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主劉備臨終前向諸葛亮托孤時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的一生,有時當斷不斷,自受其亂,而在臨終托孤這件至關(guān)重要的大事上,倒是很干脆,他囑托諸葛亮:劉禪若不能勝任,那就你自已來吧。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讀到此處,無不感動莫名。為什么感動?大家想想,兄弟之間,為一間房、一條垅爭得頭破血流者大有人在,而今相讓的竟是一國之河山,此胸襟,此氣度,中華幾千年歷史上,幾人有過?

劉備為什么會這么做,因為劉備一生追求的目標,就是恢復昔日之大漢江山,為了這個目標,他備嘗艱辛,到處奔波,看人臉色,數(shù)次險些命喪沙場,但仍屢敗屢戰(zhàn),百折不撓,最后終于建立起蜀漢政權(quán),但離劉備的奮斗目標,尚還遙遠,他深知,以劉禪的能力,要實現(xiàn)他的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諸葛亮身上,他認為諸葛亮是有希望也有條件實現(xiàn)他的理想的。

劉禪那時只有十七歲,畢竟年令還小,歷練幾年是否能有點出息?劉備顯然還抱有一絲希望,但終是不能肯定,若劉禪不聽諸葛亮的話,劉備斷定蜀漢江山必落入曹魏手中,劉備不想讓江山落入曹魏手中,他寧愿送給為打下這片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

劉備的一生,目標宏遠,眼光過人,百折不撓,能屈能伸,但有時也有虛偽狡詐的一面。若論智商,諸葛亮不僅高于劉備,而且不在一個層級上。可若論玩人那一套,不得不說,諸葛亮不是劉備對手,道理很簡單,劉備是政治家或是政客,而諸葛亮骨子里仍是一個知識分子,他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知識分子那種恪守臣道,知恩必報,言出必行,光明正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信條和做人底線。劉備自覺九成摸準諸葛亮的命門,所以才會那樣說。

即使退一萬步說,諸葛亮真的自立為主,他也不會傷害劉備后代,以諸葛亮的秉性,說不定統(tǒng)一天下后,還有還政于劉氏的可能。

因此,孔明聽畢,汗流滿面,手足無措,泣拜于地日:'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а杂,叩頭流血。"(引自《三國志》)

一場戲演罷,劉備死了。諸葛亮頂起了蜀漢的大梁。

諸葛亮是否能看透劉備的真實想法?我想,以諸葛亮之智,以諸葛亮對劉備的了解,應該是能看透的,但諸葛亮囿于自己的人生信條,只能裝做沒看出來,也跟著演了一把戲,不然,聰明若孔明,何至于“手足無措"。

一個絕世聰明之人,成為一個笨蛋的臣下,時常跪于腳下,聽這個笨蛋的胡說八道。

嗚呼!哀哉!悲哉!

最佳貢獻者
2

說實話,諸葛亮不想自立為王,代替劉禪,而是與諸葛亮性格有關(guān)!

諸葛亮一生,太注重自己名聲,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他其實就己打定主義輔助劉備?蔀槭裁催要擺那么大架子,讓劉備三顧茅廬呢?就是為了出名唄,讓世人知道,我諸葛亮可不是一般人,要不劉皇叔也不會那么在乎俺孔明,很有面子嘛!

如果說論當時實力,曹操,孫權(quán),劉表個個強于劉備,可諸葛亮為什么偏偏選擇屢戰(zhàn)屢敗,快成光桿的劉備呢?還是那句話,為了名唄!我就是要幫沒實力的劉備打出一遍江山,以示世人,我孔明不是徒有虛名。

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也是為了體現(xiàn)自于忠心侍主之名,想當年自己義正嚴辭地罵死王朗,不就是以忠心之名嗎?自己怎么能給后人再留下罵名?

所以,即使劉備臨終暗示自己有必要可取代劉禪,即使他知道劉憚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會取代阿斗而丟了自己的一世英名。@頭條圈子 @頭條號@頭條歷史 @頭條圈子 @公眾號

3

我覺得劉備的這種做法,就如同把孩子領(lǐng)到老師跟前,對老師說“孩子交給您了,如果不聽話,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如果你真正罵他孩子,動他孩子一手指頭,家長不劈了老師才怪。 劉備就是家長這種心理。都說知子莫若父,從小在蜜罐里長大的劉禪能夠泚出幾丈尿來,他老爸難道不清楚。 既然這樣劉備為什么還要對諸葛亮如此說,這是正話反說,那是在告訴諸葛亮,劉禪再什么都不是,也是皇帝。你也要正兒八經(jīng)輔佐他,也不能夠有二心。你敢保證,劉備沒有安排下其他人盯著諸葛亮? 劉備這樣做是在敲山震虎,別看你諸葛亮火燒赤壁,六出祁山,你那點兒小算盤我劉玄德清楚著呢?都是千年老妖,你也用不著給我玩兒聊齋。你再是條龍,也是臥龍,也是盤著的龍,也飛不到海里,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你確定黃皓不是劉備給諸葛亮安的楔子,這都是統(tǒng)治者的手腕兒。 別看劉備是賣草鞋的,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好心眼沒有壞心眼兒多,因此對付諸葛亮這種善于使用陽謀的書生來說還是綽綽有余的。不是諸葛亮不懂,不會,而是諸葛亮不忍心用罷了。于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于是長使英雄淚滿襟。 我是雲(yún)清說史,非常開心和大家交流。

4

禪不備像,水可淹之。

5

我是孤舟釣江雪,我來回答。

劉備死前的這個舉動,正是劉備高明的地方。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劉備死于猇亭之戰(zhàn)結(jié)束一年后,乃是病逝的,非暴斃。基于這一點,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劉備托孤之時,蜀國大多數(shù)的文武大臣應該都在場。

在這樣一個場合,說出這樣一番話,可謂一箭三雕。

一、給劉禪壓力,讓劉禪做一個能干的皇帝,否則可能被取而代之。

二、劉備的托孤大臣其實有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巖。李巖很早就跟隨劉璋,在蜀中的勢力極大,諸葛亮勢力不如他,劉備如此一說,雖然兩人都是托孤大臣,但諸葛亮顯然排在前面,可以使諸葛亮與李巖相互制衡。

三、逼諸葛亮當著眾人的面表態(tài)。劉備此話一出,諸葛亮必定會表忠心,以后真的要取而代之的話,可就是出爾反爾了,別人怎么會服你諸葛亮?

6

二十四史中,當屬前四史《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史料價值最高;其中流傳度最廣的,則是因為《三國演義》而被老百姓所熱愛的三國這段歷史,由于《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guān)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三國這段歷史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p>

其實早在宋代流行的話本,人們就喜愛三國中的人物,到后來皮影戲、元曲等戲劇表演中廣泛傳播三國題材。

可以說,點評三國風流人物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關(guān)于三國人物的看法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積累,一般的歷史人物給后人留下的形象大多都是冷冰冰的,只有三國時期的人物仿佛有血有肉一般活躍在人們的腦海里。

正因為如此,對待三國中人物的形象早就已經(jīng)復雜化,劉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諸葛亮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甚至劉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以前的認知是,劉備是一個仁義并且深得人心的人,諸葛亮是一個忠誠且謀略出眾的人,劉禪是一個昏庸而荒唐的人,但是隨著史料的發(fā)掘,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劉備也有腹黑的一面,諸葛亮也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成績,而且劉禪仿佛也不是那么傻。

于是陰謀論者大行其道,疑古派想要推翻整個歷史框架,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史觀,是單純的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將歷史妖魔化。

其實,歷史就在那里,你可以說他復雜,但是你也必須承認,有時候他也很簡單,只不過評價的多了,研究的多了,自然會出現(xiàn)問題。

也許以前的人評價不夠客觀,我們可以糾正他,有人認為沒有人能夠比古代人更了解歷史,這是扯淡,古代人也要看哪個時期的人,就三國這段歷史來說,陳壽的確更接近歷史,更有說服力,但是相比于明清時期的學者,我們了解的史料,看過的書完全是碾壓他們的,他們的評論只能作為參考,而并非依據(jù)。

再來說劉備臨終前白帝托孤是怎么一回事,當時劉備把諸葛亮和李嚴等人叫到身邊,向諸葛亮表示,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如果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這個話其實說得很隱晦,符合領(lǐng)導的一貫作風,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沒說什么,但是尺度絕對是很大的,換句話說,如果劉禪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廢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復雜的理解的話,可能會得到很多的答案,以前我也解讀過,劉備可能是讓李嚴來與諸葛亮掣肘,以均衡二者的勢力,或者說諸葛家族在益州沒有足夠的影響力等等說辭,其實如今看來還是過于無力。

簡簡單單來看的話,劉備讓諸葛亮托孤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這里是三國,讀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劉備識人的本領(lǐng)是相當厲害的。

東漢末年是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三國這段歷史其實是裹進東漢末期到西晉初期這段時間的,在這亂世當中,沒有能耐的人怎么可能占據(jù)一方呢?

任何時候,敢于打拼,積極上進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有一些明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孫無法割據(jù)一方,那還不如早早讓出地盤,還能留得一個好下場。

比如袁紹就是以“反客為主”之計取得冀州,當時冀州牧韓馥認為自己抵擋不了北方的公孫瓚,與其這樣不如讓給袁紹算了。

其實,劉備更是“反客為主”的集大成者,劉備開始到徐州后,陶謙在臨時之前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不是陶謙沒有兒子,而是因為當時曹操對徐州大動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禍,陶謙也因此憂懼而亡,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卷入其中,他更希望劉備能夠抵抗曹操。

后來劉備在官渡之戰(zhàn)后投靠劉表,在荊州待了七八年之久,最后曹操率軍南下征討劉表,劉表年紀大了再上點火,就一命嗚呼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劉表有意讓劉備幫助荊州抵擋曹操,但是考慮到自己兒子也不錯,尤其“荊州幫”更希望劉琮即位,劉璋臨死前應該也是讓劉備輔佐劉琮,結(jié)果是劉琮率領(lǐng)荊州將士集體投降曹操,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聰明人一看這架勢也明白荊州處境之難,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劉備等人雄看來就是懦夫的表現(xiàn),如果劉表將荊州托付于他,必然能夠跟曹操抗衡一段時間,再取得益州后,應該是更有爭霸的資本。

但是劉表這一出安排,直接讓曾經(jīng)坐擁幾十萬兵馬的荊州被三方勢力瓜分,不可說不讓劉備深思,假如自己要到了那一天,如何去托孤呢?

很明顯,在劉備的眼里蜀漢集團的形勢不容樂觀,在關(guān)羽喪失荊州,劉備夷陵戰(zhàn)敗后,蜀漢元氣大傷,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靠劉禪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劉禪的能力屬實一般,想要匡扶漢室,自然是癡人說夢,深知可能會遭受原來益州集團的政治反撲,為此,劉備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讓諸葛亮來輔佐劉禪。

其實,仔細想來,以劉備看人之準,應該能夠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比較忠誠的人,畢竟飽讀詩書,自比管仲,這里要說一下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國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齊國進行改革,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雖然后世經(jīng)?滟澲T葛亮的才華,其實劉備在軍事才能上更看重龐統(tǒng)與法正,但是更信任諸葛亮,因為劉備出征往往是親征,從來都是帶著龐統(tǒng)和法正,而讓諸葛亮坐鎮(zhèn)后方,調(diào)配糧草。

以此來看,劉備最后這段話,有真心的成分,可能迫于當時時局,益州如果被東吳和曹魏所占,還不如讓諸葛亮主持局面,另一方面,劉備也認為諸葛亮不是篡位那樣的人,說這段話是嚇唬劉禪,為諸葛亮取得更大的權(quán)力,使得諸葛亮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7

孫策臨終前,也是對張昭說,孫權(quán)可輔則輔,不可輔彼可取而代之,

這就是一場感人大戲,劉備知道,自己搭建的權(quán)力格局是很穩(wěn)固的,除非諸葛亮腦子進水了,不然是不敢篡位的。

哪來真不真心,就是跟他說,你篡一下試試看,

8

導語:很多人都覺得劉備托孤說的這句話不是真心話,只是探試的話,實在是他們之間的對話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所以覺得太不可思議,不常見以為怪也,有了很多陰謀論證。

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



白帝城托孤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jīng)有一段對話,據(jù)《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jù)戰(zhàn)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jié)節(jié)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guān)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于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后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后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關(guān)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quán)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聞后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guān)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托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他為什么這樣做?

當時劉備把諸葛亮和李嚴等人叫到身邊,向諸葛亮表示,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如果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這個話其實說得很隱晦,符合領(lǐng)導的一貫作風,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沒說什么,但是尺度絕對是很大的,換句話說,如果劉禪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廢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復雜的理解的話,可能會得到很多的答案,以前我也解讀過,劉備可能是讓李嚴來與諸葛亮掣肘,以均衡二者的勢力,或者說諸葛家族在益州沒有足夠的影響力等等說辭,其實如今看來還是過于無力。



簡簡單單來看的話,劉備讓諸葛亮托孤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這里是三國,讀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劉備識人的本領(lǐng)是相當厲害的。

東漢末年是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三國這段歷史其實是裹進東漢末期到西晉初期這段時間的,在這亂世當中,沒有能耐的人怎么可能占據(jù)一方呢?

任何時候,敢于打拼,積極上進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有一些明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孫無法割據(jù)一方,那還不如早早讓出地盤,還能留得一個好下場。

比如袁紹就是以“反客為主”之計取得冀州,當時冀州牧韓馥認為自己抵擋不了北方的公孫瓚,與其這樣不如讓給袁紹算了。



其實,劉備更是“反客為主”的集大成者,劉備開始到徐州后,陶謙在臨時之前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不是陶謙沒有兒子,而是因為當時曹操對徐州大動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禍,陶謙也因此憂懼而亡,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卷入其中,他更希望劉備能夠抵抗曹操。

后來劉備在官渡之戰(zhàn)后投靠劉表,在荊州待了七八年之久,最后曹操率軍南下征討劉表,劉表年紀大了再上點火,就一命嗚呼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劉表有意讓劉備幫助荊州抵擋曹操,但是考慮到自己兒子也不錯,尤其“荊州幫”更希望劉琮即位,劉璋臨死前應該也是讓劉備輔佐劉琮,結(jié)果是劉琮率領(lǐng)荊州將士集體投降曹操,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聰明人一看這架勢也明白荊州處境之難,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劉備等人雄看來就是懦夫的表現(xiàn),如果劉表將荊州托付于他,必然能夠跟曹操抗衡一段時間,再取得益州后,應該是更有爭霸的資本。

但是劉表這一出安排,直接讓曾經(jīng)坐擁幾十萬兵馬的荊州被三方勢力瓜分,不可說不讓劉備深思,假如自己要到了那一天,如何去托孤呢?



很明顯,在劉備的眼里蜀漢集團的形勢不容樂觀,在關(guān)羽喪失荊州,劉備夷陵戰(zhàn)敗后,蜀漢元氣大傷,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靠劉禪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劉禪的能力屬實一般,想要匡扶漢室,自然是癡人說夢,深知可能會遭受原來益州集團的政治反撲,為此,劉備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讓諸葛亮來輔佐劉禪。



其實,仔細想來,以劉備看人之準,應該能夠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比較忠誠的人,畢竟飽讀詩書,自比管仲,這里要說一下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國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齊國進行改革,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雖然后世經(jīng)?滟澲T葛亮的才華,其實劉備在軍事才能上更看重龐統(tǒng)與法正,但是更信任諸葛亮,因為劉備出征往往是親征,從來都是帶著龐統(tǒng)和法正,而讓諸葛亮坐鎮(zhèn)后方,調(diào)配糧草。



總結(jié):戰(zhàn)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guān)、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zhàn)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quán)面臨內(nèi)外交迫。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托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jīng)搖搖欲墜。同時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等人對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對自己的兒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證了,因為知道諸葛亮的責任心十分強,所以這時只要把兒子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就會盡責地把他扶起來。

9

這是劉備的馭人之術(shù),一貫的做法,當初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也是畢恭畢敬,三顧茅廬而得諸葛亮,F(xiàn)在呢,劉備自然也深知,在自己在世的時候,身邊有關(guān)羽張飛法正龐統(tǒng)等人都沒有取得天下,最后還被東吳小兒陸遜打的灰頭土臉,此時,能夠信任和扛起蜀漢大旗的人,也只有諸葛亮。說這些話,既是一種信任,也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殷切期盼。當然,劉備也深知,諸葛亮不會接受也不可能接受。之所以這樣做,是讓諸葛亮對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同時也心生忌憚,老子對你這么好,你好意思不輔佐我兒子么。

10

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備是真的這么想的,那些持有所謂的“暗藏刀斧手,只要諸葛亮不對勁兒就砍丫的”之類的陰謀論還是省省吧。

我們看看劉備臨死前,蜀漢是個多大的爛攤子。


首先是荊州沒了。劉備眼看著“跨有荊益”的藍圖就要實現(xiàn)了,關(guān)羽打下了襄樊,而這邊自己攻下了漢中,卻在東吳孫老二的突然反戈中化為烏有。

雪上加霜的是,自己親率多年經(jīng)營的精銳部隊討伐出爾反爾的東吳,卻遭遇大敗而回,精銳幾乎折損殆盡,元氣大傷。

最重要的是,這么一鬧,聯(lián)吳抗魏的基本策略瞬間被打亂,蜀漢以一州之地要同時面對曹魏和孫吳兩方的敵視。

這些都是外部條件,已經(jīng)是非常不利了,反觀內(nèi)部,和自己同有“光復漢室”志向的荊州老班底的人幾乎凋零殆盡,朝廷上守成川蜀的勢力開始壯大,而和自己同樣有克復中原志向,且有可能去實現(xiàn)的人,只有諸葛亮了。



《三國志》對于劉備托付諸葛亮的原話是這樣的: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認為劉備的這些話基本上是真心話。我眼看是活不成了,相信你的才能,這個爛攤子你就看著辦吧,我那個兒子也就那樣了,你能扶的起來就扶,扶不起來就拉倒吧,你自個兒當皇帝也行,反正這個爛攤子都給你了。

劉備是真沒辦法了,種種跡象表明他對自己蜀漢的未來十分不看好,有種甩手掌柜的意思,不可能因為試探諸葛亮的真心埋伏什么刀斧手。

就算是試探,以諸葛亮的情商也不可能面露什么篡位的神色;退一萬步講,萬一諸葛亮表情沒做好,被刀斧手砍了,劉備這不是嫌蜀漢命長么?

所以,劉備的這種說辭基本上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雖然說不忌憚諸葛亮是不可能的,但也只能寄托在他高風亮節(jié)的品行上了。


此外,諸葛亮的這一番說辭,其實還有對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的警告作用,暗示他雖然和諸葛亮同為托孤大臣,但人家有廢立君主的權(quán)力,所以別有別樣的心思,用心聽從他的命令就是了。蜀漢已經(jīng)是如此爛攤子了,更經(jīng)不起黨爭的折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