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來勤王,他成功的勝算起碼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沒有絕對,因為曹爽的失敗其實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這個人用蔣濟的話說,就是一匹“劣馬”,屬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馬懿在發(fā)動政變以后,曾想拉攏桓范,命他為中領(lǐng)軍。但是桓范不想搭理司馬懿,他深知司馬懿不可能信任他,這只不過是司馬懿的拖延之計,目的是不讓他出城幫助曹爽而已。因此桓范也就趁著兵荒馬亂,懷揣他的大司農(nóng)印出了城,去找曹爽。
到了軍中后,桓范直接跟曹爽挑明了這種嚴重性:這不是單獨針對于曹爽的兵諫,而是一場軍事政變。司馬氏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奪權(quán)!因此,曹爽你應該號召天下勤王。
但曹爽卻猶豫未定。因為司馬懿的話還是很打動他的:奏疏里僅僅是說免官而已,不僅不會殺他,而且侯爵不會被削!也就是說曹爽如果接受投降,他和現(xiàn)在比起來,依然可以過富貴日子,只是不掌權(quán)了而已。
這個投降條件聽上去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正如桓范所擔心的:曹爽這個白癡官二代到底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換而言之,曹爽相不相信司馬懿所說的鬼話?
后來的事件發(fā)現(xiàn)正如桓范所料,曹爽真的相信了司馬懿的鬼話。
于是桓范被曹爽氣得直跺腳,大罵曹爽都到這個地步了,居然還相信司馬懿,你怎么可能還真的做得了富家翁!現(xiàn)在這種局面對誰來說都是有進無退,敗了就是死路一條,司馬懿怎么可能饒得過你?
但不管桓范怎么好說歹說,曹爽都只是猶豫不決。
然后,桓范只得轉(zhuǎn)身又勸曹羲,給他分析利弊得失,告訴他接下來該如何行事。最后桓范苦口婆心的對曹爽一族說:典農(nóng)中郎將的兵馬就在附近,他既有兵又有糧。我之所以帶著大司農(nóng)的印綬出京,就是為了能夠調(diào)動他們,F(xiàn)在我們只要奔赴許昌,不過才半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許昌,自衛(wèi)足夠了。然后我們再號召諸侯勤王。到了那時候,擊敗司馬懿并不是什么難事。
但是,曹爽兄弟卻只是抿著嘴不吭聲。之后曹爽又想了半夜,最終,還是決定放棄抵抗。向司馬懿投降。
桓范簡直要被氣哭了,大罵道:曹真怎么生了這么一群蠢鈍如豬的兒子!你們就等著被滅族吧!
據(jù)史料記載,桓范的私自離京,著實嚇到了司馬懿。本來桓范并不想走,郭太后任命他為中領(lǐng)軍時,他是打算就任的。但是他的兒子勸說他,如今皇帝在外,不如出城;阜队谑亲屑氉隽艘环紤],然后才決定出城。
從這個細節(jié)上不難看出,桓范從來沒有猶豫過該站隊哪邊,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制止司馬懿的叛亂。
而司馬懿在得知桓范出城后,懊悔不已,長嘆一聲:智囊泄矣!
從桓范后來給曹爽謀劃的計策看,桓范足智多謀,完全當?shù)闷稹爸悄摇边@個稱號。曹爽如果能聽從他的建議,真的跑去許昌號召勤王,那么司馬懿很有可能完敗。畢竟,皇帝在曹爽軍營中,天然具有正當性。
然而曹爽卻沒聽勸,這事兒很遺憾。但是從某個方面來看,也沒什么遺憾的。因為曹爽是什么人,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比如說,蔣濟很早就猜到了曹爽的反應。就在司馬懿感慨桓范出逃時,蔣濟就勸道:桓范固然是智謀過人,但是曹爽就是個廢材玩意。他就如“駑馬戀棧豆”,肯定不會聽桓范的勸誡。所以壓根不用怕。
備注:“駑馬戀棧豆”的意思是說劣馬會留戀馬廄中的豆料,怎么拉都拉不走。蔣濟用這個典故形容曹爽,是說他根本就是個沒有遠見的人,肯定不會選桓范給他的建議。
因此我才會說,曹爽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天下兵馬來勤王,他的勝算固然很大。但是從曹爽本身的能力來說,他是靠宗親和曹真兒子的身份才坐上了權(quán)臣的位置。他本身并不是搞權(quán)謀的那塊料。
曹爽陪著皇帝出京掃墓,不過幾天功夫。雖說被司馬懿把握住了這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發(fā)動了政變。但曹爽并不是完全沒有翻盤的機會,他依然可以反殺司馬懿。只是可惜,此人生性就個懦弱之人,生平也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真正的大風大浪,在重壓面前,其薄弱的意志瞬間就崩潰了。
司馬懿之所以會在桓范出京后懊悔長嘆,是因為他把自己代入曹爽的思維——如果他是曹爽,一定會聽從桓范的建議。
但蔣濟卻提醒了他:曹爽就是匹劣馬,你真的是太高看他了。
果然,曹爽經(jīng)過一夜的苦思冥想,最終做出的決定竟然是放棄抵抗。一個loser的形象躍然于紙上。
可即便是有人支持,曹爽就一定能帶著皇帝跑路到許昌?
說到這里,我們還可以再做一個推測:如果曹爽聽了桓范的建議,結(jié)果會如何?
我個人覺得,其實也就是四六開。曹爽的贏面大一些,但是司馬懿也不是沒有機會。
因為司馬懿多次領(lǐng)兵,都是自己親自帶,就連征王凌這種小角色也是自己親征。曹爽如果想跑路,司馬懿會傻乎乎的待在洛陽讓他跑?司馬懿在軍隊里威望,一呼百應,況且還有郭太后的支持。調(diào)動洛陽的禁軍去追殺曹爽,是分分鐘的事。
如果司馬懿追上了曹爽,其結(jié)果必然是被當場砍死……
況且就算曹爽能逆天的把戰(zhàn)馬集中起來,帶著皇帝急行軍,趕到了許昌。問題是,許昌是誰負責衛(wèi)戍的?許昌難道就是由曹爽的死黨們控制的嗎?
高平陵之變,很多人都簡單的認為是曹爽與司馬懿的斗爭。但是其實,魏帝曹芳跟曹爽也有矛盾。曹芳當時已經(jīng)大婚,按正常來說早就該親政了?刹芩瑓s遲遲不還政。司馬懿政變的時候,曹芳當時居然不發(fā)一言,傻子都看得出來,曹芳心里面巴不得司馬懿和曹爽最好斗得兩敗俱傷。
由于洛陽一直被曹爽控制,曹芳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可許昌的衛(wèi)戍將軍是毋丘儉,他是魏明帝曹叡的東宮舊人。說白了,他才是曹芳真正的嫡系死黨。
司馬懿和曹爽在毋丘儉眼里,兩人都是亂臣賊子。后來司馬師廢了魏帝曹芳,毋丘儉毅然舉兵勤王,鐵桿的曹芳擁護者。這個也說明了他的政治立場。
因此如果曹爽幸運的跑到了許昌,毋丘儉必然會擁護曹芳,清算曹爽。最后拿曹爽作為跟司馬懿談判的條件。若毋丘儉和司馬懿兩邊再一拍即合殺了曹爽,那曹爽才真叫蠢豬一頭,主動往火坑里跳。
所以說,曹爽之敗其實就是敗在了他不得士族的支持,并且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司馬懿是渾水摸魚,恰好讓他逮到了曹氏一族與士族有矛盾,曹爽與皇帝有矛盾的時機。最終司馬氏也成功的上位。
總的來說,桓范給曹爽的建議非常好?墒遣芩⒉皇歉阏味窢幍牟牧稀K膫人素質(zhì)太差了,即便有優(yōu)秀東吳智囊替他出謀劃策必然也是做無用功。
這就好比,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項羽和韓信能以少勝多,成為經(jīng)典戰(zhàn)例。而馬謖就是全軍覆沒,成為失敗的代表。這一正一負截然相反的戰(zhàn)爭結(jié)果,其實就表明了即使是使用同樣的戰(zhàn)術(shù),執(zhí)行人的素質(zhì)不行,追究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