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國歷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真正執(zhí)掌曹魏大權(quán)。而之前掌握10年大權(quán)的曹爽,卻選擇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后功敗身死,讓后來的人十分遺憾。

公元249年,三國已經(jīng)進入后三國時代,曹魏經(jīng)過長達近30年的休養(yǎng)生息,其綜合國力遠超吳蜀兩國。這一年,蜀漢的諸葛亮已經(jīng)去世了15年,后繼乏人,自守有余而無進取之心,后主劉禪只愿安享偏安之福。東吳的孫權(quán)也行將就木,雖然君明臣強,但早已沒了席卷天下之心。曹魏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是非常不錯的,曹魏碾壓吳蜀的時代才真正來臨,人才輩出,鐘會、鄧艾、夏侯玄以及司馬兄弟,皆是人中龍鳳。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戰(zhàn)神級的人物早已去世,經(jīng)過曹丕、曹叡兩代清洗,曹魏宗室暗弱,給司馬懿剪除了最大威脅。

高平陵政變后,擺在曹爽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投降,一條勤王。后來人反對曹爽投降,因為我們知道曹爽投降后的結(jié)果就是司馬懿背信棄義、抄家滅族。當時的曹爽基本沒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僥幸心理,司馬懿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不斷派人去勸說投降。如果曹爽遷都許昌,公布司馬懿造反,號召天下兵馬起兵勤王;司馬懿立即會公布曹爽造反,挾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沒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沒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沒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諸侯會擁兵自立,坐鎮(zhèn)長安的夏侯玄會出兵,坐鎮(zhèn)壽春的王凌會出兵,李豐、張緝、毋丘儉、諸葛瞻等可能都會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煙四起,魏武帝曹操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會重回群雄割據(jù)時代,五胡亂華只會提前到來,行將就木的司馬懿占不到便宜,至于司馬師和司馬昭,就看他們在群雄割據(jù)中能不能占據(jù)一席之地,如此,吳國會乘勢北伐收復淮南或荊州北部,而蜀國姜維會出兵關(guān)中,后三國時代就變成了東漢末年。

為什么會天下大亂,因為司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勢均力敵,甚至曹爽更占優(yōu)勢。司馬懿手里只有個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為魏帝曹芳已經(jīng)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繼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響。這種格局跟司馬家族執(zhí)掌曹魏大權(quán)后,挾天子令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如果曹爽短時間在軍事上打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在短時間內(nèi)沒有足夠兵權(quán)導致不敢離開洛陽老巢,結(jié)局只會群雄并起、天下重新大亂。

所以,曹爽若選擇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馬懿都占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當年賈詡“文和亂武”一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和司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于司馬懿和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最終千古流芳為萬人敬仰,而司馬懿的曾孫晉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導致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司馬家族成了歷史罪人,至今無法翻案。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告知)


最佳貢獻者
2

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外祭拜曹叡陵墓的機會,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來。

當時大司農(nóng)桓范從京城逃脫出去,前往曹爽處,為曹爽出謀劃策。桓范認為,不應該投降,而是應該奮起反抗,而且奮起反抗也是能夠成功的。

(桓范劇照)

桓范當時講了四點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說是天子的命令,天下人誰敢不聽。二是雖然城中軍隊已經(jīng)被司馬懿控制,但是中領(lǐng)軍別營還在城南,洛陽典農(nóng)也在城外。中領(lǐng)軍別營是曹爽的直屬部隊,典農(nóng)是屯田的軍隊,這兩部分軍隊都可以由曹爽控制。三是許昌有充足的武器庫,兩天就可以到許昌,用這武器庫的武器,足以裝備軍隊。四是桓范作為大司農(nóng),手中有大司農(nóng)印,可以調(diào)集天下的糧草。有這四個條件,和立足未穩(wěn)的司馬懿打一仗,完全可以打敗司馬懿,重新奪取權(quán)力。

可是曹爽從半夜想到天亮,得出的結(jié)論是:拱手投降!氣得桓范哭罵道,曹真英雄一生,怎么生了你們這么一窩豬,連累得我家也將遭受滅族!

桓范確實應該生氣。本來,他和曹爽的關(guān)系也不是很密切,也沒想過一定要幫助曹爽。當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后,派人去讓他歸順。當時他就準備歸順的,誰知道他兒子卻說,天子在曹爽手里,咱們還是去投奔曹爽吧;阜哆@才決定去投奔曹爽的。

由此可見,桓范之所以決定去投奔曹爽,是因為他認為曹爽有必勝的把握。目的也并非是幫曹爽,而是為自己的將來考慮。誰知道曹爽卻決定拱手投降,自己一家老小也就這么白白地死掉了,你說他心中的后悔與憤怒有多大!

(曹爽劇照)

那么,明明曹爽有必勝把握的,為什么偏偏會選擇投降而送死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曹爽顧念家眷。

這個道理,是太尉蔣濟講的。當時桓范前往投奔曹爽的時候,司馬懿嘆息說,糟了,曹爽的智囊去了。蔣濟說:“范則智矣;然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币馑际牵阜洞_實有智慧,但是,曹爽顧念自己的家眷,肯定不會用桓范的計策。

蔣濟說得確實很有道理,曹爽三兄弟雖然隨曹芳去祭陵了,但是,他們的家眷都在城中。如果曹爽反抗,司馬懿必然把他們的家眷殺得干干凈凈。所以,為了保住家眷的命,曹爽不想對抗。

二、曹爽錯判司馬懿。

曹爽在決定投降前,說:“亦不失作富家翁!币簿褪钦f,他認為自己投降后,無非就是把權(quán)力還給司馬懿,司馬懿不會下手殺自己。自己最多就是沒權(quán)了,但是好吃好喝,還是可以的。

曹爽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理由有這么幾點:其一,曹爽之前只是奪了司馬懿的權(quán),沒有殺過司馬懿的人。他和司馬懿不存在“血債”,司馬懿最多也就是把權(quán)重新奪回去,不會對他“血還”。其二,司馬懿之前從未殘殺過人,而且一直表現(xiàn)出很低調(diào)很逆來順受的樣子,因此,他不可能動刀殺人。其三,自己畢竟是皇家貴胄,司馬懿不敢輕易對皇族開刀。

(司馬懿劇照)

三、曹爽沒有取勝信心。

雖然桓范給曹爽講了四點理由,但是曹爽依然對戰(zhàn)勝司馬懿沒有信心。

曹爽之所以沒信心,也有三點理由:一是司馬懿能征善戰(zhàn),在打仗上自己絕對不是他的對手。曹丕曹叡的時候,魏國的軍隊就基本上是司馬懿在帶領(lǐng)。司馬懿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而自己剛帶兵和蜀國打了一仗,卻打得大敗。因此,無論是能力,還是在軍隊中的威信,自己都不如司馬懿。二是曹爽不相信桓范讓他帶的兵能打仗。司馬懿帶的畢竟是主力部隊,而無論是中領(lǐng)軍別營,還是洛陽典農(nóng),都是一些雜牌軍?窟@樣的雜牌軍,不會是司馬懿的對手。三是曹芳雖然是皇帝,但年齡尚幼,威望不高。“挾天子”命令不了“諸侯”,而司馬懿那邊,有太后支持。相對來說,更具有號召力。

正是因為曹爽沒信心,所以他不想冒險,因此才決定投降。顯然他完全判斷錯了,司馬懿絕對不會留下后患,曹爽及身邊的人,最終都遭遇了司馬懿滅族的嚴厲處罰。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

3

勝算極大,完全可以剿滅謀逆作亂的司馬懿父子。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親兵。盡管洛陽九門盡在司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這張王牌,打倒司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變,是司馬懿的生死一搏,勝則曹魏政權(quán)盡歸司馬家之手,敗則司馬懿父子全家族滅。勝敗一念之間,是何因促使司馬懿在沒有萬全把握的情況下冒這個險發(fā)動高平陵事變,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馬懿從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就是輔政大臣,但分權(quán)太厲害,司馬懿幾乎處于極為尷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遺命共同輔佐后來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見曹丕并非完全信任司馬懿,他的父親曹操在世的時候就當他面說過一句話“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司馬懿雖然才智出眾,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后,遺命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年僅6歲的齊王曹芳繼位,實際上也是做了兩手準備,那就是分權(quán),防止司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后,曹爽極力排斥司馬懿,明為晉升其為太傅實則剝奪其軍權(quán)。司馬懿被架空之后,曹爽與何宴、鄧飏、李勝等人把持朝政,司馬懿過的就更加郁郁不樂了。




在高平陵事變發(fā)生之后,最最清醒的人要屬有“智囊”之稱的大司農(nóng)桓范,他當時堅決反對曹爽向司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謁祖的時候桓范就力勸曹爽“吾等兄弟總攬兵權(quán)、禁軍聽候指揮,諸君執(zhí)馬同行,若城門盡閉,何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沒有聽進去,執(zhí)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沒有留下一個人留守洛陽以不變應萬變,最終讓司馬懿有機可乘。




但即便在50里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當?shù)弥抉R懿在洛陽發(fā)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卻慌不擇路求生怕死亂成一團。事情本不應該如此,在當時嚴峻情況下主動權(quán)依然在他們這里。曹爽是魏國宗室,他是大司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號召力完全不亞于當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紹發(fā)起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曹爽是顧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來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貴榮華、身家性命,曹爽沒有這么做。




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事變,類似于后來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傾君側(cè)”,他意在曹爽,卻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馬家,而司馬懿卻要夷滅其三族。一盤好棋打的稀爛,難怪“智囊”桓范會痛哭流涕對著曹爽兄弟說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伤F(xiàn)在這三個兒子,簡直是蠢豬!”曹爽與司馬懿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這個問題我還是一句話,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題主提的那樣,曹爽兄弟當斷則斷,區(qū)區(qū)洛陽城,何懼哉。天底下所有的優(yōu)勢都在曹氏兄弟這里,任你司馬懿父子困守洛陽城,名不正言不順、謀逆作亂必敗無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滅三族,后人只剩唏噓感慨:一代梟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這幾個庸碌無能的兒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打倒司馬懿父子,穩(wěn)贏的事情卻最終釀成大禍,斷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責難逃也。

4

從單純的紙面實力上說,曹爽如果采納桓范的策略,擁天子反抗,局勢尚有可為。不過,個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敗的。

雙方的的基本盤對比

合法性:曹爽占優(yōu)。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廢立)。曹爽是正宗的輔政大臣(先帝遺詔)。

與挾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親,又是先帝留下的輔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權(quán)威!

而司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與天子沒有直接血緣關(guān)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義控制禁軍,但在天子能夠發(fā)布命令的情況下,太后之令顯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軍事力量:司馬懿占優(yōu)。

司馬懿政變后,迅速派親信高柔、王觀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軍。而曹爽所能調(diào)集的,僅只有數(shù)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陽不可能了,如果要對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曹魏的禁軍不僅僅只是一支宿衛(wèi)的力量,也是戰(zhàn)略機動部隊,十分精銳。當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騎、許褚虎衛(wèi)都是這只禁軍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軍之力,司馬懿就已經(jīng)非常強大了。

外圍力量立場分析

當時外軍的實力派,一共有以下幾股。

1、東線,揚州都督區(qū)。

該區(qū)的實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檢、諸葛誕、文欽等。

不必多說了,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們或者早已防備司馬懿(老朋友王凌),或與曹爽、夏侯玄親密。

顯然這些人會站在曹爽一邊。而且,很可能不會像后來淮南三叛時一樣“分時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擁護。

2、北線,河北都督區(qū)。

該區(qū)此時的實力派人物是:鎮(zhèn)北將軍程喜、并州刺史孫禮。

鎮(zhèn)北將軍程喜的立場暫時判斷不了。他似乎與兩派都關(guān)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孫禮是司馬懿的絕對擁護者!

孫禮甚至曾對司馬懿遲遲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說干曹爽,他是雙手支持的!

因此,該區(qū)的立場略微傾向于司馬懿。

3、南線,荊州都督區(qū)。

該區(qū)的領(lǐng)導人是:王昶。

該區(qū)是司馬懿的絕對地盤。

前任都督司馬懿,現(xiàn)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權(quán)期間,司馬懿依然可以指揮該方向的對吳戰(zhàn)爭。

高平陵之變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議,看來,他對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針早已不滿!

4、西線,雍涼都督區(qū)。

該區(qū)的實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該區(qū)的情況比較復雜。

該區(qū)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馬懿在這里當了12年都督,司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親)又在這里管了4年。

但總的來說,該區(qū)的將領(lǐng)們與司馬懿的關(guān)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駱谷之戰(zhàn)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該區(qū)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動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與夏侯霸只能考慮“入朝還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奪權(quán)戰(zhàn)爭全面展開的情況下,就難說了。

如果曹爽與司馬懿公然對抗,該區(qū)的立場比較微妙,但略微傾向于曹爽。

畢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詔書,郭淮們還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該區(qū)的經(jīng)濟凋敝,糧草依賴中原補給,而大司農(nóng)印在曹爽手中!


從這些立場看,四大軍區(qū)中,明顯傾向于司馬懿的一個(荊州),明顯傾向于曹爽的一個(揚州),略微傾向于司馬懿的一個(北線),略微傾向于曹爽的一個(雍涼)。

雙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畢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詔書更有合法性,因此,總體局勢對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議,可以給司馬懿制造麻煩,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給曹爽的建議是:帶天子到許昌,發(fā)天下兵來討伐司馬懿。同時,以大司農(nóng)印來調(diào)集天下糧草。

從“合法”的角度來看,桓范的建議,看到了點子。

兵馬調(diào)動,糧草先行。

試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態(tài)度的后勤體系官員都只得聽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馬懿的軍隊,連糧草都得不到。

但是,權(quán)力斗爭到了這樣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還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納桓范的舉措,確實有可能在爭取外軍方面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

但是,許昌距洛陽不遠,司馬懿怎么可能坐視曹爽、桓范慢條斯理地調(diào)集力量呢?

司馬懿極可能像當年平定孟達一樣,迅速發(fā)兵,閃電戰(zhàn)解決問題,迎回天子。

因此,我認為:如果曹爽舉兵反抗,在道義上將占據(jù)優(yōu)勢,在全國軍事力量的爭取上,也將取得優(yōu)勢。

但是,以司馬懿與曹爽個人才能上的差異,曹爽沒有機會翻盤。

無非,也就是讓司馬懿再麻煩一點罷了!

5

應該說勝算還是很大的。

桓范逃出洛陽之后,對曹爽說的一席話很有代表性:現(xiàn)在皇帝在我們手里,軍隊、糧草也觸手可得。大司農(nóng)印信在我手里,可以調(diào)集天下糧草。只要我們護送皇帝到許昌,以圣旨召集軍隊勤王,司馬懿豈有不死之理?


桓范的計劃,的確有很強的可行性。因為當時的司馬懿,說實話真沒有什么力量。之所以能夠發(fā)動兵變,靠的就是自己養(yǎng)的幾千死士。洛陽的駐軍在太尉蔣濟的勸說下沒有反抗,但是他們對司馬懿顯然是沒什么忠誠度的。

司馬懿靠的,也就是一個時間差,在曹爽猶豫的那一段時間中擊垮他的心理防線。如果曹爽猶豫個十天半個月,司馬懿形勢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范的計劃,真的就一點瑕疵都沒有嗎?

顯然不是。

桓范的計劃,是當年何進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記,東漢是怎么垮的?

黃巾大起義,沒有動搖東漢的根本。東漢亂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進跟十常侍火并,何進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結(jié)果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來了就不想走,開啟了東漢大亂的時代。

而高平陵之變的形勢,與當年的形勢如出一轍——皇帝年幼,曹爽與司馬懿火并,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諸侯入京勤王,結(jié)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確可以召開諸侯干死司馬懿,但是干死司馬懿之后,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沒有能夠統(tǒng)治大軍的將領(lǐng)了。高平陵之變時,曹魏的三大軍事集團:雍涼、荊州、淮南集團,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雍涼是司馬懿的根據(jù)地,不支持司馬懿就不錯了;茨纤貋聿凰抉R家族,后來司馬家掌權(quán)之后還反了三次。荊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荊州集團的態(tài)度很難說。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這些人夾槍帶棍的來勤王,滅了司馬懿之后,曹爽怎么獎賞他們?這些大將本來就已經(jīng)位極人臣,帶著幾萬大軍跑這么一趟,總不能加個官賞點錢就打發(fā)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無能,本來就沒啥功勞,全國的門閥都看你不順眼,現(xiàn)在鬧出這么大的亂子,你又不是皇帝,你這個位子是不是要讓出來?

私以為,這才是曹爽最終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馬懿答應的,他還可以長享富貴。但是如果各路諸侯進京,他能不能繼續(xù)活命就很難說了。

如果桓范的計劃執(zhí)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亂。

桓范的計劃很有可能導致曹魏內(nèi)戰(zhàn)。

司馬懿之所以贏得這么順利,跟洛陽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司馬懿在當時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個門閥集團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鐵了心的跟洛陽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門閥決戰(zhàn)。

前面說司馬懿的實力只有幾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猶豫的時間。如果把時間延長的幾個月,那么洛陽門閥們能調(diào)動的力量顯然不止幾千人。

或者再暢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馬懿的雍涼集團與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團爆發(fā)一場內(nèi)戰(zhàn),那將是怎樣的圖景?

別忘了,那是三國時代而不是西晉,東吳和蜀漢都有一口氣呢,連孫權(quán)都還沒死。大敵當前搞內(nèi)斗,搞不好落得個玉石俱焚的下場。

所以說,曹爽如果真的去許昌調(diào)動天下諸侯勤王,的確有勝算,有可能滅掉司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帶上曹魏的整個江山社稷,順便還終結(jié)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進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慫了,他選擇了放棄。不過這種選擇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當時的情況換做他爹曹真,司馬懿早就被滅的連影子都沒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是一個像曹真一樣的人掌權(quán),司馬懿又怎么敢反呢?

6

如果各位是一個忠于“曹魏”(注意我說的是曹魏!)的軍區(qū)司令,手握大軍。又不偏不倚為人公正。那么突然聽說首都發(fā)生兵變!同時接到兩道詔書:一曰:“司馬懿私養(yǎng)死士發(fā)動兵變,已占據(jù)帝都,挾迫太后!詔天下各路兵馬速速勤王!”二曰:“曹爽素懷不軌之心,今趁天子年幼誘其出獵,競挾持天子以令天下!詔天下各路兵馬共討逆賊!”大家這個時候如果既不是曹家人也和司馬家沒關(guān)系,會選擇相信8歲天子的詔書呢還是相信太后的詔書?

曹爽不抵抗的結(jié)果歷史已經(jīng)給出了,身首異處夷滅三族,如果曹爽聽從桓范的建議護送皇帝到許昌詔天下軍士勤王,司馬懿必定死無葬身之地,曹爽雖是草包,但手下的文臣武將能人不少,天下未必不能安定,曹爽的結(jié)局肯定是另外一個結(jié)果。

如果,劉邦當年疑人不用,陳平遲早會取而代之,看看劉邦有哪個兒子中用的,還有陳平在運用政治這方面手段,我敢說初漢三杰加起來都不是他對手…… 其實,司馬懿跟陳平一樣,不過彼此遇到的待遇不一樣。曹操的缺點就是疑人不用,看看五大謀臣的下場,司馬懿也是被逼出來的,約逼越狠,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了,一能坐擁天下,二能保全司馬家,司馬懿覺得如果他再不動手,以后就再無機會了,曹家遲早要司馬家絕戶……

曹爽并不是沒有軍隊,還有忠于曹氏的后代,還有一個夏侯霸,雖然外姓將領(lǐng)多,但是愿意踩著別人尸體上去的還有很多,皇帝不是擺設,魏國皇帝在當時是很有號召力的,司馬懿也是窮盡三代才消除皇帝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曹爽真聽恒范的話,移駕許昌舊都,召天下將領(lǐng)勤王,司馬懿必死,然后進行一次封賞,則天下可定,曹爽是做權(quán)臣還是做名臣就看他自己了。

第一,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實在太強,曹爽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第二,雖然曹爽手上有曹芳,但是司馬懿手上有郭太后,可以用郭太后的名義另立一個皇帝。第三,司馬代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曹魏的大士族戰(zhàn)勝了寒族,這也就是為什么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有那么多重臣支持。

曹爽智謀不行,但曹爽的手下有高人,比如大司農(nóng)桓范就很有智謀,如果曹爽聽桓范的建議,司馬懿一定完蛋。曹爽成功機率99%,但曹爽放棄了,氣的桓范說,曹子丹一世英雄,怎么他的兒子蠢的跟豬沒有區(qū)別。如果是曹家其他人或者是夏侯家的人輔政,司馬懿根本就不敢發(fā)動政變。

只要用人的本性去分析,司馬懿謀反,必滅九族!只需要看一樣:實力!司馬懿3000死士,洛陽一城!不要和我談關(guān)系,這種實力造反,什么關(guān)系都是在扯蛋,關(guān)系再好沒人愿意陪你去滅九族!況且對方還有皇帝在手!一道圣旨就玩完!司馬懿占據(jù)洛陽的時候,手里握著一張王牌,就是曹爽的家人。如果曹爽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就應該有政治家的厚黑,不應該管家人的死活,置死地才能后生!作為一名普通人,如果你的父母妻兒,你最愛的女人生命握在別人手里,我相信你也是方寸大亂!如果強行從別處調(diào)兵鎮(zhèn)壓,對手很可能魚死網(wǎng)破,把你的親人,把你最愛的女人,當著你的面像宰小雞一樣一個一個殺了。因為絕大部分人心不夠厚黑,所以你無法忍受這樣的結(jié)果,所以你很可能就受制于人,你會寄希望于對手放過你的家人一馬,所以你就妥協(xié)了!

當時支持司馬懿是魏國元勛,他們向曹爽保證只要兵權(quán)不要性命,這些人曹爽是信的,一個世家公子耳根子軟是正常的,但是萬沒想到,司馬懿居然出爾反爾,一拿到兵權(quán),轉(zhuǎn)身就把曹爽殺了! 曹爽自然是完全想不到:諸位老元勛萬無一失的擔保,也可能失效?司馬懿居然可以如此狠毒,如此不要臉?保人們也愣了,這么一鬧,把我們當什么?這么狠毒。這幾位后來下場最后也是很不好。


司馬懿成功是因為士大夫集團的默許,從曹操時期潁系士族就與曹氏宗族不怎么對路,士大夫在曹爽掌權(quán)這些年里一直需要一個機會削弱曹氏的權(quán)利,而司馬懿就是一個契機。但是士大夫本身不是想要改朝換代的,這一點曹爽也是看的很明白,同時他身居高位那么多年,一直壓制司馬懿,早就對司馬懿放松了警惕,所以他只能選擇相信司馬懿。從士大夫集團看來,司馬懿幫他們除掉了曹爽,但是沒想到葬送了曹氏的皇權(quán)。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晉朝無疑是士大夫階層最喜歡的一個朝代,家族權(quán)利極大,但是魏晉兩個朝代的制度也無疑是五胡亂華的主要原因。

7

曹爽99%的機會能贏,但曹爽是天選之人,就奔著那1%去了。

高平陵之變其實是司馬懿破釜沉舟的拼命一搏,他手里只有司馬師臨時控制的京師,而且這個京師里還沒有皇帝,困獸之斗的跡象很明顯。司馬懿唯一的籌碼就是曹爽的家人;阜秳癫芩,帶著皇帝去許昌,以天子之名號令天下勤王,誅殺不臣司馬懿。

這本是最正常,最簡單的方法,任何庸人都能領(lǐng)悟這個計策,可曹爽不是庸人,是個超級大草包,他天真幼稚,如垂髫小童,認為只要放棄權(quán)力,司馬懿會放他一馬,自己不失榮華富貴。

如果曹爽豎起誅不臣司馬懿的大旗,會有人來勤王嗎?至少有三人會來,那就是王凌、毋丘儉和諸葛誕,這哥兒幾個就是因為后來司馬氏篡權(quán),連續(xù)反抗。

綜上所述,司馬懿所有的優(yōu)勢就是京師,以及態(tài)度不明朗的兄弟們,而曹爽擁有皇帝和魏國的正統(tǒng)地位,怎么看都不會翻車,你告訴我怎么輸?可是曹爽就是輸了,簡直匪夷所思。

關(guān)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8

如果曹爽不投降,選擇與司馬懿硬干,勝算大約50%吧,也就是輸贏機會各半。為什么呢?因為曹爽的優(yōu)勢與劣勢各半。下面詳述之。

曹爽有什么優(yōu)勢?

第一、皇帝曹芳在曹爽手中,在政治上握有主動權(quán)。

高平陵政變是爆發(fā)于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正月初六這天,皇家有一場盛大的祭典。皇帝曹芳前往洛陽城南四十五公里處的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睿。跟隨皇帝出行的有大將軍曹爽及其兄弟,包括中領(lǐng)軍曹羲、武衛(wèi)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等。因為是曹家的祭典,所以曹家重要人物都去了,這才給了司馬懿發(fā)動政變的機會。首都落入司馬懿手中,但曹爽還有一張王牌,就是皇帝曹芳,在政治可以宣布司馬懿是謀反。

第二,大司農(nóng)桓范選擇站在曹爽一方,指明正確的戰(zhàn)略方向

當時在京師的官員,并不是都愿意跟司馬懿的,其中大司農(nóng)桓范就是其中一人;阜恫皇瞧胀ǖ霓r(nóng)業(yè)部長,他在魏明帝曹睿時就是鎮(zhèn)守一方的大將,曾任征虜將軍、東中郎將,都督青、徐諸軍事,有豐富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及謀略。當司馬懿聽到桓范逃走的消息后,如五雷轟頂,捶胸頓足道:“完了完了,智囊去了!笨梢娝抉R懿對桓范是非常畏懼的,因為曹爽那一幫哥們基本都是飯桶,只是桓范有真本事。

桓范給曹爽獻計:護送天子前往許昌,許昌是舊都,帝國政治中心之一,站穩(wěn)腳跟后,詔令四方軍隊勤王,消滅以司馬懿為首的洛陽叛亂集團。

你別在野外坐以待斃啊,只要天子去了許昌,就可以在舊都號令天下,跟司馬懿有得一拼。這個策略,應該是司馬懿最害怕的。如果曹爽能接受此計,是可以跟司馬懿斗一斗的。

曹爽的劣勢

第一,皇帝無實權(quán),司馬懿控制了太后,有廢立皇帝的權(quán)力

曹爽雖然控制了皇帝,但朝廷里的人都知道,這個皇帝是無實權(quán)的。為什么呢?因為前任皇帝魏明帝沒有兒子,曹芳是他的養(yǎng)子,魏明帝是在臨死前才指定曹芳為接班人。曹芳上位時,年齡很小,大權(quán)基本落在曹爽手中。可以說,曹芳就是個傀儡皇帝,而曹爽所做所為,又讓朝中大臣很不爽,不得人心。

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后,就發(fā)了一道戰(zhàn)斗檄文,指責曹爽擅權(quán)專制、任人唯親、廣布黨羽、胡作非為。同時又向皇帝指出:“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就是說皇帝陛下也不過是曹爽的傀儡罷了,皇位哪能坐得久,這是刺到曹爽的弱點了。同時,司馬懿控制京城,握有太后這張王牌。依漢朝舊制,太后是有廢除皇帝的權(quán)力,而曹芳根本不是太后的親生子,皇帝頭銜還不一定能保得住。

第二,司馬懿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而曹爽只有一群狐朋狗友

司馬懿在朝中是有巨大威望的,這個威望是多年征戰(zhàn)積累下來的。大家可以看看司馬懿為魏國立下多少汗馬功勞:輔佐魏明帝、平孟達之亂、抵抗諸葛亮北伐、平定遼東等等,能力是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所以朝中老臣,實際上都服他。在政變過程中,太尉蔣濟、尚書陳泰等名臣都是站在司馬懿一邊的。

與司馬懿一比,就可看出曹爽的差距,他結(jié)交的都是狐朋狗友,包括畢軌、鄧飏、李勝、何晏、丁謐等。曹爽當上大將軍后,把他們都提拔錄用,以作為自己的心腹。以何晏為吏部尚書;以鄧飏、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不僅如此,曹爽還把弟弟們安插到軍隊之中:曹羲為中領(lǐng)軍;曹訓為武衛(wèi)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等等。這些人基本上沒什么本事,就是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包括司馬懿、蔣濟等一幫老臣,反而都被架空了。所以曹爽人心盡失,沒有幾個大臣愿意跟著他。

后來,曹爽輕而易舉投降,乃是性格怯懦所致,如果他堅決不投降,與司馬懿斗,我想優(yōu)劣勢各半,勝負機率大約也各半吧。

9

高平陵之變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來勤王,他成功的勝算起碼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沒有絕對,因為曹爽的失敗其實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這個人用蔣濟的話說,就是一匹“劣馬”,屬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馬懿在發(fā)動政變以后,曾想拉攏桓范,命他為中領(lǐng)軍。但是桓范不想搭理司馬懿,他深知司馬懿不可能信任他,這只不過是司馬懿的拖延之計,目的是不讓他出城幫助曹爽而已。因此桓范也就趁著兵荒馬亂,懷揣他的大司農(nóng)印出了城,去找曹爽。

到了軍中后,桓范直接跟曹爽挑明了這種嚴重性:這不是單獨針對于曹爽的兵諫,而是一場軍事政變。司馬氏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奪權(quán)!因此,曹爽你應該號召天下勤王。

但曹爽卻猶豫未定。因為司馬懿的話還是很打動他的:奏疏里僅僅是說免官而已,不僅不會殺他,而且侯爵不會被削!也就是說曹爽如果接受投降,他和現(xiàn)在比起來,依然可以過富貴日子,只是不掌權(quán)了而已。

這個投降條件聽上去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正如桓范所擔心的:曹爽這個白癡官二代到底沒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換而言之,曹爽相不相信司馬懿所說的鬼話?

后來的事件發(fā)現(xiàn)正如桓范所料,曹爽真的相信了司馬懿的鬼話。

于是桓范被曹爽氣得直跺腳,大罵曹爽都到這個地步了,居然還相信司馬懿,你怎么可能還真的做得了富家翁!現(xiàn)在這種局面對誰來說都是有進無退,敗了就是死路一條,司馬懿怎么可能饒得過你?

但不管桓范怎么好說歹說,曹爽都只是猶豫不決。

然后,桓范只得轉(zhuǎn)身又勸曹羲,給他分析利弊得失,告訴他接下來該如何行事。最后桓范苦口婆心的對曹爽一族說:典農(nóng)中郎將的兵馬就在附近,他既有兵又有糧。我之所以帶著大司農(nóng)的印綬出京,就是為了能夠調(diào)動他們,F(xiàn)在我們只要奔赴許昌,不過才半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許昌,自衛(wèi)足夠了。然后我們再號召諸侯勤王。到了那時候,擊敗司馬懿并不是什么難事。

但是,曹爽兄弟卻只是抿著嘴不吭聲。之后曹爽又想了半夜,最終,還是決定放棄抵抗。向司馬懿投降。

桓范簡直要被氣哭了,大罵道:曹真怎么生了這么一群蠢鈍如豬的兒子!你們就等著被滅族吧!



據(jù)史料記載,桓范的私自離京,著實嚇到了司馬懿。本來桓范并不想走,郭太后任命他為中領(lǐng)軍時,他是打算就任的。但是他的兒子勸說他,如今皇帝在外,不如出城;阜队谑亲屑氉隽艘环紤],然后才決定出城。

從這個細節(jié)上不難看出,桓范從來沒有猶豫過該站隊哪邊,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制止司馬懿的叛亂。

而司馬懿在得知桓范出城后,懊悔不已,長嘆一聲:智囊泄矣!



從桓范后來給曹爽謀劃的計策看,桓范足智多謀,完全當?shù)闷稹爸悄摇边@個稱號。曹爽如果能聽從他的建議,真的跑去許昌號召勤王,那么司馬懿很有可能完敗。畢竟,皇帝在曹爽軍營中,天然具有正當性

然而曹爽卻沒聽勸,這事兒很遺憾。但是從某個方面來看,也沒什么遺憾的。因為曹爽是什么人,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比如說,蔣濟很早就猜到了曹爽的反應。就在司馬懿感慨桓范出逃時,蔣濟就勸道:桓范固然是智謀過人,但是曹爽就是個廢材玩意。他就如“駑馬戀棧豆”,肯定不會聽桓范的勸誡。所以壓根不用怕

備注:“駑馬戀棧豆”的意思是說劣馬會留戀馬廄中的豆料,怎么拉都拉不走。蔣濟用這個典故形容曹爽,是說他根本就是個沒有遠見的人,肯定不會選桓范給他的建議。



因此我才會說,曹爽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天下兵馬來勤王,他的勝算固然很大。但是從曹爽本身的能力來說,他是靠宗親和曹真兒子的身份才坐上了權(quán)臣的位置。他本身并不是搞權(quán)謀的那塊料

曹爽陪著皇帝出京掃墓,不過幾天功夫。雖說被司馬懿把握住了這轉(zhuǎn)瞬即逝的機會,發(fā)動了政變。但曹爽并不是完全沒有翻盤的機會,他依然可以反殺司馬懿。只是可惜,此人生性就個懦弱之人,生平也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真正的大風大浪,在重壓面前,其薄弱的意志瞬間就崩潰了。

司馬懿之所以會在桓范出京后懊悔長嘆,是因為他把自己代入曹爽的思維——如果他是曹爽,一定會聽從桓范的建議。

但蔣濟卻提醒了他:曹爽就是匹劣馬,你真的是太高看他了。

果然,曹爽經(jīng)過一夜的苦思冥想,最終做出的決定竟然是放棄抵抗。一個loser的形象躍然于紙上。



可即便是有人支持,曹爽就一定能帶著皇帝跑路到許昌?

說到這里,我們還可以再做一個推測:如果曹爽聽了桓范的建議,結(jié)果會如何

我個人覺得,其實也就是四六開。曹爽的贏面大一些,但是司馬懿也不是沒有機會。

因為司馬懿多次領(lǐng)兵,都是自己親自帶,就連征王凌這種小角色也是自己親征。曹爽如果想跑路,司馬懿會傻乎乎的待在洛陽讓他跑?司馬懿在軍隊里威望,一呼百應,況且還有郭太后的支持。調(diào)動洛陽的禁軍去追殺曹爽,是分分鐘的事。

如果司馬懿追上了曹爽,其結(jié)果必然是被當場砍死……

況且就算曹爽能逆天的把戰(zhàn)馬集中起來,帶著皇帝急行軍,趕到了許昌。問題是,許昌是誰負責衛(wèi)戍的?許昌難道就是由曹爽的死黨們控制的嗎

高平陵之變,很多人都簡單的認為是曹爽與司馬懿的斗爭。但是其實,魏帝曹芳跟曹爽也有矛盾。曹芳當時已經(jīng)大婚,按正常來說早就該親政了?刹芩瑓s遲遲不還政。司馬懿政變的時候,曹芳當時居然不發(fā)一言,傻子都看得出來,曹芳心里面巴不得司馬懿和曹爽最好斗得兩敗俱傷。



由于洛陽一直被曹爽控制,曹芳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可許昌的衛(wèi)戍將軍是毋丘儉,他是魏明帝曹叡的東宮舊人。說白了,他才是曹芳真正的嫡系死黨。

司馬懿和曹爽在毋丘儉眼里,兩人都是亂臣賊子。后來司馬師廢了魏帝曹芳,毋丘儉毅然舉兵勤王,鐵桿的曹芳擁護者。這個也說明了他的政治立場。

因此如果曹爽幸運的跑到了許昌,毋丘儉必然會擁護曹芳,清算曹爽。最后拿曹爽作為跟司馬懿談判的條件。若毋丘儉和司馬懿兩邊再一拍即合殺了曹爽,那曹爽才真叫蠢豬一頭,主動往火坑里跳。

所以說,曹爽之敗其實就是敗在了他不得士族的支持,并且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司馬懿是渾水摸魚,恰好讓他逮到了曹氏一族與士族有矛盾,曹爽與皇帝有矛盾的時機。最終司馬氏也成功的上位。



總的來說,桓范給曹爽的建議非常好?墒遣芩⒉皇歉阏味窢幍牟牧稀K膫人素質(zhì)太差了,即便有優(yōu)秀東吳智囊替他出謀劃策必然也是做無用功。

這就好比,同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項羽和韓信能以少勝多,成為經(jīng)典戰(zhàn)例。而馬謖就是全軍覆沒,成為失敗的代表。這一正一負截然相反的戰(zhàn)爭結(jié)果,其實就表明了即使是使用同樣的戰(zhàn)術(shù),執(zhí)行人的素質(zhì)不行,追究也是白搭。

10

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沒有選擇投降,以皇帝號令天下勤王勝算也不大。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司馬懿發(fā)動高陵之變并不是要篡奪曹魏的政權(quán),而是清君側(cè)。曹爽成為顧命大臣的表現(xiàn)比較糟糕,除了和司馬懿等人奪權(quán)之外缺乏建樹,特別是在他主持的幾次對蜀對吳的交戰(zhàn)中都是損失慘重,又遲遲不肯讓曹芳親政,因此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得到了郭太后和朝中元老重臣的廣泛支持。其中蔣濟協(xié)助司馬懿控制了中軍,成為決定勝負的籌碼。

而曹爽這邊則只得到了大司農(nóng)桓范的支持,按照干寶《晉紀》的記錄,此時他手里也沒有部隊,因此不得不臨時“發(fā)屯甲兵數(shù)千人”作為護衛(wèi),這點兵力顯然是無法和司馬懿控制的中軍對抗。

而在地方軍里,魏國當時五大地方軍統(tǒng)帥分別是揚州都督王淩,荊豫都督王昶、豫州都督毋丘儉、雍涼都督夏侯玄、河北都督(幽州)程喜,其中又以揚州、荊豫和雍涼三地兵力最強。

這五個人里只有雍涼都督夏侯玄是曹爽的心腹,但是司馬懿也曾經(jīng)長期掌管雍涼軍務,夏侯玄能控制多少兵馬是一個問題。而荊豫都督王昶是司馬懿的心腹,這里也是司馬懿長期任職的地方,所以肯定支持司馬懿。

關(guān)鍵在于其他三大軍區(qū)的態(tài)度。有些人從后來王淩、毋丘儉反對司馬一家認為王淩、毋丘儉也是曹爽的人是不正確的。王淩、毋丘儉效忠的對象是曹魏皇帝,而非曹爽,所以不是司馬懿掌權(quán)以后清洗的對象。他們和司馬家族對立,只是反對司馬篡魏而已,而在司馬懿以清君側(cè)的名義發(fā)動高平陵之變之時他們并不會和曹爽走在一起。

所以此時曹爽面對的局面是朝中無人支持,自己身邊沒有可靠部隊,唯一可能支持自己的夏侯玄,因為司馬懿帶兵“出屯洛水浮橋”,切斷了西進之路,也不可能去投奔。即使他想反抗,帶著曹芳能不能安全抵達許昌都是問題,加上性格懦弱,所以最終選擇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