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經濟雖然停滯了20多年,但是英法德三國還是沒能超過日本,關鍵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發(fā)展的太快了,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太大。

1995年日本經濟的巔峰期,日本經濟總量遠超世界各國,僅次于美國。如果以美國GDP作為對比,日本約為美國的69.6%,而德國只有33.85%,甚至還不到日本的一半,至于法國和英國更是被遠遠甩在后面,如果日本經濟保持不變,德國想要追上日本,需要在20年內把GDP提高整整一倍,難度很大。

日本人均GDP3.8萬美元,德國4.4萬美元,英國3.9萬美元,法國3.8萬美元,作為高度發(fā)達國家,以上各國的發(fā)展?jié)摿Χ家呀洷粡氐淄诰虺鰜砹耍茈y再有高速發(fā)展。

人均GDP接近的情況下,人口數(shù)量成為影響經濟總量的重要原因,日本人口數(shù)量1.24億,而德國只有8000萬,多出來的四千萬人口是日本經濟總量超過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英法,人口數(shù)量也就只有日本一半左右。

日本為什么能夠保持較高的人均GDP?

日本發(fā)展的比較早,二戰(zhàn)結束之后,日本與歐洲狀況類似,整個國家陷入困境,日本全力發(fā)展經濟,在1957年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對于當時的日本政府來說是咬牙堅持的,到了七八十年代,最早接受義務教育的日本人走向社會,成為中流砥柱。

日本重視科技發(fā)展,在日本最受歡迎的不是明星,而是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回國后可以受到萬人空巷的歡迎儀式,日本在21世紀初定下了50年摘取30個18諾貝爾獎的目標,目前已經完成18個,日本在其他科技領域也取得了技術優(yōu)勢。

德國、英國與法國的發(fā)展模式和日本類似,都是依靠技術優(yōu)勢,但是因為發(fā)展程度很高,不會再有快的發(fā)展了,考慮到人口數(shù)量,很難超過日本。

最佳貢獻者
2

日本的基數(shù)比他們大多了,雖然日本沒有發(fā)展二十多年,歐洲國家發(fā)展也不快,所以無法趕上,基數(shù)大一般無法超越,假如中國十幾年零增長,印度也無法超越中國,錯一步百步追的道理一樣,所以如今的中國除美國外,任何國家短期無法趕上,甚至百年。

3

日本,英國,法國和德國都是老牌的發(fā)達國家。日本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后,經濟停滯不前有20多年了,但英法德為什么在經濟上還是超越不了日本呢?
(上圖是2018年各國GDP的排名,明顯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在GDP上還是落后日本近一萬億美元。當然這種對比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比,英法德經濟不能捆綁在一起,不然這種對就失去對比的意義了。)

我認為英法德在經濟上超越不了日本的原因如下。

①在二十多年前,日本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工業(yè)經濟基礎,其經濟實力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比德國強很多。

日本在1995年經濟總量就有55000億美元,是當時美國GDP的70%左右,更是當時德國GDP的兩倍。雖然后來日本經濟停滯不前了,但基礎在英法德很難超越。
(日本東京經濟圈,是亞洲最具實力的經濟圈。)

②兩德合并后,德國進入了一個經濟磨合時間區(qū),一直到現(xiàn)在德國都在拉平東西德的經濟落差。這樣雖然德國GDP一直在增長,但增幅不大。

而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后,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日本近水樓閣先得月般的止住了經濟下跌趨勢。日本雖然二十多年經濟停滯不前,但也沒下跌多少。
③基數(shù)問題,日本人口1.27
億,而德國只有8000萬,這樣德國雖然人均GDP早已超過日本,但總量還是不行。

還有東亞人對工作的勤勞態(tài)度,遠不是歐洲福利國家能比的。
我雖然不是學經濟的,但我認為以上三個因素已經可以回答這個題問了。

還有我再補充一下,安倍經濟學確實給現(xiàn)在的日本經濟提供了正確的方問,估計以后日本和德國的GDP還會進一步拉大。

4

謝謝邀請、賞閱、評論、轉載和點贊!

人們習慣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并以此進行排名,尤其是經過匯率折算成美元以后,貌似這個排名就代表了國家經濟強弱的順序,不過有些時候還必須考慮一些別的因素,例如,俄羅斯以美元計價的經濟總量,在2015年因克里米亞問題大幅度縮水,但俄羅斯國內以盧布計價的經濟總量卻仍然增長強勁,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俄羅斯經濟嚴重下降?還是這種折算對比模式本身就有問題?



日本與西歐各國,在二戰(zhàn)后經濟快速恢復,歐洲以德國的經濟恢復和崛起為代表,隨后是亞洲的日本,不過德日經濟奇跡都是以汽車工業(yè)為基礎的,不同的是日本在汽車工業(yè)和電子工業(yè)上后來居上,這也是日本能夠超越德國的根本原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但日本經濟蘊含有大量的經濟泡沫,而同時期的德國已經過了經濟泡沫時期,但隨著廣場協(xié)議的簽署,日本經濟泡沫開始破裂,日元開始大幅度升值,導致日本對外出口競爭優(yōu)勢開始喪失!



從那個時代開始,歐洲的英法德和日本,幾乎沒有新興經濟的誕生和崛起,而同時期的美國卻爆發(fā)了互聯(lián)網(wǎng)經濟時代,美國開始拉開與德法英日的經濟差距,也就是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德法英日基本上經濟結構就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大家經濟總量都處于低增長或者萎縮的狀態(tài),又何談誰能追上誰呢?



不過德法英日經濟結構還是有較大差別的,德日屬于工業(yè)型經濟體,即便經濟總量有所萎縮或者低增長,但工業(yè)能力尤其是核心工業(yè)能力還是很突出的,而英法則不同,法國屬于全面經濟體,而英國屬于偏金融的經濟體!

5

道理很簡單,原因只有兩個:

第一,日本底子太厚了,20年前和英法拉開的距離太大。



1996年日本經濟達到頂峰的時候GDP差不多5.5萬億美元,是美國70%還要多(目前中國尚未超越這個數(shù)值),是英、法、德三國彼時GDP之總和;日本人均GDP在G7國家排第一,高于美國。

這時候中國GDP才0.75萬億美元,是日本1/8,那時候的日本經濟簡直就是我們難以企及的存在。

也就是說,日本之前和英法等國拉開的差距太大了。

第二,盡管日本經濟停滯不前,但英法也沒好到哪里去,發(fā)展并不快。




從GDP上看,20年時間,美國從7.6萬億美元成長到18.4萬億美元,成長了2.5倍,中國從0.75萬億美元成長到11.1萬億美元,成長了15倍,——這20年里中美兩國貢獻了世界上一半多的經濟發(fā)展,遠遠拉開其它國家,現(xiàn)在的中國反而成了英法德國GDP之和——反觀日本經濟不僅沒進步還退步了,只有4.7萬億美元。人均GDP從西方七國里第一墮落成倒數(shù)第一,從美國70%墮落到25%,從中國的8倍墮落到40%。。。。不可謂不慘。

但是日本停滯不前,英法等國追上了日本了嗎?沒有!

20年時間德國只從2.5萬億美元發(fā)展到3.4萬億美元,英國從1.3萬億美元發(fā)展到2.7萬億美元,法國從1.6萬億美元發(fā)展到2.4萬億美元,盡管這幾國人均GDP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日本高得多,但賬面上GDP都不怎么好看啊……

有些人說,日本這20年擠出泡沫經濟,潛心修煉科技內力,給這些人一個字:呸。

失去20年,對日本而言就是實打實的全方位實力倒退,根本不是什么潛心研發(fā),埋頭科技。

有人說不對啊,現(xiàn)在日本還有很多黑科技……balabala……然而你知道20年前日本的科技是怎么樣的逆天存在嗎?

20年前,風靡全球的根本不是什么蘋果三星手機,而是索尼walkman。那時候的隨身聽,卡帶、CD、DVD、MD,甚至3.5mm耳機接口的標準都是日本人提出來并制定的。世界各地其它廠商以給索尼供貨為榮。

其它的索尼產品,像Trinitron彩電,那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



再看看現(xiàn)在,雖然我們有些索粉嘴上還喊著“索尼大法好”,然而不得不承認,索尼Xeria手機,采用高通驍龍?zhí)幚砥,安卓操作系統(tǒng),京東方屏幕,華為通訊模塊,索尼PS4游戲機和美國AMD深度合作,采用Ryzen處理器,Raden顯卡……明擺著,核心技術已經受制于人……



換言之,現(xiàn)在的索尼,盡管還有很多索粉口中的黑科技,但遠不是20年前的索尼帝國。

說完日本數(shù)碼,再看看日本汽車。很多人說現(xiàn)在利潤最高的車企是豐田,然而20年前的豐田是什么概念?利潤相當于其它車企的總和還多……





看兩張1996年的汽車報價單,我們會很詫異的發(fā)現(xiàn),20年前,皇冠和公爵是豪車級別的存在,雅閣和佳美(凱美瑞)能賣將近40萬,跟奧迪A6一個級別,甚至思域比帕薩特還要貴三四萬。

也就是說,那時候日本車是多么逆天的存在,現(xiàn)在的日本車,早已跌下神壇,跟五菱玩玩還是可以的……



所以說,日本的衰落,就是實實在在的衰落。只不過很多人跪久了不愿看到變化不能認清事實而已。只能說“爛船還有三斤釘”,日本底子太厚了,目前盡管整體產業(yè)鏈,新興產業(yè)、高科技工業(yè)整體早已被我國吊打,但是,在品牌積淀、精細做工等方面,還有大量我們要追趕的“點”。

最后說一句,盡管我們依然是發(fā)展中國家,但日本發(fā)展到美國的70%,已經接近天花板,后繼乏力,而我們發(fā)展到美國70%,人均GDP才剛剛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這意味著中國目前還沒到發(fā)展天花板,只要產業(yè)升級轉型成功,就意味著中美G2,兩超多強格局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經濟形勢的主流。未來日本的命運,大概率是給我們和美帝的商品做零件罷了。

但是有人不服,一個零件供應國,去工業(yè)化的國家,居然是發(fā)達國家,世界第一工業(yè)國居然還沒摘下發(fā)展中國家的帽子,這什么鬼,有沒有搞錯?

答案很簡單:日本的動漫、AV、游戲相關產業(yè)的產值已經超過工業(yè)產值,這才是日本之國本,而這一塊國內剛起步,日本還是我們仰望的存在。

換言之,火影忍者,神探柯南,熊本熊,櫻桃小丸子,美少女戰(zhàn)士,AKB48,乃至你剛看完的,硬盤里的敬業(yè)的老師們,這才是日本真正賺錢的東西啊……

6

根據(jù)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日本GDP達到了4.968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的5.9%,英法德三國中,目前經濟規(guī)模最接近日本的是德國,其GDP為4萬億美元,相當于日本的80%左右;而英國、法國的GDP還不到日本的60%。

我們都知道,日本自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后,經濟就一蹶不振,2018年日本GDP相比巔峰時期1995年的5.46萬億美元還要低!如今20多年過去了,為何德國、英國、法國GDP都沒能趕超日本?

首先日本經濟底子后,其巔峰時期GDP遙遙領先英法德三國。比如1995年,當時日本的GDP是德國的2倍多,英國、法國的3倍以上,這確保了日本在往后十多年中穩(wěn)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強勢崛起,于2010年取代日本登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

一個經濟規(guī)模更低的經濟體想要趕超比它經濟規(guī)模大的經濟體,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更高的增速;第二,需要足夠的時間。首先在發(fā)展速度上,雖然90年代以來英法德的發(fā)展速度要快于日本,但我們也要清楚,英法德也是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本身也比日本快不了多少,GDP翻一翻都需要十幾二十年,想要趕超日本,沒那么容易。

其次,在時間上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自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后,英法德似乎也掉入了像日本一樣的“怪圈”,因為直到現(xiàn)在十年過去了,它們的美元GDP總量還沒有恢復到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的水平,比如以下就是近十年來英法德的GDP數(shù)據(jù):

德國:

英國:

法國:

因此,從這些數(shù)據(jù)來看,你大概就會知道近十年了英法德的經濟發(fā)展情況了。按照目前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下一個GDP超過日本的國家最有可能會是印度,德國也有這個可能,但英國、法國想要趕超日本可能性似乎不大。

7


現(xiàn)在的世界非常奇怪,很多人都是滿腦子GDP思維。實際上GDP不過是一串數(shù)字,并不一定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也不反映國民的富裕程度。

日本1.24億人口,GDP4.97萬億美元。德國8000萬人口,GDP4萬億美元。英國6600萬人口,GDP2.8萬億美元。法國6700萬人口,GDP2.7萬億美元。

我們拿日本和德國的人均GDP來比較,會發(fā)現(xiàn)德國的人均GDP比日本高得多。德國的房價又比日本的房價低出很多,也就是說實際上德國人的生活水平是要比日本高的。

英國和法國的人口只有日本的一半,他們的人均GDP同樣比日本要高。英國和法國的房價同樣沒有日本的離譜,因此英國和法國的人均收入肯定是高于日本的。

更重要的一點,西歐的這些國家都是福利性的社會。政府采用的是高稅收,然后為低收入階層提供一定的福利。這就是西歐的社會基本上比較穩(wěn)定的根本原因,不上班的生活水平也并不比上班的人低。

當美國和日本簽訂廣場協(xié)議的時候,同時簽訂這個協(xié)議的也有上邊的這些國家。當日本的經濟陷入低增長的幾十年的時候,西歐的這些國家增長率也談不上很高。

日本的GDP之所以能夠達到這么高的一個水準,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扶持的結果,更重要是日本人艱苦奮斗的結果。

日本人在國際社會上普遍比較低調,只埋頭賺錢,因此才被國際社會稱為經濟動物。日本人的努力程度比西歐人要高出很多,日本人社會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這也是日本自殺率和猝死率比較高的原因。

西歐是全球工業(yè)化的發(fā)源地,也最早進入現(xiàn)代文明。因此歐洲人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日本人和西歐人比起來,工作的時間和強度都要高出很多,這就是日本人的經濟總量比西歐人要高的原因。毫不客氣的說,日本的GDP就是用生命和時間換來的。

現(xiàn)在的日本和西歐的這些國家都已經差不多了,都學會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都放棄了一些產業(yè),是在自己有核心競爭力的領域繼續(xù)發(fā)力,保持在這些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

在當今的這個年代,不能單純去比對GDP,更要學會對比GDP的含金量,去對比兩個國家的科技實力。這些才是一個國家能夠屹立于世界舞臺而不倒的重要法寶。

有些國家的GDP總量雖然很高,發(fā)展也比較快,但我們仔細研究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通過內卷化來實現(xiàn)的。內卷化的本質就是內部剝削,通過對國內勞動階層的剝削來實現(xiàn)快速的經濟增長,這實際上是不健康的。

因此兩個國家之間的比對,最好不要單純的拿GDP來比較,應該比較比較兩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比較兩個國家人均收入,比較兩國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和幸福指數(shù)。

8

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在泡沫破裂之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日本經濟陷入停滯。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處于高度發(fā)展,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1995年GDP首次達到5萬億美元以上,但是二十多年過去了,2018年日本GDP也還停留在5.07萬億美元。雖然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然后歐洲強國英法德等國卻沒能超越日本。

我們先來看一下2018年各國GDP數(shù)據(jù):

2018年日本GDP是5.07萬億美元,德國GDP是4.03萬億美元,英國GDP是2.81萬億美元,法國GDP是2.79萬億美元。

德國經濟體量最接近日本,約為日本的80%,而英國和法國大約相當于日本一半的經濟體量。其實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已經是非常大的規(guī)模,目前能夠達到或超過這一經濟體量的也就只有美國、中國和日本,其他國家由于種種原因都難以超越這一規(guī)模。

下面銘蘇先生舉兩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日本為何這么難被英法德超越了。一個是2018年世界500強的上榜企業(yè)情況;另一個是2018年最具創(chuàng)新力的世界100強入選情況。

一、2018年世界500強的上榜企業(yè)情況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靠企業(yè)來支撐,企業(yè)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我們來看一下2018年財富雜志評選出的世界500強情況:日本上榜企業(yè)52家、德國上榜企業(yè)32家、英國上榜企業(yè)21家、法國上榜企業(yè)28家。

從上面數(shù)據(jù)來看,日本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yè)數(shù)量基本相當于英法德三國當中的兩家之和,這就是日本的企業(yè)實力,要遠遠領先于英法德三國。

現(xiàn)在要看日本真實的經濟狀況,不能只看GDP(國內生產總值),還要看GNP(國民生產總值),前者只計算日本國內的經濟所得,后者就包括日本個人和企業(yè)在海外的經濟所得。這些年日本的GDP增長不多,有的時候甚至是負增長,但GNP增長比較多,日本在全球賺的錢目前是所有國家當中最高的。

二、2018年最具創(chuàng)新力的世界100強企業(yè)入選情況

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yè)部)評選的2018年世界上最具創(chuàng)新力的100家公司/研究機構 ,其中日本39家入選,美國有33家入選,歐洲有19家入選。日本入選的最具創(chuàng)新力100強企業(yè)超過美國,是歐洲入選企業(yè)的2倍還多,可見日本企業(yè)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最近幾十年來日本企業(yè)轉型發(fā)展有兩大趨勢:一是全球布局,將很多產業(yè)和投資轉移到海外國家,從而實現(xiàn)全球生產和銷售,由此誕生了很多跨國企業(yè)。這些跨國企業(yè)通過在全球布局,降低了企業(yè)生產和運營成本,實現(xiàn)不斷地做大和做強。這也是日本GNP數(shù)據(jù)大于GDP 的主要原因。

二是日本企業(yè)通過轉型,將傳統(tǒng)產業(yè)賣掉,專注發(fā)展高端產業(yè)。日本企業(yè)現(xiàn)在賺取的是高附加值的產品錢,而像傳統(tǒng)的家電產業(yè)基本上都賣了,因為在這一傳統(tǒng)領域日本基本上沒有優(yōu)勢了,所以日本企業(yè)向高端產業(yè)轉移。

舉個例子,蘋果手機里面零部件價值的45%是日本的零部件,韓國占14%,德國占7%,美國只有6%,中國的勞動力,七七八八都算上只有3.6%。

日本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與日本在基礎研究領域長期的耕耘有很大關系,日本最近18年,幾乎每年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獲獎人數(shù)也遠超英法德等國家。所以,日本目前經濟實力位居全球第三,但是在很多領域競爭力是非常強的,英法德要想超越日本,短期內也是不太可能的。

9

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

日本自“廣場協(xié)定”后,確實是陷入了一個經濟困窘時期,長達十年的經濟發(fā)展停滯,以及后續(xù)的經濟緩速增長,讓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20世紀初期,都處在一個疲憊期,看不到任何的活力。

十年的經濟停滯期,也被稱為日本“失落十年”!

但是,在這期間,日本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交椅,直到被我們超過。

那么,英、法、德這些歐洲老牌經濟強國,為何沒能趁其經濟疲軟之際,對實現(xiàn)超越呢?

首先第一點,當年的“廣場協(xié)定”,吃虧的并不是日本一家,英、法、德同樣也參與其中。他們的貨幣也和日元一樣,實現(xiàn)了升值。

其實“廣場協(xié)定”帶來的最根本影響,就是貨幣升值。

在協(xié)議簽訂后的1987年底,日元兌美元升值接近100%,德國馬克升值101.27%,英鎊升值66.98%,法郎升值100.55%。

當然了,最終因此而經濟崩盤的只有日本!

這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貨幣升值對于日本的影響更大

日本是一個以出口型經濟為主的國家,而貨幣升值的直接影響就是出口商品的利潤下降,競爭力下降。尤其當時的日本經濟出口,主要是針對美國;而歐洲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歐洲還有著龐大的市場。

所以,日元升值對于日本經濟的打擊,遠大于歐洲國家。

第二,日本錯誤的經濟政策

當時對于貨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日本采取了下調銀行利率的辦法來刺激其經濟競爭力,同時拼了命的放貸,以刺激消費。

這兩種措施加上日元本身的升值,導致當時的日本人,超級有錢。當時的全球首富堤義明,資產最高時高達1650億美元,比現(xiàn)在的貝佐斯還要高。

有錢了干嘛?花唄!

想想升值了百分之百的日元,原來可以買一美元的東西,現(xiàn)在可以買兩美元了,直接打了五折啊。那還不瘋狂買?

當時日本人滿世界的瘋狂掃貨,只買貴的,不買好的!

當年膨脹到什么程度?

有個故事說當時日本以價公司準備買下一座美國的大樓,其最初報價是4億美元,正準備簽合同的時候,日本人卻改變了主意,將價格改為6.1億美元。這讓美國人十分不解,日本方面解釋道,因為他們老板發(fā)現(xiàn)當時世界上單座大樓的成交價格最高記錄是6億美元,他要踏破這一記錄。

真的是人傻錢多!

當然,最火爆的還是日本的股市和地產,當時的日本人個個都是股神和房地產大亨,簡直狂到沒邊兒了。

但經歷了幾次經濟危機的我們應該都知道,房地產和股市火爆的背后,絕對是泡沫!

日本的富有只是建立在泡沫之上,一旦泡沫破滅,那就是無盡的縮水。股價暴跌、房價暴跌,今年五個億日元的一套房子,可能明年就只有一個億了。

于是日本完蛋了!

相比于日本,德國等歐洲國家并沒有玩兒刺激房地產、刺激股市這一套虛無的東西,他們在刺激實業(yè),將大部分的精力和金錢都轉向發(fā)展實業(yè)方面。這使得其經濟一直穩(wěn)健的增長。

特別是德國,其制造業(yè)一直都是增長得最好的產業(yè),其實使得國家經濟一直能得以穩(wěn)健得發(fā)展。即使因為貨幣升值,會對出口經濟造成一定得影響,但都在可控范圍內。

雖然日本仍然是西方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那僅僅是表面風光,是所謂得“受死的駱駝”比馬大,其無論是經濟現(xiàn)狀和發(fā)展?jié)摿,都不如德國?/p>

去年德國的GDP是4萬億美元,比日本少了差不多一萬億美元,但是在人均上,德國的4.28萬美元已經超過了日本的3.93萬美元。

而且目前德國在很多關鍵指標上,都已經超越了日本。

在去年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德國位居第世界敵三,而日本是世界第五。

所以,單從人均來看,德國其實已經超過了日本。日本如今之所以能夠保持其地位,不過是靠著曾經積累下來的優(yōu)勢。

當然,一切都只是相對而言,日本依然是一個有著強大經濟競爭力的國家。而且其即使是遭遇如此沉重的打擊,依然能夠保持其領先地位,更是說明其底蘊之深厚。

失敗是成功之母,經歷過慘痛教訓的日本,不可小覷!

10

日本經濟基礎雄厚,曾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九十年代一億人的產值相當于兩億多人美國的70%,人均GDP世界第二。

如此之強的經濟背景之下一眾品牌化的大企業(yè),說起英法德這些強國,大家能說出的品牌是很有限的。但是說起日本,隨便哪個人都能說出十幾二十個大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三菱、東芝、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任天堂、尼康、佳能、花王、日立、卡西歐、獅王、鈴木、資生堂、三洋、精工、富士、雅馬哈……

在日本經濟衰落時期,如果沒有這么多的品牌效應支撐,也會像英法一樣大幅下滑。但是日本最精明的地方就在于兩點,一是低調再低調,二是化整為零。既然被美國盯上了,那么硬抗是抗不過去的,經濟蕭條在所難免,但根基不能倒,因此GDP已經是過眼云煙,老美嫌太高,那就少報一點。而且你覺得品牌影響力太強,那我就設立子品牌,不宣傳是哪家母公司就是了。但就在此期間,很多大品牌之下的子品牌也玩的風生水起,因此日本的經濟實際受影響程度并沒有GDP變化那么大。

所以相比于英法德,日本雖然經濟受損最大,但原本經濟就強于這三個國家,另外發(fā)展過程中讓數(shù)據(jù)小于實際,于是大家誤以為日本落寞了,其實這只是讓歐美放松警惕的方式之一,實際日本的企業(yè)化經濟早已悄然崛起,只不過化整為零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