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一切都得歸功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老兄了,此老兄堪稱“元素周期表之父”:

朱元璋得了天下后,為朱家子孫取名字定了很多規(guī)矩。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規(guī)律是:朱姓+輩分+五行,其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


他的下一輩有25個兒子加一個侄子,就給每一家都定了一份二十字的輩分表,比如太子家里就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一家一份就這二十個字,一輩接著一輩輪流用,用完了再回轉著用。

而第三個字則是要求按照五行相生的關系采用金木水火土作為偏旁的字,如他的兒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如朱標、朱樉、朱棡、朱棣等,到了孫子輩就是是火字旁的字,如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等。


每個皇族的名字只有一個是用來區(qū)別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還必須一樣,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輪回一次。

重八兄的初衷是很好的,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朱家的后代的繁殖能力,子孫后代每一代人口都會呈幾何增長,一開始還能用通用常見的字,可是很快,悲劇了,朱家子孫發(fā)現(xiàn)字都不夠用了。


怎么辦?只能翻找各種古籍,什么生僻字、異體字、通假字都搜羅了個遍,還不行,就只有造字了。


這之后,就有了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如鐳、鈉、鎂、鈷、鈰、烷、烯等等。這些字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而化學周期表直到1896年才由徐壽引進中國,當時并沒有能對應的漢字。為了能翻譯好這些元素,達到形聲兼?zhèn),這個老哥翻看各種古籍尋找靈感。一不小就找到了朱氏家譜,這一個可不得了,這不再合適不過了嗎。


于是,徐壽就將明朝家譜命名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只能說是朱元璋老兄及其子孫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了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字在前,后人借鑒和抄襲了他們的名字在后,從而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這種巧合。

最佳貢獻者
2

我就知道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智商收割機」,在知乎上讓不少人交納了智商費。

這么多人答題,就是網上這一搜,不審查、不核實,然后把人云亦云的不可靠結論搬過來。

諸如:

  • 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

  • 徐壽翻譯化學看《朱家族譜》。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就我看到的資料,這些說法完全就是胡說八道:

《元素周期表》跟《朱家族譜》一毛錢的關系都沒有。

這可以說這是一個歷史問題,首先說一個很淺顯道理:

如果不是簡單、自明的歷史常識問題,你下任何結論必須「言必有證」,要用靠譜文獻證據(jù)證明,或者在證據(jù)的基礎上進行推理。

是不是應該這樣?我覺得這是一個正常人就能明白的道理。

簡單、自明的歷史問題,比如你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

我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因為這是一個歷史常識,很多證據(jù)能證明其可信程度高。

如果你說:秦始皇身高是175厘米。

這就不是自明的歷史問題,你就要提供靠譜的證據(jù)來證明,或者你提供靠譜的間接證據(jù),在進行推理證明。我才有可能相信你。

不然,你是如何知道秦始皇的身高?這就跟胡說八道沒有什么兩樣,是不是這樣的?

------------------------------------------

好,我們以「言必有證」這個簡單的道理和標準,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朱元璋定下的朱家后代取名規(guī)則:

朱+輩分+五行,名字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為偏旁部首的字。

這完全可信,理由如下:

因為有很多可靠文獻可以佐證,比如《明史》等。

《明史·表第一·諸王世表一》:
明太祖建藩,子孫世系預錫嘉名,以示傳世久遠……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雙名,以上一字為據(jù),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

而且明代皇子皇孫名字中確實是都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的漢字。

如:「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

這一點就不多談了。我也承認。

二、因為老朱家子孫太多,偏旁為「金、木、水、火、土」的漢字不夠用。

所以,朱家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的漢字。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很多表示元素、從「金」的漢字,有機化學中從『火』的漢字,很多都是朱家人造的。

這種說法完全不可信,理由如下:

我對《明史》沒有研究,我不知道《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字跟明代藩王的名字一樣,我就用網上一些人提供的答案進行考證。

很簡單,我只要在明朝以前的字典和文獻中找到這些字,就證明不是「朱家造字」,是不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比如以「死理性派」逼格自居的果殼網上轉載的這個帖子:把所有的名字都列出來了,說「這些字以前沒有」,「老朱家十足的創(chuàng)造力」云云,

紅字就是朱家子孫名字中的字,算很多嗎??目測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樣子。

經過考證發(fā)現(xiàn):

這些字沒有一個字是老朱家造的,相反在明代以前的字典:《說文》、《廣韻》《集韻》《玉篇》《龍龕手鏡》等等中反復出現(xiàn):

還有什么【老朱家的發(fā)明了有機化學】:

我們就來考證一下有機化學中的「烷、烯、炔、烴」,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在明代以前就有的字,很多字典都收錄:

我就服了:

《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和有機化學中表示有機物的漢字,沒有一個漢字老朱家造的,在明代以前的字典隨便查都能查到。

為什么要把這個『功勞』算到朱元璋頭上呢?

告訴我?

-------------------------------------------

三、近代科學家徐壽從西方翻譯化學元素的時候主要參看《朱家族譜》。

不可信:這完全是張口胡說,一個證據(jù)都沒有列出來證明,證據(jù)呢?

我是沒有看到任何證據(jù)能證明這一點:徐壽翻譯化學元素主要參看《朱家族譜》。

請用腦子想一想,中國字典以部首和讀音分門別類!犊滴踝值洹飞弦浴附、木、水、火、土」為部首的漢字,哪一個部首下面不是最少有一兩百個漢字。

徐壽是參考《康熙字典》之類的字典書方便,還是參考《朱家族譜》《明史》方便?

另外,《朱家族譜》是很容易找到的文獻嗎?族譜是私域文獻,而《康熙字典》這種公開出版的文獻,更容易得到。

我實在想不到任何理由徐壽會去參考什么《朱家族譜》。

我們看看宋遼金時代的字典《龍龕手鏡》金字旁的漢字有多少:

《龍龕手鏡》一頁大概有50-60漢字,金字旁的漢字一共收錄了34頁,也就是快兩千個金字旁的漢字,這TM還不夠朱元璋的皇子皇子孫用?

這還僅僅是金字旁的漢字,說什么子孫太多了,字不夠用,完全就是信口開河。

我就想問一下:漢字造形聲字很難嗎?恐怕是小學生都會吧?科學家還要參考《朱家族譜》嗎?

比如表示氣體元素:氫同位素「氕、氘、氚」是科學家造的,造得簡直天衣無縫:

形音兼顧,從字形還可以分析出氫元素同位素「氕、氘、氚」的質子和中子數(shù):

  • 「氣」表示氣體元素

  • 「一撇」表示質子,
  • 「一豎」表示「中子」,

「氕」一個質子,「氘」分別表示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氚」就是表示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

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這么逆天的造字都想到了,需要去參考《朱家族譜》,把他們當弱智?

另外,還需要明白「同形字」的概念,字形完全一樣,但是意義不一樣。

  • 如:「柜」在古代表示一種樹木,今天表示「儲物柜」。

  • 「女紅」的「紅」,其實跟「紅色」的「紅」,其實是兩個字嗎?「女紅」的「紅」表示女人的針線活,讀作「女工」。
  • 淡「泊」和!覆础闺m然都是〖泊〗,其實是兩個字,恰好同形。

其實,化學家是不是參考了古代字典我都懷疑,就別談什么《朱家族譜》了。

因為利用形聲原理很容易造字,根本就不能排除化學家造了一個字,恰好與古字同形。

漢字演變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造新字與舊字同形。

我再說一個例子:這是今天最新發(fā)現(xiàn)的四種元素:

(石田)、(氣奧)可能是新造字,但是「鏌、鉨」兩個在古籍中就有,

你認為化學家有沒有參考古籍?我覺得很可能沒有,因為我覺得根本沒必要,用形聲原理很容易造出來。

假如明代藩王用了這兩個字當姓名,你在沒有任何證據(jù)的情況下,能不能說今天的化學家參考了《朱家族譜》?

民國時代的物理學家胡剛復,根據(jù)熱力學原理,靈機一動就造了一個〖熵〗字,完全沒有必要參考古籍,但是古籍中就有這個字。

你能說當初造這個字的人,是熱力學之父?

――――――――――――

好,經過分析和考證,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綜上所述:

漢字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古人用過的字,有些很冷僻,有些廢棄了。這其中有些字,符合形聲表意原理,我們今人可以繼續(xù)拿來用,表達一個新意義。

今人造了一個字,跟古字恰好同形,但是意義不一樣。

這兩種情況,都是非常正常漢字演變現(xiàn)象。

朱家子孫的名字跟化學元素漢字,就是屬于這兩種情況,不要過多的聯(lián)想附會。

-------------------------------------------

這個所謂的【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是知乎上一個叫做「檀信介」的家伙胡扯的,不知道為什么就風靡了網絡。

這是他最開始的答案:

最早的時候,我在他的答案下面質疑,他就改了答案,說什么「朱家子孫提高了這些字的曝光率,讓這些順利入選《康熙字典》,給徐壽提供了參考」等等這些鬼話。

其實,「漢字的邊際效用」決定了漢字所謂的「曝光度」。

漢字的常用程度也就是所謂的【齊夫定律】,這是數(shù)理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在此也就不討論,有興趣可以去百度。

比如:漢語〖的〗和英語的〖of〗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字。「是」或者「is」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頻率是排名第二的兩倍,以此類推。

朱家子孫使用的冷僻字,是邊際效用極其低的,也許明代一百萬字的漢語文本,只會出現(xiàn)一次。

在幾百年前的以前,幾乎沒有報紙、電視,怎么可能提高曝光率?

明朝很多王子到了明朝的中晚期跟平民一樣,比如劉備也算是王子,到了東漢也照樣賣草鞋。

八大山人就是明朝王子,他如果不是畫家,鬼都不會記得他。

你以為古代王子都跟今天英國的威廉王子一樣,如同好萊塢明星人竟皆知?

這么愚蠢的話,就有人信?我是服了。

所以,讓這些冷僻字、死字流傳下來的關鍵因素是字典。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的產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冷僻的文字說明在語言中也很冷僻。

比如:你每天可能要說1000個「的」,如果你不是懂化學的專業(yè)人士,但你也許三十年都不會說一個「烯」。


其實,我也抱著人艱不拆的目的,我也懶得戳穿他。

但是他的粉絲天天罵人,真的不堪其擾,真的沒辦法。

最可怕的是竟然上了知乎日報:

誒,灣灣電視臺的導演和編輯腦子進水了,在電視上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這種結論幾乎經不起那怕一絲一毫的質疑,你稍微動下鼠標核實一下,或者稍微用點常識想一下,也會發(fā)現(xiàn)問題。

為什么就能風靡網絡?只能說:這個世界上的到處是人云亦云的人。

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并沒有變得更聰明,而是相反。就是因為信息太多了,我們就降低了信息的審查門檻。

所以,不要隨便放棄自己的思維自主權,相信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即便看起來很新奇、有趣。

你一定要想一想:他說的結論,有沒有用可靠的證據(jù)證明過?

這難道不簡單嗎?

根本就不需要你是什么領域的專家,只要你有這個敏感性,可以識別九成以上的錯誤、虛假信息。

你可能要說:

你裝什么逼,你那么認真干什么?我們就是圖個樂子,娛樂一下。真假對我無所謂,也沒有損失。

如果這樣想,就沒辦法了,我認為求真是人的天性;蛘哒f我不喜歡被騙。即便沒有什么利益損失,我養(yǎng)成了懷疑的習慣。

如果這是裝逼,我就將這個逼裝到底。

--------------------------------------------------------

人云亦云犯了錯誤,真的不要緊,其實我也經常犯這種錯誤。我驚訝的是這種很明顯的錯誤廣泛傳播,沒有人懷疑一下。

我并不是想針對任何人,真的不是。

我看到有位答主說我想當方舟子,竟然說:「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徐壽沒有借鑒」。

人類基本智力活動規(guī)則「誰舉張,誰舉證」,你舉張,你就要舉證。

如何能證明一個什么東西沒有呢?邏輯上無法證明。

因為不能經驗所有的時間、空間、所有事物。所以,科學理論是可以被證偽的,因為科學理論是經驗的。

我說我對面有條隱形的噴火飛龍,你能舉出證據(jù)沒有嗎?

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上帝、外星人、飛天面條怪、葫蘆娃、變形金剛不存在。難道這些東西都存在?

假如是這樣,人類的社會的法庭、聽證會、大學、科研機構都不需要了,因為什么都可以成立。

我曾多次說過,思考任何問題,一定恪守這個原則:誰舉張,誰舉證,非常之結論,需非常之證據(jù)。

也就是說:拿可靠的證據(jù)來證明,我隨時愿意放棄自己的觀點和結論。沒有證據(jù)證明我就暫時不相信。

最后一定要記住:沒有證據(jù)的舉張,你可以不用任何證據(jù)進行否定。

3

化學元素周期表之所以與明朝皇子們的名字重合率高,首先得益于朱元璋創(chuàng)造的家譜取名字序,其次還要感謝清末時期著名科學家徐壽,為何這樣說?且聽羽評郡主細細道來,漲知識的時候到了。

中文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形成

我們都知道,初中讀書時,化學老師會強行要求我們將化學元素周期表背下來,現(xiàn)如今很多人依然能夠朗朗上口,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背的出來卻很少有人全部寫出來。

氫氦鋰鈹硼
碳氮氧氟氖
鈉鎂鋁硅磷
硫氯氬鉀鈣……

之所以現(xiàn)如今日此輕易記住,這真是徐壽的功勞,很少有人知道,在沒有中文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時,可以說和看天書一般,元素周期表是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說創(chuàng)立,直到道光年間才開始傳入中國。

此時有個清朝晚期的著名科學家,江蘇無錫人,近代化學的啟蒙者,他當時看到這個化學元素周期表時同樣一臉懵(夸張說法,徐壽從事翻譯工作17年,專門翻譯西方化學以及蒸汽機方面的書籍),他第一眼看見的周期表是這樣式的。

“Ferrum,Aurum,Cuprum,Phosphorus,Bromine……”

他嘗試著翻譯,結果這生搬硬套的翻譯看起來顯得更加無趣乏味,當時徐壽便有個想法,他是這樣說的,如下圖: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翻譯太過于繁冗,還不如以音譯的命名方法,就是將化學元素的英文讀音中的第一音節(jié)譯成漢字,作為這個元素的漢字名稱,倘若首音不合則用次音,比如,對于固體元素的就用金字旁,再陪上一個與這個元素第一個音節(jié)讀音相似的漢字,這樣就組合成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

不過在組合的過程上也是非常繁瑣的,畢竟一百多種生僻的元素符號,一日,他前去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一份家譜,家譜里面的名字恰好都以五行元素為偏旁,也都是一些和金屬礦物相關的字。

原來這是朱元璋的家譜,當初朱元璋登基之后,就開始為朱家的子孫后代取名立下規(guī)矩,朱元璋運用的是五行取名法,就是姓氏+輩分+五行,“五行”并非全部用金木水火土,而是這第三個字必須以金木水火土為偏旁。

朱元璋有25個兒子和一個侄子,給每一個兒子的后代都定下輩分,輩分表如下圖:

朱元璋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每一個人的后代都根據(jù)這20個字取名,一直輪流使用,也確實,朱元璋的后代時至今日都還是依照這個取名的,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國的漢字竟然不夠用了,這些帶金木水火土的字被用完了。

所以他的后代們就開始造字,比如鐳、鈉、鎂、鈷、鈰、烷、烯等都是他們造出來的,而徐壽如獲至寶,于是將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翻譯,大多采用朱氏家譜中的帶有五行偏旁的字,也就成就了現(xiàn)如今的中文化學元素周期表。

其實在我們眼里可能認為并沒有多厲害,然而在世界人眼里,他們是的確佩服中國文字的,且不說如此,當時徐壽創(chuàng)造完成后,日本聽聞,第一時間派學者前來學習,然后引回日本使用。

綜上,也就是人們?yōu)楹螘J為朱元璋的皇子們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高的原因,但要理解的是,朱元璋無心插柳在前,徐壽在后。

【文/羽評郡主,歡迎關注】

4

明太祖朱元璋,作為一位傳奇的帝王,明朝的開國君主,他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但他還是一位偉大的"化學家",就鮮為人知了。

有一件事情,極能體現(xiàn)他的化學水平。


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發(fā)明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規(guī)范,皇室后人名字第二個字是他欽定的輩分,第三個字里則要有一個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傳。

于是,在朱元璋的后世子孫里,我們發(fā)現(xiàn)了數(shù)不清的使用以后來的化學元素漢文音譯名稱的人名。

金屬元素類

太祖系: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

仁宗系:朱翊銪

英宗系:朱翊鉻


有機化學類

太祖系: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定烷、朱瓊烴、朱颙炔

仁宗系:朱厚烷

憲宗系:朱厚烴


其他化學類:

朱成鏻

是不是覺得厲害了,我的朱元璋?

門捷列夫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我們開始使用元素周期表那可是19世紀的事情啊,朱元璋可是14世紀的人,難道穿越了?

于是呢,有人就有了這樣的猜測:

是不是清末化學家們翻譯《元素周期表》時,主要參考書目就是門捷列夫的原作和《明史·諸王世系表》呢?

或者說,烷烴鐳釙汞這些字,是不是朱元璋原創(chuàng)的呢?

然而,并不是。

朱元璋平時是不是像化學家一樣擺弄瓶瓶罐罐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的是,朱元璋肯定非常喜歡讀書。

據(jù)史料記載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他每天都會學習到很晚,即使行軍打仗途中也不肯放下書本。"身在行間,手不綴書"。做了皇帝以后,不但經常通宵學習,還喜歡招讀書人給他講課。

而正是因為朱元璋這樣沒日沒夜的學習,使得他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也認識了許多諸如"烯、鐳、烷、銪、鏻"這樣的在古代字書中都難得一見的生僻字。


其實這些字,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經有人使用,而且人對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字都賦予了實際意義。

比如說:朱公錫的"錫"字:《說文解字》已收此字,解釋為"銀鉛之間也"。

再比如說,朱慎鐳的"鐳"字:《廣韻》釋為"壺也",《集韻》釋為"古瓶也"。早在晉代潘岳的《馬汧督誄》一文中就有"寘壺鐳瓶甒以偵之"的句子。

并且,實際上,無論是清末徐壽翻譯元素周期表時,還是我們現(xiàn)在對某些元素加以漢字名字時,都大量采納了這些字書里對于這些字含義的解釋。比如說,銅的原始原色,就是紅色,而銅這個字的含義是赤金。

換句話說,很多元素周期表中用的字,既不是明代朱元璋造的,也不是清代徐壽造的,很多字早在東漢編《說文解字》時就收錄了。最遲在宋代的《廣韻》、《集韻》中也有。


只不過,由于現(xiàn)在這些生僻字很少使用,《新華字典》等常用辭書只收錄它們作為元素的意思,使人們產生錯覺,以為它們是為了翻譯元素周期表而生造的字。當看到明朝皇室后裔的名字里已經用了這些字時,又以為它們是明朝人造的。


當然了,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事實就否定了朱元璋的勤奮好學,以及對化學元素名漢譯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后世子孫里,倒的確出過一位化學家,那就是朱載堉。

朱載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靖世子",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沁陽)人。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圣"之稱)、歷學家、音樂家。

他是明太祖九世孫,我們之前提到的鄭王朱厚烷的長子。此人從小就對科學十分熱衷,熱衷到不愿意繼承王位,一門心思搞科研的程度。

他的一生完成了《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重要著作,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圣人"。

在朱載堉燦若星辰的成就里,的確有一項與化學有關:他測出了水銀,也就是汞的密度。測量結果相當精確。

5

因果關系反了,化學元素周期表與明朝皇子重了


其實中國人的名字很有特色,反應的是老祖宗的智慧。一般人的名字都是三個字,第一個是姓,第二個是輩分,最后一個才是名。也就是說自己只能起一個名,其他的都是定好的內容。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先給子孫定了輩分。為了可以讓子孫千秋萬代,他給子孫利用玄學“五行相生”的原理,要求子孫的名字必須含有對應的五行。前幾代還好,但是他低估了后代的繁育能力。

朱家的前幾代還好起名字,過了五代以后常用字開始不夠用了。但是又不能起與祖先相同的字,因為要避諱先人。于是朱家開始大規(guī)模的找生僻字,實在不行的時候,開始自己造字,因此才不至于小孩沒有名字。

Δ門捷列夫

后來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科學家徐壽希望可以把元素周期表翻譯成中文。但是一時半會找不到好的字代表,偶然間發(fā)現(xiàn)朱氏家譜里面大都是金屬類的偏旁部首。而且很多內容都有相似地方,又經過了他的改造,絕大部分的元素周期表就被翻譯出來。

金屬:

朱公錫、朱慎鐳 、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鈉、朱恩銅、朱恩鈰、朱恩鉀、朱帥鉀、朱帥鋅、朱寘鑭、朱徵釙、朱效鈦、朱效鋰、朱詮鈹、朱效鈀、朱彌鎘、朱諟釩、朱翊銪、朱翊鉻。

有機:

朱勤烷、朱孟烷、朱悅烯、朱定烷、朱瓊烴、朱颙炔、朱厚烷、朱厚烴。



化學元素周期表

氫 氦 鋰 鈹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鈉 鎂 鋁 硅 磷 硫 氯 氬鉀 鈣 鈧 鈦 釩 鉻 錳 鐵 鈷 鎳 銅 鋅 鎵 鍺 砷 硒 溴 氪 銣 鍶 釔 鋯 鈮 鉬 锝 釕 銠 鈀 銀 鎘 銦 錫 銻 碲 碘 氙 銫 鋇 鑭 鉿 鉭 鎢 錸 鋨 銥 鉑 金 汞 砣 鉛 鉍 釙 砹 氡 鈁 鐳 錒 (部分)

可見元素周期表的翻譯就是按照朱氏家譜來的

6

在我國的文化中,人們非常喜歡按輩分起名字,這種狀況在古代和現(xiàn)代都是大量存在的。

朱元璋的兒子一共有26人,在他興致所到時,他給自己這26個兒子中已經有了子孫后代的人敲定下了一系列的輩份。

朱元璋當時確定下來的起名輩份大家可以通過下面這張圖了解一下。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了解出,朱元璋幾乎為自己每個兒子的后代都敲定下了20個輩分,供他們只孫后代的20代人使用。

原本皇帝寶座應該是在太子家那一派的輩份中流傳的,但是在朱棣篡奪了自己侄子的皇帝寶座后,皇帝的位置開始過渡到了燕王后代的輩分中。

憑借著朱元璋確定下的這份起名輩分,明朝很有效地避免了皇族、王族子孫因為過多而導致名字出現(xiàn)重復的尷尬狀況。

朱元璋后代名字中的五行元素

不過朱元璋對子孫后代起名的第二個規(guī)定,卻使得他的子孫后代又憑空出現(xiàn)了很多有可能出現(xiàn)重名的尷尬。

朱元璋非常崇尚五行理念,除了輩分的規(guī)定之外,他還規(guī)定自己子孫后代的第三個名字必須得添上五行的元素。


比如他的兒子,朱棣、朱標、朱樉等人,名字上都包含著木元素。

還有朱元璋的孫子朱高熾、朱高燧、朱允炆等人,名字上都包含著火元素。

在我們浩瀚的漢文字中,擁有五行偏首的文字看起來很多,但如果實際算起來,這些可以供朱元璋上百萬后代使用的文字其實并不多。

在這種情況,他們同一代人之間為了避免出現(xiàn)同名的尷尬,就創(chuàng)造出了原本許多不存在的字,這樣就可以避免這個尷尬了。

而那個年代又沒有電腦、電子系統(tǒng)這種東西,他們本身又是皇族、王族,自然是不用擔心自己造出來的字登記不了了。

徐壽翻譯元素周期表借鑒明朝皇族族譜的說法

現(xiàn)如今在網絡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說清朝末年的徐壽在翻譯元素周期表時,因為不想如同翻譯外國人名字一樣直接把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音譯過來,所以他就開始尋找起了一些在我們漢字中與這些元素契合的字,來對這些元素物質進行翻譯。

在他苦苦尋找一直找不出類似文字的情況下,他無意中在明朝皇族族譜中找到了靈感。

接下來他采用了明朝皇族族譜中一些擁有著金元素、“钅”字旁的字來對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金屬元素進行了翻譯,這才使得我們得以看到了現(xiàn)如今的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屬元素文字早在明朝前就出現(xiàn)了

但實際上這種網絡傳言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沒有任何歷史記載說明徐壽就是參考明朝皇族族譜來翻譯元素周期表的,以上這種說法,更多時候是一種猜測。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雖然明朝的皇族為了避免重名造出了不少的字,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研一下元素周期表中所出現(xiàn)的那些金屬元素文字,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文字早在明朝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文化中。

雖然明朝的皇族也有使用這些文字,但是這些字并不是他們造出來的,也并不是他們的專利。

通過這方面來判斷,我覺得徐壽有很大可能并不是通過明朝皇族族譜來對元素周期表進行翻譯的,而是通過其他的古字典來進行翻譯的。

當然因為沒有明確記載徐壽是通過什么書籍來翻譯這些金屬元素的原因,所以對于這方面我們是不好直接作出論斷的,雖然通過明朝皇族族譜翻譯元素周期表的幾率很小,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

所以說這就是明朝皇子們名字和元素周期表中某些文字有如此巨大重疊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古代五行元素的文字就那么一些,在明朝皇族大量使用的情況下,元素周期表又是通過我們原本的漢字翻譯出來的,因此出現(xiàn)重疊是根本不奇怪的。

7

現(xiàn)在的化學元素表和明朝時期的很多皇子名稱重復,就先隨便的說幾個吧,朱同鈮,朱成鈷,朱成鉻……他們的名字當中都有著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名,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人說這重復率不高,是由于化學元素表采用了朱家的發(fā)明。這些都是由于朱元璋,給自己的每個兒子都定下了20個字的家庭輩分,來進行排序。他這樣應該也是為了確定嫡庶關系,以此來維護朱允炆的統(tǒng)治。

可是誰也沒想到,后來是由于自己的兒子朱棣做了皇上,從此以后,皇帝的輩分也發(fā)生了變化。朱元璋是有名的工作狂,他在位時,不僅做自己的事,并且還為他的子孫后代,都規(guī)劃好了。他想他的子孫起名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偏旁來進行排序。所以他給他的 26 個兒子起名都帶木字旁,然后孫子輩兒的采用火字旁來取名,曾孫輩的起名就用土字旁,再往下就是金字旁和水字旁了,然后循環(huán)后接著再進行循環(huán)。不得不佩服他的高瞻遠矚,但是他沒想到一個問題,漢字是有限的,而后代子孫的是無限的。

當他的子子孫孫們,數(shù)量到達幾十萬時,漢字是不夠用的。剛開始,子孫們還可以對名字進行挑剔,到了后來字都被用完了。況且取名也要忌諱祖先,不能使用重名。這也就造成了后面越來越難取名的問題。最后被逼得沒辦法,由于祖先的規(guī)矩不能被破壞。所以,朱家的子子孫孫,就開始隨便起名,只要能對的五行的就可以來當做名字,還有的自己造字,這也就是朱家的子孫名字中占據(jù)了元素周期表的原因。

后來當元素周期表傳入中國的時候,我國的科學家希望把它翻譯成中文,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字來進行翻譯代替。況且,翻譯也不能那么馬虎草率。由于見到了朱家族譜,里面有很多都是采用金屬類的偏旁部首,所以,就進行改造。而大部分的元素周期表,就采用了朱家人的名字。不得不說啊,現(xiàn)在來看,朱元璋真的是非常有智慧。即便是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去世了,但是,名字依然在流傳。有人說相信如果朱元璋活著的話,那么也會放聲大笑吧。不得不說,這家人的起名真的是非常的有規(guī)矩的,能一直延續(xù)也不容易。

8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意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題主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很巧妙,是啊,怎么就和元素周期表那么類似呢?但是你還沒有發(fā)現(xiàn)更妙的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宗室,名字里居然都帶著五行!不信?你看:


朱允炆、朱高熾、朱厚照、朱厚熜-火;

朱棣、朱佑樘、朱由檢、朱由校-木;

朱瞻基、朱載垕-土;

朱祁鎮(zhèn)、朱祁鈺、朱翊鈞-金;

朱見深、朱常洛-水。

怎么樣,是不是十五個皇帝個個都帶金木水火土呢?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朱元璋讓他們這么干的。

明史-表第一-諸王世表一》里記載:“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一家為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jù),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金木水火土為序。 ”

也就是說,朱元璋怕他的子孫起名字起混了,于是就給每個兒子的世系都排了個家譜,而每個男孩子起名都必須以五行作為偏旁。

所以你知道了吧,這些宗室之所以=名字像元素周期表,并不是他們比門捷列夫更厲害,只是起名字沒處起了,只能翻著字典找?guī)Ы鹱峙缘淖郑匀贿@些元素也就光榮上榜啦!

9

來來來,我們總結一下都有哪些明朝元素周期表皇子。從下圖來看簡直朱元璋就是門捷列夫的化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其實并不是朱元璋的問題,而且清末化學先驅徐壽的鍋。徐壽出生在江蘇無錫,19世紀60年代因精通技術,開始在安慶內軍械所為洋務派造船,設計和制造了中國第一艘完全自制的蒸汽船“黃鵠號”。

1868年,江南制造局設立翻譯館,他又去做翻譯,一生翻譯了13部科學著作。

當時翻譯和現(xiàn)在不同,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都是有外國人口述,然后中國人整理成書,比現(xiàn)在翻譯難度大多了!痘瘜W鑒原》等中國最早的化學著作就是這么產生的。這部書是由英國傳教士傅蘭雅進行口譯。

徐壽還發(fā)表過一篇關于聲學的論文《考證律呂說》,由傅蘭雅翻譯成英文發(fā)表在1881年3月的Nature上。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Nature發(fā)表論文。這篇論文通過實驗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翰·丁鐸爾在《聲學》中的定論,糾正了伯努利定律,被編輯贊美為“來自中國的聲音”。

徐壽先生在翻譯化學元素的時候自己做了一個標準,一直沿用至今。就是在英文發(fā)音的字前面加一個“金”部首,就成了一個新的金屬元素。

朱元璋為皇族定下的名字規(guī)則以金木水火土為順序排下來,金字部首的就那么多,朱元璋的子孫又那么多,當然幾乎都被占用了。

當然有人也對這種標準有意見,可是又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所以沿用至今,不過我覺得蠻好。

10

不期然而然的巧合

在封建時代,皇族成員的命名雖然很講究、很典雅,但是也和大部分中國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規(guī)則一樣:姓氏+輩分+單名。

對于大明王朝來講,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沒受過多少正規(guī)教育,但是喜歡臭顯擺、立規(guī)矩,他給后代起名制定了一套法則,簡單說就是:

1.給每支皇族一套輩份表,20個字,比如燕王這一支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里面有很多咱熟悉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萬歷皇帝朱翊鈞、崇禎皇帝朱由檢等等。老朱有20多個兒子,每個兒子都20個字,還不重樣,真夠他(或者大臣們)想的。

2.每個皇子皇孫的單名都要與金木水火土有關,而且要按照五行相生來排序,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五行為火(熜是火字旁),他的兒子的名字就得和土有關(火生土),也就是隆慶皇帝朱載垕;隆慶的兒子呢,土生金,就是萬歷皇帝朱翊鈞了。

這套體系實在是太考驗老朱家人的文化水平啊。漢字就那么多,但是皇族們養(yǎng)尊處優(yōu)很能生啊,據(jù)說明末皇族有上百萬人。這上百萬人的名字要硬往上面這個規(guī)則里套,還不能重名,結果可想而知。許多人的名字都是生僻字,讀起來也不好聽,比如下面這些:

永和王——朱慎鐳;封丘王——朱同鉻;魯陽王——朱同鈮;

瑞金王——朱在鈉;宣寧王——朱成鈷;懷仁王——朱成鈀;

沅陵王——朱恩鈰;鉀慶王——朱帥鋅;韓王——朱徵釙;

稷山王——朱效鈦;新野王——朱彌鎘;楚王——朱孟烷

這不都是元素周期表嗎?

1896年徐壽引進了門捷列夫發(fā)明的元素周期表,怎么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譯成中文呢?他在明朝皇族的家譜里找到了靈感。金屬旁、火字旁等等再加上上個音譯的漢字唄,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鈉的名字。

世界太奇妙,龍子龍孫們的名字居然給科學幫了個大忙。孩子們學化學的時候,起碼得稍稍對朱元璋老先生表示一下感謝,否則,他們很可能不是背誦氫鋰鈉鉀等等,而是要背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

還好,答主早畢業(yè)啊!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