是個泗水亭長,為什么做皇帝能做的這么稱職呢?

蕭何不過是縣里的一個文書,怎么能做到大漢的宰相,誰教他做的呢?


想明白了這些,韓信和趙括都沒有實際經驗,但是韓信比趙括強的原因,其實很容易解釋。

這個世界沒有什么妖魔鬼怪,也沒有什么咸蛋超人。

所謂的戰(zhàn)爭,本質上就是國家之間的械斗,無非是升級了而已;

所謂的治理國家,和治理一個公司,一個村子,也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便是此理。、

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

韓信自小生活于民間,對人情冷暖,世間百態(tài)都早已爛熟于心;蕭何雖然是個縣里的小文書,但是到了朝廷,除了工作環(huán)境有變化,人與人的那一套,又哪里有什么大的區(qū)別?至于劉邦,對付地痞流氓的那一套,拿到朝堂上做,也一樣的有效。

而趙括呢?

不過生活于溫室的花朵,

雖然長的很好看,

但是,對真正的人世間,大概是一無所知。

連人心是怎么樣的都不知道,談什么打仗。

兩者間的區(qū)別,太大了。


有人說,那霍去病為啥能那么牛,好像霍去病也沒有經歷過俗世的種種磨礪吧?

所以霍去病那么早就死了啊。

以霍去病的性格,善終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人人都覺得霍去病比衛(wèi)青強,

其實,霍去病比衛(wèi)青,差多了。

霍去病的幸運,在于死的早,死的是時候。

若非早死,絕無可能如衛(wèi)青般善終。


人總是有一種情緒,對于高高在上的人,總覺得神秘莫測,覺得甚是高深,

所以總有一種敬畏,一種仰視。

所以有時候看看自己,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慚形穢的很。

其實有什么呢?

再漂亮的女人也拉屎,再光輝燦爛的帝王也吃喝拉撒睡,再富有的人也睡不了100平米的床。

其實大家的日子大抵差不多。

所謂的神仙般的日子,大抵不過是人們內心的妄念罷了。




有些事情,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便是不懂。

韓信懂了,劉邦懂了,蕭何懂了,便是屠夫樊噲也懂了,那便是懂了。

帝王將相,封侯拜相,不過如此而已。

有些人不懂,

有些人相信讀書多才能懂;有些人相信家里有礦才會懂;有些人相信家里要有人做官才會懂;有些人相信有好老師才能能懂。

好吧,如此想來,也甚好。


佛語有言,“頓悟”。

在人生的某個瞬間,“頓悟”了,一切便明了。

其實,這和讀書多少,有沒有礦,有沒有權,有沒有人,原來并無多大關系。



韓信悟了,趙括沒有。所以趙括和韓信是不同的。

4

放屁,韓信是當過好幾年兵的,對軍隊的組織結構,以及戰(zhàn)爭模式是非常清楚了解的,并且也打過仗只不過身份是士兵。

一味說趙括面對的是白起,所以他輸了,真是傻逼理論。韓信第一個對手就是名將章邯,然后就開啟了無敵模式。

趙括,韓信,兩人都熟讀兵書,對兵法理論都非常熟悉。但是趙括打仗還一味的拿著兵書打仗,用兵書死套戰(zhàn)爭模式。而韓信認真的分析對手 ,結合實際,長遠打算于是有了我們熟知的明修賤道暗度陳倉,有了背水一戰(zhàn) 有了十面埋伏,逼死霸王?梢钥闯鲰n信對不同的對手做出了不同的戰(zhàn)略,戰(zhàn)法,可謂把對手算計到了骨頭渣了。而趙括則在兵書里找答案,拿他跟韓信比真是豬一頭。

5

韓信在軍事方面是成功者,稱“兵仙”,軍事界“謀攻派”代表人物。創(chuàng)造出背水之戰(zhàn),半渡而擊的許多經典戰(zhàn)例。趙括長平之戰(zhàn)而亡,被認為是紙上談兵,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以成敗論英雄,仔細研究趙括,發(fā)現(xiàn)趙括是有可圏可點之處的。起碼斷糧被圍46天,趙括生前沒有投降,還親自沖鋒組織突圍,他被射殺后趙軍才投降的,有材料估算趙括身高1.85至1.90米之間,這身高跟項羽不相上下,也算勇猛戰(zhàn)將。

兩人結果有差距是有原因的。但是戰(zhàn)爭往往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多方面因素,尤其對手如何是非常關鍵的。事情存在著因果關系的。

韓信軍事能力強是有目共睹,從小是有志向的,還能忍辱負重,韓信參加了項梁反秦軍隊,章邯軍殺死項梁后,韓信又跟著項羽。韓信在項梁項羽軍中沒有擔任將領,可能沒有指揮過戰(zhàn)斗,但參加過一些軍事行動,也會積累許多軍事經驗,也提過一些建議,只是沒被采納。韓信投入劉邦陣營前應該有些軍事經驗,要不蕭何不能那么器重韓信,韓信與劉邦見面會話,體現(xiàn)出對項羽十分了解,對軍事戰(zhàn)略有遠見的。

趙括應該有些能力的,公元前280年趙齊麥丘之戰(zhàn),趙軍勝利就是趙括功勞。長平之戰(zhàn)是樂毅先推薦趙括為將的,還有很多人推舉趙括為將的,當時趙國還有田單、李牧等將領,趙王想來想去用趙括掛帥了,因為長平之戰(zhàn)不同于一般性戰(zhàn)役,投入太大了,基本是輸不起,能掛帥本身就是不簡單。藺相如和趙括母親都反對趙括為將的,趙奢也曾說過趙括的短處,但樂毅也是知兵的。秦國雖然使用反間計,但最終還是趙王愿意讓趙括為帥。趙括也不是一無是處,只是掛帥的機遇不好,先前廉頗都沒解決的問題讓趙括來處理了。

再看看秦國方面,是偷偷地、保秘性地讓白起掛帥了,秦昭王親自參與了此戰(zhàn)活動,綜合來看,秦國實力是強于趙國,打敗趙國也是理所當然的。

韓信滅韓、代、趙、齊,降服燕國,這些對手也是剛剛復國情況,人心不穩(wěn),戰(zhàn)斗力有限。打敗楚將龍且也有龍且輕敵思想的原因。

長平之戰(zhàn),趙括掛帥面對著秦軍,那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被譽為虎狼之師,而秦軍掛帥白起,是常勝將軍,用兵常提韓、白,是和韓信相提并論將軍,因此,趙括戰(zhàn)敗是很難避免的。只是這場意義深遠,影響巨大,死亡眾多的戰(zhàn)爭趙軍掛師是趙括,趙括也就成了后世人經常談論的人物,用現(xiàn)代話說叫“網紅”。趙括是官二代,別人說他毛病可能也存在,但他不是貪生怕死之人,怕死,他就不會承擔重任,不會戰(zhàn)死戰(zhàn)場。我們今天對歷史發(fā)生的事情總結也是有必要的。后世不忘,前事之師。

上述是我個人一些看法,也不一定科學合理。歷史問題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韓信、趙括距今久遠了,歷史資料記載也有些復雜的,當時的實際情況可能比史料豐富的得多。

6

說到趙括,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紙上談兵。我個人覺得,關于趙括的個人描寫最精彩的莫過于《東周列國志》里面的片段。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回去看看。

關于趙括和韓信這兩個人,他們身上有太多的不同點了。我就找?guī)c我能想得到的跟大家分享分享。

第一;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處的時代不同其實沒有什么真實的可比性,所謂的可比性不過是我們虛構出來的可比性罷了。比如我說,關羽戰(zhàn)秦瓊,誰會贏?誠然,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亂世,都是諸侯割據,但是又有所不同。戰(zhàn)國的諸侯國,有著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立國根基,而楚漢爭霸時期的諸侯國,不過是項羽分封的名義上的諸侯王罷了,沒有基礎可言。

這時候我們通常會通過他們的對手來做分析,然后用來做對比,殊不知他們各自的對手也是出于不同的時代的。

我們也不妨用他們各自的對手來做分析。(盡量簡單帶過)

趙括的對手——白起。白起是一個可以讓六國聞風喪膽的人物,在他的一生從未嘗敗績,死于他所指揮戰(zhàn)役的六國將士數以百萬計,故此白起也被世人稱為人屠,其中他和趙括交手的長平之戰(zhàn)就是戰(zhàn)國時期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重要的一次戰(zhàn)役。長平之戰(zhàn)的結果大家都清楚,就是趙括戰(zhàn)死趙國全軍覆滅,白起坑殺趙軍40萬。對于歷史給白起的評價,多大都傾向于白起殘忍好殺,這大概與史記了記載的白起臨死前所說的話有關。其實我個人認為,白起對歷史的進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要不是白起消滅了六國的有生力量,可能秦統(tǒng)一六國的進程并不能走得那么順利。

韓信的對手——項羽。項羽,一個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消滅了秦帝國最后戰(zhàn)力的人。破釜沉舟,表現(xiàn)出了項羽的勇氣,在各路起義軍都拿章邯沒辦法的時候,項羽親率8萬士兵與秦軍進行了一場沒有退路的戰(zhàn)爭,而且贏了,推翻了不了一世的大秦帝國。對于項羽,你是否第一時間想到“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英雄氣概呢?項羽是個天生的將才,倘若認真專研兵法,說不定還真能搞出個楚帝國來,只可惜到最后還是身死,最多也不過搞得個天下第一勇士來。

第二,兩人的出身。

趙括出身名門望族,父親是趙國著名的將領馬服君趙奢。趙奢評論這個兒子的說,趙括聰明絕頂,論起排兵布陣來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但是正是因為這樣趙括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殊不知行軍打仗兵兇戰(zhàn)危,很多事情都要隨機應變,他自己每次接到任務馬上回到軍營和將士商量對策再三恐防有差池,樣樣事情都是如履薄冰,而趙括每次辯論完卻是洋洋自喜,完全不知道將士出征分分鐘將有可能有去無回,如果讓趙括當大將,喪師辱國是必然的事。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其實這里應該要討論的是,為什么趙括每次做辯論都會贏呢?當然,我們不排除趙括真的很有天賦,但是大家可曾想過與趙括辯論的人的身份?想想鄒忌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吾與城北徐公殊美!趙括的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人讓出來的,因為他父親是馬服君趙奢。

韓信的出身其實是眾說紛紜,比較多人認同的是他乃是韓國沒落貴族之后。我們從史書上得知,韓信少年時期貧困潦倒,曾于河邊求食于洗衣的大媽,也曾在鬧市受胯下之辱,也曾寄食與某老翁家中。

這樣兩個完全不同的出身,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性格。趙括鋒芒畢露,目空一切,韓信隱忍剛毅果斷。

第三,性格的不同形成的對戰(zhàn)爭指揮的不同。

鋒芒畢露的趙括,注定了他不能堅守廉頗定下的堅壁清野用時間拖垮敵人的戰(zhàn)略部署,目空一切則使得他自己堅信自己有辦法能擊潰秦軍的自信。然而秦軍的戰(zhàn)斗力和白起的指揮能力都是趙括從未接觸過的,很快趙軍就因為趙括過分自信的瞎指揮而陷入了困局,最后全軍覆沒。

韓信的隱忍,讓所有人都猜不透他的想法,暗度陳倉一舉還定三秦;劉邦被困滎陽,韓信自量不是項羽對手,為了整個戰(zhàn)局他決定被掠趙齊而不是拼死解滎陽之圍,要知道劉邦是他的主,主就在滎陽;當后來項羽提出了要平分天下的時候,韓信敏銳的察覺到了楚軍已疲于戰(zhàn)爭,他果斷的聯(lián)合各個諸侯圍攻項羽,一舉消滅楚軍平定天下。

7

我認為韓信和趙括之間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大的差距,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們的老板不同。韓信的老板是劉邦,在遇到韓信之前有過實際的作戰(zhàn)經歷,所以如果韓信沒有水平的話,是忽悠不了劉邦的;趙括的老板是趙孝成王,沒有作戰(zhàn)的經驗,在善于言談的趙括和不善于言談的廉頗之間他更容易選擇善于言談的趙括;

第二個原因在于他們出道之后面對的對手完全不同。韓信在前期的作戰(zhàn)當中沒有遇到過什么名將,直到后期才遭遇了龍且、項羽這樣的名將;而趙括出道的第一戰(zhàn)就是在整個戰(zhàn)國時代每戰(zhàn)必勝的白起(從未輸過),憑心而論,當時全天下的任何一個將領與白起交手都沒贏過。

劉邦基本不會看錯,是因為劉邦有一定的軍事能力

劉邦在遇到韓信之前,也是有過一番經歷的。在秦末的農民起義大潮中,他先是以亭長的身份率領眾人起義。他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身邊也能聚起一群能人,如張良、蕭河、樊噲、周勃等人。他懂得審時度勢,當自己勢力不強的時候,投靠了當時正在興起的項梁。他有一定的作戰(zhàn)經歷,在與秦朝的決戰(zhàn)當中能夠率領一支部隊,長驅直入,克服重重困難拿下咸陽,其本身就有著一定的作戰(zhàn)能力。雖然他的作戰(zhàn)能力與項羽比起來差得非常遠,但也不能否認他的軍事才能。

▲雖然劉邦打不過項羽,但也有一定的軍事作戰(zhàn)能力

韓信首先是得到了蕭何的賞識,之后才引薦給了劉邦。蕭何作為劉邦的大管家也曾經向劉邦推薦過許多人才,而韓信是蕭何最為極力推薦的。如果韓信是個水貨,那么有一定作戰(zhàn)能力的劉邦是能看出來的。

打仗是一個技術活,只有具備一定作戰(zhàn)能力的人才能夠看出一個人有沒有軍事能力。在具體作戰(zhàn)的時候,有相當多的細節(jié)情況,有一定作戰(zhàn)能力的人,他知道這些細節(jié)該如何處理。而知道如何處理這些細節(jié)的人,往往作戰(zhàn)能力并不差。

史書記載,韓信在與劉邦交流的時候對答如流。劉邦在與韓信交流之后,發(fā)現(xiàn)他確實是個人才。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在劉邦與韓信交談的過程當中他也一定問了很多細節(jié)方面的問題,對于這些細節(jié)問題的處理,韓信也一定給出了很好的回答,甚至給出了比劉邦慣用處理方式更好的建議,由此才能得到劉邦的賞識。

▲韓信作為一代兵仙,作戰(zhàn)能力無需質疑

在問到戰(zhàn)略性問題的時候,劉邦就曾經問韓信能不能進攻關中地區(qū)。韓信的分析則非常的精辟。韓信認為關中的三個王原本是秦國的將領,他們帶著秦國的士兵出去打仗,結果他們都活著回來了,而秦國的士兵全部被項羽坑殺。所以關中地區(qū)的老百姓都非常憎恨這三個人。劉邦到了關中地區(qū)之后,與百姓約法三章,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支持,如果劉邦進入到關中地區(qū)也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而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后,大肆燒殺搶掠,所以他在關中不得民心。

后來劉邦按照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果然占領了關中。

趙孝成王沒有作戰(zhàn)經驗,很難分辨一個人的軍事能力的高低

而趙孝成王在遇到趙括的時候,一直都待在宮里沒有過實際的作戰(zhàn)經歷。對于戰(zhàn)場上的情況和形勢的變化,他沒有直觀的感受。他任命廉頗為大將,是因為廉頗是當時趙國的名將,也是趙國的第一大將,在遇到重大戰(zhàn)事的時候派第一大將出戰(zhàn)是很平常的事情。當然廉頗沒有趙括善于言辭,正因為自身沒有軍事作戰(zhàn)經驗,也沒有對戰(zhàn)爭的直觀感受,所以當善于言辭的趙括出現(xiàn)在趙孝成王面前的時候趙孝成王就認為,他的作戰(zhàn)能力強于廉頗。

▲趙括并非草包,而是一員勇將

當然他之所以選擇出戰(zhàn),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當時趙國經過三年的大規(guī)模消耗,也確實耗不起了,只能集中兵力與秦軍展開一場決戰(zhàn)。

其實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關鍵在于評判的人是一個怎樣水平的人。這就好比一個江湖騙子說自己醫(yī)術非常高明,實際上對醫(yī)術一竅不通,他或許能騙得過普通的百姓,但他絕對騙不了一個職業(yè)醫(yī)生;又好比筆者本人在網上看一些講座的時候,尤其是關于歷史話題的講座,這個人有沒有水平其實我也是能看得出來的。有很多所謂的老師或者是專家,他們在講座的時候經常會犯一些常識性的歷史錯誤,或者是對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錯誤百出。像這樣的講座我基本都不會去看,因為我知道這個人的水平其實是很低的。而有些真正水平非常高的人他講了一段之后,我就會形成一種感覺,這個人的水平確實很高,我也會有興趣繼續(xù)聽下去。所以騙子能夠忽悠到的人往往是對某個領域沒有多少認知的人。

也正因為此,劉邦能夠判斷出韓信確實有很高的軍事才能,而趙孝成王卻看不出趙括的軍事能力其實并不比廉頗強。

遇到的對手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

趙括出山的第一戰(zhàn)就要帶著趙國全國的兵力與秦國全國的兵力去死磕,他沒想到的是秦國派出的是秦國第一戰(zhàn)將白起。其實憑心而論的話,當時全天下的將領換了任何人其實都沒法戰(zhàn)勝白起,白起一生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是那個時代的戰(zhàn)神。再者從兵力上來說,趙國也確實不如秦國,趙國45萬對戰(zhàn)秦國60萬,秦國比趙國多出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這樣關鍵性的大戰(zhàn)中,這多出的三分之一的兵力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就長平之戰(zhàn)的具體情況來說,趙括其實表現(xiàn)的并不差,被圍困斷糧了40多天軍隊沒有崩潰,仍然浴血奮戰(zhàn),以至于白起也說秦軍死亡過半,也非常贊許趙括的能力,這也說明其實趙括也算不上是一個水貨,其實是一個有一定作戰(zhàn)能力的將領,只是運氣確實太差而已。

▲趙括的對手白起太強了,也怪不得他

而韓信在剛帶兵打仗的時候,就沒有遇到強有力的對手,甚至都是一些在歷史上留不下名氣的對手,戰(zhàn)勝這樣的對手自然難度要比戰(zhàn)勝白起小很多了。直到到了戰(zhàn)爭末期,當韓信要占領趙國的時候,才遇到了真正的名將,項羽手下的第一大將龍且,可以說韓信的軍事能力確實在龍且之上,他戰(zhàn)勝了龍且,這一戰(zhàn)才真正說明韓信是軍事上的大家,畢竟只有戰(zhàn)勝最強的將領才能證明自身的能力。至于最后一戰(zhàn)的垓下之戰(zhàn),他能戰(zhàn)勝項羽實際上也是因為他擁有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畢竟是40萬對10萬,兵力優(yōu)勢相當地明顯。所以在運氣方面,韓信比趙括要好了太多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趙括與韓信在出道之前雖然都沒有作戰(zhàn)經驗,但是評判他們的老板不同,評判的水準不同,自然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如果是劉邦來判斷趙括的話,那么劉邦斷然不敢讓趙括替代廉頗,如果讓趙孝成王判斷韓信的話,趙孝成王也未必會選擇韓信。

其次在于對手,趙括一上來就遇到了最強的對手的最強的敵軍,而韓信則是循序漸進,對手由弱到強,運氣比趙括要好。

8

韓信和趙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從人物性格、人生經歷和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一樣,而這種差異造成兩人不同結。

韓信與趙括的不同點有四個,每一個都足以讓趙括致命:

韓信與趙括都是熟讀兵書,但是韓信有管理人員的經驗而趙括卻沒有。

韓信在擔任大將軍前雖然沒有統(tǒng)領大軍的經驗,但是韓信有管理人員的經驗。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后,由于夏侯嬰的推薦,被任命為治粟都尉,這是個管理全軍用糧食的官職,但是管理糧食最根本的還是人,雖然管理方式與帶軍打仗不同,但是大軍的糧草管理難度并不比帶兵低(這一點可以參考洪學智擔任志愿者后勤部長),并且都尉的官職只是比將軍第一個等級,從官職上相差大將軍也就兩級。

趙括則完全不一樣,他是依靠他父親的威望起家,雖然他讀過了很多兵書,但是對怎么管理和籠絡人,他完全不行。他母親說趙括做了將軍之后,接受將軍的朝見時,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可見不親近部下;趙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這就可以看出趙括的確不會籠絡人,這樣怎么能讓別人賣力呢?

韓信對待軍事的態(tài)度與趙括完全不同,韓信慎重,而趙括輕言軍事。

所謂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理,不可不察。韓信對軍事一直是非常慎重,都是謀定后動,在沒有切確的軍事方案之前,他是不會輕易出兵,當年劉邦被圍困,韓信也沒有救援,因為他覺得時機不成熟,一旦韓信和劉邦兩人都被項羽打敗,那么天下就不可能逆轉。

趙括卻完全不同,他父親趙奢曾經評價趙括說:戰(zhàn)爭,是關系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趙括竟說得如此輕松容易,可見趙括對戰(zhàn)爭并不是很謹慎。并斷言將來趙國如果真用了趙括,那么趙國一定慘敗。事實上也確實與此,趙括對待軍事非常隨意,失去了應該有的警覺,結果被白起分割圍剿。

韓信為人善于等待時機和把握時機,而趙括急功近利。

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在軍事上韓信更是能等待時機,也會把握時機,在龍且決戰(zhàn)率領20萬楚軍來決戰(zhàn)的時候,韓信面對強敵,等他犯錯,結果龍且輕易過河,被韓信過半而擊。對陣項羽的時候,正面攻擊被項羽打敗了就側面圍剿,將項羽包圍垓下,因為知道項羽軍隊戰(zhàn)斗力強,所以采取拖的辦法,然后四面楚歌瓦解楚軍斗志。

而趙括卻急功近利,他上任之初就立刻全盤更改法令,調動官吏。在白起的誘敵之計下,就輕易中了埋伏,這也與他急功近利有關,一心尋求與秦軍決戰(zhàn),但是卻不知道中計了。急功近利雖然不僅僅是趙括一個人的問題,可能朝廷也想迅速結束戰(zhàn)爭,但是作為主帥的趙括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韓信為人隱忍,而趙括囂張。

韓信受胯下之辱,依舊能挺直腰板,因為韓信不懈與他們的糾紛,但是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到韓信的性格是非常隱忍的人,這樣的人一般能爆發(fā)出非常驚人的能量。

趙括這不一樣,司馬遷《史記》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可見趙括是非常囂張的一個人,自以為天下第一,其實不堪一擊。

韓信和趙括不是一路人,兩人的軍事成就也不能同日而語。很多人會說趙括遇到的是白起,而韓信沒有遇到厲害的將軍,實際上章邯、陳余、龍且在當時都是顯赫一時的大將,并非無名之輩,韓信能以少勝多絕非偶然。韓信與趙括的不同結局,主要在于韓信與趙括不同的軍事能力。

9

韓信與趙括出道前都沒有實際戰(zhàn)作戰(zhàn)經驗,但一個被人們譽為“兵仙”,一個確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柄,這是為何?

實際上細觀韓信與趙括的成長軌跡,兩人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韓信篇

韓信自幼家貧,在史記中被說成是品行不端的人。因癡迷于兵書典籍,不事農桑,整天靠蹭別人家的飯過日子,被鄉(xiāng)間鄰里所不恥。

有關韓信這段時間的凄慘經歷,司馬遷用晨炊蓐食、漂母賜飯、胯下之辱三個歷史故事來加以描述,讓人過目不忘。

太史公司馬遷由于是史學家出身,他只看到了韓信在城北鉤魚,被漂母賜飯的表象,并如實的記錄了下來。而沒有看到韓信時常游走在山水之間,卻是韓信在消化、領悟兵書典籍中軍事地形學的精髓,在河邊名為鉤魚,實則是“點石成兵”,做著后來兵家常做的沙盤推演。

韓信在項梁會稽起兵反秦渡過長江后,孤身一人仗劍投奔到項梁處。由于是籍籍無名,只被在江湖上聲名顯赫的項梁任命為執(zhí)戟郎中。雖然說韓信沒有獨自帶兵打仗的機會,但由于時常在項梁帳下執(zhí)行保衛(wèi)工作,因此耳濡目染,心有靈犀,學到了不少行軍打仗的知識。

民間刻本韓信的故事中就有韓信提醒項梁,提防章邯乘夜偷營的說法,結果項梁不聽,被章邯偷營所殺。

項梁被殺后,韓信轉歸項羽部統(tǒng)轄,職務仍然是執(zhí)戟衛(wèi)士。

韓信后來在齊地面對項羽派來游說自己的使者武涉時說過這么一段話,精辟的總結了自己在項羽帳下的無奈: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史記.淮陰侯列傳》

而項羽在戲水分封諸侯后,強烈的刺激了韓信那顆追求功名利祿的心。項羽這邊要想出人頭地,看來是毫無指望,于是韓信便轉投劉邦而去。

經過幾番周折,韓信在蕭何的多次推舉下終于被劉邦登壇拜將,至此一發(fā)而不可收。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水淹廢丘、木罌渡河、背水一戰(zhàn)、濰水之戰(zhàn)、十面埋伏等眾多精典戰(zhàn)役,贏得了丘仙的稱號。

尤其是在井陘口發(fā)動的背水一戰(zhàn),簡直是項羽巨鹿之戰(zhàn)的加強版,其中更有兵書戰(zhàn)略的余味,讓后人嘆服不已。

因此韓信在出道前雖然沒有實戰(zhàn)經驗,但由于其本人在軍事方面的天賦異秉,再加上韓信在項梁、項羽二位兵家達人身邊的耳濡目染,然后又在劉邦軍中經過一系列戰(zhàn)爭的磨礪,韓信早已經不是那個在項羽帳外徘徊不定,仰天長嘆的執(zhí)戟郎了。一代兵仙、戰(zhàn)神即將蓬勃而出。

從戰(zhàn)爭中來,到戰(zhàn)爭中去”,這句話正是對天才般的韓信完美詮釋。

二、趙括篇

而反觀趙括,其父是大名鼎鼎的趙國將軍趙奢,當年曾經氣吞山河的發(fā)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吼聲,一舉在閼與打敗了前來侵犯的秦軍,被封為馬服君,名動天下。

而趙括從小喜歡談論兵法戰(zhàn)陣,有時就連父親趙奢也談不過他。趙奢在沒人的時候經常對趙括的母親念道:括兒談論兵法誰也說不過他,這是很件危險的事情;他將用兵打仗看得很容易,不顧士兵生死,將來很可能給趙國帶來大的災難,我對此深感憂慮。

“知子莫若父”,在秦、趙二國長平之戰(zhàn)時,由于老將廉頗據險堅守長期不出,戰(zhàn)爭已在此整整相持了三年。

秦、趙二國由于戰(zhàn)爭損耗巨大,雙方是師老兵疲,苦不堪言。

此時秦王故計重施,派人去趙國散布謠言:秦國最忌諱、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做趙軍統(tǒng)帥。

趙王此時也是國力不支,急于求成,便派趙括為統(tǒng)帥前去替換廉頗。

趙括的母親得知消息,急忙給趙王上書,痛陳趙括為帥的種種弊端,但趙王不聽依然派趙括為帥。

缺乏歷練的趙括,一躍而起成為趙國四十六萬大軍的統(tǒng)帥,真不知道趙孝成王是怎么想的,將傾國傾城之力交給一位略懂兵法,從沒指揮過大兵團作戰(zhàn)的趙括,如此看來其也是夠昏聵的。

夸夸其談,紙上談兵的趙括已到長平前線便改弦更張,將廉頗主守的戰(zhàn)略改為主動進攻。

秦王聞訊,急忙調派大將白起為秦軍新的統(tǒng)帥。白起到達前線后,便使出了誘敵深入的計策。最終將趙軍分割包圍,并斷其糧道四十多天,趙括戰(zhàn)死,趙軍四十三萬被俘,創(chuàng)下了戰(zhàn)國時期兵力損失之最。

三、結語篇

韓信與趙括的正反事例告訴人們:兵者詭道也,不是喜歡兵書、戰(zhàn)策就能統(tǒng)兵打仗;戰(zhàn)爭是一門多學科匯集而成的學問,兵無長勢、水無長形,沒有經過戰(zhàn)爭的歷煉,不敢輕言戰(zhàn)事。

韓信本人的天賦異稟,再加上其數年在項梁、項羽身邊隨行,又經過一系的戰(zhàn)爭磨礪,最終成為兵仙、戰(zhàn)神。

而趙括因為缺乏磨礪,對兵書戰(zhàn)策是不求甚解,又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最終給趙國帶來巨大的災難,當然趙孝成王也應該負一半的責任。

10

那你換一個問題。為什么現(xiàn)如今出來的大學生,我們都說他們高才低能呢?而一些經歷過社會風雨動蕩的人卻能夠做到從容不變的在自己的崗位上面處理的各種各樣的事情。

學習是知識的積累,這一點沒錯,沒有前期的積累知識,你不可能做到后來的應變自如,不然出現(xiàn)任何事情你都不知道該干什么,但是學習就只是積累知識嗎?如果是這樣,那么古代的那些思想家就不存在它們存在的意義了,這些思想家究竟是干什么的,他們就是負責疏通學生的思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套屬于自己的,能夠使用這些知識的方法。

什么意思?這么跟你說吧,我們都知道做菜的話,需要一把刀刀是由什么組成的木頭,鐵,一把優(yōu)勢的刀,其中鐵的成分更加復雜,當你擁有一把好的刀,那你切菜砍瓜如同家常便飯,處理各種事情,那不信手拈來,但是如果你手里只是擁有一塊兒鐵,那這塊鐵就算用來砸核桃你都覺得不順手。

我們學習知識現(xiàn)如今注重的是知識的堆積,而不是知識的使用,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是學了那么多,卻不會用,不如白學!

我們說到古代的紙上談兵,道理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們付出的代價比我們現(xiàn)如今一句空話,付出的代價還要打,那是幾十萬條人命啊!

趙括可以說是這其中的代表人物,講一句實話,現(xiàn)如今所有,任何一個大學生拉出去都能夠跟趙括一拼高低,為什么?不就是比芝士嗎?不就是比說嗎?現(xiàn)如今大學生哪個不會說哪一個得到的知識不比趙括少?現(xiàn)如今的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擁有了各種各樣方便的搜索引擎以及書籍,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面。面對趙括這樣的千古流傳的紙上談兵的大家,我們都能夠從容不迫的應對。

這些知識的積累,完全就是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代價的堆積到手的知識究竟是擁有什么的作用完全不知道。

我曾經也經歷過這個階段,那個時候大概是一年多前吧,在頭條上面寫文章就感覺遇到一個問題,只要把自己曾經聽別人說起的東西,或者是曾經想到過的東西說出來就行了。至于說這個文章里面究竟包含著自己什么樣的思想,不管,只要寫寫別人知道的,寫網絡上面有的就行了。但是這樣發(fā)現(xiàn)寫下來的東西有的時候會重復。你寫著寫著會發(fā)現(xiàn)哎,這個問題上一次不是已經說到了嗎?而且寫出來的東西一模一樣,跟上次比起來,你沒有任何進步,你寫出來的東西跟別人相似度可以說雷同的要命。

樣的東西有營養(yǎng)嗎?這樣東西寫出來會有人一直看下去嘛?不會!

說到底,知識的積累是為了你以后能夠使用他。韓信這一生,我們不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但是毫無疑問,韓信是一個經歷過大事情的人,從容不迫,處變不驚,處理任何事情能夠從實際角度出發(f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令奇應變,這一點恰恰一個經歷過各種各樣事情洗禮以后,造出來這種從容不迫的性子和能夠實事求是的一種精神。

實事求是,這是毛主席曾經追求的一個境界,為什么毛澤東能夠保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因為它的建設并不是建立在虛空之上的空中樓閣,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為整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基以后在堅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廈,這需要實際操作,(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fā)于問答)這需要實際體驗,這需要的是能夠去體驗生活,能夠從事物的小事情,出發(fā)去打造出一把屬于自己的刀,屬于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見解去看待世界,以后得到正確的肯定以后去打造屬于你自己的輝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