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并不主張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同時儒家也有儒家的血性。

儒家重“義”,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儒家先賢孟子曾用其“大丈夫精神”指出,一個稱得上大丈夫的人,在面對利與義的沖突時,會毫不猶豫“舍利取義”。所以,儒家并不是軟弱或者“和事佬”的代表,相反,儒家十分有血性。可能亦是因為如此,西漢雖獨尊儒術,但軍隊卻是十分有血性。

1、儒家講究以直報怨,并非以德報怨

講究“以德報怨”其實出自道家,而儒家講究的是以直報怨。我們重點來看看儒家之以直報怨的內(nèi)涵。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有人問孔子:“面對惡行,用善意去回應,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回答說:“用善意去回報惡行,那么用什么去回報善行?面對惡行,就要讓惡行得到其應有的代價,而面對善行,就用善行去回報。”

可見,孔子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如果有人行惡,孔子認為,就要讓行惡的人付出相應的代價,而不是盲目去包容。所以,儒家講究以直報怨,并非以德報怨。

2、儒家“以直抱怨”講究讓“惡”獲得其應有的懲罰,這其實也表明了孔子對禮儀制度的維護

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禮制”而奮斗,他的許多思想,也大抵有其維護“禮儀制度”的影子。有人說孔子之“禮制”是維護貴族階級的“禮制”,是“別有用心”。“別有用心”肯定不是,而維護貴族階級,亦并非孔子本意。

首先,孔子那個年代,自古以來都是君君臣臣,而周王朝在周公之禮的維系下,尊卑分明,各安其職,確實也創(chuàng)造過盛世景象?鬃悠诖氖歉魉酒渎氈畤┟癜驳氖⑹乐,而并非有意去維護“貴族階級”。同時孔子也沒有什么“別有用心”,“別有用心”不過是后人的“臆測”罷了。退一步來說,如若孔子別有用心,那定是求利,但是縱觀孔子一生,他因“提倡禮制”何曾獲得過什么好處,反而多年流浪在外,不得歸國。而所謂的“名垂千古”,孔子自己難道還能預料到自己能夠成為幾千年后的“大紅人”?所以“別有用心”無從說起。

而孔子所宣揚的“禮制”,里面不僅有對社會尊卑的維護,也有對惡人的懲罰。所以,孔子繼而提出了“以直報怨”,認為面對一個人的惡行,要根據(jù)制度規(guī)則中規(guī)定的那樣,讓其付出其惡行應有的懲罰。在這里,“禮制”也成了懲罰惡人的“衡量標準”。所以孔子宣揚“以直抱怨”。

3、儒家無“血性”?相反,儒家血性十足,孟子之大丈夫精神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儒家無血性這個說法,屬不客觀的評價,儒家對“義”的堅守,可謂是血性十足。舉個例子,儒家先賢孟子曾經(jīng)在其提出的“大丈夫精神”中議論過“義”與“利”的關系。孟子認為,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定是“居仁由義”的人,心中常懷仁,行事從義。面對義和利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孟子認為,一個擁有大丈夫精神的人,應該毫不猶豫舍利取義,甚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所以,孟子認為,儒家之君子當是行事從義之人,在面對義與利沖突的時候,君子往往會舍生取義,血性十足。所以,儒家之門徒可并非是軟弱可欺之輩,深諳儒家學問真諦的學子,當屬血性十足的大丈夫。

綜上所述,儒家所宣揚的并非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而以直報怨某種程度上也符合孔子維護“禮制”的思想。畢竟所謂的以直報怨是要人們面對他人惡行之時,讓惡行獲得其應有的懲罰。那么懲罰的度在哪里?如何拿捏這個“應有”?這就需要國家之“禮儀制度”來發(fā)揮其作用了,所以儒家宣揚“以直抱怨”。同時,儒家學說并非沒有“血性”的學問,相反,儒家也有可以豁出性命的“堅持”,那便是“義”,這一點從孟子之舍利取義的大丈夫精神就能看出來。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西漢雖獨尊儒術,但軍隊卻是十分有血性”這一行為也不是不能理解。

最佳貢獻者
2

儒家,絕不是迂腐、懦弱的代名詞!現(xiàn)代人,大多把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等價于儒家,這是大錯特錯的!

儒家提倡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有沒有血性?

儒家提倡的“君子之仇,十世而斬”,有沒有血性?

嚴格意義上,失去血性的人,不配稱為儒士!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才是真正的儒士風采!

3

請明鑒,以德報怨是所有以洗腦斂財為務的宗教的教條,儒家以及華夏所有的哲學,自古至今就沒有個以德報怨,只有以直報怨!

孔子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4

儒家反對以德報怨?追蜃犹岢隽艘灾眻笤?鬃拥闹笔鞘裁茨?是親親為大,互隱包庇為直;排除異己,睚眥必報為直。沒有統(tǒng)一標準。很難行得通。儒家之德,是忠實地為帝王當走狗,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狗德。不值得提倡或效法。

5

需要說明的是儒家主張以直報怨,不是以德報怨,是道家主張以德報怨。以直報怨出在《論語.憲問篇》,參看原文:

14. 34 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出在《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參看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無論是道家的以德報怨,還是儒家的以直報怨,跟西漢時獨尊儒術和軍隊非常有血性都沒有任何關系。

問題的關鍵是即然西漢獨尊儒術,為何軍隊確非常有血性呢?

我們先看一下漢朝編年史。西漢是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東漢是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公元9年,王莽篡漢,西漢結束。公元25年,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公元220年禪位于魏王曹丕,東漢結束?傆嫕h朝388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劉徹興起的,漢武帝的起止時間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鮮,開創(chuàng)了漢王朝軍事最為鼎盛時代。

孔子是反對戰(zhàn)爭,反對軍事的,那為什么漢武帝劉徹即然獨尊儒術,確又開疆拓土大力發(fā)展軍事呢?這是不是非常矛盾的事情啊!這時我們應該想起一個人物來,這個人物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的起止時間是,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他是西漢當時著名的哲學家,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并且給擴大化了。在儒家經(jīng)典學說的基礎上,融入了以陰陽五行為框架的道家思想,從而建立了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派儒學思想體系。

董仲舒最明顯的兩個思想,一個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就是說君權乃天所授,君王受命于天,代表天的意志治理國家,治理百姓,從而使君王的權威絕對的神圣化了。這樣他把孔子的忠君思想,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給改造了,并且進行了無限的擴大。這種思想正符合漢武帝的意愿,漢武帝的權威一經(jīng)被神化,那么他的雄才大略就不會受到任何約束。開疆拓土,大力發(fā)展軍事就變成了依天行事了。

董仲舒第二個思想就是三綱五常?鬃与m然歧視婦女,雖然提出忠君思想,雖然提出孝道以約束家人防止犯上做亂,但孔子沒有象董仲舒這么霸道。董仲舒干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就把孔子的齊家、治國思想給擴大化了。就象漢宣帝曾非常高興的說過,漢家有制度,霸王道雜之。

董仲舒的這兩種思想,都充分的說明了,西漢所推崇的獨尊儒術,已經(jīng)不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了。是經(jīng)過董仲舒改造,并且把孔子的儒家思想進行擴大化了的儒家思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西漢軍隊非常有血性的根原了。

(歡迎關注,探討,分享)

6

現(xiàn)在的影視劇都有一個賤毛病,過度宣揚“以德報怨”,最近追一部講述1942年河南人逃荒到西安的故事,主人公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女主卻堅持以德報怨的行事風格,比如劇中有一個故事,她女婿的工廠被工人放火燒了,還差點把她女婿捅死,在法庭上,她卻要堅持諒解兇手,認為是他女婿平時管理工廠太嚴格。

這種價值取向其實就是在誤導人,誰都希望別人做個好人,然后自己從中漁利,典型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別人遇到事了,他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你怎么就不能諒解別人呢?等到自己遇事了,那就又是一副嘴臉了。

這一點,縱橫是深有感觸,以前我給人送海鮮,開電動三輪正常行駛,一個從旁邊過的摩托車撞到我車了,他的車筐壞了,我的車斗也刮了一下,他愣說是我開車不長眼睛,要報警,其實他的是摩托車沒有證,報警的話也是他的責任,把他車拉走。當時是夏天,他認準我經(jīng)不起折騰,因為車上還有海鮮,時間一長就壞了,最后我賠了他五十塊錢。

還有一年春天,我的車在那停著,由于風大滑車了,碰了一個N手雅閣轎子,于是車主拍照,我去了之后,他問我怎么解決,我說你報保險唄,花多少賠你多少,他說他沒有保險,我說報交警隊,他說交警隊來了會拖車太麻煩,我說那私了吧!多少錢,張嘴就是1500元,說自己碰的就湊合開,你給碰的我就得換原廠,那叫一個豪橫,我一個朋友正好是修車的,我說把車送我朋友那里給你修完,他說不行。

如果我要堅持報交警,其實他的車也是一堆事,但是他就不跟你講理,磕碰一個小包,就要你賠錢,我想想還是算了,最后墨跡半天給賠了八百元。

我這個人一直想當一個好人,結果就是別人把你碰了,你給錢,你把別人碰了,加倍給錢!

這就是儒家思想以德報怨的核心價值觀念,有的時候我真的痛恨這種觀念,因為最后吃虧的都是我們這樣的老實人。

以德報怨的成語是怎樣來的呢?聽我講完,你就知道這是一個如何扭曲你三觀的故事了。

先秦時期,在梁國與楚國邊境處,有一個叫宋就的縣令鼓勵士兵種瓜,在他的領導下,士兵很賣力,經(jīng)常澆水,瓜長勢很好。在國境對面的楚國士兵,不喜歡種瓜,也不去澆水,所以他們的瓜長得一點都不好,楚國縣令因為境內(nèi)的瓜長得沒有梁國的好,心里嫉妒,就讓士兵在晚上的時候去梁國的瓜地搞破壞,結果梁國的瓜都死了。

當時梁國的人也想去破壞楚國的瓜田,梁國的縣令宋就得知后就表示,這樣做的話,那不是結下仇恨了嗎?想要解決這件事,就要每天晚上偷偷的去給楚國的瓜田澆水,不讓他們知道。

楚國的瓜就這樣越長越好,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梁國人干的好事,因此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楚王,楚王得知后表示慚愧,請求與梁王結交。

在正常的社會中,你的瓜種得好,別人嫉妒是常態(tài),暗中破壞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你再反過來給他澆水,他一定會認為是你怕了他,不但不會感激你,還會變本加厲,這就是人性。

有些毛病不是天生的,而是慣的,這就好比,人來打你一頓,你不去想辦法解決,而是給他買水果,以后他再想吃水果的時候,肯定還想著打你。

在先秦時期,各種思想激烈碰撞,講仁義的宋國死得比趙四他爹都慘,春秋的霸主秦國、楚國、吳越等國都是蠻夷,在戰(zhàn)國時期憑空崛起的趙國還是依靠“胡服騎射”,這都說明一個道理,打架靠的還是拳頭,而非道理。

秦國能夠完成統(tǒng)一,靠的是強大的軍隊,講儒家的仁義道德,什么時候會統(tǒng)一呢?

后世在講到漢朝之后強大,是因為采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其實這里面有很多的水分,大多都是后世儒家吹噓。

漢武帝時期的確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這個儒術并不等同于先秦時期的儒學,更不等同于后世的儒學,而是董仲舒為了迎合漢武帝加強皇權整合出的一套君權神授學說,說白了,講的不是仁政,不是仁愛,而是從理論上解釋天子的合法地位。

就其具體治國思想來說,還是以法家為主,也就是“外儒內(nèi)法”“權勢法制與倫理勸導相結合”,假如漢武帝真的實行儒家仁政學說,為何還要東征西討,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重用酷吏?

在漢宣帝時期,太子劉奭建議漢宣帝推行仁政,全面采用儒家學說,結果就遭到漢宣帝的訓斥,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蹋弥苷!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漢宣帝這句話說的其實挺好,對儒家的總結也算到位,那就是漢朝是以霸王道雜之,誰有用我用誰的,不可能采取單一的學說,至于儒學,那更是“不合時宜,好古非今”。

什么是好古非今呢?就是一味的說古代的好,即使是現(xiàn)在的一些偽國學分子也提倡古代的文化好,我大學時候的一個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竟然公然說做人應該“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學習”,簡直是可笑。

在儒家人看來,只有周朝時候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所以,他們一直倡導復古,當然,這些人也厲害,在宋朝之后,儒學中的理學徹底占領文化高地,一直發(fā)揚到今天。

有一種遺憾就是,宋朝后的軍隊是越來越不能打,不管是誰入了中原,立馬也變慫,我認為就跟這個以德報怨的思想有關,別人來侵略我們,我們給他們殺雞殺鴨,企圖感化他們,讓他們自己退出去,請問在這種思想下,這個仗還怎么打?

所以,西漢時期的思想壓根就不是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就是“霸王道雜之”,這才有了漢朝軍隊的兇狠,不跟你過多的講道理,我強的時候就打你,我打不過你的時候就和親,西漢一代,一直都是不斷擴張的時代,中間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尊崇儒學的王莽篡位,全面采取儒家思想進行復古式改革,結果是怨聲載道,儒學思想真的這么好,王莽改革為何會失敗呢?

7

誰主張以德報怨了?說清楚啊,孔子從來沒主張過,人家原話是: 以德報怨,何以報直

8

西漢的儒家是“公羊派”,核心理論是“睚眥必報”。

現(xiàn)在你了解的儒家主流是“程朱理學”,核心理論是“君臣長幼有別,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同時還講究“以德報怨”。

兩個外殼都是儒家,核心完全不同。

9

軍隊血性和儒家半點關系都沒有,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只是口號,真正獨尊儒術的是宋明清三朝,儒家思想在漢朝一直都不是主流,法家和道家黃老之學的影響力早就已經(jīng)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一句口號就能動搖,三國時期曹操、諸葛亮是法家代表,夏侯玄是道家代表,兩漢三國時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幾乎都不是儒家。

10

后來就沒了,那時,那血性是由此前遺傳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