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閆姓最早出現(xiàn)于什么時期呢?有回答說是宋代。其實閆姓出現(xiàn)的時間還要早,可推至唐代。見《吐魯番出土文書人名地名索引》。

而閻姓的歷史就早了,戰(zhàn)國古璽可見。

那么閻姓與閆姓是什么關(guān)系?

閆是閻的異體字,《異體字字典》中云:俗用為閻的略字。

如何理解上面的話?

可以理解為:閆是閻的俗體。要知道,在唐代可沒什么簡化字之說,民間對某一字可以有不同的俗體寫法。

那么在閆姓創(chuàng)立之初,可以理解為與閻是一個姓,只是俗寫為閆。

但是在有了“閆”姓的寫法之后,這兩個姓就分化了,閆與閻是分化姓。

關(guān)于分化姓,我們可以舉出很多的例子:如蹇與寋是異體,后分化兩姓;召為邵初字,后分化兩姓;旬、郇同氏,后者為邑化字。西周之筍與后世的荀同字,竹字頭與艸字頭恒通。商代之旬氏與西周的筍氏,與后世的郇、荀本來是一個氏稱,后來才歧而為四。丙姓與邴姓、申屠與信都、逄與逢、卞與弁等等。

為了明晰這個說法,再多說幾句。閆是閻的俗本字,或稱為廣義假借字。

廣義的假借字,還包括按語音相同或相近原則的古今字、異體字、俗本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后來長期使用。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異體字就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嚴格意義的異體字可以成為狹義異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稱為部分異體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廣義的異體字!豆判债愇摹妨信e出古代文獻中同一姓氏的不同字形:丙或作邴,雍或作雝,郤或作郗,特或作植,藉或作籍,知或作智,瓶或作缾,來或作萊,或作郲。

俗本字:誤認同音或音近的字為本字,用它代替真正的本字,稱為俗本字。陳立注《白虎通疏證》中舉了個例子:價值的“價”,古皆作“賈”,說文無“價”字。漢世多習魯論,時隸書盛行,故多俗字。裘錫圭認為:“我們在前面講過的俗本字,可以附在假借字里!

實際上,我們所講的廣義通假就是通用字的概念。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寫道:“通假有廣義、狹義之分,最廣義的‘通假’和‘通用’所指的文字現(xiàn)象的范圍是相同的!敝赋鑫淖种g的通用關(guān)系,古代多用“A讀為B”,“A讀曰B”,“A與B同”,“A與B通”等說法。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質(zhì)上不屬于錯字或別字,屬于正常的文言現(xiàn)象。裘錫圭認為:古書里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性質(zhì)跟現(xiàn)在的同音別字并無區(qū)別。在文獻中,有時會見到某字同某字或者某字通某字,這里“同”和“通”的區(qū)別是:“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某字”;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比如孔乙己曾經(jīng)說過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這四種寫法之間就可以說A同B。“通”一般是指狹義的通假字,是指“寫錯或印錯的字 ”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它們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

《異體字字典》把“閆”列為“閻”的異體字,我認為列為俗本字更為恰當。

總結(jié)一下:閆與閻在開始的時候,閆姓只是閻姓的俗寫,后來分化為兩姓。

最佳貢獻者
2

閆和閻在現(xiàn)實社會中是一個姓。很多一家人,他爸姓″閻″,他哥姓″閆",他自己甚至姓了″嚴"。出現(xiàn)這種亂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會上的漢字使用不規(guī)范造成的。別人對你的姓氏不了解,用了錯別字,你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滿不在乎。有時寫你姓名的人為了圖生勁,故意將你姓字寫錯,你也不伸辨,聽之任之。尤其是計劃經(jīng)濟時期,老百姓去交公糧,賣黃煙業(yè),賣生豬,買豬肉等擠得水泄不通,為了雙方買賣盡快完成交易,填制姓名時,任由制單員隨便寫,不管你姓什么,只要同音字就行,以致把″閻"寫成"嚴"!宕鳌宄伞按"!逦"成″位"!甯"成″付"!逋."成“仝″!咫"成"疼"!逑"成,"下"。五花八門。這每次經(jīng)濟交易中寫錯姓問題還不大,可去派出所辦戶口,身份證也這么折騰,后果就嚴重了。九十年代,戶籍管理沒聯(lián)網(wǎng),一家出現(xiàn)二,三個姓字很普變。這是因為一家人有幾個在外面工作的寫一種姓字,在家里的由大隊會計寫一種不是簡化字的簡化字。

二是在建國初的文化掃盲運動中,為了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掃盲率,在59年第一批簡化字沒正式公布之前,就提前用了一部分簡化字,造成文字使用不規(guī)范。出現(xiàn)不少錯別字所致。

綜上所述。造成姓氏用字混亂的原因概括為:一是寫姓者懶,二是用字不規(guī)范,三是擁有姓名者對自己不負責任。

說起用字規(guī)范問題,也是莫衷一是。

在1992年版的 新華字典 里“閆”和“閻”是同一個字,后者是前者的繁體;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閆”和“閻”被列為兩個字,雖然都有姓的解釋,但是已經(jīng)是兩個姓了。

閆只用于姓氏,閆是閻的不規(guī)范簡化字,古代只有閻沒有閆 ,后來民間出現(xiàn)不規(guī)范簡化字閆, 成為閻閆并有局面,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規(guī)定把閻一律簡化成閆, 這個方案因為簡化過度不久被廢止, 但是有些簡化成閆的沒改回閻, 用閆的更是一直用了下來 。

《說文解字》有閻無閆,閆乃后世俗字,閆不是姓。今之所謂閆姓是因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后被廢止)把閻的繁體字誤簡化為閆才出現(xiàn)的。故閆正字應作閻。當時,連閻錫山的名字也被誤寫成閆錫山。

由此可見,連權(quán)威部門對漢字的解釋也是不斷變化的,何況民間。

3

閆和閻是同一個姓,并且從規(guī)范字的角度講,兩字均應簡寫作閆。

《康熙字典》記錄:“閆同閻,俗用。” 《中國姓氏辭典》記錄:“閻又作閆! 《中文大辭典》記錄:“閆,姓也,與閻通!敝T多文獻均有閻和閆互通的記載,并未分作兩姓。并且,最初作為姓氏只有“閻”這個字,后來逐漸簡化,出現(xiàn)了三個字,分別是:閆、閻、閆。

民間流傳最廣,使用最多的是閆,為什么這么說呢?閆氏宗祠有一名聯(lián)曰:門庭若市興旺久;三星并臨福澤長。上下聯(lián)首字門和三即構(gòu)成“閆”字。而1956年大陸推行漢字簡化,對于閻、閆、閻、閆四個字統(tǒng)一簡化寫作閻,所以作為姓氏,身份證上只有“閻”而沒有“閆”,打字也一樣,例如你打出“閻錫山”三個字。而這實際上還是認為“閻”和“閆”同。

一個是人們的使用習慣,即習慣用“閆”字,一個是規(guī)范字的規(guī)定,即用“閻”字,二者的矛盾造成了“閻”、“閆”使用混亂、難以區(qū)分的局面。后來又經(jīng)歷了很多波折,“閆”也成為了規(guī)范字。

另一種說法是閆姓為閻姓的別支,因為《姓譜》將其分為兩姓!段逡艏崱酚涊d:閆“同閻義,俗用!遍、閆兩姓同出一源,都是黃帝族的后代,閆為閻的俗用,故《百家姓》里面兩姓并存。這種說法,只是說明了兩姓并存的原因,本質(zhì)上還是一姓。

閻姓起源有很多,第一,源于姬姓,皇帝裔孫后稷,承襲姬姬姓,12世孫古公亶父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周武王時,太伯曾孫仲奕被封于閻鄉(xiāng),他的后代就以封地為姓氏。第二,周昭王小兒子手心上有個“閻”字,周康王封他于閻城,后代以封地為姓。第三,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于閻,后來被晉國所滅,后代以封底為姓。第四,出自羋姓,楚國公族閻敖。第五,其他民族改姓。

4

閆姓,中文姓氏之一。一般認為,閆姓是閻姓的簡化寫法。閻姓為《百家姓》收錄。閻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約三百八十一萬五千余,占全國人口的0.24%。閻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發(fā)展,東漢時,閻姓開始進入四川,陜西,甘肅。明代至清代,閻姓才開始逐漸向南方擴展,發(fā)展到江蘇,湖南等地,清代以后,開始進入福建,廣東和臺灣。經(jīng)歷了“閻”——“閻”——“閆”——“閆”的演化過程。其中閻為最繁體,閻為門框簡寫為門而成,閆為閻的異體字,閆則為當今簡化字寫法,已經(jīng)被閆姓家族廣泛使用。

5

謝邀。嚴格的說,閆姓和閻姓之前確實是一個姓氏。

閻是以前的繁體字寫法,大家都知道解放后推行了簡體字,寫法復雜點的字都被簡化。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實簡體字之后,還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次推行了二簡字,也就是再次簡化的漢字。閻這個字也被簡化成了閆。同時被簡化的姓氏還有很多,比如蕭就被簡化成了肖。傅被簡化成了付。

在推行簡體字的活動中,姓閻的人戶口等身份記錄中也都被寫成閆。然而二簡字只用了9年,因為某些原因又被廢除了。

這幾年中,很多人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也就順其自然就這么繼續(xù)寫下去了。還有一部分在二簡字被廢除后,又改回了以前的寫法。一部分繼續(xù)寫閆,還有一部分改回了閻,兩種寫法都有人使用。

后來有的到派出所改回了姓,有的人繼續(xù)用簡化后的閆。這就造成了現(xiàn)在閆和閻都有人叫的現(xiàn)象。同樣的,我前面說的例子,付和傅,蕭和肖,同樣也是這樣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同一個姓變成了兩個不同的姓,而兩個不同的姓以前其實是同一個的現(xiàn)象。

最后的結(jié)論就是,兩個姓以前確實是一個,不過現(xiàn)在因為習慣和別的原因,又成了兩個不一樣的姓了,F(xiàn)在我們偶爾還能看到一些年紀大的人寫的字很奇怪,不認識是什么字,字典上還沒有,其實這就是被廢除的二簡字,比如下面的圖片,你能認出幾個字。

更多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歡迎關(guān)注點贊!

6

身份證上的姓是不能改的,所以不是一個姓。以前通用過。


7

閆和閻在現(xiàn)實社會中是一個姓。很多一家人,他爸姓″閻″,他哥姓″閆",他自己甚至姓了″嚴"。出現(xiàn)這種亂象的主要原因。

一是社會上的漢字使用不規(guī)范造成的。別人對你的姓氏不了解,用了錯別字,你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滿不在乎。有時寫你姓名的人為了圖生勁,故意將你姓字寫錯,你也不伸辨,聽之任之。尤其是計劃經(jīng)濟時期,老百姓去交公糧,賣黃煙業(yè),賣生豬,買豬肉等擠得水泄不通,為了雙方買賣盡快完成交易,填制姓名時,任由制單員隨便寫,不管你姓什么,只要同音字就行,以致把″閻"寫成"嚴"!宕鳌宄伞按"!逦"成″位"!甯"成″付"!逋."成“仝″!咫"成"疼"!逑"成,"下"。五花八門。這每次經(jīng)濟交易中寫錯姓問題還不大,可去派出所辦戶口,身份證也這么折騰,后果就嚴重了。九十年代,戶籍管理沒聯(lián)網(wǎng),一家出現(xiàn)二,三個姓字很普變。這是因為一家人有幾個在外面工作的寫一種姓字,在家里的由大隊會計寫一種不是簡化字的簡化字。

二是在建國初的文化掃盲運動中,為了普及文化教育,提高掃盲率,在59年第一批簡化字沒正式公布之前,就提前用了一部分簡化字,造成文字使用不規(guī)范。出現(xiàn)不少錯別字所致。

綜上所述。造成姓氏用字混亂的原因概括為:一是寫姓者懶,二是用字不規(guī)范,三是擁有姓名者對自己不負責任。

說起用字規(guī)范問題,也是莫衷一是。

在1992年版的 新華字典 里“閆”和“閻”是同一個字,后者是前者的繁體;而在1998年版和第十版中“閆”和“閻”被列為兩個字,雖然都有姓的解釋,但是已經(jīng)是兩個姓了。

閆只用于姓氏,閆是閻的不規(guī)范簡化字,古代只有閻沒有閆 ,后來民間出現(xiàn)不規(guī)范簡化字閆, 成為閻閆并有局面, 1977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規(guī)定把閻一律簡化成閆, 這個方案因為簡化過度不久被廢止, 但是有些簡化成閆的沒改回閻, 用閆的更是一直用了下來 。

《說文解字》有閻無閆,閆乃后世俗字,閆不是姓。今之所謂閆姓是因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后被廢止)把閻的繁體字誤簡化為閆才出現(xiàn)的。故閆正字應作閻。當時,連閻錫山的名字也被誤寫成閆錫山。

由此可見,連權(quán)威部門對漢字的解釋也是不斷變化的,何況民間。

8

《百家姓》中第327個姓是閻(柴瞿閻充),第460個姓是閆(晉楚閆法),是同音不同字的兩個姓。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

)出版的《康熙字典》中,既有閻字也有閆字,都為“姓也”。

9

閆和閻是一個姓氐,它是由閻一閻一閆發(fā)展而來,以前人們愛寫哪個寫哪個,自從有身份證以后,大部分由派出所而定,打出哪個就讓你姓哪個。出現(xiàn)了父親姓閆,兒子姓閻,哥哥姓閆,弟弟姓閻的混亂狀況。造成了很多人誤以為閆和閻是兩個姓氏。

10

是的,閆,其實是國家搞簡化字那會兒一失敗字眼,類似的還有肖、付等等。話說,閆字簡化不成功,大部分閆姓人已重新用回閻姓,小部分消息不靈通的,繼續(xù)用閆,于是衍生出這個怪姓,古代是沒有滴。同樣,肖、付等都返還蕭、傅,但還是留下了一部分尾巴。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