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諸葛亮是唯一“有可能”罷黜李嚴并“重新起用"李嚴的人,雖然這種“有可能”只是李嚴的一廂情愿。

首先,來看一下李嚴在蜀漢政權中的官職和地位。

李嚴是荊州南陽人,與諸葛亮這個純粹的荊州派不同的是,李嚴并不是荊州派,李嚴是在劉璋時代就進入益州投靠劉璋的人,在劉璋時代,李嚴是一個外來的人,可以算作東州派,與法正、孟達等人的地位相似。

所謂的東州人,也就是指劉璋時代由長安三輔地區(qū)或荊州地區(qū)進入益州的流民集團,因為是外來人,所以受到劉璋的重用,也正是李嚴的這一身份定位,再加上李嚴確實有軍事和政治才能,才能成為劉備托孤重臣之一。

劉備進入益州與劉璋翻臉后,李嚴是較早投降劉備的那一批東州人之一,李嚴的才干體現(xiàn)在既有政治能力,又有軍事能力,李嚴在任上治理地方卓有成就,還參與了蜀漢基本法《蜀科》的制定,并且在劉備外出征戰(zhàn)不能回軍之際,李嚴僅率少數(shù)郡縣兵力就平定了地方上數(shù)萬人的盜賊造反事件。

由于李嚴體現(xiàn)出自身的才干,因此得到劉備的破格提拔,之所以說是破格提拔,是因為劉備一下子將李嚴由太守提拔為尚書令,太守只是地方官,而尚書令則是朝廷中最接近皇帝的官員。

劉備臨死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成為劉備的托孤重臣,既然是托孤重臣,那么在整個蜀漢來說,除了皇帝,地位最高的就是李嚴與諸葛亮,劉備去世后,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統(tǒng)管內(nèi)外軍事,鎮(zhèn)守永安。

而同時期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錄尚書事,領益州牧,同時最重的是開府治事,可以這么說,劉備去世之后,李嚴與諸葛亮的地位差距越來越大。

1、李嚴雖然統(tǒng)管內(nèi)外軍事,可是尚書令官職被剝奪了,也沒有錄尚書事,也就是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力了,尚書臺是蜀漢參與政治的權力機構(gòu),而李嚴不在其中,就算有再大的官職,也是明升暗降。

2、李嚴開始遠離政治中心,蜀漢的首都是在成都,政治中心、權力中心都在成都,李嚴鎮(zhèn)守永安算是哪門子的托孤大臣

3、諸葛亮都開府治事了,李嚴卻不能,雖然在之后一段時間內(nèi),李嚴不斷得到升遷,升任驃騎將軍,最后還做到了中都護統(tǒng)丞相府事務,成為了諸葛亮的直接下屬,李嚴的地位沒有提高,而是不斷的下降,從幾乎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到成為諸葛亮的直接下屬。

說完了這些,如果你是李嚴,你會怎么辦?

當然不服氣了,李嚴身為蜀漢高官,又不能一哭二鬧三上吊,于是李嚴策劃了好幾起事件,一是想拉幾個郡成立巴州,自作巴州刺史,提高地位;二是勸諸葛亮加九錫;三是故意借糧草事件施壓并嫁禍諸葛亮。

最終,李嚴被諸葛亮為首的百官彈劾,被貶為庶人,也就是普通平民,從身居高職到普通平民的巨大落差,讓李嚴非常難受,別說李嚴了,任何一個人都會難受。

說了這么多,有必要說一下李嚴的為人,不知道蜀漢是否有這樣的傳統(tǒng),越是性格高傲的人,越是能力強,比如關羽、魏延等人,下場都不是太好,而李嚴的性格與關羽、魏延非常相似,高傲而孤僻,自信而看不起他人。

李嚴的人際關系非常差,但對權力的渴望卻非常高,比如勸諸葛亮加九錫那事,李嚴不就是想著陰諸葛亮一把而讓自已能更上一層樓,再比如上書朝廷,想把益州東部幾個郡分出來成立巴州,益州原本就一個州,李嚴現(xiàn)在還想成立另一個州,這不是赤裸裸搞分裂,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嗎?

李嚴還私下傳言魏國司馬懿詐降他,逼著諸葛亮給加官晉爵,這不就是追求個人利益嗎?李嚴對諸葛亮以糧草施壓,迫使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有機會擴大成果,卻因為糧食問題而退兵,以陷害諸葛亮為名,不惜損壞國家利益,只為扳倒諸葛亮,讓自已上,這就是李嚴的權力欲望。

回到題目,一個權力欲望極其強烈、性格高傲孤僻的李嚴,在被諸葛亮貶為庶人三年后,卻因為聽到諸葛亮的死訊而悲憤交加,激憤而死,這是為什么?

其實也不難理解,是誰把李嚴扳倒并貶為庶人的,是諸葛亮。諸葛亮有能力把李嚴貶為庶人,同樣有能力把李嚴又從庶人提拔上來,整個蜀漢,有且只有諸葛亮有這個能力,并且李嚴也認為諸葛亮有這個意愿。

當然這只是李嚴的一廂情愿罷了。諸葛亮并沒有起用李嚴的意思,除了諸葛亮之外,整個蜀漢也再也沒有人起用李嚴。

一是因為李嚴之前的職務太高,二人之下,萬人之上。

二是因為李嚴性格高傲孤僻,就沒幾人喜歡李嚴的。

你想啊,李嚴之前已經(jīng)是中都護,還做到了驃騎將軍這么高的職務,誰能起用李嚴?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費袆,兩人官職都不如當初的李嚴高,資歷也沒有李嚴老,會起用李嚴作自已的上司?只怕蔣琬與費祎腦子壞了,也不會這么做吧。

皇帝劉禪會起用李嚴嗎?當然不會,李嚴生前可是托孤重臣,劉禪會起用一個人來管著自已?不管是從人性的角度,還是從皇帝的角度,都沒有這個可能存在。

既然皇帝和執(zhí)政者都不愿意起用李嚴,那么唯一有可能起用李嚴的只有諸葛亮,雖然諸葛亮沒這個意思,但李嚴一直有這個非份之想,現(xiàn)在諸葛亮既然死了,讓權力欲望極其嚴重的李嚴再也沒有機會被重新起用,而只能當一輩子平民百姓了,這讓李嚴怎么活。

諸葛亮去世,李嚴的確哭得最傷心,可李嚴哭的不是諸葛亮,哭的是自已的政治前程,再也沒有夢想了,原本一直存在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的想法,在諸葛亮去世后,變成了”夢想已破裂,再也有沒機會重新開始了“,那么留給李嚴的只有激憤而死了。

最佳貢獻者
2

公元234年,丞相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漢上到后主劉禪,下到每一個官吏、百姓,都痛不欲生,感覺天都快掉下來了。其中,李嚴在聽聞諸葛亮的死訊后,傷痛欲絕,哭得很傷心,“激憤而死”。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得從李嚴和諸葛亮一同受劉備白帝城托孤說起,原來李嚴是因為諸葛亮死后,自己再也沒有被重新啟用的機會了,這才“激憤而死”。

李嚴與諸葛亮共同受命托孤

公元222,劉備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不幸被陸遜火燒連營,慘敗而回。他退回到白帝城后,住在永安宮。此時,劉備不知道出于何種原因,也許是沒臉回到成都,而是征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李嚴,何許人也?他雖然也是蜀漢一個年輕有為的大臣,可是和諸葛亮相比,差遠了。此時,李嚴僅僅是輔漢將軍,犍為太守。

他在太守時,鑿通天社山,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興修水利,提高了生產(chǎn)力,還搞城市建設,使郡城煥然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做出了很大的政績。劉備發(fā)現(xiàn)了李嚴這個人才,于是破格提拔,任命他為尚書令。

又過了一年,公元223,劉備病重,征召李嚴與諸葛亮一同來到永安宮。他將兒子劉禪托孤給李嚴和諸葛亮,以李嚴為中都護,統(tǒng)管內(nèi)外軍事,手握兵權,留下鎮(zhèn)守永安;而諸葛亮還是丞相,輔佐劉禪處理政務。劉禪即位后,封李嚴為都鄉(xiāng)侯、假節(jié),加光祿勛。這時的李嚴,位極人臣,由于手握兵權,權勢已經(jīng)不次于諸葛亮了!度龂尽分杏涊d如下: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

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平民

隨著李嚴的官越來越大,他和諸葛亮或多或少有了利益沖突,摩擦不斷。第一個摩擦為李嚴拒絕鎮(zhèn)守漢中。公元226年,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后,為伐魏做準備。他心里想的是自己帶領大軍伐魏,漢中空虛,需要一個有力干將坐鎮(zhèn)漢中,于是向劉禪舉薦李嚴。可是李嚴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漢中,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他自己擔任巴州刺史。這是赤裸裸地搞分裂,諸葛亮是不會答應的。由于諸葛亮沒有滿足李嚴的要求,兩人之間就有了不愉快,產(chǎn)生了裂痕。

第二個摩擦為李嚴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并進爵稱王,就和曹操一樣,稱魏王,加九錫。你想,諸葛亮這樣一個淡泊名利之人,怎么可能稱王,于是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李嚴的無理建議,并訓斥了他。

以上這兩個摩擦都是小事情,諸葛亮寬宏大量都能忍受,可是以下這兩件事情,涉及到國家大事,諸葛亮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第一件,公元230,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大舉進攻漢中。諸葛亮為加強漢中軍事力量,命令李嚴帶二萬軍隊趕赴漢中,支援前線。李嚴在江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愿意離開,于是在私下傳言說曹魏司馬懿已經(jīng)給他許諾了高官厚祿。諸葛亮聽了這個謠言,就是到李嚴是啥意思了,他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讓他的兒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這時,李嚴才心滿意足,愿意北上漢中。

第二件,公元231,諸葛亮出兵伐魏,李嚴負責押送糧草。可是由于天氣原因,李嚴供應糧草,供應不上,于是他派人傳話給諸葛亮,讓諸葛亮退兵。諸葛4亮退兵后,李嚴又驚訝糧草充足,為何諸葛亮要退兵啊。這都是李嚴為掩蓋他沒有及時押送糧草的責任,想把責任推給諸葛亮。而諸葛亮將李嚴的前后書信遞上去,李嚴辭窮理屈,只能叩頭認罪。這時,諸葛亮對李嚴的不滿爆發(fā)了,上書劉禪彈劾李嚴,廢其為民,流放梓潼郡。

激憤而亡

公元234,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比別人還傷心,痛不欲生。原來李嚴在被流放后,心里想的還是什么時候諸葛亮能夠原諒自己,再次啟用自己,讓自己再次位列廟堂之上?墒乾F(xiàn)在諸葛亮死了,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人也不可能再用他。因此,他激憤發(fā)病,不久身亡!度龂尽分杏涊d如下: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fā)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原來李嚴不是哭諸葛亮,不是懷念諸葛亮,而是哭他自己,沒有東山再起之日了,他“貓哭耗子假慈悲”。李嚴是一個官迷,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權力,時刻想要奪回來。這就是李嚴在諸葛亮死后,哭得很傷心,最后“激憤而死”的原因。

3

我們知道,劉備臨死前托孤重臣有兩位,一位是諸葛亮,主抓政治;一位是李嚴,主抓軍事。

然而,到了后來,軍事大權逐漸轉(zhuǎn)移到了諸葛亮一人之手,六出祁山的幾場硬仗,幾乎看不到李嚴的影子,李嚴只是在大后方做一些督運糧草的“雜活”。


有人說李嚴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是的!李嚴不僅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也受到了蜀國的“排擠”,他純粹是自作孽,不可活!

來看一看他做了哪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吧!

事件一,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他對諸葛亮說:“劉禪當了皇帝,你諸葛亮大權在握,可以像曹操一樣加九錫,享受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諸葛亮朝他翻了個白眼。

事件二,政治上討價還價。公元230年,曹真進攻蜀國,諸葛亮為了加強漢中防守,命令李嚴率兩萬大軍馳援漢中,然而李嚴卻令人傳話給諸葛亮,大意是司馬懿屢次高官厚祿招降于他。諸葛亮明白李嚴的意圖,于是上表劉禪,加封李嚴為驃騎將軍,李嚴這才同意出兵。


事件三,背后拆臺。諸葛亮北出祁山,李嚴負責督運糧草,當時秋雨綿綿,道路泥濘不堪,糧草供應不上,李嚴派人傳話給諸葛亮“糧草供應不上了,抓緊退兵吧!”,然而,等諸葛亮從前線撤下來之時,李嚴卻說“糧草很足,怎么退兵了!”

而且,大軍退回蜀國之后,李嚴還向劉禪打小報告,說諸葛亮之所以退軍,是誘敵深入之計也!諸葛亮終于忍無可忍,將李嚴一前一后的書信都呈給了劉禪,李嚴的“禍心”一下子展露無遺。

結(jié)果因為此事,劉禪將李嚴貶為庶民,但并沒有處死他,這已經(jīng)算是格外開恩了。

其實劉備當初封李嚴為托孤大臣就是個錯誤。

劉備之所以這么做,大概是籠絡劉璋的舊部,穩(wěn)定政治局勢,畢竟李嚴是最早一批主動投降的,給劉備入川省去了不少麻煩,假如不加以安撫,不利于內(nèi)部穩(wěn)定。

然而,李嚴雖然是托孤大臣,但卻徒有虛名,并無實權,因為劉備封他的官職是中都護,負責駐守永安。

而永安遠離成都,離天子比較遠,假如成都發(fā)生了什么事,李嚴根本不知道,而且遠離政治中心,很難結(jié)交朝中大臣,這也是李嚴沒有“人緣”一個重要原因,在他被廢之時連個說情的人都沒有,由此可見一斑。


諸葛亮顧全大局,一開始并沒有要動李嚴的意思,但李嚴越來越過分,越來越胡作非為,諸葛亮不得不動了手,將他貶為庶民,但此時的李嚴還心存幻想,主動承認了錯誤,指望諸葛亮重新啟用他。

但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了,消息傳到李嚴耳朵里之后,李嚴放聲痛哭,但他不是為了諸葛亮而哭,也不是為蜀漢而哭,而是為自己而哭。

因為諸葛亮一死,再也沒有啟用他了,就徹底與政治無緣了,不久之后,李嚴郁郁而終!

4

李嚴,后改名李平,這是一個因犯下嚴重錯誤,被諸葛亮處理,廢為平民的同僚。按照常理,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他應該高興都來不及,又怎么會傷心難過到“聞亮卒,發(fā)病死”的程度呢。如果對李嚴的生平做些了解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李嚴的眼淚不是為諸葛亮而流,他是在為自己而哭泣。

李嚴“少為郡職吏,以才干稱。”年輕時在地方政府里做科員,雖然只是普通科員,但都知道他很有能力。劉表發(fā)現(xiàn)他是個人才,提拔他做縣令。曹操占來荊州,李嚴西去成都,投奔了劉璋。劉璋重用他為成都令,建安十八年任命他為護軍將軍,派到綿竹與劉備作戰(zhàn)。李嚴沒有做出拼死抵抗,而是舉起白旗投降了劉備。加入到劉備集團后,李嚴表現(xiàn)十分搶眼,為劉備屢立戰(zhàn)功。他曾以五千人馬,大破盜賊馬秦、高勝數(shù)萬人。他還曾馳援被土著首領高定率部圍困的新道縣,“賊皆破走”。鑒于以上表現(xiàn),劉備升李嚴為尚書令。

最能體現(xiàn)出劉備對李嚴信的任和重用,是在白帝城托孤這件大事上。劉備臨終,“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皣琅c諸葛亮并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諸葛亮為了不負先帝重托,十分注意與副手李嚴的關系,處處維護李嚴,甚至對李嚴的一些錯誤做法盡量忍讓。諸葛亮出征北伐時,就讓李嚴把丞相府的事也都管理起來,并還上書提拔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主持李嚴后方之事。

李嚴卻一直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給諸葛亮寫信,別有用心地勸諸葛亮稱王,無非借機給自己加官進爵。諸葛亮好言回絕說,如果消滅了曹魏,殺了曹叡,和諸位一起受封,即便十錫我也敢接受,何況九錫呢。

諸葛亮為北伐要李嚴出兵進駐漢中,百般不愿意。后來,李嚴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竟然討價還價,提出要把蜀國分成兩部分,劃出五個州,成立一個新的行政區(qū)劃巴州,由他來出任這個州的刺史。這可是赤裸裸的要官,這臉皮實在有點那個了。諸葛亮拒絕了李嚴成立巴州的要求,卻又不得不給他兒子升官,來安撫李嚴那顆不安分的心。

李嚴欲壑難平,走得越來越遠了。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情,終于讓諸葛亮忍無可忍,“乃廢平為民,徙梓潼郡!事情是由運送軍糧引起的,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兵伐魏,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正趕上天氣不好,連降大雨,道路泥濘,糧食無法按期到達。李嚴派人告訴諸葛亮當前的情況,請諸葛亮撤軍回來。諸葛亮軍中缺糧,后續(xù)又跟不上,就聽從李嚴的話撤軍回來了?墒,等到諸葛亮回來,李嚴卻裝出很吃驚的樣子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軍糧很充足,為什么要撤回來?他又上書給后主,編造謊言說諸葛亮是假撤軍,目的是為了誘敵深入。在連降大雨的季節(jié)誘敵深入,這謊編得也太低級了。

為了不引起后主和朝臣的猜疑,諸葛亮被逼無奈,只好把李嚴前后的信件都拿出來,在證據(jù)面前,李嚴無話可說,只有“辭窮情竭,首謝罪負!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于是,諸葛亮上書彈劾李嚴,并得到了眾臣的支持,簽名的高級官員達二十多人,其中包括魏延、楊儀、鄧芝、劉巴、費祎、姜維等,“解平任,免官祿、節(jié)傳、印綬、符策、削其爵土。”將李嚴廢黜為平民,流放到梓潼。

諸葛亮對待李嚴并沒有趕盡殺絕,李嚴在流放期間生活上還是說得過去的。諸葛亮給李嚴的兒子寫了一封信,體現(xiàn)出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既有大是大非面前嚴肅法紀的一面,又有通達人情治病救人的一面。諸葛亮語重心長地對李豐說:你要多多寬慰你父親,深刻檢討自己的過失,F(xiàn)在雖然解除了職務,家產(chǎn)氣派不如過去;奴婢賓客仍有百數(shù)十人,你又以中郎參軍的身份住在府中,跟同等人士相比,仍然是豪門大家。如果你父親能明白自己的某些過錯,你和蔣琬又實心實意地幫助扶持著,那么,壞運氣可以變成好運氣,失去的可以追回來。希望你認真考慮我的上述勸告,理解我的一番誠心。寫這封信時我止不住涕泣流淚,長嘆不已。李嚴應該看到了這封信,他是什么感覺,會不會無地自容呢?

三年后,李嚴聞知諸葛亮病逝,他在流放中的最后一點希望破滅了。他放眼朝廷,諸葛亮死后,誰還會再次啟用他這個有前科的人呢?蔣琬?費祎?楊儀?好像都不可能,他們中哪個有諸葛亮的心胸和氣度呢?李嚴很清楚,諸葛亮死了,他的政治生命也就徹底終結(jié)了,再也沒有了出頭之日。這就讓權力欲極其強烈的李嚴頓感絕望,因此,他帶著滿腔的激憤,發(fā)病而死。

5

相信所有看過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白帝城托孤時,除了諸葛亮外,還把劉禪托付給了李嚴。李嚴和諸葛亮可以說是劉備的左右手,是當時蜀漢政權不可少的兩個人。


但李嚴很多政見與諸葛亮存在分歧,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也為了避免李嚴輔臣的身份妨礙自己“中興漢室”的目標,所以最終李嚴被諸葛亮貶為庶民。

從這點上來看,可以說李嚴和諸葛亮有著深仇大恨,最起碼兩人應該算政敵。政敵死了,李嚴應該高興才對,但是其實李嚴在諸葛亮死后其實是非常的傷心難過的,隨后不久也去世了。

那些到底是什么呢?有點讓人不解!

像素以為,李嚴在得知孔明病逝后,如此的傷心難過。還是要從他本身說起,李嚴他是一個比較固執(zhí)的人,雖然他在處理很多事情上,政見與諸葛亮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其實李嚴的內(nèi)心對諸葛亮這個人還是非常欽佩的。

其次,諸葛亮也是當時蜀漢政權,唯一一個有可能重新啟用他的人!劉禪則在李嚴心中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覺得自己也沒有什么希望。他的難過說是為孔明難過,倒不如說是為自己感到難過,所以這一下子他承受不來沒過多久他也死了。

6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在距劉備稱帝三個月后,劉備為了奪回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失去的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數(shù)萬蜀漢軍隊,對東吳發(fā)起東征。結(jié)果劉備在與陸遜相持數(shù)月后,在夷陵一帶被陸遜火燒連營,一路潰逃到永安城。此后,劉備再也沒有回到京城成都,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死永安。

劉備在臨終前,將蜀漢江山與后主劉禪托付于諸葛亮與李嚴。但由于在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李嚴以糧草不濟為由,通知諸葛亮撤軍,致使諸葛亮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被迫撤軍。諸葛亮班師后,李嚴被廢入庶民,流放至梓潼郡。

按理說,諸葛亮廢李嚴,李嚴與諸葛亮之間應該是有個人恩怨的,可為何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時,李嚴卻又激憤致病發(fā)而亡呢?

李嚴本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成都令。建安十八年(213年),時任劉璋護軍的李嚴歸降了劉備,被任命為裨將軍。劉備占據(jù)成都后,李嚴又進位為犍為太守、興業(yè)將軍。李嚴在軍事上很有才干,又擅長治理地方,所以倍受劉備欣賞。

劉備入主益州后,益州當?shù)厝耸烤徒?jīng)常與劉備的“荊州派”發(fā)生利益沖突。所以為了拉攏劉璋舊部,除諸葛亮外,劉備又安排了李嚴托孤。

但是李嚴這個人性格非常高傲自負。他在任犍為太守時,就因遷移官邸一事與郡功曹楊洪鬧得不可開交,氣得楊洪干脆辭職。

李嚴心術陰險,他的屬下牙門將王沖與他不和,怕被他誣告陷害,因此直接叛逃去了魏國。連他的同鄉(xiāng)衛(wèi)尉陳震都向諸葛亮告狀,說李嚴“腹中有鱗甲,鄉(xiāng)黨以為不可近”。所以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安撫益州人士的作用,反而把這些人搞得更怨氣沖天。

李嚴最大的缺點就是把個人利益看得太重,罔顧國家大義。

劉備死后,李嚴一直鎮(zhèn)守永安。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諸葛亮欲發(fā)兵伐魏,因此調(diào)李嚴移防漢中。但李嚴為了保住自己的封疆大吏地位,拒絕了諸葛亮的調(diào)遣,并且又提出從益州劃出巴郡等五郡,設置巴州,由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當然拒絕了他公然要權的要求。隨后,李嚴被調(diào)往江州。

李嚴為了自己上位,一直苦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諸葛亮升格了,他李嚴的級別自然也會跟著進位的。他的提議遭到了諸葛亮的拒絕,諸葛亮對他也斥責了一番。兩人的關系漸行漸遠。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馬曹真率兵攻打漢川。諸葛亮調(diào)遣李嚴增兵漢中。李嚴趁機散布曹魏以高官厚祿誘降他。諸葛亮不得已,只得表其為驃騎將軍。又讓李嚴的兒子李豐接管了江州防務。李嚴滿足了要求后,這才來到漢中。

對于李嚴的爭權奪利,諸葛亮考慮到蜀漢正是用人之際,與李嚴相忍為國。但在建興九年,李嚴置軍國大義于不顧,致使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終于令諸葛亮對其不能相忍。

建興九年,李嚴為北伐的諸葛亮負責督運糧草。因為天氣陰雨,糧草供應會不及時,諸葛亮曾給李嚴訂立上、中、下三計。上計是李嚴在漢中切斷魏軍糧道;中計為牽扯魏軍,與其相持;下計才是撤軍。

李嚴害怕?lián),直接采用了下計,通知諸葛亮引軍撤退。諸葛亮回師后,李嚴出爾反爾,還反問諸葛亮糧草非常充足,為何要撤軍呢?直到諸葛亮拿出李嚴的信件,李嚴這才理屈詞窮。于是,李嚴在諸葛亮的彈劾下,被廢為民,流放到了梓潼郡。

李嚴這個人雖然熱衷于爭名奪利,但他確實非常有才干。他在任犍為太守期間,就曾與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科》,為蜀漢奠定了法律基礎。他在建安二十三年,以少勝多,平定了馬秦、高勝之亂。所以他在流放期間,始終堅信諸葛亮不會棄用自己。再加上李嚴被廢后,他的兒子李豐并沒有受到牽連,諸葛亮反而重用李豐表其為江州都督,勉勵其與蔣琬團結(jié)協(xié)作。這一切,更使李嚴相信,諸葛亮會再度起用他。

所以當李嚴得知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時,他心心念念的復出之夢終成泡影。他也因此倍受打擊,情懷不暢,最終激憤而亡。所以說李嚴的激憤并不是傷懷諸葛亮的逝去,他還是死于自己的名利大夢。

7

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漢舉國哀痛,而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他雖遠在梓潼,但得知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也因此而悲傷過度,最終發(fā)病而死。這個人既不是諸葛亮的至親至愛,也未曾受過諸葛亮大恩,相反,他還曾是諸葛亮最大的政敵,他就是劉備駕崩前欽定的兩大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

關于諸葛亮的死,若以常理度之,最為開心的應該就是李嚴了,連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或許都不希望諸葛亮早死,但事實上,諸葛亮死后,李嚴不僅沒有一種大仇得報的感覺,甚至可以說他是當時最為悲痛欲絕的一人,那么李嚴為何會為曾經(jīng)的政敵之死而痛哭不已呢?是他不計前嫌,高風亮節(jié)之本色使然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三國志》里已經(jīng)明確記載過了: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fā)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諸葛亮死的這一年,李嚴已經(jīng)被流放到梓潼達三年之久,從蜀漢的主政大臣寶座上跌落下來,成為一介平民,李嚴的內(nèi)心是極其痛苦的,在梓潼的三年里,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回到朝堂之上,而回到朝堂之上的唯一希望就是諸葛亮對他的重新啟用,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著諸葛亮的“回心轉(zhuǎn)意”,可是他最終等來的卻是諸葛亮死亡的消息,如此怎能不令他悲痛呢?而且李嚴深深的明白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假如諸葛亮不啟用自己,那么蜀漢朝堂從此再無人敢,也無人會啟用自己。

因此,李嚴對于諸葛亮病逝所表現(xiàn)出的悲痛不是出于對諸葛亮的尊重與不舍而是出于自己不能再次獲得朝廷啟用的絕望。

那么諸葛亮病逝以后,李嚴為何會覺得自己不能再次受到朝廷的啟用呢?小編認為主要原因便是李嚴是諸葛亮當年親自下令貶黜的,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如果沒有諸葛亮的準許,后人是不敢跨過這條禁線私自決定取消對李嚴的懲罰,令其回到朝堂的,甚至連劉禪都不敢。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諸葛亮死前對于蜀漢朝堂的重新規(guī)劃,以此來佐證這一原因。

早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便提拔蔣琬為丞相府長史,之后諸葛亮在外用兵,尤其是李嚴被罷黜后,都是蔣琬負責后方糧草的調(diào)運,蔣琬的能力得到諸葛亮的認可,所以諸葛亮曾對劉禪說

為臣若不幸去世,后事應托付蔣琬

我若不幸去世,蔣琬可接替我。而事實上,諸葛亮死后,劉禪便立即升蔣琬為尚書令,加都護、假節(jié),兼任益州刺史,不久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成為繼諸葛亮之后蜀漢第二任丞相,蔣琬迅速位極人臣。與此同時,蔣琬還向劉禪舉薦了費祎和董允,希望劉禪重用此二人,這兩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不陌生吧?沒錯,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提及的兩人。前有諸葛亮的保舉,后有蔣琬的推薦,費祎和董允兩人也得到迅速升遷,在蔣琬死后,兩人還曾擔任過尚書令,掌握朝廷大權。而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四人也就是蜀漢著名的“四相”。

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后,蜀漢朝堂其實一直掌控在諸葛亮所提拔的大臣手中的,而這些人也都是諸葛亮最忠誠的追隨者,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業(yè),所以,諸葛亮雖死,但影響力依舊存在。

如此情況下,若諸葛亮不啟用李嚴,那么蔣琬,費祎,董允等人更不可能違背諸葛亮的意愿而私自啟用他了,尤其是李嚴與諸葛亮的矛盾之所在就在于是否繼續(xù)北伐這件事上,蔣琬等人是北伐的堅定支持者與實踐者,因此反對北伐的李嚴又如何能夠得到蔣琬等人的“特赦”呢?

李嚴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諸葛亮死后,遠在梓潼的李嚴才會如此悲痛,最終竟“激憤而死”。

通過李嚴的死大家也許可以對他的性格猜測一二。一個曾經(jīng)被劉備委以重任,且曾得到諸葛亮“處理公務行云流水,解決難題從不滯留”的高度評價的輔政大臣,最終竟然會因為無法繼續(xù)做官而“激憤至死”,其內(nèi)心之陰暗小氣,可見一斑。

最后小編在這里祝大家元旦快樂,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只要努力,相信在這一年大家都會得償所愿。

8

劉備經(jīng)過多年對李嚴的觀察,并且在永安行宮經(jīng)過一年多的親自考察,才決定將其連同諸葛亮一同任命為托孤大臣。并且讓李嚴主管軍事,諸葛亮主管政務,共同輔佐劉禪。

然而一向看人賊準的劉備還真是看走了眼,李嚴不僅沒有與諸葛亮一起光復漢室,反而凈給諸葛亮添亂!

李嚴是如何拖后腿的

李嚴確實也是有兩把刷子的,在領兵作戰(zhàn)上能夠帶領五千兵馬掃平數(shù)萬亂民,也能帶兵剿滅叛亂的少數(shù)民族;在政務上也知道興修水利、重視農(nóng)桑。然而在人生追求上他與諸葛亮的心懷天下、鞠躬盡瘁比起來卻是扯后腿扯到腳后跟了。

李嚴心里想的只是怎樣位極人臣,怎樣增大權力,蜀漢的未來仿佛根本和他無關。

  • 排擠同事,孤傲自負。劉備任用李嚴看中的也是他益州舊臣的身份,指望李嚴將益州一派擰成一股繩,與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共同經(jīng)營蜀國。然而李嚴卻恰恰相反,先是與同僚楊洪因為遷移官邸的事鬧翻,楊洪一氣之下辭官回家;又是下屬王沖合不來,王沖怕被陷害,直接叛投魏國;而且與自己的同級別官員也不搞好關系,整天孤傲傲的,不正眼看人!益州一派被李嚴帶的是亂七八糟……
  • 利欲熏心,只知道往上爬。要說不知道團結(jié)友愛也就罷了,李嚴卻還凈想著與諸葛亮分庭抗禮。自蜀國與江東和好之后,永安已不需要重兵把守,諸葛亮上稟劉禪,把軍事重心放到了北伐上面。按理來說李嚴是軍事大家,理應為光復漢室事業(yè)努力奮斗。然而他卻先是慫恿諸葛亮稱王,這樣他也能跟著升官進爵;又是要求設立巴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后又拒絕前往漢中前線伐魏,并以投降魏國為要挾,謀取最大利益。
  • 逃脫責任,陷害諸葛亮。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李嚴負責后勤保障。因為正趕上夏季多雨,糧食難以輸送到位,李嚴于是派人向諸葛亮傳信說糧食難以運達,建議撤軍。諸葛亮撤軍后,李嚴卻跑到劉禪那里報告說,諸葛亮是佯裝敗退吸引敵人。等諸葛亮班師回朝,李嚴說糧食還有很多,怎么就撤軍了呢……一心想著推脫自己運糧不利的責任,并且陷害諸葛亮無故撤軍!

諸葛亮對李嚴的寬容

雖然李嚴如此拖后腿,但是諸葛亮卻還是比較認同他的才能,也是竭盡所能的容忍他,滿足他。

李嚴同鄉(xiāng)陳震曾對諸葛亮說李嚴心術不正,建議諸葛亮做好防備,諸葛亮卻覺得現(xiàn)在國家危難,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協(xié)力的時候,自己應該與李嚴相互寬容,共同為國出力。

在李嚴托辭不去漢中作戰(zhàn)時,諸葛亮知道李嚴貪圖名利的企圖,于是上表請求給李嚴升官為驃騎將軍,并且請求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其父在江州的職務。李嚴一看達到自己期望,于是奔赴漢中作戰(zhàn)。

李嚴到達漢中后,諸葛亮把后方的所有事務都交給他做主,自己則去前線帶兵作戰(zhàn)。

在辨明李嚴逃脫罪名和陷害自己的真相后,諸葛亮也沒有趕盡殺絕。面對朝廷中劉琰、魏延、吳壹、高翔、吳班、鄧芝、費祎、許允、姜維、上官雝、胡濟、閻晏、杜義、盛勃、樊岐等派系不同卻目的一致的眾人威壓,諸葛亮并沒有趁機要了李嚴的性命,而是上書請求將李嚴貶為庶人,將其子李豐貶官處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還寫信給李嚴的兒子李豐,讓他轉(zhuǎn)告其父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找準機會一定會向劉禪請求再次啟用他!

李嚴在為庶民期間或許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通過諸葛亮的舉薦再度入朝為官了。至于別人他是指望不上了,從那日的聯(lián)名彈劾就可以看出,他李嚴光棍到?jīng)]朋友。

當李嚴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時想了很多,先是想到自己這輩子算是永無翻身之日了;又是想到同為先帝的托孤大臣,自己的表現(xiàn)真是為世人所不齒;最后想到自己到了地府怎么跟劉備交代呢?想到這些,李嚴激憤莫名。

唉!還是抓緊跟著諸葛亮一起去見先帝吧,順帶讓諸葛亮給自己美言幾句……

9

引言:諸葛亮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時,病逝于五丈原,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就是在同一年,蜀漢一位因罪被流放到梓潼郡的平民得知諸葛亮死亡的消息,哭得最傷心,最后“激憤而死”,那么他是誰呢?他曾經(jīng)是劉備白帝城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

李嚴是個怎樣的一個人呢?

李嚴和諸葛亮是同鄉(xiāng),都是襄陽南陽人。

早年的李嚴,先從劉表,以才干著稱,是有非常有能力的人,治理郡縣是一把好手。后來荊州劉琮投降曹操,李嚴去投靠益州劉璋,得到劉璋的任用。后劉備入蜀,李嚴順應形勢,在綿竹投降劉備,劉備看中其治政能力,并加以重用。


在劉備入主益州后,劉備看到益州法紀松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李嚴參與了蜀地法制體系《蜀科》的制定,當時制定《蜀科》的其他幾位都是劉備非常信任和重用的人物,如諸葛亮、法正、伊籍和劉巴,可想而知李嚴已經(jīng)進入到蜀漢的核心管理層。

另外,李嚴在地方時曾經(jīng)興修水利,造福一方,也是非常有貢獻的。

曾經(jīng)的托孤重臣李嚴

劉備在夷陵之戰(zhàn)兵敗后,羞愧氣憤難當,沒有回成都,而是待在白帝城養(yǎng)病。在臨終前,托孤李嚴和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漢。

李嚴領尚書主管軍事,諸葛亮領丞相管內(nèi)政,可見在劉備的心中,李嚴的能力是值得認可和信賴的,是值得托付的。

熱衷于權利不肯自拔的李嚴

李嚴并不是一個無能的人,相反還是很有能力的,但往往有能力的人,野心也是非常大的。

李嚴曾在諸葛亮北伐時提出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李嚴想要得到更多更大的官職來滿足對權利的渴望。李嚴

后因運糧不力,推卸責任,污蔑諸葛亮,而被貶為庶民,發(fā)放到梓潼郡。

李嚴與諸葛亮的關系

兩人并沒有所謂的個人恩怨,李嚴熱衷于權利,但不愿北伐,也不支持北伐。諸葛亮從國家長遠考慮,不北伐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堅持北伐,為了北伐大計,曾多次滿足李嚴不算過分的要求,并對李嚴加官進爵。

只是后來被貶,在得知諸葛亮病逝的消息,李嚴哭得很傷心,因為李嚴一直渴望重新得到重用,得重新啟用自己的只有諸葛亮一人,現(xiàn)在諸葛亮死了,李嚴也就沒有希望了,所以就很激動和悲憤,結(jié)果不久后死了。


結(jié)語:李嚴哭得最傷心,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很傷心,李嚴是很敬佩諸葛亮的。另一方面,激憤而死,是因為自己重新被啟用的希望沒有了,諸葛亮臨終前,并沒有提到要啟用他,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換句話說,如果李嚴不那么熱衷于權利,不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時刻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好好的與諸葛亮一起輔佐后主劉禪,治理好蜀漢各郡,即使犯罪被貶,那么如果改過自新后,還是有可能會重新被重用的。但諸葛亮看透了這個私心很重、只為自身利益考慮的李嚴,不會給這個機會給他了。

10

答案:李嚴之所以傷心,是因為他犯了很多錯誤,而且這些錯誤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百姓都不會原諒他。而李嚴能夠東山再起或者直接跌入谷底,只能有一個人會起到關鍵作用,那個人就是諸葛亮,F(xiàn)如今諸葛亮已經(jīng)死掉了,自己東山再起根本沒有任何希望,恐怕只能孤獨終老了。

事件回顧

熟讀歷史的我們知道,李嚴和諸葛亮有很多矛盾,而且這些矛盾都是不可調(diào)節(jié)的。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李嚴曾經(jīng)勸諫過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夠稱王,什么是稱王呢?簡單來講就是劉禪老大,諸葛亮老二的意思。

李嚴甚至拿出了一套理論來幫助自己,比如在最開始的時候,漢獻帝劉協(xié)是皇帝,曹操就是王,現(xiàn)如今劉禪是皇帝,你諸葛亮也可以當王呀。

這句話幾乎是大逆不道的話,而諸葛亮在聽了一小會兒之后臉色大變,直接把李嚴趕了出去。

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在此后的一些時間里面,李嚴和諸葛亮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甚至雙方之間老死不相往來,連說句話都免了。

比如諸葛亮在出師伐魏的時候,希望李嚴能夠駐守漢中,可是李嚴直接不聽諸葛亮的命令,希望能夠再分出五個郡縣來讓自己直接管理而不去住漢中。

出師伐魏幾乎是諸葛亮所耗盡心血當中的最大一個板塊,在這個版塊上一般沒有人敢反對他,即便是皇帝劉禪也只能靠邊站。而這個時候李嚴直接反對了諸葛亮,就足以見得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了何種地步。

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直接奪了李嚴的所有權力,并且?guī)退毁H再貶,直接貶成了一個普通人。

沒錯,這就是事實

可是我們只是知道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非常大,卻不曉得李嚴為什么從最開始的默默無聞突然之間一躍成為朝中大臣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李嚴這個人從最開始的小官職變成大官,只有一個人的暗中幫助,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在劉備去世的三年之前,諸葛亮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李嚴是個人才,并且積極培養(yǎng)他,將他領到了劉備的身邊。

而在劉備去世之后,李巖盡管和諸葛亮有的諸多不合作,可是李巖明白他們兩個人的不合作,僅僅是政治意見上的不合作,即便雙方之間有矛盾分歧,即便自己的地位被貶下去,用不了多久,諸葛亮依然會重用自己的。

因為諸葛亮對朝中大臣沒有私心,有的僅僅是一顆公正之心,自己即便反對了諸葛亮也僅僅是政見不同,只要諸葛亮能夠北伐成功或者北伐失敗之后不再北伐,自己的地位依然能夠有所提升。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諸葛亮出師北伐竟然活活的累死了,既然如此自己再也沒有晉升的可能了。因為這個時候包括皇帝到百姓都不認可自己,沒有了諸葛亮所支撐,魚躍龍門,談何容易。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關注、點贊、評論,小生在此謝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