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早年最為中意的當(dāng)然是他的太子了,不然也不會縱容太子,對他做錯的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在廢太子之后復(fù)立太子,導(dǎo)致幾個兒子們都心癢癢的。但是隨著第二次廢太子之后,康熙真正對太子死心了,也就開始考慮其他的兒子。

康熙選繼承人還是有他自己的原則的,沒有能力的不要,結(jié)黨營私的不要,兄弟之間使陰招的不要。這么一算的確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適,不信我們仔細分析分析其他的幾位皇子吧。

康熙長子胤禔就是犯了兄弟不和的大忌,而且這個兒子十分沒有眼力見,明明康熙自個兒還對太子抱有希望,他竟然在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湊上去慫恿康熙殺死太子,還有魘陣太子之事真是宮中的大忌諱。且不說太子到底有沒有犯了該死的大罪,就是胤禔這心思也夠惡心他老子的了。嫡子一死,老大怎么著也有了奪權(quán)的底氣,看起來當(dāng)仁不讓啊。這么蠢的兒子,康熙也不想要了,馬上被處革爵囚禁。

再說三兒子胤祉吧,就是他將大阿哥用巫蠱之術(shù)的事情告訴了康熙,康熙當(dāng)場對這個三兒子還是比較嘉獎的,心里面卻對他格外嫌棄起來。太子失勢,大阿哥被囚禁,這個三阿哥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以為換位就輪到自己了。只是康熙老了,卻不糊涂,心中早早就將胤祉排除在外。

八阿哥胤禩伙同老九、老十已經(jīng)暗地里了朝中許多臣子的支持,八阿哥被稱為賢王,情商頗高。只是樹大招風(fēng),當(dāng)時的康熙還沒有徹底放棄太子,老八已經(jīng)蠢蠢欲動,利用群臣舉薦來為自己爭取王位。可康熙看多了朝中爭斗,最是討厭這種拉幫結(jié)派,胤禩此舉已經(jīng)被康熙厭棄到家了,明確表示不會讓胤禩繼承王位。

所以,最后能和四阿哥一爭的只有自己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明顯是不可能的,后人傳聞的四阿哥篡改了康熙的遺詔,搶奪了十四阿哥的皇位,這明顯是有人在惡意污蔑雍正。至今這封詔書一式四份還保存完好,分散在四處展覽,滿漢雙語書寫,書寫十分嚴謹,不可能出現(xiàn)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于四子”的情況,更何況繁體“於”筆畫復(fù)雜,不好隨便修改。

最后再看看康熙老爺子在生前所做的幾件事,都曾經(jīng)暗示過四阿哥才是他心目之中的繼承人?滴跏窒矏塾赫膬鹤雍霘v,曾經(jīng)將弘歷親自接到身邊教育撫養(yǎng),甚至和軍機大臣商討國事的時候也不避諱這個孫子。這種待遇只有曾經(jīng)太子的兒子才有過,康熙諸多皇孫之中,幾乎沒有讓康熙這么喜歡的。后來雍正傳位給弘歷也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到了祭拜康熙的日子,也是第一個想到讓弘歷去祭拜皇爺爺。

而且在康熙覺得自己快要不行的時候,將十四阿哥派去西征,做了大將軍王。不會有皇帝會在臨死之時將自己中意的繼承人調(diào)到偏遠之地,而且十四阿哥軍隊的后勤全部被安排在四阿哥手上,京中防務(wù)也給了和四阿哥關(guān)系走得很近的隆科多,可以說康熙已經(jīng)在盡力為四阿哥鋪路了,傳給四阿哥是他的本意。

最佳貢獻者
2

康熙貴為九五之尊,一生頗有建樹,被后人譽為千古一帝。然而,這位盛世明君的晚年,卻是有苦難言,眼睜睜地看著幾個兒子為皇位爭得頭破血流,卻無能為力。關(guān)于康熙選立繼承人的本意,或者說雍正是否矯詔奪位,一直都眾說紛紜,堪稱清史懸案。

正如有朋友指出的,在青年時代的康熙,便對太子胤礽十分寵溺。作為嫡長子,且是最為受寵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因而在康熙心中享有極高的地位。與順治相似,青年時代的康熙,也是個多情的種子,他最為寵幸的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后身亡,故而對這個嫡長子頗為中意,并于一年后,便冊封尚在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

歷史上的胤礽,其實并沒有影視劇演繹的那般不堪。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是距離皇位最近的人,同時也注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康熙子嗣眾多,而且其中不乏出類拔萃之人,加之滿人雖人重視漢人文化,但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尚未根深蒂固,所以連庶出的皇八子胤禩也蠢蠢欲動,加入了奪嫡之爭。

胤礽首次被廢后,康熙依舊復(fù)立其做太子,足見康熙對這個寶貝兒子的中意。然而,由于康熙過于長壽,胤礽始終戰(zhàn)戰(zhàn)兢兢,為求自保,很自然地陷入了黨爭。當(dāng)然,自古以來,巴結(jié)、籠絡(luò)和依附儲君,都不是什么新鮮事,太子黨的存在也是在所難免。但問題在于,頗為長壽的康熙,并不甘于早早讓權(quán),而且同樣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如此以來,胤礽注定會淪為一個悲情太子。

縱觀九子奪嫡中的幾股勢力,在太子倒臺的同時,大阿哥因過早地暴露了兇惡的本心,讓康熙看出了兄弟相殘的苗頭,因而很快也宣告失敗。而原本被看好的皇八子黨,卻終因所力捧的胤禩出身不好,開始漸落下風(fēng),被迫把老十四胤禎推了出來。

胤禎與胤禛一奶同胞,本是最為近親的手足。然而,在皇位面前,兩人卻貌合神離,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在康熙晚年時,西北戰(zhàn)事吃緊,被迫起用胤禎做大將軍王,到前線平叛。

此后,很多人都覺得胤禎勝利在望,可能會成為九子奪嫡中的獲勝者。然而,就在胤禎最被看好的時候,康熙的身體卻每況日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歲的愛新覺羅·玄燁于暢春園駕崩。按傳位詔書,所選定的繼承人即為皇四子胤禛,是為雍正皇帝。此后,為避諱,雍正兄弟將“胤”字改為“允”,胤禎則更名為允禵,也從殘酷的皇位爭奪中落敗。

在2013年,“康熙遺詔”首次公開展出,其內(nèi)容也被開始世人熟知,明確地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語。盡管目前仍有一些人質(zhì)疑這份遺詔的真?zhèn),但它終究還是為雍正繼位的正統(tǒng)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材料,似乎使紛爭已久的清史疑案,漸露端倪。

那么,為何康熙在看好十四子胤禎的情況下,卻突然調(diào)轉(zhuǎn)風(fēng)向,于臨終前傳位于皇四子胤禛呢?大體而言,或許有以下兩點最為值得關(guān)注:

其一,雖然論才學(xué)和見識,胤禛與胤禎不相伯仲,但相對而言,胤禛卻更有城府。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胤禛始終審時度勢,靜觀其變?滴醪⒉缓,自然深知胤禛也覬覦皇位,可從一位帝王的角度來看,他所見到的卻是一個同樣具備帝王之氣的皇子。在這一點上,胤禛更為沉穩(wěn),更適合作為繼任者。

其二,當(dāng)時胤禎領(lǐng)兵在外,雖然手握重兵,但畢竟遠離京畿?滴躐{崩前,身體尚且硬朗,并無明顯征兆,事出突然,他不得不考慮一個非常棘手且有極為現(xiàn)實的問題:穩(wěn)定局勢。試想,如果傳位于胤禎,若京城內(nèi)亂,勢必導(dǎo)致朝局動蕩,致使清朝內(nèi)外交困。所以,在能力相仿的兩個最佳繼承人中,選擇胤禛更為穩(wěn)妥。

正是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才促成康熙在臨終時,下定決心傳位于胤禛。當(dāng)然,身為帝王,大多善于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故而晚年的康熙究竟是如何決斷的,也是個很難琢磨的問題。以上分析,僅為個人的一點思考,歡迎大家討論補充。

/文:史海爛柯人/2019.03.01

3

康熙自己的兒子們哪一個都不能讓自己滿意,對皇子們奪嫡的爭斗,康熙是樂見其成的,其實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康熙喜歡的是自己和自己屁股下面的皇位,至于傳位給誰,康熙到死也沒有作出決定,胤禛是靠權(quán)謀上位的。

晚年的康熙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雄才偉略的皇帝,了,康熙變得重情感起來,官員貪腐很平常,康熙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治下的官員也是能寬容則寬容,而皇子們的奪嫡之爭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本來康熙早早就立了胤礽為太子,胤礽也做了幾十年的太子,早就在朝廷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出于帝王心術(shù)的需要,康熙怕太子一派勢力過大,就允許其它的皇子參與朝政,以此來平衡太子的勢力。就是這個動作讓其他的皇子有機可乘了,反正大家都在朝中有勢力,誰也不服誰,誰都想做皇帝,把太子干掉自己就可以上位了,太子呢也想把其他的弟弟干掉,自然就沒有對手了嘛,太子就可以順利登基了。

康熙的想法很好,只是事情出乎了他的預(yù)料,各個皇子結(jié)成了三個派系,有太子黨,八爺黨,四爺黨。三個派系為了皇位爭了個你死我活,爭斗越演越烈。胤礽是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不過是康熙的一顆棋子,自己殺掉其他弟弟,康熙肯定是要阻止自己,于其被玩的團團轉(zhuǎn),還不如直接干掉康熙來的直接有效。所以胤礽就謀劃干掉康熙來繼位,只是胤礽的手段怎么比的過康熙啊,康熙可是從血海中殺出來才穩(wěn)定自己的權(quán)力的。因此康熙第一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就試探讓所有的官員推薦誰當(dāng)太子,結(jié)果有一半以上都支持號稱“賢王”的八阿哥,這就讓康熙很驚訝了,沒想到八爺黨發(fā)展的這么龐大了,如果這樣下去,康熙的權(quán)力將不保啊,于是康熙又重新把胤礽再一次的立為太子來平衡八爺黨的勢力。問題是胤礽沒心情去搞垮八爺,他只想如何篡位。結(jié)果又因為胤礽策劃謀反的計劃被暴露,胤礽再次被廢掉了。這次康熙徹底的放棄了胤礽,因為胤礽已經(jīng)沒有了利用的價值了。那如何瓦解八爺黨的勢力啊,那只好從八爺黨內(nèi)部瓦解了,于是康熙就開始扶持十四阿哥,讓十四阿哥當(dāng)出征的大將軍,本來十四阿哥是八爺黨,現(xiàn)在被康熙賦予了兵權(quán)自然就想獨立一派啦,八爺黨的勢力也就迎刃而解了?滴踹@一切的布置確實做的很好,只是康熙沒有想到天意弄人,就在十四阿哥出征沒多久,康熙就自己病倒了,后來病情越來越嚴重,康熙也感覺到了可能挺不過去了,可是康熙就是不立太子,他還在猶豫覺得自己還有康復(fù)的希望,所以遲遲沒有立遺囑。這個時候一直隱忍暗中發(fā)展勢力的四阿哥胤禛出手了,沒有用幾天就讓康熙歸天,自己也登基稱帝了!胤礽出擊的時機把握的很好,如果現(xiàn)在不出手,等到自己的十四弟回來后,胤禛的勢力就比不上十四阿哥了,要知道胤禛比弟弟年齡要大啊,所以胤禛看準時機出手了,成了最后的贏家。

康熙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也許都犯了所有有名皇帝的通病,就是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身后誰繼位的問題,不過康熙的兒子雍正卻做了一個好榜樣,不知泉下有知的康熙是該笑還是該哭呢!

4

謝謝邀請,沒有康熙的詔書,雍正想當(dāng)穩(wěn)當(dāng)?shù)纳衔划?dāng)皇帝是不太現(xiàn)實的。既然詔書都出來了,還有什么可爭議的呢。

現(xiàn)在民間的一般傳說是要傳位給十四阿哥。但是雍正篡改遺照,把傳位于十四阿哥,改成了傳位于四阿哥。但是這個明顯是不靠譜的。

如果了解古代封賞習(xí)慣的話,一眼就能看出這個破綻。

古代在給一個人封賞,或者處罰的時候。一般都會把原因?qū)懴聛,如果是?dāng)皇帝,肯定要寫一個孝道是跑不了,天子聰穎也得有,為人賢明更是跑不了。

前面一大圈子都在夸十四阿哥,最后突然改成傳位于四阿哥,這顯然是蠢的不能再蠢的做法。

然后清朝的詔書一般是滿漢蒙三種文字寫的,篡改一份并沒有什么用處。

太子都被廢了,自然是不可能的。老八和他的黨羽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康熙打獵的時候,這幾個人居然偷窺康熙的帳篷。老大是和太子一起被擼的,自然也不可能。成年的皇子,雍正和十四阿哥幾率其實是最大的。

5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還有這許多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的,便是所謂的“雍正繼位之謎”。

那么雍正到底是繼承的皇位,還是篡奪的皇位,他是不是康熙最為心儀的繼承人,而的繼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這里為大家進行了一個的梳理和解讀。


其實,康熙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有且只有一個,他便是曾經(jīng)的太子胤礽。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jié)發(fā)妻子,同時也是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在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中,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額圖等人皆立有大功,再加上這一時期的赫舍里氏很好的處理了后宮的關(guān)系,并且給予了康熙皇帝以重要的安慰與支持,所以這就使得康熙對于整個家族充滿了感恩,同時也與赫舍里氏皇后本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皇后在生下胤礽兩個時辰之后不幸去世,康熙皇帝傷心不已,并且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時候,便將當(dāng)時只有13個月的胤礽冊封為皇太子。

而為了讓胤礽成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皇帝可謂是耗盡了其半生的心血。

一方面,康熙皇帝在生活上給予了胤礽無微不至的照顧。

除了安排自己當(dāng)時非常寵愛的榮妃馬佳氏撫養(yǎng)胤礽外,康熙也時常親自照顧胤礽,特別是在胤礽得天花的時候,康熙放下所有的政務(wù)十二天之久,只為胤礽能夠順利康復(fù)。

另一方面,康熙對于胤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yǎng)。

康熙先后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師,即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這四人不僅是當(dāng)世之鴻儒,學(xué)識卓越、才能出眾,更是皆以清廉著稱,由此可見康熙對于胤礽學(xué)業(yè)的看重。

不僅如此,康熙更是將胤礽經(jīng)常帶在身邊,對其進行施政的演示與指導(dǎo),隨后,還在其親征噶爾丹期間,委以其監(jiān)國的重任,讓其進行獨自處理政務(wù)的實操。

“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

可以說,康熙皇帝無時無刻不再為自己百年之后,由胤礽繼承皇位來做著安排和準備,然而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胤礽在面見在生病的康熙皇帝的時,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表現(xiàn)出了興高采烈的神情,隨即遭到了康熙的訓(xùn)斥。

而在這之后,胤礽的一系列問題也開始逐漸展現(xiàn)。一來,胤礽的生活極度奢靡、鋪張浪費嚴重;二來,胤礽本人極度貪婪,甚至利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公然索賄;三來,胤礽對于朝臣和兄弟們的態(tài)度是非常的傲慢,并且常常越權(quán)行事,挑戰(zhàn)皇權(quán)。

起初康熙皇帝將所有的愿意歸結(jié)為胤礽這是受到了與之關(guān)系非常密切的索額圖,也就是胤礽的叔姥爺?shù)挠绊,隨即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將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滴醣鞠虢柚鷳椭嗡黝~圖給胤礽以提醒,可誰知胤礽卻以一種近乎于報復(fù)的心態(tài),其表現(xiàn)也愈發(fā)的荒誕與惡劣,使得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越越來越深。

終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與胤礽的矛盾徹底爆發(fā),康熙也在熱河秋闈期間以雷霆之勢,當(dāng)即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一廢皇太子”讓其他皇子看到了爭位的希望,紛紛參與到奪嫡斗爭之中,于是為了穩(wěn)定朝局,維系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根基,再加上此時的康熙已然對于胤礽抱有極大的希望以及他自己內(nèi)心對于這半生心血付出的不甘,康熙隨即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復(fù)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可誰想,康熙此舉,非但沒有緩和皇子之間的矛盾,更為關(guān)鍵的是,胤礽本人也是完全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甚至還就此開始了“緣結(jié)朋黨”。

最終,伴隨著“托合齊會飲案”的勘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于眾,康熙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皇太子胤礽復(fù)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托付祖宗弘業(yè)之人,故予拘執(zhí)看守!

其實,從康熙的本意來說,他是非常希望讓胤礽繼承皇位的,這其中除了有對“嫡長子繼承制”的尊重與貫徹外,還有他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深厚的感情,同時更是康熙不忍自己為培養(yǎng)胤礽所耗費的半生心血毀于一旦。但胤礽終究是“爛泥扶不上墻”,為了王朝江山,康熙也只得最終將胤礽放棄。

在胤礽遭到廢黜并被圈禁在咸安宮的時候,他的兒子弘晳卻依然得到了康熙皇帝極大的寵愛,并將其撫養(yǎng)在宮中,而這也更加說明了康熙對于胤礽不同于其他皇子的感情。

由此可見,如果要說誰是康熙最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的話,從情感上來說,胤礽絕對的康熙的唯一答案。


康熙對于其他皇子也進行了悉心的培養(yǎng),但是并不是以“帝王標準”進行的。

現(xiàn)在有不少人開玩笑的說,康熙是一次性將清朝能當(dāng)皇帝的人都給生完了,所以才導(dǎo)致后來清朝中后期開始國家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領(lǐng)導(dǎo),進而不斷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滅亡。

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是不可否認是,康熙的皇子們確實能力非常的出眾,堪稱“清朝之最”,而之所以如此,除了這些康熙皇子們本身的天資外,康熙皇帝培養(yǎng)也與之密不可分。

先來說說三阿哥胤祉,他可以說是所有康熙皇子中發(fā)展最為全面的。

康熙除了安排其編修《古今圖書集成》外,還讓胤祉參與編修集律呂、歷法、算法三者合為一體的《律歷淵源》。

不僅如此,康熙還主動的親自承擔(dān)起教授胤礽基礎(chǔ)數(shù)學(xué)和幾何的知識,之后又安排了意大利傳教士德格里傳授其律呂的知識,這也使得胤祉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做到了中西結(jié)合,古今并用。與此同時,在康熙親征噶爾丹以及后來的出巡期間,也還安排了胤祉參與協(xié)助署理國政事務(wù),并且還曾經(jīng)在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之時,命統(tǒng)領(lǐng)鑲紅旗出征,讓其親赴戰(zhàn)場進行鍛煉。

所以,胤祉無論是文學(xué)、藝術(shù)、科學(xué)、軍事以及施政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并且可以說是樣樣精通,絕對是特別是學(xué)識和騎射,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為出眾的。

再來說說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lǐng)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統(tǒng)領(lǐng)大軍平叛,并且還特別降旨向蒙古王公交代: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lǐng)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wù),或巨細事項,均應(yīng)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dāng)面訓(xùn)示無異。爾等惟應(yīng)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這是康熙皇帝對于胤禵的極大信任,而胤禵也沒有讓康熙失望,率兵平叛成功,不僅成功收復(fù)了整個西藏地區(qū),之后更是常年駐守西北,拱衛(wèi)著清朝的邊疆。

其實說到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康熙對于胤礽的培養(yǎng)方式與培養(yǎng)目標,和對待其他皇子上,是有著本質(zhì)不同的。

對于胤礽,康熙是帶在自己的身邊,手把手的教授如何成為一代帝王,教授的是治國理政和王朝治理。

可對于其他皇子,康熙無疑是在為胤礽尋找?guī)褪帧?/strong>

比如剛說到的胤祉,他的生母就是撫養(yǎng)胤礽長大的榮妃馬佳氏,兩人自幼關(guān)系親密,所以康熙培養(yǎng)胤祉實際上就是給胤礽培養(yǎng)最為重要的幫手。

之于有些人說,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實際上就是讓其積累軍功,從而提升聲望好安排其繼位,而這僅僅是一廂情愿的看法。實際上,除了胤禵外,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等,都曾有過帶兵打仗、獨當(dāng)一面的經(jīng)歷,并且也都立有卓越的戰(zhàn)功,而這也說明康熙對于他們的定位就是“軍事型人才”。

而這也無疑說明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其他皇子所無法比擬的。


安排雍正代其祭天,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康熙皇帝的想法。

康熙在臨終前并不是沒有任何傳位給雍正的征兆,其中安排雍正代其前往天壇祭天,無疑就是最為有力的暗示。

古代帝王自稱為“天子”,意思就是“上天的兒子”,所以祭天無疑是帝王們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即便是不是自己親自前往,那么必然會安排自己最為器重的皇子前往,而這個人也最有可能、也最應(yīng)該是皇位的繼承人。在此之前,胤礽在尚未被廢黜皇太子之位的的時候,曾就代表康熙前往天壇祭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在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親自召見并安排雍正代他去天壇祭天。而在此之前祭天、祭祖、祭奠明陵等一系列祭祀活動,不是康熙本人前往,就是安排太子胤礽前往,可見,這才是非常明顯的傳位的暗示信號,就好比雍正登基后,也是一直安排弘歷代他去進行祭祀活動一樣。

所以,安排雍正代其祭天,也成為康熙有意將皇位傳給雍正的最好的證據(jù)所在,并且不僅如此,根據(jù)《清圣祖實錄》記載,就在康熙臨終之前,曾一天內(nèi)連續(xù)召見三回雍正,而這無疑也是在做著最后的交代和安排。

“皇四子胤禛聞?wù)亳Y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反觀許多人認為康熙想要安排繼承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他曾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回京復(fù)命,可康熙只讓他做了短暫的停留后并重新安排他回到西北。

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僅有一年的時間,康熙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讓十四阿哥胤禵繼承大統(tǒng),必然會將其留在身邊,讓其處于“隨時待命繼位”的狀態(tài)?勺罱K的結(jié)果卻是直接將其“趕走”,這樣的行為無疑也說明了康熙的態(tài)度。

終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清太宗實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于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仕淖勇?wù)亳Y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而這,也恰恰引發(fā)了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的爭論。

一方面,雍正在康熙去世時并不在場,而隆科多卻在康熙去世后隨即關(guān)閉九門,并在在京城實施戒嚴長達七天,于是在第二天雍正趕到暢春園的這十多個小時里,兩人究竟密謀了什么,做了什么,此后的幾天中有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事情,這些確實是不得而知的。

另一方面,康熙的詔書并不是在康熙去世后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宣讀,并且是先宣讀了滿文部分,之后再宣讀的漢文部分,這也使得整個雍正登基的過程變得撲朔迷離。

而也正是因為這些謎團,造就了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謎案”,即“雍正登基之謎”。

綜上所述,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他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必然是曾經(jīng)的太子胤礽,為此康熙不惜耗費半生心血進行了培養(yǎng),只不過“不爭氣”的胤礽辜負了康熙的一片苦心,而康熙為了王朝命運也只得將他兩度廢黜。

至于其他皇子,康熙并沒有太過于明顯的進行區(qū)別對待,都進行了悉心培養(yǎng)。而康熙臨終前安排雍正代其前往祭天,無疑成為其有意安排雍正繼位的最好體現(xiàn)。只不過雍正在其繼位的過程中“疑點”重重,加之在其登基之后又對其他政敵兄弟以及年羹堯、隆科多等人過于殘忍,進而也因此遭受到了不少人的質(zhì)疑。

而這最終也使得“雍正登基之謎”流傳至今,依然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6

關(guān)于雍正繼承皇位,野史中的傳說不少,諸如“傳位于四子”“傳位十四子”之說更是近乎家喻戶曉。似乎雍正就是一個弒父篡位、十惡不赦之徒。實際上,稍有常識之人都知道,中國古代的“于”字一般寫作“於”,將“十”字加兩筆變成“于”之說根本站不住腳。更何況,清朝的傳位詔書都是由滿漢兩種文字組成,即便漢文“於”字可以以“于”替代,滿文也絕對無法篡改。



康熙的傳位詔書一式四份,現(xiàn)在就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內(nèi),滿漢雙語對照,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前面所說的可能性。當(dāng)然,有人會說,遺詔這種東西和雍正之后的密詔不同,并不是皇帝親手書寫,而是由皇帝口述、他人代筆而成。雍正利用其他手段篡位成功之后,父親的玉璽再自己手中,雍正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從容做出一份“合法”的遺詔,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倒是真實存在。但是,史籍記載,雍正是康熙駕崩當(dāng)日在暢春園奉康熙遺詔即位的。換句話說,遺詔出現(xiàn)和雍正即位是前后的關(guān)系,并不是雍正即位之后才公布的遺詔。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面對眾多兄弟的虎視眈眈,在康熙去世之后極短的時間里造出一份假的遺詔,理論上比較困難。當(dāng)然,這種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更何況,從李世民開啟在任皇帝“指導(dǎo)”史官工作的先例之后,實錄也已然失去了原本“實”的意義。此外,由于目前保存于兩岸的康熙遺詔滿文部分的繼位人描述局部缺如,而且缺如的部分幾乎在同一位置,不得不讓人產(chǎn)生太多的遐想。



雖然遺詔的真實性要打一定的折扣,但是從其他方面來看,康熙傳位于雍正應(yīng)當(dāng)說還是出于康熙的本意。為什么這么說呢?還要從康熙晚年的人事安排來分析?滴醯谝淮螐U太子之時,因為長子胤禔暗示父親康熙要殺掉廢太子胤礽而被康熙革爵囚禁,喪失了皇位繼承資格。三子胤祉告發(fā)長兄胤禔以巫蠱之法魘陣次兄胤礽,雖然事后得到了父親康熙的表揚并晉升親王,卻因此被康熙認定“兄弟不睦、覬覦儲位”,從內(nèi)心否決了他的位繼承資格。再之后,私下結(jié)黨的八子胤禩妄圖利用群臣舉薦謀取儲位。加之胤禔倒臺尚沒有被囚禁之前,為了自身利益轉(zhuǎn)而向父親康熙推薦和自己關(guān)系密切的胤禩,犯了康熙的忌。最終,胤禩遭到父親康熙的訓(xùn)斥,并被公開否決了皇位繼承資格。數(shù)年之后的“斃鷹事件”又雪上加霜,胤禩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



實際上,到了康熙晚年,可能成為康熙心中即位人選的只有一母同胞的雍正兄弟。但是,康熙的一個舉動,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屬意。那就是康熙五十七年封胤禎(雍正即位后為避帝諱更名允禵)為大將軍王,領(lǐng)兵西征。賦予兵權(quán),看起來似乎康熙更加屬意這個兒子。但是,細想想,如果康熙真的有意讓十四子即位,為什么要把他支那么遠?一旦京師有變,很容易被其他人搞成既成事實,胤禎鞭長莫及。同時,還有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康熙把軍隊交給胤禎的同時,卻把后勤供給交給了雍正。一支后援補給被對手控制的軍隊,等于就是一只死老虎,別說是武力奪權(quán),活下去都很難。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可以看得出康熙有意傳位雍正。那就是康熙晚年把步軍統(tǒng)領(lǐng)(九門提督)一職交給了隆科多。隆科多雖然不是雍正的親舅舅,但是有雍正的嫡母兼養(yǎng)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這一層關(guān)系,投資雍正,彼時對于隆科多而言,獲利要更大。同時,隆科多與雍正的私人關(guān)系似乎也更加親近一些?滴醺矣诎丫⿴煼绖(wù)交給和雍正親近之人,也足以說明問題了。如果康熙無意傳位雍正,他大可以把步軍統(tǒng)領(lǐng)一職交給其他人,豈不是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綜上所述,應(yīng)當(dāng)說康熙還是有意讓雍正即位的。個人也認為,雍正即位或許有謀,但更多的還是陽謀而不是陰謀。至于遺詔問題,或許康熙只是口述傳位,并沒有留下文字的東西,后來雍正為了彰顯合法性而搞出來的。又或許就是真的,確實部分的確是因為保存原因造成了。畢竟過去將近三百年了,很多東西或許將永遠成為迷案了。

7

拋開野史和清宮戲的套路,其實雍正還算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滴踔赃x擇他,是因為三個原因,如下:

一、雍正的鐵腕治理才能?滴醭m然是盛世,但卻留下了一些疑難問題,如國庫空虛,需要一位鐵腕手段的君主去管理,說白了就是要帳。而雍正不負皇命在康熙朝就完成了不少的任務(wù),雖然殺機太重,但時代需要他這樣一位鐵血君王。

二、雍正養(yǎng)母身份高貴?滴踅(jīng)歷了九王奪嫡,身心已疲憊,他是一個非常注重出身的帝王,所以老八再優(yōu)秀,康熙不會選他做天子。而雍正的生母德妃雖然出身低,但養(yǎng)母出身高,又是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所以從這點上來說,雍正算是嫡出,身份就不同了。

三、雍正的勤政謹慎。雍正也是一個非常努力非常勤政的君王。他在位期間批閱了很多的奏章,幾乎算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

再加上雍正也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康熙正是看重了這些,當(dāng)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歷,康熙喜歡孫子就順帶多喜歡了雍正。

總之康熙把皇位傳給雍正那是符合程序的,而不是電視劇和野史中所傳的那樣偷梁換柱,那樣是對康熙智商的一種侮辱。

8

確實是康熙的本意。

第一、雍正為人低調(diào),不參與爭斗

在康熙晚年,一直都為傳位給哪個皇子而想的焦頭爛額,而這個時候諸皇子們卻一直明爭暗斗,勾心斗角的。而四皇子胤禛則不與其他的皇子爭鋒,表現(xiàn)出一種清心寡欲的勢頭,和其他皇子的關(guān)系也處的相對和諧。而這樣的胤禛就進入了康熙的視線里了,在大家都忙著為皇位而奮斗的時候,胤禛卻懂得去以弱勢的表現(xiàn)去將自己抽出這個爭權(quán)奪利的漩渦,這種韜光養(yǎng)晦的表現(xiàn)確實看在了康熙的眼里。



第二、雍正的兒子弘歷深得康熙喜愛

不得不說,雍正能夠當(dāng)上皇帝,與自己的兒子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起初,雍正知道自己的皇阿瑪很喜歡牡丹,于是就在自己的府上種了牡丹并且邀請康熙去看,康熙便看到了雍正的兒子弘歷(后來的乾隆皇帝)。 康熙見到弘歷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弘歷,覺得弘歷很有天賦,在很多方面特別的像自己,于是就把弘歷帶在了自己的身邊,親自教弘歷作詩寫字。

也許是太過喜歡這個孫子了,而且看著那群為了皇位爭的焦頭爛額的兒子們,康熙恨不得直接將皇位傳給這個孫子,可惜孫子太小,尚不能更事,后來想著,傳給胤禛也是一樣的,到頭來皇位還不是傳到弘歷這。

個人認為,胤禛能夠脫穎而出,實在是沾了自己兒子不少光。



第三、雍正的能力也頗為出色

不要看表面上胤禛韜光養(yǎng)晦,淡泊名利一般?墒,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如果說單純的沾兒子的光而沒有自身的原因,那就算是弘歷比為天人,康熙也不會傳位于胤禛。

胤禛在政治方面很有才干,又有決斷。康熙對胤禛的評價是:“耐煩不怕瑣碎。”一位皇帝,必須可以不用有征伐四方的能力,可是卻不能沒有治理國家的耐心。而對于這一點,同為候選人之一的十四皇子還是沒有胤禛好。



另外,傳言中雍正修改遺詔也是很容易駁斥的!坝凇痹诠糯⒉皇菍懗伞坝凇钡,而是為“於”,所以將“十”換為“于”的說法實在是站不住腳。而且滿清的圣旨通常都是有滿漢蒙三種三種版本的,所以就算漢字能夠修改,可是其他的文字也是很難找到漏洞進行修改的。

9

誠邀,如題。關(guān)于雍正帝的即位,歷來都是各種野史小說最為感興趣的話題,史書記載,由于康熙帝突然暴斃,眾大臣根據(jù)遺旨立胤禛為帝,改元雍正,然而康熙是否真的是想要傳位于四爺,歷史上卻爭論不一,有人說康熙本來打算傳為給十四子,只不過胤禛手上掌握京城和紫禁城部隊,于是篡改遺詔,自立為帝,還有人說康熙就是被雍正所殺,正是公說公有理。那么皇位傳給胤禛到底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呢?

小編以為,雍正的即位是沒有問題的

據(jù)史書記載,公元1722年,滿清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康熙大帝病逝于北京暢春園內(nèi)。駕崩前,康熙命令由提督九門,衛(wèi)戍京師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書、步軍統(tǒng)領(lǐng)隆科多傳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于是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

實際上民間傳說的康熙原本傳位十四子胤禵的說法并不可信

傳說雍正改了遺詔,把“位十四皇子”改成了“傳位于四皇子”,但是當(dāng)時清朝內(nèi)宮事務(wù)一般用滿文,因而康熙的遺詔一定的有滿文版別,皇四子胤禛不行能以漢文的方法篡改滿文的遺詔。而且漢字的于當(dāng)時沒有簡體字,應(yīng)該是「於」,不可能被篡改。

而且胤禛也有即位的優(yōu)勢

在康熙病重之時,胤禛奉命代替皇帝祭天!注意,代替皇帝,這是只有太子儲君能有的權(quán)力,康熙下這個命令就可以看出其對雍正的信任,而且康熙把負責(zé)京城安全和部隊的九門提督一職位交給支持胤禛的隆科多,這還不足以看出康熙的用心嗎?最主要的是當(dāng)時太子已被廢,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被康熙打壓,十四阿哥領(lǐng)兵在外,康熙這樣做擺明是為胤禛的登基做好了一系列預(yù)備,是以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小編以為還是很大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10

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禎之間搖擺:


皇十四子胤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

康熙五十七年,準噶爾部進犯西藏,康熙任命胤禎為撫遠大將軍,以天子親征的規(guī)格代表皇帝統(tǒng)率大軍,遠征西藏。

康熙為胤禎的西征之師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還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說“爾等或軍務(wù),或巨細事項,均應(yīng)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dāng)面訓(xùn)示無異”


胤禎平定西藏叛亂之后,奉命回京述職。到京后,宗室、輔國公阿布蘭特地出班跪接,這在以前是沒有先例的,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將“大將軍王”四字抬寫,與皇帝并列,說明這些官員也已經(jīng)把胤禎作為未來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禎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康熙對這種寫法一定會嚴加申斥,但事實上他并未提出異議,似乎已經(jīng)默認了胤禎的地位。


皇三子胤祉是文武全才:文學(xué)、書法、騎射等在眾皇子中都是極為突出的?滴跬砟觌x京外出,胤祉經(jīng)常隨行;如果胤祉留京,那么都是以胤祉為首率眾值守京城。


《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書中胤祉單獨給康熙上的秘折有124份,而胤禛僅2份,胤禛即后來的雍正。


康熙六十大壽,普天同慶。而康熙到了三皇子胤祉的熙春園,參加了胤祉給舉辦的壽筵。


在康熙人生的最后十年,康熙9次接受了祝壽,其中七八次都是在胤祉的熙春園過壽。這個熙春園據(jù)論證就是清華大學(xué)的清華園,而胤祉就是首位主人。


康熙十分喜歡這熙春園,為園題過五塊匾額,后來上位的雍正和乾隆抹殺了熙春園與胤祉的信息。


綜上所述胤祉在康熙晚年是很受倚重,可惜沒有確定下來他為皇太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