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還有這許多尚未破解的歷史“謎團”,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爭論也最為激烈的,便是所謂的“雍正繼位之謎”。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結(jié)發(fā)妻子,同時也是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在康熙“智擒鰲拜”的過程中,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額圖等人皆立有大功,再加上這一時期的赫舍里氏很好的處理了后宮的關(guān)系,并且給予了康熙皇帝以重要的安慰與支持,所以這就使得康熙對于整個家族充滿了感恩,同時也與赫舍里氏皇后本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而為了讓胤礽成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皇帝可謂是耗盡了其半生的心血。
一方面,康熙皇帝在生活上給予了胤礽無微不至的照顧。
除了安排自己當(dāng)時非常寵愛的榮妃馬佳氏撫養(yǎng)胤礽外,康熙也時常親自照顧胤礽,特別是在胤礽得天花的時候,康熙放下所有的政務(wù)十二天之久,只為胤礽能夠順利康復(fù)。
另一方面,康熙對于胤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yǎng)。
康熙先后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師,即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這四人不僅是當(dāng)世之鴻儒,學(xué)識卓越、才能出眾,更是皆以清廉著稱,由此可見康熙對于胤礽學(xué)業(yè)的看重。
不僅如此,康熙更是將胤礽經(jīng)常帶在身邊,對其進行施政的演示與指導(dǎo),隨后,還在其親征噶爾丹期間,委以其監(jiān)國的重任,讓其進行獨自處理政務(wù)的實操。
“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要事,著諸大臣會同議定,啟奏皇太子!
可以說,康熙皇帝無時無刻不再為自己百年之后,由胤礽繼承皇位來做著安排和準備,然而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胤礽在面見在生病的康熙皇帝的時,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表現(xiàn)出了興高采烈的神情,隨即遭到了康熙的訓(xùn)斥。
而在這之后,胤礽的一系列問題也開始逐漸展現(xiàn)。一來,胤礽的生活極度奢靡、鋪張浪費嚴重;二來,胤礽本人極度貪婪,甚至利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公然索賄;三來,胤礽對于朝臣和兄弟們的態(tài)度是非常的傲慢,并且常常越權(quán)行事,挑戰(zhàn)皇權(quán)。
起初康熙皇帝將所有的愿意歸結(jié)為胤礽這是受到了與之關(guān)系非常密切的索額圖,也就是胤礽的叔姥爺?shù)挠绊,隨即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將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滴醣鞠虢柚鷳椭嗡黝~圖給胤礽以提醒,可誰知胤礽卻以一種近乎于報復(fù)的心態(tài),其表現(xiàn)也愈發(fā)的荒誕與惡劣,使得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越越來越深。
終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與胤礽的矛盾徹底爆發(fā),康熙也在熱河秋闈期間以雷霆之勢,當(dāng)即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一廢皇太子”讓其他皇子看到了爭位的希望,紛紛參與到奪嫡斗爭之中,于是為了穩(wěn)定朝局,維系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根基,再加上此時的康熙已然對于胤礽抱有極大的希望以及他自己內(nèi)心對于這半生心血付出的不甘,康熙隨即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時候復(fù)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可誰想,康熙此舉,非但沒有緩和皇子之間的矛盾,更為關(guān)鍵的是,胤礽本人也是完全沒有任何悔改之意,甚至還就此開始了“緣結(jié)朋黨”。
最終,伴隨著“托合齊會飲案”的勘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于眾,康熙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廢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皇太子胤礽復(fù)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托付祖宗弘業(yè)之人,故予拘執(zhí)看守!
其實,從康熙的本意來說,他是非常希望讓胤礽繼承皇位的,這其中除了有對“嫡長子繼承制”的尊重與貫徹外,還有他與赫舍里氏皇后之間深厚的感情,同時更是康熙不忍自己為培養(yǎng)胤礽所耗費的半生心血毀于一旦。但胤礽終究是“爛泥扶不上墻”,為了王朝江山,康熙也只得最終將胤礽放棄。
在胤礽遭到廢黜并被圈禁在咸安宮的時候,他的兒子弘晳卻依然得到了康熙皇帝極大的寵愛,并將其撫養(yǎng)在宮中,而這也更加說明了康熙對于胤礽不同于其他皇子的感情。
由此可見,如果要說誰是康熙最希望繼承皇位的皇子的話,從情感上來說,胤礽絕對的康熙的唯一答案。
康熙對于其他皇子也進行了悉心的培養(yǎng),但是并不是以“帝王標準”進行的。
現(xiàn)在有不少人開玩笑的說,康熙是一次性將清朝能當(dāng)皇帝的人都給生完了,所以才導(dǎo)致后來清朝中后期開始國家因為缺乏強而有力的領(lǐng)導(dǎo),進而不斷走向衰落,直至最終滅亡。
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是不可否認是,康熙的皇子們確實能力非常的出眾,堪稱“清朝之最”,而之所以如此,除了這些康熙皇子們本身的天資外,康熙皇帝培養(yǎng)也與之密不可分。
先來說說三阿哥胤祉,他可以說是所有康熙皇子中發(fā)展最為全面的。
康熙除了安排其編修《古今圖書集成》外,還讓胤祉參與編修集律呂、歷法、算法三者合為一體的《律歷淵源》。
不僅如此,康熙還主動的親自承擔(dān)起教授胤礽基礎(chǔ)數(shù)學(xué)和幾何的知識,之后又安排了意大利傳教士德格里傳授其律呂的知識,這也使得胤祉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做到了中西結(jié)合,古今并用。與此同時,在康熙親征噶爾丹以及后來的出巡期間,也還安排了胤祉參與協(xié)助署理國政事務(wù),并且還曾經(jīng)在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之時,命統(tǒng)領(lǐng)鑲紅旗出征,讓其親赴戰(zhàn)場進行鍛煉。
所以,胤祉無論是文學(xué)、藝術(shù)、科學(xué)、軍事以及施政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并且可以說是樣樣精通,絕對是特別是學(xué)識和騎射,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為出眾的。
再來說說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lǐng)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封胤禵為“大將軍王”,統(tǒng)領(lǐng)大軍平叛,并且還特別降旨向蒙古王公交代: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lǐng)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wù),或巨細事項,均應(yīng)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dāng)面訓(xùn)示無異。爾等惟應(yīng)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這是康熙皇帝對于胤禵的極大信任,而胤禵也沒有讓康熙失望,率兵平叛成功,不僅成功收復(fù)了整個西藏地區(qū),之后更是常年駐守西北,拱衛(wèi)著清朝的邊疆。
其實說到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康熙對于胤礽的培養(yǎng)方式與培養(yǎng)目標,和對待其他皇子上,是有著本質(zhì)不同的。
對于胤礽,康熙是帶在自己的身邊,手把手的教授如何成為一代帝王,教授的是治國理政和王朝治理。
可對于其他皇子,康熙無疑是在為胤礽尋找?guī)褪帧?/strong>
比如剛說到的胤祉,他的生母就是撫養(yǎng)胤礽長大的榮妃馬佳氏,兩人自幼關(guān)系親密,所以康熙培養(yǎng)胤祉實際上就是給胤礽培養(yǎng)最為重要的幫手。
之于有些人說,康熙讓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實際上就是讓其積累軍功,從而提升聲望好安排其繼位,而這僅僅是一廂情愿的看法。實際上,除了胤禵外,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等,都曾有過帶兵打仗、獨當(dāng)一面的經(jīng)歷,并且也都立有卓越的戰(zhàn)功,而這也說明康熙對于他們的定位就是“軍事型人才”。
而這也無疑說明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其他皇子所無法比擬的。
安排雍正代其祭天,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康熙皇帝的想法。
康熙在臨終前并不是沒有任何傳位給雍正的征兆,其中安排雍正代其前往天壇祭天,無疑就是最為有力的暗示。
古代帝王自稱為“天子”,意思就是“上天的兒子”,所以祭天無疑是帝王們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即便是不是自己親自前往,那么必然會安排自己最為器重的皇子前往,而這個人也最有可能、也最應(yīng)該是皇位的繼承人。在此之前,胤礽在尚未被廢黜皇太子之位的的時候,曾就代表康熙前往天壇祭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在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親自召見并安排雍正代他去天壇祭天。而在此之前祭天、祭祖、祭奠明陵等一系列祭祀活動,不是康熙本人前往,就是安排太子胤礽前往,可見,這才是非常明顯的傳位的暗示信號,就好比雍正登基后,也是一直安排弘歷代他去進行祭祀活動一樣。
所以,安排雍正代其祭天,也成為康熙有意將皇位傳給雍正的最好的證據(jù)所在,并且不僅如此,根據(jù)《清圣祖實錄》記載,就在康熙臨終之前,曾一天內(nèi)連續(xù)召見三回雍正,而這無疑也是在做著最后的交代和安排。
“皇四子胤禛聞?wù)亳Y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
反觀許多人認為康熙想要安排繼承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他曾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回京復(fù)命,可康熙只讓他做了短暫的停留后并重新安排他回到西北。
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僅有一年的時間,康熙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讓十四阿哥胤禵繼承大統(tǒng),必然會將其留在身邊,讓其處于“隨時待命繼位”的狀態(tài)?勺罱K的結(jié)果卻是直接將其“趕走”,這樣的行為無疑也說明了康熙的態(tài)度。
終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清太宗實錄》記載: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漸,命趨召皇四子于南郊齋所。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仕淖勇?wù)亳Y至,巳刻,趨進寢宮,是日戌刻,上崩!
而這,也恰恰引發(fā)了雍正到底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的爭論。
一方面,雍正在康熙去世時并不在場,而隆科多卻在康熙去世后隨即關(guān)閉九門,并在在京城實施戒嚴長達七天,于是在第二天雍正趕到暢春園的這十多個小時里,兩人究竟密謀了什么,做了什么,此后的幾天中有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事情,這些確實是不得而知的。
另一方面,康熙的詔書并不是在康熙去世后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宣讀,并且是先宣讀了滿文部分,之后再宣讀的漢文部分,這也使得整個雍正登基的過程變得撲朔迷離。
而也正是因為這些謎團,造就了清朝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謎案”,即“雍正登基之謎”。
綜上所述,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他心中最為心儀的接班人必然是曾經(jīng)的太子胤礽,為此康熙不惜耗費半生心血進行了培養(yǎng),只不過“不爭氣”的胤礽辜負了康熙的一片苦心,而康熙為了王朝命運也只得將他兩度廢黜。
至于其他皇子,康熙并沒有太過于明顯的進行區(qū)別對待,都進行了悉心培養(yǎng)。而康熙臨終前安排雍正代其前往祭天,無疑成為其有意安排雍正繼位的最好體現(xiàn)。只不過雍正在其繼位的過程中“疑點”重重,加之在其登基之后又對其他政敵兄弟以及年羹堯、隆科多等人過于殘忍,進而也因此遭受到了不少人的質(zhì)疑。
而這最終也使得“雍正登基之謎”流傳至今,依然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