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很多人都覺得劉備托孤說的這句話不是真心話,只是探試的話,實在是他們之間的對話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所以覺得太不可思議,不常見以為怪也,有了很多陰謀論證。
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
白帝城托孤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jīng)有一段對話,據(jù)《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jù)戰(zhàn)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jié)節(jié)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guān)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于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后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后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關(guān)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quán)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聞后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guān)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托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他為什么這樣做?
當時劉備把諸葛亮和李嚴等人叫到身邊,向諸葛亮表示,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如果劉禪值得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這個話其實說得很隱晦,符合領(lǐng)導的一貫作風,好像說了什么,又好像沒說什么,但是尺度絕對是很大的,換句話說,如果劉禪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廢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復雜的理解的話,可能會得到很多的答案,以前我也解讀過,劉備可能是讓李嚴來與諸葛亮掣肘,以均衡二者的勢力,或者說諸葛家族在益州沒有足夠的影響力等等說辭,其實如今看來還是過于無力。
簡簡單單來看的話,劉備讓諸葛亮托孤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因為這里是三國,讀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劉備識人的本領(lǐng)是相當厲害的。
東漢末年是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三國這段歷史其實是裹進東漢末期到西晉初期這段時間的,在這亂世當中,沒有能耐的人怎么可能占據(jù)一方呢?
任何時候,敢于打拼,積極上進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有一些明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孫無法割據(jù)一方,那還不如早早讓出地盤,還能留得一個好下場。
比如袁紹就是以“反客為主”之計取得冀州,當時冀州牧韓馥認為自己抵擋不了北方的公孫瓚,與其這樣不如讓給袁紹算了。
其實,劉備更是“反客為主”的集大成者,劉備開始到徐州后,陶謙在臨時之前將徐州牧的位置讓給了劉備,不是陶謙沒有兒子,而是因為當時曹操對徐州大動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禍,陶謙也因此憂懼而亡,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卷入其中,他更希望劉備能夠抵抗曹操。
后來劉備在官渡之戰(zhàn)后投靠劉表,在荊州待了七八年之久,最后曹操率軍南下征討劉表,劉表年紀大了再上點火,就一命嗚呼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劉表有意讓劉備幫助荊州抵擋曹操,但是考慮到自己兒子也不錯,尤其“荊州幫”更希望劉琮即位,劉璋臨死前應該也是讓劉備輔佐劉琮,結(jié)果是劉琮率領(lǐng)荊州將士集體投降曹操,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聰明人一看這架勢也明白荊州處境之難,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劉備等人雄看來就是懦夫的表現(xiàn),如果劉表將荊州托付于他,必然能夠跟曹操抗衡一段時間,再取得益州后,應該是更有爭霸的資本。
但是劉表這一出安排,直接讓曾經(jīng)坐擁幾十萬兵馬的荊州被三方勢力瓜分,不可說不讓劉備深思,假如自己要到了那一天,如何去托孤呢?
很明顯,在劉備的眼里蜀漢集團的形勢不容樂觀,在關(guān)羽喪失荊州,劉備夷陵戰(zhàn)敗后,蜀漢元氣大傷,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靠劉禪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劉禪的能力屬實一般,想要匡扶漢室,自然是癡人說夢,深知可能會遭受原來益州集團的政治反撲,為此,劉備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讓諸葛亮來輔佐劉禪。
其實,仔細想來,以劉備看人之準,應該能夠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比較忠誠的人,畢竟飽讀詩書,自比管仲,這里要說一下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國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齊國進行改革,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雖然后世經(jīng)?滟澲T葛亮的才華,其實劉備在軍事才能上更看重龐統(tǒng)與法正,但是更信任諸葛亮,因為劉備出征往往是親征,從來都是帶著龐統(tǒng)和法正,而讓諸葛亮坐鎮(zhèn)后方,調(diào)配糧草。
總結(jié):戰(zhàn)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guān)、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zhàn)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quán)面臨內(nèi)外交迫。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托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jīng)搖搖欲墜。同時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等人對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對自己的兒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證了,因為知道諸葛亮的責任心十分強,所以這時只要把兒子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就會盡責地把他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