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崇禎元年七月,崇禎召見袁崇煥,聽取其對付后金的意見。當時,袁說,給我五年時間,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崇禎聽了十分驚喜。但一旁陪同的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心存疑惑,事后,他問袁:你有什么胸有成竹的方案嗎?袁卻回答:聊慰圣心耳。也就是說,他只是寬崇禎的心。

許大驚,他說,皇上英明之極,你豈可浪對?到時按期責功,你怎么辦?這時,袁崇煥才感到后悔。當崇禎再次召見時,袁崇煥立即對五年計劃提出了相當?shù)臈l件:第一是要戶部保證錢糧;第二是要兵部保證武器;第三是要吏、兵二部保證給他用人上的主動權(quán)。

對這些近乎苛刻的條件,崇禎一一應(yīng)允,并進一步賦予了袁崇煥便宜行事之權(quán),賜給他先斬后奏的尚方寶劍。正是用這把尚方寶劍,袁崇煥處死了毛文龍。

當時,毛文龍坐鎮(zhèn)于皮島。皮島又稱椴島、東江,是位于渤海中的一座長十五里、寬十里的島嶼,它與鴨綠江口的獐子島和鹿島遙相呼應(yīng),呈三足鼎立之勢。

毛文龍原是杭州的一個無業(yè)游民,三十歲時經(jīng)其舅推薦給遼東巡撫王化貞,很快脫穎而出,一直升任到副總兵。此后,他率軍進駐皮島,利用該島的交通條件,召集流民,通商開發(fā),幾年間就使該島“遂稱雄鎮(zhèn)”。皮島地處后金海上咽喉之地,當明軍在遼東的幾座重鎮(zhèn)相繼失守后,皮島的戰(zhàn)略意義更加突出。

應(yīng)當說,毛文龍盡管有過殺良冒功的行徑,但他治理的皮島對后金仍是極大的牽制,朝廷——包括對政事一向不感興趣的天啟——都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不僅把他提升為總兵,還多次派人前往慰問。

對毛文龍的作用,翰林院編修姜曰廣認為:“建州之有東江,猶人身之有蚤虱也。撮之則無處著手,聽之則吮膚而不寧……使無東江,則彼得用遼人耕遼土矣!币簿褪钦f,毛文龍像叮附在后金身上的一只跳蚤,雖然不至于使后金為此喪命,卻可以不斷地騷擾它,使它不得安寧。

但坐鎮(zhèn)一方時間稍長,這只跳蚤就變得不那么容易控制了,朝廷上下開始對毛文龍由腹誹到口誅筆伐,而毛文龍本人,的確由于久鎮(zhèn)一方而變得驕橫不法。

其一,他幾乎把皮島駐軍變成了毛家軍——軍中擔任要職的,大多是他的子侄或義子;其二,他虛報兵額二十萬,其實不到五萬,其他十幾萬人的軍餉,大多數(shù)落入私囊;其三,他利用皮島地處海上要沖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向來往商船征稅,而這并沒得到朝廷授權(quán)。

袁崇煥對毛文龍的這些不法情況了如指掌,并且,這位有道德潔癖的忠臣在還沒有正式接觸毛文龍之前,就已經(jīng)定下了應(yīng)對之策。京城期間,錢龍錫和袁崇煥談天,問及如何處理和毛文龍的關(guān)系,袁崇煥脫口而出: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

不難看出,驅(qū)使袁這樣做的,當然不是個人私利,而是個人的道德好惡。他看不慣毛文龍的驕橫不法,更看不慣毛文龍對朝廷詔命的陽奉陰違。但無論如何,毛文龍罪不致死,更何況,大敵當前,毛文龍也算是獨當一面的方面大員,草率地加以戮殺,袁崇煥何其失策也。

袁崇煥到任后,和毛文龍關(guān)系極為緊張。他派官員到皮島對毛文龍進行審計,接著又宣布海禁,不許商船徑直開往皮島。毛文龍當然不愿就此服輸,他多次上書崇禎訴苦,但崇禎態(tài)度含糊,不肯表態(tài)。

毛文龍不愿服輸,袁崇煥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就是“不可用”,不可用如何處置呢,那就是像他和錢龍錫說過的那樣:殺之。

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于崇禎二年六月深入皮島。當毛文龍手下的將領(lǐng)前來參見袁崇煥時,袁當即煽動——毛文龍手下將領(lǐng)大多姓毛,有的是毛文龍子侄,有的是改姓依附——袁當著毛的面說:你們都姓毛,是出于不得已。像你們這樣的好漢,哪里用得著這樣。我在寧遠前線的官兵,軍餉比你們高,都還吃不飽,你們在海上更加勞苦,軍餉卻更低,還要靠它養(yǎng)家糊口,我對此感到心酸。你們受我一拜吧。

毛文龍手下將領(lǐng)對袁崇煥一席話,既有幾分感動,又有幾分畏懼,古人所謂恩威并施,大抵如此。

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袁崇煥當眾宣布毛文龍有十二大罪,這十二大罪真正沾得上邊的不過二三條而已,其他大多是捕風捉影的羅織之詞。

當天,毛文龍即遭斬首于帳前,死在他苦心經(jīng)營了十年的皮島。毛的部眾被袁崇煥整編,毛家軍從此不復存在。處死毛文龍后,崇禎接報后大為震驚,史書上說他是“意殊駭”——雖然此前他賜予了袁崇煥可以便宜行事的尚方寶劍,但袁崇煥竟然在不作任何匯報的情況下,擅自處死一名獨當一面的高級官員,這不僅是越權(quán),簡直就是擅作威福。

然而,崇禎也有他的苦衷,既然他剛把遼事全盤托付給袁崇煥,袁崇煥本人也立下了五年平遼的軍令狀,那么,追究處死毛文龍之罪,不但毛文龍人已死而無濟于事,反而有可能影響五年平遼大計。也就是說,當崇禎迫不得已地下詔對袁崇煥的行為表示贊許時,這位君主的內(nèi)心有一條基本底線,那就是袁崇煥必須兌現(xiàn)五年平遼諾言。

如此一來,袁崇煥相當于把自己推上了絕路,因為不要說五年平遼,即使五年內(nèi)守住遼東,不讓后金勢力進一步滲透都得打大大的問號。

袁崇煥在請出尚方寶劍斬首毛文龍之前,當著眾人的面向著京師的方向叩首請旨:臣今天誅毛文龍以嚴肅軍紀,將領(lǐng)中再有如毛文龍者,必將同樣處置。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也像臣斬毛文龍那樣斬臣吧。

后來的事實證明,袁宗煥不僅被崇禎所殺,而且比毛文龍死得更為悲慘。史家談遷總結(jié)說,袁崇煥殺毛文龍乃是:“適所以自殺也”。

最佳貢獻者
2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的原因,一般有下面四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就是《明史》中所記,袁崇煥認為毛文龍犯下十二當斬之罪。

第二種,是《石匱書》中的說法,袁崇煥與皇太極秘密議和,皇太極要求他用毛文龍的人頭來表示議和的誠意。

第三種,是《幸存錄》、《三朝野史》和《烈皇小識》等書給出的說法,袁崇煥要促成與后金的和議,卻發(fā)現(xiàn)毛文龍已經(jīng)和后金訂立了一份秘密約定,而皇太極方面聲稱要堅守與毛文龍的約定。于是袁崇煥只能殺掉毛文龍。

第四種,《明史紀事本末》中提到:當初錢龍錫被召為大學士,進京途中在華亭拜訪了當時著名文人陳繼儒,陳繼儒最早提議殺死毛文龍。

但我認為,這些原因的后面還有更根本的一條,就是對權(quán)力的控制。

和許多能臣一樣,袁崇煥對權(quán)力的控制欲望非常強烈,寧遠勝利之后,他和大將滿桂、督師趙之臣之間都有矛盾,而他當時只是一個巡撫。

崇禎元年,袁崇煥再度出山,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權(quán)力比過去要大得多。而駐在皮島、號稱擁有馬步兵十萬的毛文龍,卻在袁崇煥的控制之外。

毛文龍的年紀比袁崇煥大,在遼東事務(wù)上的資歷也比袁崇煥老。天啟二年,毛文龍升為平遼總兵官的時候,袁崇煥剛剛接觸遼東事務(wù)。

當初在寧遠大捷之后,袁崇煥就對毛文龍的作為不滿意,認為他的將領(lǐng)和軍士都太多,應(yīng)該適當裁減,節(jié)省軍餉。而且毛文龍駐扎的島嶼距離遼東越來越遠,距離朝鮮越來越近,很不恰當。

二度出山不久,袁崇煥要從軍餉上面下手,控制毛文龍。他提議在寧遠設(shè)置東江餉司,由寧遠附近的覺華島供應(yīng)東江的軍餉。而過去一直是借助民間的商船,從登州、萊州向東江運送軍餉。

毛文龍不同意,袁崇煥這才以勞軍的名義,前往雙島。毛文龍率兵前來相見。最初幾天,兩個人經(jīng)常在一起喝酒議事。袁崇煥勸說毛文龍衣錦還鄉(xiāng),也就是放權(quán),但毛文龍根本不考慮放權(quán)回鄉(xiāng)。至此,袁崇煥終于決定除去毛文龍。

假設(shè)毛文龍當時能夠聽從勸告,放權(quán)還鄉(xiāng),他起碼不會死在袁崇煥的手中。

所以,歸根結(jié)底,袁崇煥殺掉毛文龍的原因,是對權(quán)力的控制欲。

3

文|小河對岸

袁崇煥是一位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將之比作岳飛,認為袁崇煥之死乃是千古奇冤,是崇禎帝昏聵而釀成的慘劇。但也有很多人認為袁崇煥之死,乃是咎由自取,并無冤屈可言。而還有一些人認為袁崇煥通敵賣國,乃是十足的大漢奸。

那么,袁崇煥之死究竟冤不冤呢?滿清乾隆為袁崇煥翻案時,乃說是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了袁崇煥,想來乾隆一定是聽了不少評書演義。歷史畢竟不是小說,“蔣干盜書”而使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計,錯殺了蔡瑁、張允(該情節(jié)系虛構(gòu))。而蔡、張二人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何原因的情節(jié),也只能出現(xiàn)在評書演義中。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蔡、張,沒有經(jīng)歷任何司法審判,也沒有給他們?nèi)魏伪姘椎臋C會,僅憑一張未經(jīng)辨明真?zhèn)蔚耐〝承啪徒o錯殺了。

而袁崇煥自下獄至處死,卻歷經(jīng)了八個月之久,多番審判。而從罪名上來看,主要是兩大罪,按《明史·袁崇煥傳》記載:魏忠賢遺黨王永光、等等謀興大獄.....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殺害毛文龍)二事為兩人(袁崇煥、錢龍錫,錢龍錫后被免死)罪。

且不論是否閹黨挾私報復,而單從“罪名”上來看,此袁崇煥之兩大“罪名”都絕對成立,也絕非是閹黨能栽贓陷害的。岳飛被加以“莫須有”之罪,岳飛撕裂衣服,露出后背 “盡忠報國”的刺字,并手書“天理昭昭”,而時人皆罵秦檜弄權(quán)誤國。而袁崇煥自下獄至被凌遲,卻并沒一句辯駁之詞,而北京市民爭食其肉、罵其漢奸。而在眾多明朝遺民士大夫的文獻筆記中,袁崇煥的形象也并不怎么好。

袁崇煥之案,所有指控都確確鑿鑿,而非憑空捏造。其它的“市米資敵”的等罪狀,都是公開違反朝廷法度,絕非“欲加之罪”。所以,袁崇煥之案不但在當時不是冤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無法推翻此案的。

那至於袁崇煥是否通敵賣國,這倒不大可能。盡管袁崇煥也面臨著此方面的指控與質(zhì)疑,如據(jù)《崇禎實錄》記載:....桂(滿桂,明末著名將領(lǐng),於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殉國)前被流矢,視之,皆袁軍矢也。(袁)崇煥按兵不動,物論籍籍。

袁崇煥在大明已位極人臣,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加“太子太!保n蟒衣、銀幣。雖然其時的大明舉步維艱,但誰也預料不到大明會在十幾年后崩局。而后金(滿清)雖擁有軍事上的主動,但至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前,也沒有完全占有遼東。而后金的人口較少,社會結(jié)構(gòu)又簡單,經(jīng)濟較為單一,抵制自然風險的能力甚為薄弱。不但漢人不看好后金政權(quán),就連滿清入關(guān)之后,也沒有坐定天下的自信。而將遼東的漢人盡驅(qū)至關(guān)內(nèi),以防在中原待不住,還可以退回關(guān)外。

所以,皇太極對明清“議和”比崇禎帝還著急,迫切希望大明承認滿清政權(quán)及其對遼東地區(qū)的侵占。故而,袁崇煥不可能置前程、名譽及家族安危於不顧,而在主觀上“通敵叛國”,這應(yīng)該也是乾隆為袁崇煥平反的原因所在。

崇禎帝之所以殺袁崇煥,還是因為對袁崇煥將遼東局勢搞得越來越糟而失望透頂。其實無論是“私自議和”還是“擅殺毛文龍”抑或“市米資敵”等罪。只要袁崇煥能遏制住遼東的局勢,崇禎帝都可以忍受。就像現(xiàn)今公司考核員工一樣,只要業(yè)績突出,什么遲到早退、差旅費、招待費不實之類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容忍。而一旦業(yè)績不好,就另當別論了。

其實,袁崇煥在明末的作用有些被高估。袁崇煥的確打了幾場勝仗,但主要是守城戰(zhàn)。而守城戰(zhàn)是被動作戰(zhàn),而非野戰(zhàn)圍殲,不可能給后金(滿清)過大的重創(chuàng)。后金軍隊擅長野戰(zhàn)而不利攻城,一旦覺得“城池”難啃也就放棄了,不可能牙齒都崩掉了還死抱不放的道理。而從袁崇煥累計的戰(zhàn)報上看,顯然有謊報戰(zhàn)功之嫌(其實,“謊報戰(zhàn)功”已成明軍慣例)。而滿清入關(guān)是在袁崇煥死后的第十四年,而以堅城固守,祖大壽、吳三桂等都足當其任,并非除袁崇煥不可。事實上,直到李自成進入北京,山海關(guān)還在明軍的手里。

而崇禎帝應(yīng)是受了袁崇煥“輝煌”戰(zhàn)績的影響,而對袁崇煥寄予厚望,便將遼東之事全盤委托給了袁崇煥?稍鐭ㄉ蟻砭鸵活D忽悠,并對崇禎帝許諾“五年可復全遼”。事實上,從當時遼東的實際狀況上來講,明軍并無野戰(zhàn)進攻的能力,能守住已有城池已屬不易。而以袁崇煥原先的“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方針上來看,長遠看還是很有希望的。短期內(nèi)收復全部遼東失地,顯然不切實際。

可這“五年復全遼”的許諾,就像緊箍咒一樣束縛著袁崇煥。既不能武力復遼,袁崇煥就想到了與后金議和。一旦大明與后金議和成功,“五年復遼”的緊箍咒也就自動松解了。而議和的最大障礙,便是東江鎮(zhèn)毛文龍勢力的存在。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為了與后金議和,而將袁崇煥殺毛文龍比作秦檜殺岳飛。

至於袁崇煥所列毛文龍的十二大罪狀,很多都是當時明軍的通病,甚至袁崇煥身上也有。而朝廷也更早知曉,并未追究,皆因仰賴毛文龍從后方牽制住后金軍隊。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后果,史載:..(袁)崇煥雖誅(毛)文龍,慮其部下為變,增餉銀至十八萬。然島弁失主帥,心漸攜,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而再從后來,清初分封四位漢人藩王(滿清共分五位漢人為王,孫可望系勢窮降清,并無軍隊與地盤)來看,除了吳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龍的部將,可見毛文龍部極具戰(zhàn)斗力的。耿、尚、孔等攜紅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為后金軍隊攻城能力的不足打開了局面。而毛文龍雖為人驕恣,但東江鎮(zhèn)軍民(多系從遼東逃避后金屠殺的漢人,毛文龍在遼東的親屬百余人亦盡遭后金的屠殺)皆與后金仇深似海,屢屢從后金的后方乘虛襲擊后金。毛文龍也因此被比作“海上長城”。

毛文龍被殺的三月后,后金再無后顧之憂,后金軍隊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是為“己巳之變”(甚至此后,后金(滿清)軍隊能幾次大規(guī)模入關(guān)寇掠,亦是失去了毛文龍部從背后牽制的影響)。而這對於崇禎帝來說,是極為震驚與失望的,不但袁崇煥“五年復全遼”的許諾早已成了泡影,反而將遼東的局勢搞得更加惡化。崇禎帝也許會想到,倘若毛文龍尚在,何至于有今日之局面?

明末兵部尚書、學者王在晉就曾說道:“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yīng),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于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耳!

袁崇煥雖不大存在主觀上“通敵賣國”的可能,但的確“壞了事”。其逾越皇權(quán),擅殺大臣,又公然違反朝廷的諸多法度,而使遼東局勢越來越加惡化。以致崇禎帝對其失望透頂,而痛下殺心,其事雖很慘烈,但也正如王在晉所說,乃是“自取之禍”,也怨不得他人。

參考史籍:《明實錄》等等

4

因為袁崇煥的偏執(zhí)斬將,駐守鴨綠江口的東江總兵,在明朝與后金、朝鮮邊界地帶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毛文龍,仿佛遼東上空滑過的一顆流星,迅即消逝,其本來面目因此而變得模糊不清,是非功過更難評說。

關(guān)于毛文龍的研究,最早出現(xiàn)在1940年。李光濤在他的《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一文中,清理了毛文龍的事跡,為后人研究這一段歷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只是不知出于何種考慮,作為東江總兵的毛文龍在此文中被說的一無是處,而袁崇煥的擅殺卻被大加贊揚到了幾乎偏激的程度:“袁崇煥斬所當斬,毛文龍死且有余辜!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1980年代以來,研究袁崇煥成就卓著的閻崇年也有類似觀點,他出于對袁崇煥的崇敬與偏愛,從評價袁崇煥為“民族英雄”的立場上,為其殺毛文龍百般辯解,極力證明此舉“一無錯處”。

毛文龍的歷史真面目到底是怎樣的?

毛文龍,浙江杭州人,年輕時窮困潦倒,學過麻衣相術(shù),擺過拆字地攤。后浪跡天涯,來到山海關(guān)邊塞,度過了二十多年的行伍生涯。

天啟元年,經(jīng)友人引薦,毛文龍成為遼東巡撫王化貞標下的一名游擊。后金攻陷遼陽時,他從海道遁回,乘虛占據(jù)鴨綠江邊的鎮(zhèn)江堡,升任副總兵。鎮(zhèn)江堡被后金攻陷后,他率部撤往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隨后晉升為總兵。

皮島又稱東江,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在后金窺視遼東的形勢下,這一地區(qū)對于明朝極具戰(zhàn)略價值。毛文龍登島后,披荊斬棘,籌備器用,召集流民,招商引資,南貨綢布,北貨參貂,掛號抽稅,不過幾年,東江就成了一方雄鎮(zhèn)。

天啟三年,毛文龍與部下計議后,率部攻下金州,命部將張盤駐守,自己仍退回皮島。由于此戰(zhàn)告捷,金州與皮島形成互為犄角之勢,陸路可以遏制后金南下,水路可以前往登州運糧,皇帝晉升毛文龍為左都督,并掛將軍印,賞賜尚方寶劍。

當時朝廷上下都以為毛文龍在外海有牽制努爾哈赤的功勞,工科給事中楊所修的評價很具體,很精當——

“東方自逆奴(努爾哈赤)狂逞以來,唯一毛文龍孤?lián)魏I,日從奴酋肘腋間撩動而牽制之;奴未出老巢則不時攻掠,以阻其來;奴離窺關(guān)則乘機搗襲,以斷其后!

天啟皇帝在諭旨中也多次稱贊毛文龍:“多方牽制,使奴狼狽而不敢兩顧。”

但站在殘酷現(xiàn)實角度講,孤懸海上,面對如狼似虎的后金,要立于不敗之地,談何容易!

毛文龍不是呆將,他頗懂得周旋之道。皇太極即位后,他以明朝封疆大吏的身份,多次和皇太極聯(lián)系,相約和好,維持邊疆安定。崇禎皇帝鑒于他的獨特作用,繼續(xù)對他實施優(yōu)容方針。

毛文龍畢竟是一介武夫,如此內(nèi)有優(yōu)容,外有周旋,始終握有一方雄鎮(zhèn)后,他自然就有了一些擁兵跋扈的趨勢。

抓大放小,對大局有益的情況下,毛文龍這點武人的毛病其實是可以接受的,但明末的朝堂十分狹隘,根本容不下毛文龍人狂勢盛,因此對他的攻擊掣肘,頗多。

但崇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客觀冷靜的,時常要為毛文龍說一些公道話。

袁崇煥從一開始就想收拾毛文龍!

崇禎元年新任“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wù)”的袁崇煥,離京之前在談到平遼方略時,并沒有把收復失地擺在首要位置,而是主張“先從東江做起”,說白了就是,先把勢如割據(jù),不受節(jié)制的毛文龍收拾了再說。照他的話說,毛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很明顯,“可用則用之”只是他欲殺的托詞。

上任不顧現(xiàn)實,即要官場權(quán)威,袁崇煥在此處一身的士大夫官僚毛病,難稱英雄。

作為欽差督師大臣的下馬威,袁崇煥上來即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沿海實行了嚴格的“海禁”,此舉不為針對后金,而是為了卡住毛文龍經(jīng)濟來源,逼迫他就范。

無可奈何下,毛文龍只好向皇帝申訴,說袁崇煥封鎖登州沿岸,“是攔喉切我一刀!

因為任命袁崇煥是自己的主意,并且已經(jīng)授予了尚方寶劍,袁崇煥可以全權(quán)處置薊遼、登萊以及天津一帶軍隊的一切事宜,尤其還有袁崇煥那句“五年收復遼東”的豪言壯語在,此時的崇禎已經(jīng)不好表態(tài)。

毛文龍見皇帝沒有表態(tài),再次上疏,傾訴孤?lián)魏M獾目嘀裕坪跻呀?jīng)預感到了接下來的禍患,他提醒崇禎說,袁崇煥這是同室操戈。

崇禎能怎么辦,只好充當和事佬,他淡淡地回復毛文龍說:軍中一切事宜,當從長商榷。

言下之意,袁崇煥五年收復遼東,是當前第一等大事,這五年,大家都要忍耐一些。

讓崇禎沒想到的是,袁崇煥根本不給毛文龍從長商榷的機會。

崇禎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煥以巢穴擒虎的心機,抵達距離旅順口陸路十八里、水路四十里的雙島,次日,毛文龍從皮島趕來,雙方拜會。

袁崇煥殺毛文龍,看似是忠君為國,其實是狹隘偏激,自取滅亡。

文人的心機是武夫沒法比的。

六月初三日,袁崇煥檢閱軍隊,毛文龍率領(lǐng)將官列隊歡迎。次日,毛文龍設(shè)宴為督師大人接風。席間,兩人密談至晚間,談了什么,不得而知,但袁崇煥殺心已下是肯定的。

六月五日,袁崇煥在雙島召集毛部將士,犒賞隨毛前來的三千五百人,話到一半,見時機成熟,袁崇煥突然向毛文龍興師問罪,一口氣宣布了十二條“當斬之罪”——

其一,九年以來兵馬錢糧不受經(jīng)略巡撫管核;其二,全無戰(zhàn)功,卻報首功;其三,剛愎撒潑,無人臣禮;其四,侵盜邊海錢糧;其五,自開馬市,私通外夷;其六,褻朝廷名器,樹自己爪牙;其七,劫臟無算,躬為盜賊;其八,好色誨淫;其九,拘錮難民,草菅人命;其十,交結(jié)近侍;其十一,掩敗為功;其十二,開鎮(zhèn)八年,不能收復遼東寸土。

袁崇煥開列的這些罪狀究竟是否屬實,已經(jīng)無法核對,但即使全部都是事實,這十二條中也只有二三條夠的上罪狀,其余各條大多是官場或軍隊的通病,并非毛文龍獨有,根本論不上“當斬之罪”。

豪言壯語的背后有時候是心虛不安。

袁崇煥殺毛文龍的時候,即是如此。

他向在場的毛部將士大聲說:“今日殺毛文龍,如果本部院不能為朝廷收復遼東全部領(lǐng)土,愿意用尚方寶劍償命。毛文龍如此罪惡,爾等以為應(yīng)殺不應(yīng)殺?如果我屈殺文龍,爾等就來殺我。”

說完,袁崇煥又朝西叩頭請旨,說道:“臣今日誅毛文龍,以肅軍政,鎮(zhèn)將中再有如文龍者,亦以是法誅之。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

把話說的這么絕,結(jié)果一語成讖,之后袁崇煥死得比毛文龍更慘。

袁崇煥明知五年復遼是空談,為何又把話說得如此決絕?

只能說袁崇煥恐非真正的坦蕩英雄,只是一時空豪邁。

因此《國榷》中說,袁崇煥殺毛文龍,適所以自殺也。

而一些朝臣對袁崇煥的批評更深刻,總結(jié)成一句話,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斷大明牽制后金的戰(zhàn)略臂膀。

袁崇煥殺毛文龍帶來了哪些直接惡果?

不久,皇太極在無后顧之憂的有利下,率軍突破長城邊關(guān),兵臨北京城下,直接導致了己已之變。

此外,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嘩變,幾乎所向披靡,釀成山東大亂。不久,孔、耿又率部投降皇太極,成為南下攻伐的急先鋒。

固然,孔、耿的叛變責由自負,但袁崇煥殺毛文龍,起到了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雀的作用,這是不可否認的。

5

感謝“小秘書”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拆成2個小問題:

第一,題目的意思,忠臣似乎就應(yīng)該就必須抱團成為好朋友、鐵哥們,只能相愛不能相殺。所以,忠臣怎么能殺忠臣?

第二,袁崇煥和毛文龍與共同的敵人,都是后金,殺毛文龍是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袁崇煥為什么要這么干?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忠臣和忠臣為什么關(guān)系也不好,甚至彼此拆臺、互相殺戮?

商鞅對秦國來說是忠臣,貴族祝懽對秦國來說更是忠臣,但商鞅為了替變法開路,把祝懽殺了,以震懾其他人;蕭何是忠臣,韓信也是忠臣,而且兩人關(guān)系不錯,可把韓信騙進宮導致韓信被殺的正是蕭何;霍去病是忠臣,李敢是忠臣,但霍去病射殺了李敢;韓擒虎視忠臣,賀若弼也是忠臣,但二人為爭功拔刀相向;王安石是忠臣,歐陽修是忠臣,歐陽修還提攜過王安石,可王安石卻說歐陽修是老頑固,還把對方貶出中央政府,變法派甚至開會討論要殺保守派代表富弼、韓琦為變法祭旗……可見,盡管兩個人身上都貼了“忠臣”的標簽,并不等于一定就合得來,即使大方向一致,也還有具體利益的沖突,甚至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袁崇煥為什么殺毛文龍?

從職務(wù)上看,袁崇煥是東北軍區(qū)司令,毛文龍是皮島分區(qū)司令,袁崇煥是毛文龍的上級。然而,在法理上,袁崇煥對毛文龍只有指揮和節(jié)制之權(quán),沒有處死之權(quán),這個權(quán)力在北京、在中央、在崇禎手里。但袁崇煥把毛文龍殺了,事先沒有請示過皇帝,這是犯忌的。袁崇煥這么做,目的簡單而直接:為了立威!毛文龍率領(lǐng)的是一支土匪武裝,他盤踞的皮島主要靠自己努力發(fā)展壯大起來,與“組織”關(guān)系不大。他名義上是明朝將領(lǐng),實際上有很大的獨立性,只所以站在明朝這邊,是因為明朝比后金有錢,可以給他更多利益。他雖然經(jīng)常襲擾后金,但明朝的命令,對他有利的聽,不利的就不太聽。袁崇煥之前的督師之所以容忍毛文龍,是因為皮島對后金南下的確有很大牽制作用,但袁崇煥與前任不同,他不能容忍一個不聽話的部署,新官上任為了立威,于是先斬后奏把毛文龍砍了。

事實證明,殺毛文龍不管是對大明王朝還是對袁崇煥本人來說,都是一個錯誤。

6

大家都因為崇禎二年皇太極破喜峰口,兵臨北京城下的“己巳之變”而為毛文龍喊冤。也有人認為毛文龍尾大不掉、桀驁不馴,對袁崇煥殺毛而拍手稱快。孰是孰非?在沒有事例的前提下分析歷史人物是有失偏頗的。下面我們來具體講一講毛文龍的前世今生,他的作用、戰(zhàn)績以及他的實力,再討論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否正確。

毛文龍(1576年——1629年),浙江杭州人,少年喪父,從小在姥姥家長大。其舅父為山東布政使(省長),見毛文龍身無長技立命,卻偏好兵法奇計,遂將其托付給好友李成梁。同年參加武舉考試,并名列前茅,被提干授予百戶(相當于上尉連長)。毛文龍在李成梁部下經(jīng)年歷練,后官至都司(全稱遼東都指揮使司,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少將、師級干部,或地市級小軍區(qū)司令員)。奉命帥軍支援朝鮮抗擊后金,他卻逗留遼東不敢前進。后來遼東失陷,后路斷絕,毛文龍乘船從海上回到遼西。率領(lǐng)200敢死隊趁亂偷襲擊殺后金鎮(zhèn)江(今天遼寧丹東)守將,奪取鎮(zhèn)江城及周圍地區(qū)。這是明朝自同努爾哈赤開戰(zhàn)以來第一次收復失地,提升毛文龍為副總兵(中將、副軍長或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后來逐漸升遷至左都督(前后左右五軍都督府之一,相當于宋代樞密院,掌管天下兵馬。明末逐步淪為相當于今天總參謀部一類機構(gòu),其職務(wù)大約是副總參謀長的虛銜),掛將軍印、賜尚方寶劍(待遇相當于上將,也是他被殺時的職務(wù)),在皮島設(shè)軍鎮(zhèn)、開府建牙,從此成為一方諸侯。

皮島,也叫東江鎮(zhèn),位于遼東半島鴨綠江口,北距后金國土80里海路,東北就是朝鮮。該島方圓80華里,草木不生,毛文龍招募遼河以東百姓為兵,控制遼東半島南部,與山東半島遙相呼應(yīng),控制了渤海灣的制海權(quán),同后金相持。

1.實際戰(zhàn)績:

天啟4年5月毛文龍曾帥兵沿鴨綠江北上,越過長白山襲擊后金東部小城,被授將擊敗,全軍覆沒;同年9月越過義州(今天遼寧義縣)屯田,被后金守將發(fā)覺,慘遭襲擊,陣亡500人;天啟5年6月偷襲耀州官屯寨,敗歸;6年5月襲擊鞍山驛,喪卒千馀;數(shù)日后襲擊撤爾河,攻城南,為后金守將所卻;“七年正月,大清(后金)兵征朝鮮,并規(guī)剿文龍。三月,大清兵克義州,分兵夜搗文龍于鐵山。文龍敗,遁歸島中”。。。。。。

2.自報戰(zhàn)功:

“乃滿浦、昌城之捷,謂兵不滿千,未交一戰(zhàn),不遺一矢,而使(虜)自相踐踏,其被炮死者二萬有余,馬之走死者三萬有余,止余真 夷二萬。公(袁可立)心頗疑之,私謂敷實而后報,不失于慎。”毛文龍與山東巡撫袁可立相善,其累年升遷多與袁舉薦有關(guān),而袁可立尚且對他上報的戰(zhàn)功持懷疑態(tài)度。懷疑他以幾百人隊伍,不曾交戰(zhàn)就讓后金八旗兵自相踐踏死傷三萬多人,讓他查實后再上報。

3.明史評價:

“顧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其人本無大略,往輒敗衄,而歲糜餉無算;且惟務(wù)廣招商賈,販易禁物,名濟朝鮮,實闌出塞,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yè),有事亦罕得其用。”這就是明史對于毛文龍的評價。

4.總結(jié):

依據(jù)歷史記載毛文龍打的仗都是團級小規(guī)模戰(zhàn)役,跟他上將、大軍區(qū)司令員的身份很不相符,并且這樣小規(guī)模的騷擾還是敗多勝少,通常一個守將就能將其擊敗,并沒有起到應(yīng)有的牽制作用。楚漢時期彭越騷擾項羽后方能起到效果,是因為彭越動輒就能打下十幾座楚軍城池,逼迫楚霸王不得不回援。雖然城市旋得旋失,但畢竟起到了讓楚軍疲于奔命牽制作用,而毛文龍連城池的守將都打不過,幾乎就沒打下過什么城池,所以后金根本不會顧及后方是不是有毛文龍。

毛文龍不但無益,有時候反而為患。他廣泛招募商賈,做糧食、軍火等戰(zhàn)略物資走私生意,只要給錢就賣,這些物資還很可能落入后金手中。后金拿著買來的明朝軍火,攻擊明朝城池。

毛文龍還不聽調(diào)遣,對督師(全名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相當于方面軍司令員)的軍令陰奉陽違。屢次征召毛文龍至寧遠會商軍務(wù),每次都是以各種借口推脫,最后袁崇煥不得不冒險親自到皮島找毛文龍會談。軍權(quán)貴一,一支部隊軍令不能上通下達,哪里來的戰(zhàn)斗力?無戰(zhàn)功、無戰(zhàn)略、無將才,卻抗命不遵,尾大不掉,不殺你殺誰?

有人說袁崇煥無權(quán)殺毛文龍這級別的將領(lǐng),應(yīng)該將其生擒,交朝廷處置。確實,袁崇煥按照正常程序沒這個權(quán)利,但當時的形式,袁崇煥可能生擒毛文龍,全身而退出皮島嗎?皮島儼然一方獨立諸侯,毛文龍親信爪牙密布,朝廷皇命在這里都沒有權(quán)威,何況袁崇煥一個督師?真的生擒毛文龍,恐怕當時就會嘩變。黑虎掏心,斬首行動,袁崇煥這個解決辦法是最穩(wěn)妥、損失最小的辦法。就像劉邦捉拿韓信,真的嚴格按照程序來,韓信非反不可,那樣損失的還是國家實力。

有人說正是殺了毛文龍,導致其下屬將領(lǐng)孔友德等人投靠了后金。這是不了解歷史,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崇禎2年,袁崇煥就死于這一年11月,而孔友德是崇禎4年冬天造反(耿、尚二人歸降后金時間更晚)。并且逼反孔友德的是山東巡撫,跟袁崇煥有什么關(guān)系?人家都死了兩年了。還正是袁崇煥恩威并施,毛文龍部下都慴服并服從調(diào)遣,各自奔赴相應(yīng)崗位,并無任何異常。假如袁崇煥不死,以他的恩威,孔友德沒機會(袁崇煥不允許別人逼他)、也不敢造反。

又說之前有毛文龍牽制,后金不敢率領(lǐng)主力遠離遼東入關(guān)。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后,因為沒有了牽制,后金才敢在崇禎2年破關(guān)而入,包圍北京制造了“乙巳之變”。前面已經(jīng)說到,毛文龍起不到牽制作用。后金攻滅朝鮮,毛文龍還沒死,朝鮮是他的鐵桿盟友、生意伙伴,他怎么不牽制?后金之所以之前不敢繞過寧遠遼西走廊入關(guān),是因為掌握長城以北地盤的蒙古還不是后金的盟友,蒙古甚至還曾經(jīng)攻入后金境內(nèi),皇太極實現(xiàn)不了從敵國率領(lǐng)大軍過境的戰(zhàn)略。崇禎元年7月蒙古科爾沁草原喀喇沁部投降后金,同年9月開始皇太極經(jīng)過幾個月的戰(zhàn)爭,將蒙古林丹汗的勢力驅(qū)逐到今天內(nèi)蒙古包頭一帶。后金從這一時期開始才形成了繞過袁崇煥,迂回今天河北北部進攻關(guān)內(nèi)的戰(zhàn)略基礎(chǔ)工作。跟毛文龍牽制還是沒有關(guān)系。

所以說袁崇煥殺毛文龍不是導致后金進攻關(guān)內(nèi)的后果,毛文龍也沒那么大的戰(zhàn)略作用,尾大不掉,殺他還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崇禎殺袁崇煥的罪狀之一就是擅殺毛文龍,這純粹是找借口了。崇禎殺袁崇煥的罪狀基本都是借口,真實原因沒法說出口,那就是袁崇煥擅兵。尤其祖大壽不聽朝廷圣旨,卻聽命于袁崇煥的一封信,這才是他的死因。

所以然者丁酉夏

7

一個小小的四品文員膽敢牛氣沖天殺了大明總兵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袁崇煥意在殺將立威,毛文龍久居皮島,以撈取海貨和挖取山參多種經(jīng)營為職,延續(xù)了大明在皮島的海防,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袁崇煥此舉無益于自毀長城,是一個秀才遇到將有理不講清的毒主。







8

袁崇煥向崇禎夸下?,要五年平遼,不過五年平遼難度相當大。薩爾滸大戰(zhàn),明軍大敗,大明對后金,由戰(zhàn)略進攻轉(zhuǎn)為戰(zhàn)略對持。

以前后金軍對大明作戰(zhàn)一直順風順水,推進到關(guān)寧錦防線碰了釘子,打錦州和寧遠吃了大虧,努爾哈赤受重傷,不久后死亡。不過明軍善于防守,后金兵善于進攻,明軍平遼要一個城池一個城池往前推進,速度相當緩慢。



袁崇煥既然提出了五年平遼,不管多么困難他都得做,而且要全力以赴,要調(diào)動一切可以調(diào)動的力量。毛文龍便是其中之一。

袁崇煥的關(guān)寧軍和毛文龍的皮島部隊其實是友軍關(guān)系。遼東是以關(guān)寧軍為主,皮島部隊為輔,遼東的軍事行動皮島要全力配合。但是,毛文龍這個人,桀驁不馴,不受控制,在朝廷上是出了名的。當然,袁崇煥要調(diào)動控制毛文龍也很困難。



袁崇煥想把毛文龍換掉,換一個好拔拉的,毛文龍不干。所以,袁崇煥殺了毛文龍。

袁崇煥的意圖很明確,他想要的皮島部隊,是一支積極主動配合他平遼行動的部隊。毛文龍做不到,所以要換掉。袁崇煥起初并不想殺毛文龍,只是想讓他交權(quán),回家養(yǎng)老,毛文龍不干,才殺了他。



實際上,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后,積極采取行動,從大凌河鎮(zhèn)開始,往東北收復失地,修筑城墻,這時的皮島部隊并沒有配合關(guān)寧軍行動。當然,皮島部隊沒有行動不代表牽制作用不存在,只是作用有限,和袁崇煥的要求相差很遠。袁崇煥想要的皮島是能夠積極配合、主動出擊的皮島。

但是袁崇煥錯了,殺了毛文龍,皮島內(nèi)部出現(xiàn)矛盾,凝聚力沒了,戰(zhàn)斗力也沒了,牽制作用也沒了。不殺毛文龍,牽制作用還在,不管作用大小,殺了毛文龍連小的作用也失去了。

互關(guān)互動,互利共贏!

9

袁崇煥在遼東除了毛文龍,未殺過一個總兵以上將領(lǐng)!說明袁不是嗜殺濫殺之人!據(jù)朝鮮史料稱:毛部殺良冒功、畏敵如虎、私通敵酋.至使朝鮮被侵,損失巨大!|為此朝鮮還上奏于明朝皇帝!最近有毛文龍私通滿清的書信面世,也不知道真假!寧遠大戰(zhàn)、寧錦大戰(zhàn)中,毛文龍根本是按兵不動,啥用沒有!所謂的牽制,胡說八道.就象共產(chǎn)黨的抗日部隊,對正面戰(zhàn)場一點作用沒有!如毛文龍助了袁崇煥一臂之力,袁定會感激不盡,還會殺毛?恐怕誰都不服!毛文龍不聽命令,私通滿清,在袁崇煥心里已成心頭大患!攘外必先安內(nèi),古今一個道理!其中不可理解的是:袁親入毛文龍大營,僅率數(shù)十親兵,將毛斬首,毛文龍的兒子、干兒子數(shù)百人,外加上萬軍兵,居然俯首聽命,毫無反抗!唯一的解釋那就是毛文龍通敵賣國、擁兵自重,證據(jù)確鑿!以至于兒子都反對他!袁對毛部改編后,待遇和處境還過得去,隨著袁崇煥被殺,遼東一亂,毛部人心浮動,又無人懾服,最后降清!想想,袁不信毛部,會提供紅衣大炮給毛部?所以,袁不死,毛部絕不會反!

10

毛文龍這樣的人竟然被認為是忠臣,F(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有很多言論說袁崇煥不應(yīng)該殺毛文龍,毛文龍對后金的牽制作用很大,后來毛文龍死后毛文龍的部下三順王對明朝的破壞尤其的大,把這些都歸罪于袁崇煥冤殺毛文龍。

在我看來毛文龍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利己主義者,這種人到明朝后期尤其的多,因為他們這些人都看到了明朝中央政府的虛弱。帶兵的大將只要手上有兵,有實力即使犯下大錯,朝廷也不會拿他們怎么樣還會極力的拉攏封賞。而文官就不一樣,文官都是些被孔孟之道忠君愛國的思想洗腦過的封建文人.這些可以從崇禎頭殺掉多少首輔,內(nèi)閣大臣,六部尚書,總督就可以看出來了,而那些總兵大將們既使被殺的,也都是些失去軍隊的手上沒有實力的。

談?wù)劽凝埖膯栴},毛文龍此人在皮島兵力本就不多袁崇煥在島上查探連老攜幼不過4萬多人,能為兵的也就是兩萬人。卻向國家報了10萬人的軍餉。另外還虛報超過千人的軍官。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此人哪有一點忠君愛國的思想。至于聽指揮配合大軍行動,那更就別想了。軍閥們普遍把自己的實力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要,見到好處就過去搶一把若讓他們?nèi)テ疵窃趺纯赡苻k得到呢?

再談?wù)勅樛醯膯栴},亮劍中李云龍說的好 “任何一支部隊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什么,傳統(tǒng)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zhì),這種傳統(tǒng)和性格是由這支部隊組建時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zhì)決定的,他給這支部隊注入了靈魂” 什么樣的將就能帶出什么樣的兵,在毛文龍被殺后,他的部下很快就叛明投清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我怎么就沒有聽說過岳家軍自岳飛被殺后岳飛的那些部下都投金了呢?

軍閥是什么就是破壞一切合理秩序的根源,國家統(tǒng)一,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破壞者。就拿近現(xiàn)代來說吧中國本有追上世界的機遇,但為什么沒有把握住呢,就是因為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沒有統(tǒng)一的領(lǐng)導勁并沒有往一處使,如同散沙一般,這樣的國家又怎么會強大?而毛文龍這樣典型的軍閥竟然會成為忠臣,并且被粉飾成了民族英雄我看說這些話的人真是好日子過的嫌長了,他應(yīng)該穿越回民國初年過過那時候的日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