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認為,自己國土面積不算小,人口眾多,科技也不落后,而且是擁核國家。但是,印度自覺著在國際上話語權小,常被人看不起,心中不忿。印度這些年,在經濟不太好的情況下,忽視民生,在軍事上多投入。這是為了心靈的安慰,這是為了提高國際知名度。印度最近不斷對外示強,背桿刀東晃西晃,它爭名氣,闖大王呢!

最佳貢獻者
2

印度沒有軍事傳統(tǒng),印度沒有出現(xiàn)過全民卷入血腥大戰(zhàn)的現(xiàn)象。因此印度人對超大規(guī)模的血腥大戰(zhàn),給人民造成的傷痛,沒有切膚之痛。因此印度民眾不覺得和平有多么寶貴,反而覺得戰(zhàn)爭十分刺激。因此,但凡印度政客喊打喊殺,展現(xiàn)鷹派作風,就能得到民眾的支持,就比較容易當選。

在某種程度上,政客也是生意人,也需要市場,也需要賣點。既然喊打喊殺是個不錯的政治賣點,有很大的市場前景,所以印度政客當然要持鷹派觀點了。這也是印度政客延續(xù)其政治生命的需要,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

對于鷹派政客的鷹派言論,世人應予以關注,但也不要過于敏感。政客們說一套做一套,是常事。所謂之鷹派政客,大多也只是假裝鷹派,混飯吃而已。即便有少數(shù)政客是真正的鷹派,那也只是在安樂窩里長大的“鷹”,與“菜鳥”沒太大的區(qū)別。不要太將他們當回事了!

3

這個問題要讓印度人看,勢必會火冒三丈。

在我們看來,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雖然擁有悠久燦爛的文明,但是其歷史卻十分可憐,印度的歷史基本上也是一個不斷被外聯(lián)民族征服的歷史。

印度

而且面對外來的民族,無論是雅利安人、突厥人、蒙古人還是阿拉伯人,印度人似乎從來沒有誓死抵抗捍衛(wèi)國土的傳統(tǒng),反倒是就地躺下、任由強者統(tǒng)治是印度人的一貫作風。

因此,許多人得出了印度沒有軍事傳統(tǒng)的結論,但是,印度人卻并不這么看。雖然數(shù)千年的古代史中,印度人確實沒有多少引以為傲的軍事成就,但是自300年前歐洲殖民者進入印度之后,印度人卻“打遍全球”。

英屬印度殖民地

為了彌補軍力的缺陷,也為了便于對于當?shù)氐慕y(tǒng)治,英國殖民者在印度建立了龐大的由印度人組成的殖民軍隊,最高時,這樣的甚至達到百萬之巨。

由于成本低廉,兵源豐富,再加上相對比較好用,這支由印度人組成的英國殖民軍隊隨著英國的殖民足跡幾乎遍布全球,也為英國的殖民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

例如1900年爆發(fā)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期間,英國軍隊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由印度殖民地的印度人組成的。

八國聯(lián)軍

而對于這一部分歷史,許多印度人不但不以殖民為恥,反以為榮,并將英屬印度殖民地軍隊的戰(zhàn)績歸屬到自己頭上,并引以為傲。因此,對于沒有軍事傳統(tǒng)的說法,印度人是絕不認可的。

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取得獨立之后,在英國殖民軍隊的基礎上成立的印度軍隊,更是打遍南亞次大陸無敵手。

在獨立之后短短幾十年間,印度先后與巴基斯坦爆發(fā)過三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扶持了東巴基斯坦也就是現(xiàn)如今孟加拉國的獨立;曾出兵尼泊爾、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也曾公然吞并錫金。

南亞次大陸

可以說,除了在1962年被中國暴揍一頓,碰了釘子之外,印度對外的戰(zhàn)爭幾乎都以勝利而告終,而且。印度對外軍事行動的次數(shù)之多,頻率之高,也在二戰(zhàn)之后名列各國前茅。

因此,雖然歷史上印度是一個不斷被征服的過程,但是,這并不代表印度人就不好戰(zhàn),更不能代表印度沒有軍事傳統(tǒng)。

當然,如今的印度鷹派作風,也與國際國際環(huán)境有關,雖然印度人許多行為和思維模式十分奇葩,但是印度人中也是有聰明人的,他們當然能夠看出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距。

印度軍隊

那么,印度為什么還屢屢主動挑釁、一副鷹派作風呢?這其實與國際環(huán)境有關,面對崛起的中國,西方世界十分恐懼和忌憚,所以,想盡一切辦法打壓中國就成為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主要目的。

而利用近在咫尺的印度牽制和騷擾中國,就成為美國最惠而不費的方法,也因此,支持和慫恿印度挑釁中國,一直是美國的既有政策。而對于美國老大的崇拜和自身利益的考量,在美國等西方世界的支持之下,美印度挑釁中國的底氣也變得更加強硬。

所以,獨立之后的印度,其實是相當好戰(zhàn)的。

4

山中無老虎,自然是猴子稱大王,而印度國家特點需要制造外部威脅來轉移矛盾

在地球online國家開局中,東亞地區(qū)屬于夢魘難度,中美俄藍星上三大超巨勢力交錯之地。剩下幾個要不是海軍世界第一的蒙古,就是呆灣南坡汪,連日本這樣放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算列強的國家都只能當附庸。

而對于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來說,則是屬于新手教程的那種。本身南亞次大陸三面臨海,北面又是興都庫什山脈和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所以有“孤兒大陸”的稱號。理論上只需要守住最窄處只有600米的開伯爾山口就可以確保高枕無憂,但就這樣外來入侵者還是一茬又一茬的突破開伯爾山口,成為現(xiàn)在印度的高種姓人群?上攵《茸怨乓詠砭褪菍儆诒容^愛好和平的那種。

開伯爾山口,跟我們修長城不同,印度只需要守住這段山口就行了,但就是沒守不住

而現(xiàn)在英國人退出南亞次大陸后,印度成為本地區(qū)唯一的“超級大國”,對比第二位的巴基斯坦,人口是其6.5倍,經濟總規(guī)模是其8.5倍。印度在那里可以說是占據絕對的優(yōu)勢,自然容易自信心膨脹。

而印度國內情況,也需要印度去主動挑起爭端,去轉移國內矛盾。印度的基本盤很不穩(wěn),國內民族一百五十多個,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僅占人口總數(shù)的40%多點,而且還是一系列民族組成的民族集團。印度各民族間差異相當大,四大人種皆有;同一民族又有不同宗教區(qū)別,例如旁遮普人有印度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的區(qū)別,相互間還相當敵視。印度歷史上也從來沒有統(tǒng)一過,是英國殖民統(tǒng)治強行扭和的。

而印度的真正核心凝聚力實際上是印度教,信仰印度教人數(shù)占印度總人口的80%,但印度教本身是未經過宗教改良,帶有種姓制度這一濃厚的落后腐朽殘余,自身矛盾和隱患同樣非常大。所以印度也需要去主動制造外部威脅,去轉移國內矛盾。

這就是為什么印度是鮮有的與所有領國都有領土爭端的國家,但是相比較之下,印度最大的隱患并不在邊境,而是蕭墻之內。

5

印度所謂的鷹派,無非是英國西方為他培訓出的一代代的精英們。

他們全面繼承的是大英帝國當年的殖民衣缽,實事上造成了典型的志大才疏,野心與能力完全不能劃等號,因而一次次灰頭土臉,還頑固不改,靠教育不如靠教訓,否則很難有根本改變。

也正是他們,將印度引向不確定的未來,一次次不切實際地在進行戰(zhàn)略的制定與把控,在給鄰國造成長期痛苦的同時,自已活得也十分吃力。

比如同時2.5線戰(zhàn)爭的設計,應該說現(xiàn)在的印度和印軍,根本沒有能力來完成此一目標,沒進行過科學的論證和統(tǒng)籌,但還是高調向世間公開拋出,讓人忍俊不住。

如此這般不靠譜的設計究竟有多少?如果說開國的總理,說印度人的印度洋,還只是停留于想像階段,那么今天取得了一定發(fā)展的印度,卻在真實地制訂了南下東進西出的戰(zhàn)略,將自已的野心最真實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已與能力完全脫鉤。

在此巨大的野心面前,一次次進行著真真切切地戰(zhàn)爭冒險。比如今年加勒萬河谷之事,多少網友還不能理解,為何剛進行過兩軍會晤達到了一致意見,就發(fā)生印軍夜間來偷襲之事,直問是否軍隊不能完全聽命于政府呢?

魂舞大漠的理解是,有了錯誤的政策才會有錯誤的行動,發(fā)生在眼巴前的事情,正能說明長期在錯誤政策引導下的印軍,更加頑固地示出強硬,而且會毫不猶豫地付之行動。

6

實事求是的來說,印度軍隊近現(xiàn)代化的時間要比我們早一些,畢竟是“英屬印度”的殖民地軍隊,大英帝國在一戰(zhàn)之前是全世界的“南波萬”,所以印度軍隊也就跟著“南波萬”了,但是這支軍隊的大腦從少尉級軍官就被英國控制了,理論上又與現(xiàn)代的印度軍隊沒啥關系,軍隊是國家最主要的暴力機器,需要組織嚴密和指揮順暢,雖然說“英屬印度軍隊”參加了一戰(zhàn)二戰(zhàn)的很多次戰(zhàn)役,問題是這些戰(zhàn)役都是英國人指揮的,與印度人沒多大關系,都被劃歸為英國軍隊的戰(zhàn)績當中了…弄的印度人非常的尷尬!

等到了1947年英國人撤離了南亞次大陸之后印度共和國,才算有了真正的自己的軍隊,由于英屬印度分治為幾個國家,其中“印度本部”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印度人口最多、國力也最強大,再加上它的右側、北部有原始森林和被喜馬拉雅山阻隔,東亞文明沒有進入到南亞次大陸,所以印度在這個區(qū)域成為了第一強國,并且經歷過幾次都“印巴戰(zhàn)爭”之后進一步確立了在南亞的地位。

老維克蘭特號,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當中對巴基斯坦實施全面封鎖,為肢解“東巴”立下汗馬功勞!這也是印度軍隊最巔峰時刻。

雖然說印度軍隊在南亞次大陸是“南波萬”,但是拿到全世界就要往后排了,最主要的就是這支軍隊沒有靈魂!前殖民地的仆從軍說白了就是偽軍!哪有什么尊嚴?并且大英帝國軍隊當中的陋習/四舊在現(xiàn)代印度軍隊當中一樣不少通通保留,比如說:在加勒萬河谷沖壓未發(fā)生之前,我軍經常與印度邊防軍高級將領進行會晤/會談,發(fā)現(xiàn)就連印軍的上尉都有多個勤務兵伺候著,端茶倒水的很有“貴族范兒”,就連莫迪總理兒童時代在車站都是伺候人的…這種陋習在官兵之間構筑一堵不可逾越的墻!產生嚴重的隔膜,戰(zhàn)時肯定會影響到整體戰(zhàn)斗力的發(fā)揮,而最基層士兵在“募兵體制”下在部隊也是混口飯吃,領工資養(yǎng)家糊口罷了。

莫迪總理前天視察駐列城的駐軍,同時看望在加勒萬河谷沖突受傷的印軍士兵,但這個作秀馬上就被人吐槽,新聞下面的留言幾乎成了“大型翻車事故現(xiàn)場”!原因是這個所謂的醫(yī)院根本就是軍官俱樂部,所有人都是“群演”,故意擺拍罷了。比如說:這些病床位沒有任何的醫(yī)療器材,甚至一個水杯都沒有,并且地上沒有一雙鞋子,難道這些不用下地走路或者說干脆光腳行走嗎?

這說明印軍高層造假的事情幾乎不用掩飾了!

在列城方向部署的印軍裝甲拖拉機。

總之,印度軍隊是一支半奴隸/半封建制度的軍隊,高層極其的腐敗,底層軍人也沒啥榮譽感,在南亞次大陸這一畝三分地兒由于印度體量大,可以欺負其他比印度更弱小的國家,但是真正遇到區(qū)域外強大的軍隊他們是不堪一擊的。

7

這與它被長時間殖民統(tǒng)治的經歷有關,一旦翻身就想找個宣泄對象揚眉吐氣一番,否則憋得慌,這正好說明了英殖民統(tǒng)治在印高層層面刻骨銘心不可磨滅羞于啟齒的烙印。所以說這與軍事傳統(tǒng)沒有絲毫關系,但宣泄也要找對對象,盲目只能是自取其辱。

8

這說明他們國內形勢的復雜嚴峻;這說明他們的領導人沒有看清楚中印在世界上的重要性;這說明他們的領導人頭腦發(fā)熱,沒有遠見;這說明他們還處在冷戰(zhàn)思維中;這說明他們國家的民粹主義抬頭了;這說明某國的陰謀詭計初步見效了;這說明他們的挑釁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對外政策是;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我們對待敵人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們的目標是;以人為本,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的戰(zhàn)略是:提高警惕,保衛(wèi)國家,準備打仗,消滅一切侵略者。

9

沒有經歷過刻骨銘心之痛,永遠都不會理解那種滋味。

只有經歷了,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荒唐。從此以后,就開始處處小心謹慎。

此后叫成熟。

10

印度沒有鷹派,只有神話派。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