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太宗李世民

漢武帝和李世民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們都給中國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但他們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所立的太子最終都選擇了謀反。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他自幼深受李淵和李世民的寵愛,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但是卻在太宗末年選擇了造反,失敗后被廢,流放黔州,抑郁早亡。一個皇太子不老老實實等著接班,卻選擇了造反,到底是為了啥?

眾望所歸

李承乾劇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即李唐開國的第二年,李世民與長孫氏的嫡長子李承乾出生于太極宮承乾殿,有人說他的名字是李淵給取的,意思是“繼承皇業(yè)”,其實這種說法有點不符實際,畢竟當時李淵并沒有傳位給李世民的意思。但是李承乾確實非常受李淵與李世民的寵愛,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封為恒山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接受李淵的禪讓,稱為李唐第二任皇帝,八歲的李承乾被立為太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自今以后,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贝藭r李承乾才十二歲!此后,李世民每次外出都會讓“太子監(jiān)國”,可見李世民的確是對李承乾寄予厚望。而李承乾在大臣中也非常有威望,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老臣都是他的恩師。

太子不易

李承乾當太子不容易也不老實

李承乾貴為皇位繼承人,他的壓力也真是不小,尤其是那些以“帝王師”自居的老臣們。比如有一個叫于志寧的,見李承乾蓋新房了,就給李世民打報告,說太子太奢侈;見李承乾和太監(jiān)玩耍,又給李世民打報告,說李承乾簡直就是秦二世?追f達也經(jīng)常當面批評李承乾,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過去了,說人家又不是小孩了,別老是這么不留情面,孔穎達的回答是“死無所恨!”所謂“三人成虎”,李世民漸漸地也對李承乾有點意見了。有一次得知李承乾有一位“同臥起”的男寵,李世民直接把他給殺了……李承乾非常痛心,一連幾個月都稱病不朝。

決議造反

李泰劇照

李世民殺李承乾的男寵之時,其實李承乾已經(jīng)有危險了。因為此時李世民很看好魏王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長孫皇后所生,他博學多能,漸漸得李世民寵愛。李泰漸漸有了奪嫡之心,李世民也漸漸有了廢立之心。這實在是讓李承乾接受不了,于是他與漢王李元昌,杜如晦之子、城陽公主駙馬都尉杜荷等人決議造反。計劃是先稱病(李承乾身體肥胖,身體也不太好,而且腿腳也不利索),等李世民來探望的時候乘機先殺李泰,再殺李世民。但消息很快就走露出去,李世民震怒。

太子末路

李承乾墓

李承乾被廢為庶人之后,李世民對他還是很有感情,并且非常擔心他的安危。李世民心想,如果真的立李泰為太子,那么李承乾以及晉王李治都活不成了,但是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則李承乾和李泰都會安然無恙。于是性格溫和的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承乾于次年(公元644年)在黔州去世。

唐高宗時期,唐朝版圖達到最大

其實與漢武帝衛(wèi)太子劉據(jù)相比,李承乾被廢其實不算冤枉,畢竟真的是有造反的企圖。而這種企圖的來源又非常的幼稚——嫉妒!從李承乾當太子時的一些作為來看,他如果真的當了皇帝,可能遠遠不如后來的唐高宗李治。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真的是一聲嘆息。

明明是真正的儲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寵愛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甘愿放棄自己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所有天下人“比你優(yōu)秀的人還在努力”。

那么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驅(qū)使?還是道德的淪喪?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歡迎收看本期靜夜史說事兒。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卻落得個冒險造反最后還失敗的悲慘命運。而導致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對的錯綜復雜的內(nèi)外形勢。

某種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是封建時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劇。

在那個皇帝乾綱獨斷的時代,皇權是遠遠高于法權的,更是高于倫理道德的。

雖然根據(jù)嫡長子繼承制的倫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釘釘?shù)幕侍。在唐太宗駕鶴西去后,他將是大唐帝國名副其實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沒有明確將“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樣寫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沒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內(nèi)心的那塊石頭就始終無法落地。

而且即使寫入也沒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憑皇帝主觀意志。

也就是說,在“人治”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穩(wěn)固,完全取決于九五至尊的父親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

首先,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當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樣英明神武,將大唐帝國的基業(yè)發(fā)揚光大。

但是從小長在深宮嬌生慣養(yǎng)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劍影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唐太宗一樣勇武,這也是封建時代帝位傳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兩代開拓者經(jīng)歷了腥風血雨,他們對于江山的來之不易有著切身體會,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后的繼承者基本長在深宮之中,像漢宣帝這樣自小流落民間的天子實屬罕見。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他們的性格相比于先輩而言更加優(yōu)柔寡斷。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這樣的一個太子。在母親長孫皇后的庇護下,李承乾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按照父親唐太宗設置的路線穩(wěn)步前行著。

但是在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因為沒有了母親的庇護,特別是沒有母親長孫皇后在自己和父親間充當良好的緩沖,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開始逐漸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稱心,非常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雖說同性戀在我國古代皇室并不少見,但望子成龍的唐太宗決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于是憤怒的唐太宗賜死了稱心。

這件事讓李承乾蒙受巨大打擊。某種程度上說,稱心的出現(xiàn)是李承乾在母親去世后情感的一種寄托,而父親完全無法理解自己,這讓李承乾對父親非常惱恨。

也就是從這一事件開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變得暴戾乖張。而面對這一切,作為父親的唐太宗,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反而對李承乾施加了更大的壓力,致使父子矛盾更加激化。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一般而言都是虎父犬子的狀態(tài),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讓自己的兒子李承乾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性格變得優(yōu)柔寡斷且生性多疑。

而唐太宗和天底下所有的父親一樣,在寵愛太子李承乾的同時,對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和李治也傾注了大量的感情,這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尤其是在李承乾和父親矛盾激化之后,唐太宗對李承乾表現(xiàn)出了很多失望,同時對于弟弟李泰格外青睞。這讓李承乾錯認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將不保,于是選擇了最為極端的方式,那就是謀反篡位。

而作為通過血腥政變上位的皇帝,唐太宗對兒子模仿自己的做法怒不可遏。但作為自己和鐘愛的長孫皇后的嫡子,唐太宗并未將十惡不赦的李承乾處死,僅僅將其貶為庶人,至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徹底失去。

李承乾的悲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所有皇太子悲劇的一個縮影,在人治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太子之位是真正的燙手山芋。

而李承乾最后的悲慘結(jié)局,和唐太宗過分的溺愛以及太過急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唐太宗需要負大部分責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3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早早的就被封為了太子,開始李承乾其實是個品學兼優(yōu),而且非常聰明的一個人?呻S著長時間在太子位上年齡越來越大,史書上記載又患了足疾,一下子就從一個乖乖虎變成了一個叛逆男。這時候李世民也看出了李承乾的變化,就精挑細選了以魏征這類十幾個說話不拐彎兒的直諫大臣教化李承乾,這十幾個大臣就天天從李承乾身上挑毛病,而且言辭犀利批評像罵人一樣從不打草稿,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叛逆期的李承乾根本就起不到好的作用。

后來李承乾竟然喜歡上一個長相俊美,能歌善舞的男寵,還給這個男寵起了個名字叫稱心。李世民知道這件事之后更是怒氣沖冠,一氣之下就把這個男寵殺掉了,李承乾是非常傷心的,從這里開始李承乾心里也就記恨上了李世民。

可能李承乾這時候也感覺自己事事都不讓李世民看好了,而自己的弟弟李泰卻還和以往一樣深受李世民寵愛,就開始懷疑自己的太子位是不是會受到動搖。李承乾甚至為了免除自己的后顧之憂,還組織了一次暗殺李泰的行動,但不幸的是這次行動沒有成功。后來李承乾就坐不住了,糾集侯君集等人策劃逼宮李世民,但誰知保密工作沒有做好,還沒有行動就被李世民知曉了,但李世民并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貶為平民流放。

李承乾可能看著他爸爸李世民逼宮他爺爺李淵成功,最后自己也想試試,可誰知道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有成功,還把自己搭了進去。手機打字不易,更多精彩點擊關注吧!

4

李承乾謀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敗的體現(xiàn),當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這樣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選擇皇儲時依然會十分頭痛。

康熙處理的還算不錯,九子奪嫡的情況下尚未發(fā)生流血政變,而且也選了一位比較優(yōu)秀的皇帝;趙武靈王應該是最死的最慘的英明君主,被兒子活活餓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寢中。

本文主要講講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已經(jīng)是皇太子了,為何還會舉兵謀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關于他上位時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其上位的艱難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養(yǎng)。

唐朝嫡庶觀念很嚴重,唐太宗一共14個皇子,其中為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最為唐太宗所重視,他們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對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繼承皇位的同時就立李承乾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時代早期,他的人生還是挺順利的,因為有長孫皇后的照看,聰明伶俐的李承乾還是很受太宗皇帝喜愛的,史載其“性聰敏, 太宗甚愛之”。在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唐太宗就任命剛剛卸職的丞相蕭瑀為太子少師,后來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綱為師。

唐太宗這樣為李承乾找老師大概是受了自己當初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一直有一種說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是因為李建成沒有聽從魏征的建議。李綱之后是唐朝著名的史學家李百藥。這些優(yōu)秀的老師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間,唐太宗對李承乾十分看重,貞觀五年的時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后來又允許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并不是一個迷信宗教的人;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請了天竺高僧來給太子祈福。為了李承乾健康狀況,太宗不惜以此種方式來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時候,都是讓李承乾留在京城監(jiān)國,可以說對李承乾是相當重視了。

這種狀況在貞觀十年的時候發(fā)生了改變,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護。

盡管貞觀十二年的時候,李承乾生下嫡長孫,唐太宗很高興,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員加官一等,但是關于李承乾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貪玩,沒有節(jié)制,諸如“騎射畋游, 酣歌戲玩” , “私幸太常樂童稱心, 與同臥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陳大呼交戰(zhàn), 擊刺流血, 以為娛樂” 。尤其是“私幸樂童”這種在古代看起來大逆不道的斷背情,更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師,也不是采取引導的方式進行規(guī)勸,大部分都是斥責似的進諫,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誰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對這類的進諫產(chǎn)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干掉老師的打算。

在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種種作為,導致唐太宗對李承乾逐漸不滿。

李承乾會有這樣的作為,估計跟他坡腳有一定關系,在古代的時候,如果作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殘疾的話,那是十分有傷大雅的事情。

縱橫在這里講一下明朝萬歷皇帝的事情,萬歷皇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因為在他執(zhí)政期間竟然長達二十多年沒有上朝,很多抨擊明朝的人經(jīng)常拿這個說事,認為萬歷是一個沉迷女色的人,其實萬歷早年也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關于為什么后來不上朝,眾說紛紜。直到建國后,考古學家打開了萬歷皇帝的陵墓,才發(fā)現(xiàn)萬歷皇帝的兩條腿的骨頭不一樣長,右腿有一些彎曲,由此可見,萬歷皇帝應該是個行走不方便。

在這個時候,唐太宗十分寵幸魏王李泰,讓李泰產(chǎn)生了奪嫡念頭,李承乾看在眼里,自然是傷在心里,認為唐太宗有換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導致當時的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進諫“有逾于皇太子”。

當這些東西都疊加在一塊施加在嬌生慣養(yǎng)的李承乾身上時,李承乾未能頂住壓力,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終走上了逼宮謀反的路。

對于李承乾的謀反行為,大概唐太宗后來也感覺出來并非全是李承乾的問題,最后唐太宗把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誅殺,李承乾卻只是被貶為庶人,盡管很失望,然而還是下不去手。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李承乾身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敗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失敗的,這種為了權力發(fā)生宮廷政變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后一個。

5

唐朝的時候有個稱心如意,一男一女,搞的大唐皇帝一點也不稱心如意,雞飛狗跳,這都發(fā)生在李世民時期。

如意,就是武則天了。范冰冰在電視劇《武媚娘傳奇》里說武則天本叫武如意,歷史上本無此記載,但是武則天確實寫過一首詩《如意娘》,是出家的時候?qū)懡o李治的,據(jù)說李治看完之后決心將武則天迎回宮中。

這個寫《如意娘》的武則天把大唐搞的七葷八素,李氏皇室被殺的七零八落,她是李世民的才人,又是李世民兒子李治的皇后。

這個稱心呢,沒那么出名,但是他是李承乾和李世民關系破裂的導火索。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兒子,正室皇后生,又是長子,繼位的先天優(yōu)勢可以說是非常的高了,因為生于承乾殿,所以叫做李承乾。

(圖片:影視劇中的李承乾)

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逼李淵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當年就把李承乾立為太子,這一年李承乾才8歲。

李世民非常喜愛李承乾,給他指派的老師都是名士大儒,李承乾早期也不負李世民的期望,盡責盡孝,父子二人早前的關系是很融洽的。

李承乾成年以后,性情大變,推測起來,主要原因有這幾個:

一是他身體不好,后來患了足疾,想象一下,一個將來要做皇帝的太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多影響形象啊,李承乾可能因為生理原因?qū)е铝诵睦碜员暗龋?/p>

二是太早被立為太子,萬眾矚目,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燈下,導致有些心理扭曲,他的老師們以皇帝繼承人的標準對他要求嚴格,李承乾說錯一句話,做錯一點事都會被老師們毫不留情的言諫批評,以致于李承乾曾經(jīng)派殺手去刺殺自己的老師。

這個老師叫于志寧,《新唐書》記載:“太子大怒,遣張師政、紇干承基往刺之。二人者入其第,見志寧憔然在苫塊中,不忍殺,乃去!碧锰锰优纱炭蜌⒆约旱睦蠋煟@有點喪心病狂了。

三是一母所生的弟弟李泰長大成人后也很受李世民的喜愛,李承乾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了威脅;

四是李承乾的男寵稱心被李世民殺了,父子關系激化。

李承乾的生理殘疾是他性格變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因,老師們對他要求過嚴是他性格變化的催化劑。

畢竟,一出生就受到萬眾矚目,8歲就是太子,舉國關注,和今天這些大明星差不多,不能出一點緋聞,不能出一點丑聞,不然會被老師們罵的狗血淋頭,所以李承乾性格變得有些扭曲。

比如說吧,李承乾特別喜歡扮成突厥的可汗,在地上裝死,讓手下也扮成突厥人,圍著他哭;他讓人做了一口超級大鍋,偷來一些牲畜煮著吃;讓太子府的人假扮突厥人唱歌跳舞,這些都是非常荒誕的行為。

李承乾比較聰明,他對老子李世民派給他的老師表面上非常的恭敬,要是有人勸誡他,他假裝認錯,聽老師的話,一轉(zhuǎn)身就在自己府里偷偷玩樂,這種陰奉陽違的態(tài)度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時間一長,被李世民知道,難免不喜。

李承乾還好男色,在太常寺有個男童,叫稱心,貌美可愛,李承乾愛上了這個小男童,和他同吃同睡,日日混在一起,另有兩個道士秦英,韋靈符會妖術,和李承乾走得非常近,李世民知道以后,將這些人全部處死。

李承乾非常的傷心,在東宮給稱心立像,早晚祭奠。

稱心事件是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關系破裂的導火線,由于李承乾懷疑是弟弟李泰告密的,所以和李泰勢成水火,心里也怨恨李世民,此事發(fā)生之后,李承乾推托身體有病,幾個月不上朝。

而李世民寵愛李泰之事是李承乾謀反的最大的原因。

貞觀七年,李世民開始逐漸疏遠李承乾,貞觀十年,李世民心里有了廢太子的意思。這一年,李世民封兒子們?yōu)橥,下令他們(nèi)肯氯稳プ龆级健?/p>

這17個王里面,除了幾個年幼的留在長安以外,全部下任,只有一個例外,就是魏王李泰。

李泰,是和李承乾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很得李世民的喜歡,李世民將他封王,又把他留在身邊,應該說,有廢李承乾立李泰的這個深意在里頭。

此時的李承乾,因為上述的諸多事件,名聲很不好,加上一直以來和李世民鬧得僵化的父子關系,他心里開始害怕李世民會廢掉自己,所以鋌而走險,謀劃政變。

李承乾先是派人假裝是李泰府里官屬,向李世民密奏李泰“罪行”,但是被李世民識破;李承乾于是派衛(wèi)士紇干承基準備去刺殺李泰,但是失敗了;李承乾沒有辦法,便找到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密謀政變,逼李世民退位。

就在此時,李世民五子李佑謀反,失敗之后,李世民下令嚴查,此事又牽涉到紇干承基,紇干承基上書告發(fā)李承乾謀反,李世民大驚,審理之下確定了李承乾謀反的事實,于是下令將李承乾流放,李承乾抑郁死去,年僅27歲。

據(jù)說,李世民后來召見李承乾,問他為什么謀反,李承乾說他只是為了保太子之位,李世民問及大臣,大臣們說是李世民三心二意,才導致李承乾李泰結(jié)黨爭寵,李世民于是默然不語。

不過,從李承乾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李承乾此人屬于縱情聲色之人,政治細胞是有的,但是個人欲望大于政治欲望,是以才會有此不智之舉。試想,嫡皇后生的嫡長子,身邊一大群忠心輔佐的名士,即便什么也不做,只要熬到李世民死了,這個皇位是穩(wěn)穩(wěn)的,等做了皇帝,你想干啥不行呢?非要在做太子的時候干,控制不了個人的欲望,在李世民那里失寵,從而弟弟李泰得寵,即便到了這樣的最差的形勢中,李承乾如果能控制個人欲望,老老實實的做太子本職,李世民也找不到理由廢他,他最后還是能繼承皇位的,可他偏不,做出此等愚蠢的舉動,李承乾是個可憐可嘆的人。

6

.謝邀。李承乾為什么要謀反?當然是為了捍衛(wèi)太子地位,以免旁落。還有對帝位的覬覦。從歷史史料中可以看出,李承乾本來作為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太子地位本來是穩(wěn)固的。只是由于對自已因殘疾而產(chǎn)生的不自信,發(fā)展到心理上變態(tài),生出諸多有損太子聲譽的荒唐行為。而李泰,李恪明顯優(yōu)秀于他,從而對他構成了挑戰(zhàn)。歷代帝王,挑選接班人都是從優(yōu)的。他老子不也是玄武門兵變脫穎而出的么?倘他有自知之明,讓賢于諸弟,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但歷史沒有假設,出于人性本能的貪欲,眷戀太子地位,覬覦皇帝寶座,最終促成他的謀反,身敗名裂,豈不悲哉!

讀史可鑒成敗得失,從李承乾謀反一事中,我們應該明白:人要自信。人要有自知之明。人需要具德。人需要節(jié)制對權力,金錢的欲望。回答完畢!謝謝!

7

自古當太子的,只要沒犯什么錯,成為未來的皇帝應該是板上釘釘?shù)氖,但李承乾卻是個例外,他是被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生生給逼反了。

(李承乾劇照)

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生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皇后。武德九年(626年)通過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奪得皇位的李世民,立年僅八歲的李承乾為皇太子,小時候的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愛這個嫡長子。

按照李承乾的人生軌跡,在父母的呵護下,只要不犯錯,安安穩(wěn)穩(wěn)的做他的太子,等太宗百年之后,大唐天下便是他的了。

然而,長孫皇后的去世,卻讓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蒙上了陰影。

作為大唐的太子,李承乾天賦異稟,聰慧過人,高祖去世后,太宗居喪期間,政事皆委于太子,李承乾以監(jiān)國權知軍國大事代父皇處理政務,他監(jiān)國期間“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干得相當出色。有一個這么能干的兒子,太宗自然非常欣慰,此后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jiān)國。

作為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對母后長孫皇后非常依賴,然而,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卻一病不起,太子李承乾請求大赦以為母后冀蒙福佑,遭到長孫皇后的斷然拒絕,太宗雖想盡一切辦法,終究未能挽回皇后的生命,這一年的六月,長孫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命運出現(xiàn)反轉(zhuǎn)

缺失母愛的結(jié)果就是叛逆,二十出頭的李承乾,沒有了母后的管束,行為變的乖張起來,再加上年紀輕輕就患上了足疾,性情變的越來越怪異,太宗即便選了房玄齡、魏征、張玄素、杜正倫等十余位當世名臣作為東宮輔臣,也始終無法矯正太子越來越放肆的行為。

此時的太子李承乾,已經(jīng)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太子太師魏征)

他雖然還年輕,但并不荒唐,其實這個時候最讓太子壓力大增的,正是父皇為他選的這些東宮輔臣。貞觀十四年(640年),李承乾想換個地方住,就給自己建了棟房子,結(jié)果馬上遭到太子詹事于志寧上疏批評他過于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寧志寧這都算好了,另一個太子輔臣孔穎達更是毫不留情反映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還自我感覺良好,表示自己這樣做“死無所恨”,還有太子左庶子張玄素,簡直像一個跟屁蟲一樣,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正處于叛逆期的李承乾,面對這些東宮屬臣咄咄逼人的勸諫,可想而知他當時內(nèi)心有多崩潰。

不僅與太宗委任的東宮屬臣關系處理不恰,李承乾與父皇的關系也同樣越來越差,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并稱他為稱心。太宗聞之大怒,將這個女子殺死,李承乾為此傷心不已,還在宮里為她立了稱心樹冢立碑以表悼念,對父皇狠心拆愛極為不滿,父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兄弟奪嫡,逼反太子

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母弟,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太宗愛這個兒子愛到什么地步,按照唐朝制度,皇子成年后必須去封地就藩,不得長駐京畿,但太宗舍不得這個兒子,特許“不之官”,這也為后來皇太子李承乾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由于李泰寵祿過盛,屢次遭到眾臣的進諫。但太宗依然對他百般溺愛,所求無不應允,這讓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

太宗殺了太子李承乾喜愛的太常樂人,父子間隔閡越來越深,但即便如此,用心良苦的太宗依然委任魏征為太子太師,希望太子能在良師的教導下有所收斂,到這個時候,他也從沒有過廢太子的念想。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太宗親自帶著太子李承乾與衡山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之后,即對皇太子事發(fā)表看法,親口表示,不會因為太子患腳疾而行廢立之事,皇太子身為嫡長子,他的地位不會變,絕不會舍嫡子而立庶子。

然而,皇四子魏王李泰也是皇太子李承乾一奶同胞的兄弟,也是嫡出之子,太宗對李泰的偏愛,讓本來就坐立不安的李承乾增加了更大的壓力,雖然太宗并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皇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后,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jié),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jié)果事情敗露,太宗不得不將其幽禁于別室。

被逼反的皇太子,這是一個不該出現(xiàn)的悲劇

(唐太宗劇照)

辛苦培育的皇位接班人最終卻走上了這樣一條不歸之路,這讓晚年的太宗很是痛哭難過。太子謀反事敗,該怎么處理他成了擺在太宗眼前非常棘手的大問題,自古以來謀反都是大罪,即便是一國儲君也不例外,但是對于太子李承乾,太宗顯然是感到很愧疚的。

太子謀反按律當誅,但太宗為他傾注了太多的心血,父子血脈相連,即便太子一錯再錯,太宗也不忍以宗法處置他。在朝議時,眾大臣無一人敢站出來說話,在太宗將絕望之時,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边@一句話深深的刺激到了太宗,長期以來他的慈父形象不能因太子之事毀了,畢竟是父子情深,叫他殺親兒子,于心何忍?

于是,廢李承乾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然而,太子既廢,身處風口浪尖的魏王李泰斷難再立為太子,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了保住廢太子、魏王這兩個兒子的性命,太宗選擇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晉王李治作為儲君,這也是作為父親的太宗,最后能做的一件事情。

貞觀十八年(644年)廢太子李承乾病逝于流放地黔州,太宗為之廢朝,并以國公禮厚葬。李承乾謀反是太宗晚年最不愿意提起的事,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可汗,太宗其實和天底下所有的為人父一樣,總希望自己細心栽培的兒子能有出息,但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太宗對太子李承乾的嚴厲要求反而導致了太子越來越叛逆,太子之錯,有很大原因系出太宗,特別是他偏愛魏王李泰之事,結(jié)合之前太子與太宗預埋下的隔閡,最終導致太子走上了謀反的不歸之路,這不僅僅是太子李承乾的悲劇,其實也是太宗本人的悲劇,因為他在培養(yǎng)儲君上面做的確實比較失敗。

8

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的第二個月就變冊封為太子,那時候他才8歲。李承乾天資聰穎,李世民很喜歡他。李承乾的腿腳不方便有足疾,但是不嚴重。

一開始李世民是很看中李承乾的,12歲前對李承乾著力培養(yǎng)。唐太宗出巡的時候,還放心讓太子監(jiān)國。

但是貞觀十年后,有關李承乾的負面信息開始增多。比如和太監(jiān)一起玩耍,說他是秦二世;比如和樂童稱心(男的)同吃同住,太子搞基覺得太子德行有虧。

太子東宮師傅教訓李承乾,李承乾不僅不聽還想謀害師傅,最終忍受不住,在貞觀十七年造反。

那么為什么李承乾已經(jīng)是太子了還要造反,難道他就等不了這么著急做皇帝嗎?畢竟造反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最終造反失敗。

李承乾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時代背景與政治遠景給李承乾過多的壓力

東漢瓦解后,完整意義的統(tǒng)一并沒有,只是經(jīng)過短暫的西晉和隋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長達400多年沒有統(tǒng)一過了,所以大家對于唐朝是否能夠長治久安,是否可以國祚長久誰也不知道。唐朝會不會和之前的朝代一樣很快就滅亡是大家十分擔心的問題。所以李世民和大臣們商量最多的就是如何才能長治久安。

而李世民他不是一個甘于做平庸的皇帝的人,他期待自己的江山永固,希望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但是李世民又是通過宣武門之變坐上皇位,他害怕自己的形象在人們心中不好。所以他勵精圖治盡力挽救自己在史書上的形象。

基于以上的種種原因,李世民一直勤勤懇懇,勵精圖治,兢兢業(yè)業(yè),而且對面朝臣的犯言直諫,李世民都能包容,作為一個統(tǒng)治者確實很不容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要求必要也是很高的。所以李世民培養(yǎng)太子十分重視,從李承乾確立為太子到貞觀十七年,一共為太子選了十多位名師,都是類似房玄齡、魏征這樣的名臣?梢娎钍烂駥ε囵B(yǎng)太子有多重視。因為李世民覺得他自己努力建立的大唐基業(yè)如果毀在自己兒子手上那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李世民對王朝前途的擔心,自然就會更加期待自己的繼承人有良好的品德。所以當李承乾身上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李世民更加容易失去信心,有時候?qū)μ泳蜁霈F(xiàn)更加嚴厲的批評。這些都使李承乾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二、嚴厲管教讓李承乾不堪重負

李世民前后為李承乾挑選了十多位老師。貞觀前期李承乾還是很好學的,對自己的老師也是十分的尊重的。但是后來李承乾和東宮師傅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對師傅的諫言十分的反感。一方面東宮師傅態(tài)度十分的強硬,另一方面東宮師傅事事都要管,而且批評太子十分不留情面。就連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對東宮師傅說:“他又不是小孩子,為什么總是這樣教訓他!

大臣們時刻抓抓李承乾的小辮子不斷的上書給李世民,說多了李世民自然覺得太子不爭氣。當然師傅和大臣都是為了太子好,大臣對李世民諫言,李世民有魄力有肚量可以接受。但是同樣的諫言對不同的人產(chǎn)生的效果可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有一次,于志寧對李承乾的諫言差點就惹來了殺身之禍。以及張玄素批評李承乾的文章讓李承乾對他起了殺心。

這些對于一個8歲就被封為太子的人,心理上根本承受不住,這些諫言讓李承乾不堪重負。

三、心理上的孤寂、叛逆和身體上的殘疾造成心理障礙

李世民在朝堂上受了氣回去有長孫皇后陪他說說話,長孫皇后可以開導他。但是李承乾沒有,他從立太子到被廢的十多年時間內(nèi),沒有人可以陪他說話。直到遇到太常樂童稱心,他覺得稱心是真的理解他。所以他和稱心產(chǎn)生了同性戀情感,但是李世民知道后把稱心誅殺了。

李承乾唯一的精神寄托被李世民狠狠的打破了,所以李承乾才會如此的哀慟和絕望以致于在稱心死后數(shù)月托病不上朝,徹底放棄了對自己的要求。

再加上自己身體上的殘疾,作為太子身有殘疾總會有些敏感和多疑,所以面對李世民的壓力,面對大臣們的批評?倳堰@些好意曲解成不滿和惡意,從而李承乾開始不斷的抵抗。

四、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加重了李承乾的危機感

當李世民對李承乾態(tài)度由好變壞之后,相反的李世民開始過度的偏愛另一個皇子李泰。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超過了李承乾。到了貞觀十六年,朝廷每月給魏王府料物供給甚至超過了東宮。而且李泰還和李世民朝夕相處,讓李泰住在武德殿。

這種超乎尋常,嫡庶不分的舉動讓李承乾心里很不安,給李承乾極大的心理打擊,給李承乾造成了強烈的危機感。

總之,李承乾被確立太子之后過的十分的壓抑。自身殘疾心理有陰影,敏感多疑,李世民對他過高的標準,大臣對他苛刻的批評都給年輕的李承乾極大的心理壓力。

同時,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唯一個能夠理解他的同性愛人也被李世民處死。這些事情最后導致了李承乾的造反。

但是造反終究還是失敗了,李世民作為父親還是沒舍得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民,流放千里,最后死在流放地。

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9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他之所以后來選擇"謀反",其實是被逼的。


太子李承乾原本是個聰明伶俐、忠厚老實的人。再加當太子后,唐太宗給他安排了最好的老師調(diào)教。結(jié)果使李承乾老師更加知書達理,禮貌待人。這也很得唐太宗的喜愛。在高祖守孝期間,唐太宗便讓太子處理政務,以檢驗他的才能。結(jié)果,李承乾沒讓他失望,展現(xiàn)了超人一等的治國才能,唐太宗大為贊賞。以后每次出宮,都讓太子監(jiān)國,而每一次李承乾都沒有讓唐太宗失望,把朝中大臣處理的有條不紊,把國家處理的井井有條。唐太宗因此時常當著文武大臣的面夸獎表揚太子。


然而,事實證明,李承乾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因為太子地位固若磐石,李承乾得意忘形起來,具體體現(xiàn)為:由老好人變成了老壞人。經(jīng)常干一些胡作非為的壞事來,比如說花天酒地,比如說奸淫民女,比如說強買強賣。長此一往,他的名聲壞了,臭名昭著。


多年來贏造的良好口碑毀于一旦后,李世民的二兒了魏王李泰不干了,他不甘屈居“千年老二”,把目光瞄準在了太子一位上。,爭奪太子之位是項技術活,為此,聰明的李泰辦了個文學館,以低姿態(tài)高待遇為誘餌,以交流學識建設國家為理由,以重金招天下文人異士于館中,暗中密謀太子一位。


文學館整天書聲瑯瑯,往來文人異士成群,引得唐太宗側(cè)目不已。李泰見文學館起到了效果,沒有小富即安,而是立馬再下了一劑猛藥,集手下這些文人異士全體之力,編寫了一本叫《括地志》的書籍。結(jié)果當他把《括地志》獻給唐太宗時,病榻上的唐太宗高興不已。之后,唐太宗讓李泰移居武德殿,并且以后每月都從國家財政之中下拔專項資金給李泰用于研究學識,編書立著所用。而這筆專項資金,居然遠遠超過了東宮李承乾的“辦公費”,引人側(cè)目。


多管齊下,李泰名聲大震。隨后李泰把駙馬都尉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拉入麾下,伺機對太子動手。

機會很快來了。一日,李世民上朝,諸王都在,唯獨不見太子,便問太子去向。朝中大臣都選擇了三緘其口,李泰卻挺身而出,說太子帶一個叫稱心的侍人去狩獵了,并說兩人日夜廝守在一起。


身為太子做如此荒唐的斷袖之癖的事。震怒之下的李世民馬上下令處死稱心。稱心死了,李承乾悲怒之下,找來封師進、張師政、紇干承基等心腹之人,商議對付李泰的事,最終達成了這樣的一致:與其坐以待斃,日后受他的凌毒,不如先下手為強,先把這個死對頭一窩端了再說。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發(fā)動宮廷政變,想一舉奪得王位。然而,就在即將要反動叛亂的關鍵節(jié)骨眼上,原本一直站在李承乾支持他的紇干承基卻來了個“懸崖勒馬”——告密。結(jié)果徹底把李承乾送上了不歸路。結(jié)果被李世民一鍋端。本著人道主義,李世民并沒有直接把李承乾送上斷頭臺,而是廢了他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在入地獄時,也沒有忘了拉一把李泰,揭露了他的"罪刑"。結(jié)果李泰也被貶為庶民。這場太子之爭以雙敗告終。

10

謝謝邀請!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生,有點坡腳。但是繼承還是按照嫡長子繼位的規(guī)定,及了李承乾為太子。后來,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開始肆無忌憚了。首先是李承乾帶人化妝成突厥人,獵殺老百姓的牛羊,宰殺進食。年紀稍大點后,在宮里搞起了同性交友,他的東宮里有一樂童,他給他起名叫稱心,整天廝混一起。李世民知道后惱怒,將與稱心有所關聯(lián)的人全部殺了?墒,李承乾沒有悔改之意,而是在宮里蓋一房子,里面掛了稱心的畫像,每天祭拜! 李承乾又和漢王李元昌在宮里玩起了真的殺人游戲,并聲稱,要是自己當上了皇帝,一定在宮里成立萬人營,供他玩殺人游戲。這樣李承乾慢慢的在李世民面前失寵了。 這時,李承乾的四弟李泰有了爭太子位的動機,李承乾懷恨在心,就先派人誣告李泰的不是,又派人暗殺李泰。都被李世民逐漸識破了。李泰也趁機殘害李承乾。李承乾已經(jīng)感覺到,李世民可能要廢了自己的太子位,于是勾結(jié)漢王李元昌,大將侯君績,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何一起合謀,打算在玄武門進宮殺害李世民。李承乾想像他的父親李世民那樣,在玄武門干一場驚天動地得事件。可惜沒有政治經(jīng)驗的李承乾,最終還是被李世明識破陰謀,被貶為庶人流放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