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并不是一代比一代差,這是一個理解誤區(qū),只不過咸豐帝以后的皇帝出現(xiàn)子嗣斷層的現(xiàn)象,所以才造成這個錯覺。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的曲解,認為清朝選秀制度中無法回避近親結婚,并將此歸結為皇嗣斷層的主要原因。仔細研究清代皇室子嗣情況,不難發(fā)現(xiàn)有兩個重要因素主導著清末三帝的生育問題,這可能才是根源。
近親結婚的反駁
古人不是傻子,近親結婚的弊端并不是什么新鮮醫(yī)學理論,早在唐朝就有法律規(guī)定同宗共姓不得為婚、嚴禁尊卑親屬為婚和不得娶親屬妻妾。清代康熙朝規(guī)定,閱選秀女時,秀女中屬后族近支或母族屬愛新覺羅之女的,應當予以聲明。嘉慶朝規(guī)定,挑選秀女時,屬皇后、皇貴妃、妃嬪親姐妹的,加恩不予挑選。這些都是清朝皇室規(guī)避近親結婚的政策,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清朝的皇帝沒有近親結婚的產物:
清太祖努爾哈赤,父親愛新覺羅·塔克世,生母喜塔臘氏,都督阿古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太宗皇太極,母親葉赫那拉·蒙古哲哲,葉赫部首領楊吉砮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世祖福臨,母親孝莊文皇后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非近親繁育;
清圣祖玄燁,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圖賴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世祖胤禛,母親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威武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高宗弘歷,母親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鑲黃旗,凌柱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仁宗颙琰,母親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清泰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宣宗旻寧,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和爾敬額之女。雖然太祖之母為喜塔臘氏,但非阿古一脈,阿古之后代在鑲紅旗,孝淑;屎笤谡灼,二者無親屬關系,故非近親繁育;
清文宗奕詝,母親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頤齡之女,原為正紅旗人,后抬入鑲黃旗。鈕祜祿氏是大姓,孝全成皇后與孝圣憲皇后不但隔了三代,也原本沒有什么親屬關系,并非近親繁育;
清穆宗載淳,母親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鑲藍旗惠征之女,非近親繁育;
清德宗載湉,父親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父母沒有血緣關系,非近親繁育;
末廢帝溥儀,父親載灃,生母側福晉劉佳氏,父母沒有血緣關系,非近親繁育。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沒有近親結婚的不良產物,所以說近親結婚導致生育能力下降的說法不攻自破。有人非要說道光帝就是近親結婚的產物,所以導致咸豐帝之后的生育能力普遍下降。那不妨看看咸豐帝的幾個兄弟,如道光帝第六子奕訢,有五個子女;道光帝第七子奕譞,有九個子女。
咸豐的第一個孩子是麗貴妃生的女兒,麗貴妃懷孕期間,懿嬪慈禧懷上了咸豐帝的長子,也就是后來的同治皇帝,后玫貴人生下咸豐帝次子,但幾個月就夭折了。當時咸豐皇帝的妻妾只有10名,在其執(zhí)政期間外國開始入侵,國事日益繁重,清朝當時財政緊迫,咸豐帝無力回天之下必然郁郁寡歡,身體欠佳,30來歲就駕崩了,所以他沒機會生太多。要知道乾隆帝六十多歲還得一掌上明珠——固倫和孝公主,也就是說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沒柴燒!
(載灃全家福)
在咸豐帝之后,同治帝、光緒帝、宣統(tǒng)帝都掛了零蛋,這就更被認為是近親結婚的后果,但再來看他們的親兄弟,如光緒的弟弟載灃有十一個孩子,載濤有八個孩子,載洵也有四個孩子,光緒帝的兄弟中,唯獨他沒有子女,這還要往近親結婚上找原因,恐怕沒有說服力。其實在談及清末三帝的子嗣問題時,我覺得有兩大因素不得不考慮,一是主觀政治因素,二是客觀環(huán)境因素。
主觀政治因素
咸豐帝去世后,慈禧策動了辛酉政變,并慢慢控制了朝政,他對清末三帝的婚育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先說同治帝,他的皇后阿魯特氏很不受慈禧待見,同治帝彌留之際,阿魯特氏為他擦拭膿血,慈禧看見后破口大罵“妖婢,此時爾猶狐媚,必欲死爾夫耶?”這個阿魯特氏也不知是有心還是無心,說了句自己也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正宮皇后,請?zhí)罅酎c面子吧。由于慈禧當年入宮走的是側門,所以阿魯特氏的這句話深深的刺痛了慈禧,這個當婆婆的二話不說便“教育”了皇后一頓,隨后就不明不白的隨同治帝而去了。
(英國人畫的同治帝迎娶阿魯特氏)
這一點其實反應了慈禧對同治帝婚姻生活的干預非常嚴重,野史記載說阿魯特氏死前已有身孕,慈禧很可能是害怕皇子出生影響其垂簾聽政。這個說法并不可信,畢竟如果阿魯特氏生下皇子,那是同治帝留下的唯一骨肉,也是慈禧的親孫子,小孩子并不影響慈禧的權力,她的政治手腕是被證明過的。但慈禧一心想推富察氏當同治帝的皇后,只不過當初沒有爭過慈安太后。而慈安太后力推的阿魯特氏又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端華可是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當年慈禧在辛酉政變后將其賜死,這是明顯的政治斗爭,所以同治帝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
(兩宮垂簾)
另外,同治帝19歲駕崩說明他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可能是受到慈禧把持政權的影響,一個皇帝淪為傀儡必然是郁郁寡歡。本來清朝皇帝15歲就到了大婚年齡,而同治帝是17歲才大婚,屬于晚婚,但沒等到晚育就撒手人寰了,這個生育的時間也較為短暫,換句話說就是同治帝生育的機會沒有前代皇帝多。但光緒帝與同治帝不同,他可是活到了38歲,為何也沒留下一兒半女呢?
(光緒帝劇照)
這里的政治原因就更大了,慈禧的親兒子是沒有后代的,光緒帝雖然尊慈禧為親爸爸,但終究不是自己的兒子。在光緒帝14歲時,慈禧準其親政,但也只是名義上,后來有過一段時間放權,但也隨著戊戌政變重回太后擅權的政治格局。光緒帝本就是傀儡,再經歷了維新失敗的打擊,幽禁瀛臺的他哪有心思生孩子。更重要的是光緒的婚姻完全受慈禧操控,她將侄女嫁為光緒帝正宮皇后,即隆裕太后,先不說歷史上對其評價的“丑”,但說她與慈禧的關系就足夠光緒帝排斥的,更不可能生孩子了;屎蟛簧⒆,瑾妃、珍妃誰敢生孩子,嫌宮里的水井不夠用嗎?
(瑾妃、隆;屎、珍妃)
末代皇帝溥儀更加可憐,民國的皇室離婚案讓世人都知道溥儀是個性無能的皇帝,往往人們只是嘲笑一番,然后說是近親結婚的惡果。其實溥儀的兄弟溥偉都生下七個兒子,這并不是遺傳因素導致的,溥儀的悲催結果都是清末衰敗導致的。
“晚上幾次,幾乎每晚,一直睡到白天,恍惚走出房間,看到太陽都是綠色的”。——《我的前半生》
溥儀3歲登基、6歲退位,這期間雖然還是遜清小朝廷的主人,但早已沒了當初的條件,據(jù)說隆裕太后每天只喂食溥儀兩碗粥,造成小皇帝營養(yǎng)不良。在其13歲時,宮里的太監(jiān)們已經開始各謀生路,晚上偷盜宮里的古董,所以就安排對食的宮女好生伺候著溥儀,以免皇帝發(fā)現(xiàn)他們的偷盜行為。這些宮女久居深宮,也是如狼似虎,所以過渡消耗了一個“未成年”的小皇帝。溥儀感覺身體透支后,這些太監(jiān)們又替皇帝想法,找來補藥,吃完補藥接著揮霍身體,以至于最終喪失了生育能力。
客觀環(huán)境因素
男子的生育能力與成長環(huán)境的關系很大,所以在研究清朝皇帝生育能力時,得觀察一下他們幼年的生活環(huán)境,這里需要提兩個重點,一是乾隆過渡裝修紫禁城,二是火燒圓明園、廢止木蘭秋狝。
- 火燒圓明園、廢止木蘭秋狝
我們都知道英法聯(lián)軍在圓明園劫掠了很多珍寶古董,所以潛意識就將圓明園認為是皇家博物館的性質。其實火燒圓明園是指京西的三山五園,這是一座皇家園林,可以算得上是皇家的療養(yǎng)院,英法聯(lián)軍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zhèn)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要知道清朝的皇帝只有冬天三個月的時間住在紫禁城,其它時間,康熙住在暢春園,雍正到咸豐五代都住在圓明園,這里是天然氧吧,一把火之后,清朝皇帝皇子們是少了一個遼養(yǎng)圣地。
1677年,康熙第一次北巡時,在塞外發(fā)現(xiàn)了猶如世外桃源的大草原,非常適合圍獵。4年后,重游此地,便在祖國的塞北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就成了皇家獵場——木蘭圍場,清朝皇家在這里舉行的所有打獵活動,都被稱之為“木蘭秋狝”。這項活動從康熙延續(xù)到道光,共計140余年,到了1824年,道光皇帝因國家窮困,便取消了這項活動,清朝的皇帝皇子又少了一個天然氧吧。
- 乾隆過渡裝修紫禁城
清帝的最后一個皇子生于咸豐八年(1858),火燒圓明園發(fā)生在1860年,所以圓明園燒掉之后,清末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帝都是在紫禁城里長大的。清制,阿哥十歲后非詔不得進入大內,這三個小皇帝都是十歲前繼位的,整個清朝只有此三帝是在紫禁城大內里長大的。光緒帝、宣統(tǒng)帝又都是外藩繼嗣,他們兄弟的生育能力都非常好,所以紫禁城里定然有影響生育能力的因素。清朝還有一個皇帝也是在紫禁城里長大的,即康熙帝,但他是寄養(yǎng)在宮外的曹家,天花病好了之后才入的宮,當時紫禁城也未經大修,所以他并未出現(xiàn)生育問題。
紫禁城的過渡修繕還要追溯到乾隆年間,這位自稱十全之功的皇帝,正值康乾盛世的巔峰階段,對于紫禁城的宮殿廟宇自然是大修大飾。也正是這種過渡裝飾,導致紫禁城里的環(huán)境污染愈發(fā)嚴重。在古建筑的修繕中,經常會用到鎏金工藝,這個工藝會產生汞蒸氣,俄羅斯圣伊薩克大教堂鎏金時就毒死了六十個工人,鎏金完成后的汞殘留也會長久不散,這是汞污染的一個來源。另外,故宮的紅墻是以朱砂為涂料,即硫化汞,這種涂料是需要經常補色維修的,所以紫禁城的紅色涂料也是汞污染的來源之一。汞污染對于未成年人的身體發(fā)育還是有較大影響的。
綜上,清朝皇帝并不是生育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而是清末三帝的無后現(xiàn)象帶來的錯覺。導致清末三帝無后的原因大致分為兩種,一是主觀政治原因,二是客觀環(huán)境因素,而非近親結婚帶來的遺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