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下的產(chǎn)物,和搏擊類比賽的拳擊冠軍是完全兩個概念。不過在古代“武狀元”頭銜應該是比“拳王金腰帶”值錢的。

中國的科舉是從隋朝開始的,但是并不是有了科舉,就有武狀元的,“武狀元是武則天發(fā)明的。

長安2年(702年)武則天在發(fā)明“殿試”之后,首次允許學習武藝的人參加由兵部主持的科舉考試,名曰“武舉”。這樣一來,就將武將的人才儲備庫從兵閥頭子們的小圈子中,擴大到了民間的習武之人之中了。而且設了武舉之后,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是考明經(jīng)與進士不行的人,就有了奮斗目標了,就好比今天的藝考生,成績差分數(shù)低,還是有出路的,專業(yè)可以加分錄取。

那“武舉”的考生們的有哪些科目呢?“武舉的考試科目繁多,分專業(yè)與文化加面試。

“專業(yè)包括騎馬、射箭(長垛、馬射、步射、平射)、舞刀、開弓、翹關(負重行走等項。這些都是基礎題,想要拿高分,必須掌握特殊兵器等附加項目加分,如筒箭、機弩等。

“文化筆試部分,考的是《策論》兵法、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考試。這些硬杠子和文舉差不多,除了考的內(nèi)容不同。

“面試就是看身材、看召對。取軀干雄偉、應對詳明、有統(tǒng)兵才干及可為將者,說白了你是看你塊頭大不大,能不能鎮(zhèn)住場子。如果身材差強人意,鎮(zhèn)不住場子,也還是有救贖的方法的,那就是以文職官吏進武選,那要求就相對可以降低一點,要求“身高6尺以上、年齡40以下、強勇可以統(tǒng)人者”即可

武舉說白了就是考試,就像高考一樣,面對的是無數(shù)同類選手,過的是獨木橋。而拳擊就是比賽,是需要經(jīng)過一場場同級別的實戰(zhàn),不停地晉級,最終贏得榮譽。

拳擊比賽就沒有這么復雜,拳擊比賽靠的是平時的訓練,不需要考什么考文化成績的,即便有考試內(nèi)容,也只是考比賽規(guī)則吧。其他就得靠拳頭、靠技巧來贏取“拳王金腰帶”和豐厚的獎金了。

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叫“員半千”,原本是唐初的文舉,后來考中“武狀元”后,被武則天留在了朝廷里做顧問了;最有名的“武狀元”就是郭子儀,最終做到宰相,匡扶了大唐江山;最小的“武狀元”是北宋“童子科”出身的朱虎臣,只有9歲,就是因為會推演“八陣圖”加分錄取的,還被封為承信郎。

這里面有一個算一個,如果拳臺對擂,應該沒有一個是泰森的對手,甚至連“輕量級”的鄒市明可能都打不過。但是若是指揮打仗或者推演兵法,怕泰森的腦子沒那么好用。


文/炒米視角

原創(chuàng)首發(fā),歡迎關注或吐槽

最佳貢獻者
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怎么打。

如果是按照規(guī)則打拳擊,那古代武狀元會被打出屎來。

為啥?

武狀元徒手搏擊并不擅長!

但如果是無規(guī)則的搏命,對不起,拳擊冠軍會被武狀元秒殺,而且死法有很多種。

第一,被一箭射死。

對于武狀元來說,弓箭是必須掌握的。

以清朝武狀元為例,

首先要測試騎馬射箭。這種射箭的難度非常大,要射3個靶子,還必須騎馬高速奔跑一個來回,連續(xù)射6箭。其中3箭射中才算及格!

騎射合格以后,才去步射,也就是站著射箭。

距離靶子50米,使用強弓射箭(一般人連弓都拉不動),射6箭中2箭合格。


也就是說,如果拳擊手和武狀元遇到了,在50米外就被一箭射死了,根本沒有還手的余地。

第二,被一刀劈死。

武狀元的重要考試是舞刀,刀重有80、100、120石重三種級別。

這種舞刀一是考察武狀元的力量,要求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才算過關;另外一個是對于兵器格斗的掌握情況。如果不擅長使用兵器,是舞動不了的。

所以,武狀元往往是使用兵器的高手,比如長矛、長槍、大刀之內(nèi)。

如果拳擊手和武狀元對打,一大刀就被劈死了,厲害沒考進武狀元。

第三,被摔跤摔死。

只要能夠去考武狀元的,一般都是身強力壯,孔武有力的人。

考試中,除了舞刀測試力量以外,還有專門的舉石頭,就是測試武狀元全身的力量。

所以,這些人都是身大力不虧,一力降十會的人。

而且,滿清的武狀元們大多擅長摔跤,這也是當時流行的東西。

因為滿族和蒙古族都酷愛摔跤,上到王爺小到小兵,沒事去找人摔跤實戰(zhàn)。

大家知道三年拳不如一年跤,摔跤是中國武術(shù)中最厲害的一類。

在建國以后,我國曾經(jīng)研究過傳統(tǒng)武術(shù),得出的結(jié)論是還是摔跤最實用。

所以當年中國傳武大師,基本上人人都練過摔跤,不然根本就沒有辦法實戰(zhàn)。

那么,如果兩個級別相同的人遇到,武狀元不但會些拳腳,還會摔跤,拳擊手幾乎必死。

大家拼拳差不多,但武狀元的摔跤對方根本就對付不了。

實戰(zhàn)不是擂臺賽,都是硬地面。一個摔跤摔到地上,不死也殘廢了。

3

古代的武狀元選的是將帥之才,而不是單純的比試武藝,而即使是比試武藝的環(huán)節(jié)也基本上沒有真人對抗的,都是側(cè)面考量武生的“技藝”,這個技藝的考量側(cè)重于“殺人”,在求一擊必殺,非比賽觀賞性質(zhì)的。

初期武狀元比試科目

公元702年開始,習武之人可以公開進入國家設置的考試,和天下英雄爭長短。

考試科目有長垛(遠射)、馬射、步射、平射、翹關(舉重),在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這些科目都略有提及,除此以外還有文試,考的主要是兵法韜略:

軀干雄偉、應對詳明、有統(tǒng)兵才干及可為將者;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強勇可以統(tǒng)人者。

所以武狀元的武藝也是應試教育性質(zhì)的,最初主要是射箭、馬術(shù)、力氣,武俠小說圈有“一力降十會”的說法,是很有邏輯道理的,在絕對的力量面前,99%的謀略技藝都只能稱之為“花拳繡腿”,所以古代的武狀元對于“翹關”是非常重視的,力氣都是自小修煉的,非常人可以匹敵,更非今人所能思量。

金國武狀元比試科目

武狀元的考試也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變化,但基礎核心不變。

后期分為射貼、射垛、射鹿、馳刺、問律、問孫吳之書6個科目:

射貼:也就是站立射箭,150步外放箭射中箭靶,府試要求十箭中一箭,省試十箭中二箭,程試十箭中三箭;

射垛:遠距離射箭,200步以外射中箭垛,距離越遠越強,跟力氣有很大關系;

射鹿:騎射,馬上箭術(shù),150步范圍內(nèi),每50步設一個“高五寸、長八寸”鹿形箭靶,一本書那么大;

馳刺:最實用的馬上冷兵器是騎槍,馳刺就是用騎槍進行刺殺。考生上馬在騎行中對考場中設置的人偶進行刺殺;

問律:顧名思義就是問“法律”,考生必須要熟讀當朝律法;

問孫吳之書:考的是兵法韜略,以《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為基礎,隨即選取十個問題,答出越多分數(shù)越高;

武狀元應試每一個科目都有相應的判定標準和打分,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狀元的考試題目譬如“策論”是沒有標準的,打分也很主觀,而武狀元的比試科目都是有明確的評分系統(tǒng),誰完成的好,誰的分多,誰就勝出,即使是“問孫吳之書”也是一樣,屬于死記硬背一類的。

對于一個武狀元來說法律和孫吳之書背得好,遠不如正經(jīng)八百的練射術(shù)、馬術(shù)、力氣,這需要經(jīng)年累月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在眾考生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力氣”,能取武狀元者當屬異人。

現(xiàn)今各地流傳的武狀元的傳奇也大多都與力氣相關:

清朝最后一位武狀元張三甲在皇上面前還耍了一把180斤重的大刀,這都是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做不得秀的。

所以古代武狀元首先在氣力上要比今天的拳擊冠軍更勝一籌,至于殺人伎倆和對冷兵器的使用,更不可同日而語。二者如果放到一起徒手格斗,囿于拳擊比賽的規(guī)定,勝負尚在未定之數(shù);如果放到野外進行生死斗,武狀元必勝。

4

古代的武狀元注重的項目和現(xiàn)在的拳擊冠軍根本不同,所以兩者沒有什么可比性。

古代要考武狀元確實比較難,歷代對于武狀元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唐朝,需要考核舉重、騎射、步射、馬術(shù)等,到宋代還要加考兵法策問,到明代,則是先考筆試,其中還需要涉及四書的內(nèi)容,及格者才能參加武試,到清代則倒過來,先考武試,弓馬舉重一圈下來才考筆試。《武狀元蘇乞兒》雖然是無厘頭的喜劇片,不過扣除比武那段,和歷史上的武狀元考試還是有點接近的。

在古代大部分時候,武舉其實是個比較尷尬的玩意,和文官體系不同,古代軍中更相信威望和經(jīng)驗,大多提拔軍中子弟,所以武舉出身的人晉升渠道不多。比如郭子儀就是武舉高等出身,不過在軍中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安史之亂才有了出頭機會。還有像定海三總兵里的葛云飛和王錫鵬也是武舉出身,一個出任千總,一個則當了兵部二等差官,后來在軍中慢慢歷練才升上去。

武舉出身有時候在軍中甚至不如文舉出身的快,像唐代前期文舉出身的大總管、節(jié)度使數(shù)量上也遠遠超過武舉出身的,所以小說里考個武狀元就拜帥之類的看看就算了,別當真。正因為地位如此尷尬,和科舉有固定的周期不同,武舉在古代其實興廢無常,清代以前有記錄的武狀元屈指可數(shù),到清代才算比較固定。

回到問題上,武舉在武試方面主要考的是弓馬,而不是拳腳,和拳擊冠軍所注重的完全不是一個方面,兩者之間比較沒有可比性,也沒什么意義。

5

這兩者沒有什么可比性,現(xiàn)代體育講究的是精細分類,練力量的有舉重遠動員,射箭的有射擊遠動員,騎馬的有馬術(shù)運動員,至于近身搏擊,那就更多了,拳擊,散打,摔跤,柔道等等,可謂術(shù)業(yè)有專攻。而古代的武狀元練得就比較雜了,古代練武講就的是馬步箭、弓刀石樣樣精通,所謂技多不壓身。我們先舉一個古代武狀元的例子。

武狀元,是武進士科的頭籌。武進士科最開始創(chuàng)立于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比文科舉要晚一點,至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光緒帝正式頒旨廢除武進士科開始,至此,在我國歷史上實行了1200年的武舉考試結(jié)束。在這1200年時間里,有名有姓的武狀元有274人,其中僅清代就有109人,而其中尤以山東武風昌盛,有武狀元14人,今天舉得這個例子,就是光緒年間山東鄆城的武狀元張憲周,他也是山東最后一名武狀元。

鄆城是有名的武術(shù)之鄉(xiāng),《水滸傳》中的宋江、晁蓋都是鄆城人,鄆城民間更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人在鄆城”的說法。也許是風氣使然,鄆城人更加喜歡崇尚武術(shù)。張憲周7歲入私塾,15歲拜鄆城武解元李鳳山為師,學習武術(shù)。

張憲周先天條件好,加上又勤學苦練,20歲時考進了鄆城武癢,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武術(shù)學校吧。在鄆城武校里,張憲周嫌訓練強度太小,于是將原本90斤的大刀更換為120斤的大鐵刀,石鎖也從240斤加到了360斤。張憲周出苦耐勞,練就了一身馬步箭、弓刀石的好武功,雙锏、長槍、牌刀等長短兵器也是樣樣精通,方圓數(shù)百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888年,即光緒十四年,張憲周赴京考武舉。按科考規(guī)定,第一場飛馬射箭,馳馬圈發(fā)箭枝,箭中靶即為合格。張憲周力開滿弓,三弓九箭,箭箭攢射靶心,引起一片喝彩聲。第二場是拉弓比力,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種型號,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次3,每次以拉滿為準。張憲周上場來,直接選了十二力的強弓,3次把強弓拉如滿月,再次獲得主考官的認可。第二場的第二項是較力,就是看掇巨石表演。頭號掇石300斤,二號掇石250斤,三號掇石200斤?婆e考試要求考生將掇石提至胸腹,再借助臂力將掇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

張憲周抱定頭號斤石,深吸一口氣,雙手著地,只見他腰背一挺,“縈回人抱”遂即“自膝至腹”,掇與胸平。然后他雙臂再一翻,腿隨勢下蹲,挺身將巨石舉過頭頂,“負石以走,舉重若輕”。張憲周手提頭號掇石輕松完成了獻印表演后又連連過關。

最后一場是考走馬舞刀。舞刀更是張憲周的拿手好戲。張憲周披掛上馬,輕松地舞動重120斤的大刀,一連88個胸背花。最后大刀由背上滾下,他起腿向后一挑,刀順勢自空落下,轉(zhuǎn)身被他雙手穩(wěn)穩(wěn)接住,接著完成了幾個高難度動作,他馬步箭、弓刀石樣樣出眾,場場精彩過關。張憲周精湛的武藝令考官、諸生們驚愕不已,以絕對優(yōu)勢考中武舉。

這是時間上離現(xiàn)在比較近,所以記錄也比較詳細的武狀元,F(xiàn)在的拳擊手,也是重量級的,但是關于張憲周的身高體重,歷史上并沒有記錄,所以也不好對比。所以,我們只能做一個假設了,如果張憲周和一個跟他身高體重相仿的現(xiàn)代拳擊手較量的話,在力量上張憲周肯定占優(yōu)勢,但是在速度和靈活,以及技巧上,跟現(xiàn)代科學方法訓練出來的拳擊手相比,張憲周肯定要吃虧,至于誰輸誰贏,那就靠大家去想象了。

6

在下勝馬芒鞋,這個問題感覺挺適合我的,因為我祖上就是武狀元。

沒開玩笑,真的。

清朝時候的武狀元,姓王,具體叫啥名兒我也忘了,因為族譜不在身邊,所以也沒地方查。

關于我們家這個老祖宗我了解的也不多,但是以前經(jīng)常聽到爺爺輩的人講述他的事跡,雖然不是啥轟轟烈烈的大事兒,但從一些事情上,還是可以反應出他個人武力值的。

據(jù)說他小的時候特別能吃,長得牛高馬大的,年輕的時候舉石鎖,百多斤的石鎖,他能拋在空中,然后徒手接住(我都感覺有點變態(tài),但我爺爺就是這么說的)。

那位老祖宗當武狀元的年代比較太平,好像沒參加過什么軍事活動,只是有一次他抓一個犯人,對方躲到了一個妓院里,他帶著人追到那個妓院,妓院的人有朝廷背景,不讓他搜。

他帶著手下五個人,撂倒了妓院二十多個護院的。

但是在和這些人打的時候,那個犯人趁機逃跑了,老祖宗干翻了妓院的護院,再去搜的時候沒搜到,因為怒火中燒,一拳頭砸在妓院大廳的頂梁柱上,把頂梁柱砸出了一個大坑,連帶著屋頂?shù)耐咂急徽鹣聛砹恕?/p>

(這件事兒我家老爺子說的次數(shù)最多)

從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出我老祖宗的戰(zhàn)斗力還是很猛的,只不過我感覺可能有夸大的成分,要是沒有的話,那就是天賦異稟了。

至于古代武狀元和現(xiàn)在的拳擊冠軍誰更厲害,這個還真不好說,畢竟關公戰(zhàn)秦瓊的事兒,誰也不敢拿出個肯定的說法。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武狀元的綜合素質(zhì)要比拳擊冠軍高,也就是比拳擊冠軍更全能。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武狀元考試,他不僅僅只是考武力值,還要考策論,啥意思?就是你四肢發(fā)達,還得有腦子,你得明白兵法,因為朝廷要的是能統(tǒng)帥軍隊的人,也就是將才。

光有武力值沒用,頂多就是個先鋒官,上了戰(zhàn)場那就是炮灰,朝廷選武狀元,萬中選一,不可能選個炮灰吧。

除了策論,還要考騎射,光是拳頭硬不行,還得會射箭,要射得遠,射得準,騎馬的技術(shù)也有硬性要求,不求你能像趙子龍獨戰(zhàn)長坂坡,在百萬軍中殺個七進七出,但至少上戰(zhàn)場之后,你能架得住馬,不會讓它因為害怕而到處跑。

而且作為統(tǒng)帥也要有能統(tǒng)御騎兵的能力。

從這些情況來看,可見武狀元的綜合素質(zhì)比拳擊冠軍要高得多,這樣一來,自然是武狀元更厲害了。

7

這個問題要對比回答。單從個人的實戰(zhàn)技術(shù)水平來講,拳擊冠軍肯定更具優(yōu)勢;但從真實環(huán)境中的實際對抗來說,古代武狀元可能生存的機率更大。請看如下分析:

一,時代是發(fā)展的,拳擊運動在當代的環(huán)境中不論在其訓練強度、方法的科學性、還是實戰(zhàn)交流 的頻繁性上,都多于古代。古代機乎不可能有那么多賽事去進行對抗,而現(xiàn)在世界上大大小的比賽、活動等非常多。因此,就從單人規(guī)則性的對抗前提下,拳擊優(yōu)勢更大。

二、古代的武狀元的選取方式并不以個人對抗來選取。武科考分內(nèi)、外場,內(nèi)場考的是《策論》兵法、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考試,外場是騎馬、射箭、舞刀、開弓、力量等內(nèi)容,并沒有實戰(zhàn)對抗內(nèi)容,考試的目的是為了選拔能帶兵打仗的將領,而不是只會單兵對抗的格斗者。所以,古代武狀元厲害在能在戰(zhàn)爭頻繁的年代保家衛(wèi)國,能夠在復雜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比現(xiàn)在的拳擊冠軍有更大的生存可能性。

二,古代社會的武術(shù)交流很少,即便有少有的幾場比賽中呢,規(guī)則也很寬,輸贏的方式很簡單,就是一方站著,一 方倒下,不像現(xiàn)在有優(yōu)勢獲勝、點數(shù)取勝等。所以古代的武藝是殺人技。因此在真實的作戰(zhàn)環(huán)境中,古代武狀元更有優(yōu)勢。

曾經(jīng)有朋友問過一個問題,一個優(yōu)秀特種兵和拳王泰森打誰更厲害。我的回答是,在野外的沒有任何限制的生死競爭中,特種兵贏的機率要大;但在擂臺上,特種兵沒有任何優(yōu)勢可言。其原因與此同。

(習武25年,專業(yè)為您解答在習武過程中的各種疑難困惑,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8

雙方各有千秋吧。

如果是使用武器廝殺,古代的武狀元能夠秒殺現(xiàn)在的拳擊冠軍。如果是赤手空拳進行搏斗,拳擊冠軍能夠輕松擊敗武狀元。因為:

第一,武狀元更全面,擅長使用各種兵器。


古代武科考試,首先是考射箭。要求弓馬嫻熟、箭法出眾。因為弓箭是第一殺敵利器,武科考試也把射箭排在第一位。所以武狀元肯定是神箭手。其次是氣力。就是看誰力氣大,跟現(xiàn)在的舉重差不多。就是因為舉重這一項很重要,所以明清兩代,南方出了很多武狀元。相對來講,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擅長舉重。這是我們國家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其他十八般兵器,是加分項。練的好了,當然對考武狀元有幫助。

而現(xiàn)代的拳擊冠軍,基本沒有人會射箭,即使會使用,也完全不是武狀元的對手。

雙方如果使用兵器,武狀元可以在飛馳的駿馬上,一箭封喉,射殺百米之外的拳擊冠軍!

第二,拳擊冠軍空手肉搏更有優(yōu)勢。

人類所有的事物,包括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的,都是螺旋上升的狀態(tài)?傮w上講,現(xiàn)代比古代強。格斗術(shù)也是如此。

古代的武狀元,可能會學習一些套路和散手,但這些搏擊技術(shù),與現(xiàn)代拳擊技術(shù)相比,無疑是落后的。而且訓練也不科學。

現(xiàn)代的拳擊冠軍,訓練更科學,實戰(zhàn)經(jīng)驗更豐富。采取的拳擊技術(shù)已經(jīng)趨于完善。

我們可以肯定,在同級別對抗中,拳擊手可以輕松戰(zhàn)勝武狀元。

9

古代武狀元是全能型武者,比拳擊要厲害太多了

10

我的老家在徽州,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史上英才輩出。

據(jù)史料記載,先后有31人中過狀元(其中武狀元4名),休寧縣以19名狀元雄踞第一,被譽為“狀元縣”;歙縣有9名居第二位;祁門、婺源、績溪各有1名。

其中祁門的武狀元程鳴鳳和我是同鄉(xiāng),曾歷任殿前司同正將、合門宣贊舍人、廣東德慶知府、南雄知州。他是古徽州4位武狀元中曾任官職最高之人。

程鳴鳳,字朝陽,號梧岡,南宋時期祁門北鄉(xiāng)善和人。

青年時代的程鳴鳳,就已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并熟讀經(jīng)、史,能文能武,在老家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 宋朝的武狀元贊揚有兩個項目,分別是射箭和經(jīng)策筆試。

射箭的弓的硬度最低九斗,最高二石;射箭七支,立射兩支,騎馬飛奔射五支。

程鳴鳳考試時,那張挽力二石的弓基本上無人問津,主考官都皺起了眉頭。

這時程鳴鳳上場伸手拿起二石的硬弓,左手持弓,右手搭箭,輕輕一拉便弓如滿月,頓時滿場喝彩,叫好聲不絕。

他引弓兩發(fā),兩支箭似流星般地飛向箭靶,端端正正地射中紅心,校場上“咚咚咚”的報喜鼓聲震耳響起。

接著,程鳴鳳騎上一匹烏騅馬,雙腿一夾,馬就在場內(nèi)奔馳起來程鳴鳳正射兩箭,背射兩箭,四支箭齊齊地和前面兩支箭一道直插在紅心之上。全場歡呼聲和鼓聲響成一片。

程鳴鳳此時還留下一箭未發(fā),他放緩韁繩,突然倏地一躍,躍起馬背一丈多高,落下時穩(wěn)穩(wěn)地站在馬背上,抽出最后一支箭搭上弓弦,隨著弦聲響起,這聲箭直向箭靶飛去,鏃尖釘在了紅心之上,全場鼓聲急響,觀者無不驚嘆:今科武狀元必是此人!

第二場考五道經(jīng)義,第三場考三篇策論,程鳴鳳都做得花團錦簇,武壓眾舉,文冠群芳。

宋理宗親御文德殿殿試,欽點頭名武狀元,當?shù)钯n紫囊、金帶、靴笏、騎馬簪花、夸官游街。

不過可惜的是,由于奸邪弄權(quán),程鳴鳳一身武藝未能用于保衛(wèi)邊疆,他多次向直言上書,反被免職,只好余生寄于山水,終老林下。

至于武狀元和拳擊冠軍比誰厲害,這得看怎么比。 如果兩人上擂臺單挑,職業(yè)拳擊冠軍可能把武狀元按地上摩擦。

畢竟拳擊冠軍是職業(yè)選手,打人就是工作。 要是比射箭和生死搏殺,拳擊冠軍肯定不是武狀元的對手。

反正我是沒聽說過哪個拳擊冠軍會射箭的。 如果比帶兵打仗上戰(zhàn)場,那拳擊冠軍就更沒法比。難道跟敵方士兵來個單挑嗎?

美國許多拳擊冠軍都是黑人,字都認識不了幾個,頭腦又簡單,除了四肢發(fā)達加一身肌肉,文化程度真的并不高,軍事素質(zhì)更是沒有,和武狀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反正要說泰森會帶兵,會射箭,打死我也不信。要是說他改打乒乓球,那還差不多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