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得從太宗朝開始說。太宗朝,太子承乾與魏王李泰兩敗俱傷。長孫無忌攜關(guān)隴貴族為后盾,贊成擁立李治。因為他仁懦。又搞斗爭擴大化,收拾了吳王。太宗駕崩,李治登基,長孫無忌為百官之首。李治的王皇后,背景是柳家;蕭淑妃是南梁蕭家后裔。李治被貴族血統(tǒng)包圍。
武則天的父親是個并州木材商,擁立李淵有功才上來的人物,沒啥背景。李治要立武則天為后,被長孫無忌多番阻撓。于是提拔李義府、許敬宗等平民官僚,用斗爭擴大化收拾了長孫無忌。
這差不多是公元660年之前的事。朝廷權(quán)力從此歸于帝后。此后李治身體不好,風眩,但不想放權(quán)。于是宰相任免權(quán)握在手里,日常工作許多讓武則天去辦。
至此到公元683年。關(guān)隴貴族沒勢了;蕶(quán)集中到李治與武則天之手,下面的人都只認二圣。
李治臨終,位子傳給李顯,宰相托付裴炎,給武則天一個詔書:軍國大事兼聽天后意見。
關(guān)鍵時刻來了。李顯發(fā)現(xiàn)自己要被宰相與天后掣肘,在朝堂上顯得很二,還宣稱要讓自己岳父得天下。裴炎想貪個擁立之功,武則天也知道這點,倆人合謀。將軍程務(wù)挺等人一起發(fā)力。于是武則天與裴炎廢李顯,當時在場百官看著程務(wù)挺的軍隊,不敢動彈。大事成了。
李旦登基,于是裴炎+武則天的軸心力量進一步加強,凌駕于李旦之上:你可是我們立的喲!
可惜裴炎想得簡單了。
此后徐敬業(yè)叛亂,武則天派魏元忠+李唐宗親一起滅了徐敬業(yè),回頭說裴炎與徐敬業(yè)有染,把裴炎干掉了:就在裴炎輔佐武則天推倒李顯一年后。
此后武則天搞酷吏,用來俊臣與周興,把李唐宗室清洗了一遍。洗完了,再利用來俊臣與周興狗咬狗,彼此對付掉,所謂“請君入甕”典出于此。到公元690年前后,李旦是武則天的傀儡,朝廷無權(quán)臣,所有人都是看著過去三十年武則天執(zhí)政過來的,權(quán)相如裴炎已經(jīng)掛掉。
此時武則天稱帝,順理成章,輕而易舉。于是完美登基。
那是真正得到當時大多數(shù)人支持的——除了李唐宗室的一部分人。連皇帝李旦和皇女太平公主都支持她——不支持她,難道支持李唐宗族外人?所以這就是全過程:武則天先是李治的副手,幫他處理日常工作,積累起了政治人脈。
趕上李治排除關(guān)隴集團,朝廷無權(quán)臣,又給了她遺詔,使她有權(quán)左右朝政。
李治死時,本來是李顯vs裴炎vs武則天的三角,但裴炎+武則天搞定了李顯,而裴炎又被武則天搞定。
權(quán)力真空,武則天再一修理宗族,天下自然大定。但這里有個死結(jié):武則天的一切權(quán)威,畢竟來自李治。所以后來看武家的人扶不起,還是把李顯召回來,李旦一直是皇嗣。
終于五王鬧神龍后,武則天退位,臨終還要求繼續(xù)當后,跟李治合葬——因為她也知道,只要抱住李治這棵大樹,李唐王朝終究不會把她怎么樣。
何其智慧,何其能忍,何其果決。這樣的干略才識,當天子也是應(yīng)該的。
實際上,狄仁杰們這些賢臣,為什么會選擇跟武則天?不是他們不忠于李唐王朝(狄仁杰間接為李唐復(fù)國做了巨大貢獻),也無非是知道,武則天確實了不起。
后來武則天退位,姚崇——對,唐玄宗那個宰相姚崇——涕泗滂沱。武則天的個人魅力可見。
至少比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那是強得太多了。
至少在公元690年前后,她就是李唐宗族之外的群臣,眾望所歸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