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厚黑學的集大成者,他從三十歲出仕到七十三歲去世,歷經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個時期,最終在曹芳在位期間通過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控制了曹魏政權,為之后司馬師、司馬昭逐步篡奪曹魏皇權奠定了基礎,最終則是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完成了最后一棒,徹底取代了曹魏皇權。后來到了東晉時期,司馬懿的后裔晉孝明帝在讓大臣給他講解歷史的時候,聽到這一段,都羞愧得無地自容,把臉伏在床上不好意思面對其他人。
司馬懿早期其實還好,也沒有太過明顯的野心。 曹丕去世時,留下四個輔政大臣中就包括司馬懿,但其他三個人陳群、曹休和曹真先后病逝,只剩下了司馬懿。因此,到曹叡去世時,司馬懿和曹爽被任命為輔政大臣,也就是受到了曹叡的托孤之重。但一開始成為輔政大臣的時候,司馬懿很快就在曹爽的逼迫之下托病不出,閉門謝客了。一直隱忍待機,終于在十年后等到了機會,通過高平陵之變,將曹爽集團一網打盡,取代了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權。
高平陵之變中,一開始司馬懿只是控制了洛陽和皇太后,并沒有太大優(yōu)勢,所以曹爽的智囊桓范建議曹爽挾持皇帝逃往夏侯玄鎮(zhèn)守的關中,或者直接去許昌,先把皇帝安置下來,然后再號召全國,起兵討伐司馬懿。但曹爽本來就只是親貴子弟,并沒有什么特別過人的軍政才能,所以很猶豫。關鍵時刻,司馬懿讓蔣濟給曹爽寫信,蔣濟以個人名譽擔保,只要曹爽放棄抵抗,接受現實,就一定能夠保全身家。但曹爽投降了以后,司馬懿仍然將曹爽集團誅滅三族。不久后,蔣濟也因為食言,羞愧而死。
曹爽集團被鏟除后,司馬懿雖然已經實際控制了曹魏政權,但仍然有些人并不完全受他控制,比如征西將軍夏侯玄,坐鎮(zhèn)關中,擁兵十萬,司馬懿就很不放心,所以以高官厚爵引誘夏侯玄,讓夏侯玄放棄了在關中的兵權,入朝洛陽。到洛陽之后,司馬懿并未對夏侯玄下手,但到了司馬師掌權時,因為皇帝的近臣李豐、張緝企圖發(fā)動政變,誅殺司馬師,以夏侯玄輔政,事情敗露后,司馬師以此為契機,大肆屠殺仍然心存曹氏的大臣,夏侯玄也一起被殺。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為了避禍,不得不不顧與蜀漢的國仇家恨,投奔了蜀漢。
王凌和司馬懿是多年好友,司馬懿還推薦過王凌升官。在高平陵之變前,王凌和其他曹魏元老一樣,也對曹爽不滿,寄希望于司馬懿在推翻曹爽之后,將曹魏政權拉回到正常軌道上,但司馬懿鏟除曹爽集團的時候,大肆株連,而且只要涉及相關的人,多數都要誅滅三族,斬草除根。王凌感到自己也很危險,于是鋌而走險,在淮南發(fā)動叛亂,準備舉兵入朝,誅滅司馬懿,廢黜皇帝曹芳,改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為帝。司馬懿輿疾出征,王凌被迫出降。
王凌本來以為以他們兩人的交情,司馬懿不會殺他,所以在被解送京城的路上,王凌試探司馬懿的態(tài)度,向司馬懿討要釘棺材的釘子。司馬懿果然給了王凌釘子,王凌確認司馬懿還是不會放過他,就自殺了。即便如此,司馬懿仍然將王凌誅三族,相關人等都被殺,連死了的人也被挖出來,剖棺戮尸。楚王曹彪也同時被殺,并牽連了一批皇親國戚。之后,司馬懿下令將本來分散在各地的曹魏宗室都集中到洛陽來居住,以便監(jiān)視。在此期間,司馬師的妻子夏侯徽本來是夏侯玄的妹妹,僅僅因為夏侯徽發(fā)現司馬氏有不軌之心,就被司馬師自己毒死了。
在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繼承了司馬懿的權力,仍然實際控制著曹魏政權。在司馬師當權時期,先是發(fā)生了李豐與張緝陰謀政變的事件,司馬師借機廢黜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以便于控制。又發(fā)生了淮南第二叛,也就是毋丘儉的叛亂,司馬師也和司馬懿一樣,不顧當時自己已經身患重病,力疾出征,平定了叛亂。在這兩個重要事件中,司馬師也和司馬懿一樣,大肆株連屠殺,并且是盡可能的羅織罪名,將仍然忠于曹魏的勢力都鏟除掉,有些實際上并不是忠于曹魏,只是因為沒有完全依附于司馬氏,也同樣被殺。
司馬師沒有兒子,他在平定毋丘儉叛亂之后回師的路上病死,司馬昭臨時被推上了接班人的位置,繼承了司馬師的權力。在司馬昭時期,皇帝曹髦被逼無奈,只能自己親率宮中童仆出宮去殺司馬昭,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指示成濟在大街上公然刺死了曹髦。雖然曹髦此時只是傀儡皇帝,但畢竟和司馬昭有君臣名分,即使要殺他,也只能暗下殺手,司馬昭如此不顧體面,公然刺殺曹髦,這是違背當時人們的道德底線的。連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都認為太不顧體面了,跑出來撫尸痛哭,并提出了誅賈充以謝天下的要求,但司馬昭只殺了成濟塞責,賈充仍然是他的心腹。
此時曹魏內部已經沒有什么人公然宣稱自己仍然忠于曹魏了,但司馬昭仍然對不是他的親信而握有實權的人不信任,比如諸葛誕,本來是在司馬懿、司馬師一路扶植之下成長起來的,并且和司馬氏結為了姻親,但司馬昭派人試探諸葛誕對曹魏把皇位禪讓給他的態(tài)度時,諸葛誕明確表示反對,于是司馬昭以朝廷的名義征召諸葛誕入朝,擔任有名無實的司空。諸葛誕明白司馬昭這是要對他下手了,加上有夏侯玄的覆轍在前,只能起兵叛亂。司馬昭率大軍出征,平定了諸葛誕叛亂,再次屠殺了一大批異己力量。
司馬昭時期的另一件重要事情是派鐘會、鄧艾等人率兵伐蜀,消滅了蜀漢政權。但在人事安排上,司馬昭層層設防,相互牽制,最后是衛(wèi)瓘先和鐘會上書彈劾鄧艾,將鄧艾扣押起來,接著鐘會率兵叛亂,衛(wèi)瓘利用平定叛亂之機殺死了鐘會和鄧艾,蜀漢已經投降的大批將士和官員、宗室等人都在叛亂中被亂兵所殺。司馬昭為了防止意外,又命賈充率兵出斜谷,他自己親率大軍為后援,以防止意外,這次連賈充都擔心自己只是螳螂,司馬昭會不會對他下手。
皇權爭奪本來歷來就非常殘忍、血腥,這并不奇怪,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在一個短時期內通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政治斗爭就可以解決,而司馬氏從高平陵之變算起,到司馬炎最后篡位,至少表面上是和平過渡,但卻依然在這個過程中大肆屠殺,并且動輒就誅三族,譙類無遺,就顯得特別殘忍了。同時,司馬懿和司馬昭兩人在各自掌權的時期猜忌心特別重,很容易懷疑別人是否會成為自己的敵人,所以總是故意設置陷阱,逼對手就范,且經常言而無信,充滿了陰謀。
可以說,司馬氏從司馬懿開始到司馬炎成功篡位,整個這個過程就是厚黑學的勝利。而在當時流行的忠義為本的主流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被司馬氏的篡位之路徹底摧毀,以至于一些本來篤信儒家價值觀的人不得不當起了裝作狂放不羈、不理時事的樣子以避禍,也就是竹林七賢,從而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而司馬氏家族以陰謀起家并發(fā)家,在成功篡取皇權之后,只過了短短十多年,司馬炎死后才一年,持續(xù)長達十多年的八王之亂就拉開了序幕,宗室中的每個人都野心勃勃,都是陰謀家。八王之亂最后就演變成了永嘉之亂,乃至于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